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AI使用声明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最新录用
说明:最新录用的文章,内容和信息由原稿中提取,尚未经过编辑加工、校对,并非最终版本,请以印刷版为准。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Select
1.
首发抑郁障碍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于超, 宋丽华, 王琳彦, 芦云平, 王林洋, 崔伟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首发抑郁障碍患者7年后的整体功能结局,探讨不良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18分、年龄18~60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重性抑郁障碍单次发作的诊断标准的患者346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收集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治疗情况等资料,7年末随访时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分别评估调查时患者存在的药物副反应、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和整体功能水平等。将7年后随访时处于缓解期的患者根据GAF总分进行分组,GAF>70分为整体功能良好组、GAF总分≤70分为整体功能不良组。结果 完成7年随访138例,处于缓解期者127例,整体功能良好组46例(36.2%),整体功能不良组81例(63.8%)。首发时整体功能不良组与功能良好组职业(农民50.6% vs.52.2%,工人/服务员16.0% vs.15.2%,专技/行政1.2% vs.13.0%,个体户/临时工27.2% vs.6.5%,学生/军人3.7% vs.10.9%,无业/失业1.2% vs.2.2%,)、受教育水平(文盲4.9% vs.0.0%,小学17.3% vs.15.2%,初中50.6% vs34.8%,大专及以上1.2% vs.15.2%)存在差异,P<0.05。7年间整体功能不良组总发作次数(3.67±1.38 vs.2.74±1.48)、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0[0,0.5] vs. 0[0,0.38]、7年末随访时TESS总分12[1.5,16] vs. 0[0,13]高于功能良好组,P<0.05。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7年间总发作次数(OR=1.504,95%CI:1.079~2.097)、7年后TESS总分(OR=1.068,95%CI:1.003~1.137)为患者7年后整体功能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发时受教育水平(OR=0.417,95%CI:0.247~0.704)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复发次数、药物副反应增加了首发抑郁障碍患者7年后整体功能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受教育水平高的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相对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三孩政策下安徽省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海丽, 李玉红, 俞洋, 郭平, 韩长征, 刘萍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7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生育意愿降低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前提,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定量分析,缺乏主观层面的探索。目的 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探讨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不愿意生育的深层原因,为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于2024年1—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南部、中部、北部城市与农村的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家庭经济、社会及婚育因素)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的因素。2024年1-5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目的性、异质性抽取定量研究中不愿意生育三孩的育龄女性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提炼访谈主题。结果 2 234名(93.1%)育龄女性的问卷被有效回收,有三孩生育意愿者186名(8.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房压力程度、配偶对生育三孩态度、配偶分担家务情况、居住地、子女个数是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最终共访谈22名育龄女性。生育成本过高、家庭内部支持力量薄弱、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是育龄女性不愿意生育三孩的深层原因。结论 安徽省育龄女性的三孩生育意愿低,应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高育龄人群的生育积极性,从而有效破解低生育率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随机对照试验中使用替代终点的扩展指南解读:基于SPIRIT和CONSORT标准
周慧, 唐欲博, 陈杰, 唐可京, 元刚, 姚弥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36
)
可视化
收藏
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替代终点作为主要结局的评价指标,虽然其具有加快试验进程、减少样本量等诸多优势,但是,并非所有的替代终点都能很好的预测干预效果。因此,使用替代终点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的规范性和后续验证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思考。近期发布的《基于SPIRIT和CONSORT标准的替代终点扩展指南》对使用替代终点的随机对照试验制定了最低参照标准,旨在提高这些试验方案或报告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两个扩展指南的制定符合国际指南编写流程,这些条目在优化试验方案/报告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临床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两个扩展指南一同对比解读,以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引起相关从业者对替代终点及其背后诸多问题的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基于血瘀证量化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特征关联性研究
史中昊, 陈玥颖, 董晓燕, 侯佳奇, 薛鸾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首次结合《国际血瘀证诊断指南》量化标准,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血瘀程度与腺体功能、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的动态关联,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2016 ACR/EULAR分类标准中准入标准,纳入171例疑似pSS患者,分为pSS组(n=130)与非pSS组(n=41)。采用国际血瘀证量表量化积分,分析血瘀积分与腺体损伤(非刺激唾液流率、唾液腺超声分级、淋巴细胞浸润)、免疫活化(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血沉)、系统累及的三维关联。结果:所有pSS患者均存在血瘀证(100%),80%达到中重度血瘀(积分≥5分)。pSS组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非pSS组(7.35±2.94 vs 3.39±3.04,P<0.001)。血瘀积分与口干VAS评分正相关(r=0.520)、与非刺激唾液流率负相关(r=-0.491),与SGUS总分级正相关(r=0.492)。中重度血瘀组(积分≥5分)系统累及率达85.58%,其中血瘀积分≥9分的患者系统累及发生率高达93.75%。结论: pSS患者普遍存在血瘀证,血瘀程度与腺体损伤、免疫紊乱及不良预后显著相关。首次证实唾液腺超声分级可作为中医微观辨证的客观指标,为“因瘀致燥”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体检人群新发心力衰竭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邓洁, 齐祺, 吴欣雨, 韩全乐, 李雷, 蒋越, 郁静, 吴若洁, 吴寿岭, 李康博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2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AIP对新发心力衰竭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研究健康体检的99 755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人群,根据基线AI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每年记录一次心力衰竭的发病情况。计算四组的心力衰竭发病密度,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心力衰竭的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IP对新发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14.07(13.79,14.24)年期间,共新发心力衰竭3 337例(3.35%),Q1组-Q4组分别发生675例、734例、940例和988例,发病密度依次为1.95/千人年、2.13/千人年、2.73/千人年和2.87/千人年。随着AIP水平升高,Q1-Q4组中新发心力衰竭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47%、2.68%、3.48%和3.63%。经log-rank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年龄、性别及心力衰竭传统危险因素后,与Q1组相比,Q3-Q4新发心力衰竭的HR(95% CI)分别为1.16(1.05-1.28)和1.20(1.0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IP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IP水平增高,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亦随着增高。通过AIP可实现对心力衰竭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与评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基于年龄分组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
曾玲, 谢乐云, 虞仁和, 宋林, 曾赛珍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32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我国常见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与年龄、影像学进展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年龄分层联合影像学分析的系统研究仍然不足。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MPP临床特征及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为精准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23年8月—2024年4月895例MPP住院患儿,按年龄(<5岁/≥5岁)及影像学(<5岁非大叶性肺炎组、<5岁大叶性肺炎组;≥5岁非大叶性肺炎组、≥5岁大叶性肺炎)分组,比较组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生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分组显示:<5岁组喘息及肺部体征(啰音、三凹征)发生率高,需氧疗和入住重症监护室(PICU)率更高(均P< 0.01)。≥5岁组发热率、热峰更高(P< 0.01),热程和住院时间更长,肺外表现(头痛、头晕、咽痛)比例更高( P<0.05),大叶性肺炎、MP耐药及接受纤支镜灌洗(BAL)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更高(均P< 0.01)。影像学亚组显示:大叶性肺炎组过敏体质、耐药及需糖皮质激素和BAL治疗比例显著高于非大叶性肺炎组( 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5岁、过敏体质、≥39.0℃及耐药是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5岁年龄组肺部体征更明显,更需氧疗和PICU的支持;而≥5岁组临床症状更明显,住院时间更长,易进展为大叶性肺炎,且耐药风险高,更优先联合糖皮质激素和BAL治疗。≥5岁、过敏体质、≥39.0℃及耐药是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艾灸联合三阶梯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
王菲, 韩伟钰, 孙韬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3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广泛应用三阶梯止痛疗法来缓解疼痛,但其疗效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难以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艾灸疗法在缓解癌性疼痛方面展现出良好疗效。然而,关于不同灸疗方案的优化选择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灸法结合三阶梯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探索可能适用于癌性疼痛的最优艾灸组合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 、Web of Science、EMbase和The Cochrance Library七个中英文数据库,全面搜集关于艾灸联合三阶梯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4年9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for randomized trials ,RoB)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偏倚评估,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相关图形。结果:最终纳入13项随机对照研究,988例患者,涉及3种灸法、3类艾灸时长,4类选穴方式。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灸法排名:艾条悬灸(97.1%)>艾炷灸(56.1%)>雷火灸(44.7)>对照组(2.1%);(2)艾灸总时长排名:300 min以内(71.5%)>600min以上(65.2%)>300-600min(57.8%)>对照组(5.5%);(3)选穴方式排名:躯干部(83.5%)>阿是穴(68.4%)>四肢部(66.3%)>远近配穴(30.9%)>对照组(0,9%)。有3例研究报告艾灸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水泡、晕灸、皮疹等,大多属于轻度,多数自行吸收或通过简单处理得到缓解。纳入研究的总脱落率为0.6%(6/988)。结论:艾灸联合三阶梯疗法能有效缓解癌性疼痛,且安全性较好。艾条悬灸、总治疗量不超过300 min、选取躯干部穴位可能是对癌性疼痛患者最为适宜的艾灸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徐君, 张劼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18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心率变异率(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脑梗死发生相关。然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关于HRV与脑梗死的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HRV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的57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收集患者病史和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HRV参数包括正常间隔到正常间隔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differences of successive RR intervals,rMSSD)和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数量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the percent of adjacent RR intervals with a difference greater than 50 ms,PNN50)。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与脑梗死的关系。将HRV参数SDNN分为减低组(SDNN < 100 ms)与正常组(SDNN ≥ 100 ms)两组,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77例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组287例,无脑梗死组29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占比、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NN、rMSSD和PNN50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水平减低是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OR(95% CI)为0.970(0.961~0.979),P<0.05],SDNN 在减低组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正常组更高[OR(95% CI)为4.164(2.769~6.26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HRV参数减低与脑梗死相关,随着SDNN减低,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增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医防融合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赵凌宇, 郝晓宁, 丰志强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3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在老龄化和疾病负担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不再适应当前健康需求,医防融合成为新服务模式,当前医防融合模式处于探索阶段,集中于患者体验的研究较少。目的 本研究从需方视角分析医防融合制度实施的效果,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采用政策导向与多阶段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北京市4家公立三级医疗机构和2家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居民中抽取328份有效样本。运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7个维度的医防融合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不同居民群体的异质性。结果 医防融合后居民就医体验改善效果得分为80.07,隶属于提升维度。异质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评价得分(83.141)高于男性(76.985),高血压患者(80.818)高于非患病者(79.785),但糖尿病患者(73.606)远低于非患者(81.212)。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88.163)评价显著高于未签约者(72.811)。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86.317)评价高于二级以上医院居民(72.502)。结论 医防融合已取得成效,但仍需优化就诊流程;对高血压患者医防融合管理工作结果较为良好,但糖尿病患者的医防融合体验待提升;基层医疗和家庭签约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医防融合建设工作仍有待加强。建议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就医就诊流程提升医防融合效率,强化糖尿病患者的医防融合管理、重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医防融合工作的建设,增强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基于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预测基层老年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抑郁发生风险
余新艳, 马忠, 曹凡, 苏鹏, 林颖, 张海澄
录用日期: 2025-04-27
摘要
(
28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心血管代谢疾病与抑郁密切相关。基层心血管代谢疾病管理工作已初具规模,但对于患者抑郁等心理问题一方面缺乏关注,另一方面缺乏简单、准确、高效的筛查评估工具。目的 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预测基层老年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抑郁发生风险。方法 选取 2022年1月—2023年6月宁夏20家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并上传至云平台的3121例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及云平台收集的患者社会人口学、生活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等资料。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3:1比例分为训练集(2341例)和验证集(780例)。通过运行RStudio软件,使用LASSO回归分析以及交叉验证,来筛选最佳预测因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引入从LASSO 回归筛选出的预测因子,进而构建预测老年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抑郁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 在训练集中,LASSO结合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47,95%CI 1.258-2.434)、BMI(OR=1.073,95%CI 1.024-1.125)、城乡(OR=1.684,95%CI 1.172-2.456)、运动(OR=0.61,95%CI 0.460-0.799)、焦虑(OR=3.041,95%CI 1.597-5.484)、冠心病(OR=2.743.95%CI 1.971-3.815)、早搏(OR=4.745.95%CI 1.681-19.977)、SDANN(OR=4.745.95%CI 1.681-19.977)、rMSSD(OR=0.986.95%CI 0.972-0.999)、睡眠效率(OR=0.988.95%CI0.982-0.995)是老年心血管代谢疾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选择最佳模型lambda.1se,最佳lambda值为0.00828878。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老年慢病患者抑郁发生风险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748(0.707-0.786,P<0.001))、75.2%、63.4%;0.751(0.692-0.809) 、76.7%、60.6%。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当抑郁风险闽值概率分别在8%到35%、8%到37%之间时,预测老年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抑郁发病风险的净收益更高。结论 本研究基于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构建的基层老年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生抑郁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预测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不但有助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抑郁筛查与个体化干预措施的制定、还可助力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2024年《国际高血压学会立场文件:血压测量和报告技术创新》解读和对中国的启示
张颖, 廖晓阳, 杨寒飞, 余泳君, 刘力滴, 贾禹, 沈灿, 李霄, 黄传应, 杨荣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34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且可改变的首要危险因素,精准的血压测量是高血压管理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血压测量存在间断、静态、不能在日常活动期间捕获等缺陷,新的血压测量技术正在快速融入临床实践,但这些技术缺乏国际共识,以验证其准确性、可用性、可接受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本文组织相关专家,解读最新《国际高血压学会立场文件:血压测量与报告技术创新》,以为我国社区高血压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桥本甲状腺炎继发甲减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初步研制:基于专家咨询及和临床调查
司新颖, 马文源, 郭志卂, 祁烁, 陈晓珩, 李哲, 李璐, 丁治国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6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在桥本甲状腺炎继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桥本甲减”)的临床管理中,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作用展现出独特优势,但目前多数临床研究缺乏定量化、标准化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目的 初步研制桥本甲减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方法 依据国际量表研制原则,结合中医理论,构建量表理论框架,并通过文献检索和课题组前期临床调查建立初始条目池。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主观筛选,结合条目分布考察法、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客观筛选,最终确定量表条目。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共回收有效问卷44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2.30%和93.75%,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92,筛选得到8个证素及70个四诊信息条目;临床调查共回收419份有效问卷,结合4种数理化统计方法,剔除阳虚证9个条目,气虚证3个条目,气滞证4个条目,痰证1个条目,血瘀证6个条目,湿证3个条目,血虚证2个条目,最终确定8个证素及49个四诊信息条目,初步形成桥本甲减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结论 本研究初步研制桥本甲减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未来需进一步开展条目赋权、多中心验证及信效度考核,以期为桥本甲减证候疗效评价提供较为科学、客观的工具,并为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研制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王久格, 湛武逸, 何安霞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7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虽能成功开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外膜下闭塞的血管,但术后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存在微循环灌注障碍(CMD),并且显著影响远期心功能恢复。然而,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对不同时期心功能的动态变化趋势尚不明确。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成功的患者98例,根据术后2-7d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结果分为灌注正常(NOR)组(n=41)和灌注异常(MPA)组(n=57),在入组时、术后2 m、12 m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NOR组相比,MPA组的BNP水平显著升高(P<0.001),术前规范化用药比例明显减低(P=0.02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显著增高(P=0.032),罪犯血管主要位于左前降支(LAD)(P<0.001)。MPA组术后2-7 d、2 m和12 m的LVEF及GLS绝对值均显著低于NOR组,LVIDd、LVIDs、LAD均显著大于NOR组,术后12m的E/e 显著高于NOR组(P<0.05)。与术后2-7 d相比,两组患者PCI术后2 m、12 m的LVEF和GLS均显著改善,LVEDV和LVESV均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I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与术后2-7 d至12 m、术后2 m至12 m内LVEF的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r=-0.305, P=0.019;r=-0.279, P=0.034),而与术后2-7 d至2 m内LVEF的变化则呈显著正相关(r=0.276,P =0.01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EF(术后2-7d)和心肌灌注是AMI患者PCI术后12 m左室功能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水平与术后左室功能变化相关,早期微循环灌注差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较差,即使短期内有明显改善,远期恢复仍不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饮食模式干预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应用:综述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贾思锋, 张卓, 段昱宇, 颜克秋, 左新河, 李扬, 赵勇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1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是甲状腺功能障碍的首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饮食模式作为潜在调节免疫与代谢的途径备受关注,但其临床有效性及个体化应用策略尚缺乏系统总结。目的 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方法,系统评估不同饮食模式对 AIT 的影响,并提出个体化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5年3月的文献,纳入23项研究(含12项随机对照试验),涵盖无麸质饮食、地中海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9种模式。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结合证据质量和临床适用性进行分级推荐。结果 无麸质饮食(GFD)和地中海饮食(MD)为证据支持度最高的两种干预模式,分别适用于合并乳糜泻和代谢异常的AIT患者(B级推荐)。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抗炎饮食、自身免疫协议饮食等虽在特定人群中展现潜在效益,但整体证据等级为C或D级。个体化治疗策略需结合患者免疫状态、代谢特征及饮食依从性,建立以“评估-决策-干预-监测”为核心的动态个体化管理路径。结论 饮食干预是AIT综合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当前建议将GFD与MD作为首选基础干预策略,结合患者个体特征精准应用。其他饮食模式应在专业评估基础上作为补充性干预。未来需开展多中心长期研究,优化饮食与药物、营养素的协同作用,并探索肠道菌群-免疫轴机制,以推动精准医学在AIT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痔的注射治疗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共识--一项横断面研究
霍兴霄, 孙松朋, 龙俊红, 梁隆雨, 褚洪川, 周阳洋, 刘彦, 刘甲鑫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32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痔疮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注射治疗是常用治疗方法,但目前关于注射治疗的应用深度、规范应用情况等方面的全国性数据较为缺乏,因此有必要开展此项调查研究。目的 探究当前痔注射治疗在中国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规范性应用情况、有效性和安全性和未能开展的原因。方法 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7月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肛肠疾病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发布线上问卷,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共37个问题,其中包括人口学资料、治疗痔的方法,注射治疗应用情况、并发症等问题,应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335份问卷,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93.1%),超过60%的医生已实施500例以上的注射治疗,且各级医院无显著性差异,对Ⅰ~Ⅱ度内痔更倾向于注射治疗,注射治疗复发率低,副作用少,但仍有一些并发症。结论 痔注射疗法在中国应用广泛,其复发率低,副作用小,适合在各级医院进行推广,不过部分医生对其适应症不了解,需加强相关方面培训,确保治疗规范性,此外大部分医生将痔注射和其他术式联合使用,仍需要继续推广痔注射的单独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临床实践技能虚拟仿真应用技术体系标准专家共识
中国医院协会模拟医学专业委员会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统一、规范临床实践技能虚拟仿真培训考核工作形成《临床实践技能虚拟仿真应用技术体系标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方法 在全面调研国内外医学虚拟仿真培训考核的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资料及相关疾病诊疗指南、管理共识等文献的基础上,编写形成《共识》初稿,并邀请实践技能培训考核领域的临床、技术以及管理等专家开展意见征集和专家论证。结果 经三轮意见征集和专家论证,对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共识》终稿,包括虚拟仿真内容设计与建模、管理平台接口设计、质量评价、数据传输与安全4个部分。结论 《共识》是在充分学习借鉴医学虚拟仿真培训相关标准、指南、共识及临床研究成果,征求和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的,可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或培训机构开展临床实践技能虚拟仿真培训考核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药物联合方案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现状
谢芳, 毛靖伟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7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肠道致残率高、具有终生复发倾向。生物制剂较高失应答率等原因导致目前单一靶向治疗为主的方案受到一定限制,既往比较成熟的联合治疗的获益,推动学者对于不同种类生物制剂联合或者生物制剂联合小分子药物的治疗方案的探索。本文就药物联合治疗策略的疗效、安全性、适合人群等问题进行总结,探索IBD治疗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2012—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丹颖, 郭晓璟, 朱晓磊, 司向, 张晓畅, 万霞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3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2012-2022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健康管理项目患者血压控制率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8省16个县区收集的数据,采用轨迹模型(Trajectory Model)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GLMMs)对血压控制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2年调查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标化率分别为61.3%、72.8%、71.9%、65.1%,形成三个轨迹组:低水平下降组(占18.8%),均为农村,控制率下降;低水平上升组(占29.2%),农村居多,控制率上升;高水平维持组(占52.1%),城市为主,控制率保持在75.0%以上。个体行为保护因素在各组间差异显著,保护性指标在高水平维持组中最优。社区医生服务水平在各组中均高且差异不大。在低水平下降组中,血压控制率与食物多样化评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相关;在低水平上升组中,血压控制率高和男性及身体活动充足相关;在高水平维持组中,血压控制率高与服药依从和血压知识知晓相关。结论 在调查地区中,十年间血压控制率有一定效果。多数城市点的患者控制率基本上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仍需要重点关注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对高血压认知的健康教育;对于控制率呈上升趋势的地区,重点需要关注男性患者及身体活动的开展;对于控制率较低甚至于呈下降的地区,首先需要开展对患者健康饮食的教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基于CiteSpace的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郭阳阳, 张琳琳, 石广志, 张晋东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2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复杂病因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脑轴参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尚未得到系统梳理。目的 对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探索其热点和前沿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自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29日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文献共被引、高被引文献、引文激增文献、关键词共现、国家合作、机构合作及作者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5 239篇文献,自2012年以来,发文量逐年上升,2022年年发文量超过1 000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缺血性卒中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领域。文献共被引分析显示,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正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关键词共现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短链脂肪酸、肠-脑轴、肠道菌群失调等重要研究主题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对这些方向的高度关注。高被引文章和引文激增文献分析显示,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肠道微生物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的影响机制上,尤其是短链脂肪酸、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肠-脑轴的调控作用。结论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本文提出了肠道菌群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等)之间的潜在关联,并认为通过干预微生物群失调有望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进一步的纵向研究和临床试验将有助于验证这一观点,揭示肠道菌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NSAIDs在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及联合用药的研究
武向鹏, 崔薇, 武向丽, 李恩君, 王海红, 祁卫华 , 李雄伟, 侯森林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
(
23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标准方法,但术后胰腺炎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和镇痛作用,被认为可能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NSAIDs在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剂量和途径,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应用。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本单位接受ERCP的866例受检者,通过随机抽签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决定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的亚组。观察组在术前给予吲哚美辛栓剂和/或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对照组则在术后给药,联合用药组使用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肛栓,而单独用药组仅使用双氯芬酸钠。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胰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的发生率及疼痛评分,分别从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级别、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发生率以及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评价比较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及症状轻重。结果 术前用药组不良反应风险明显低于术后用药组,在药物使用方面,联合用药组受检者的胰腺炎风险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年龄大于60岁、既往胆结石病史、既往胰腺炎病史、高血压、插管次数大于5次及肝外胆管未扩张均为术后PEP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ERCP前预防性联合使用吲哚美辛栓剂及双氯芬酸钠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胰腺炎发生风险,且降低胰腺炎严重等级,并降低受检者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发生率以及疼痛评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团队效能视角下家庭医生团队工作产出水平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
陈碧华, 林其意, 李物华, 苏瑾, 屠丽萍, 施岚, 丁小芹, 易春涛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效能实证研究,探索内外部影响因素对团队效能的应先机制和作用机理。方法 于2024年3月到5月,使用项目组前期研究形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效能评价工具形成调查问卷,纳入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的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共计509名进行调研,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家庭医生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团队内外部各要素对团队效能产出执行的作用机理。结果 年龄、从事家庭医生/全科医学服务的年限在团队效能产出执行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配置康复医师、是否配置公共卫生人员、是否配置第三方人员、所在团队的家庭医生的总人数、所在团队家庭医生与家庭医生助理在团队效能产出执行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力配置、能力储备、团队运行、组织支持感、领导力对团队效能产出执行有正向影响(P<0.05)。结构方程提示:团队运行要素、团队外部要素、团队内部结构性要素均正向推动团队效能产出执行(P<0.001),程度递减;团队外部因素显著正向驱动团队运行、内部结构性因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程度递减;内部结构性因素显著驱动团队运行(P<0.001)。结论 个人执业年限、团队内医生数量、团队人员配置、团队能力储备、团队运行、组织支持感、家庭医生团队长领导力均对团队效能的产出执行水平有影响;团队内部结构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正向驱动团队效能,应合理组建和配置家庭医生团队,持续提升团队能力,加强组织保障以提高团队效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相对脂肪量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一项基于CHARLS的横断面与纵向研究
陈慧龙, 廖芸楚, 刘育伟, 孔政辉, 黄兴辉, 徐嘉辉, 漆娜, 王远平, 梁文坚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5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分析中国人相对脂肪量 ( relative fat mass,RFM)与中老年人群(≥45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RFM与CVD之间的横断面关联。采用Kaplan-Meier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RCS分析2011年不同的基线RFM水平与新发CVD风险之间的纵向关联,并采用亚组分析探讨评估不同亚组相关性的一致,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2867名中老年人进行分析,平均年龄(59.49±9.61)岁。其中男性4117人(47.54%),女性6750人(52.46%)。完全调整后的模型显示,RFM与CVD风险呈正相关(OR=1.03,95% CI 1.02~1.04)。与第一个四分位数(Q1)组相比,Q2(OR=1.26,95% CI 1.07~1.49)、Q3(OR=1.78,95% CI 1.47~2.16)和 Q4(OR=1.81,95% CI 1.49~2.19)组中老年人具有更高的CVD风险。纵向研究纳入了11171位2011年横断面研究中无CVD的中老年人,在随访期间,共1655人(14.9%)首次被诊断为CVD。完全调整后的模型显示,与Q1相比,Q2(HR=1.31,95% CI 1.12~1.52)、Q3(HR=1.34,95% CI 1.12~1.61)和Q4(HR=1.79,95% CI 1.49~2.14)组的新发CVD风险均显著高于Q1组。此外,亚组分析显示,RFM与婚姻情况具有交互作用,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较高水平的RFM与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提示RFM可能在CVD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ePWV对癌症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邱艳丽, 高永银, 卞雪艳, 王雪, 李越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5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癌症幸存者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高于第二恶性肿瘤。通过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前预防CVD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可以反应动脉僵硬度的程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替代指标,其简单的计算方法为癌症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提供了可行性。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确定ePWV与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我们使用1999年至2018年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4862例癌症患者的数据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对该队列进行了随访,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胸围、基础心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状态、心血管疾病史、吸烟、饮酒状态。以ePWV为变量,运用四分位数法进行分组,将全部研究对象依据该指标数值大小均分为4组,依次记为Q1、Q2、Q3和Q4组。通过森林图直观展现不同亚组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ePWV与癌症患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绘制ePWV对癌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在11.8年的中位随访期间,记录到830例全因死亡,572例癌症相关死亡和376例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在未经调整的模型中,ePWV每增加1m/s,全因和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3%和50%。ePWV升高与全因死亡独立相关,第1-4四分位组的风险比[95%CI]分别为1.00、1.57 (1.07, 2.30)、2.03 (1.21, 3.41)和2.34 (1.19, 4.58)。ePWV升高与心血管相关死亡也独立相关,第1-4四分位组的风险比[95%CI]分别为1.00、2.84 (1.14, 7.06)、3.75 (1.27, 11.08)和5.90 (1.62, 21.53)。ePWV与癌症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率的相关性显著,调整后的HR[95%CI]分别1.5(1.45-1.55)和1.83(1.69-1.99)。ROC曲线显示,ePWV预测癌症患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结论 我们首次在癌症患者中验证了ePWV升高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呈正相关,突出了在临床工作中减轻ePWV进展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Wilson病患者血清RAGE/NF-κB通路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
倪明珠, 王莉, 许珍晶, 石桥, 侯志峰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44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Wilson病(WD)炎症水平增高且与认知损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介导认知障碍的重要炎症机制,但其在WD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的表达水平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Wilson病患者血清RAGE/NF-κB通路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23例WD伴MCI患者为WD-MCI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23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波士顿命名测试第二版(BNT-2)、画钟测试(CDT)、连线测试-A(TMT-A)、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分别对患者的整体认知状态和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qRT-PCR测定血清RAGE/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血清RAGE水平及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RAGE水平、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WD-MCI组MMSE、HVLT、BNT-2、CDT评分均明显降低,TMT-A、 I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WD-MCI组血清RAGE水平、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血清RAGE水平及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与MMSE(r=-0.866,-0.729)、HVLT(r=-0.721,-0.728)、BNT-2(r=-0.381,-0.382)、CDT(r=-0.788,-0.709)评分呈负相关,与TMT-A(r=0.774,0.524)、IADL(r=0.433,0.376)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Wilson病患者血清RAGE/NF-κB通路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中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病趋势及影响因素Meta分析
赵雪姣, 李娟, 李雨洁, 卢婷, 先丽红, 颜欢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60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易被忽视。PSCI的高发病率、隐匿性症状和沉重的社会负担使其成为研究重点。了解PSCI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对于制定脑卒中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目的 系统评价近10年我国PSCI患病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归纳PSCI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中国PSCI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时间范围为2014年11月到2024年11月。利用Stata 16.0和SPSS 26.0软件分析PSCI的现状与趋势,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59项研究,显示我国PSCI的总体患病率为51%(95%CI=48%-55%)。男性和女性的PSCI患病率分别为50%和56%;<60岁和≥60岁患者分别为47%和59%;不同地区的患病率从42%(西北)到57%(东北)不等;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54%和52%;在不同评估时间点(≤2周、2周~3个月、3个月~6个月、>6个月)时,患病率分别为52%、52%、40%和56%;教育水平较低者(小学及以下)患病率最高(62%);已婚、未婚者分别为57%、64%;有工作者、无业者分别为64%、71%;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者分别为48%、53%;与家人同住、独居者分别为62%、71%。我国PSCI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χ²=73.805,P<0.01),并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χ²趋势=123.817,P<0.01);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χ²=60.79,P<0.01),各省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χ²=495.373,P<0.01)。随着评估时间延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²趋势=186.504,P<0.05);各时段之间的患病率有显著差异(χ²趋势=325.964,P<0.01),但未表现出线性相关性(P=0.259)。年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反应蛋白、吸烟、饮酒和NIHSS评分是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而教育水平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PSCI总体患病率较高,不同地区、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时间发展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女性、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等群体PSCI患病率较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PSCI发病的危险因素,各级医疗机构应重点关注以上高危人群,加快制订并实施PSCI综合防治策略,以减轻我国社会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健康中国行:《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期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与实践
吴慧, 王绿娅, 李嘉璐, 张俊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66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病,其中纯合型FH(HoFH)罕见且严重,主要特征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大幅升高,皮肤多部位黄色瘤以及早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早期筛查及诊治可很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但国内外对HoFH的识别和管理严重不足。近年来国际上已出台多个FH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但针对HoFH的专家共识较少。近期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发表了《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期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明确了HoFH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流程,更新优化了治疗策略。本文结合本团队的HoFH家系筛查工作对该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我国HoFH的早期筛查与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2型糖尿病并发症人群的运动干预与实施要点
王洋, 赵诗婷, 陈盈盈, 孙子林, 邱山虎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38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有助2型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但学界却少有讨论2型糖尿病并发症人群的运动干预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本文结合最新糖尿病防治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应研究证据,就2型糖尿病并发症人群的运动建议、运动时机选择、运动干预中的药物使用考量进行阐述,以期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人群的运动治疗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慢病管理创新实践:糖肝全-专管理新模式
白雪, 陈倩倩, 李婕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50
)
可视化
收藏
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到如今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诊断名词的不断规范,意在突出“代谢紊乱”在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作为全球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目前也被认为是MAFLD的最常见的合并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导致肝内肝外不良结局。面对此状况,亟需充分发挥“整体医学观”,探索基于糖尿病的脂肪肝全周期、全方位管理新模式对于改善糖尿病和脂肪肝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MAFLD和T2DM共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分享基于“糖肝共管”理念提出的全-专管理新模式的创新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我国不同地区老年人共病患病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南北方对比研究
尹佳佳, 姚丽, 周梓涵, 李钦钦, 王庭瑞, 刘焱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51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老年群体中多重慢性疾病共病现象已成为当前公共卫生领域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深入探究老年群体共病相关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老年群体共病患病率及其患病影响因素,以期更好管理和干预不同地区老年群体的共病发展和预后。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老年人共病患病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出现分歧时请第三方进行仲裁决定。用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来自南北方的文献各有10篇,样本量分别为2 342 507例和75 871例。南北方老年患者共病率分别为34% [95%CI(29%, 38%),P<0.001] 和36% [95%CI(22%, 50%),P<0.001]。其中,南方老年共病患者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92, 95%CI(1.26,2.94),P=0.003]、性别[OR=1.51,95%CI(1.03,2.21),P=0.034]、家庭人均月收入[OR=1.62, 95%CI(1.03,2.54),P=0.036]、文化程度[OR=1.47,95%CI(1.25,1.73),P<0.001]、体重指数[OR=1.72,95%CI(1.52,1.96), P<0.001]、是否吸烟[OR=1.53,95%CI(1.11,2.11),P=0.009]、是否饮酒[OR=1.39,95%CI(1.26,1.54),P<0.001]、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OR=0.67,95%CI(0.55,0.80),P<0.001];北方老年共病患者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67, 95%CI(1.00,2.79),P=0.048]、体重指数[OR=2.12,95%CI(1.23,3.65),P=0.007]、是否饮酒[OR=1.63, 95%CI(1.32,2.02),P<0.001]、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OR=0.84,95%CI(0.71,0.99),P<0.037]。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Egger's检验(老年人共病患病率P=0.826 、老年人共病影响因素P=0.841)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不显著。结论 南北方老年人共病率较高。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饮酒、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南北方老年人相同的共病影响因素;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是否吸烟仅为南方老年人的共病影响因素。这种差异可能与饮食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节奏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密切相关。建议加强区域间医疗资源的协调与共享,以促进健康公平性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从而提升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同时,医务或社区工作者应根据老年共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定制个性化干预方案,精准优化多重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数字化赋能全专协同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管理能力的政策效应评估研究
赵洁, 王奕婧, 刘刚, 韩昕昕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4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上,评估开展数字化全专协同服务对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管理能力的政策效应。方法 以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月在深圳市龙华区实施的数字化全专协同政策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构建PSM-DID回归模型,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机构之间各项管理指标的差异,通过平行趋势和稳健性检验验证模型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 在数字化全专协同政策实施后,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机构的高血压规范管理率(DID系数=0.07,SE=0.03,P=0.07)和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DID系数=0.15,SE=0.04,P<0.01)均显著提升,向上转诊人次(DID系数=-0.21,SE=0.07,P=0.04)显著减少,机构总体就诊量(DID系数=0.18,SE=0.05,P<0.01)显著增加。结论 实施数字化全专协同显著提升了基层机构规范管理效能,改善了管理人群健康结局,有效减少了在管患者向上转诊次数,同时通过政策外溢效应将更多患者留在了基层,对分级诊疗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建立标准化实施路径等措施,为数字化全专协同服务的全面推广提供参考,助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全专服务模式改善中国基层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效果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涂坤坤, 赵洁, 石秀园, 谢珮, 韩昕昕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59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国际上,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服务模式在改善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方面已有充分且严谨的证据支持。在中国,虽然以全科与专科为核心的团队协作模式的探索逐渐增多,但仍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全专服务模式对改善中国基层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有关采用全专模式管理基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RCT),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服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专干预模式,检索时限为2011年7月至2024年10月。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使用RevMan 5.4.1和Stata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最终受试者21 5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MD=-0.72,95%
CI
=-0.96~-0.48,
P
<0.001)、空腹血糖(MD=-0.84,95%
CI
=-1.04~-0.65,
P
<0.001)、餐后2h血糖(MD=-1.12,95%
CI
=-1.52~-0.72,
P
<0.001)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对于高血压患者管理,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MD=-6.49,95%
CI
=-7.53~-5.44,
P
<0.001)和舒张压(MD=-6.00,95%
CI
=-8.89~-3.12,
P
<0.001)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全专模式干预效果在不同性别、年龄、干预周期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Egger's检验显示,糖化血红蛋白(
P
=0.003)和空腹血糖(
P
=0.002)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全专服务模式对改善基层慢性病患者健康指标具有显著作用,应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推广实施。目前,国内试行的全专模式尚缺乏高效协同机制,其中数字化与信息化利用程度较低,缺乏针对数字化全专模式的标准化实施路径。此外,目前针对高血压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亟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社区试验,以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基于GBD 2021分析中国人群药物滥用障碍的疾病负担及未来趋势预测
张紫钰, 韩树奎, 马昕, 宋盼盼, 马金祥, 任义涛, 陈虹汝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81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药物滥用障碍(Drug use disorders)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加重疾病负担,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同药物滥用所引发的疾病负担存在差异,明确防控重点已成为各界关注焦点。目的 分析自1990-2021年共32年来中国药物滥用障碍疾病负担的发展趋势,探究药物滥用障碍及5个子类疾病标准化发病率和DALY率的异同,预测未来25年中国药物滥用障碍发病率和DALY率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与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疾病负担、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2021, GBD 2021)的数据资料。采用联结点回归模型(Join point Regression, JPR)分析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DALY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预测模型(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models, BAPC)预测2022-2046年未来25年发病率和DALY率的趋势。结果 Joinpoint回归结果显示,1990-2021年中国0-95plus岁全国人群药物滥用障碍年龄标准化发病和DALY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0.76%和-2.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药物滥用障碍的标准化发病率和DALY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男性分别为-0.69%和-2.50%,女性分别为-0.85%和-3.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类药物滥用障碍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APC值分别为大麻0.66%、阿片类药物-1.97%、安非他明-1.5%、可卡因-0.66%和其他类药物-0.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类药物滥用障碍年龄标准化DALY率AAPC值分别为大麻0.71%、阿片类药物-3.41%、安非他明-1.66%、可卡因-2.12%和其他类药物-3.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APC预测结果显示,2022-2046年未来25年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药物滥用障碍发病率和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增幅男性约为50.80%,女性约为24.27%,增幅男性高于女性;DALY率增幅男性约为48.34%,女性约为41.46%,增幅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中国药物滥用障碍的疾病负担30多年来呈下降态势,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除大麻外,全国各类药物滥用障碍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态势,其中阿片类药物滥用障碍所致的疾病负担更严重;然而预测未来25年发病率和DALY率将呈上升趋势。综上,应持续关注药物滥用障碍的流行趋势,综合考虑性别差异的演变、新型药物滥用以及复杂的社会背景,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措施,以巩固禁毒成果,应对新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基层留任:基于四所院校的八年跟踪分析
郑汇娴, 汤皓晴, 李明月, 田宜冉, 韩乐阳, 龙仁, 刘晓云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
(
47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缓解农村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截至2023年10月,已有三批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完成了规定服务义务。然而,这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及服务期满后是否继续留任基层,尚缺乏系统研究与明确结论。目的 基于订单定向医学生队列的8年面板数据,分析其职业生涯初期的职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留任的关键因素,为我国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自2010年起,选取青海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九江学院和赣南医学院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建立动态追踪队列。本研究使用2015-2019届毕业生的数据,共纳入2041人。队列通过年度线上问卷随访,连续8年追踪其职称晋升、职务任职、平均月收入及绩效工资占比等职业发展情况,分析合同期满后基层留任与流失的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职业发展特点,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基层留任的影响因素。结果 至毕业第八年,92%的订单定向毕业生获得主治医师职称,24%担任行政职务,平均月收入为5573.4元,其中绩效工资占比为45.7%。完成合同后的基层留任率为37.5%,未留任者中,35.2%选择县级以上医院,27.7%转至县级医院,7.5%攻读研究生,23.8%待业。多因素分析发现签约工作地是家乡所在县(市)(OR=2.6)、担任行政职务(OR=2.0)显著提高留任基层的可能性,而毕业两年内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OR=0.4)显著降低留任可能性(P<0.05)。结论 订单定向毕业生职业晋升速度快,超过半数合同期满后选择留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有助于增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关联因素与防治策略探讨
蒋华杰, 卓琳, 李欣悦, 金瑞, 马悦, 崔景秋, 汪秀英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44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已与传统“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并驾齐驱,成为“第四高”。目的 探究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关联因素及防治策略,为临床HUA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横断面研究,观察老年男性健康体检者7 713例,HUA的研究定义为空腹血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420μmol/L者。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UA异常的关联因素。使用综合归因危险度分析、频数分析、对应分析展示HUA危险因素的主要归因、比较共病频数与关联SNP频数以及SUA与相关因素的聚集性。使用中介效应验证HUA与关联因素的效应关系。结果 共检出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779例,检出率10.1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身高、体重、BMI、收缩压(SBP)、尿素氮(BUN)、血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eGFR)、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血浆黏度(PV)为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关联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BP、高TG、低eGFR和低HDL_C是HUA的独立关联因素。频数分析显示共同遗传因素仅占极少数,而疾病之间存在大量共病关系。对应分析显示,在SUA逐渐升高的过程中,最先出现高TG、低eGFR和低HDL_C异常组合,SBP、TG、eGFR和HDL_C均正常出现在尿酸3组附近,随后依次出现异常的组合变量。中介效应显示,TG和HDL_C通过SBP致eGFR降低总的中介效应仅占6.00% ; SBP、TG和HDL_C通过eGFR致UA升高总的中介效应为31.88%。结论 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血尿酸与高SBP、高TG、低eGFR、低HDL_C有关联。SBP、TG、HDL_C通过对肾功能损伤导致尿酸升高,eGFR下降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基于德尔菲法《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的收集与确定
智从从, 程一乘, 黄子宸, 王孝龙, 李雪, 郑丽华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4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与确定《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为该指南后续循证证据检索及撰写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临床调研,初步拟定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清单。随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并开展两轮专家调查。采用SPSS Statistics 26 和Excel 2021软件统计分析问卷结果,计算各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的积极系数、均值、满分频率、变异系数及格朗巴赫α系数等重要性评价标准,将临床问题均分≥3分、结局指标均分≥7分、满分频率≥50%、变异系数<30%的条目纳入指南。将专家积极系数≥75%、和谐系数>0.7、格朗巴赫α系数≥0.7作为德尔菲法问卷质量控制标准。结果 经过初步调研,拟定了27个临床问题(9个基础问题和18个PICO化临床问题)与9个结局指标。对34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调查后,形成28个临床问题(9个基础问题和19个PICO化临床问题)与9个关键结局指标。两轮问卷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和9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837、0.826,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各条目的格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29、0.866和0.923、0.803,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度高,分歧小,协调程度高,问卷信度良好,结果可靠性高。最终,经研究组内专家讨论后确定28个临床问题(9个基础问题和19个PICO化临床问题)纳入指南。临床问题涵盖痔病中医特征、术前评估、中西医诊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结论 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临床调研和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确定了《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为该指南后续编写奠定了基础,也为肛肠领域指南的临床问题构建提供了方法学参考,提示多领域专家共识会、临床问题有效转化在相关中西医结合循证诊疗指南编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维立西呱治疗射血分数下降心衰的指南推荐意见质量评价
利亭婷, 陈玲, 陈秋岑, 魏志梅, 蔡庆群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57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心力衰竭疾病负担重,维立西呱是唯一证实可以改善心衰预后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但上市时间短,临床对其认知不足。目的 采用AGREE Ⅱ工具评价维立西呱治疗射血分数下降心衰(HFrEF)的指南推荐意见质量,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University of York’s Centre for Reviews and Dissemination数据库及相关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根据事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双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由4名专业背景不同的研究人员采用第二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 Ⅱ)评分表评价临床指南质量,分析指南对维立西呱治疗HFrEF的推荐意见。结果 共纳入 7 部指南。总评分最高的是AHA发布的指南,其次是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和ESC心衰指南;我国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评分中等。6个领域中“参与人员”“严谨性”和“独立性”3个领域指南得分差距大。各指南对维立西呱治疗HFrEF的推荐内容接近,证据质量均评价为中等,多数指南推荐级别为弱推荐,仅中国和韩国指南为强推荐。结论 临床实践建议参考质量评分较高的指南,维立西呱可能可以考虑用于近期有心衰恶化的特定HFrEF人群。各指南对维立西呱的推荐高度依赖VICTORIA研究,具有一定偏倚风险;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确立其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慢性病医防融合业务模式的关键机制和优化对策研究
李艳, 黄豪, 石建伟, 宋玮, 祝墡珠, 唐岚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4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慢性病医防融合业务模式的关键实现机制,为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医防融合式慢病管理服务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总结医防融合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然后借鉴彩虹模型的4个层面、7个条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慢性病医防融合业务的14个案例进行良好慢性病医防融合效果的实现机制探索,进而对结果展开专家的半结构访谈提出优化意见。 结果 共有4条组态路径能有效提升基层社区慢性病医防融合效果,组态路径1中微观整合型、组态路径2微观及支持要素层整合型、组态路径3多层面整合型和组态路径4全层面整合型,4条组态路径的组合覆盖率0.857,能够解释大多数案例中的良好医防融合效果,组合一致性1.000能够很好地解释良好医防融合效果的产生路径。服务整合和功能整合是实现良好医防融合效果的核心基础,分别强调连续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的重要性,而系统整合则凸显了政策支持的关键作用。不同组态在核心条件、整合层面和支持要素上的差异表明,医防融合的实现路径可因地区资源和政策条件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并非单一模式。 结论 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业务的可持续良好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政策支持和系统整合,中观层面促进多层面协作和资源下沉,微观层面强化服务整合、注重团队人员整合确保连续性健康管理,支持要素方面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一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与分析
刘婧琳, 李维, 宋晓坤, 张洁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4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治疗服务模式,以建立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例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急性肾衰竭患者使用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免疫化疗临床资料,探讨病因、预后评估、治疗可行性、肿瘤溶解综合征风险评估管理、治疗方案的调整、药学监护要点分析、透析时机的把握等。结果 患者治疗过程平稳,未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经过2周期治疗后,肿瘤压迫症状减轻,急性肾损伤得到有效缓解,乳酸脱氢酶水平趋于正常。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治疗方案应在明确检查、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医生与药师应加强沟通,保障治疗安全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一项伞形综述
李仪丙, 贾鸿博, 樊小农, 赵文君, 刘巍, 葛文逸, 李宋姣, 雷康辰, 张梦龙, 张薇薇, 陈阳, 李礼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39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目前研究提示多种因素与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相关,但相关证据的质量尚缺乏系统评估。目的 系统评估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明确各因素的证据质量。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等8个数据库,纳入有关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采用AMSTAR 2量表评估文献质量,使用基于四级标准的分级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对现有系统综述中所有相关原始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并使用STATA 16和Review Manager 5.4软件重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系统综述(39篇原始研究),涉及45个预后因素,其中仅1个因素(意识障碍)为强有力证据,年龄、性别、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不良、双侧卒中、日常生活能力、NIHSS评分和mRS评分等9个因素为高提示性证据,其余因素均为弱证据。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可逆因素与不可逆因素,临床干预可优先改善可逆因素以促进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此外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童年创伤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抑郁症状和学业倦怠的链式中介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黎珏希, 李立圆, 郭雨璇, 肖小嫱, 唐佩琪, 蒲婷, 左海汐, 杨婷, 樊小夏, 周波
录用日期: 2025-04-11
摘要
(
55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检出率高且危害性日益凸显。现有研究表明,童年创伤、抑郁症状和学业倦怠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并可能受到性别影响。然而,这些变量间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目的 构建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探讨童年创伤、抑郁症状、学业倦怠、性别与网络成瘾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2月,选取成都市某区所有10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一般信息并通过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TQ-SF)、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青少年学业倦怠量表(AABS)、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分别评估童年创伤、抑郁症状、学业倦怠及网络成瘾水平。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SPSS宏程序Process 3.5进行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并通过Bootstrap法检验中介与调节效应,简单斜率分析法比较交互效应。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4 53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60%,其中5 869名青少年自我报告了童年创伤经历,并完成CTQ-SF量表被最终纳入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CTQ-SF得分与PHQ-9得分(r=0.266,P<0.01)、AABS得分(r=0.203,P<0.01)及IADDS得分(r=0.156,P<0.01)均呈正相关;PHQ-9得分与AABS得分(r=0.307,P<0.01)及IADDS得分(r=0.184,P<0.01)均呈正相关;AABS得分与IADDS得分呈正相关(r=0.278,P<0.01)。抑郁症状及学业倦怠在童年创伤与网络成瘾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3.51%和16.22%,二者链式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0.81%。性别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β=0.020,P<0.01)及网络成瘾(β=-0.013,P<0.01)间具有调节作用。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童年创伤对男性网络成瘾的预测效应(β=0.029,P<0.001)显著高于女性(β=0.016,P<0.001);而对女性抑郁症状的预测效应(β=0.085,P<0.001)则显著高于男性(β=0.064,P<0.001)。结论 抑郁症状与学业倦怠在童年创伤与网络成瘾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童年创伤对男性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强于女性,而对女性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强于男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8页
共296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