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超1,2,宋丽华1,2,王琳彦1,2,芦云平1,2,王林洋1,2,崔伟1,2*
摘要: 目的 了解首发抑郁障碍患者7年后的整体功能结局,探讨不良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18分、年龄18~60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重性抑郁障碍单次发作的诊断标准的患者346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收集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治疗情况等资料,7年末随访时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分别评估调查时患者存在的药物副反应、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和整体功能水平等。将7年后随访时处于缓解期的患者根据GAF总分进行分组,GAF>70分为整体功能良好组、GAF总分≤70分为整体功能不良组。结果 完成7年随访138例,处于缓解期者127例,整体功能良好组46例(36.2%),整体功能不良组81例(63.8%)。首发时整体功能不良组与功能良好组职业(农民50.6% vs.52.2%,工人/服务员16.0% vs.15.2%,专技/行政1.2% vs.13.0%,个体户/临时工27.2% vs.6.5%,学生/军人3.7% vs.10.9%,无业/失业1.2% vs.2.2%,)、受教育水平(文盲4.9% vs.0.0%,小学17.3% vs.15.2%,初中50.6% vs34.8%,大专及以上1.2% vs.15.2%)存在差异,P<0.05。7年间整体功能不良组总发作次数(3.67±1.38 vs.2.74±1.48)、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0[0,0.5] vs. 0[0,0.38]、7年末随访时TESS总分12[1.5,16] vs. 0[0,13]高于功能良好组,P<0.05。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7年间总发作次数(OR=1.504,95%CI:1.079~2.097)、7年后TESS总分(OR=1.068,95%CI:1.003~1.137)为患者7年后整体功能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发时受教育水平(OR=0.417,95%CI:0.247~0.704)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复发次数、药物副反应增加了首发抑郁障碍患者7年后整体功能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受教育水平高的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相对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