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久格1,湛武逸2,何安霞3*
摘要: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虽能成功开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外膜下闭塞的血管,但术后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存在微循环灌注障碍(CMD),并且显著影响远期心功能恢复。然而,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对不同时期心功能的动态变化趋势尚不明确。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成功的患者98例,根据术后2-7d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结果分为灌注正常(NOR)组(n=41)和灌注异常(MPA)组(n=57),在入组时、术后2 m、12 m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NOR组相比,MPA组的BNP水平显著升高(P<0.001),术前规范化用药比例明显减低(P=0.02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显著增高(P=0.032),罪犯血管主要位于左前降支(LAD)(P<0.001)。MPA组术后2-7 d、2 m和12 m的LVEF及GLS绝对值均显著低于NOR组,LVIDd、LVIDs、LAD均显著大于NOR组,术后12m的E/e 显著高于NOR组(P<0.05)。与术后2-7 d相比,两组患者PCI术后2 m、12 m的LVEF和GLS均显著改善,LVEDV和LVESV均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I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与术后2-7 d至12 m、术后2 m至12 m内LVEF的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r=-0.305, P=0.019;r=-0.279, P=0.034),而与术后2-7 d至2 m内LVEF的变化则呈显著正相关(r=0.276,P =0.01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EF(术后2-7d)和心肌灌注是AMI患者PCI术后12 m左室功能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水平与术后左室功能变化相关,早期微循环灌注差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较差,即使短期内有明显改善,远期恢复仍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