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退行性病变最新文章合辑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轻度认知障碍(MCI)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了解其患病率对于推进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但近10年尚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全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
了解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021年1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Ovid、Springer Link、EmBase等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的原始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患病率相关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合并效应指标。
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37 599。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总体患病率为19%〔95%CI(17%,21%)〕。人口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7%〔95%CI(15%,19%)〕和19%〔95%CI(17%,21%)〕;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1%,22%)〕和23%〔95%CI(16%,30%)〕;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4%,19%)〕和24%〔95%CI(20%,28%)〕;60~64岁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13%〔95%CI(9%,17%)〕,65~69岁为12%〔95%CI(9%,15%)〕,70~74岁为17%〔95%CI(13%,20%)〕,75~79岁为26%〔95%CI(20%,31%)〕,80~84岁为33%〔95%CI(24%,42%)〕,≥85岁为42%〔95%CI(22%,62%)〕;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降低,文盲组(受教育年限<1年)MCI患病率为30%〔95%CI(25%,35%)〕,大学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病率下降为10%〔95%CI(7%,13%)〕。空间分布结果:各省份之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差异明显(15%~37%),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17%~22%)。时间分布结果:近10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1%~28%)。
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女性、受教育程度低、高龄、农村、无配偶群体患病率偏高。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失智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本文介绍了WHO"2017—2025年公共卫生领域应对失智症全球行动计划"(简称"全球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并系统阐述了"全球行动计划"的7个优先行动领域,分别为:将失智症作为公共卫生重点、友好意识、控制危险因素、诊疗与护理、人员支持、建设信息系统、研究与创新。本文检索的2009年至今25个国家(地区)发布的国家(地区)层面的应对失智症行动计划,分别从预防、干预、研究、支持、实施、立法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优先行动领域的部署。目前,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失智症行动计划,结合WHO和25个国家(地区)的优先事项和具体措施,建议我国在制定失智症国家行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WHO成员国在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减少危险因素、制定长期护理保险、营造友善社会氛围、建设国家监测系统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认知衰退是指一种或多种认知域的功能受损,多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依据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主要包括主观认知下降(SCD)、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SCD和MCI人群具有较高的痴呆进展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大量研究证明,身体活动是认知衰退的有效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但是,目前认知衰退身体活动干预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且尚无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价值观和偏好的相关身体活动指南,导致证据的传播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本指南旨在基于现有循证证据,并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的价值观和偏好,依据推荐意见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认知衰退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身体活动》。最终形成了针对认知衰退老年人身体活动的8条推荐意见,以期能够降低认知衰退发生率,阻止或延缓认知衰退向痴呆的发生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痴呆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痴呆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其早期预防和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比较简版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在中老年人痴呆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并对两种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于2021年11月,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简版CSI-D、MMSE条目评估结果及其他关键变量(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态)值完整的中老年人2 6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简版CSI-D和MMSE对其进行痴呆筛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老年人简版CSI-D得分与其MMSE得分的相关性,计算简版CSI-D和MMSE在全体及不同特征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并使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2 668例中老年人简版CSI-D平均得分为(5.84±2.26)分,MMSE平均得分为(24.93±3.24)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简版CSI-D得分与其MMSE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394,P<0.001)。在简版CSI-D和MMSE下,中老年人痴呆筛查阳性率分别为27.36%(730/2 668)和22.11%(590/2 6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67,P<0.001)。两种量表在全体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为20.22%(222/1 098),在不同特征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为12.50%~30.43%。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种量表评估结果间一致性Kappa值为0.121(P<0.001),一致性强度为微弱。
对于基层居民,通过简版CSI-D和MMSE得出的痴呆筛查结果有一定差异且一致性强度较弱,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今后,也需结合痴呆诊断的"金标准",对两种量表的筛查准确性进行深入的比较与探讨。
失智症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早期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和针对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失智症和延缓疾病进展。中国老年失智症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给防治体系、健康促进、社会支持及研究创新等工作带来挑战,制定"失智症防治行动"任务清单具有必要性,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WHO发起的"2017—2025年失智症公共卫生应对全球行动计划",从WHO全球行动视角,结合中国政策及实践现状,从失智症防治风险因素干预、"以人为本"的照护、社会支持、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研究与科技转化等方面提出中国"失智症防治行动"任务清单,将中国当前的失智症防治重点及现实资源结合起来,以供相关失智症防治决策及实践参考。
书写笔迹特征分析技术已在痴呆、帕金森病等相关认知障碍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针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人群的笔迹特征研究仍有待于拓展。
揭示老年MCI者笔迹特征与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的差异性,探讨笔迹特征在MC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于2022年1—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州市社区老年MCI者3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与33例社区老年MCI者相匹配的社区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其进行调查,并邀请受试者使用点阵数码笔完成6项书写任务(包含4项汉字书写任务、2项图形书写任务),采集受试者笔迹特征的运动学参数,通过判别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笔迹特征及另设区分方案在MCI识别中的应用价值。
与对照组相比,在图形书写任务中,观察组受试者书写平均压力更高(Z=-2.122,P=0.034),书写思考时间(Z=-4.302,P<0.001)、落笔时间(Z=-3.663,P<0.001)及任务完成总时间(t'=-5.565,P<0.001)更长,书写平均速度(Z=-2.458,P=0.014)、x方向平均速度(Z=-2.950,P=0.003)、y方向平均速度(Z=-2.094,P=0.040)更慢,书写x方向速度最大值(Z=-2.206,P=0.027)、x方向平均加速度(Z=-2.667,P=0.008)更小,书写正确性总分更低(Z=-3.593,P<0.001);在汉字书写任务中,观察组受试者书写思考时间(Z=-3.464,P=0.001)、任务完成总时间(Z=-2.940,P=0.003)更长。与汉字书写任务完成总时间相比,图形书写任务完成总时间在鉴别老年MCI者和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中的特异度更高(93.0%比55.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采用图形书写任务笔迹特征集对受试者进行MCI筛查时,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79.1%,准确率达80.3%(61/76),且图形书写任务笔迹特征集对老年MCI者的识别效能高于MMSE(Z=1.993,P=0.046)及汉字书写任务笔迹特征集(Z=2.408,P=0.016)。
图形书写笔迹特征可能在筛查可疑MCI人群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借助MCI成套神经心理学测试开展MCI筛查服务之前(的同时),可采用图形书写笔迹特征对社区居民进行MCI筛查。
吞咽困难是帕金森病(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可导致肺炎、营养不良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但目前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尚不完全清楚。
探讨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
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PD患者107例,分析其一般资料、吞咽困难与流涎发生情况、疾病分期与严重程度、焦虑与抑郁程度、认知功能、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对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预测价值。
107例PD患者中45例发生吞咽困难(观察组),62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对照组),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2.1%(45/107)。两组患者年龄、Hoehn-Yahr分级(H-Y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 Ⅰ评分、UPDRS Ⅱ评分、UPDRS Ⅲ评分、流涎发生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版(HAMA-14)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PDRSⅢ评分≥35分〔OR=7.639,95%CI(2.750,21.219)〕、流涎〔OR=3.336,95%CI(1.178,9.447)〕、HAMA-14评分≥13分〔OR=2.847,95%CI(1.027,7.894)〕、尿酸<251 μmol/L〔OR=0.354,95%CI(0.129,0.971)〕是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UPDRS Ⅲ评分、流涎、HAMA-14评分、尿酸预测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0.682、0.638、0.670,灵敏度分别为69.4%、56.5%、59.7%、64.5%,特异度分别为80.0%、80.0%、71.1%、66.7%,约登指数分别为0.494、0.365、0.308、0.312。
UPDRSⅢ评分≥35分、流涎、HAMA-14评分≥13分、尿酸<251 μmol/L是PD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以上4项指标对PD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认知障碍(包括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先前的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人群所表现的步态状态也不一样。过去研究者们在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步态时,使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对机器学习方法的使用较少。
构建基于步态的机器学习模型识别aMCI和AD,探索aMCI和AD之间的步态标志物,以便将其用作帮助诊断aMCI患者和AD患者的可能工具。
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从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招募了102例受试者,按照筛选标准最终纳入98例受试者,其中55例为aMCI患者,10例为AD患者,33例为健康对照(HC)者。使用可穿戴设备采集参与者在单任务(自由行走)、双任务(倍数7)和双任务(倒数100)时的步态参数。使用随机森林算法(RF)和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GBDT)建立模型,10个步态参数作为预测变量,疾病状态(HC、aMCI、AD)作为响应变量,比较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对3个疾病组的识别效果。然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递归特征消除法(RFE)进行重要特征选择。
三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鞋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行走测试时,aMCI组和AD组受试者步幅较HC组短,足跟着地角度较HC组小;AD组步速较HC组和aMCI组受试者慢,足趾离地角度较HC组小(P<0.05)。双任务倍数7测试时,aMCI组和AD组受试者步速较HC组慢,足趾离地角度和足跟着地角度较HC组小;AD组支撑时间较HC组长,足趾离地角度较aMCI组小(P<0.05)。双任务倒数100测试时,AD组步速较HC组和aMCI组受试者慢,足趾离地角度和足跟着地角度较HC组和aMCI组小,步幅较HC组短;aMCI组足跟着地角度较HC组小(P<0.05)。GBDT-RFE方法发现aMCI和AD之间的重要步态特征是步幅、足趾离地角度和足跟着地角度,并在RF模型中实现了识别aMCI和AD的最佳性能,最高准确率为87.69%。
步幅、足趾离地角度和足跟着地角度是识别aMCI患者和AD患者的重要步态标志物,未来临床医生可依据重要步态标志物诊断和治疗aMCI患者和AD患者。
认知障碍(C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尚无相关系统综述。
系统评价中国ESRD患者CI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ESRD患者CI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0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满足2002年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DOQI)标准慢性肾脏疾病(CKD)5期的ESRD患者,或已经接受腹膜透析(PD)或者血液透析(HD)治疗的患者,且为中国人群。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42 172例患者。纳入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为高质量研究,横断面研究质量均在中等及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OR=1.17,95%CI(1.13,1.22),P<0.001〕、透析龄长〔OR=1.02,95%CI(1.00,1.03),P=0.008〕、高血压〔OR=2.02,95%CI(1.06,3.86),P=0.032〕、脑卒中〔OR=1.93,95%CI(1.33,2.80),P=0.001〕、糖尿病〔OR=1.99,95%CI(1.62,2.44),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OR=5.28,95%CI(1.48,18.82),P=0.010〕、抑郁〔OR=2.46,95%CI(1.61,3.77),P<0.001〕、高甲状旁腺激素(PTH)〔OR=1.02,95%CI(1.00,1.04),P=0.034〕、高C反应蛋白(CRP)〔OR=1.20,95%CI(1.01,1.42),P=0.040〕、高同型半胱氨酸(Hcy)〔OR=3.34,95%CI(2.06,5.42),P<0.001〕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95%CI(0.37,0.82),P=0.003〕、教育程度高〔OR=0.45,95%CI(0.37,0.55),P<0.001〕、高血红蛋白(Hb)〔OR=0.91,95%CI(0.86,0.95),P<0.001〕、高血清白蛋白(ALB)〔OR=0.77,95%CI(0.63,0.94),P=0.009〕、高血清肌酐(Cr)〔OR=0.997,95%CI(0.995,0.999),P=0.003〕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
当前证据证明,年龄高、透析龄长、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抑郁、高PTH、高CRP、高Hcy是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教育程度高、高Hb、高ALB、高Cr是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生活方式因素是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性风险因素,基于科学评估的生活方式干预将是医护人员开展痴呆一级预防的重要策略和方向,但目前尚无专用于评估可降低社区居民痴呆患病风险的生活方式的工具。
编制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我国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降低痴呆风险提供科学工具。
基于健康促进相关理论回顾和文献分析构建量表的条目池,通过专家函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形成初始版量表。于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0例社区中老年人,使用初始版量表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订条目后形成修订版量表。于2021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506例社区中老年人,使用修订版量表进行大样本测试。通过对全部506例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并筛选条目后,将总样本随机分组为样本1(n=253)和样本2(n=253),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再次使用总样本进行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
正式版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包括32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健康责任、健脑运动、健脑饮食、脑力活动、控烟行为、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精神成长),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18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657,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51,拟合优度指数(GFI)=0.852,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19,规范拟合指数(NFI)=0.743,非规准适配指数(TLI)=0.858,增值适配指数(IFI)=0.880,比较拟合指数(CFI)=0.876。总量表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43,Cronbach's α系数为0.862,奇偶折半信度为0.909,重测信度为0.864。
本研究编制的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评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与脑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世界上第二大认知障碍类型,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VCI的可干预性和可逆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制定高质量的临床指南是提高VCI诊疗水平的有效途径。
评价国内外有关VCI指南的质量,以期为VCI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2021年8—11月,检索国内外与VCI指南相关的文献数据库和网站,并采用临床研究和评估系统(AGREEⅡ)对指南质量进行评价。
共纳入18部指南,其中国内指南12部、国外指南6部;循证指南9部、非循证指南9部。组内相关系数为0.935,提示评价者间一致性较好。纳入指南总体质量较低,6个领域中仅"清晰性"领域平均得分>60%(64.04%),"范围和目的"(52.31%)、"独立性"(42.01%)领域平均得分为30%~60%;而"参与人员"(27.24%)、"严谨性"(20.05%)、"应用性"(13.83%)领域平均得分均<30%。经评价,6个指南为B级推荐,12部指南为C级推荐。
纳入指南总体质量较低,尤其"参与人员""严谨性""应用性"领域质量低于平均水平。指南编制者应严格遵守循证原则来完善指南细节描述,从而提升VCI指南质量。
海马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从海马线粒体功能异常,包括线粒体细胞自噬、凋亡途径异常、氧化损伤、生物合成功能异常、动力学失衡、钙稳态失衡、呼吸功能异常7个方面,分别探讨其与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文献,提示海马线粒体功能异常是造成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今后临床预防与改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是肠-脑沟通的关键递质,对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短链脂肪酸对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以期为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等提供参考。
保持脑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高阶目标,合理膳食营养被认为是有望降低痴呆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临床上缺乏具体化、全面性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膳食营养管理方案,导致医务人员对社区居民的相关健康指导缺失或不足。
检索、评价并总结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膳食营养管理相关证据,为临床开展旨在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膳食营养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于2022年3月,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网站、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RNAO)网站、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医脉通等数据库和网站,获取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膳食营养管理相关文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2017-01-01至2022-03-29。由2名接受过系统循证医学培训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从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中提取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总结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膳食营养管理最佳证据。
共纳入28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临床决策,19篇系统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较高。从干预时机、膳食营养评估和筛查、膳食模式及成分、特定营养素、咖啡摄入、体质量管理、健康教育及指导7个方面共汇总23条最佳证据。
合理膳食营养对居民保持脑健康有促进作用,社区医务人员应结合临床情境、居民膳食营养现状与选择偏好、最佳证据,为居民制定个体化、促进其脑健康的膳食营养管理方案。
铁离子负荷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虽然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s)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是AD发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特征,但临床对SPs和NFTs的诱导因素仍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未明确。本文重点探讨了铁离子稳态失衡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同区域的铁沉积可能会损害正常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其次,铁离子失衡和氧化应激通过激活β-或γ-分泌酶和抑制α-分泌酶共同或独立地促进Aβ的过度产生,还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等蛋白激酶和抑制蛋白磷酸酶2A(PP2A)引起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由铁离子不平衡引起的改变会反过来加剧铁离子的分布和沉积。铁离子失衡和Aβ/tau蛋白异常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促进AD发展。再次,铁离子超负荷还可直接或间接破坏细胞器,引起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和自噬功能障碍,可引起或加重Aβ和tau蛋白的聚集/积累,损害突触功能。同时,铁代谢异常通过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破坏细胞脂质、蛋白质和DNA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最后,鉴于传统铁螯合剂长期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α-硫辛酸(LA)和乳铁蛋白(LF)作为自合成的靶向小分子,在阻断Aβ聚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神经元损伤方面显示出非常好的生物活性,有望推向临床。因此铁靶向治疗策略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方向。
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PSMCI)是卒中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
观察艾灸督脉对肾精亏虚型PSMCI患者认知功能及中医症状的临床疗效。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SM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常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艾灸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艾灸督脉治疗,1次/d,5次/周,持续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中肾精亏虚型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并评定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艾灸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MoCA、SDSVD、SS-QOL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艾灸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艾灸督脉可以改善PS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中医症状,临床疗效佳,且安全性较好。
近年研究显示,在老年共病患者中,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表现为跌倒发生率高,骨折风险增加,从而引起致残、致死率升高,严重危害共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目前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对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关系的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的共病机制、共病临床危险因素及共病临床特征。发现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关系密切,并严重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希望本文能为探索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新的风险因素提供思路,为有效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提供帮助。
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CI)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且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情况较为常见,PIM是否参与MCI人群的衰弱发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讨PIM对社区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于2021年3—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包河区抽取老年MCI者23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指标及躯体功能状况,采用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评估受试者的衰弱情况,采用《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评估受试者的PIM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IM涉及药物数量和类别对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为59.1%(136/230),PIM发生率为59.1%(136/230),衰弱老年MCI者的PIM发生率高于非衰弱者〔80.9%(110/136)比27.7%(26/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M涉及药物数量为1种和≥2种者的衰弱发生风险分别是无PIM者的4.591倍〔95%CI为(1.903,11.076)〕和8.859倍〔95%CI为(2.589,30.321)〕;有神经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5.310倍〔95%CI为(1.011,27.877)〕,有心血管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3.108倍〔95%CI为(1.173,8.241)〕。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和PIM发生率均较高,PIM对衰弱有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老年MCI者衰弱的筛查及衰弱药源性归因的识别,积极推进社区药物审查及药物管理,以减少MCI人群PIM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其衰弱发生、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加快,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早期诊断筛查MCI对于降低痴呆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收集和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临床实践中常用的MCI筛查评估量表(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调查问卷,剑桥神经心理测试自动化成套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画钟试验、钟表读数试验、钟表设置试验,美国阿尔茨海默病联合登记协作组织的评估条目,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Addenbrooke认知评估量表,全科医生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结合各量表的优缺点,提出将用时短且高效的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调查问卷与灵敏且全面的Addenbrooke认知评估量表联合使用的量表组合策略,该策略可以很好地弥补各量表的不足,适用于我国社区老年人MCI的早期筛查、识别。
帕金森病(PD)常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其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关于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分析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特征,探讨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原发性PD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自主神经症状表现及持续时间评估有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分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组(AutD组,n=107)和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组(NAutD组,n=49)。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受教育年限。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症状,根据Hoehn-Yahr(H-Y)分期1~5级评估患者PD严重程度,采用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评估患者非运动症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版(HAMA-14)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分别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采用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自主神经功能(SCOPA-AUT评分)与认知功能(MMSE总分和MoCA总分)之间的相关性。
156例原发性PD患者中男83例、女73例,平均年龄(63.9±0.7)岁;AutD组患者年龄(t=-4.391,P<0.001)高于NAutD组,病程(Z=-6.947,P<0.001)长于NAutD组。AutD组患者UPDRS-Ⅲ评分(t=-8.967)、H-Y分期中重度患者所占比例(χ2=44.350)、NMSS评分(t=-13.707)、HAMA-14评分(t=-3.665)、HAMD-24评分(t=-4.808)、PDQ-39评分(t=-11.893)均高于NAutD组(P<0.001)。156例原发性PD患者中消化系统症状发生率(91.7%)最高,其次是泌尿系统症状(91.0%)、体温调节障碍(59.6%)、心血管系统症状(50.0%),发生率较低的是瞳孔调节障碍(12.2%)和性功能障碍(5.1%)。与NAutD组相比,AutD组MMSE总分(Z=-3.826,P<0.001)、MoCA总分(Z=-2.921,P=0.003)及其亚项命名(Z=-2.868,P=0.004)、注意(Z=-2.968,P=0.003)、语言(Z=-3.546,P<0.001)、延迟回忆(Z=-2.804,P=0.005)评分均较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OPA-AUT总分(rs=-0.214、-0.181)及其泌尿系统评分(rs=-0.245、-0.191)、体温调节评分(rs=-0.215、-0.225)与MMSE总分及MoCA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
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PD患者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及运动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更差;PD患者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率高,涉及多个系统;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认知障碍越严重。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有效治愈手段,早期识别轻度认知障碍(MCI)、明确MCI预警敏感指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探究味觉识别能力下降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明确味觉识别能力下降在MCI早期识别中的价值。
2022年7—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南京市某社区招募MCI患者30例,另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老年人(HC)32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Beijing版(MoCA-Beijing版)、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全口味觉检查法检测受试者味觉识别能力,通过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味觉识别能力下降在MCI早期预警中的价值。
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CA-Beijing版得分、MMSE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MCI患者的味觉识别能力总分更低,甜、咸、苦味识别能力得分更低(P<0.05)。MCI患者的味觉识别能力总分与总体认知功能得分、注意力维度得分、定向能力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433、0.540、0.392,P<0.05),咸味识别能力得分与延迟回忆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379,P<0.05),苦味识别能力得分与注意力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471,P<0.05),鲜味识别能力得分与语言能力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408,P<0.05)。ROC曲线显示味觉识别能力总分预测MCI的AUC为0.781,灵敏度为0.844,特异度为0.600,最佳临界值为18.5分。
MCI患者已出现甜、咸、苦味识别能力下降,味觉识别能力下降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味觉识别能力总分下降对MCI有一定预测价值,是MCI早期预警的重要指标。
慢性低灌注性认知障碍是因大脑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导致脑皮质或皮质下梗死、脑白质变性、血-脑脊液屏障及海马等损伤而出现的一种认知缺陷。目前,慢性低灌注性认知障碍在临床治疗中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药物。大量动物研究表明丰富环境干预能减轻慢性低灌注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促进缺血脑区的神经生长和功能恢复。为此,本文总结了丰富环境作为非药物干预方式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及表观遗传机制、抑制氧化应激、保护血-脑脊液屏障、促进神经血管重建和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为慢性低灌注性认知障碍的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逆转慢性低灌注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认知障碍。
保持脑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高阶目标,运动作为备受关注的促进脑健康和降低认知障碍风险的重要干预措施,在2019年WHO发布的《认知衰退与痴呆风险防控指南》(简称《指南》)中受到强烈推荐。但由于《指南》鲜少就运动类型、运动量和干预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难以在社区内被付诸实践。
构建促进我国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
于2021年12月,系统检索国内外有关运动促进脑健康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提取及汇总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于2022年2—3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13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最终确定运动干预方案。
共检索到8 943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汇总得到涉及干预对象及运动原则、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效果及其评价、运动注意事项5个方面的27条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构建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由6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0和0.925,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57(χ2=123.386,P<0.001)和0.275(χ2=139.548,P<0.001)。最终形成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包括一级指标7项(干预对象及运动原则、干预前评估、干预形式、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效果及其评价、运动注意事项)、二级指标33项。7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13、0.213、0.213、0.066、0.116、0.116、0.066,各层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均<0.100 0。
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社区医护人员开展促进脑健康的运动干预工作提供指导。
生活方式因素是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性影响因素,了解社区中老年人坚持有益于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现状和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痴呆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的基础,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了解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于2021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5个社区中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的5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DRRLS)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
506例中老年人DRRLS平均得分为(88.00±13.27)分,脑力活动和健脑运动维度中位条目水平得分处于低水平(≤2.00分)。不同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痴呆相关健康教育接受情况的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是否接受过痴呆相关健康教育是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应重点强调脑力活动和健脑运动在痴呆一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应重点关注男性、文化程度低及未接受过痴呆相关健康教育的中老年人,加强相关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促使中老年人采纳有益于降低痴呆风险和促进脑健康的生活方式。
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轨迹高度可变。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近24%逆转为认知正常(NC)。有关MCI患者的双向转归,尤其是MCI逆转为NC的研究开展较少。
构建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多分类模型,寻找MCI患者双向转归(逆转、稳定、进展)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症协调中心统一数据集(NACC UDS),筛选2005—2019年初次诊断为MCI并至少随访2次且数据无缺失的397例患者,采集其基本信息、身体检查指标、既往史及相关评估量表得分。基于Boruta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进行MCI不同转归的多分类辅助诊断;采用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
纳入的397例MCI患者中,124例逆转为NC,逆转率为31.23%;177例稳定,稳定率为44.58%;96例进展为痴呆,进展率为24.18%。将397例MCI患者的不同转归进行分层三分类,总准确度(ACC)为67.58%。在多个二分类中,进展和逆转、逆转和稳定的分类性能较优,ACC均在90%以上;分层三分类中稳定→逆转→进展的总ACC为84.38%。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而言,年龄≥80岁〔OR=0.260,95%CI(0.117,0.574)〕、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95,95%CI(0.139,0.623)〕、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得分降低〔OR=0.220,95%CI(0.092,0.525)〕为保护因素,既往有卒中〔OR=2.896,95%CI(1.370,6.122)〕、既往有大便失禁〔OR=6.556,95%CI(1.787,24.047)〕、功能活动问卷(FAQ)得分升高〔OR=1.048,95%CI(1.003,1.095)〕为危险因素。对于MCI患者逆转为正常而言,年龄≥80岁〔OR=0.289,95%CI(0.091,0.914)〕、肥胖〔OR=0.236,95%CI(0.075,0.740)〕、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89,95%CI(0.111,0.757)〕、CDR得分升高〔OR=0.015,95%CI(0.003,0.089)〕为危险因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升高〔OR=1.708,95%CI(1.428,2.043)〕和动物命名正确数升高〔OR=1.139,95%CI(1.046,1.240)〕为保护因素。
MCI患者的转归受多个因素影响,高龄、肥胖、既往发生过卒中、既往发生过大便失禁、自我报告认知障碍和日常功能障碍是MCI双向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痴呆患者日益增多,而对痴呆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极其重要。
探究社区全科医生对痴呆筛查的态度和看法,旨在为社区开展痴呆筛查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于2021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对痴呆筛查的态度和看法。应用描述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
共纳入来自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0例社区全科医生。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35~57岁,平均年龄(46.6±6.5)岁;7例学历为本科;4例职称为主治医师;从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年限为5~26年,平均年限(14.90±8.46)年。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3个主题分别为社区痴呆筛查的基础条件不足、痴呆筛查较为困难、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痴呆筛查能力。
社区全科医生痴呆筛查能力不足,但对痴呆筛查持支持态度。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痴呆筛查能力,通过加强痴呆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减少社会对痴呆患者的歧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能是推动社区痴呆早期筛查和干预工作的有力举措。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疼痛是帕金森病(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且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学者对PD患者发生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系统评价PD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有关PD患者疼痛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04-12。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研究机构(AHRQ)编制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分别对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对所有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PD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6项研究,总样本量为2 855例,共涉及24种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结果可知有2项保护因素和22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可知:女性〔OR=3.73,95%CI(1.75,7.96),P=0.000 7〕、病程长〔OR=1.35,95%CI(1.15,1.60),P=0.000 3〕、抑郁情绪〔OR=1.14,95%CI(1.07,1.22),P<0.000 01〕、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高〔OR=1.07,95%CI(1.03,1.11),P=0.000 2〕、Hoehn-Yahr分级高〔OR=2.28,95%CI(1.28,4.04),P=0.005〕、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评分高〔OR=1.68,95%CI(1.46,1.93),P<0.000 01〕是PD患者发生疼痛的危险因素。GRADE分级结果显示性别、NMSS评分是中等质量证据,病程、抑郁情绪、UPDRSⅢ评分是低质量证据,Hoehn-Yahr分级是极低质量证据。
女性、病程长、抑郁情绪、运动障碍、Hoehn-Yahr分级高以及其他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疲劳)程度重是PD患者疼痛的危险因素,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我国痴呆发病率逐渐升高,生活方式因素是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因素,而健康信念模式可广泛用于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
分析成年人痴呆预防信念对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为制定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痴呆预防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于2020年2—3月,抽取我国1 202例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设电子问卷〔包含一般资料调查表、痴呆预防知识问卷、中文版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以降低痴呆风险动机(MCLHB-DRR)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修订版(HPLP-Ⅱ R)〕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其一般资料,评估其痴呆预防知识、痴呆预防信念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成年人痴呆预防信念各维度及其他潜在候选因素对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共回收有效问卷1 2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92%。1 201例调查对象痴呆预防知识问卷平均总得分为(7.46±2.85)分,得分率为67.82%;中文版MCLHB-DRR量表平均总得分为(92.67±12.68)分,平均条目水平得分为(3.43±0.47)分;HPLP-Ⅱ R平均总得分为(100.00±15.8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MCLHB-DRR量表易感性感知维度得分、益处感知维度得分、障碍感知维度得分、自我效能维度得分和总体健康动机维度得分,以及痴呆预防知识问卷总得分、居住地、文化程度、有无痴呆接触史会对成年人HPLP-Ⅱ R总得分产生影响(P<0.05)。
成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与其痴呆预防信念部分维度水平及部分人口学因素等有关,未来可基于健康信念模式与行为的关系特点对人群实施痴呆预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