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栏目
专题研究(122)
论著(99)
论著·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14)
论著·人群健康研究(13)
医学循证(12)
更多  
论著·中老年人群健康研究(8)
论著·用药指导(7)
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5)
论著·认知障碍专题研究(5)
论著·老年衰弱研究(5)
指南·共识(5)
论著·老年人健康问题研究(4)
综述与专论(4)
新进展(3)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3)
论著·社区老年人群管理研究(3)
论著·老年照护研究(3)
论著·老年问题系列研究·认知功能障碍(3)
论著·临床质量改进研究(3)
老年人合理用药专题研究(3)
老年健康问题研究(2)
工具开发研究(2)
典型病例研究(2)
论著·骨质疏松专题研究(2)
论著·健康社工专题研究(2)
论著·健康公平性专题研究(2)
论著·老年认知功能问题研究(2)
论著·COPD研究(2)
论著·医学循证(2)
论著·卫生服务利用与疾病经济负担研究(2)
论著·数智医疗研究(2)
用药指导·精准用药(2)
指南解读(2)
专题研究·癌症衰弱(2)
专题研究·慢性病共病(2)
综述(2)
循证护理与康复研究(1)
文献速递(1)
卫生政策研究(1)
人群健康研究·疾病筛查(1)
热点关注(1)
论著·专题研究·心血管代谢性共病(1)
论著·质量改进(1)
论著·食管癌专题研究(1)
论著·糖尿病药物治疗(1)
论著·糖尿病管理专题研究(1)
论著·认知障碍专题(1)
论著·脑健康专题研究(1)
论著·慢性病共病研究(1)
论著·流行病学研究(1)
隐藏
  文章类型

图片丢失啦 老年问题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王浩, 张琳, 方晓雅, 邓茹月, 姚俊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0): 1186-11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27
摘要3080)   HTML95)    PDF(pc) (1060KB)(1631)    收藏
背景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数据的空间属性是了解疾病流行规律的有效途径,目前尚缺乏关于慢性病共病空间分布的研究。

目的

对我国≥45岁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为慢性病共病区域化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于2021年3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第四期追访数据中抽取≥45岁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14种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纳入样本19 498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ArcGIS 10.2软件和Geoda 1.18软件对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55.77%(10 874/19 498),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者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最高的为关节炎或风湿病(58.23%,6 332/10 874),发生率最高的2种慢性病共病组合模式为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16.68%,655/3 928),发生率最高的3种慢性病共病组合模式为高血压+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8.12%,227/2 796)。各省份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9.86%(广东省,405/1 016)~75.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6/1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的Moran's I值=0.303 542(P=0.006),表明慢性病共病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呈正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青海省、甘肃省及福建省的Moran's 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中青海省和甘肃省的聚集类型为高-高相关、福建省的聚类类型为低-低相关。

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风湿病、高血压、胃病等高共病发生率的慢性病应受到关注,重点防控区域集中在我国西北部。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研究
齐元涛, 柳言, 杜金, 刘永文, 马桂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50-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58
摘要3018)   HTML100)    PDF(pc) (1766KB)(1667)    收藏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慢性病共病现象日趋普遍。

目的

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基础,系统了解我国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问题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3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2018年追踪数据库中选取年龄≥60岁的样本(n=10 779),剔除研究涉及变量有缺失的样本后,最终纳入样本7 354例。以是否发生慢性病共病(患≥2种慢性病)为因变量,根据健康生态学模型的5个维度纳入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65.16%(4 792/7 354),患2种慢性病者居多〔32.16%(1 541/4 792)〕,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二元慢性病共病组合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16.42%(253/1 5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OR(95%CI)=1.371(1.177,1.596)〕,>70岁者高于60~70岁者〔OR(95%CI)=1.189(1.061,1.333)〕,夜晚睡眠时间为6~8 h者和>8 h者低于<6 h者〔OR(95%CI)分别为0.759(0.678,0.850)、0.686(0.572,0.821)〕,午睡时间为0.5~1.0 h者和>1.0 h者高于<0.5 h者〔OR(95%CI)分别为1.238(1.102,1.391)、1.219(1.604,1.396)〕,对健康感到一般和不太满意者高于非常满意者〔OR(95%CI)分别为1.755(1.537,2.004)、5.890(4.930,7.037)〕,城市户口者高于农村户口者〔OR(95%CI)=1.167(1.036,1.315)〕,居住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者高于东部地区者〔OR(95%CI)分别为1.311(1.158,1.483)、1.491(1.315,1.692)〕,正在工作者低于曾经工作过者〔OR(95%CI)=0.768(0.680,0.866)〕,人均年收入>5万元者高于<2万元者〔OR(95%CI)=1.413(1.009,1.978)〕。

结论

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较高,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建议从个体到环境多维度加强对慢性病的干预和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及发展趋势的Meta分析
史路平, 姚水洪, 王薇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109-1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15
摘要2927)      PDF(pc) (1320KB)(4131)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轻度认知障碍(MCI)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了解其患病率对于推进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但近10年尚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全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1年1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Ovid、Springer Link、EmBase等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的原始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患病率相关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合并效应指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37 599。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总体患病率为19%〔95%CI(17%,21%)〕。人口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7%〔95%CI(15%,19%)〕和19%〔95%CI(17%,21%)〕;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1%,22%)〕和23%〔95%CI(16%,30%)〕;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4%,19%)〕和24%〔95%CI(20%,28%)〕;60~64岁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13%〔95%CI(9%,17%)〕,65~69岁为12%〔95%CI(9%,15%)〕,70~74岁为17%〔95%CI(13%,20%)〕,75~79岁为26%〔95%CI(20%,31%)〕,80~84岁为33%〔95%CI(24%,42%)〕,≥85岁为42%〔95%CI(22%,62%)〕;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降低,文盲组(受教育年限<1年)MCI患病率为30%〔95%CI(25%,35%)〕,大学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病率下降为10%〔95%CI(7%,13%)〕。空间分布结果:各省份之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差异明显(15%~37%),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17%~22%)。时间分布结果:近10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1%~28%)。

结论

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女性、受教育程度低、高龄、农村、无配偶群体患病率偏高。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调查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黄馨懿, 章轶立, 孙凯, 刘宁, 齐保玉, 高景华, 谢雁鸣, 魏戌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15-4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45
摘要2824)   HTML38)    PDF(pc) (2309KB)(627)    收藏
背景

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骨折、跌倒和肌无力等相关。此外,其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联性也逐渐被关注。

目的

探讨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该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开展的BEYOND研究数据库,纳入≥60岁的1 066例老年人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左右手握力、坐立试验、随访2年的跌倒史和骨折史。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并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受试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1 066例受试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729例(68.39%),维生素D不足组291例(27.30%),维生素D充足组46例(4.32%)。三组受试者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ST)、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左髋整体T值、右髋整体T值、左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疼痛不适维度和EQ-5D效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D充足组EQ-5D效用值均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是老年人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68.39%和27.30%,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骨密度、握力与EQ-5D总效用值相关。尽早筛查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及时补充足够摄入量对维持并提高该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Fried衰弱表型和FRAIL量表及埃德蒙顿衰弱评估量表在社区高龄老年人衰弱筛查中一致性和适用性的比较研究
韩君,王君俏,谢博钦,王悦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1): 2669-26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51
摘要2720)   HTML49)    PDF(pc) (1358KB)(7134)    收藏
背景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使得衰弱成为重要的健康相关问题。相较于无衰弱者,衰弱高龄老年人发生跌倒、失能以及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选择合适的社区筛查工具有助于识别社区高龄衰弱人群并及早给予精准干预。目的 比较Fried衰弱表型(FP)、FRAIL量表和埃德蒙顿衰弱评估量表(EFS)用于社区高龄老年人衰弱筛查的一致性和适用性。方法 2018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徐汇区3个街道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FP、FRAIL量表和EFS进行衰弱评估,并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作为效度评价标准,采用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Bayes判别分析检测三种衰弱评估工具的效度及合适性。结果 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915份,其中有效问卷1 625份,有效回收率为84.9%。对于1 625例老年人,FP、FRAIL量表、EFS分别筛查出衰弱老年人404例(24.9%)、149例(9.2%)、459例(28.2%)。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FP与FRAIL量表、FP与EFS、FRAIL量表与EFS之间衰弱评估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371、0.491、0.301(P<0.001)。以ADL为校标,FP、FRAIL量表、EFS的校标关联效度分别为0.484、0.564、0.653(P<0.001)。以日常生活能力为结局变量,FP、FRAIL量表和EFS预测日常生活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787。以日常生活能力是否下降为因变量,分别以三种衰弱评估工具得分为自变量,进行Bayes判别分析,结果显示,EFS对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预测的交叉验证准确率为75.70%,高于FP(63.90%)和FRAIL量表(67.80%)。结论 FP、FRAIL量表及EFS对社区高龄老年人衰弱筛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中EFS更适合筛查社区高龄老年人的综合衰弱,FP比FRAIL量表更适合筛查社区高龄老年人的身体衰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模式研究
黎艳娜,王艺桥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1): 3955-39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95
摘要2715)   HTML81)    PDF(pc) (2349KB)(4200)    收藏
背景 慢性病共病的情况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多病共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共病模式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共病现状及共病模式,旨在为老年人多病共防和共管提供建议。方法 于2021年1月采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选取年龄≥60周岁且关键变量(慢性病患病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和户籍类型等)值完整的调查对象10 8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和共病情况的差异性,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和共病情况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利用加权网络探索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运用Gephi对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网络进行可视化。结果 10 836例老年人中,9 344例(86.23%)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高血压〔46.46%(5 034/10 836)〕、关节炎或风湿病〔44.68%(4 842/10 836)〕和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31.64%(3 429/10 836)〕为患病率排名前3位的慢性病。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88.30%(4 899/5 548)比84.06%(4 445/5 288),χ2=41.069,P<0.001〕;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χ2趋势=31.953,P<0.001)。7 059例(65.14%)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女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男性〔68.71%?(3 812/5 548)比61.40%(3 247/5 288),χ2=63.650,P<0.001〕;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χ2趋势=31.118,P<0.001)。二元慢性病共病组合上,14种常见慢性病共形成91种共病模式。患病率排名前3位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分别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22.13%(2 398/10 836)〕、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19.15%(2 075/10 836)〕和关节炎或风湿病+心脏病〔16.67%(1 806/10 836)〕。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具有差异性:低龄老年人中,患病率排名前3位的慢性病共病模式依次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19.81%(1 290/6 512)〕、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18.54%(1 207/6 512)〕和高血压+血脂异常〔16.68%(1 086/6 512)〕;中龄老年人中,患病率排名前3位的慢性病共病模式顺次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25.33%(813/3 209)〕、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20.91%(671/3 209)〕和高血压+心脏病〔19.79%(635/3 209)〕;高龄老年人中,患病率排名前3位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分别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26.46%(295/1 115)〕、高血压+心脏病〔17.67%(197/1 115)〕和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17.67%(197/1 115)〕。结论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问题严峻,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存在差异。建议以高血压等重点疾病为突破口,通过整合现有慢性病医疗服务,并制定慢性病共病相关的临床评估和管理指南,从而实现老年人多病共管、共防和共减。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2年版《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解读
吴延, 王广玲, 聂作婷, 梁玮, 杜艳, 李青, 曾凯, 陈龙, 高诗瀛, 陶璐, 杨如美, 丁亚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0): 1159-11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2
摘要2678)   HTML77)    PDF(pc) (1442KB)(6612)    收藏

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跌倒和跌倒相关伤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指南不断更新。来自39个国家、96位专家组成的世界跌倒预防指南小组于2022年制定了《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该指南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跌倒管理需求及照顾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跌倒的看法,并考虑指南在各照护环境和资源有限地区的适用性,结合应用电子健康进行跌倒预防的前沿证据,针对社区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初筛、跌倒风险评估、跌倒风险分级管理提供新的实践指导建议。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指南,提取该指南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建议进行分析,为我国的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卫生工作者预防和管理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及共病模式变化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徐莉, 葛晶, 于鹏, 虞莹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1): 1296-13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4
摘要2489)   HTML77)    PDF(pc) (1565KB)(963)    收藏
背景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了解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谱的变化趋势,对基层卫生工作十分重要。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共病模式。方法 选取CHARLS数据集中2011年(第1期)和2015年(第3期)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体检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自我报告的疾病情况,进行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变化情况。采用潜类别分析(LCA),分析老年共病的常见集群,分析其对生活活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的影响。结果 2011年7 290例、2015年9 845例≥60岁老年人被纳入本研究。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为85.96%、92.24%,2015年≥60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2011年升高(χ2=109.65、P<0.05)。除疼痛和口腔疾病外,2015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较2011年升高(P<0.05)。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39.53%增至2015年的42.88%(χ2=35.12、P<0.01),腹型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45.37%增至2015年的47.99%(χ2=18.09、P<0.01)。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发现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患病率从2011年的52.75%增至2015年的60.49%(χ2=64.39、P<0.01),且是该人群慢性病共病的主要形式。LCA将老年人群分为5类共病模式,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模式的ADL评分高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呼吸系统疾病共病""非特异性共病"模式。结论 结合CHARLS数据库2011年和2015年数据来看,我国≥60岁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2011年为85.96%,2015年为92.24%),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以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且存在大量未知晓的情况,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最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一项追踪1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缪莹, 汪宇, 晏丕军, 白雪, 陈攀, 万沁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32-32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7
摘要2488)   HTML73)    PDF(pc) (2162KB)(1104)    收藏
背景 近几十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2大原因;胰岛素抵抗及肥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在其中的作用,而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与肥胖指标结合后是否能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TyG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10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泸州地区(茜草社区、小市社区、龙马潭社区、宝来桥社区、大山坪社区、鱼塘社区)9 4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其中包括TyG及其肥胖结合指标〔TyG-腰围(WC)、TyG-腰围身高比(WtHR)、TyG-体质指数(BMI)、TyG-腰臀比(WHR)〕,并于2016年6—11月进行5年随访,2021年4—6月进行10年随访;截至随访结束,通过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信息判断该研究队列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依据基线TyG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1、2 352、2 352例;依据基线TyG-WC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t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9、2 349、2 348、2 348例。依据基线TyG-BMI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3、2 343、2 342、2 3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及TyG-WC、TyG-WtHR、TyG-BMI、TyG-WHR与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随访10年,9 406例中老年人中新发缺血性脑卒中52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6%。在调整了多项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第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69,95%CI(1.007,2.437),P=0.046〕;TyG-WC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WC第2四分位组:OR=1.467,95%CI(1.010,2.131),P=0.044;TyG-WC第3四分位组:OR=2.012,95%CI(1.270,3.187),P=0.003;TyG-WC第4四分位组:OR=2.132,95%CI(1.119,4.063),P=0.021〕;TyG-BMI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BMI第2四分位组:OR=1.481,95%CI(1.071,2.048),P=0.018;TyG-BMI第3四分位组:OR=1.548,95%CI(1.066,2.247),P=0.022;TyG-BMI第4四分位组:OR=1.705,95%CI(1.054,2.759),P=0.030〕。结论 10年随访结果示,随着TyG-WC、TyG-BMI升高,泸州地区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TyG-WC、TyG-BMI或可成为预测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老年人口腔衰弱的研究进展
潘琦, 戴付敏, 潘卫宇, 刘佳敏, 陈若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82-45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8
摘要2228)   HTML87)    PDF(pc) (2427KB)(3668)    收藏

口腔衰弱作为一个新概念在衰弱领域被提出,指伴随认知及身体功能衰退的口腔功能低下,与衰弱、肌少症、残疾及死亡等诸多老年人不良事件有关。本文回顾分析了口腔衰弱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口腔衰弱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老年人口腔衰弱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开发适合我国老年人口腔衰弱的评估工具、开展口腔衰弱的调查性研究、丰富研究设计内容和方法以及加强干预研究四方面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
朱洁云, 高敏, 宋秋韵, 吉攀, 李红园, 钟枝梅, 沈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3): 346-3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83
摘要2054)   HTML53)    PDF(pc) (1159KB)(1083)    收藏
背景

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且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OP及其引起的骨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防治OP刻不容缓。了解我国OP的患病情况是开展OP防控工作的前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中国老年人OP的患病情况。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VIP)中关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01-01至2021-03-20。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篇横断面研究,包含68 93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95%CI(33.8%,4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6%〔95%CI(33.4%,45.9%)〕,2010—2020年为35.9%〔95%CI(31.1%,40.8%)〕;中国南方地区≥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7%〔95%CI(34.0%,45.5%)〕,中国北方地区为35.7%〔95%CI(30.1%,41.2%)〕;中国男性≥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27.3%〔95%CI(23.9%,30.7%)〕,中国女性为48.4%〔95%CI(42.7%,54.1%)〕;中国60~69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2.2%〔95%CI(28.6%,35.7%)〕,70~79岁老年人为41.9%〔95%CI(36.9%,46.9%)〕,≥80岁老年人为51.8%〔95%CI(43.9%,59.7%)〕。

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CHARLS面板数据的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胡依,李贝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6): 3281-32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207
摘要2028)   HTML52)    PDF(pc) (1177KB)(3230)    收藏
背景 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而且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虽然许多研究描述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但目前尚缺乏利用大样本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状变化趋势的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9—10月,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且关键变量值〔抑郁情况、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个体行为(吸烟、饮酒、睡眠时长)、社会支持(婚姻状况)、社会经济(户口类型、工作状态)、其他社会结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整的调查对象,筛选出其2011、2013、2015年的截面数据,其中2011年6 609份,2013年7 158份,2015年8 231份;根据截面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匹配,得到2011、2013、2015年3期记录完整的追踪数据11 055份,构成n=3 685,T=3的平衡短面板数据集。根据截面数据及追踪数据测算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变动情况,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的随机效应Logit模型探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截面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1.6%(2 747/6 609)、32.6%(2 333/7 158)、35.5%(2 919/8 231),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3.890,P=0.557);面板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8.4%(1 414/3 685)、30.2%(1 114/3 685)、35.3%(1 301
/3 685),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2.080,P=0.776)。随机效应Logit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0.463,95%CI(0.377,0.569)〕、有配偶〔 OR=0.659,95%CI(0.549,0.792)〕、受教育程度高〔 OR=0.756,95%CI(0.661,0.867)〕、有养老保险〔 OR=0.862,95%CI(0.767,0.96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自评健康差〔OR= 2.564,95%CI(2.276,2.890)〕、吸烟〔 OR=1.249,95%CI(1.032,1.513)〕、睡眠时长不正常〔OR=2.069,95%CI(1.838,2.332)〕、农业户口〔OR=2.047,95%CI(1.658,2.52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大对女性、自评健康差、有吸烟行为、睡眠时长不正常、无配偶、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户口、无养老保险等人群的心理健康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
郭凯林, 王世强, 李丹, 王一杰, 王少堃, 胥祉涵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6): 742-7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19
摘要1990)   HTML66)    PDF(pc) (1191KB)(937)    收藏
背景

衰弱是人口老龄化突出的表现形式,我国关于老年人衰弱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忽视了对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考察。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4期追踪数据,考察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CHARLS 2011年、2013年、2015年、2018年数据,该调查于2011年开展,随后每2~3年追踪1次,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对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家户调查,范围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其中2011年为全国基线调查,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为全国追踪调查。将4期数据通过个人编码匹配合并,最终形成4期调查均参与的2 267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衰弱指数(FI)对老年人的衰弱状况进行评估。利用Mplus工具构建3类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选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并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考察随时间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和随时间变化因素(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睡眠)对老年人衰弱的影响。

结果

不定义曲线潜变量增长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数据,为我国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最优模型,其中χ2(3)=36.16,比较拟合指数(CFI)=0.992,非规范拟合指数(TLI)=0.984,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70,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0.022,表明我国老年人衰弱水平呈曲线增长的趋势;模型截距、斜率以及截距的变异和斜率的变异均显著>0(P<0.01),表明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对模型截距(性别:β=-0.113,P<0.01;教育程度:β=-0.173,P<0.01)和斜率(性别:β=-0.181,P<0.01;教育程度:β=-0.151,P<0.01)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相比于男性和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女性、低教育程度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更高,增长速度更快。时间变化因素中体力活动、睡眠在4期调查中均对老年人衰弱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吸烟和饮酒分别在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13年、2015年调查中对老年人的衰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的衰弱呈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女性、低教育程度能预测衰弱的发展,中高体力活动、睡眠充足有助于衰弱水平的降低,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则会使衰弱恶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管理分析与评论
潘婉玉, 张春慧, 张振香, 陈静, 梅永霞, 林蓓蕾, 王少阳, 翟清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545-15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09
摘要1966)   HTML90)    PDF(pc) (1739KB)(5219)    收藏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多病共存模式的研究
潘晔, 刘志辉, 胡倩倩, 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08-36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86
摘要1956)   HTML81)    PDF(pc) (1011KB)(2145)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寿命延长,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日益普遍。疾病种类多且病情复杂,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出挑战。共病模式作为研究的必要问题,国内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模式,帮助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多病共存现状。

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中60岁及以上被访者,选择人口特征学部分数据及健康状况的14种慢性病数据。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潜在类别分析4种方法对中国老年人的共病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比不同方法所得结果。

结果

最终共纳入10 800例被访者数据。4种方法所得模式有所差异,但存在一致性的共病模式:(1)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2)慢性肺部疾患和哮喘;(3)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4)中风、与记忆相关的疾病。

结论

不同方法得到的一致性的共病模式所包含的慢性病病因关系关联明显;4种方法得到的共病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包含的病因关系复杂,且方法的原理不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徐苏, 蔡文玮, 李晨奕, 王光辉, 许又端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83-20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32
摘要1948)   HTML79)    PDF(pc) (1763KB)(665)    收藏
背景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现状,探究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年龄层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2年7月—2023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及奉贤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家庭病床的≥60岁老年人中选取35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和步速。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筛查老年人吞咽障碍风险。结果 358例社区老年人中,存在吞咽障碍者(EAT-10≥3分)80例(22.3%)(吞咽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8.484,95%CI=3.571~95.679)、抑郁状态(OR=4.135,95%CI=1.280~13.364)、呛咳史(OR=13.650,95%CI=4.345~42.87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高Barthel指数(OR=0.891,95%CI=0.832~0.953)、高ASMI(OR=0.330,95%CI=0.199~0.54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60~69岁、70~79岁、≥80岁老年人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6/119)、11.1%(16/144)、61.1%(58/95),三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老年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BMI、ASMI、抑郁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老年人两组握力、小腿围、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老年人两组ASMI、握力、步速、Barthel指数、MMSE得分、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中,70~79岁和≥80岁老年人ASMI、握力均低于60~69岁;≥70岁老年人步速低于60~69岁老年人;≥80岁老年人呛咳史发生率高于60~79岁,Barthel指数、MMSE得分均低于60~69岁、70~79岁(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高,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应在高龄、抑郁状态及有呛咳史老年人中加强吞咽障碍的筛查。提高肌肉质量及自理能力,并且在不同年龄层进行较为针对性的预防以有效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
刘雅鑫, 蒋运兰, 黄孝星, 潘竟, 沈音丽, 张越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496-15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39
摘要1846)   HTML29)    PDF(pc) (2090KB)(1501)    收藏
背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与多种疾病相关。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明显上升,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索关于我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5月。由2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完成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量表评价横断面研究质量,Meta分析选择Stata 15.0软件。

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总样本量为308 289例,其中吞咽障碍患者47 9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66.0%〔95%CI(58.0%,73.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性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38.0%〔95%CI(31.0%,45.0%)〕,中国女性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38.0%〔95%CI(29.0%,46.0%)〕;60~69岁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21.0%〔95%CI(13.0%,29.0%)〕,70~79岁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28.0%〔95%CI(18.0%,37.0%)〕,≥80岁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41.0%〔95%CI(31.0%,50.0%)〕;小学及以下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28.0%〔95%CI(20.0%,35.0%)〕,中学及中专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35.0%〔95%CI(17.0%,53.0%)〕,大专及以上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30.0%〔95%CI(18.0%,42.0%)〕;在医院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68.0%〔95%CI(52.0%,85.0%)〕,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56.0%〔95%CI(41.0%,71.0%)〕,在社区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76.0%〔95%CI(56.0%,97.0%)〕;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诊断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32.0%〔95%CI(21.0%,43.0%)〕,采用吞咽功能异常筛查量表(EAT-10量表)诊断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41.0%〔95%CI(16.0%,66.0%)〕,采用30 ml水吞咽试验(WST)诊断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35.0%〔95%CI(14.0%,56.0%)〕。

结论

我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为66.0%〔95%CI(58.0%,73.0%)〕,其中年龄≥80岁、中学及中专文化程度、社区、吞咽障碍诊断标准为EAT-10量表的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高,需要早期重视和了解老年人吞咽障碍,选择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的Meta分析
陈曾丽, 蒋运兰, 卢宇彤, 李洁, 廖诗沁, 刘明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115-1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28
摘要1796)   HTML98)    PDF(pc) (1329KB)(2806)    收藏
背景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规模未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老年人血脂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受样本量、研究设计方案、调查地域、调查对象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状况研究结果不一。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获取有关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个横断面研究,样本总量101 831,患病人数45 7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7.0%〔95%CI(40.0%,54.0%)〕,高胆固醇(TC)、高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9.7%〔95%CI(13.8%,25.5%)〕、20.8%〔95%CI(16.2%,25.4%)〕、15.3%〔95%CI(10.7%,19.8%)〕、20.2%〔95%CI(7.9%,3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LDL-C血症患病率为17.2%,高于女性的9.0%(P<0.001);女性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48.8%)、高TC血症患病率(24.0%)、高TG血症患病率(23.4%)、低HDL-C血症患病率(20.4%)均高于男性(分别为39.5%、12.9%、19.0%、14.7%)(P<0.001)。年龄方面,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0~69岁为39.9%,70~79岁为31.8%,≥80岁为31.4%)(P<0.001);60~69岁老年人高TC血症患病率(12.9%)、高LDL-C血症患病率(10.0%)均高于70~79岁(分别为12.1%、9.4%)与≥80岁老年人(分别为9.5%、6.5%),70~79岁老年人高TG血症患病率(19.3%)、低HDL-C血症患病率(10.5%)均高于60~69岁(分别为16.4%、9.7%)与≥80岁老年人(分别为15.5%、9.5%),≥80岁老年人各类血脂异常患病率均低于60~69岁、70~79岁老年人(P<0.001)。西部地区老年人高TG血症患病率为20.0%,高于东部地区老年人的19.7%(P<0.001);东部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49.3%)、高TC血症患病率(23.0%)、高LDL-C血症患病率(21.3%)、低HDL-C血症患病率(13.5%)均高于西部地区老年人(分别为36.8%、11.4%、7.8%、7.8%)(P<0.001)。

结论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不同性别、年龄段、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及各型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283-12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14
摘要1788)   HTML83)    PDF(pc) (1536KB)(1901)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质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睡眠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老年人睡眠障碍中仅次于失眠的第二大类疾病,是多种疾病的诱因,且与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代谢异常、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直接相关,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因此,老年SAS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SAS分类、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诊断评估方法、诊断流程、合并症等问题进行讨论,制订本专家共识,为规范国内老年SAS的诊断评估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胡慧秀, 赵雅洁, 孙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695-2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摘要1734)   HTML41)    PDF(pc) (1794KB)(9085)    收藏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
王振杰, 赵蔓, 陈婷蔚, 郭姿乐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6): 2036-20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1
摘要1726)   HTML39)    PDF(pc) (3581KB)(1938)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危害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目的

系统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21-05-31至2021-06-16,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和PsycINFO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的研究,检索不限起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21-05-3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1篇研究,纳入研究的总样本量为81 354例,其中有睡眠障碍者32 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6.0%〔95%CI(41.7%,50.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0.0%〔95%CI(30.9%,49.2%)〕、49.4%〔95%CI(42.8%,55.9%)〕;年龄60~70、>70~80、>80岁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35.1%〔95%CI(28.8%,41.4%)〕、46.1%〔95%CI(33.8%,58.4%)〕、44.4%〔95%CI(32.7%,56.2%)〕;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1.5%〔95%CI(32.8%,50.2%)〕、44.0%〔95%CI(36.4%,51.7%)〕;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6.3%〔95%CI(37.6%,55.1%)〕、37.9%〔95%CI(26.7%,49.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患慢性病情况是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应重视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简版CSI-D与MMSE在我国中老年人痴呆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魏霞霞, 郝志梅, 陈玲, 汪凤兰, 景丽伟, 邢凤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866-38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72
摘要1689)   HTML30)    PDF(pc) (1816KB)(1825)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痴呆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痴呆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其早期预防和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

比较简版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在中老年人痴呆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并对两种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方法

于2021年11月,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简版CSI-D、MMSE条目评估结果及其他关键变量(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态)值完整的中老年人2 6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简版CSI-D和MMSE对其进行痴呆筛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老年人简版CSI-D得分与其MMSE得分的相关性,计算简版CSI-D和MMSE在全体及不同特征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并使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2 668例中老年人简版CSI-D平均得分为(5.84±2.26)分,MMSE平均得分为(24.93±3.24)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简版CSI-D得分与其MMSE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394,P<0.001)。在简版CSI-D和MMSE下,中老年人痴呆筛查阳性率分别为27.36%(730/2 668)和22.11%(590/2 6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67,P<0.001)。两种量表在全体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为20.22%(222/1 098),在不同特征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为12.50%~30.43%。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种量表评估结果间一致性Kappa值为0.121(P<0.001),一致性强度为微弱。

结论

对于基层居民,通过简版CSI-D和MMSE得出的痴呆筛查结果有一定差异且一致性强度较弱,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今后,也需结合痴呆诊断的"金标准",对两种量表的筛查准确性进行深入的比较与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认知衰退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身体活动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泛海健康管理研究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曾宪梅, 胡明月, 冯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6): 1927-19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73
摘要1673)   HTML53)    PDF(pc) (1508KB)(2325)    收藏

认知衰退是指一种或多种认知域的功能受损,多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依据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主要包括主观认知下降(SCD)、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SCD和MCI人群具有较高的痴呆进展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大量研究证明,身体活动是认知衰退的有效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但是,目前认知衰退身体活动干预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且尚无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价值观和偏好的相关身体活动指南,导致证据的传播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本指南旨在基于现有循证证据,并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的价值观和偏好,依据推荐意见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认知衰退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身体活动》。最终形成了针对认知衰退老年人身体活动的8条推荐意见,以期能够降低认知衰退发生率,阻止或延缓认知衰退向痴呆的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2010—2021年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研究热点分析
冯佳, 王洁, 余丹, 刘永恒, 赵伟栋, 田宏远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1): 2574-25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85
摘要1670)   HTML41)    PDF(pc) (1423KB)(917)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患有多种慢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常态,老年多重慢病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但鲜有对其研究进展及热点进行分析。

目的

分析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的研究热点,揭示近十年来(2010—2021年)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研究前沿的热点主题,为相关研究者追踪前沿信息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APA-PsycINFO美国心理学会数据库中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2021年。使用CiteSpace 6.1.3、PASW 18、BICOMB 2.04等软件对文献的发文量趋势、来源、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并绘制战略坐标图对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老年多重慢病相关文献9 392篇,其中外文文献5 776篇,中文文献3 616篇。2010—2021年老年多重慢病领域中外文献发文量均呈指数型增长,中文文献年增长率为13.27%,外文文献年增长率为15.84%,该领域正处于发展阶段。中外文献均挖掘出5个主流研究热点,国内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肺部疾病等慢性病共病的相关文献较多,国外则研究精神疾病共病情况的较多,其次是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躯体疾病共病状况。

结论

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析国外文献显示精神疾病共病虽为相对研究热点但不够成熟,老年多重慢病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且多元,但研究深度有所不足。分析国内文献显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处于研究领域的核心,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共病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共病以及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保健等相关研究有所欠缺,可能成为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远程医疗管理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呼吸康复中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袁泉, 陆海英, 王怡, 刘韵霄, 余家琴, 田丰兆, 李瑶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711-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3
摘要1556)   HTML62)    PDF(pc) (1729KB)(888)    收藏
背景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数量巨大,呼吸康复训练作为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远程医疗管理下实施呼吸康复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QOL)评分,但是国内,尤其是西部尚缺乏相关实践。目的 评估通过远程医疗管理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与传统治疗相结合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通气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及5个联合社区的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长期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及口服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分别在基线时及干预1、3、6个月后记录患者的肺功能、博格评分(Borg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QOL评分。结果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7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线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对FEV1%pred、FEV1/FVC、6MWT水平、QOL评分中呼吸困难、情绪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干预后1个月时(P<0.05)。结论 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康复,干预3、6个月后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我国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袁姣,武青松,雷枢,叶霖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4): 4337-43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85
摘要1555)      PDF(pc) (951KB)(3833)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的 分析我国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对高危因素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方法 以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45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等社会人口学资料;身高、体质量等生理指标;睡眠时间、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方式;健康自评状况和疾病史及收入等基本资料及患高血压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 64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1.3±10.1)岁,患有高血压的有5 379例,患病率为34.3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3.79%(2 504/7 410),女性患病率为34.91%(2 875/8 23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居住地、BMI、饮酒、慢性病数量、血脂异常、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男性、高龄、居住在城市、饮酒、慢性病数量>1种、血脂异常及糖尿病。需要加强针对中老年高血压人群及非高血压人群的健康教育,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预防高血压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老年人群共病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章轶立, 黄馨懿, 齐保玉, 孙传睿, 王晓阳, 魏戌, 谢雁鸣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5): 4363-43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14
摘要1549)   HTML60)    PDF(pc) (1708KB)(2770)    收藏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共病是老年人群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总结梳理老年人群共病领域研究现状,分析探讨相应策略对于老年共病人群的临床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共病管理研究实践、共病诊疗模式、共病用药策略、共病医护团队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管理研究方案、推广应用老年共病评估工具、开展共病共有病因及机制研究、制订共病管理规范性指南/共识、借鉴中医学"以证统病""整体观念"思想、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开展共病早期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应对策略,综合展望共病领域后期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术前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预测价值研究
孟衍蓉, 刘利民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3): 2874-28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4
摘要1495)   HTML10)    PDF(pc) (2286KB)(407)    收藏
背景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普及,髋部骨折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基础疾病多、预后差,术后1年病死率可高达15%~25%。若使用预测工具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并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合适的客观指标预测患者术后1年死亡情况。

目的

探讨术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价值,并分析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治疗的一侧髋部(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9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等,并计算术前CONUT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患者行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1年,并根据术后1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CONUT评分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价值。

结果

399例患者中,死亡组47例,存活组35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93,95%CI(1.040,1.148)〕、陈旧性脑梗死〔OR=0.353,95%CI(0.169,0.737)〕、肌酐〔OR=1.006,95%CI(1.002,1.010)〕、术前CONUT评分〔OR=1.261,95%CI(1.005,1.583)〕、NLR〔OR=1.049,95%CI(1.003,1.098)〕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术前CONUT评分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95%CI(0.590,0.771)〕,临界值为4.5分,灵敏度为48.9%,特异度为83.5%;N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1〔95%CI(0.523,0.699)〕,临界值为7.055 μg/L,灵敏度为47.8%,特异度为75.9%。

结论

年龄、陈旧性脑梗死、肌酐、术前CONUT评分、NLR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术前CONUT评分≥5分时,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更差,死亡风险升高,可用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风险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OTO模式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
王雪, 聂恒卓, 刘海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7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17
摘要1431)   HTML33)    PDF(pc) (2001KB)(1509)    收藏
背景

近年来,信息化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作为国内外常见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的OTO(online-to-offline)模式已由治疗向预防转移,且已被证明可为慢性病管理提供有效支撑。目前国内鲜有OTO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OTO模式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

方法

于2020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从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转介至本市5家社区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干预组(n=55),对其进行为期12个月的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管理干预,干预组给予OTO模式健康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第6个月和12个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中文版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

结果

最终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05例,其中干预组53例,对照组52例。干预前两组患者FBG、2 h-PB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对FBG、2 h-PBG、HbA1c水平有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FBG、2 h-PBG、HbA1c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第6个月和12个月的FBG、2 h-PBG、HbA1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第6个月和12个月的FBG、2 h-PBG水平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第12个月的FBG、2 h-PBG、HbA1c水平均低于干预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第12个月的2 h-PBG水平低于干预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第6个月和12个月FBG、2 h-PB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DSCA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CA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SDSCA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施OTO模式健康管理有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有利于实现对糖尿病的长期有效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肺低衰减区比例及胸大肌参数评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功能受损的临床研究
王亚林, 张静, 朱慕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7): 3358-33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3
摘要1421)   HTML11)    PDF(pc) (2471KB)(502)    收藏
背景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低衰减区比例(LAA%)及胸大肌参数与肺通气功能具有相关性,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LAA%及胸大肌参数与肺通气功能受损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完成胸部CT及肺功能检查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70例,根据GOLD分级分为GOLDⅠ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pred)≥80%,n=47〕、GOLDⅡ级组(50%≤FEVl%pred<80%,n=88)、GOLDⅢ级组(30%≤FEVl%pred<50%,n=84)、GOLDⅣ级组(FEVl%pred<30%,n=5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CT定量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LAA%、胸大肌参数与肺功能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LAA%及胸大肌面积(PMcsa)对FEV1%pred<50%及FEV1%pred<80%的预测价值。

结果

GOLDⅠ级组体质指数(BMI)、胸大肌密度(PMD)均高于GOLDⅢ级组和GOLDⅣ级组(P<0.05),GOLDⅡ级组、GOLDⅢ组BMI高于GOLDⅣ组(P<0.05);GOLDⅠ级组PMcsa、胸大肌指数(PMI)、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高于GOLDⅡ级组、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Ⅱ级组PMcsa、PMI、FEV1%pred、FEV1、FVC均高于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Ⅲ级组PMcsa、PMI、FEV1%pred、FEV1、FVC均高于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Ⅰ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Ⅱ级组、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Ⅱ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Ⅲ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 Ⅳ级组(P<0.05)。FEV1%pred、FEV1、FVC均与PMcsa、PMI、PMD呈正相关(P<0.05)。FEV1%pred、FEV1均与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总肺LAA%、PMcsa是FEV1%pred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5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0.827、0.834、0.809;女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50%的AUC分别为0.844、0.801、0.845、0.839;男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80%的AUC分别为0.830、0.815、0.831、0.844;女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80%的AUC分别为0.805、0.817、0.807、0.846。

结论

LAA%及PMcsa能够评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筛查和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及其应对模式的研究进展
王思蒙, 张晨, 孙雪, 王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551-15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77
摘要1420)   HTML88)    PDF(pc) (1790KB)(3821)    收藏

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并需要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的背景下,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情况。老年人PIM的发生率较高,PIM可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认知功能衰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我国对老年人PIM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在基层医疗环境下老年人PIM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PIM的现状、筛查与评估工具及应对模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PIM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规范药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美国老年医学会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2023版解读
张倩, 李沭, 李朋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72-43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6
摘要1418)   HTML74)    PDF(pc) (897KB)(4566)    收藏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美国CDC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自评表与跌倒功效量表在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中的比较研究
宋俊敏, 杨鹏, 刘刚, 赵志广, 万丹婷, 王海瑞, 徐子茜, 王东海, 夏俊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5): 3097-31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25
摘要1417)   HTML26)    PDF(pc) (1734KB)(1216)    收藏
背景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老年人跌倒风险自评表(FRQ)是目前少有的应用于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的自评价量表,此量表操作简便,应用价值广。跌倒功效量表(MFES)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领域。对两者进行评估效能的比较很有意义。

目的

通过与MFES对比,评估美国CDC公布的FRQ在中国社区老年人群跌倒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3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就诊或接种疫苗的≥65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FRQ、MFES三部分。分别以既往1年跌倒≥1次及≥2次为状态变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FRQ和MFES两个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比较。

结果

203例被调查老年人中,58例(28.6%)既往1年发生过跌倒。跌倒组FRQ得分高于非跌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组MFES得分与非跌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Q得分≥4分的高风险组跌倒发生率高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S得分≤112分的高风险组跌倒发生率与低风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既往1年跌倒≥1次为状态变量时,FRQ和MFE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5%CI(0.68,0.81)〕和0.59〔95%CI(0.50,0.68)〕;以既往1年跌倒≥2次为状态变量时,AUC分别增加到0.80〔95%CI(0.70,0.90)〕和0.65〔95%CI(0.52,0.78)〕。分别以4分和112分作为跌倒风险的区分标准,FRQ和MFES的灵敏度分别为81.0%和53.5%,特异度分别为51.7%和60.0%。

结论

与MFES相比,FRQ能够更加灵敏地筛选出跌倒高风险人群,同时具有更简便的操作和社区适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调查与未来趋势预测
赵晓晓, 柯立鑫, 荀杨芹, 王海博, 高武霖, 乔天慈, 卢笑晖, 武继彪, 卢存存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50-20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7
摘要1402)   HTML11)    PDF(pc) (2739KB)(343)    收藏
背景

老年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性及中国国内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明确与之相关的疾病负担迫在眉睫。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疾病负担并预测未来趋势,为公共卫生和医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2021,提取并整理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60岁及以上T2DM患者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数据。以GBD 2021标准人口为基础,估算60岁及以上T2DM群体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评估疾病负担的趋势变化。基于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利用分解分析方法探讨老龄化、人口增长和流行病学改变3个因素对疾病负担改变的相对影响。使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2—2035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

结果

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数分别为6 047 049例和800 764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78.68%和220.2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21%,P<0.001),但中国的整体上升趋势却无统计学意义(AAPC=0.29%,P=0.189)。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死亡数分别为1 304 150例和149 972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64.68%和197.9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32%,P<0.001),但中国的趋势却相对平稳(AAPC=0.01%,P=0.922)。此外,全球与中国在1990年和2021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且60~64岁组在2021年的发病数中占比最高,70~74岁组在死亡数中占比最高。分解分析发现人口增长是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发病数和死亡数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表明2022—2035年全球老年T2DM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中国的死亡数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结论

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和死亡负担依然沉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制订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防控策略,从而为降低老年T2DM的基本负担发挥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石永强, 郭铭杰, 张智勇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2): 2726-27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1
摘要1392)   HTML25)    PDF(pc) (2191KB)(204)    收藏
背景

门诊服务是老年人可利用的重要医疗卫生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的门诊服务需求将会更加突出,合理配置门诊服务资源,满足老年群体需求成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

目的

探析影响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提升老年群体健康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建议。

方法

2021年,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选取≥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体系,研究老年人过去1个月内的门诊服务利用次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倾向性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能力资源因素包括医保参与、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机构平均距离,需要因素包括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通过零膨胀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的因素。

结果

9 551例老年人中,8 038例(84.16%)过去1个月没有利用过门诊服务,749例(7.84%)曾利用1次门诊服务,367例(3.84%)曾利用2次门诊服务,397例(4.16%)曾利用≥3次门诊服务。不同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医保参与情况、家庭人均收入、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的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INB模型拟合结果的Logit回归部分结果表明,年龄大、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参与医保、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差是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的促进因素(P<0.05);ZINB模型拟合结果的负二项回归部分表明,70~74岁高龄会减少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而医疗机构平均距离为>1~10 km,健康状况自评为好、不好、很不好是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的促进因素(P<0.05)。

结论

老年人未能充分利用门诊服务,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会受到倾向性特征、能力资源、需要因素的共同影响。建议对于门诊服务利用不充分的弱势群体、服务需求水平高的高需群体进行合理的门诊服务资源倾斜,以满足其门诊服务需求。同时着重关注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和自我感知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王越, 陈晴, 刘鲁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4): 4329-43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9
摘要1390)   HTML61)    PDF(pc) (1854KB)(1902)    收藏
背景

我国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抑郁不仅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同时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鲜见相关系统评价。

目的

探讨2018年以来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3年1月计算机检索2018—2022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3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75 599人,共检出抑郁老年人13 815人;文献的AHRQ质量评价得分为5~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20.6%〔95%CI(16.6%,24.8%)〕,女性〔OR=1.46,95%CI(1.30,1.64)〕、高龄〔OR=1.48,95%CI(1.13,1.94)〕、教育程度较低〔OR=1.52,95%CI(1.32,1.75)〕、无配偶〔OR=1.60,95%CI(1.35,1.91)〕、居住地为农村〔OR=1.38,95%CI(1.14,1.66)〕、罹患慢性病〔OR=2.75,95%CI(2.07,3.66)〕、罹患2种慢性病〔OR=1.84,95%CI(1.07,3.14)〕、罹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3.86,95%CI(2.89,5.15)〕、自评健康状况差〔OR=3.47,95%CI(1.14,10.53)〕、失眠〔OR=2.62,95%CI(1.88,3.66)〕、独居〔OR=1.86,95%CI(1.56,2.21)〕、不锻炼〔OR=1.88,95%CI(1.60,2.20)〕、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OR=2.96,95%CI(1.12,7.85)〕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饮酒〔OR=0.67,95%CI(0.50,0.88)〕、有朋友〔OR=0.52,95%CI(0.38,0.71)〕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女性、高龄、教育程度较低、无配偶、居住地为农村、罹患慢性病、罹患慢性病共病、自评健康状况差、失眠、独居、不锻炼、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的中国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步速和握力对住院老年患者全因死亡和跌倒的预测价值研究
杨卉, 崔云婧, 张少景, 王丽军, 王青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10-40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5
摘要1386)   HTML21)    PDF(pc) (2407KB)(328)    收藏
背景

步速和握力是反映身体机能的简单测量指标,均与老年人不良结局相关。目前将步速和握力联合预测住院老年患者不良结局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步速和握力与住院老年患者不良结局的关系。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5岁患者,采用6米步行试验计算步速,电子读表式握力计测量握力。依据步速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T2、T3组,其中T1组步速≤0.6 m/s,T2组步速>0.6~0.8 m/s,T3组步速>0.8 m/s。依据握力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L1、L2、L3组,其中L1组握力:男性≤21.6 kg、女性≤14.6 kg,L2组握力:21.6 kg<男性≤28.2 kg、14.6 kg<女性≤19.4 kg,L3组:男性>28.2 kg、女性>19.4 kg。以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开展1次,1年后每半年开展1次。随访截至2019-12-31。记录患者全因死亡及跌倒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探究步速与握力对患者全因死亡及跌倒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步速和握力单独及联合对老年患者全因死亡及跌倒的预测效果。

结果

685例患者中失访29例(4.2%),最终收集完整资料共656例。随访期间共130例(19.8%)患者发生全因死亡,147例(22.4%)患者发生跌倒。T1、T2、T3组分别有222、225、209例患者,L1、L2、L3组分别有215、229、212例患者。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T1、T2、T3组全因死亡、跌倒累积发生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1、L2、L3组全因死亡、跌倒累积发生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T3组、L3组组合患者相比,T1组、L1组组合与T1组、L2组组合患者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HR=3.29,95%CI(1.13,9.55);HR=3.09,95%CI(1.08,8.85);P均<0.05〕,T1组、L1组组合患者跌倒发生风险增加〔HR=1.92,95%CI(1.13,4.27),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步速、握力联合诊断模型预测概率,并绘制ROC曲线,步速联合握力预测住院老年患者全因死亡、跌倒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95%CI(0.710,0.801)〕、0.700〔95%CI(0.659,0.741)〕。

结论

在住院老年患者中,步速和握力联合较步速和握力单独能够更好地预测全因死亡及跌倒发生风险,有助于优化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研究
夏高艳, 刘明, 齐雨欣, 肖培根, 丁小姣, 宁容容, 叶险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40-4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0
摘要1383)   HTML20)    PDF(pc) (1806KB)(646)    收藏
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结论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跌倒的关系研究
何向阳, 刘峥, 徐英, 马艳, 赵仁成, 孙盼盼, 郭艳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884-38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05
摘要1374)   HTML13)    PDF(pc) (2185KB)(459)    收藏
背景

目前有关睡眠时间和跌倒关系的研究不多,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目的

探讨我国≥45岁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跌倒的关系,为预防中老年人跌倒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15年开展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年龄≥45岁且关键数据完整的受试者18 181例。收集纳入中老年人近两年跌倒与跌倒就医情况、睡眠时间、人口学特征、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自评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状况等指标。按照每晚睡眠时间,将纳入中老年人分成5组:<5 h组(2 945例)、5~<6 h组(2 755例)、6~<7 h组(3 824例,为参照组)、7~<8 h组(3 257例)及≥8 h组(5 40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对近两年发生跌倒及跌倒就医的影响。

结果

我国中老年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4±1.9)h,近两年跌倒发生率为17.01%(3 092/18 181),跌倒就医发生率为6.95%(1 264/18 181)。每晚睡<5、5~<6、6~<7、7~<8、≥8 h中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25.26%(744/2 945)、19.82%(546/2 755)、15.51%(593/3 824)、14.03%(457/3 257)、13.93%(752/5 400),跌倒就医发生率分别为10.97%(323/2 945)、8.09%(223/2 755)、6.04%(231/3 824)、5.43%(177/3 257)、5.74%(310/5 400)。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中老年人的跌倒和跌倒就医发生风险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每晚睡6~<7 h中老年人相比,每晚睡<5 h和5~<6 h中老年人的跌倒发生风险较高〔OR(95%CI)分别为1.31(1.16,1.49)、1.14(1.00,1.30)〕,每晚睡≥8 h中老年人的跌倒发生风险较低〔OR(95%CI)=0.88(0.78,0.99)〕,每晚睡<5 h中老年人的跌倒就医发生风险较高〔OR(95%CI)=1.30(1.08,1.56)〕。

结论

我国中老人两年跌倒发生率相对较高,每晚睡眠时间<6 h会增加跌倒发生风险,≥8 h的跌倒发生风险较低。调节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中老年人跌倒发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国中老年人C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赵柠煊, 姜琳, 胡美婧, 姚强, 毛一能, 朱彩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70-20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69
摘要1367)   HTML27)    PDF(pc) (1708KB)(575)    收藏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2 918)、累积升高1次组(n=763)、累积升高2次组(n=187)。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采用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