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文章合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2022年修订版于2021-11-15发布,总体来说其对于慢阻肺的诊断、评估、个体化治疗与GOLD 2021相同,但在10个方面增加了相应内容。本文对新增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深入探讨慢阻肺的免疫发病机制并对其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干预可能为慢阻肺的防治提供新办法。基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慢阻肺免疫调节剂相关研究证据及具有免疫治疗作用的药物研发现状和趋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撰写组提出4条推荐意见:(1)细菌溶解产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等生物、化学制剂均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而发挥对慢阻肺的免疫调节作用;(2)针对流感病毒、肺炎球菌感染等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降低患者死亡率;(3)他汀类药物及维生素D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慢阻肺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二者在慢阻肺中的应用证据较少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积累证据;(4)中医药复方及虫草制剂或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本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慢阻肺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实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尽管国内外慢阻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管理日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难点亟待解决。2022年9月,《柳叶刀》杂志发布《消除慢阻肺之路》,该文件针对慢阻肺的认识、诊断、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理念并提供临床诊疗指导。本文重点对该文件中慢阻肺的分类、诊断标准及诊断建议、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和迈向消除慢阻肺5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工作者开展慢阻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启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有关本病的诊治管理国内外均有相应的指南和共识。但至今,尚未见有慢阻肺中西医结合管理的专家共识。故邀请国内对慢阻肺诊治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西医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个人经验制订本共识,内容包括:慢阻肺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疾病评估、稳定期慢阻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评估和中西医干预措施、随访及管理,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慢阻肺的诊治、管理水平。
中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COPD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致死病因,其在全部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排名中位居第三位。基于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实现对COPD疾病负担的有效预测,可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描述和分析1990—2019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旨在为中国COPD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于2021年12月,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COPD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等疾病负担指标的数据,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其变化趋势。基于1990—2016年数据(训练集)建立COPD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自回归(NNAR)模型,利用2017—2019年数据(测试集)进行模型评价。采用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比较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运用最佳模型预测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
1990—2019年:中国全人群COPD患病率从2 344.40/105增长至3 175.37/105,年均增长1.04%,男性和女性的COPD患病率平均每年分别增长0.92%和1.13%;中国全人群COPD死亡率由105.09/105下降至72.94/105,年均降幅为1.29%,男性和女性的COPD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83%和1.83%;中国全人群DALYs率从2 206.55/105下降至1 400.71/105,年均下降1.56%,男性和女性的COPD 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37%和1.86%。ARIMA和NNAR模型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ARIMA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MAPE、MAE和RMSE更小,预测精度更高。经ARIMA模型预测得到2020—2024年中国COPD患病率分别为3 229.77/105、3 262.44/105、3 292.38/105、3 322.31/105、3 352.25/105,死亡率分别为74.50/105、75.49/105、76.11/105、76.50/105、76.75/105,DALYs率分别为1 429.56/105、1 452.07/105、1 469.64/105、1 483.35/105、1 494.05/105。
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呈现上升趋势,ARIMA模型在拟合中国COPD疾病负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和精度,可为COPD疾病负担短期预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疲劳是COPD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COPD患者疲劳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进行范围综述,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法提供思路。
采用范围综述研究框架,在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ProQuest、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有关COPD患者疲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收集、总结并报告研究结果。
共纳入52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COPD患者疲劳的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但总体上缺乏多维性和特异性评估工具。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工具为慢性病治疗疲劳功能评估量表(FACIT)和疲劳程度量表(FSS)。患者疲劳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躯体因素及心理因素。
疲劳是COPD患者的重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医护人员须采用特异性的研究工具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改善疲劳症状。
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社会负担重。早期准确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助于临床决策。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SOFA)评分、CURB-65评分以及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肺炎严重程度,然而对于预测重症肺炎预后的最佳风险评分还没有达成共识。
探讨SOFA评分、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1家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28 d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于住院当天对患者进行SOFA评分、CURB-65评分和P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3种风险评分。绘制3种风险评分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度图等评价风险评分的预测效能。使用X-tile v3.6确定最优风险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对患者进行分层,并绘制重症肺炎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最终纳入240例重症肺炎患者,其中28 d死亡57例(23.8%)。死亡组重症肺炎患者年龄高于存活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重症肺炎患者SOFA评分、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OFA评分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95%CI(0.663,0.820)〕,CURB-65评分为0.627〔95%CI(0.544,0.710)〕,PSI评分为0.621〔95%CI(0.539,0.703)〕。3种风险评分的AUC均>0.6,表明三者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01),其中SOFA评分的AUC分别高于CURB-65评分和PSI评分(Z=2.492,P=0.013;Z=2.775,P=0.006)。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度图均提示SOFA评分准确度较好。基于X-tile软件确定的SOFA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5分)、中危组(6~8分)和高危组(9~18分)。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中、高危组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分别为12.0%(17/142)、28.8%(19/66)、65.6%(21/32)。三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3,P<0.001)。
SOFA评分、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其中SOFA评分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第三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但面对这个可防、可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如健康教育不足、随访缺失、临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以上均可能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致使后期治疗效果欠佳、难度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等。故加快促进临床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诊疗精度和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指南,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和疾病研究进展,针对COPD稳定期非药物管理策略进行解析,包括肺功能测定和评估、减少危险因素暴露、肺康复、氧疗、无创通气和外科治疗,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师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优化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见的一类慢性气道疾病,也是全世界公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慢性疾病之一。作为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一般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及早预防和早期干预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随着国际学术界对COPD认识地逐渐加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2版报告首次提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期(pre-COPD)的概念。本文回顾了pre-COPD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并对早期识别pre-COPD患者的意义进行了总结。pre-COPD是对现有COPD防治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充分认识与理解这个概念,不仅有助于指导相关发病机制和基础研究方向,更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提高COPD的一级预防意识,进而降低COP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低衰减区比例(LAA%)及胸大肌参数与肺通气功能具有相关性,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LAA%及胸大肌参数与肺通气功能受损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完成胸部CT及肺功能检查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70例,根据GOLD分级分为GOLDⅠ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pred)≥80%,n=47〕、GOLDⅡ级组(50%≤FEVl%pred<80%,n=88)、GOLDⅢ级组(30%≤FEVl%pred<50%,n=84)、GOLDⅣ级组(FEVl%pred<30%,n=5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CT定量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LAA%、胸大肌参数与肺功能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LAA%及胸大肌面积(PMcsa)对FEV1%pred<50%及FEV1%pred<80%的预测价值。
GOLDⅠ级组体质指数(BMI)、胸大肌密度(PMD)均高于GOLDⅢ级组和GOLDⅣ级组(P<0.05),GOLDⅡ级组、GOLDⅢ组BMI高于GOLDⅣ组(P<0.05);GOLDⅠ级组PMcsa、胸大肌指数(PMI)、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高于GOLDⅡ级组、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Ⅱ级组PMcsa、PMI、FEV1%pred、FEV1、FVC均高于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Ⅲ级组PMcsa、PMI、FEV1%pred、FEV1、FVC均高于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Ⅰ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Ⅱ级组、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Ⅱ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Ⅲ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 Ⅳ级组(P<0.05)。FEV1%pred、FEV1、FVC均与PMcsa、PMI、PMD呈正相关(P<0.05)。FEV1%pred、FEV1均与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总肺LAA%、PMcsa是FEV1%pred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5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0.827、0.834、0.809;女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50%的AUC分别为0.844、0.801、0.845、0.839;男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80%的AUC分别为0.830、0.815、0.831、0.844;女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80%的AUC分别为0.805、0.817、0.807、0.846。
LAA%及PMcsa能够评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筛查和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工具。
开展经济、便捷的早期筛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危人群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筛查工具种类繁多且诊断准确性不一,临床实践中的最佳筛查工具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
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常用COPD筛查工具的诊断价值。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搜索有关COPD筛查及早期诊断工具有效性的诊断性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12-31。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共纳入46篇文献,涉及7种筛查工具:肺功能问卷(LFQ)、慢阻肺诊断问卷(CDQ)、慢阻肺自我筛查问卷(COPD-SQ)、慢阻肺人群筛查问卷(COPD-PS)、肺量计、呼气流量峰值(PEF)峰流速仪、问卷+PEF峰流速仪。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筛查工具筛查COPD的合并灵敏度依次为:0.79〔95%CI(0.75,0.83)〕、0.85〔95%CI(0.83,0.86)〕、0.68〔95%CI(0.65,0.70)〕、0.60〔95%CI(0.56,0.63)〕、0.58〔95%CI(0.54,0.61)〕、0.86〔95%CI(0.84,0.88)〕、0.68〔95%CI(0.65,0.71)〕,合并特异度依次为:0.67〔95%CI(0.65,0.68)〕、0.59〔95%CI(0.58,0.59)〕、0.81〔95%CI(0.80,0.82)〕、0.84〔95%CI(0.83,0.85)〕、0.88〔95%CI(0.87,0.89)〕、0.86〔95%CI(0.84,0.88)〕、0.85〔95%CI(0.84,0.86)〕。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筛查工具按照灵敏度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从高到低依次为PEF峰流速仪(72.7%)>CDQ(70.1%)>LFQ(61.8%)>问卷+PEF峰流速仪(45.3%)>COPD-SQ(28.5%)>COPD-PS(13.2%)>肺量计(9.1%);特异度SUCRA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肺量计(76.8%)>问卷+PEF峰流速仪(66.7%)>COPD-SQ(46.7%)>PEF峰流速仪(45.8%)>COPD-PS(39.2%)>LFQ(11.9%)>CDQ(8.2%)。
在常用的COPD筛查工具中,PEF峰流速仪的灵敏度较高,肺量计的特异度较高,该结论仍需纳入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近年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明显升高,作为COPD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相对薄弱。目前对基层COPD诊疗药物和诊断设备的大范围调查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了解基层COPD防控"短板",弥补相关研究空白,特开展本研究。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OPD基本药物的配备与可获得性、肺功能仪可获得性与肺功能检查开展情况。
于2021年2—3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在我国31个省份选取8 17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调查。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确定COPD基本药物共16种,采用可获得率、配备率分别评价某种药品在机构的可获得情况和某家机构配备药品的品种数量情况。采用可获得率评价肺功能仪在机构的可获得情况,采用开展率评价肺功能检查在机构的应用情况。
共7 458家机构应答,应答率为91.22%。其中,乡镇卫生院5 901家(79.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557家(20.88%)。对于16种COPD基本药物,6 538家(87.66%)机构配备品种数<8种,4 922家(66.00%)机构配备了≥1种吸入平喘药,814家(10.91%)机构配备了长效吸入平喘药。16种COPD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均可获得率为33.30%,可获得率排在前3位的药品为氨溴索(85.28%,6 360/7 458)、氨茶碱(81.17%,6 054/7 458)、复方甘草(74.48%,5 555/7 458),丙酸氟替卡松(4.89%,365/7 458)、噻托溴铵(6.25%,466/7 458)、布地奈德福特罗(8.61%,642/7 458)等吸入平喘药的可获得率较低。6种吸入平喘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平均可获得率分别为28.31%、4.81%,2种长效吸入平喘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平均可获得率分别为16.18%、5.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肺功能仪可获得率为8.94%(667/7 45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乡镇卫生院〔(18.56%(289/1 557)比6.41%(378/5 901),P<0.0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肺功能检查开展率为10.82%(807/7 45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乡镇卫生院〔13.81%(215/1 557)比10.03%(592/5 901),P<0.0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OPD基本药物配备不足且不平衡,配备的药物以口服制剂为主,吸入药物(尤其是长效吸入药物)可获得性差;肺功能仪可获得率与肺功能检查开展率较低,不利于COPD患者在基层的早期筛查和疾病管理。建议加强吸入平喘药和便携式简易肺功能仪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备,提高肺功能检查应用普及力度;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切入点,提高基层医生COPD"防诊治管康"能力和积极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5年修订版于2024-11-11发布,是GOLD 2023的第二次更新。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GOLD 2024类似,但在12个方面修订/扩充了相应内容,包括增加有关肺功能变化轨迹的说明和参考文献、增加有关微生态失衡的内容、更新并扩充肺功能检查的内容、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更新慢阻肺病CT影像学检查、新增气候变化与慢阻肺病、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推荐疫苗、更新随访期治疗药物、新增肺康复治疗的线上/线下及远程随访、修订有关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患者停用ICS的说明、修订有关磷酸二酯酶(PDE)3 & PDE4抑制剂和其他减少急性加重药物的说明、新增肺动脉高压的内容。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能,是其充分发挥作用的首要前提。
通过梳理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系统总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各地开展具体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于2021年8月,浏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其下设委机关的官方网站,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防控""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主要检索词,采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将同时符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个主题的政策文件按发布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并采用人工精读、分析和总结的方式,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共纳入34份政策文件。34份政策文件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等官方网站,发文单位主要为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等。政策文件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以下8个方面:病例早发现、早报告;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医院感染防控和个人防护;会同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核酸检测样本采集和送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各地方应该在政策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切实发挥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研制的病证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满意度问卷(ESQ-COPD)尚存在局限性,而联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可实现优势互补,为研制/修订测评工具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学支撑。
研制病证结合ESQ-COPD修订版(mESQ-COPD),并进行测量学特性评价。
通过成立ESQ-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修订小组、预设问卷基本特征、规范基本概念和术语、修订概念框架、建立条目池和评阅条目等环节,形成mESQ-COPD草表;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门诊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265例进行预调查,联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与筛选条目,形成mESQ-COPD;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6家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门诊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365例进行现场调查,评价mESQ-COPD测量学特性。
最终形成的mESQ-COPD包括4个领域(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治疗效果)、19个条目。mESQ-COPD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9,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治疗效果4个领域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3、0.869、0.829、0.767;条目与所在领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667~0.798、0.855~0.882、0.795~0.907、0.857~0.934;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比较拟合指数、增量拟合指数均为0.94、非规范拟合指数为0.93,标准化残差均方根为0.07,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16;mESQ-COPD及各领域与COPD评估测试的相关系数为0.371~0.538,与改良版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的相关系数为0.329~0.564;肺功能1、2级与肺功能3、4级患者mESQ-COPD及各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接受率为99.5%,完成率为99.2%,平均完成时间为(6.13±4.59)min。
mESQ-COPD由19个条目组成,包括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治疗效果4个领域,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临床可行性,为COPD疗效评价提供了有效工具。
急性加重是慢性气道疾病患者肺功能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增加医疗经济负担。早期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不同炎症表型和哮喘-慢阻肺重叠(ACO)并及时给予精准治疗在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存质量方面显得颇为重要。
比较不同炎症表型AECOPD及ACO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为进一步指导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AECOPD和ACO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2%为临界值分组,EOS%≥2%为EOS组,EOS%<2%为非EOS组,ACO患者作为ACO组,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情况。
EOS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FAR)、肺部及全身激素的使用率、激素应用总量低于非EOS组,激素疗程、住院时间短于非EOS组,白蛋白(ALB)水平高于非EOS组(P<0.05);EOS组的体质指数(BMI)、FEV1%pred、肺功能重度程度、NE绝对值、NLR、肺部及全身激素的使用率、激素应用总量低于ACO组,激素疗程短于ACO组,年龄、男性患病率、吸烟率、EOS%≥2%比例高于ACO组,住院时间长于ACO组(P<0.05)。
EOS可能作为评价AECOPD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EOS%≥2%的AECOPD患者急性加重诱因考虑多由非感染因素引起,治疗上应用抗生素应该更加慎重。ACO和EOS%≥2%的AECOPD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把握两者独特的临床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早期识别和精准的治疗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前期临床研究显示益肺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专家调查问卷提示灸治时间可进行优化。因此,开展灸治时长与临床疗效和适宜性关系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益肺灸治疗COPD的相对适宜时间,并进行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适宜性。
选取2017年6—7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AS分组方法,将其分为A、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益肺灸,A组灸治1.5 h/次,B组灸治2 h/次,15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期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指标,主要指标为感冒次数,次要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肺功能、适宜性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和安全性评价。
共纳入120例患者,脱落29例,符合方案集91例(A组47例,B组44例)。本研究采用全数据集进行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对感冒次数、胸闷评分、CAT评分、VA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A组治疗前后感冒次数、临床症状与体征各项及总分、CAT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感冒次数、临床症状与体征各项及总分、CAT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患者无不良事件的发生。
益肺灸治疗1.5 h和2 h均能减少COPD稳定期患者的感冒次数,改善患者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其中感冒次数、胸闷症状、CAT评分指标灸治1.5 h疗效优于灸治2 h,1.5 h患者的适宜性更好。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城中村暴发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关注。城中村内道路错综,人口密集且人员结构复杂、跨区域流动频繁,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城中村因其空间环境、人口结构特征、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且居民就医行为特点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的区域性暴发,了解我国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特点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此类区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为应对常态化防控、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基层防控工作及应对未来传染病发生的防控提供借鉴。
通过舆情分析、文献检索、城中村基层疫情防控人员和疫情防控专家在线访谈等方法,总结城中村疫情发生及防控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漏洞。
基于相关资料共提炼出6个关注点:(1)摸底排查量大面宽,是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没有严格闭环管理,病毒携带者未被及时管控,存在疫情传播扩散风险;(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工作不到位,院感发生风险大;(4)属地管理原则在排查密切接触者环节存在漏洞,对于生活与工作场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只排查其生活场所容易导致工作场所的次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被感染风险未被及时排查而扩散疫情;(5)超负荷工作成常态,凸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缺口大;(6)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居民麻痹大意,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人群聚集现象屡见不鲜,健康教育仍需深入并强调居民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在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承担着社区健康管理、门诊诊疗、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新冠疫苗接种、隔离酒店驻守、联防联控等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增设发热哨点诊所,早发现早隔离,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征用出租屋满足隔离医学观察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开通绿色救助通道,保障特殊群体就医,组织志愿者增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强调居民是保持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提高个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风险意识。
当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研究多着重于肺部本身,而关于慢阻肺肺外表现的研究依然缺乏,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慢阻肺与老年综合征密切相关,但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调查云南省多家医院近3年老年住院患者慢阻肺的患病现状,并从老年综合征角度探讨老年慢阻肺的影响因素。
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云南省多家医院新入院老年(≥60岁)患者2 1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患有慢阻肺分为慢阻肺组和非慢阻肺组。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利用其中的量表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包括采用老年抑郁评估量表(GDS-15)评估焦虑抑郁状态、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失眠情况、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PAGAR)评估家庭支持情况、Morse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微型营养评估量表评估营养状况、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Fried量表评估衰弱状况、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估吞咽功能(呛咳)、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尿失禁情况、Roma Ⅲ量表评估便秘情况、视觉模拟法评估疼痛情况、1年内有无跌倒情况。老年住院患者慢阻肺的影响因素探讨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非慢阻肺组1 558例(71.4%),慢阻肺组624例(28.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85岁、≥85岁、男性、焦虑抑郁状态、潜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衰弱前期、衰弱是老年慢阻肺的影响因素(P<0.05)。
≥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慢阻肺患病率较高,并与老年综合征密切相关。
银杏叶提取物(GBE)能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及全身炎性反应,改善气道重塑,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探讨GBE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调控肺泡巨噬细胞自噬防治COPD的作用机制。
于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选取9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第1 、14天向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其余时间进行正常饲养。COPD模型组、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和Taselisib组采用香烟熏吸联合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的方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GBE组于实验的第15~28天腹腔注射舒血宁注射液,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于实验的第29~42天分别给予Akt抑制剂比卡鲁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PI3K抑制剂Taselisib进行干预。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泡病理改变及气道重塑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与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
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数量为:正常对照组12只、COPD模型组11只、GBE组12只、比卡鲁胺组12只、雷帕霉素组12只、Taselisib组11只。HE染色结果显示,GBE组与各抑制剂组大鼠肺泡损伤程度较COPD模型组减轻;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肺平均内衬间隔(MLI)与平均肺泡面积(MAA)小于COPD模型组,平均肺泡数(MAN)大于COPD模型组(P<0.05);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支气管壁结构较COPD模型组完整。COPD模型组BALF与血清IL-6、IL-8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正常对照组巨噬细胞数量低于其他各组(P<0.05),COPD模型组巨噬细胞数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肺泡巨噬细胞的自噬溶酶体较COPD模型组多。正常对照组的PI3Kp110α、Akt、p-Ak、mTOR、p-mTOR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各组,LC3-Ⅱ/LC3-Ⅰ比值低于其他各组(P<0.05);COPD模型组与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比较,PI3Kp110α、Akt、p-Akt、mTOR、p-mTOR表达水平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5)。
GBE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维持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减轻巨噬细胞浸润,抑制炎性反应及肺泡破坏,改善气道重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共体内全科医生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医共体建设,发挥全科医生团队在疫情防控中的"桥梁"和网格化管理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成果,本项目组织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在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证据、广泛征集意见、充分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科医学+"医共体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优势和构建经验进行汇总,形成了本专家建议(第一版试行)。本专家建议的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医共体的内涵、组织结构、职责与分工、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培训与考核等,可以为各地区建设"全科医学+"医共体并发挥其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旨在切断COVID-19传播链。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COVID-19流行期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住院的频率有所下降,但防疫措施对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
探究COVID-19疫情背景对未就诊和已就诊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
研究对象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阻肺随访队列,该队列从2016年初开始招募患者,每3个月访视1次,收集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选取队列中随访时间窗在2017年6—8月(Ⅰ组)、2018年6—8月(Ⅱ组)、2019年6—8月(Ⅲ组)、2020年6—8月(Ⅳ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收集Ⅰ组患者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Ⅱ组患者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Ⅲ组患者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急性加重频率和性别、年龄、症状评分等基本临床资料。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为COVID-19疫情前数据,2020年2—5月为COVID-19疫情后数据。分别比较Ⅳ组患者与Ⅰ~Ⅲ组患者同期急性加重频率的差异,分析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变化。
慢阻肺患者Ⅰ组共162例、Ⅱ组共157例、Ⅲ组共167例、Ⅳ组共159例。Ⅰ组、Ⅱ组患者在2—5月急性加重频率比10月至次年1月高(PⅠ=0.013,PⅡ=0.016);Ⅳ组患者10月至次年1月急性加重频率高于2—5月(P=0.001);Ⅳ组患者10—12月的每月急性加重总频率与Ⅰ~Ⅲ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2—4月的每月急性加重总频率低于Ⅰ~Ⅲ组(P<0.001)。Ⅳ组患者每月的急性加重未就诊频率与Ⅰ~Ⅲ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患者10—12月每月急性加重已就诊频率与Ⅰ~Ⅲ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月每月急性加重已就诊频率低于Ⅰ~Ⅲ组(P<0.05)。
COVID-19防控措施对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频率起着积极的作用,提示慢阻肺患者即使疫情过后也应减少聚集活动,保持社交距离,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气流受限程度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然而由于检查禁忌、依从性等问题,导致部分患者难以开展相关检查,无法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建立并评估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COPD患者重度气流受限风险预警模型。
采用横断面设计调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省某三甲医院的COPD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指标与肺功能检查数据。将数据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中使用4种缺失值填充方法、3种特征筛选方法、17种机器学习和1种集成学习算法构建216种风险预警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分别使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和Bootstrapping算法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使用测试集数据进行模型测试和选择。使用后验法进行样本量验证。
共纳入418例患者,其中212例(50.7%)患者存在重度以上气流受限风险。经4种缺失值处理和3种特征筛选后,共获得12个处理后的数据集及12种影响气流受限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呼吸困难指数评分(mMRC)等级、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表(CAT)评分、呼吸困难(有、无)在变量特征排序中居于前列,是构造模型的关键指标,对结果预测有重要作用。其中,采取不填充、Lasso筛选方法后,mMRC等级、吸烟史(有、无)、呼吸困难(有、无)为位居前3位的预测因子,mMRC等级占特征重要性的54.15%。使用不填充、Boruta筛选方法后,CAT评分、年龄、mMRC等级为位居前3位的预测因子,CAT评分占特征重要性的26.64%。使用17种机器学习和1个集成学习算法对12个数据集分别建模,共得216个预测模型。17种机器学习算法十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不同算法预测性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平均AUC最大,为(0.738±0.089)。使用Bootstrapping算法对测试集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不同算法所得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成学习算法的平均AUC最大,为(0.757±0.057)。利用Bootstrapping算法对4种缺失值处理和3种特征筛选预测性能评价结果显示,当不填充和Lasso筛选时,可提高模型的性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测试集数据对216个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测试,最佳模型的AUC为0.790 9,准确率为75.90%,精确率为75.00%,召回率为78.57%,F1值为0.767 4。样本量验证结果提示研究样本量可满足建模需求。
本研究建立并评价了COPD患者重度气流受限风险预警模型,mMRC等级、年龄、BMI、CAT评分、是否有吸烟史和呼吸困难是影响气流受限的关键指标。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临床干预以药物控制肺部症状为主,而关于COPD肺外相关因素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分析营养不良、25羟维生素D〔25(OH)D〕及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关系。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新入院患者305例,根据COPD发生情况分为非COPD组216例和COPD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老年综合评估项目;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25(OH)D、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当前吸烟率、营养状况、认知功能、焦虑状态发生率、抑郁状态发生率、失能发生率、睡眠状况、衰弱状况、多重用药比例、用药种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甲状腺素、25(OH)D、雌二醇、睾酮、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介素6、白介素1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吸烟〔OR=2.351,95%CI(1.053,5.249)〕、潜在营养不良〔OR=2.429,95%CI(1.118,5.276)〕、营养不良〔OR=3.936,95%CI(1.355,11.439)〕、失眠〔OR=2.584,95%CI(1.094,6.102)〕、C反应蛋白〔OR=0.988,95%CI(0.978,0.999)〕、25(OH)D〔OR=0.929,95%CI(0.880,0.981)〕、白介素1β〔OR=1.025,95%CI(1.003,1.047)〕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rs=0.280,P<0.001)、白介素1β(rs=0.145,P=0.011)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25(OH)D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负相关(rs=-0.264,P<0.001)。
营养不良、25(OH)D、白介素1β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营养不良、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25(OH)D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负相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肺功能是确诊COPD的必要条件。但是常规肺功能仪不适用于社区大量体检。近年来国内外推荐使用便携式肺功能仪用于COPD筛查和管理。但其与常规肺功仪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尚缺乏相关数据支持。
探讨便携式COPD-6肺量计筛查社区老年高危人群早期COPD的价值。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费体检的60岁及以上且具有COPD高危因素人群为研究对象,均行肺功能检查。对研究对象行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p)、第6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6)、第6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6%prep)、FEV1/FEV6。以FEV1/FEV6<80%为初筛阳性,研究对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使用便携式COPD-6肺量计复测肺功能,同时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以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用力肺活量(FVC)<70%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FEV1/FEV6最佳截断值,采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便携式COPD-6肺量计的诊断价值。
382例体检者共有97例符合质控要求的COPD初筛阳性者,再以支气管舒张后FEV1/FVC<70%为持续气流受限诊断标准,共检出COPD患者75例。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1,P=0.703);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pred分别与常规肺功能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52、-1.429,P=0.396、0.058)。支气管舒张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pred与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pred呈正相关(r=0.969,P<0.05)。支气管舒张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6%pred与常规肺功能检测FVC%pr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0,P=0.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653,P<0.05)。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FEV6与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5,P=0.084),但两者仍呈正相关(r=0.871,P<0.05)。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当FEV1/FEV6截断值<71%时,根据ROC曲线计算得出约登指数最大为57.9%,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7.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8.5%;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当FEV1/FEV6截断值<7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75.5%,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5.5%,阳性预测值为98.4%,阴性预测值为58.3%。
FEV1/FEV6作为筛查老年高危人群中COPD的指标是可行的,推荐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用FEV1/FEV6<71%,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用FEV1/FEV6<75%作为筛查的标准。
运动性低氧(EI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与COPD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目前预测EID的指标多依赖肺功能且结论不一。
探究适合基层医疗机构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诱导的EID的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2020年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门诊进行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67例,同时完善了肺功能、6MWT、评估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并计算BODE指数。收集6MWT过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与试验开始时的静息血氧饱和度的差值(ΔSpO2),以ΔSpO2≥4%为EID判定标准。评估ΔSpO2与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的关系,绘制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EI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
6MWT中的ΔSpO2与mMRC评分(r=-0.492,P<0.001)、CAT评分(r=-0.447,P<0.001)、BODE指数(r=-0.415,P<0.001)均呈负相关。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EI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65、0.71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分、14分、2分。
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均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EID的方法。
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治的"主力军"。了解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可为今后开展基层COPD防治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水平,旨在为开展基层COPD防治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于2021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四川省自贡市20个乡镇卫生院作为样本来源地,整群抽取各乡镇卫生院的所有慢性病管理人员(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COPD相关知识测试题)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
共发放问卷474份,回收有效问卷4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474例调查对象中,全科医生68例(14.4%),公共卫生人员177例(37.3%),乡村医生229例(48.3%)。全科医生〔35.3%(24/68)〕和公共卫生人员〔31.6%(56/177)〕对COPD知识的综合认知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7.4%(17/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危险因素知识的认知方面,全科医生〔73.5%(50/68)〕和公共卫生人员〔66.7%(118/177)〕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46.3%(106/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诊断与评估知识的认知方面,全科医生〔38.2%(26/68)〕的及格率高于公共卫生人员〔20.3%(36/177)〕和乡村医生〔3.9%(9/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公共卫生人员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治疗策略知识的认知方面,全科医生〔30.9%(21/68)〕和公共卫生人员〔19.2%(34/177)〕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6.5%(15/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随访管理知识的认知方面,公共卫生人员〔46.9%(83/177)〕的及格率高于全科医生〔29.4%(20/68)〕和乡村医生〔14.4%(33/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全科医生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尤其是COPD诊断与评估、治疗策略、随访管理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不同岗位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同,乡村医生对COPD知识的认知严重不足。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而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基层COPD防治管理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发展为Ⅱ型呼吸衰竭的风险明显增加。在临床治疗中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被广泛运用于AECOPD患者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延缓肺功能进一步恶化,但是BiPAP在该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仍存在着争议。
系统评价BiPAP对于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pringer、Medlin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BiPAP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10-01。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对所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提取第一作者、国家、人群特征、年龄、样本量、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干预方式、试验组干预频率和时长、评价指标〔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气管插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信息。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哥本哈根临床试验中心开发的TSA v0.9完成试验序贯分析。
共纳入10篇RCT,其中4篇为高质量等级文献,6篇为中等质量等级文献。试验组改善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H值〔MD=0.04,95%CI(0.03,0.04),P<0.05〕、PaCO2〔MD=-7.22,95%CI(-8.20,-6.24),P<0.05〕、PaO2〔MD=6.23,95%CI(5.31,7.14),P<0.05〕、干预24 h内和24 h后改善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RR〔MD=-3.85,95%CI(-4.36,-3.35),P<0.05〕、气管插管率〔RR=0.50,95%CI(0.32,0.78),P<0.05〕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腹胀发生率〔RR=5.95,95%CI(1.79,19.77),P<0.05〕、面部皮肤受损发生率〔RR=8.04,95%CI(1.92,33.76),P<0.05〕高于对照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BiPAP治疗能明显改善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H值、PaCO2、PaO2、RR和气管插管率。
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状况,降低气管插管率,但BiPAP治疗可能会提高如腹胀、面部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