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呼吸疾病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驱动指标与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剧烈下降的相关性研究
荆晨晨, 王艳如, 王淑娟, 徐辉辉, 邢卿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0): 2516-25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72
摘要226)   HTML6)    PDF(pc) (1672KB)(171)    收藏
背景

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重要手段之一,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合气道廓清技术可有效避免患者气管插管,缩短住院时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病理特点使常规评估气道内吸引的指征失去指导价值,频繁或延迟的气道内痰液吸引均不利于患者急性期的正压通气治疗。

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的AECOPD患者呼吸驱动指标(ROX指数与VOX指数)与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pO2)剧烈下降的相关性及呼吸驱动指标对吸痰时机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11月,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住院的140例AECOPD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24 h内及吸痰时监测并计算ROX指数和VOX指数,评估患者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10%)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分析ROX指数、VOX指数与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的相关性,并绘制ROX指数、VOX指数预测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140例患者24 h内累计吸痰861次,98例(70.0%)患者发生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96例(68.6%)患者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发生率≥60%;75例(53.6%)患者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持续时间16~30 s,10例(7.1%)患者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持续时间>30 s。基线ROX指数、吸痰前1 h ROX指数与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基线VOX指数、吸痰前1 h VOX指数与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基线VOX指数预测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95%CI=0.939~0.967),最佳截断值为0.007 4;吸痰前1 h VOX指数预测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I=0.826~0.959),最佳截断值为0.008 7。

结论

当行无创通气1 h后VOX指数≥0.007 4,吸痰前1 h内VOX指数≥0.008 7时,应警惕患者吸痰后SpO2剧烈下降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慢阻肺防治平台"的闭环管理案例研究
金锋, 黎旺玲, 谢飞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59-20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2
摘要370)   HTML9)    PDF(pc) (2173KB)(385)    收藏

本文通过介绍1例基于基层"慢阻肺防治平台"管理模式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筛-诊-治-管"过程,探讨了全科医生如何利用平台的独特优势,整合各种资源,通过问卷调查、肺功能检查,结合综合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实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识别、准确诊断、有效干预和全面照护。为基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管理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从而有效提升基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病模式系统聚类分析及其对住院费用的影响
程卓卓, 张睿, 徐浩枫, 黄君庭, 梁子敬, 晏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7): 2127-21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9
摘要683)   HTML7)    PDF(pc) (1116KB)(248)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伴多种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医疗负担。共病对COPD患者管理的影响深远,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疾病,缺少对多种共病模式和住院费用的系统分析。

目的

探讨COPD患者共病特征及多种共病模式,分析不同特征及共病模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为COPD患者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2023年住院的5 061例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绘制聚类树状图,研究COPD患者的共病模式,并通过多组间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共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的影响。

结果

COPD患者中共病4 343例,共病患病率为85.81%。系统聚类分析发现了6簇共病模式,包括心血管代谢疾病模式、肝肾疾病模式、消化系统疾病模式、关节疾病模式、癌症模式及呼吸系统疾病模式。6簇共病模式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癌症模式和呼吸系统疾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有影响(P<0.0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的影响最大(β=0.125,P<0.001)。

结论

COPD的共病模式可分为6簇,其中BMI、癌症模式和呼吸系统疾病模式是COPD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5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
陈典, 隆寰宇, 张丛溪, 褚岚和, 李姝润, 陈亚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1937-19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88
摘要2436)   HTML55)    PDF(pc) (1793KB)(4457)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5年修订版于2024-11-11发布,是GOLD 2023的第二次更新。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GOLD 2024类似,但在12个方面修订/扩充了相应内容,包括增加有关肺功能变化轨迹的说明和参考文献、增加有关微生态失衡的内容、更新并扩充肺功能检查的内容、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更新慢阻肺病CT影像学检查、新增气候变化与慢阻肺病、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推荐疫苗、更新随访期治疗药物、新增肺康复治疗的线上/线下及远程随访、修订有关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患者停用ICS的说明、修订有关磷酸二酯酶(PDE)3 & PDE4抑制剂和其他减少急性加重药物的说明、新增肺动脉高压的内容。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社区居民的保留比率的肺量计异常人群特征研究
宋荣维, 吴春香, 于杰, 路宇晴, 张锋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185-11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81
摘要389)   HTML7)    PDF(pc) (1565KB)(109)    收藏
背景

20%~30%的保留比率的肺量计异常(PRISm)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但我国目前对其特征的研究非常有限。

目的

分析PRISm的影响因素,探讨PRISm人群与COPD患者在危险因素分布特征上的差异。

方法

本研究依托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开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上海市普陀区11个社区参加COPD早期筛查的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共876例参加了本次调查,剔除141例问卷信息不完整或肺功能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对象,最终得到研究对象735例。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肺功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PRISm组[FEV1与预计值之比(FEV1%Pred)< 80%且FEV1/FVC≥70%],肺功能正常组(FEV1%Pred≥80%且FEV1/FVC≥70%)。以肺功能正常组为对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PD、PRISm的相关因素。

结果

COPD组157例(21.36%),PRISm组113例(15.37%),肺功能正常组465例(63.27%)。三组慢阻肺自我筛查问卷(COPD-SQ)总分比较,COPD组评分最高[(20.46±4.53)分],PRISm组次之[(19.04±4.41)分],肺功能正常组评分最低[(18.03±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RISm组男性比例、吸烟量、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比例、有慢性支气管炎比例、有高血压比例高于肺功能正常组(P<0.05);但与COPD组相比,PRISm组男性比例、吸烟量、存在运动后喘息或咳嗽症状比例、有肺气肿比例均较低,但高血压患病率却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性别为男性、吸烟量增加、身体活动不足、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存在运动后喘息或咳嗽、有COPD或支气管哮喘家族史、有支气管哮喘或肺气肿是COPD的影响因素(P<0.05);而吸烟量增加、身体活动不足、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有高血压是PRISm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PRISm是介于COPD和肺功能正常间的一种高危状态,其在年龄、吸烟、身体活动、症状及疾病史分布上与COPD类似,但COPD-SQ评分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肺功能状态的预测效果显著低于COPD。高血压仅在PRISm中为独立相关因素,提示PRISm人群可能存在独立于COPD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PRISm人群特征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仍待进一步验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纵隔气肿八例影像学及临床特点研究
付强, 任作雷, 林志强, 龚剑峰, 王长征, 王婷, 胡雅兰, 谭举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4): 510-5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3
摘要348)   HTML4)    PDF(pc) (2090KB)(144)    收藏
背景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影像学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影等,合并纵隔气肿者并不多见。大量气肿形成可严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导致明显喘憋、低氧血症,需积极处理。

目的

分析并总结儿童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2022-12-01—2023-01-30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儿科住院的8例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的患儿年龄、性别、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

结果

8例患儿年龄3岁7个月~12岁,男女比3∶5,高分辨率CT(HRCT)均显示双肺感染合并纵隔气肿。气肿多同时累及颈部及胸壁。肺部表现多种多样:胸膜下磨玻璃影、实变、树芽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支气管壁增厚及网格征等,未见大片实变及"白肺"。1例患儿合并少量胸腔积液。临床表现除有发热、咳嗽外,均有明显气促,肺部听诊干湿啰音可不显著。4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应用阿奇霉素,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者给予头孢噻肟治疗。8例患儿均给予氧疗。1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明显气急,低氧血症,常规治疗无好转,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3 d后好转撤机。5例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3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周后复查胸部CT,纵隔气肿均完全吸收,肺部病灶明显好转。

结论

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者多为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儿童,婴幼儿少见。可同时合并颈部及胸壁积气。肺部病变可累及间质或实质、双肺均受累,表现形式多样。起病多有明显气急,积极氧疗。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要密切关注呼吸情况,积极使用IVIG,适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采用呼吸机人工辅助通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参与医疗质量改进的实施现状:一项范围综述
褚红玲, 李姝润, 李信麟, 陈亚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2): 228-2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82
摘要435)   HTML22)    PDF(pc) (1722KB)(204)    收藏
背景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改进中,将患者从医疗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合作者,将患者在医疗全流程中的体验和需求整合到医疗服务实践中,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效率和质量。然而,已被证明有效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参与医疗质量改进策略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领域中如何实施尚有待探索。

目的

对国内外慢阻肺患者参与医疗质量改进策略的实施现状进行范围综述,旨在为构建适合我国环境的慢阻肺患者参与实施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的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11-29。采用主题分析法梳理慢阻肺患者参与的实施现状。

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根据参与类别分为患者参与直接的诊疗过程、患者参与组织层面的设计与管理及患者参与临床研究三类。根据参与程度分为咨询、参与和合作领导三层。参与程度与类别交叉为9类参与行为矩阵。慢阻肺患者参与实施主要体现在5类8项行为:包括患者参与直接的诊疗过程(患者对治疗计划提出意愿和偏好);患者参与组织管理层面的咨询(调查了解患者治疗体验、组织患者讨论其关注的问题)和参与(参与医疗质量改进工具开发);以及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层面的咨询(倾听患者需求)和参与(对干预措施提出意愿和偏好、参与评估工具开发、参与研究设计与实施讨论)。调查了解患者治疗体验(10/37,27.03%)及收集患者对研究干预措施的意愿和偏好(10/37,27.03%)是实施较多的两类慢阻肺患者参与行为。

结论

患者参与医疗质量改进的行为措施较多,但在慢阻肺领域落地实践的尚较少,且极少见患者参与对临床结局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估,如何促进我国乃至全球慢阻肺患者参与医疗质量改进的实施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物联网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潘子涵, 李姝润, 陈亚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446-44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5
摘要493)   HTML20)    PDF(pc) (1935KB)(1692)    收藏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在医学领域也广为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慢阻肺病管理的临床实践值得探讨。笔者对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通过回顾文献发现,目前物联网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研究,后期研究中需对技术成熟的模式或产品进行更为系统基于真实世界的应用评价,特别是对患者远期临床结局、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产品设计应当符合慢阻肺病特征及使用人群特点,通过定性研究了解用户使用体验、看法或态度也值得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报告结局测评工具研究现状
李春阳, 王佳佳, 卫梦雨, 李建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896-39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17
摘要490)   HTML13)    PDF(pc) (1729KB)(472)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急性加重作为一种急性事件,严重影响COPD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经纳排标准共筛出69篇代表性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报告结局的测评工具共23个,除COPD急性加重自我报告结局(EXACT-PRO)外均直接采用稳定期患者报告结局测评工具,可分为普适性、疾病特异性及症状特异性测评工具,主要涉及症状、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情绪、日常活动等领域。建议未来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生存质量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加强特异性测评工具研究,重视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及概化理论联合应用,重视测评工具最小临床重要差值研究,合理选择测评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30秒坐立试验联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评估测试评分对运动性低氧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应用研究
杨天祎, 司徒炫明, 曲木诗玮, 王思远, 江山, 杨汀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3): 4119-41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30
摘要470)   HTML12)    PDF(pc) (1233KB)(137)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患者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活动时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目前诱导运动性低氧(EID)的评估结论不一。

目的

探究适合社区及居家COPD患者诱导EID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选择中日友好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76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六分钟步行测试(6MWT)中静息SpO2与运动中最低SpO2(ΔSpO2),以ΔSpO2≥4%为EID判定标准。根据有无EID分为非EID组和EID组,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30秒坐立试验(30s STST)ΔSpO2、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探究EID与30s STSTΔSpO2、CAT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0s STSTΔSpO2、CAT评分及二者联合对EID的预测价值。

结果

非EID组(n=29)与EID组(n=47)中30s STSTΔSpO2、CA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s STSTΔSpO2预测EID截断值为2%,灵敏度为59.6%,特异度为82.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0(95%CI=0.614~0.846,P<0.05);CAT评分预测EID截断值为13分,灵敏度为48.9%,特异度为79.3%,AUC为0.712(95%CI=0.596~0.828,P<0.05);30s STSTΔSpO2联合CAT评分预测EID的截断值为0.593,灵敏度为70.2%,特异度为72.4%,AUC为0.765(95%CI=0.659~0.871,P<0.001)。

结论

30s STST诱发SpO2≥2%、CAT评分≥13分,需警惕EID的发生可能;30s STST、CAT评分可以成为社区及居家预测稳定期COPD患者诱导EID的测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身体成分与心肺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于春艳, 董芬, 雷洁萍, 杨汀, 夏金根, 曲木诗玮, 杨天祎, 李晓盼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9): 3629-36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95
摘要428)   HTML8)    PDF(pc) (979KB)(133)    收藏
背景

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最大运动能力以及制订康复处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身体成分与CPET结果相关。CPET操作复杂、耗时长、禁忌证较多且风险大,一些COPD患者无法完成,而身体成分分析操作简单快捷。

目的

探讨COPD患者的身体成分与CPET的相关性,为不能完成CPET的COPD患者预测最大运动能力、制订康复处方、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进行身体成分检测和CPET检测的稳定期COPD患者77例,依次进行身体成分测定和负荷连续递增的CPET,评估身体成分和CPET结果的关系。

结果

77例符合要求的稳定期COPD患者均完成了身体成分测定和CPET。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脂率(BFP)与最高运动状态时代谢当量(peakMETs)呈负相关(P<0.01);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与最高运动状态时摄氧量(peakVO2)、最高运动状态时运动负荷(peakLoad)、最大分钟通气量(peakVE)、最高运动状态时心率(peakHR)、最高运动状态时氧脉搏(peakO2pulse)、摄氧效率斜率(OUES)呈正相关(P<0.01);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与peakVO2、peakLoad、peakVE、peakO2pulse、OUES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MI、FFMI与COPD患者peakLoad、peakVE、peakO2pulse、OUES呈独立正相关(P<0.05);BFP与COPD患者peakMETs呈独立负相关(P<0.05)。其中在因变量为peakLoad、peakVE、peakO2pulse、OUES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SMI的β值高于FFMI。

结论

肌肉含量与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呈正相关,身体成分测定结果可以作为COPD患者运动能力预测、指导康复运动、合理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标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李兴洋, 孙婉琪, 尹孟洁, 窦婷婷, 吕逸丽, 徐伟, 查震球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37-24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94
摘要2279)   HTML101)    PDF(pc) (1453KB)(802)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易使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并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但常被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忽视。了解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相关多中心研究尚少。目的 调查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22年8—11月在安徽省7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招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困难等级、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营养不良风险、身体活动水平、疫苗接种和近1年急性加重情况。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慢阻肺患者248例,其中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60.9%(151/248),仅8.9%(22/248)的患者认为自己有很好的睡眠质量,一半以上的患者实际睡眠时间不足(54.4%)或睡眠效率低(60.1%);29.4%(73/248)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焦虑或抑郁其中一种症状,其中35例存在焦虑症状,61例存在抑郁症状,23例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两种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52,95%CI=1.018~1.086)、有营养不良风险(OR=3.393,95%CI=1.855~6.206)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保护因素(OR=0.450,95%CI=0.242~0.834)(P<0.05)。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OR=2.220,95%CI=1.093~4.510)、有营养不良风险(OR=1.961,95%CI=1.044~3.683)是慢阻肺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4)。慢阻肺患者PSQI评分与焦虑症状得分(HADS-A)(rs=0.413)、抑郁症状得分(HADS-D)(rs=0.430)存在正相关关系,HADS-A评分和HADS-D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s=0.719,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中睡眠质量差和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营养不良风险、规律的身体活动和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自身应提高对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的认识,对重点患者积极开展筛查和干预工作,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杨硕, 刘新颖, 王慧哲, 李焕敏, 李新民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750-17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7
摘要613)   HTML9)    PDF(pc) (2389KB)(2430)    收藏
背景

近年来,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升高,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了解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预防重症发生和减少后遗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在时间和地理区域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综述及分析以对其进行全面了解。

目的

系统评价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独秀学术搜索数据库(Duxiu)、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Yiigl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和BioMed Central,检索涉及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个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包括4 53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OR=1.92,95%CI=1.72~2.15,P<0.000 01)、红细胞沉降率(ESR)(OR=2.61,95%CI=2.12~3.22,P<0.000 01)、降钙素原(PCT)(OR=2.60,95%CI=1.43~4.75,P=0.002)、D-二聚体(OR=4.36,95%CI=2.93~6.50,P<0.000 01)、白细胞计数(WBC)(OR=1.98,95%CI=1.66~2.36,P<0.000 01)、肺下叶病变(OR=5.70,95%CI=3.48~9.35,P<0.000 01)、肺大片状病变(OR=6.37,95%CI=4.09~9.92,P<0.000 01)、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OR=2.83,95%CI=1.78~4.49,P<0.000 1)、乳酸脱氢酶(LDH)(OR=1.03,95%CI=1.00~1.05,P=0.05)、发热时间(OR=8.33,95%CI=3.38~20.56,P<0.000 01)是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

结论

炎性标志物(CRP、ESR、PCT、LDH、WBC)的升高、出现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大片状实变、下叶病变)、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D-二聚体升高以及发热时间延长可能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未来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其他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与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发现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体检人群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尚金梦, 邓笑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1): 1331-13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9
摘要1566)   HTML14)    PDF(pc) (1654KB)(1252)    收藏
背景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指一秒率(FEV1/FVC)正常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减少的非阻塞性肺功能异常。PRISm人群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前期人群之一。但我国体检人群PRISm的发生率、特征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PRISm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体检者970名。收集该人群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测量肺功能: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FEV1、6秒用力呼气量(FEV6)、FEV1/FVC、最大呼气流速(PEF)、呼出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25)、呼出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50)、呼出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75),以"%pre"表示有关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依据FEV1/FVC、FEV1%pre分组,即FEV1/FVC<0.7,为气流阻塞组(6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PRISm组(11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肺功能正常组(798名)。计算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比较不同肺功能组基本特征及肺功能指标特点,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

结果

970名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为11.4%(111/970),气流阻塞发生率为6.3%(61/970)。PRISm组、气流阻塞组大于60岁人群占比均大于肺功能正常组,41~60岁年龄段人群占比均小于肺功能正常组(P=0.019)。PRISm组吸烟者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01)。PRISm组人群高血压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3)。肺功能正常组VC%pre、FVC%pre、FEV1%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PRISm组、气流阻塞组(P<0.001);PRISm组VC%pre、FVC%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气流阻塞组(P<0.05)。肺功能正常组、PRISm组FEV1/FVC高于气流阻塞组(P<0.001)。以不同肺功能分组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0.951,95%CI=0.602~1.504,P=0.002)、吸烟史(OR=2.201,95%CI=1.519~3.187,P<0.001)、高血压史(OR=1.673,95%CI=1.106~3.187,P=0.015)是体检人群肺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体检人群中PRISm普遍存在,对于年龄>6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人群应重点关注肺功能变化情况,及早进行干预可能减缓COPD发展的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不同低密度衰减区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和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高思洁, 陈泽霖, 武思羽, 王正, 孟爱宏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2): 1468-14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3
摘要503)   HTML8)    PDF(pc) (1978KB)(699)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异质性疾病,哮喘-COPD重叠(ACO)同时具有哮喘和COPD相关临床特征,部分患者无法配合行肺功能检查,难以判断气流受限程度。

目的

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及ACO患者不同低密度衰减区(LAA)分级的临床资料,分析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与LAA分级的关联性,为肺功能检查受限患者提供参考指标。

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2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AECOPD及ACO患者的临床资料,LAA≥2级归为肺气肿型,LAA<2级归为支气管炎型,共分为4组:(1)支气管炎型AECOPD组(84例):LAA 0级33例和LAA 1级51例;(2)肺气肿型AECOPD组(150例):LAA 2级55例、LAA 3级63例和LAA 4级32例;(3)支气管炎型ACO组(59例):LAA 0级26例和LAA 1级33例;(4)肺气肿型ACO组(47例):LAA 2级21例、LAA 3级17例和LAA 4级9例。比较AECOPD和ACO患者各组及组内不同LAA分级患者的临床特点。ACO患者及AECOPD患者的FEV1%pred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与支气管炎型AECOPD组比,肺气肿型AECOPD组BMI、氧合指数(PaO2/FiO2)、FEV1%pred更低,吸烟量、男性、吸烟比例更高(P<0.05)。支气管炎型AECOPD组:与LAA 0级组比,LAA 1级患者BMI、FEV1%pred、PaO2/FiO2、血清白蛋白(ALB)更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白介素(IL)-6更高(P<0.05)。肺气肿型AECOPD组:与LAA 4级患者相比,LAA 3级患者年龄、BMI、FEV1%pred更高,LAA 2级患者BMI、FEV1%pred更高,住院天数更短;LAA 3级患者NLR、hs-CRP、FEV1%pred高于LAA 2级(P<0.05)。与支气管炎型ACO组相比,肺气肿型ACO组年龄、吸烟量、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更高,BMI、FEV1%pred更低(P<0.05)。支气管炎型ACO组:与LAA 1级患者相比,LAA 0级患者应用全身激素、激素总量更高,FEV1%pred更低(P<0.05)。肺气肿型ACO组:LAA 4级组FEV1%pred低于LAA 3级和LAA 2级,LAA 3级患者FEV1%pred低于LAA 2级(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ECOPD和ACO患者LAA分级与FEV1%pred呈负相关(P<0.05)。

结论

在AECOPD和ACO患者中,LAA分级不同,临床特征不同。ACO患者LAA 1级比LAA 0级对激素更不敏感。LAA分级与FEV1%pred呈负相关,LAA分级可以为肺功能检查受限的AECOPD和ACO患者在评估气流受限程度方面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1990—2019年金砖国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负担研究
王雪婷, 蒋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9): 1118-11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64
摘要705)   HTML21)    PDF(pc) (2138KB)(516)    收藏
背景 作为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疾病负担的显著增加成为其共同面临的卫生挑战。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金砖国家因COPD所致疾病负担现状、既往变化趋势和归因危险因素,为我国评价和制定COPD防控策略、加强金砖国家卫生合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对1990—2019年金砖国家COPD的患病率、死亡率、伤残寿命调整年(DALY)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使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运用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PAF)估计不同危险因素导致COPD疾病负担的比例。结果 2019年金砖国家疾病负担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45岁以上增长迅速且存在一定性别差异;1990—2019年金砖国家COPD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除印度外其他金砖国家的死亡率和DALY率均观察到下降趋势;金砖国家标化患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的AAPC均呈下降趋势,中国下降幅度最大,AAPC分别为-1.14%、-4.22%和-4.17%(P<0.05);烟草使用是巴西、俄罗斯、中国和南非COPD疾病负担的首位危险因素,PAF均超过50%,而印度的首位危险因素为空气污染。结论 金砖国家COPD疾病负担依然沉重,且不同国家内部存在差异;金砖国家COPD防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果,但总体改善程度不及亚太高收入国家;中国COPD疾病负担总量下降趋势明显,但防控形势依旧严峻;金砖国家应更加关注中老年群体的COPD防治,同时持续关注因烟草使用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健康效应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出院后患者生存质量和疗效满意度的评价研究
王明航, 韩伟红, 毕丽婵, 杨江, 李建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8): 1001-10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46
摘要413)   HTML4)    PDF(pc) (2018KB)(125)    收藏
背景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常预后不良。

目的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老年CAP出院(1周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疗效满意度情况。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临床研究。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5家医院呼吸科2018年4月—2020年1月病房收治的老年CAP出院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央随机入组模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经中医辨证后给予相应中药颗粒剂进行治疗,气虚痰湿证给予补肺健脾化痰方,气阴虚痰热证给予益气养阴清肺方。对照组则给予与中药颗粒外观、重量、颜色、气味基本一致的安慰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随访至治疗开始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的生存质量[采用中文版生存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价]和疗效满意度[采用肺炎患者疗效满意度问卷(ESQ-CAP)评价]。

结果

纳入120例患者中,脱落8例,最终纳入符合方案集的病例112例,其中试验组54例、对照组58例。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出院后时间、中医辨证分型、CUBR-65评分、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对SF-36生理机能领域评分(F组间=5.057,P组间=0.027)、一般健康状况领域评分(F组间=7.286,P组间=0.008)、情感职能领域评分(F组间=6.858,P组间=0.010)主效应显著。组间比较:治疗2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试验组SF-36生理机能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和随访3、6个月,试验组SF-36一般健康状况领域、情感职能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6个月,试验组SF-36精神健康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别对ESQ-CAP日常生活与能力领域评分(F组间=16.218,P组间<0.001)、方便领域评分(F组间=25.013,P组间<0.001)及ESQ-CAP总分(F组间=13.843,P组间<0.001)主效应显著。治疗2个月和随访3、6个月,试验组ESQ-CAP日常生活与能力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和随访3、6个月,试验组ESQ-CAP方便领域评分及ESQ-CAP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试验组ESQ-CAP总体疗效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于老年CAP出院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疗效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远程医疗管理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呼吸康复中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袁泉, 陆海英, 王怡, 刘韵霄, 余家琴, 田丰兆, 李瑶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711-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3
摘要1550)   HTML62)    PDF(pc) (1729KB)(888)    收藏
背景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数量巨大,呼吸康复训练作为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远程医疗管理下实施呼吸康复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QOL)评分,但是国内,尤其是西部尚缺乏相关实践。目的 评估通过远程医疗管理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与传统治疗相结合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通气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及5个联合社区的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长期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及口服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分别在基线时及干预1、3、6个月后记录患者的肺功能、博格评分(Borg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QOL评分。结果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7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线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对FEV1%pred、FEV1/FVC、6MWT水平、QOL评分中呼吸困难、情绪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干预后1个月时(P<0.05)。结论 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康复,干预3、6个月后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口服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特征及结局指标研究
王婧, 王慧, 宋仕群, 吉广荷, 郭亚坤, 要丹柠, 赵书晗, 李多多, 夏如玉, 张立山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226-2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3
摘要532)   HTML13)    PDF(pc) (1847KB)(975)    收藏
背景

口服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相关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尚未得到统一和规范。

目的

通过筛选已发表的以口服中药为AECOPD治疗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结其文献特征和选用的结局指标情况,为中医药治疗AECOPD临床试验设计和结局指标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取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和临床试验注册方案,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2022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选择情况进行描述。

结果

纳入578篇文献,包含574篇已报告试验结果的RCT及4个临床试验注册方案。574篇RCT共纳入51 508例患者。88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患者的疾病分级,361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中医证型,6篇文献报告了盲法,6篇文献提及了随访。纳入文献共涉及4 030个结局指标,单篇文献结局指标数量范围为1~24个。按照结局指标的功能属性,将其归为8个指标域:中医症状/证候、症状/体征、理化检测、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估、安全性评价、其他,报告率最高的指标域是理化检测,报告频次排名前5位的结局指标项目是:有效率(11.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7.5%)、中医症状/证候评分(7.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6.8%)、用力肺活量(4.6%)。445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的组成,报告率排名前5位的研究指标依次为症状(423篇)、体征(281篇)、中医证候评分(203篇)、实验室检查(89篇)、肺功能(71篇)。

结论

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涉及的结局指标数量多、范围广,纳入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口服中药对AE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理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价和安全性结局等方面的影响。但结局指标的选择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结局指标主次不清;主要关注替代终点,对临床终点的关注不足;对卫生经济学指标关注不足;有效性参考来源不一、判断标准不一。研究者可参考已发表的核心指标集,合理设计结局指标,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写作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59-43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48
摘要1873)   HTML94)    PDF(pc) (1190KB)(2178)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有关本病的诊治管理国内外均有相应的指南和共识。但至今,尚未见有慢阻肺中西医结合管理的专家共识。故邀请国内对慢阻肺诊治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西医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个人经验制订本共识,内容包括:慢阻肺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疾病评估、稳定期慢阻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评估和中西医干预措施、随访及管理,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慢阻肺的诊治、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交叉对照试验
刘健, 张天一, 艾力扎提·艾则孜, 常蕊静, 张建立, 王婉, 姜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4): 3028-30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68
摘要589)   HTML10)    PDF(pc) (985KB)(240)    收藏
背景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期间,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已成为人们常见的防护措施。但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佩戴口罩后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尚少有研究。

目的

探究佩戴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对慢阻肺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招募2022-06-30—08-10于新疆军区总医院确诊的30例慢阻肺患者,使用随机数分组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N95口罩组(n=15)和外科口罩组(n=15)。N95口罩组和外科口罩组分前后两个阶段相互交叉进行,当首轮试验(规范佩戴口罩后患者在跑步机上以4 km/h的步行速度行走20 min)结束并经过24 h洗脱期后,将外科口罩组与N95口罩组患者对调后进行次轮试验,步骤与方法同第一阶段。试验结束时所有患者立即完成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计算试验后与试验前变化幅度。监测试验过程中患者的最低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和最快呼吸频率,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了试验。与外科口罩组相比,N95口罩组试验后与试验前酸碱度(pH)变化幅度〔0.013(0.020)与-0.004(0.01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幅度〔1.2(1.2)mmHg与0.5(1.6)mmHg)〕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变化幅度〔12.5(10.5)mmHg与5.0(13.2)mmHg〕均升高(P值分别为0.001、0.001、0.002)。试验中患者佩戴N95口罩出现呼吸困难者25例(83.3%),佩戴外科口罩出现呼吸困难者16例(53.3%);与佩戴外科口罩相比,慢阻肺患者佩戴N95口罩出现呼吸困难的相对危险度(RR)为1.563〔95%CI(1.078,2.264),P=0.012〕。

结论

与佩戴外科口罩相比,慢阻肺患者佩戴N95口罩更易导致pH、PaCO2、PaO2发生变化,影响气体交换,发生呼吸困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和CURB-65评分及肺炎严重指数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28天死亡的预测效能比较研究
张康, 姬文帅, 孔欣欣, 杜琛, 谢凯, 王海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17-22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80
摘要1598)   HTML23)    PDF(pc) (1556KB)(802)    收藏
背景

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社会负担重。早期准确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助于临床决策。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SOFA)评分、CURB-65评分以及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肺炎严重程度,然而对于预测重症肺炎预后的最佳风险评分还没有达成共识。

目的

探讨SOFA评分、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1家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28 d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于住院当天对患者进行SOFA评分、CURB-65评分和P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3种风险评分。绘制3种风险评分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度图等评价风险评分的预测效能。使用X-tile v3.6确定最优风险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对患者进行分层,并绘制重症肺炎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最终纳入240例重症肺炎患者,其中28 d死亡57例(23.8%)。死亡组重症肺炎患者年龄高于存活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重症肺炎患者SOFA评分、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OFA评分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95%CI(0.663,0.820)〕,CURB-65评分为0.627〔95%CI(0.544,0.710)〕,PSI评分为0.621〔95%CI(0.539,0.703)〕。3种风险评分的AUC均>0.6,表明三者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01),其中SOFA评分的AUC分别高于CURB-65评分和PSI评分(Z=2.492,P=0.013;Z=2.775,P=0.006)。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度图均提示SOFA评分准确度较好。基于X-tile软件确定的SOFA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5分)、中危组(6~8分)和高危组(9~18分)。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中、高危组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分别为12.0%(17/142)、28.8%(19/66)、65.6%(21/32)。三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3,P<0.001)。

结论

SOFA评分、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其中SOFA评分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2023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
梁振宇, 王凤燕, 陈子正, 陈荣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1): 1287-12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52
摘要5227)   HTML214)    PDF(pc) (1244KB)(4496)    收藏
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维持了2022年的基本框架,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定义、评估、初始治疗和随访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订,主要包括:(1)第1章定义和概述部分被重写,提出慢阻肺新定义,纳入慢阻肺新的背景信息、治疗策略和分类,新增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容;(2)第2章诊断和评估部分增加慢阻肺筛查和病例发现的相关内容,将ABCD评估工具修订为ABE评估工具(即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不再根据症状水平进一步分组),更新影像学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信息;(3)第3章预防和维持治疗部分更新了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建议,新增了降低慢阻肺死亡率的干预措施的信息,更新吸入制剂递送相关问题,新增吸入药物依从性的内容,更新了远程康复相关证据,扩充了慢阻肺介入和手术治疗的内容;(4)第4章慢阻肺稳定期管理部分新增吸入装置选择的内容,更新了初始药物治疗和随访期药物治疗的信息;(5)第5章慢阻肺急性加重管理部分提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新定义和一套新参数以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严重程度,扩展了慢阻肺急性加重鉴别诊断的内容;(6)第6、7章根据最新证据更新了关于慢阻肺与合并症、慢阻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内容。以上更新对慢阻肺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薛婧如, 孙素真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7): 2125-21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2
摘要2024)   HTML112)    PDF(pc) (1752KB)(1965)    收藏
背景 近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MPIE)发病趋势有所增加,临床表现异质性和诊断手段局限性使得临床医生认识不足。 目的 分析儿童MPIE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降低MPIE神经后遗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1例MPI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儿出院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28例)。分析两组MPIE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肺炎支原体(MP)、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及免疫学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MP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MPIE患儿预后良好率为72.3%(73/101),预后不良率为27.7%(28/101)。患儿多急性起病,学龄期儿童为主,全年散发,冬春季占比较高,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神经系统表现以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局灶性损害较多见,部分出现癫痫发作,甚至发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脑脊液肺炎支原体-聚合酶链式反应阳性率为26.7%(27/101)。脑电图主要表现为背景节律的慢化,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的长T1、长T2信号,两者的异常率分别为68.3%(69/101)和44.6%(45/101)。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以及部分患儿的血或脑脊液可检测到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等免疫性脑炎和脱髓鞘相关抗体。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电图异常、颅脑MRI异常、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OR=6.292,95%CI(1.188,33.327),P=0.035〕、癫痫持续状态〔OR=18.031,95%CI(1.231,264.082),P=0.031〕、脑电图异常〔OR=7.379,95%CI(1.077,50.548),P=0.042〕、颅脑MRI异常〔OR=5.757,95%CI(1.105,30.003),P=0.038〕和需糖皮质激素治疗〔OR=12.441,95%CI(1.082,143.114),P=0.043〕是儿童MP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异常、颅脑MRI异常和需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是儿童MP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以降低儿童MPIE神经后遗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的调查研究
刘建材, 郑涵尹, 潘卉, 叶灵兰, 李传芬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77-8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63
摘要988)   HTML25)    PDF(pc) (2152KB)(701)    收藏
背景

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治的"主力军"。了解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可为今后开展基层COPD防治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调查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水平,旨在为开展基层COPD防治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四川省自贡市20个乡镇卫生院作为样本来源地,整群抽取各乡镇卫生院的所有慢性病管理人员(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COPD相关知识测试题)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

结果

共发放问卷474份,回收有效问卷4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474例调查对象中,全科医生68例(14.4%),公共卫生人员177例(37.3%),乡村医生229例(48.3%)。全科医生〔35.3%(24/68)〕和公共卫生人员〔31.6%(56/177)〕对COPD知识的综合认知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7.4%(17/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危险因素知识的认知方面,全科医生〔73.5%(50/68)〕和公共卫生人员〔66.7%(118/177)〕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46.3%(106/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诊断与评估知识的认知方面,全科医生〔38.2%(26/68)〕的及格率高于公共卫生人员〔20.3%(36/177)〕和乡村医生〔3.9%(9/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公共卫生人员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治疗策略知识的认知方面,全科医生〔30.9%(21/68)〕和公共卫生人员〔19.2%(34/177)〕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6.5%(15/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COPD随访管理知识的认知方面,公共卫生人员〔46.9%(83/177)〕的及格率高于全科医生〔29.4%(20/68)〕和乡村医生〔14.4%(33/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全科医生的及格率高于乡村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结论

四川省自贡市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尤其是COPD诊断与评估、治疗策略、随访管理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不同岗位慢性病管理人员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同,乡村医生对COPD知识的认知严重不足。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而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基层COPD防治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研究的范围综述
王通, 权海善, 田博文, 李莹, 崔倩倩, 刘瑶, 朱花花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93-9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0
摘要1645)   HTML36)    PDF(pc) (2478KB)(562)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疲劳是COPD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的

对COPD患者疲劳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进行范围综述,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法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范围综述研究框架,在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ProQuest、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有关COPD患者疲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收集、总结并报告研究结果。

结果

共纳入52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COPD患者疲劳的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但总体上缺乏多维性和特异性评估工具。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工具为慢性病治疗疲劳功能评估量表(FACIT)和疲劳程度量表(FSS)。患者疲劳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躯体因素及心理因素。

结论

疲劳是COPD患者的重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医护人员须采用特异性的研究工具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改善疲劳症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向"前"发展
白亚虎, 高胜寒, 纪思禹, 尚金钰, 董延春, 宁康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268-2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21
摘要1529)   HTML63)    PDF(pc) (1182KB)(3452)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见的一类慢性气道疾病,也是全世界公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慢性疾病之一。作为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一般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及早预防和早期干预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随着国际学术界对COPD认识地逐渐加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2版报告首次提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期(pre-COPD)的概念。本文回顾了pre-COPD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并对早期识别pre-COPD患者的意义进行了总结。pre-COPD是对现有COPD防治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充分认识与理解这个概念,不仅有助于指导相关发病机制和基础研究方向,更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提高COPD的一级预防意识,进而降低COP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从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角度探讨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益德, 李争, 李风森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754-7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41
摘要726)   HTML11)    PDF(pc) (1698KB)(486)    收藏

脂肪组织除了通过其力学特征或机械功能对周边组织器官产生影响以外,还可以凭借非物理性的内分泌功能通过脂肪因子输出信号方式有效地建立起与呼吸系统等远程器官的互作信息网络,进而参与多种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作为内分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之一,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受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近年来,多项流行病调查研究揭示了肥胖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肺功能损害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分别梳理脂联素、瘦素、内脂素等脂肪因子在COPD中的作用机制,从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角度为COPD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定义及临床诊疗建议——基于2022年《柳叶刀》文件解读
巫建康, 陈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2): 127-1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7
摘要1850)   HTML85)    PDF(pc) (1018KB)(1906)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尽管国内外慢阻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管理日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难点亟待解决。2022年9月,《柳叶刀》杂志发布《消除慢阻肺之路》,该文件针对慢阻肺的认识、诊断、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理念并提供临床诊疗指导。本文重点对该文件中慢阻肺的分类、诊断标准及诊断建议、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和迈向消除慢阻肺5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工作者开展慢阻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研究
石伟娟, 王凤燕, 杨宇琼, 谢清秀, 李玉琪, 李时悦, 陈荣昌, 张冬莹, 郑劲平, 梁振宇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550-5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83
摘要1040)   HTML12)    PDF(pc) (1985KB)(380)    收藏
背景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旨在切断COVID-19传播链。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COVID-19流行期间,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住院的频率有所下降,但防疫措施对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探究COVID-19疫情背景对未就诊和已就诊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阻肺随访队列,该队列从2016年初开始招募患者,每3个月访视1次,收集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选取队列中随访时间窗在2017年6—8月(Ⅰ组)、2018年6—8月(Ⅱ组)、2019年6—8月(Ⅲ组)、2020年6—8月(Ⅳ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收集Ⅰ组患者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Ⅱ组患者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Ⅲ组患者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急性加重频率和性别、年龄、症状评分等基本临床资料。Ⅳ组患者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为COVID-19疫情前数据,2020年2—5月为COVID-19疫情后数据。分别比较Ⅳ组患者与Ⅰ~Ⅲ组患者同期急性加重频率的差异,分析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变化。

结果

慢阻肺患者Ⅰ组共162例、Ⅱ组共157例、Ⅲ组共167例、Ⅳ组共159例。Ⅰ组、Ⅱ组患者在2—5月急性加重频率比10月至次年1月高(P=0.013,P=0.016);Ⅳ组患者10月至次年1月急性加重频率高于2—5月(P=0.001);Ⅳ组患者10—12月的每月急性加重总频率与Ⅰ~Ⅲ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2—4月的每月急性加重总频率低于Ⅰ~Ⅲ组(P<0.001)。Ⅳ组患者每月的急性加重未就诊频率与Ⅰ~Ⅲ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患者10—12月每月急性加重已就诊频率与Ⅰ~Ⅲ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月每月急性加重已就诊频率低于Ⅰ~Ⅲ组(P<0.05)。

结论

COVID-19防控措施对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频率起着积极的作用,提示慢阻肺患者即使疫情过后也应减少聚集活动,保持社交距离,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银杏叶提取物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研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肺泡巨噬细胞自噬
郭栋伟, 张鹏飞, 任明君, 廖丽君, 黄茹妍, 罗湘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293-3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58
摘要1101)   HTML21)    PDF(pc) (2931KB)(972)    收藏
背景

银杏叶提取物(GBE)能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及全身炎性反应,改善气道重塑,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GBE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调控肺泡巨噬细胞自噬防治COPD的作用机制。

方法

于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选取9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第1 、14天向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其余时间进行正常饲养。COPD模型组、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和Taselisib组采用香烟熏吸联合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的方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GBE组于实验的第15~28天腹腔注射舒血宁注射液,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于实验的第29~42天分别给予Akt抑制剂比卡鲁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PI3K抑制剂Taselisib进行干预。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泡病理改变及气道重塑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与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

结果

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数量为:正常对照组12只、COPD模型组11只、GBE组12只、比卡鲁胺组12只、雷帕霉素组12只、Taselisib组11只。HE染色结果显示,GBE组与各抑制剂组大鼠肺泡损伤程度较COPD模型组减轻;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肺平均内衬间隔(MLI)与平均肺泡面积(MAA)小于COPD模型组,平均肺泡数(MAN)大于COPD模型组(P<0.05);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支气管壁结构较COPD模型组完整。COPD模型组BALF与血清IL-6、IL-8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正常对照组巨噬细胞数量低于其他各组(P<0.05),COPD模型组巨噬细胞数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肺泡巨噬细胞的自噬溶酶体较COPD模型组多。正常对照组的PI3Kp110α、Akt、p-Ak、mTOR、p-mTOR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各组,LC3-Ⅱ/LC3-Ⅰ比值低于其他各组(P<0.05);COPD模型组与GBE组、比卡鲁胺组、雷帕霉素组、Taselisib组比较,PI3Kp110α、Akt、p-Akt、mTOR、p-mTOR表达水平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5)。

结论

GBE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维持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减轻巨噬细胞浸润,抑制炎性反应及肺泡破坏,改善气道重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相关性的Meta分析
王淑敏, 李雪军, 张奕星, 姜之炎, 肖臻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0): 2532-25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40
摘要776)   HTML10)    PDF(pc) (2142KB)(428)    收藏
背景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即川崎病(KD),发病率逐年上升,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CAL)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KD发生CAL相关,但不同个体的原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目的

系统评估MP感染与KD发生CAL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以便进行早期、及时、有效的干预,提高KD患儿的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有关KD的观察性研究,暴露组为KD合并MP感染(MP-IgM阳性),对照组为单纯KD,结局指标为发生CAL。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04-03。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信息,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使用Stata 15.0软件、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包含6 131例研究对象。NOS质量评价平均得分为7分,总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高于对照组〔RR=1.65,95%CI(1.40,1.94),P<0.000 01〕。根据组间基线是否统一进行亚组分析,组间基线统一的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高于对照组〔RR=1.92,95%CI(1.71,2.16),P<0.000 01〕。组间基线不统一的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CAL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91,1.06),P=0.65〕。分别以IgM>1∶160、IgM定性、未描述作为MP诊断标准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以依据年龄、根据比值、未描述作为CAL诊断标准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Egger's和Begg's检验发表偏倚提示31篇文献存在发表偏倚(P<0.05)。但剪补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RR=1.32,95%CI(1.13,1.54),P<0.000 01〕与剪补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对比发现,剪补前后结果未发生逆转,说明本研究结果相对稳定。

结论

MP感染增加了KD患儿发生CAL的风险。早期检测MP,并在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疲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紫妍, 李雪儿, 杨雪凝, 柳静, 杨从艳, 章凤, AKIMANA Sandra, 汪艳, 张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287-2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2
摘要1421)   HTML66)    PDF(pc) (1360KB)(779)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有证据表明疲劳可能诱发COPD急性加重(AECOPD),但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 探讨疲劳和AECOPD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597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收集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合并症、吸烟史、家庭月收入等一般资料,以疲劳量表(FS-14)评估疲劳症状;以BODE指数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分别以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的焦虑量表(HADS-A)和抑郁量表(HADS-D)评估焦虑、抑郁状况。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记录AECOPD发生情况,以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评估生活质量。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AECOP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疲劳对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相应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及剔除失访病例,最终纳入的550例COPD患者中,共416例存在疲劳症状(疲劳组),134例无疲劳症状(非疲劳组)。两组患者吸烟史、过去1年AECOPD发生次数、BODE指数、HADS-A评分、CA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疲劳(HR=10.477)、BODE指数3、4级(HR=3.281、15.404)和中度焦虑、重度焦虑(HR=6.551、36.914)是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P<0.05)。疲劳预测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65.4%,约登指数为0.506。结论 疲劳使COPD患者发生AECOPD的风险增加约10.5倍,临床应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减少此类状况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工具准确性的网状Meta分析
柳月, 袁媛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5): 4443-44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13
摘要1446)   HTML25)    PDF(pc) (3467KB)(1005)    收藏
背景

开展经济、便捷的早期筛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危人群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筛查工具种类繁多且诊断准确性不一,临床实践中的最佳筛查工具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常用COPD筛查工具的诊断价值。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搜索有关COPD筛查及早期诊断工具有效性的诊断性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12-31。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6篇文献,涉及7种筛查工具:肺功能问卷(LFQ)、慢阻肺诊断问卷(CDQ)、慢阻肺自我筛查问卷(COPD-SQ)、慢阻肺人群筛查问卷(COPD-PS)、肺量计、呼气流量峰值(PEF)峰流速仪、问卷+PEF峰流速仪。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筛查工具筛查COPD的合并灵敏度依次为:0.79〔95%CI(0.75,0.83)〕、0.85〔95%CI(0.83,0.86)〕、0.68〔95%CI(0.65,0.70)〕、0.60〔95%CI(0.56,0.63)〕、0.58〔95%CI(0.54,0.61)〕、0.86〔95%CI(0.84,0.88)〕、0.68〔95%CI(0.65,0.71)〕,合并特异度依次为:0.67〔95%CI(0.65,0.68)〕、0.59〔95%CI(0.58,0.59)〕、0.81〔95%CI(0.80,0.82)〕、0.84〔95%CI(0.83,0.85)〕、0.88〔95%CI(0.87,0.89)〕、0.86〔95%CI(0.84,0.88)〕、0.85〔95%CI(0.84,0.86)〕。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筛查工具按照灵敏度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从高到低依次为PEF峰流速仪(72.7%)>CDQ(70.1%)>LFQ(61.8%)>问卷+PEF峰流速仪(45.3%)>COPD-SQ(28.5%)>COPD-PS(13.2%)>肺量计(9.1%);特异度SUCRA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肺量计(76.8%)>问卷+PEF峰流速仪(66.7%)>COPD-SQ(46.7%)>PEF峰流速仪(45.8%)>COPD-PS(39.2%)>LFQ(11.9%)>CDQ(8.2%)。

结论

在常用的COPD筛查工具中,PEF峰流速仪的灵敏度较高,肺量计的特异度较高,该结论仍需纳入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益肺灸灸治时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的优化研究及适宜性评价
林晓红, 时新萍, 王明航, 杨江, 李素云, 李建生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3): 4145-41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2
摘要1111)   HTML22)    PDF(pc) (2379KB)(721)    收藏
背景

前期临床研究显示益肺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专家调查问卷提示灸治时间可进行优化。因此,开展灸治时长与临床疗效和适宜性关系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益肺灸治疗COPD的相对适宜时间,并进行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适宜性。

方法

选取2017年6—7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AS分组方法,将其分为A、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益肺灸,A组灸治1.5 h/次,B组灸治2 h/次,15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期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指标,主要指标为感冒次数,次要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肺功能、适宜性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和安全性评价。

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脱落29例,符合方案集91例(A组47例,B组44例)。本研究采用全数据集进行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对感冒次数、胸闷评分、CAT评分、VA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A组治疗前后感冒次数、临床症状与体征各项及总分、CAT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感冒次数、临床症状与体征各项及总分、CAT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患者无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

益肺灸治疗1.5 h和2 h均能减少COPD稳定期患者的感冒次数,改善患者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其中感冒次数、胸闷症状、CAT评分指标灸治1.5 h疗效优于灸治2 h,1.5 h患者的适宜性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沈俊希, 朱星, 陈云志, 李文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0): 2548-25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39
摘要878)   HTML26)    PDF(pc) (1833KB)(1665)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研究发现,COP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肺部菌群及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稳态被破坏,进而加重病情。积极调节肺部、肠道菌群平衡对于干预COPD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在COPD中作用的总结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健康人群以及COPD患者肺部、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及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现阶段基于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防治COPD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COPD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预防与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新生儿肺炎磁共振SS_TSE与改良腹部T2WI序列的特征分析
蓝海龙, 宁观媛, 黄向民, 肖叶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308-3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82
摘要929)   HTML8)    PDF(pc) (1540KB)(450)    收藏
背景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X线检查甚至螺旋CT诊断新生儿肺炎,导致医源性辐射伤害;而应用磁共振诊断新生儿肺炎可减少医源性辐射伤害,但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基于1.5 T低场强磁共振单次激励快速自旋回波(SS_TSE)序列与改良腹部T2WI两个序列在新生儿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该检查项目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20年1—11月在吴川市人民医院确诊新生儿肺炎且行磁共振检查的1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磁共振SS_TSE序列与改良腹部T2WI序列的主观评分、病灶的信号强度(SI病灶)、肺的信号强度(SI肺)、肺的噪声(SD肺)、图像信噪比(SNR)和病灶的信号强度比(SIR)6个参数。

结果

SS_TSE序列主观评分2.2(2.0,2.8)分、SI病灶(505.0±102.5)分、SI肺(243.5±32.0)分、SD肺(21.8±6.7)分、SNR(12.0±3.1)分、SIR 2.1(2.0,2.2)分;T2WI序列的主观评分2.7(2.0,3.3)分、SI病灶(293.1±129.6)分、SI肺(99.7±40.3)分、SD肺(19.0±7.6)分、SNR(5.6±2.3)分、SIR 3.1(2.6,3.2)分。综合SS_TSE与T2WI序列,均诊断为新生儿肺炎。

结论

病灶在SS_TSE序列的亮度较高,图像的客观清晰度较好;T2WI序列的主观清晰度高,病灶与背景的信号差异较大,有利于观察病灶边界;两种序列在诊断新生儿肺炎优势互补。利用1.5 T低场强磁共振亦可开展新生儿肺炎磁共振检查项目,从而减少患儿医源性辐射伤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贾冬霞, 彭君臣, 刘思泰, 李兰, 郑航, 侯良平, 杨献正, 黄强培, 高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3): 4117-41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2
摘要803)   HTML23)    PDF(pc) (2610KB)(359)    收藏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蔓延流行给全球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带来了严峻挑战,COVID-19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是一类重要的抗高血压药,研究发现RAASi可能增加COVID-19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本研究旨在明确RAASi治疗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目的

系统评价RAASi治疗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纳入公开发表的、采用RAASi治疗与非RAASi治疗的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局指标为总体死亡率、危重症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心肌损伤发生率、肾损伤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的17项研究共包含5 689例患者,其中2 168例接受了RAASi治疗(RAASi治疗组),3 521例未接受RAASi治疗(非RAASi治疗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RAASi治疗组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总体死亡率低于非RAASi治疗组〔OR=0.54,95%CI(0.41,0.72),P<0.000 1〕;RAASi治疗组与非RAASi治疗组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危重症发生率〔OR=0.92,95%CI(0.79,1.08),P=0.30〕、ARDS发生率〔OR=0.81,95%CI(0.57,1.13),P=0.22〕、心肌损伤发生率〔OR=1.03,95%CI(0.83,1.27),P=0.82〕、肾脏损伤发生率〔OR=1.13,95%CI(0.78,1.66),P=0.5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AASi治疗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可降低总体死亡率,且不增加COVID-19合并高血压患者危重症、ARDS、心肌损伤及肾脏损伤发生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撰写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4): 2947-29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84
摘要3763)   HTML356)    PDF(pc) (3088KB)(3965)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深入探讨慢阻肺的免疫发病机制并对其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干预可能为慢阻肺的防治提供新办法。基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慢阻肺免疫调节剂相关研究证据及具有免疫治疗作用的药物研发现状和趋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撰写组提出4条推荐意见:(1)细菌溶解产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等生物、化学制剂均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而发挥对慢阻肺的免疫调节作用;(2)针对流感病毒、肺炎球菌感染等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降低患者死亡率;(3)他汀类药物及维生素D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慢阻肺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二者在慢阻肺中的应用证据较少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积累证据;(4)中医药复方及虫草制剂或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本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慢阻肺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满意度问卷修订版研制与评价
李建生, 谢洋, 王佳佳, 冯贞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2): 2796-28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21
摘要1213)   HTML9)    PDF(pc) (2810KB)(347)    收藏
背景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研制的病证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满意度问卷(ESQ-COPD)尚存在局限性,而联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可实现优势互补,为研制/修订测评工具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学支撑。

目的

研制病证结合ESQ-COPD修订版(mESQ-COPD),并进行测量学特性评价。

方法

通过成立ESQ-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修订小组、预设问卷基本特征、规范基本概念和术语、修订概念框架、建立条目池和评阅条目等环节,形成mESQ-COPD草表;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门诊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265例进行预调查,联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与筛选条目,形成mESQ-COPD;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6家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门诊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365例进行现场调查,评价mESQ-COPD测量学特性。

结果

最终形成的mESQ-COPD包括4个领域(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治疗效果)、19个条目。mESQ-COPD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9,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治疗效果4个领域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3、0.869、0.829、0.767;条目与所在领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667~0.798、0.855~0.882、0.795~0.907、0.857~0.934;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比较拟合指数、增量拟合指数均为0.94、非规范拟合指数为0.93,标准化残差均方根为0.07,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16;mESQ-COPD及各领域与COPD评估测试的相关系数为0.371~0.538,与改良版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的相关系数为0.329~0.564;肺功能1、2级与肺功能3、4级患者mESQ-COPD及各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接受率为99.5%,完成率为99.2%,平均完成时间为(6.13±4.59)min。

结论

mESQ-COPD由19个条目组成,包括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治疗效果4个领域,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临床可行性,为COPD疗效评价提供了有效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