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质控专项研究
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骨折、跌倒和肌无力等相关。此外,其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联性也逐渐被关注。
探讨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该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开展的BEYOND研究数据库,纳入≥60岁的1 066例老年人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左右手握力、坐立试验、随访2年的跌倒史和骨折史。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并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受试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1 066例受试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729例(68.39%),维生素D不足组291例(27.30%),维生素D充足组46例(4.32%)。三组受试者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ST)、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左髋整体T值、右髋整体T值、左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疼痛不适维度和EQ-5D效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D充足组EQ-5D效用值均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是老年人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68.39%和27.30%,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骨密度、握力与EQ-5D总效用值相关。尽早筛查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及时补充足够摄入量对维持并提高该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临床质控督查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可对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状况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发现问题。
通过对2019、2020年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2019、2020年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专家采用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临床质控督查标准(基层医疗机构版)》,对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工作。于2021年5月采用描述性分析法比较和分析2019、2020年上海市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结果,并对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2019、2020年,上海市分别有243家和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全科临床质控督查。2019、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平均标准总得分分别为(87.32±5.97)、(86.67±5.36)分。相较于2019年,2020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本条件(99.80%比99.93%)、全科医生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91.90%比93.44%)、全科医生诊疗能力(85.72%比85.82%)、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与处置能力(80.95%比81.07%)、全科医学教学与科研(28.87%比29.99%)6个维度上的得分率升高,在全科医疗质量管理维度上的得分率降低(86.36%比85.76%)。从内容上看,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人员配备〔提及176次(22.03%)〕、全科医生应诊能力〔提及154次(19.27%)〕、住院病史质量〔提及92次(11.51%)〕、家庭病床病史质量〔提及91次(11.39%)〕、硬件配置〔提及91次(11.39%)〕5个方面。问题被提及率方面,排在前5位的问题顺次为:全科高级职称人数占注册全科医生人数比未达标〔提及84次(10.51%)〕、科研薄弱〔提及66次(8.26%)〕、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不足3.5名〔提及61次(7.63%)〕、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欠佳〔提及40次(5.01%)〕和家庭病床数量不足〔提及36次(4.51%)〕。
以全科临床质控督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提升初见成效。下一步,可通过深化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内涵、提升全科医生诊疗能力、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在评价视角、内容上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系统检索建库至2020年10月15日发表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分析纳入的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在评价视角、内容上的共性与差异,采用描述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最终纳入英文研究62项,中文研究16项。分别有10项英文研究、7项中文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特征的主要维度(首诊、人性化、可及性、连续性、协调性、综合性)出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国外研究多以服务的协调性(7/10)、人性化(6/10)和可及性(5/10)作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国内研究则侧重于从服务的人性化(6/7)、综合性(4/7)和可及性(4/7)角度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别有52项英文研究、9项中文研究对具体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国外研究多将慢性病管理〔2型糖尿病(12/5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1/52)、高血压(7/52)、呼吸系统疾病(7/52)、慢性肾脏病(5/52)〕作为评价内容,其他常见评价内容还包括抗菌药物使用(5/52)、肿瘤筛查(5/52)、安全用药(5/52)、儿童保健(5/52)及老年照护(5/52)等;国内研究则多将慢性病管理〔糖尿病(3/9)、高血压(3/9)〕、孕产妇保健管理(3/9)等作为评价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已愈发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与国外研究相比,从涉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特征维度来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存在对首诊、协调性服务质量评价关注度不足的问题;从涉及的具体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来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对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质量的评价。下一步,需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健全并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用于评价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目前,不孕不育患者HRQoL量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尚不确定这些量表应用于临床时是否具有良好的测量性能,缺乏对量表的质量评价。
系统综述与评价不孕不育患者HRQoL量表,为合理选择健康结果测量工具提供参考。
于2020年10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不孕不育患者HRQoL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10-05。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采用健康测量工具遴选标准(COSMIN)对不孕不育患者HRQoL特异性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以及量表的测量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描述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共纳入229篇文献,涉及19个不孕不育患者HRQoL量表,其中4个为不孕不育患者HRQoL特异性量表〔TLMK、生育生活质量量表(FertiQoL)、QOLICQ及中医肝郁型不孕症生命质量量表〕,4个为用于测评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HRQoL的特异性量表,11个为普适性HRQoL量表,FertiQoL量表在现有不孕不育患者HRQoL相关研究中被使用的频次最高〔39.1%(91/233)〕。PROMs开发方面,除FertiQoL量表开发的总体质量为"有问题的"外,其余3个量表开发的总体质量均为"不合格"。内容效度方面,FertiQoL、QOLICQ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别为"非常好""有问题的",TLMK、中医肝郁型不孕症生命质量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为"合格"。结构效度方面,除QOLICQ量表开发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有问题的"外,其余3个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合格";4个量表的结构效度均为"不确定"。内部一致性方面,4个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为"非常好",4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均为"足够"。重测信度方面,QOLICQ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有问题的",量表的重测信度为"不确定"。效标效度方面,中医肝郁型不孕症生命质量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非常好",量表的效标效度为"足够"。建构效度方面,TLMK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非常好",量表的建构效度为"足够"。反应度/灵敏度方面,FertiQoL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非常好",量表的反应度/灵敏度为"足够"。
现存的不孕不育患者HRQoL特异性量表中,FertiQoL量表开发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及量表的测量性能相对较高。中国不孕不育患者HRQoL特异性量表研究数量相对不足,未来应开展更多的研究。
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在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与健康老龄化战略背景下,老年人的睡眠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探讨退而不休对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提供相关参考。
于2021年8月申请获取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中≥60岁受试者(n=7 862)的退而不休与睡眠健康数据。按照退休后是否继续工作分为两组;按照国际睡眠医学有关中老年人睡眠健康的研究,将睡眠时长≤4 h与≥10 h定义为异常睡眠时长,将睡眠时长>4~<10 h定义为正常睡眠时长,将晚于23:00入睡定义为晚睡;按照个体对自身睡眠效率与效果的主观评价,将睡眠质量感知分为乐观感知与悲观感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退而不休对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感知、入睡时点的影响。
7 862例研究对象中,5 705例(72.56%)睡眠质量感知乐观,6 508例(82.78%)睡眠时长正常,7 464例(94.94%)入睡时间早于23:00(包含23:00),4 005例(50.94%)退而不休。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婚姻、学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后,退而不休使老年人睡眠质量感知更加积极〔OR(95%CI)=1.205(1.069,1.358)〕、睡眠时长相对更加健康〔OR(95%CI)=1.306(1.137,1.499)〕、入睡时点相对更早〔OR(95%CI)=1.596(1.253,2.033)〕,退而不休是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P<0.05)。
退而不休能够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应从政策层面支持并保障老年人退而不休的选择。
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量化老年人的疾病与经济负担,能够更好地了解慢性病对个人及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了解山西省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造成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损失与经济损失。
2019年6—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西省11个城市3 250例≥60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状况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评估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基于中国EQ-5D-5L效用值积分体系来计算慢性病所造成的QALY损失,利用统计公报中人口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估算山西省2019年因常见慢性病造成的QALY损失与经济损失。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生活区域、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老年人EQ-5D-5L效用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是EQ-5D-5L健康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3 250例老年人中,1 901例(58.49%)患慢性病。患病率排名前5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29.45%(957/3 250)〕、糖尿病〔10.83%(352/3 250)〕、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10.28%(334/3 250)〕、听力障碍〔8.09%(263/3 250)〕、胃炎或消化性溃疡〔6.49%(211/3 250)〕。以山西省总人口估算,2019年山西省5种常见慢性病造成的QALY损失为2 078 685年,经济损失为95 045 792 940元。造成山西省QALY损失与经济损失最多的慢性病在大同、太原、吕梁市为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在晋城、阳泉市为听力障碍;在晋中、临汾、运城、朔州、忻州、长治市为高血压。
山西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慢性病不仅会造成老年人QALY损失,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不同地区存在的常见慢性病有所差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疾病防治的优先次序,明确健康管理的重点目标与人群,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科诊室衍生的新概念,是全科医学团队服务签约居民的平台和载体,但我国家庭医生工作室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医防融合概念的不断深入,也为了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急迫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的评价体系。基于此,本文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模型,综述国内外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结构、过程及结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家庭医生工作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方面存在绩效考核体系和支付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英国质量与结果框架(QOF)经过多次调整,最新版本更加注重慢性病防控与疾病管理质量。本研究从管理与运作体系、指标体系的演变历程及新版(2021—2022年版)指标构成、计分规则和按绩效付费规则等方面对英国QOF进行介绍,并剖析了英国新版QOF的设计细节和运行情况。本研究发现,英国QOF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控制系统和以报酬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其以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为管理重点,通过设置三级指标体系,并规定指标分值和每分值对应的金额,实现将全科诊所服务质量与其绩效报酬相联系,能够从整体上提高英国卫生系统的效能。借鉴QOF的经验,我国应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基层门诊慢性病支付方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
高血压多发于老年人群;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诊疗至关重要,而开发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是提升老年高血压预防及诊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分析国内外老年高血压诊疗与管理指南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于2021年12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医脉通,以及美国国立临床实践指南文库(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等网站,获取老年高血压临床指南。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由4名研究者采用AGREEⅡ对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汇总指南的推荐意见。
共纳入11部指南,其中7部来源于中国,2部来源于美国,2部来源于欧洲。11部指南在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表达的清晰性、应用性和编辑独立性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百分比分别为50.13%、24.24%、18.51%、54.03%、11.36%、30.30%;5部指南推荐级别为B,6部指南推荐级别为C。主要推荐意见涉及3个方面,分别为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与持续性健康管理。
老年高血压临床指南总体质量不高。未来,在开发老年高血压临床指南时,应提升对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应用性三大领域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以使指南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与脑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世界上第二大认知障碍类型,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VCI的可干预性和可逆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制定高质量的临床指南是提高VCI诊疗水平的有效途径。
评价国内外有关VCI指南的质量,以期为VCI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2021年8—11月,检索国内外与VCI指南相关的文献数据库和网站,并采用临床研究和评估系统(AGREEⅡ)对指南质量进行评价。
共纳入18部指南,其中国内指南12部、国外指南6部;循证指南9部、非循证指南9部。组内相关系数为0.935,提示评价者间一致性较好。纳入指南总体质量较低,6个领域中仅"清晰性"领域平均得分>60%(64.04%),"范围和目的"(52.31%)、"独立性"(42.01%)领域平均得分为30%~60%;而"参与人员"(27.24%)、"严谨性"(20.05%)、"应用性"(13.83%)领域平均得分均<30%。经评价,6个指南为B级推荐,12部指南为C级推荐。
纳入指南总体质量较低,尤其"参与人员""严谨性""应用性"领域质量低于平均水平。指南编制者应严格遵守循证原则来完善指南细节描述,从而提升VCI指南质量。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病毒性肝炎研究的不断突破,NAFLD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指南性文件能够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可靠的诊疗方法,筛选和制定高质量的指南性文件对规范NAFLD的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NAFLD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并对推荐意见进行总结和比较,为未来NAFLD指南的制订及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并补充检索WHO、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苏格兰院际间协作网(SIGN)、医脉通数据库(Medlive)等数据库中有关NAFLD的临床实践指南和共识,检索时限为2012-01-01—2022-01-01。由2名肝病领域研究人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分别独立使用AGREEⅡ和RIGHT对纳入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较高质量指南性文件的推荐意见进行整理和比较。
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12篇指南、7篇共识;中文6篇、英文13篇;使用循证方法制订10篇。AGREEⅡ各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范围与目的(42.84%)、参与人员(31.43%)、严谨性(31.25%)、清晰性(60.67%)、应用性(32.68%)、独立性(37.50%)。RIGHT各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基本信息(59.65%)、背景(66.12%)、证据(42.11%)、推荐意见(39.85%)、评审和质量保证(17.11%)、资金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和管理(18.42%)、其他方面(47.37%)。基于循证方法制订的指南性文件在AGREEⅡ的平均得分及RIGHT中的报告质量均高于非循证指南性文件;国外指南性文件在AGREEⅡ的平均得分及RIGHT中的报告质量均高于国内指南性文件。主要推荐意见涉及筛查与诊断、评估、管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目前已发表的NAFLD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仍有待提升,国内指南性文件较国际仍有差距,中医指南性文件的制订应遵循循证方法。在指南制订和报告过程中,应进一步参考AGREEⅡ和RIGHT等国际标准。临床应提高对NAFLD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建立完善的早期无创诊断和评估体系,并向NAFLD患者提供针对生活方式、肝脏功能、代谢障碍的多维度治疗方案。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有效的小儿遗尿症诊疗指南有助于症状的规范化控制和缓解,而制定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是提高小儿遗尿症诊疗水平的重要方式。
基于AGREEⅡ和RIGHT工具,评价2010年以来国内外发布的小儿遗尿症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质量,以期为临床实践及后续指南的制订提供参考。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补充检索医脉通、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英国国家临床示范研究所等数据库)2010-01-01至2022-01-31公开发表的小儿遗尿症相关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采用AGREEⅡ和RIGHT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根据AGREE Ⅱ工具评价结果,将各指南/共识推荐等级评定为"推荐(A级)""更新后推荐(B级)"和"不推荐(C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评价。
纳入8部指南和5部专家共识。共形成推荐意见185条,其中44条为诊断评估方面的意见,140条为治疗方面的推荐意见,1条为随访推荐意见。AGREEⅡ工具评价结果显示,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和独立性6个领域的总得分(报告率)分别为(66.99%±16.73%)、(46.26%±21.56%)、(34.42%±26.73%)、(60.36%±32.13%)、(39.82%±20.14%)、(45.35%±37.93%),纳入的13篇文献中,无推荐等级为A的文献,推荐等级为B和C的文献分别为8篇和5篇。RIGHT工具评价结果显示,基本信息、背景、证据、推荐意见、评审和质量保证、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和管理、其他方面7个领域的总得分(报告率)分别为(60.58%±12.19%)、(50.72%±20.18%)、(30.77%±26.88%)、(32.97%±27.53%)、25.00%(40.63%)、(25.96%±24.00%)、16.67%(33.33%)。AGREEⅡ工具评估结果中指南的范围和目的领域得分高于专家共识得分(P<0.05)。RIGHT工具评估中指南各领域得分与专家共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GREEⅡ工具各领域一致性评价ICC均大于0.750,一致性较高;RIGHT工具各领域一致性评价ICC为0.736,一致性较好。
本研究纳入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总体方法学和报告质量均有待提高,纳入文献的推荐等级为B级和C级,缺少A级的文献,建议临床决策中优先参考高质量诊疗指南。目前尚无面向我国基层医师制定的小儿遗尿症诊疗指南,且现有的小儿遗尿症中医药管理指南证据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参照AGREE Ⅱ和RIGHT标准制定相关指南以指导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管理。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针对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政策的实施,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其目前的生存现状仍备受关注。
分析河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于2020-06-03至2020-06-12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南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册管理的且正在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WHOQOL-HIV BREF)中文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发放调查表415份,回收合格调查表400份,调查表合格率为96.39%。400例HIV/AIDS患者均为汉族,其中男性、50岁以上、有配偶、无稳定收入者居多,文化水平偏低,以血液传播感染为主,多数患者确诊时间>8年、HAART持续时间>8年、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方式、感染途径、确诊时间及HAART持续时间患者的WHOQOL-HIV BREF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52)、婚姻状况(β'=0.171)、收入方式(β'=-0.138)、感染途径(β'=0.104)是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
对于年龄>50岁、无配偶、无稳定收入、经血液传播的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应重点关注。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诊疗活动中,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对于保障全科医疗质量和安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提升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简称"质控中心")为例,从实践角度出发,对2018—2020年"质控中心"开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回顾。2018—2020年,"质控中心"在明确组织目标和任务,设置组织架构,配置组织人员,建立上海市市、区两级全科医学临床质控组织网络和运行体系,并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督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每年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状况进行了调研、指导、督查等。"质控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及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进行的有益实践与探索,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从完善全科临床质控网络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化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动态开展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强化对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的监管力度四方面出发,不断巩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升高,提供慢性病防治服务成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长期的重要工作。但基层卫生服务的提供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感知。
了解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为提升基层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于2020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广东省潮州市选取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630例。采用初级保健评估工具-成人简易版(PCAT-AS)调查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情况,包括首诊可及性、连续性、持续性、综合性及面向社区等10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慢性病患者PCAT-AS得分的影响因素。
共回收有效问卷5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8%。慢性病患者PCAT-AS的平均得分为(95.88±13.44)分。其中,标准化得分较高的3个维度分别为综合性(服务需求)(7.89分)、首诊可及性(7.72分)、首诊利用(7.58分),标准化得分较低的3个维度分别为连续性(转诊)(5.61分)、面向社区(6.11分)、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6.4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乡类别〔农村低于城市,b(95%CI)=-6.983(-10.598,-3.368)〕、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高于初中及以下,b(95%CI)=4.046(0.966,7.125)〕、户籍〔本地低于常住,b(95%CI)=-5.360(-9.517,-1.202)〕、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低于好,b(95%CI)=-4.962(-8.438,-1.486);差低于好,b(95%CI)=-7.787(-12.789,-2.786)〕、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已签约高于未签约,b(95%CI)=4.686(2.508,6.865)〕、患常见病时首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村卫生室,b(95%CI)=-5.865(-9.951,-1.7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区(县)级及以上医院,b(95%CI)=-6.061(-11.330,-0.792)〕、近一年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次数〔4~6次高于1~3次,b(95%CI)=5.876(3.367,8.384);≥7次高于1~3次,b(95%CI)=9.045(6.512,11.579)〕、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满意高于一般,b(95%CI)=-2.844(-4.817,-0.870);满意高于不满意,b(95%CI)=-10.418(-17.050,-3.786)〕是慢性病患者PCAT-AS得分的影响因素。
广东省潮州市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整体良好,对服务的综合性、首诊可及性及首诊利用维度评价较高,但对面向社区、信息系统和转诊服务连续性维度评价较低。城市地区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地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一种老年多发,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疾病。DLSS治疗方法较多,开发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和临床医生应用高质量指南是提高DLSS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采用AGREEⅡ及RIGHT评价DLSS相关指南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为DLSS指南制订及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补充检索医脉通数据库(Medlive)、世界卫生组织(WHO)、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和苏格兰院际间协作网(SIGN)等指南库中有关DLSS的临床实践指南、共识或规范,检索时限均为2010-01-01至2022-01-01。由两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评价,并在文献中推荐意见等级统一前提下进行比较。
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4篇指南,2篇共识;1篇指南为中医指南,3篇指南为循证指南。AGREEⅡ评价结果显示纳入6篇文献的实际总得分/总最高可能得分的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78.2%、53.6%、45.7%、37.7%、28.2%及15.0%。RIGHT评价显示纳入的4篇指南实际总得分/总最高可能得分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72.9%、72.9%、62.9%及34.3%。6篇文献共形成了46条治疗类和11条非治疗类的推荐意见。
当前DLSS相关指南和共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指南制订和报告过程中,应进一步参考AGREEⅡ和RIGHT等国际标准。对于中重度DLSS患者治疗推荐意见倾向于手术治疗。
衰弱会增加老年人健康相关负面结果的风险,蛋白质补充可能是一个有效改善衰弱的途径,但目前关于蛋白质补充对衰弱的影响尚有分歧。
系统评价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影响。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Medline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发表的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等方面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且对于肌肉力量(握力)这一结局指标,因报道文献较多,本研究还根据蛋白质补充量(<30 g/d亚组和≥30 g/d亚组)、衰弱状态(衰弱前期亚组、衰弱期亚组、衰弱及衰弱前期亚组)、衰弱评估工具〔衰弱表型评估工具(FP)亚组和非FP亚组〕、人群(亚洲人亚组和欧洲人亚组)、平均年龄(70~<75岁亚组、75~<80岁亚组和80~<85岁亚组)进行亚组分析,以进一步探讨不同亚组的蛋白质补充对握力的影响。
最终纳入12篇文献(2篇文献为衰弱前期,3篇文献为衰弱,7篇文献为衰弱及衰弱前期),共833例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其中蛋白补充组422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补充可以提高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步行速度〔MD=0.03,95%CI(0,0.06),P=0.05〕,但在改善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四肢瘦体质量)、肌肉力量(握力)、其他身体功能(平衡能力、站立行走试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分)和衰弱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亚组的蛋白质补充对握力的影响与欧洲人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2)。
蛋白质补充可以提高衰弱老年人的步行速度,但在改善其肌肉质量、力量和其他身体功能方面未显示明显优势。建议进一步开展更长补充时长、不同蛋白质类型、不同补充量、不同地区人群对不同衰弱状态老年人影响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蛋白质补充模式,为衰弱管理提供更充分的循证依据。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关量表测评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搜索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特异性量表,总结其主要内容和测量学特性并提出量表选择建议。共计检索到37个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用的生命质量测定相关特异性量表,目前已证实现有的肠易激综合征特异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能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建议医学及相关科研人员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内容选择相应的量表。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个体健康息息相关,低出生体质量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而巨大儿的发生不仅可增加母婴产时并发症发生风险,还可增加个体成年后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因此,寻找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十分重要。
探讨孕妇肠道菌群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
以2017年1—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的516例新生儿及其孕母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低出生体质量儿组(LW组,n=24)、正常体质量儿组(NW组,n=479)、巨大儿组(OW组,n=13)。采集孕母的肠道菌群参数及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QIIME软件进行孕期肠道菌群组成分析和多样性分析;采用LEfSe分析,分别对三组孕妇肠道菌群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进行两两比较,识别组间具有明显差异的菌群;通过线性模型MaAsLin进行多元分析,以捕获各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微生物属之间的相关性;通过Boruta随机森林分类器模型分别基于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TUs)构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类预测模型,探究孕妇肠道菌群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
三组孕母的肠道菌群组成分析发现,门水平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物种丰富度最高,属水平里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明显富集,三组间门水平的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LEfSe分析发现:与LW组比较,NW组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罗氏菌(Roseburia)明显富集(P<0.05),而芽孢杆菌(Bacillaceae)、萝卜属菌(Raphanus)、甲烷球形菌(Methanosphaera)、巴氏杆菌(Barnesiellaceae)、普雷沃氏菌(Paraprevotella)丰度明显降低(P<0.05);与NW组比较,OW组属巨单胞菌(Megamonas)、属粪球菌(Coprococcus)、韦荣氏菌(Veillonellaceae)、cc-115、梭菌(Closrtidiaceae)、另枝杆菌(Alistipes)明显富集(P<0.05),而布劳特氏菌(Blautia)和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丰度明显降低(P<0.05);与LW组比较,OW组Closrtidiaceae、Alistipes菌群明显富集(P<0.05),而Barnesiellaceae丰度明显降低(P<0.05)。基于实验室检测指标分类器模型、肠道菌群OTUs分类器模型,区分NW组与LW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7,区分NW组与OW组的AUC分别为0.65、0.78。
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对应孕母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孕母肠道菌群OTUs模型可区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大小,孕妇肠道菌群可能是预测新生儿体质量的一个良好指标。
腰背痛作为具有致残性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表明较差的睡眠质量对腰背痛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目前睡眠时间与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明确,且国内缺乏此方面的研究。
探究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对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影响。
利用2011—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纵向数据,选取2011、2013、2015年3次调查中基线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12-31,以研究对象自报的腰部和背部疼痛为结局事件,出现结局事件即终止随访。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对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二者的联合效应,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共纳入4 459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3.6±0.8)年;睡眠时间:<7 h/d 1 549人(34.74%),7~8 h/d 1 843人(41.33%),≥9 h/d 1 067人(23.93%);睡眠质量好2 700人(60.55%),睡眠质量受损1 759人(39.45%)。共643人发生腰背痛,发生率为14.42%(643/4 459)。睡眠时间<7 h/d的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率〔20.92%(324/1 549 )〕高于睡眠时间7~8 h/d〔10.91%(201/1 843)〕及≥9 h/d〔11.06%(118/1 067)〕的中老年人(P<0.05)。睡眠质量受损的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率〔21.38%(376/1 759)〕高于睡眠质量好的〔9.89%(267/2 700)〕中老年人(P<0.05)。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7~8 h/d,睡眠时间<7 h/d是中老年人发生腰背痛的影响因素〔HR=1.63,95%CI(1.37,1.95),P<0.05〕;相较于睡眠质量好,睡眠质量受损是中老年人发生腰背痛的影响因素〔HR=1.85,95%CI(1.58,2.17),P<0.05〕。睡眠时间<7 h/d的男性和女性腰背痛发生风险分别是睡眠时间7~8 h/d的男性和女性的1.47倍〔95%CI(1.09,1.98),P<0.05〕和1.76倍〔95%CI(1.41,2.20),P<0.05〕;睡眠质量受损的男性和女性腰背痛发生风险分别是睡眠质量好的男性和女性的2.09倍〔95%CI(1.60,2.74),P<0.05〕和1.73倍〔95%CI(1.41,2.11),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有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趋势P<0.05,非线性P=0.33),腰背痛发生风险随睡眠时间缩短而增加;男、女性睡眠时间与腰背痛发生风险有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男性:总趋势P<0.05,非线性P=0.66;女性:总趋势P<0.05,非线性P=0.23),男、女性睡眠时间越短(<7 h/d)则腰背痛发生风险越高。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7~8 h/d且睡眠质量好,仅睡眠时间≥9 h/d且睡眠质量好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睡眠时间<7 h/d且睡眠质量好、睡眠时间<7 h/d且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时间7~8 h/d且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时间≥9 h/d且睡眠质量受损均会增加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P<0.05)。
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受损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且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受损同时存在时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增加更明显。
夫妻支持应对与妇科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有关,但其作用路径尚不明确。
探究亲密关系在妇科癌症患者夫妻支持应对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机制。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治疗的309例妇科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夫妻支持应对量表评价压力状态下的夫妻支持应对、中文版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评价夫妻亲密关系质量、中文版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领域4个维度)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共发放问卷320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有效回收率为96.56%。309例患者积极夫妻应对方式得分为(48.2±7.4)分,消极夫妻支持应对方式得分为(8.3±1.4)分,夫妻支持应对量表总得分为(97.9±11.4)分,中文版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为(90.9±19.7)分,生理健康得分为(41.9±14.1)分,心理健康得分为(49.8±11.9)分,社会关系得分为(50.6±13.4)分,环境领域得分为(47.8±9.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夫妻支持应对量表总得分、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与妇科癌症患者生理健康得分相关(P<0.05);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与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得分相关(P<0.05);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与妇科癌症患者社会关系得分相关(P<0.05);夫妻支持应对量表总得分、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与妇科癌症患者环境领域得分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夫妻支持应对量表总得分直接正向预测中文版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β=0.931,P<0.001);中文版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量表得分直接正向预测中文版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得分(β=0.781,P=0.012);夫妻支持应对量表总得分对中文版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得分无预测作用(β=0.112,P=0.688)。Bootstrap抽样检验法结果显示(重复抽样5 000次):亲密关系在夫妻支持应对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为0.727,占总效应的86.7%。
妇科癌症患者夫妻支持应对处于较低水平,夫妻亲密关系一般,生活质量较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夫妻支持应对可通过夫妻亲密关系对生活质量有间接预测作用。
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问题常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被忽视,其会引起一系列危害;此外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也常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观察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2例。患者进入康复训练前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之后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CPET客观定量评估的结果制定精准化运动处方,患者进行12周有氧训练。比较康复训练前后CPET主要评估指标、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腿部劳累)及睡眠质量。
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12周后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peak%pred)、峰值代谢当量(METpeak)、峰值心率(HRpeak)、峰值负荷(负荷peak)、无氧阈(AT)高于对照组,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腿部劳累)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12周后试验组患者VO2peak、VO2peak%pred、METpeak、HRpeak、负荷peak、AT高于组内康复训练前,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腿部劳累)低于组内康复训练前(P<0.05)。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12周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12周后试验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组内康复训练前(P<0.05)。
通过CPET制定的精准化运动处方,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适能、运动强度、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降低运动疲劳感。
中医手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大量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已经发表,但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中医手法的推广和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
评价目前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2名研究者完成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临床试验报告标准(CONSORT)声明2010版及附加指标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
共纳入81篇文献,其中2006—2014年共发表文献28篇,年平均发表3.11篇;2015—2021年共发表文献53篇,年平均发表7.57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PEDro量表总分≥7分的高质量文献仅7篇(8.6%)。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显示,高偏倚风险文献所占比例最少,低偏倚风险文献次之,大部分条目因为报告信息不全,评分偏倚风险不确定。CONSORT声明2010版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文献的文题和摘要、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部分报告率不足。附加指标中采用多中心、伦理审批、干预措施质量控制、志谢报告率低。
目前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建议今后研究者参照PEDro量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NSORT声明对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规范性报告。
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全科医疗服务质量的改进对提升基层医疗慢性病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质量进行评价,进而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途径。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国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与改进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挑战:第一,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高血压和糖尿病两种疾病,对于其他慢性病的临床管理质量关注不足,且在临床指标细化程度上与国外相比仍须进一步加强;第二,在评价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实践过程方面存在局限,多数研究仅关注服务规范框架内的绩效考核指标,可借鉴国外经验,细化以循证为基础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体系,具体化监测指标;第三,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仍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信息"碎片化"和信息缺失严重阻碍了慢性病管理质量的有效评价,应尽快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第四,质量评价结果侧重于在行政体系内反馈,卫生服务提供者缺乏对自身服务质量的认知,应探索更为公平、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慢性病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心脏代谢指数(CMI)是一种衡量血脂的简易指标,与糖尿病、脑卒中密切相关。体质量正常代谢异常(MONW)表型个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更高,正确识别MONW表型个体对代谢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但CMI对MONW表型预测价值如何,相关研究较少。
探讨CMI与MONW表型的关系,并评估CMI对MONW表型的预测价值。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南京市≥18岁的常住居民,调查时间为2017-01-01至2018-06-30。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用多因素稳健Poisson回归模型评价CMI对MONW表型的RR值及其95%C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MONW表型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指标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分层CMI预测MONW表型的价值。
共纳入30 408例研究对象,其中男13 213例,女17 195例;体质量正常代谢正常(MHNW)表型23 691例,MONW表型6 717例。MHNW表型和MONW表型研究对象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静态行为时间、高红肉摄入、疾病史、用药史、身高、腰围(WC)、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TG/HDL-C、腰高比(WHtR)和C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MHNW表型研究对象和MONW表型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吸烟、饮酒、静态行为时间、高红肉摄入、疾病史、用药史、身高、WC、BMI、TC、TG、HDL-C、LDL-C、SBP、DBP、FPG、TG/HDL-C、WHtR和C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MHNW表型研究对象和MONW表型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静态行为时间、疾病史、用药史、身高、WC、BMI、TC、TG、HDL-C、LDL-C、SBP、DBP、FPG、TG/HDL-C、WHtR和C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Q1~Q4组例数分别为7 739、7 940、7 904、6 825例,CMI范围分别为≤0.253、0.254~0.382、0.383~0.539、≥0.540。男性研究对象Q1~Q4组例数分别为2 697、3 410、3 661、3 445例,CMI范围分别为≤0.281、0.282~0.407、0.408~0.569、≥0.570。女性研究对象Q1~Q4组例数分别为5 042、4 530、4 243、3 380例,CMI范围分别为≤0.235、0.236~0.361、0.362~0.516、≥0.517。校正各项混杂因素后,CMI四分位数分组是所有研究对象、男性研究对象和女性研究对象代谢表型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稳健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MI每增加1个SD,总人群、男性和女性MONW表型发生的风险分别增加68%、55%、81%。男性研究对象中CMI对MONW表型的预测能力高于WHtR(Z=18.97,P<0.001)、TG/HDL-C(Z=12.53,P<0.001)、WC(Z=23.85,P<0.001)和BMI(Z=24.13,P<0.001);女性研究对象中CMI对MONW表型的预测能力高于WHtR(Z=27.38,P<0.001)、TG/HDL-C(Z=15.27,P<0.001)、WC(Z=30.83,P<0.001)和BMI(Z=30.84,P<0.001)。女性研究对象CMI预测MONW表型的AUC大于男性(Z=-6.10,P<0.001)。在男性研究对象中,18~34岁CMI预测MONW表型的AUC为0.835〔95%CI(0.818,0.852)〕,高于35~44岁(Z=1.55,P=0.04)、45~54岁(Z=6.92,P<0.001)、55~64岁(Z=4.95,P<0.001)、≥65岁(Z=7.92,P<0.001);在女性研究对象中,18~34岁CMI预测MONW表型的AUC为0.832〔95%CI(0.817,0.847)〕,高于35~44岁(Z=1.95,P=0.03)、45~54岁(Z=2.56,P=0.02)、55~64岁(Z=3.79,P<0.001)、≥65岁(Z=5.71,P<0.001)。
CMI与MONW表型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且CMI具有较强的预测效能,可作为识别体质量正常人群中MONW表型的有效工具,尤其适用于18~34岁人群。
现阶段,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居民签约率较高,但签约服务质量和服务利用率问题仍有待改善。
全面了解广东省梅州、河源两市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履约、续约现状,并探索预约诊疗服务对签约服务结果质量的影响。
于2021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梅州市和河源市的11个区(县),由各区(县)卫生健康局提供可调查乡镇卫生院名单,通过"问卷星"平台对乡镇卫生院的分管院长或公卫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广东省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指导中心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广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所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进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模型,设置因变量为结果质量指标(一般人群/重点人群的有效签约率、履约困难机构数和续签率低机构数),比较不同预约诊疗服务提供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诊疗服务对签约服务结果质量的影响。
100家乡镇卫生院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中位数分别为69.0%(60.0%,85.0%)、31.8%(29.1%,54.5%);重点人群/一般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已达2025年工作目标的机构数分别为42家(42.0%)、30家(30.0%)。这100家乡镇卫生院面临履约落实困难的机构共78家(78.0%),其中未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存在履约落实困难的机构共38家(90.5%);存在续约率低问题的机构共50家(50.0%),其中未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面临履约落实困难的机构18家(4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达标机构中,是否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对重点人群及一般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无影响(P>0.05);在所调查的100家机构中,是否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对签约机构履约困难存在影响〔OR(95%CI)=0.28(0.08,0.98),P<0.05〕,对签约居民续约率低无影响(P>0.05)。
广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履约情况与机构是否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密切相关,在之后的服务过程中建议丰富预约形式和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质增效",增强居民的信任和主动利用服务的动力,同时从医患双方注入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动力,以便提供持续、有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
体质量管理不应仅局限于特殊人群,应在所有成年人中倡导维持健康体质量。通过了解成年人体质量管理的意愿、现状、措施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面向大众推广合理、科学且易于执行的健康体质量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了解北京市18~79岁居民健康体质量管理现状及影响其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因素。
于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在北京市16区抽取13 188例18~79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居民体质量自我评价、12个月内体质量变化情况及所采取的体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的资料。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实施体质量管理者的占比情况。对于实施体质量管理者,分析其采用的体质量管理方法,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所采取的体质量管理方法的差异。探讨实施体质量管理者与未实施体质量管理者在日常饮食习惯、身体活动情况上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居民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因素。
13 188例调查对象中,3 947例(29.93%)12个月内实施了体质量管理。不同体质量管理实施情况居民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糖尿病患病情况、现在吸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主动接受健康体检情况、体质量自我评价正确情况、12个月内体质量变化情况和BMI分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947例12个月内实施体质量管理者中:饮食控制〔87.31%(3 446/3 947)〕与体育锻炼〔78.34%(3 092/3 947)〕是广泛应用的体质量管理方法;男性将体育锻炼、吸烟作为体质量控制措施者占比高于女性(P<0.001),女性将饮食控制和服用减重药物作为体质量控制举措者占比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组别人群通过体育锻炼、吸烟的方式管理体质量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668例(67.60%)居民采用饮食控制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体质量,60~79岁组中采取此种组合方式管理体质量者占比高于18~44、45~59岁组(P<0.001);625例(15.83%)仅依靠饮食控制来管理体质量,18~44岁组中仅依靠饮食控制来管理体质量者占比高于45~59、60~79岁组(P<0.001)。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居民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不足者及红肉摄入过多者占比明显低于未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居民(P<0.05);控制体质量的居民每周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及以上身体活动者占比高于未控制体质量的居民(P<0.001);控制体质量的居民业余静态行为时间≥4 h/d者占比高于未控制体质量的居民(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女性、在婚/同居、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现在未吸烟、7 d内饮酒、身体活动不足、主动接受体检、能够正确评估自我体质量、12个月内体质量增/减≥2.5kg、BMI级别为非体质量过低者更可能实施体质量管理(P<0.001)。
在体质量管理方法上,北京市18~79岁居民倾向于采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的方式,但仍存在运用不利于健康的方法管理体质量等问题。在引导居民养成正确的体质量管理行为时,应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对其行为形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体质量管理方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举措,自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后,其服务经费与服务项目不断扩增,由于涉及指标较多,覆盖面较广,探寻科学、客观、全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十分必要。
探索适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质量评价为调整相关政策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2019年2—4月,采用多阶段立意抽样方式从Z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共选取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作为评价对象,记为机构A~X。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秩和比法及二者模糊联合的方法对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8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参考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选取12项评价指标)。
在TOPSIS法评价中,Ci值排名前三名的为A(0.917 4)、C(0.875 9)和G(0.787 9),Ci值排名后三名的为I(0.414 2)、W(0.413 7)和N(0.407 7)。在秩和比法评价中,RSR值排名前三名的为A(0.890 6)、G(0.765 6)和C(0.711 8),RSR值排名后三名的为V(0.381 9)、W(0.362 8)和K(0.357 6)。根据模糊集理论,将W1Ci+W2RSR值进行排序,依据"择多原则",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A、C和G,排名后三名的分别为I、K和W,这与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TOPSIS法和秩和比法模糊联合得到的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并且两者联用能克服单一使用TOPSIS法或秩和比法的局限性,适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推广应用。
偏颇质、运动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三者之间两两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探讨运动在8种偏颇质与HRQOL间的作用机制。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5年7—11月、2016年5—9月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小屋和采血车上的无偿献血者和陪同的非献血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动水平由自我报告获得;偏颇质采用中医体质量表(CCMQ)得分评价;HRQOL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得分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生命质量越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HRQOL、运动水平和8种偏颇质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运动在偏颇质与HRQOL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828份,回收1 77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填写不完整、存在逻辑错误)29份,有效问卷1 74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0%。1 742例受试者SF-36得分为(84.42±12.05)分,CCMQ中8种偏颇质亚量表得分分别为:气虚质(23.20±14.61)分,阳虚质(20.03±18.12)分,阴虚质(20.87±15.20)分,痰湿质(19.78±14.65)分,湿热质(21.70±16.57)分,血瘀质(17.68±14.08)分,气郁质(19.63±15.63)分,特禀质(15.30±13.62)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8种偏颇质得分与HRQOL(SF-36得分)均呈负相关(r为-0.413~-0.612,P<0.01);除特禀质外,其余7种偏颇质得分与运动水平呈负相关(r为-0.072~-0.176,P<0.01);运动水平与HRQOL(SF-36得分)呈正相关(r=0.145,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运动在除特禀质外的其余7种偏颇质与HRQOL间的中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作用效果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痰湿质(2.13%)、阳虚质(2.05%)、湿热质(1.88%)、阴虚质(1.55%)、血瘀质(1.48%)、气郁质(1.37%)、气虚质(1.16%)。
中医体质的8种偏颇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特禀质)与HRQOL呈负相关,运动在除特禀质外的7种偏颇质与HRQOL中起不同程度的部分中介作用,但中介作用效果量均较小。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本病治疗周期长,易出现迁延反复,治疗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均可能影响到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是十分必要的。
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HRQOL的水平。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2~18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是否为频繁复发、复发次数、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居住地(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情况,采用PedsQL 4.0核心通用量表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HRQOL水平(包括儿童自评量表及家长报告量表)。
共发放18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4份,有效回收率95.1%。174例患儿中男119例,女55例;中位年龄6(4,11)岁;复发患儿100例(57.5%),中位复发次数3(1,5)次;频繁复发54例,非频繁复发46例;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31例;常住地为城市86例,农村63例,城乡接合部25例。儿童自评量表与家长报告量表一致性分析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75。不同性别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角色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繁复发与非频繁复发患儿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免疫抑制剂患儿和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患儿情感得分、社会得分、总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居住地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在生理、情感、社会及角色功能等各个维度的评分均有降低,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关注患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时进行干预,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我国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评价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选择合适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测量工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中医生命质量评价量表(CQ-11D)、六维健康调查简表第一版(SF-6Dv1)和三水平五维健康量表(EQ-5D-3L)测量慢性病患者健康效用值的效度、一致性和相关性,探索较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量表。
根据中国人口的性别及年龄比例进行配额抽样,2021年2—4月,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及华南7个地理区域展开调查,每个分区选取2~6个具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28个),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收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与患慢性病情况,并依次收集CQ-11D、SF-6Dv1和EQ-5D-3L的自报结果,从中筛选慢性病患者,对3个量表的效用值测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Bland-Altman图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3个量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并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单因素分析。
研究共纳入692例慢性病患者,CQ-11D、SF-6Dv1和EQ-5D-3L测量总体慢性病患者的效用均值分别为(0.855±0.168)、(0.793±0.132)和(0.876±0.136)。患病人数前三的慢性病分别为高血压(n=275)、关节炎(n=128)和高脂血症(n=124)。直方图显示EQ-5D-3L具有明显的天花板效应,CQ-11D分布范围更广泛;Bland-Altman图显示3个量表间的一致性相对较好,95%一致性区间(LOA)内的点均在95%左右;CQ-11D与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最高(P<0.001),3个量表间的ICC范围为0.528~0.625,显示出中等水平的相关性(P<0.001),其中Bland-Altman图和ICC分析结果均显示SF-6Dv1与EQ-5D-3L的一致性最好。对3种不同慢性病的亚组分析结果与上述总样本结果相似。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3个量表的效用值均高于女性(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3种量表测量效用值最小值均在≥60岁人群。
在慢性病患者中,EQ-5D-3L的天花板效应较为明显。CQ-11D测量3种慢性病效用值范围分布较为广泛,并且未观察到天花板效应,同时与VAS的相关性最高,相对适合测量中国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胰岛素抵抗(IR)是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因此识别IR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研究提示人体脂肪的过度增加与IR密切相关。临床实践中,测定人体脂肪的金标准通常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但其经济卫生学成本较高。
探讨在成都地区中老年非糖尿病自然人群中预估人体脂肪质量(pFM)及预估人体脂肪比例(pFP)与IR的关系。
于2007年5月,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老年自然人群共711例,排除已诊断为糖尿病者141例,最终纳入570例非糖尿病人群。由经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抽样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化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pFM和pFP。
570例研究对象中,HOMA-IR 0.01~5.50,中位HOMA-IR 1.05(0.72,1.53);pFM 2.34~41.41 kg,平均pFM(18.59±6.47)kg;pFP 13.95%~48.46%,中位pFP 28.97(23.77,37.39)%;共115例(20.17%)研究对象发生IR。随着pFM、pFM的增加,HOMA-IR和IR患病率均逐渐增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FM〔OR=3.22,95%CI(2.45,4.33)〕、pFP〔OR=3.51,95%CI(2.61,4.84)〕是非糖尿病人群发生IR的影响因素(P<0.05)。分别绘制pFM及pFP预测非糖尿病人群发生I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7〔95%CI(0.733,0.822)〕、0.719〔95%CI(0.668,0.769)〕,截断值分别为38.10 kg、17.74%。其他常用人体测量学指标腰围、体质指数(BMI)、腰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预测非糖尿病人群发生IR的ROC曲线,结果显示,AUC分别为0.749〔95%CI(0.700,0.798)〕、0.753〔95%CI(0.706,0.801)〕、0.768〔95%CI(0.722,0.815)〕及0.618〔95%CI(0.561,0.675)〕。pFM、pFP的AUC均大于ABSI(Z=4.452,P<0.001;Z=2.486,P=0.013)。
在成都地区中老年非糖尿病人群中,pFM及pFP与IR独立相关,并可较好地识别IR,但pFM、pFP对IR的识别能力并不优于传统人体测量指标。
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和医疗质量欠佳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按质量支付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有效尝试。本文以英国的质量与结果框架(QOF)为典型案例,系统说明了英国按质量支付的内容、实施效果及未来走向,旨在为中国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本文利用政策方案分析框架,从政治、技术、经济、行政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情境下推行按质量支付的可行性,认为按质量支付在中国应用的前景良好但目前仍缺乏大范围推广的条件,未来可以先在门诊慢性病和中医药支付中试点,将按质量支付有机融入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并不断探索其应用领域。
当前我国学者不断探索基于医防融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其量化评估研究匮乏,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尚处于初级阶段。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文献分析法、政策归纳法、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于2022年6—8月,运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结果确定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初步构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三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9(χ2=8.76,P<0.05)、0.275(χ2=4.15,P<0.05),三级指标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4(χ2=19.63,P<0.05)、0.248(χ2=12.43,P<0.05)。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200 0。
本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医防融合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也要视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以使其能够切实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状况。
妊娠期体质量适度增加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我国临床长期以来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标准评估孕妇妊娠期体质量增长。自2022年10月以来我国正式颁布并采用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WS/T 801-2022》评估孕妇体质量增长。
比较采用中国卫生行业标准与IOM推荐范围评价我国单胎孕妇妊娠期体质量增长分布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从而为中国卫生行业标准的国内应用提供临床证据。
本研究数据来自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5月—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并参加北京出生队列研究(注册号ChiCTR220058395)的单胎孕妇。收集研究对象基线信息,并从临床病历系统收集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参照中国卫生行业标准与美国IOM推荐的单胎孕妇妊娠期增重推荐值,比较不同标准下孕妇增重分布情况;并将孕妇划分为增重不足(IOM+WS)、增重不足(IOM)+适宜(WS)、增重适宜(IOM+WS)、增重适宜(IOM)+过多(WS)、增重过多(IOM+WS)组,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各增重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大于胎龄儿(LGA)、小于胎龄儿(SGA)、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儿〕发生风险。
研究共纳入11 839例单胎妊娠孕妇。按照美国IOM标准,增重不足(IOM)、增重适宜(IOM)及增重过多(IOM)孕妇占比分别为36.7%(4 339/11 839)、38.9%(4 601/11 839)、24.5%(2 899/11 839);按照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增重不足(WS)、增重适宜(WS)及增重过多(WS)孕妇占比分别为16.2%(1 913/11 839)、45.0%(5 332/11 839)及38.8%(4 594/11 839)。增重不足(IOM+WS)组、增重不足(IOM)+适宜(WS)组、增重适宜(IOM+WS)组、增重适宜(IOM)+过多(WS)组、增重过多(IOM+WS)组孕妇占比分别为16.2%(1 913/11 839)、20.5%(2 426/11 839)、24.6%(2 907/11 839)、14.3%(1 694/11 839)、24.5%(2 899/11 8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重适宜(IOM)+过多(WS)组发生总体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高于增重适宜(IOM+WS)组〔aOR=1.23,95%CI(1.07,1.41),P<0.05〕。增重不足(IOM)+适宜(WS)组发生总体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与增重适宜(IOM+W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OR=1.02,95%CI(0.89,1.16),P<0.05〕。孕早、中期增重过多(IOM+WS)组发生LGA、巨大儿、剖宫产及总体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高于增重适宜(IOM+WS)组(P<0.05)。
采用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将有更多孕妇符合增重适宜范围,其妊娠结局亦优于采用美国IOM标准。因此,中国卫生行业标准更适用于我国孕妇体质量管理,其中孕早、中期避免增重过多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