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最新文章合辑
口腔衰弱作为一个新概念在衰弱领域被提出,指伴随认知及身体功能衰退的口腔功能低下,与衰弱、肌少症、残疾及死亡等诸多老年人不良事件有关。本文回顾分析了口腔衰弱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口腔衰弱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老年人口腔衰弱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开发适合我国老年人口腔衰弱的评估工具、开展口腔衰弱的调查性研究、丰富研究设计内容和方法以及加强干预研究四方面开展。
衰弱是人口老龄化突出的表现形式,我国关于老年人衰弱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忽视了对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考察。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4期追踪数据,考察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CHARLS 2011年、2013年、2015年、2018年数据,该调查于2011年开展,随后每2~3年追踪1次,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对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家户调查,范围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其中2011年为全国基线调查,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为全国追踪调查。将4期数据通过个人编码匹配合并,最终形成4期调查均参与的2 267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衰弱指数(FI)对老年人的衰弱状况进行评估。利用Mplus工具构建3类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选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并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考察随时间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和随时间变化因素(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睡眠)对老年人衰弱的影响。
不定义曲线潜变量增长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数据,为我国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最优模型,其中χ2(3)=36.16,比较拟合指数(CFI)=0.992,非规范拟合指数(TLI)=0.984,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70,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0.022,表明我国老年人衰弱水平呈曲线增长的趋势;模型截距、斜率以及截距的变异和斜率的变异均显著>0(P<0.01),表明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对模型截距(性别:β=-0.113,P<0.01;教育程度:β=-0.173,P<0.01)和斜率(性别:β=-0.181,P<0.01;教育程度:β=-0.151,P<0.01)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相比于男性和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女性、低教育程度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更高,增长速度更快。时间变化因素中体力活动、睡眠在4期调查中均对老年人衰弱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吸烟和饮酒分别在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13年、2015年调查中对老年人的衰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
我国老年人的衰弱呈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女性、低教育程度能预测衰弱的发展,中高体力活动、睡眠充足有助于衰弱水平的降低,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则会使衰弱恶化。
衰弱在肿瘤患者中高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然而,目前关于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确。
通过Meta分析明确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为后期肿瘤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由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9篇横断面研究,2篇队列研究,包括2 898例肿瘤患者,其中衰弱患者1 025例,涉及影响因素12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4%〔95%CI(23%,45%)〕,其中肺癌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1%〔95%CI(25%,36%)〕,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42%〔95%CI(26%,59%)〕,其他类型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12%〔95%CI(9%,16%)〕。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6,95%CI(1.05,1.27)〕、合并其他疾病〔OR=1.46,95%CI(1.28,1.67)〕、体质指数(BMI)高〔OR=1.13,95%CI(1.05,1.21)〕、营养状况差〔OR=2.77,95%CI(1.27,6.06)〕、症状群评分高〔OR=1.07,95%CI(1.04,1.09)〕、合并抑郁〔OR=1.27,95%CI(1.12,1.44)〕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而文化程度高〔OR=0.78,95%CI(0.68,0.90)〕、白蛋白≥35 g/L〔OR=0.33,95%CI(0.12,0.90)〕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OR=0.50,95%CI(0.42,0.59)〕是其保护因素(P<0.05)。采用Egger's检验对11篇文献衰弱发生率的发表偏倚进行检验并绘制漏斗图,经Egger's检验(t=-4.12,P=0.003),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现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合并其他疾病、BMI、白蛋白、营养状况、症状群、抑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临床需要关注高龄、文化程度低、合并其他疾病、BMI高、白蛋白<35 g/L,营养状况差、伴有症状群、合并抑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的肿瘤患者,进而预防衰弱的发生。
淡漠老年人跌倒风险高且易重复跌倒,改善淡漠虽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的跌倒风险,但淡漠的干预效果不佳,而改善衰弱可为减少淡漠老年人跌倒风险提供新方法。
探讨衰弱在社区老年人淡漠与跌倒风险间的中介效应,为干预淡漠老年人跌倒提供新思路。
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212例,其中南京市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8例,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镇社区84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评估衰弱情况),老年人抑郁量表(GDS-3,评估淡漠),预防老年人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STEADI,评估跌倒风险)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衰弱在淡漠与跌倒风险中的中介作用。
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0.6%。192例社区老年人中跌倒风险总分为2.0(0,4.0)分,淡漠总分为(1.6±0.9)分,衰弱总分为0(0,2.0)分。无跌倒风险136例(70.8%),有跌倒风险56例(29.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淡漠与衰弱、跌倒风险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303、0.388,P<0.05);衰弱与跌倒风险呈正相关(rs=0.424,P<0.05)。Model 4中介模型结果显示,淡漠对跌倒风险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B=1.011,t=5.207,P<0.05),淡漠对衰弱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B=0.324,t=3.800,P<0.05),衰弱对跌倒风险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B=0.679,t=4.173,P<0.05)。Bootstrap检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淡漠→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衰弱效应值0.22〔95%CI(0.08,0.40)〕,中介效应成立。淡漠可以直接影响跌倒风险以外,还可以间接通过衰弱影响跌倒风险。总效应为1.01,直接效应为0.79,中介效应为0.22,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21.78%。
衰弱是社区老年人淡漠与跌倒风险之间的中介变量,改善老年人衰弱是减少淡漠老年人跌倒风险的重要途径。
血糖紊乱是胰腺切除患者围术期常见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开展的胰腺切除患者围术期血糖管理实践多以经验为指导,缺乏循证依据。
总结胰腺切除患者围术期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
系统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 to Date、国际指南协作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NGC)、美国糖尿病协会、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新西兰指南研究组、加拿大糖尿病协会、澳大利亚糖尿病协会、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SIGN)、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HAL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医脉通、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筛选关于胰腺切除患者围术期血糖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指南的质量评价采用国际AGREE协作组织2009年更新的AGREE Ⅱ量表。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评价标准2017版。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采用Jadad评分量表。
通过初步检索筛选出文献6 637篇,最终纳入文献13篇,其中7篇为临床实践指南,4篇为专家共识,2篇为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显示,7篇临床实践指南中3篇总体质量评价为A级,剩下4篇为B级;4篇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在"观点与其他文献不一致的地方是否有合理解释?"条目的评价结果为"不清楚",其余条目的评价结果均为"是"。2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高质量文献。共汇总了62条最佳证据,主要涉及围术期组织管理、入院评估及处理、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术前血糖管理策略、术中血糖管理策略、术后血糖管理策略、危急状况处理以及出院指导9个方面。
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总结的9个方面最佳证据(包括围术期组织管理、入院评估及处理、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术前血糖管理策略、术中血糖管理策略、术后血糖管理策略、危急状况处理以及出院指导)为胰腺切除患者制定个体化、全程化的围术期血糖管理方案。
认知衰弱是介于正常脑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认知衰弱老年人负性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较单纯衰弱或认知障碍老年人明显增高。认知衰弱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尽早识别认知衰弱高危人群并及时进行干预在减少不良预后、提高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质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住院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知衰弱与住院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本研究为"老年共病患者临床管理模式及社区延续性医疗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部分。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入住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科的年龄≥60岁的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慢性病患病信息,并对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根据衰弱量表(FRAIL)、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判断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以患者出院为起点事件,于患者出院2年后,对其进行1次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认知衰弱与住院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共纳入老年共病患者554例,其中15.9%(88/554)存在认知衰弱。与非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相比,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年龄更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占比、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得分更低,营养不良、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赖、平衡功能障碍者占比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营养不良、平衡功能障碍、APGAR得分低是住院共病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2年随访期内,456例(82.3%)患者存活,81例(14.6%)患者死亡,17例(3.1%)患者失访。Cox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内死亡风险分别为非衰弱且认知功能正常组、单纯衰弱组共病老年人的2.039〔95%CI(1.060,3.922)〕、5.266〔95%CI(3.159,8.778)〕倍(P<0.05)。
住院共病老年人存在认知衰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且认知衰弱可增加其出院后2年内的死亡风险。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提高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尽早识别认知衰弱高危人群并及时给予其预防性干预措施。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胰腺炎严重程度上已被证实有一定意义,但目前探讨NLR、PLR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及并发肝损伤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的研究较少。
探讨NLR、PLR与BAP病情程度及并发急性肝损伤(ALI)的相关性。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2例BAP患者,按照亚特兰大分类将患者分为轻症(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n=98)、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44);根据肝功能是否损伤分为ALI组(n=92)与无ALI组(n=50),其中ALI组再分为肝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6)和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75)。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LR、PLR对BAP严重程度及并发ALI的预测价值。
MAP/MSAP组NLR、PLR均低于SAP组(P<0.05)。ALI组NLR、PLR均高于无ALI组(P<0.05)。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LR、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667、0.809;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AL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67、0.806;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742、0.861;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770、0.79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102,1.271),P<0.001〕;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OR=1.140,95%CI(1.050,1.238),P=0.002;OR=1.007,95%CI(1.001,1.013),P=0.023〕;NLR升高是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054,1.331),P=0.004〕;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20,95%CI(1.120,1.221),P=0.011;OR=1.007,95%CI(1.001,1.013),P=0.034〕。
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且NLR的预测价值优于PLR,联合检测效果更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衰弱作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衰弱常共存于老年人,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本文分析了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流行现状及发病机制,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及激素代谢紊乱等,总结了运动干预改善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可能作用途径,并发现目前关于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运动作用机制类研究仍然缺乏,而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形式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运动干预形式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作用靶点及干预效果的不同。
近年来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是否增加AP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TG)是否影响AP的发病风险尚无定论。
探讨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TG资料完整的非肥胖人群为观察队列,研究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3组。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发病率曲线图并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G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02 358例,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Q1(TG≤0.96 mmol/L)、Q2(0.96 mmol/L<TG<1.52 mmol/L)、Q3(TG≥1.52 mmol/L)组,分别为34 288、33 689、34 381例。3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9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平均随访(12.8±2.4)年,共新发AP 316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2.41例/万人年。3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82例/万人年、2.22例/万人年、3.17例/万人年,AP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33%、2.85%、4.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Q1~Q3组AP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P<0.001)。以Q1组为参照,进一步校正了性别、年龄、HDL-C、TC、吸烟、饮酒、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后,Q3组发生AP的HR为1.66〔95%CI(1.25,2.19)〕。在模型3的基础上,排除随访1年内发生的AP病例,校正因素与模型3相同,Q3组发生AP的HR为1.68〔95%CI(1.25,2.24)〕。
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1.5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围术期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衰弱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且日益引起关注,术前尽早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早期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骨科住院老年患者使用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范围综述,为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Scopu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6—2021年。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基本信息、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及涉及的衰弱评估工具基本特点(名称、研究国家、研究类型、量表维度、量表条目、评估截点值、评估时间等)。
共检索出1 733篇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12种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Fried's衰弱表型(FP)标准和衰弱指数(FI)是常用的两种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准确有效的工具进行衰弱的筛查对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和改善术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自我报告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简易衰弱问卷(FRAIL)、PRISMA-7问卷和Groningen衰弱指标量表(GFI)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也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完成评估。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选择衰弱评估工具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和临床环境资源状况、工具的性能等因素,但目前仍缺乏衰弱评估的金标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现有的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或研制开发适合我国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
营养作为一种可干预的重要因素与衰弱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通过营养评价识别衰弱进而逆转其发生对于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营养指标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研究相对较少。
探讨临床常用营养相关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纳入2021年1—10月就诊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的年龄≥65岁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检查指标,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采用巴氏指数评定表(BI)评估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临床衰弱量表(CFS)评估患者衰弱严重程度。依据患者CFS评级,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CFS 1~4级,n=68)和衰弱组(CFS 5~9级,n=14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利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营养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的预测价值,并采用DeLong非参数检验对比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冠心病占比、血红蛋白(HGB)、清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羟维生素D〔25(OH)D〕、NRS2002评分、BI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OR=0.943,95%CI(0.891,0.998),P=0.041〕、25(OH)D〔OR=0.909,95%CI(0.844,0.979),P=0.012〕升高是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A每增加100 mg/L,衰弱的患病风险下降44.6%;25(OH)D每增加10 μg/L,衰弱患病风险下降61.7%。NRS2002评分〔OR=1.701,95%CI(1.353,2.138),P<0.001〕升高是急诊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NRS2002评分每增加1分,衰弱的患病风险增加70.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A(χ2=6.120,P=0.634)、25(OH)D(χ2=5.386,P=0.716)和NRS2002评分(χ2=4.758,P=0.446)的拟合优度均较好。绘制营养相关参数预测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ROC曲线,结果显示PA、25(OH)D和NRS2002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1.9 mg/L、7.06 μg/L、3分,AUC分别为0.749、0.670、0.835。DeLong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预测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AUC大于PA(Z=2.241,P=0.025)和25(OH)D(Z=3.400,P<0.001)。
衰弱患者营养状态差,营养状态的评价有助于早期识别衰弱。PA、25(OH)D、NRS2002评分能有效预测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发生,其中NRS2002评分预测衰弱发生的能力较强。
术前衰弱是一种反映整体生理储备降低的严重负性状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高发,描述患者感知的衰弱影响因素可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质性研究具体描述老年胃癌患者感知的术前衰弱影响因素。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拟行胃癌手术的29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共提炼出5个主题及13个亚主题:(1)生理特质,包括老化相关损耗累积、消化道症状明显、多病打击持续;(2)行为特点,包括运动行为缺乏、体力活动消耗显著;(3)人际网络,包括同伴社交不足、亲子互动缺乏、夫妻间沟通及自我表露缺乏;(4)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个人经济负担沉重、计划外家庭照顾任务繁重、健康与疾病管理信息资源不足;(5)宏观因素,包括医疗服务水平受限及医保支持力度受限。
本研究具体描述了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所感知的不同维度因素对术前衰弱的影响,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多维因素制订及实施系统性的预康复方案,以有效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抗应激能力,改善术后结局。
恶性高血压(MHT)是常见的高血压急症,病情一般进展较快,常累及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导致器官功能不全。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MHT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微循环中血栓形成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为主要特点,大多病情危重,预后差。MHT靶器官损害中胰腺受累罕见,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临床缺乏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经验,导致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高。本文报道了1例MHT致急性胰腺梗死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形势严峻,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系统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1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95%CI(1.21,1.68),P<0.001〕,有饮酒史〔OR=1.51,95%CI(1.14,2.01),P=0.00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MD=5.69,95%CI(2.95,8.44),P<0.001〕、Ranson评分〔MD=2.58,95%CI(2.27,2.88),P<0.001〕、CT严重指数(CTSI)评分〔MD=1.48,95%CI(0.17,2.80),P=0.030〕高,白细胞计数〔MD=0.96,95%CI(0.47,1.44),P<0.001〕、白介素33(IL-33)〔MD=28.36,95%CI(19.05,37.67),P<0.001〕、C反应蛋白(CRP)〔MD=17.38,95%CI(12.39,22.38),P<0.001〕、血肌酐(Scr)〔MD=49.50,95%CI(24.80,74.19),P<0.001〕、降钙素原(PCT)〔MD=6.74,95%CI(3.36,10.12),P<0.00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MD=18.31,95%CI(11.82,24.80),P<0.001〕、乳酸〔MD=0.87,95%CI(0.27,1.46),P=0.004〕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OR=9.42,95%CI(4.81,18.44),P<0.001〕、高血压〔OR=1.35,95%CI(1.06,1.72),P=0.010〕、糖尿病〔OR=1.56,95%CI(1.20,2.04),P<0.001〕、冠心病〔OR=3.20,95%CI(1.41,7.24),P=0.005〕,采用机械通气〔OR=5.00,95%CI(2.76,9.07),P<0.001〕,合并休克〔OR=11.60,95%CI(3.37,39.91),P<0.001〕、感染〔OR=5.78,95%CI(3.10,10.79),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OR=7.28,95%CI(3.56,14.88),P<0.001〕、腹腔出血〔OR=5.51,95%CI(1.38,22.09),P=0.0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R=9.61,95%CI(4.14,22.27),P<0.001〕、腹腔间室综合征(ACS)〔OR=5.79,95%CI(3.75,8.93),P<0.001〕,ICU入住时间长〔MD=8.77,95%CI(2.76,14.79),P=0.004〕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男性、有饮酒史,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高,白细胞计数、IL-33、CRP、Scr、PCT、NGAL等炎性指标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采用机械通气,合并休克、感染、MODS、腹腔出血、ARDS、ACS,ICU入住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降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急剧攀升,由此造成养老成本持续增加,养老照护负担持续加重。衰弱是老年群体失去自理能力、产生养老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不仅意味着生理功能的下降,还与心理、社会经济等多领域能力衰退相关,被认为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评估(CGA)是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多层面、多学科的评估干预过程或模式,作为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其采用多维度、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等,并据此制定治疗计划以维持和改善老年人功能状态,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国内外对CGA的应用并不完全一致。由此,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探讨目前老年衰弱现状,分析CGA技术在老年衰弱患者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发现国内外对于衰弱患者的干预逐渐重视,国内对于衰弱的干预研究处于起步状态,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且多应用于住院慢性病患者,国外对于衰弱的干预性研究开展较为广泛,研究者除了将CGA技术应用于慢性病衰弱患者及社区衰弱老年人,还应用于肿瘤患者及围术期患者。CGA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并基于此进行干预以延缓或阻止老年衰弱的进展,但该技术总体耗费时间较长,在研究对象的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未来希望能推进CGA在临床上的应用,或基于CGA技术,研发更快速、更综合、更权威的老年人衰弱评估技术,通过标准化评估为存在衰弱的老年人群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衰弱会增加老年人健康相关负面结果的风险,蛋白质补充可能是一个有效改善衰弱的途径,但目前关于蛋白质补充对衰弱的影响尚有分歧。
系统评价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影响。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Medline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发表的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等方面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且对于肌肉力量(握力)这一结局指标,因报道文献较多,本研究还根据蛋白质补充量(<30 g/d亚组和≥30 g/d亚组)、衰弱状态(衰弱前期亚组、衰弱期亚组、衰弱及衰弱前期亚组)、衰弱评估工具〔衰弱表型评估工具(FP)亚组和非FP亚组〕、人群(亚洲人亚组和欧洲人亚组)、平均年龄(70~<75岁亚组、75~<80岁亚组和80~<85岁亚组)进行亚组分析,以进一步探讨不同亚组的蛋白质补充对握力的影响。
最终纳入12篇文献(2篇文献为衰弱前期,3篇文献为衰弱,7篇文献为衰弱及衰弱前期),共833例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其中蛋白补充组422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补充可以提高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步行速度〔MD=0.03,95%CI(0,0.06),P=0.05〕,但在改善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四肢瘦体质量)、肌肉力量(握力)、其他身体功能(平衡能力、站立行走试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分)和衰弱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亚组的蛋白质补充对握力的影响与欧洲人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2)。
蛋白质补充可以提高衰弱老年人的步行速度,但在改善其肌肉质量、力量和其他身体功能方面未显示明显优势。建议进一步开展更长补充时长、不同蛋白质类型、不同补充量、不同地区人群对不同衰弱状态老年人影响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蛋白质补充模式,为衰弱管理提供更充分的循证依据。
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CI)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且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情况较为常见,PIM是否参与MCI人群的衰弱发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讨PIM对社区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于2021年3—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包河区抽取老年MCI者23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指标及躯体功能状况,采用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评估受试者的衰弱情况,采用《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评估受试者的PIM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IM涉及药物数量和类别对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为59.1%(136/230),PIM发生率为59.1%(136/230),衰弱老年MCI者的PIM发生率高于非衰弱者〔80.9%(110/136)比27.7%(26/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M涉及药物数量为1种和≥2种者的衰弱发生风险分别是无PIM者的4.591倍〔95%CI为(1.903,11.076)〕和8.859倍〔95%CI为(2.589,30.321)〕;有神经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5.310倍〔95%CI为(1.011,27.877)〕,有心血管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3.108倍〔95%CI为(1.173,8.241)〕。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和PIM发生率均较高,PIM对衰弱有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老年MCI者衰弱的筛查及衰弱药源性归因的识别,积极推进社区药物审查及药物管理,以减少MCI人群PIM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其衰弱发生、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既往研究表明,自评健康状况能够作为衰弱的简易评估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个体衰弱风险更高。然而在淡漠老年人群中,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间的关联强度可能不同,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探讨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关联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淡漠老年人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384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79名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205名来自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社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老年人抑郁量表淡漠分量表(GDS-3)、自评健康条目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的影响,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1分析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绘制简单斜率图。
384名社区老年人中位FFP、自评健康条目得分分别为1.00(2.00)、4.00(1.00)分,淡漠检出率为55.5%(213/384)。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有影响(b=0.310,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b=0.355,t=3.074,P=0.002)。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非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100(t=1.209,P=0.228),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455(t=5.206,P<0.001)。
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社区医务人员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相较于非淡漠老年人,淡漠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在淡漠老年人中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利于其衰弱的识别。
衰弱老年人的躯体症状群可增加不良结局风险,我国相关研究以横断面为主,忽视了对衰弱老年人躯体症状群变化轨迹的探讨。
探讨成都市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不同时间点躯体症状群的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的206例衰弱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基线(T0)、6个月(T1)、12个月(T2)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对其进行调查。对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率≥20%的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GMM)识别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躯体症状群在3个时间点的变化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
探索性因子分析在3个时间点均分别提取了5个因子,3个时间点均有神经系统症状群、能量不足症状群、呼吸道症状群及消化道症状群,此外,T0和T1还包含衰老相关症状群,T2还包含其他症状群。3个时间点上各症状群MS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GMM拟合得到"高下降""低上升""中维持""高上升"4条躯体衰弱症状异质性轨迹,4条轨迹占比分别为16.5%、12.5%、66.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慢性病数量多是"高下降"和"高上升"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服药种类多是"高上升"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躯体症状群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且不同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不相同,养老机构医务人员可根据其症状群变化轨迹及独立预测因素动态调整护理措施,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护理服务。
老年胃癌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不同维度的衰弱发生,形成不同的衰弱亚型,其术前各衰弱亚型对术后不良结局的影响有待探讨。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各衰弱亚型对不良结局(总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低下及失能)的影响。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10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外科404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总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收集生活质量和失能信息。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衰弱亚型对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
404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分为8个衰弱亚型:仅生理衰弱77例(19.1%)、仅心理衰弱78例(19.3%)、仅社会衰弱23例(5.7%)、生理与心理衰弱63例(15.6%)、生理与社会衰弱13例(3.2%)、心理与社会衰弱16例(4.0%)、多维衰弱(生理、心理与社会衰弱)15例(3.7%)、非衰弱119例(2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OR=1.063,95%CI(1.021,1.106),P=0.003〕;药物服用史〔OR=1.549,95%CI(1.016,2.362),P=0.042〕、手术方式〔OR=2.103,95%CI(1.191,3.712),P=0.010〕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4.611,95%CI(1.079,19.706),P=0.039〕、居住地为城市〔OR=1.614,95%CI(1.009,2.582),P=0.046〕、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OR=1.694,95%CI(1.038,2.766),P=0.035〕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0.601,95%CI(0.390,0.926),P=0.021〕、药物服用史〔OR=1.663,95%CI(1.082,2.558),P=0.020〕、胃癌TNM分期Ⅲ期及以上〔OR=1.659,95%CI(1.017,2.706),P=0.043〕为老年胃癌患者失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术前多维衰弱〔OR=5.344,95%CI(1.715,16.656),P=0.004〕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调整药物服用史、手术方式因素后,术前仅生理衰弱〔OR=2.048,95%CI(1.078,3.891),P=0.029〕、仅心理衰弱〔OR=2.077,95%CI(1.103,3.913),P=0.024〕、多维衰弱〔OR=8.321,95%CI(2.400,28.848),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调整婚姻状况、居住地为城市、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因素后,术前仅心理衰弱〔OR=2.620,95%CI(1.267,5.418),P=0.009〕、心理与社会衰弱〔OR=11.122,95%CI(3.253,38.028),P<0.001〕、多维衰弱〔OR=11.579,95%CI(2.835,47.302),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医护人员应关注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将多维衰弱量表整合至术前临床评估中,并高度重视术前被评估为仅生理衰弱、仅心理衰弱、心理与社会衰弱及多维衰弱的患者,针对老年胃癌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预康复干预措施,以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衰弱干预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在老年糖尿病认知衰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该人群的管理提供借鉴。
探讨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认知衰弱患者的干预效果。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八段锦运动联合认知训练,3次/周,持续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与健康教育。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医保类型、合并慢性病数量。比较两组基线、干预6周、干预12周时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衰弱表型量表(FP)评分、步速、握力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研究期间,对照组失访3例,试验组失访2例,最终共纳入79例患者(对照组39例、试验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对MoCA评分、FP评分、步速、握力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MoCA评分(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FP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FP评分(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步速、握力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步速、握力(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基线时的HbA1c水平(P<0.05)。
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可减缓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改善患者的躯体衰弱状况,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宜在临床和社区中推广。
衰弱是指老年人以肌少症为基本特征的全身多系统的稳态受损,导致生理储备下降、抗疾病能力减退及应激后恢复能力下降的非特异性状态,衰弱的早期诊断对于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组学研究的技术进步,为发现早期衰弱潜在的特异性强及稳定可靠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整理分析相关研究后,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角度整理衰弱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评估衰弱风险,探索衰弱的潜在机制,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助力老年人健康。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重症AP病死率较高。早期准确识别对其防治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肥胖影响AP发病及临床结局,但目前缺乏诊断和评估AP的相关定量体脂指标。
探讨腹部脂肪含量和分布与AP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为预防、诊治AP提供科学依据。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住院并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P组(n=100)与非AP组(n=100),同时按照AP的严重程度将AP组分为非重症AP亚组(n=75)和重症AP亚组(n=25)。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胆管疾病史、BMI等临床资料,并测量患者皮下脂肪组织(SAT)及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计算腹部总脂肪组织(TAT)面积、VAT与SAT面积之比(VAT/SAT)、VAT与TAT面积之比(VAT/TAT)。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P患病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BMI、腹部脂肪含量与分布指标对AP患病和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AP组患者BMI、高脂血症占比高于非AP组(P<0.05);AP组患者VAT面积、TAT面积、VAT/SAT、VAT/TAT高于非AP组(P<0.05)。重症AP亚组患者VAT面积、TAT面积、VAT/SAT、VAT/TAT高于非重症AP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985,95%CI(1.616,2.438)〕、VAT面积〔OR=1.126,95%CI(1.088,1.165)〕、TAT面积〔OR=1.028,95%CI(1.019,1.038)〕为AP的影响因素(P<0.05);BMI〔OR=7.543,95%CI(2.576,22.088)〕、TAT面积〔OR=1.074,95%CI(1.038,1.111)〕是AP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BMI预测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95%CI(0.777,0.888),P<0.001〕,最佳截断值为17.610 kg/m2,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2.0%;VAT面积预测AP的AUC为0.939〔95%CI(0.909,0.969),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4.250 cm2,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89.0%;TAT面积预测AP的AUC为0.800〔95%CI(0.739,0.860),P<0.001〕,最佳截断值为184.995 cm2,灵敏度为83.0%,特异度为66.0%。TAT面积预测AP严重程度的AUC为0.910〔95%CI(0.844,0.976),P<0.001〕,最佳截断值为201.357 cm2,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84.0%;BMI预测AP严重程度的AUC为0.928〔95%CI(0.856,1.000),P<0.001〕,最佳截断值为21.180 kg/m2,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9.3%。
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CT定量检查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可为诊断AP及预测重症AP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未来可考虑纳入诊断、评估AP及重症AP的评价系统,为预防、诊治AP提供科学依据。
遗传性胰腺炎(H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胰腺炎反复发作,常并发3c型糖尿病(T3cDM),甚至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报道了1例由丝氨酸蛋白酶1(PRSS1)基因p.Val39Ala(V39A)突变导致的HP患儿,同时对其家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治HP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风险增加,而肥胖患者常伴有空腹血糖(FPG)异常,FPG是否独立增加AP的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且国内外关于非肥胖人群FPG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鲜见报道。
探究开滦研究队列中非肥胖人群基线FP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联。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09年首次在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10家医院完成体检的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102 51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人体测量学数据、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将研究对象按FPG四分位数分为4组:第一分位组(Q1组,FPG≤4.66 mmol/L,n=25 929),第二分位组(Q2组,4.66 mmol/L≤FPG<5.10 mmol/L,n=25 797),第三分位组(Q3组,5.10 mmol/L≤FPG<5.67 mmol/L,n=25 162),第四分位组(Q4组,FPG≥5.67 mmol/L,n=25 624)。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生存曲线图,计算不同FPG水平分组非肥胖人群AP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影响因素及不同FPG水平分组与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2.8±2.4)年,累计发生AP 320例,AP的发病密度为2.44例/万人年,4组非肥胖人群AP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1.02,95%CI(1.01,1.03),P=0.001〕、高三酰甘油(TG)水平〔HR=1.22,95%CI(1.13,1.30),P<0.001〕、有胆石症病史〔HR=2.79,95%CI(1.88,4.13),P<0.001〕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9年〔HR=0.65,95%CI(0.47,0.90),P<0.001〕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保护因素;Q4组新发AP的HR为1.40〔95%CI(1.02,1.92),P=0.038〕。剔除应用降糖药人群后,结论未发生改变,Q4组新发AP的HR为1.40〔95%CI(1.02,1.92),P=0.036〕。
高龄、高TG水平、有胆石症病史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9年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保护因素。在非肥胖人群中,当FPG≥5.67 mmol/L时AP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肠内营养是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最佳启动时机尚存在争议。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的疗效。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筛选关于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入院24 h后进行肠内营养或经口饮食,或入院后直接进行肠外营养。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13项RCT,包含1 1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0.61,95%CI(0.39,0.95),P=0.0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RR=0.56,95%CI(0.36,0.86),P=0.009〕、胰腺感染发生率〔RR=0.55,95%CI(0.33,0.91),P=0.02〕、治疗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MD=-2.18,95%CI(-2.55,-1.80),P<0.000 01〕低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干预措施为入院后直接进行肠外营养时,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0.28,95%CI(0.11,0.73),P=0.009〕、MODS发生率〔RR=0.40,95%CI(0.20,0.79),P=0.009〕、胰腺感染发生率〔RR=0.50,95%CI(0.25,0.98),P=0.04〕低于对照组。
当前研究证据表明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疗效较好,入院24 h内启动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有益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共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共病是老年人衰弱的关键危险因素,而衰弱使共病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升高的同时,也会使其家庭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增加。尽早明确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情况,对于共病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系统评价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患病率。
于2021年12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获取关于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现状的调查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12-04。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5项研究,老年共病患者总计16 0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共病患者衰弱及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26.7%〔95%CI(21.9%,31.5%)〕、47.7%〔95%CI(43.9%,51.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患≥2、≥3、≥4、≥5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5.1%〔95%CI(19.3%,30.8%)〕、27.4%〔95%CI(13.7%,41.0%)〕、60.7%〔95%CI(29.0%,92.4%)〕、23.5%〔95%CI(8.6%,38.5%)〕;大洋洲(52.1%)、亚洲(31.3%)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明显高于欧洲(16.9%)、南美洲(13.2%)老年共病患者;医院内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26.2%)高于社区老年共病患者(23.2%);通过临床衰弱量表(CFS)、Fried衰弱表型量表、FRAIL量表测出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分别为42.8%〔95%CI(38.4%,47.1%)〕、22.2%〔95%CI(17.8%,26.7%)〕、8.5%〔95%CI(6.3%,10.6%)〕;于2001—2010、2011—2015、2016—2020年接受调查的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1.0%〔95%CI(13.2%,28.8%)〕、19.0%〔95%CI(13.1%,24.8%)〕、37.7%〔95%CI(22.6%,52.9%)〕。
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不同共病数量、洲际、评估工具(下)、研究场所(中)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存在差异。因此,相关人员应重视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早期筛查,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