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评定指标之一,社会参与逐渐受到关注,了解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认知和经历有利于帮助脑卒中患者快速康复、回归家庭并重新融入社会,但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通过Meta整合方法系统梳理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认知和经历的质性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心理学文摘(PsycINFO)、护理和联合卫生文献累积索引(CINAHL)、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其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以来收录的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认知和经历的质性研究。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法对研究主题、隐含意义、分类等研究结果进行Meta整合。
纳入Meta整合的14篇文献共涉及183例脑卒中患者,通过Meta整合共得出26个研究结果,其中相近结果可归纳为8个新类别,最终归纳出3个整合结果:(1)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认知和经历;(2)脑卒中患者多种社会参与受限且受较多因素影响;(3)多方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至关重要。
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有新见解,须纠正和消除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自我认同紊乱及其限制因素,并重视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的多方支持。
脑卒中发病率高且复发风险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医院治疗后需过渡至家庭康复,患者在过渡期体验复杂,亟需通过Meta整合更为全面地了解患者在过渡期的体验和感受。
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体验的质性研究。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CINAHL、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收录的有关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07-11。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结果整合。
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46个研究结果,归纳出7个类别,最终得出3个整合结果:身心社会各层面的动态改变产生交互影响;整体照护需求强烈;积极应对疾病并逐渐过渡到新的生活常态。
脑卒中患者从医院过渡至家庭期间面临复杂的身心挑战和多层次的照护需求。医护人员应关注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的真实体验和未满足需求,为患者提供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照护服务,促进患者身心社会的全面过渡。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众多,但临床上优选何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尚有一定困扰。
使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支持。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非药物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3年6月。由2名研究员根据研究设计独立筛查文献与数据提取,使用RevMan 5.3、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共纳入62项研究,共5 090例患者,干预措施包含针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艾灸疗法、热敷疗法、电刺激疗法、中药泡洗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FM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除艾灸疗法外,6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总有效率的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针灸疗法(86.1%)>中药泡洗疗法(77.1%)>中药熏蒸疗法(54.7%)>体外冲击波疗法(53.1%)>热敷疗法(49.0%)>电刺激疗法(48.4%)>艾灸疗法(31.1%)>常规对照治疗(0.4%)。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VAS评分的SUCRA依次为:热敷疗法(81.3%)>中药泡洗疗法(78.4%)>针灸疗法(76.7%)>电刺激疗法(58.4%)>中药熏蒸疗法(52.7%)>体外冲击波疗法(32.9%)>艾灸疗法(18.1%)>常规对照治疗(1.5%)。7种非药物治疗改善FMA评分的SUCRA依次为:中药泡洗疗法(90.6%)>针灸疗法(83.5%)>中药熏蒸疗法(59.9%)>电刺激疗法(59.8%)>体外冲击波疗法(42.3%)>艾灸疗法(39.7%)>热敷疗法(24.1%)>常规对照治疗(0.2%)。
与常规治疗相比,使用或联合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更佳,由于受到原始研究限制,以上结论仍需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以期论证。
躯体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二者损伤均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受限,但仍缺乏研究证据从多角度分析二者间的关系。
探讨脑卒中后1年内不同年龄患者整体、上肢和下肢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福建省内多家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使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子量表(F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感觉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子量表(FMA-M)、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NIHSS运动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中年组(18~64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康复评定指标的差异,分析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心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共纳入患者254例,平均年龄(61.0±12.3)岁;脑卒中中位病程30.0(17.0,65.5)d。老年组患者112例(44.1%),青中年组患者142例(55.9%)。两组FMA-S与FMA-M评分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13和0.171,P<0.05),NIHSS感觉子项目与FMA-M评分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99和-0.177,P<0.05)。老年组FMA-S-上肢部分(UE)、FMA-S-UE轻触觉、FMA-S-U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与NIHSS上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青中年组患者FMA-S-UE及FMA-S-UE轻触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FMA-S-UE本体感觉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评分呈正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下肢部分(LE)、FMA-S-LE轻触觉、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及FMA-S-LE轻触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1);青中年组患者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轻触觉与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MBI评分呈正相关(rs=0.270,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焦虑评分项目(HADS-A)、抑郁评分项目(HADS-D)评分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00、-0.374,P<0.01),NIHSS感觉子项目与HADS-D评分呈正相关(rs=0.235,P<0.01)。
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可能对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心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影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川芎嗪类注射液已被广泛用于AIS的治疗,且疗效明显,但目前还缺乏川芎嗪类注射液之间直接或间接比较。
系统评价川芎嗪类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AI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川芎嗪类注射液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4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7、Addis及RStudi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川芎嗪类注射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并进行排序。
共纳入71篇文献,总样本量7 304例,干预措施包括:丹参川芎嗪注射液(DSCXQ)、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XPTT)、杏芎氯化钠注射液(XXLHN)、磷酸川芎嗪注射液(LSCXQ)和盐酸川芎嗪注射液(YSCXQ)分别联合常规西医治疗(CT)及单独CT。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川芎嗪类注射液联合CT的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单独CT(P<0.05)。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60)>YSCXQ+CT(0.20)>LSCXQ+CT(0.15)>DSCXQ+CT(0.03)>XXLHN+CT(0.02)>CT(0);在降低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55)>XXLHN+CT(0.26)>YSCXQ+CT(0.12)>DSCXQ+CT(0.07)>CT(0);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XXLHN+CT(0.32)>LSCXQ+CT(0.22)>DSCXQ+CT(0.17)>SXPTT+CT(0.15)>YSCXQ+CT(0.14)>CT(0);在安全性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79)>XXLHN+CT(0.13)>CT(0.04)>DSCXQ+CT(0.03)>YSCXQ+CT(0.01)。
川芎嗪类注射液辅助治疗AIS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其中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改善NIHSS评分方面最佳、不良反应最少;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最有优势。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不良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压力,积极寻找简便、易操作的临床指标来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已成为热点。
分析肌少症指数(SI)对老年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AIS患者280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和预后良好组(≤2分),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入院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
预后良好组212例,预后不良组68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糖尿病史、既往脑卒中史、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白蛋白(ALB)、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I与老年AIS患者mRS评分(rs=-0.195,P=0.001)、入院NIHSS评分(rs=-0.163,P=0.006)、出院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2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是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59,95%CI=0.927~0.992,P=0.015)。ROC曲线分析显示,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0.619~0.769),灵敏度为69.3%,特异度为64.7%,截断值为63.46;根据SI的四分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Q1、Q2、Q3、Q4组,每组70例,Q1、Q2、Q3、Q4组年龄、心房颤动史、既往脑卒中史、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mR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SI明显减低,SI是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是我国正大力推广的国民健康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居民对其的参与率较低,严重影响了筛查效能。筛查意向是筛查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关于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较少。
了解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现状,探索影响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的因素。
于2022年3—5月,便利抽取广东省居民648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社区医疗服务信任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的因素。
共回收有效问卷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平均总得分为(101.30±14.98)分,其中352名(58.7%)居民筛查意向处于较高水平,248名(41.3%)居民筛查意向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性别、居住状态、高血压患病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吸烟情况、脑卒中高危筛查知晓情况、所在社区既往脑卒中高危筛查开展情况、既往脑卒中高危筛查接受情况、自感终身发生脑卒中风险水平、自感1年内发生脑卒中风险水平不同的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与其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得分、社区医疗服务信任度量表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呈线性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高血压患病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所在社区既往脑卒中高危筛查开展情况、自感终身发生脑卒中风险水平、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社区医疗服务信任度量表得分、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得分是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广东省社区居民的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部分居民的筛查意向水平仍有待提高。社区应重点关注筛查意向较弱的男性居民,加强脑卒中健康知识尤其是危险因素的科普宣传,帮助居民科学认识自身脑卒中发生风险和高危筛查的重要性。国家层面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筛查设备和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重视社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能力,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同时还应重视社会支持水平对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水平的正向影响,通过加大社会面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筛查的氛围,有效提高居民参与脑卒中高危筛查的意向水平。
我国已进入全面老龄化社会,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成为脑卒中患者长期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建库至2023-02-12发表的有关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对纳入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14.0软件对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46篇文献,认知障碍患者3 281例,涉及影响因素2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为42.4%〔95%CI(36.6%,48.3%)〕。女性〔OR=4.167,95%CI(1.937,8.967),P<0.001〕、高血压〔OR=2.824,95%CI(2.292,3.481),P<0.001〕、收缩压〔OR=1.572,95%CI(1.444,1.711),P<0.001〕、糖尿病〔OR=3.344,95%CI(2.611,4.284),P<0.001〕、高脂血症〔OR=2.228,95%CI(1.091,4.547),P=0.028〕、颈动脉斑块〔OR=2.544,95%CI(1.076,6.014),P=0.033〕、梗死灶位置(额叶、颞叶)〔额叶:OR=1.615,95%CI(1.167,2.235),P=0.004;颞叶:OR=1.739,95%CI(1.246,2.427),P=0.001〕、多发性脑梗死〔OR=2.583,95%CI(2.009,3.321),P<0.001〕、脑萎缩〔OR=2.943,95%CI(1.938,4.469),P<0.001〕、同型半胱氨酸(Hcy)〔OR=2.209,95%CI(1.656,2.948),P<0.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043,95%CI(2.092,4.426),P<0.00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4.331,95%CI(1.756,10.685),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10分〔OR=1.977,95%CI(1.320,2.961),P=0.001〕为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较高(42.4%),且女性、高血压、收缩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梗死灶位置(额叶、颞叶)、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Hcy、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s-CRP、NIHSS评分为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常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眩晕、头晕症状改善后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但跌倒风险高,临床缺乏对其步行能力的关注。双任务模式的功能评估能更好地发现患者潜在的步态异常,为早期康复干预提供依据。
探究双任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选取2021—2022年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任务步行、运动-运动双任务步行、认知-运动双任务步行模式,采集患者步态参数,包括步速、步频、步幅、双支撑相时间占比、步长时间、躯干冠状面、矢状面摆动角度,比较3种任务条件下患者的步态参数差异,同时比较两种双任务步行下双任务成本差异。
与单任务步行比较,患者进行运动-运动双任务步行时,躯干冠状面、矢状面摆动角度减小(P<0.05);在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步行时,步速降低、双支撑相时间占比延长,躯干冠状面摆动角度增加(P<0.05)。与运动-运动双任务步行相比,认知-运动双任务步行的步速双任务成本、步幅双任务成本、双支撑相时间占比双任务成本增加(P<0.05)。
双任务导致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步态稳定性下降,且认知-运动双任务比运动-运动双任务需要消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更容易出现步态障碍。
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简称南疆)地区开展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评价在南疆地区推广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的效果,了解南疆地区康复工作人员对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方式的需求情况及希望通过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达成的目标,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深入推进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依据。
于2018年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以南疆地区8个深度贫困县为样本来源地,选取来自样本来源地8家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各县所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工作人员,以及残联、民政系统和其他康复机构的康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向其推广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后,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比较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前(2018-01-01至2018-06-30)和参与后(2020-07-01至2020-12-31)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月均门诊量、住院量及治疗收入。
于2018-07-15至2020-06-30开展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康复适宜技术,以及脑卒中社区和家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推广的适宜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镜像疗法、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管理及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康复护理等。共回收有效问卷384份。384名康复工作人员中,63.3%(243/384)认为适宜技术在区(县)内推广、应用很有意义;46.1%(177/384)认为项目在当地非常适用;37.5%(144/384)认为所在医疗机构稍加完善相关条件即可开展此项技术;46.9%(180/384)认为此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技能操作上的难易程度为容易;通过培训,42.2%(162/384)表示对此项技术有所了解,还需再学习和接受培训。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后与参与前相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月均门诊量、月均治疗收入明显增高(P<0.05)。在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方式方面,康复工作人员对实操培训的需求最高〔63.0%(242/384)〕,对教学查房的需求最低〔19.8%(76/384)〕。期望通过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提高操作能力〔77.1%(296/384)〕、理论水平〔65.6%(252/384)〕者占比分别位居第1、2位。
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南疆地区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巨大,而南疆地区整体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可通过加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鼓励康复工作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南疆地区康复医疗水平。
自我管理可满足脑卒中患者及其家人的长期康复需求,但目前相关证据内容缺乏,临床尚无科学、规范的自我管理方案。
评价和总结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世界卒中组织(WSO)、中国卒中协会、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医脉通,获取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证据,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类实验性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采用2017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 Ⅱ)及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制定的2016版文献评价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总结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
共纳入36篇文献,其中指南9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类实验性研究5篇,随机对照研究13篇,汇总为组织管理、评估、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及监测与随访6个方面,共34条最佳证据。
本研究汇总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证据包含组织管理、评估、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及监测与随访6个方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临床情境,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需求选择最佳证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自我管理干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脑卒中常导致持续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障碍。目前,PSCI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健康线粒体对神经元存活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间线粒体转移可通过增加神经元活力、增强线粒体代谢、调控神经炎症等过程与脑卒中联系,从而改善认知障碍。本文概述了线粒体转移的机制以及细胞间线粒体转移在PSCI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线粒体移植作为PSCI的新型治疗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肾损伤(AKI)是AIS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导致肾损伤和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AIS患者中关于Hcy与AKI关系的研究尚少。
探讨AIS患者Hcy水平与AKI的发生关系,为AIS患者AKI的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AIS患者1 20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院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基线临床资料。依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将患者分为3类:Hcy正常者(Hcy≤15 μmol/L,n=618)、轻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者(Hcy为16~30 μmol/L,n=459)及中重型HHcy者(Hcy>30 μmol/L,n=125)。动态监测患者入院7 d内肾功能和尿量变化,参照2021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指南的AKI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cy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与分类变量对AIS后发生AKI的影响。采用亚组分析探讨各亚组人群中Hcy与AIS后发生AKI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究Hcy与AIS后发生AKI的非线性关系。
1 202例AIS患者中150例(12.48%)发生AKI(AK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变量后Hcy每升高1 μmol/L,AIS后发生AKI的风险增加〔OR=1.035,95%CI(1.019,1.052),P<0.05〕;以Hcy正常者为参照组,轻型和中重型HHcy者发生AKI的风险均增加〔OR=1.770,95%CI(1.150,2.724),P<0.05;OR=2.927,95%CI(1.671,5.126),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Hcy作为连续变量时,在女性、年龄≥75岁、有高血压、有糖尿病、有无脑卒中病史、入院时为中重度脑卒中及脑卒中类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A)或心源性栓塞型(CE)的AIS患者中,AKI的发生风险随Hcy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Hcy作为分类变量时,在男性、<75岁、有高血压、有糖尿病、有脑卒中病史、无冠心病及入院时为轻度脑卒中的AIS患者中,轻型HHcy者较Hcy正常者发生AKI的风险升高(P<0.05)。在女性、有高血压、有糖尿病、无论年龄大小、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脑卒中病史、入院时为中度或中重度脑卒中及脑卒中类型为LAA、SAA或CE的AIS患者中,中重型HHcy者较Hcy正常者发生AKI的风险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Hcy与AKI发生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且呈上凸型曲线(P=0.026)。当入院时Hcy<17 mmol/L时,AIS后发生AKI的风险随Hcy的升高快速升高;当入院时Hcy≥17 mmol/L时,AIS后发生AKI的风险随Hcy的升高而缓慢上升。
Hcy无论作为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均是影响AIS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监测患者Hcy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并预防AKI,改善患者预后。
单侧空间忽略(USN)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认知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客观地评估对于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探究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评估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USN的可行性。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7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3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不集中测试的常规分项(BIT-C)、凯瑟琳波哥量表(CBS)以及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评估患者USN情况,入院1周内完成,并记录评估过程中的不良反应。CBS得分>0分被诊断为USN。BIT-C总分<129分被诊断为USN。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评估过程共计2 min,根据患者注视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非USN患者(注视点分布于4个区域)和USN患者(注视点未分布于4个区域),由2名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完成患者的临床量表评估和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评估。对3项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分析。
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评估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左侧USN患者,16例患者为非USN患者。USN患者在右侧屏幕注视点占比高于非USN患者(Z=-4.776,P<0.001);USN患者左右侧屏幕间注视点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0,P<0.001)。BIT-C评估结果显示,15例患者BIT-C总分<129分,被诊断为USN患者,余下15例为非USN患者。CBS评估结果显示,1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USN,其余14例为非USN患者。BIT-C和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在评估USN患者的检出情况上高度一致(Kappa=0.933,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右侧注视点占比与BIT-C总分呈负相关(rs=-0.776,P<0.001)。CBS和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在评估USN患者的检出情况上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67,P<0.001)。
基于眼动追踪的动态任务评估脑卒中后USN是可行的,其评估结果与BIT-C和CBS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评估过程耗时较少,患者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可以作为标准USN评估的一种补充。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rTMS的4种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追溯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方式进行。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最终纳入17篇文献,790例患者,共涉及6种干预措施:高频rTMS(HF-rTMS)、低频rTMS(LF-rTMS)、间断性theta节律刺激(iTBS)、连续性theta节律刺激(cTBS)、假刺激、常规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HF-rTMS、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cTB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高于常规疗法(P<0.05),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r指数(MBI)和Barther指数(BI)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HF-rTMS、LF-rTMS缩短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高于假刺激(P<0.05)。不同措施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79.9%)>cTBS(75.3%)>HF-rTMS(71.1%)>iTBS(45.8%)>假刺激(20.2%)>常规疗法(7.7%),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iTBS(77.0%)>LF-rTMS(64.1%)>cTBS(61.0%)>HF-rTMS(38.0%)>假刺激(30.6%)>常规疗法(29.2%),提高MBI和BI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96.4)>iTBS(74.9%)>HF-rTMS(38.6%)>假刺激(30.7%)>常规疗法(9.4%),缩短MEP潜伏期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HF-rTMS(80.0%)>LF-rTMS(78.9%)>常规疗法(58.8%)>iTBS(24.9%)>假刺激(7.5%)。
现有证据表明,在假刺激及常规疗法对照的基础上,LF-rTM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HF-rTMS和iTBS、cTBS;iTBS对上肢肌张力的降低具有明显优势;HF-rTMS对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干预效果更佳。
信息框架(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理论在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其在公众脑卒中认知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
探讨基于"中风120"的收益与损失框架信息对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影响的差异。
2021年1—9月,通过脚本撰写、视频制作、视频评价3个步骤,形成基于"中风120"的收益框架视频和损失框架视频。于2021年10—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81例广东省广州市35~80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n=40)和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n=41),邀请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观看收益框架视频,邀请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观看损失框架视频。在观看视频前后,采用脑卒中先兆症状识别和应对调查问卷、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SPDBI)对居民进行调查。比较两组居民干预前后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与应对情况,以及SPDBI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
最终共纳入75例居民,其中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37例,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38例。干预前,两组居民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率、应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SPDBI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率、应对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BI总得分及除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得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除口角歪斜外的其他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应对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BI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的SPDBI总得分及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症状归因、习惯反应样式维度得分低于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倡导居民出现卒中先兆症状后及时就医方面,损失框架的信息比收益框架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助于降低其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由此,可重点采用损失框架作为脑卒中院前延迟健康教育信息的表达方式,重点突出脑卒中先兆症状与触发急救系统的关系,着重阐述快速就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全球范围蔓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有研究报道COVID-19可导致血栓性疾病,而脑卒中与血栓事件密切相关。
评估COVID-19对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为合并COVID-19的脑卒中患者的科学防治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收集关于COVID-19对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影响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Meta分析评价COVID-19对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采用漏斗图评价文献发表偏倚。
共纳入18篇文献,12篇文献质量为高质量,6篇文献质量为中等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COVID-19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未合并COVID-19的脑卒中患者〔RR=4.16,95%CI(2.82,6.13),P<0.000 01;MD=0.78,95%CI(0.35,1.20),P=0.000 3;MD=1.34,95%CI(0.83,1.84),P<0.000 01;MD=6.66,95%CI(4.54,8.79),P<0.000 01〕,年龄低于未合并COVID-19的脑卒中患者〔MD=-2.04,95%CI(-3.48,-0.61),P=0.005〕。合并COVID-19的脑卒中患者和未合并COVID-19的脑卒中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51,95%CI(-2.69,7.71),P=0.34〕。对合并COVID-19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绘制漏斗图,结果显示两侧基本对称分布。
COVID-19可增加脑卒中患者病死率,PT、D-二聚体等凝血系统指标的改变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预后与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等相关。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SCI在临床治疗中尚未发现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大量研究证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PSCI中起关键作用,且对其进行的许多抑制性治疗显示出了改善认知障碍的功效。为此,本文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和影响因素及其与PSCI的关系,发现在PSCI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针对NLRP3或其炎症小体成分的抑制措施可以减轻炎性反应和相应的病理特征,从而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恢复,因此,靶向NLRP3炎症小体可能是PSCI治疗的新趋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许多药物和治疗措施已成功鉴定出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但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脑卒中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既往研究大多关注其入院时的营养状况,对住院期间及出院时营养状况的研究较少,若能动态观察并分析脑卒中住院患者不同时间点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则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
分析脑卒中住院患者不同时间点(入院、住院7 d、出院时)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选取2021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77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间点的营养状况分为不同时间点的营养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后肺炎、卒中后焦虑抑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吸烟饮酒史、营养支持方式〔仅经口进食、仅鼻胃管(NGT)、仅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合并肠外营养(PN)〕。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不同时间点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患者入院、住院7 d、出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9%(21/177)、32.2%(57/177)、19.8%(35/177),其中住院7 d时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入院及出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营养正常组(156例)和营养不良组(21例)脑卒中患者年龄、吸烟饮酒史、营养支持方式、WS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7 d时营养正常组(120例)和营养不良组(57例)脑卒中患者年龄、卒中后肺炎、营养支持方式、WST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营养正常组(142例)和营养不良组(35例)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方式、WST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ST评分〔OR=2.118,95%CI(1.390,3.226),P<0.001〕为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年龄〔OR=1.035,95%CI(1.001,1.070),P=0.028〕、营养支持方式中合并PN〔OR=19.206,95%CI(3.188,115.707),P=0.001〕及NIHSS评分〔OR=1.108,95%CI(1.029,1.194),P=0.007〕为脑卒中患者住院7 d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营养支持方式中仅NGT〔OR=13.518,95%CI(1.783,102.493),P=0.012〕、合并PN〔OR=18.445,95%CI(2.870,118.531),P=0.002〕为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患者入院、住院7 d、出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均较高。WST评分为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年龄、营养支持方式中合并PN、NIHSS评分为脑卒中患者住院7 d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营养支持方式中仅NGT及合并PN为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睡眠障碍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以睡眠期间反复刻板的肢体运动为表现的称之为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PLMS发病机制及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仍处在探索阶段,临床资料较少,国内外鲜有PLMS对脑卒中患者睡眠影响的研究。
探究脑卒中伴PLMS患者的睡眠结构。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伴睡眠障碍且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脑卒中患者81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PSG监测数据后,依据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I)将患者分为非PLMS患者(对照组,PLMI<15次/h)和PLMS患者(试验组,PLMI≥15次/h)。比较两组清醒期PLMI、睡眠效率、N1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2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REM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睡眠潜伏期、觉醒指数、周期性肢体运动觉醒指数情况,分析PLMS与睡眠结构及相关参数的相关性。
对照组42例,试验组39例。试验组清醒期PLMI、N1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2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觉醒指数、周期性肢体运动觉醒指数高于对照组,睡眠效率、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睡眠潜伏期、AHI、REM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LMS与清醒期PLMI、N2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睡眠潜伏期、觉醒指数、周期性肢体运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19、0.250、0.271、0.312、0.828,P值分别为<0.001、0.024、0.014、0.005、<0.001),与睡眠效率(rs=-0.345,P=0.002)呈负相关。
伴PLMS的脑卒中患者客观存在睡眠紊乱,睡眠效率降低,其可能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功能评估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可协助临床制订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率。目前用于脑卒中后上肢功能评估的量表较少且维度单一。
汉化上肢功能测试量表(TEMPA),并评价该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
遵循Brislin原则,按照直译、回译、审查、文化调试、预试验的程序对英文版TEMPA进行翻译及修订,形成中文版TEMPA。于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招募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康复科就诊的40例脑卒中患者,评价者分别用中文版TEMPA、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法(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TEF)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并于首次评估后1周内,使用TEMPA进行第2次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TEMPA各维度的评估者内信度和评估者间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TEMPA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对患者的中文版TEMPA各维度总分和各条目得分分别与FMA-UE、STEF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TEMPA的效标效度。
TEMPA功能评级总分的评估者内信度ICC=0.992,TEMPA功能评级总分的评估者间信度ICC=0.982。TEMPA任务分析总分的评估者内信度ICC=0.998,TEMPA任务分析总分的评估者间信度ICC=0.999。TEMPA功能评级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8。TEMPA 9项任务在执行速度维度得分与STEF患侧得分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85~-0.460。TEMPA功能评级维度总分、任务分析维度总分与FMA-UE、FMA-UE腕手部分分数、STEF患侧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
中文版TEMPA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
水中运动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技术,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水中运动应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果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尚不清楚。
对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
2021年6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1-06-15。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AMSTAR 2、PRISMA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分级系统对纳入文献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等级评价。
共纳入9篇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7篇。9篇文献中,1篇方法学质量为中等,1篇为低,7篇为极低;7篇报告质量相对完全,1篇存在一定缺陷,1篇存在严重的信息缺陷;共包括9种结局指标,49个证据体,证据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和极低质量。水中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使用水中运动联合陆地运动训练,被证实能够收获更好的康复效果。
水中运动安全性尚佳,已被证实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及肌肉力量,纳入系统评价的整体研究质量和结局指标证据质量普遍较低,未来应扩大样本量、完善方案设计,深入探究水中运动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从而为脑卒中水中运动治疗的循证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问题常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被忽视,其会引起一系列危害;此外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也常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观察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2例。患者进入康复训练前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之后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CPET客观定量评估的结果制定精准化运动处方,患者进行12周有氧训练。比较康复训练前后CPET主要评估指标、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腿部劳累)及睡眠质量。
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12周后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peak%pred)、峰值代谢当量(METpeak)、峰值心率(HRpeak)、峰值负荷(负荷peak)、无氧阈(AT)高于对照组,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腿部劳累)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12周后试验组患者VO2peak、VO2peak%pred、METpeak、HRpeak、负荷peak、AT高于组内康复训练前,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腿部劳累)低于组内康复训练前(P<0.05)。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12周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12周后试验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组内康复训练前(P<0.05)。
通过CPET制定的精准化运动处方,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适能、运动强度、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降低运动疲劳感。
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给社会、患者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国家大力推进卒中防治工作,然而我国卒中院前延迟现状仍不容乐观。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一定程度上能预测患者卒中院前延迟的可能性,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调查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2021年7—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三下乡"服务点接受义诊服务的居民700例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调查广东省居民的基本特征、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共回收有效问卷645份(92.1%)。645例调查对象中,312例(48.4%)对卒中一无所知,262例(40.6%)听说过"中风120"口诀。广东省社区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71.3±18.7)分,其症状警觉维度得分高于常模,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维度、症状归因维度、习惯反应样式维度、急救系统使用维度的得分及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分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与伴侣同住、"中风120"口诀知晓情况、开放性人格得分、情绪稳定性人格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是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
广东省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较差,对卒中症状认知不足,社区应加强"中风120"的宣教力度,针对居民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多元化卒中教育模式,以有效提高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降低卒中诊治延迟发生率。
急性肾损伤(AK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与患者不良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探索特异性的AKI筛查工具,以便早期识别AKI的高危人群。
构建并验证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并编制简易风险评分量表。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760例脑卒中患者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AKI将其分为AKI亚组和非AKI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构建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12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10例作为模型外部验证组,其中AKI者53例、非AKI者257例。将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人群进行验证,并编制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
建模组760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AKI 140例,AKI发生率为1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高血压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袢利尿剂用药史、机械取栓史、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sCysC)是脑卒中后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y=1/(1+e-a),其中a=-4.047+1.222×男性+1.386×高血压史+1.716×NIHSS评分+1.098×袢利尿剂用药史+0.830×机械取栓史+1.739×β2-MG+1.202×尿素氮+2.160×sCysC。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拟合效果,χ2=6.523,P=0.367。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在建模组中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95%CI(0.891,0.940)〕,最佳截断值为12.8%,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约登指数为0.689。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AKI的AUC为0.906〔95%CI(0.853,0.960)〕。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的变量的系数四舍五入到最近整数,赋分后编制量表,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11分、截断值为4分、AUC为0.900〔95%CI(0.843,0.957),P<0.001〕的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实际应用的正确率为88.39%。
本研究构建的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脑卒中后AKI发生风险,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且据此编制的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客观、量化高危患者的评估工具,为医护人员早期及时对不同AKI发生风险的脑卒中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提供借鉴。
远程康复(TR)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服务提供模式,其基于通信、远程感知与控制、虚拟现实/增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地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但目前TR运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方法学质量良莠不齐,较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地评价。
对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共纳入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高,3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排除研究清单与理由、原始研究发表偏倚及其资金来源等是导致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涉及的7种结局指标、41个证据体中,8个GRADE分级为中级,23个GRADE分级为低级,10个GRADE分级为极低级。TR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抑郁症状、言语功能等的改善,与"面对面"的康复治疗或常规护理具有同等疗效,甚至部分TR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疗法。
TR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考虑到目前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偏低,仍需严格、规范、全面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TR研究的选题、设计及成果报告提供借鉴。
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江西省脑血管病流行形势严峻。
分析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流行特征及住院费用情况,为出血性脑卒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管理系统,获取江西省2015—2019年出院主诊断为I60~I61〔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标准〕的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信息,对其流行特征及住院费用进行分析。
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总计128 788例,其中脑出血115 254例(89.49%),蛛网膜下腔出血13 534例(10.51%)。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住院率由64.36/10万升高至86.05/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144.969,P<0.001);脑出血总住院率由58.96/10万升高至75.22/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27.089,P<0.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总住院率由5.41/10万升高至10.83/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59.513,P<0.00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及并发症前5顺位排序为高血压、肺部感染、脑梗死、其他脑血管病、糖尿病。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位住院时长为14(14)d;患者住院总费用由14 300.61元升高至15 982.47元,不同年份住院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34.590,P<0.001)。2017—2019年,药费在住院总费中占比最大,近3年均达35%以上,但3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323,P=0.190)。
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患者住院率持续增长,高血压、肺部感染为较常见的共病,住院费用负担仍较重,预防并发症、降低药费可能有助于减轻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第3位死亡原因,城市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合并率较高。辽宁省是我国脑卒中高发地区,目前对北方城市地区的脑卒中患者复发情况及其合并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
了解辽宁省城市地区≥40岁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现状及其合并危险因素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根据经济和地区分布情况,采用随机、整群、分层的抽样方法,对辽宁省辽阳市、丹东市、本溪市和朝阳市的6 349例≥40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本研究共纳入其中488例存活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及其合并危险因素。
488例存活脑卒中患者中,男244例、女244例;平均年龄(65.8±7.5)岁,以60~69岁患者为主(43.7%);初发脑卒中患者352例(72.1%),复发脑卒中患者136例(27.9%),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为27.9%。男、女性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9.5%(72例)和26.2%(64例)。不同性别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2,P=0.419)。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分别为4/11、23.4%(22/94)、25.4%(54/213)、35.9%(47/131)和23.1%(9/39),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复发患者现饮酒率低于脑卒中初发患者,高血压知晓率、血脂异常知晓率、血脂异常治疗率和血脂异常控制率均高于脑卒中初发患者(P<0.05)。
辽宁省城市地区≥40岁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复发患者吸烟、缺乏运动及超重或肥胖率较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且控制不佳,亟待针对性开展综合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以降低脑卒中患者再次复发、残障和死亡风险。
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普遍存在步态、平衡功能障碍和跌倒风险,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疗法作为干预措施可发挥其独特优势,但存在习练套路各异,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现象,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观察改良太极功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态平衡及跌倒效能的改善效果。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在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改良太极功法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的下肢部分(LE-FMA)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用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
观察组脱落1例,共纳入33例,对照组无脱落,共纳入3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LE-FMA、BBS、MBI、MFES评分,6MWT步行距离,TUGT用时及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UGT用时、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E-FMA、BBS、MBI、MFES评分及步频、步速均高于对照组,6MWT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E-FMA、BBS、MBI、MFES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6MWT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TUGT用时短于治疗前(P<0.05)。
改良太极功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步态、平衡功能以及跌倒效能。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
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及大气污染物资料〔包括大气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与二氧化氮(NO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的影响以及效应的累积性与滞后性。根据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开展分层分析,探究敏感人群。
2005—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30 337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11 221、15 308人,分别占脑卒中死亡总数的36.99%、50.46%。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脑卒中死亡5.54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2.05、2.79人;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的日均值分别为17.25 ℃、73.75%、1 015.83 hPa,PM10、SO2、N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8.87、28.82、44.68 μg/m3。浦东新区以日均温度的中位数(P50=18.2 ℃)为参照,低温(P5=3.0 ℃)对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滞后0~14 d(Lag 0~14 d)达到最大〔脑卒中:相对危险度(RR)=1.34,95%CI(1.15,1.56);出血性脑卒中:RR=1.61,95%CI(1.25,2.08)〕,低温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与滞后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低温的影响不敏感;高温(P95=30.1 ℃)对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Lag 0~1 d达到最大〔脑卒中:RR=1.26,95%CI(1.12,1.41);缺血性脑卒中:RR=1.64,95%CI(1.39,1.93)〕,高温作用较为短促,出血性脑卒中对高温的影响不敏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在Lag 0~14 d达到最大;低温对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分别在Lag 0~21 d、Lag 0~14 d达到最大。高温对<75岁、中学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小学及以下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均在Lag 0~1 d达到最大。在Lag 0~3 d,高温对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P<0.05)。
低温与高温均导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风险上升,低温与高温分别增加居民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脑卒中死亡。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绝大多数,不同部位的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有所差异,血小板活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探讨P-选择素(CD62P)和血栓素B2(TXB2)表达水平对不同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例,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n=23)和后循环脑梗死组(n=21),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检测血常规指标。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3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D62P、TXB2水平。治疗第3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治疗前,前循环脑梗死组和后循环脑梗死组CD62P、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30天,后循环脑梗死组NIHSS评分、CD62P、TXB2水平高于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前循环脑梗死组治疗第30天mRS评分低于后循环脑梗死组(P=0.001)。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CD62P、TXB2水平高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且疗效、预后较差,提示血小板活化水平可能在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