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群健康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王浩, 张琳, 方晓雅, 邓茹月, 姚俊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0): 1186-11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27
摘要2892)   HTML88)    PDF(pc) (1060KB)(1485)    收藏
背景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数据的空间属性是了解疾病流行规律的有效途径,目前尚缺乏关于慢性病共病空间分布的研究。

目的

对我国≥45岁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为慢性病共病区域化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于2021年3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第四期追访数据中抽取≥45岁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14种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纳入样本19 498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ArcGIS 10.2软件和Geoda 1.18软件对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55.77%(10 874/19 498),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者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最高的为关节炎或风湿病(58.23%,6 332/10 874),发生率最高的2种慢性病共病组合模式为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16.68%,655/3 928),发生率最高的3种慢性病共病组合模式为高血压+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8.12%,227/2 796)。各省份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9.86%(广东省,405/1 016)~75.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6/1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的Moran's I值=0.303 542(P=0.006),表明慢性病共病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呈正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青海省、甘肃省及福建省的Moran's 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中青海省和甘肃省的聚集类型为高-高相关、福建省的聚类类型为低-低相关。

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风湿病、高血压、胃病等高共病发生率的慢性病应受到关注,重点防控区域集中在我国西北部。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及发展趋势的Meta分析
史路平, 姚水洪, 王薇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109-1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15
摘要2606)      PDF(pc) (1320KB)(3812)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轻度认知障碍(MCI)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了解其患病率对于推进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但近10年尚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全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1年1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Ovid、Springer Link、EmBase等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的原始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患病率相关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合并效应指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37 599。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总体患病率为19%〔95%CI(17%,21%)〕。人口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7%〔95%CI(15%,19%)〕和19%〔95%CI(17%,21%)〕;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1%,22%)〕和23%〔95%CI(16%,30%)〕;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4%,19%)〕和24%〔95%CI(20%,28%)〕;60~64岁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13%〔95%CI(9%,17%)〕,65~69岁为12%〔95%CI(9%,15%)〕,70~74岁为17%〔95%CI(13%,20%)〕,75~79岁为26%〔95%CI(20%,31%)〕,80~84岁为33%〔95%CI(24%,42%)〕,≥85岁为42%〔95%CI(22%,62%)〕;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降低,文盲组(受教育年限<1年)MCI患病率为30%〔95%CI(25%,35%)〕,大学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病率下降为10%〔95%CI(7%,13%)〕。空间分布结果:各省份之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差异明显(15%~37%),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17%~22%)。时间分布结果:近10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1%~28%)。

结论

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女性、受教育程度低、高龄、农村、无配偶群体患病率偏高。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
朱洁云, 高敏, 宋秋韵, 吉攀, 李红园, 钟枝梅, 沈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3): 346-3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83
摘要1921)   HTML49)    PDF(pc) (1159KB)(951)    收藏
背景

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且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OP及其引起的骨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防治OP刻不容缓。了解我国OP的患病情况是开展OP防控工作的前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中国老年人OP的患病情况。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VIP)中关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01-01至2021-03-20。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篇横断面研究,包含68 93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95%CI(33.8%,4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6%〔95%CI(33.4%,45.9%)〕,2010—2020年为35.9%〔95%CI(31.1%,40.8%)〕;中国南方地区≥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7%〔95%CI(34.0%,45.5%)〕,中国北方地区为35.7%〔95%CI(30.1%,41.2%)〕;中国男性≥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27.3%〔95%CI(23.9%,30.7%)〕,中国女性为48.4%〔95%CI(42.7%,54.1%)〕;中国60~69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2.2%〔95%CI(28.6%,35.7%)〕,70~79岁老年人为41.9%〔95%CI(36.9%,46.9%)〕,≥80岁老年人为51.8%〔95%CI(43.9%,59.7%)〕。

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
郭凯林, 王世强, 李丹, 王一杰, 王少堃, 胥祉涵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6): 742-7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19
摘要1868)   HTML61)    PDF(pc) (1191KB)(893)    收藏
背景

衰弱是人口老龄化突出的表现形式,我国关于老年人衰弱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忽视了对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考察。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4期追踪数据,考察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CHARLS 2011年、2013年、2015年、2018年数据,该调查于2011年开展,随后每2~3年追踪1次,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对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家户调查,范围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其中2011年为全国基线调查,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为全国追踪调查。将4期数据通过个人编码匹配合并,最终形成4期调查均参与的2 267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衰弱指数(FI)对老年人的衰弱状况进行评估。利用Mplus工具构建3类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选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并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考察随时间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和随时间变化因素(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睡眠)对老年人衰弱的影响。

结果

不定义曲线潜变量增长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数据,为我国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最优模型,其中χ2(3)=36.16,比较拟合指数(CFI)=0.992,非规范拟合指数(TLI)=0.984,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70,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0.022,表明我国老年人衰弱水平呈曲线增长的趋势;模型截距、斜率以及截距的变异和斜率的变异均显著>0(P<0.01),表明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对模型截距(性别:β=-0.113,P<0.01;教育程度:β=-0.173,P<0.01)和斜率(性别:β=-0.181,P<0.01;教育程度:β=-0.151,P<0.01)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相比于男性和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女性、低教育程度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更高,增长速度更快。时间变化因素中体力活动、睡眠在4期调查中均对老年人衰弱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吸烟和饮酒分别在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13年、2015年调查中对老年人的衰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的衰弱呈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女性、低教育程度能预测衰弱的发展,中高体力活动、睡眠充足有助于衰弱水平的降低,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则会使衰弱恶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管理分析与评论
潘婉玉, 张春慧, 张振香, 陈静, 梅永霞, 林蓓蕾, 王少阳, 翟清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545-15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09
摘要1862)   HTML85)    PDF(pc) (1739KB)(4816)    收藏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多病共存模式的研究
潘晔, 刘志辉, 胡倩倩, 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08-36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86
摘要1753)   HTML80)    PDF(pc) (1011KB)(1720)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寿命延长,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日益普遍。疾病种类多且病情复杂,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出挑战。共病模式作为研究的必要问题,国内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模式,帮助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多病共存现状。

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中60岁及以上被访者,选择人口特征学部分数据及健康状况的14种慢性病数据。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潜在类别分析4种方法对中国老年人的共病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比不同方法所得结果。

结果

最终共纳入10 800例被访者数据。4种方法所得模式有所差异,但存在一致性的共病模式:(1)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2)慢性肺部疾患和哮喘;(3)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4)中风、与记忆相关的疾病。

结论

不同方法得到的一致性的共病模式所包含的慢性病病因关系关联明显;4种方法得到的共病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包含的病因关系复杂,且方法的原理不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283-12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14
摘要1688)   HTML81)    PDF(pc) (1536KB)(1819)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质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睡眠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老年人睡眠障碍中仅次于失眠的第二大类疾病,是多种疾病的诱因,且与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代谢异常、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直接相关,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因此,老年SAS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SAS分类、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诊断评估方法、诊断流程、合并症等问题进行讨论,制订本专家共识,为规范国内老年SAS的诊断评估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的Meta分析
陈曾丽, 蒋运兰, 卢宇彤, 李洁, 廖诗沁, 刘明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115-1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28
摘要1657)   HTML96)    PDF(pc) (1329KB)(2632)    收藏
背景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规模未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老年人血脂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受样本量、研究设计方案、调查地域、调查对象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状况研究结果不一。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获取有关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个横断面研究,样本总量101 831,患病人数45 7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7.0%〔95%CI(40.0%,54.0%)〕,高胆固醇(TC)、高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9.7%〔95%CI(13.8%,25.5%)〕、20.8%〔95%CI(16.2%,25.4%)〕、15.3%〔95%CI(10.7%,19.8%)〕、20.2%〔95%CI(7.9%,3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LDL-C血症患病率为17.2%,高于女性的9.0%(P<0.001);女性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48.8%)、高TC血症患病率(24.0%)、高TG血症患病率(23.4%)、低HDL-C血症患病率(20.4%)均高于男性(分别为39.5%、12.9%、19.0%、14.7%)(P<0.001)。年龄方面,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0~69岁为39.9%,70~79岁为31.8%,≥80岁为31.4%)(P<0.001);60~69岁老年人高TC血症患病率(12.9%)、高LDL-C血症患病率(10.0%)均高于70~79岁(分别为12.1%、9.4%)与≥80岁老年人(分别为9.5%、6.5%),70~79岁老年人高TG血症患病率(19.3%)、低HDL-C血症患病率(10.5%)均高于60~69岁(分别为16.4%、9.7%)与≥80岁老年人(分别为15.5%、9.5%),≥80岁老年人各类血脂异常患病率均低于60~69岁、70~79岁老年人(P<0.001)。西部地区老年人高TG血症患病率为20.0%,高于东部地区老年人的19.7%(P<0.001);东部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49.3%)、高TC血症患病率(23.0%)、高LDL-C血症患病率(21.3%)、低HDL-C血症患病率(13.5%)均高于西部地区老年人(分别为36.8%、11.4%、7.8%、7.8%)(P<0.001)。

结论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不同性别、年龄段、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及各型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胡慧秀, 赵雅洁, 孙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695-2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摘要1618)   HTML39)    PDF(pc) (1794KB)(5955)    收藏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
王振杰, 赵蔓, 陈婷蔚, 郭姿乐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6): 2036-20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1
摘要1594)   HTML36)    PDF(pc) (3581KB)(1854)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危害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目的

系统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21-05-31至2021-06-16,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和PsycINFO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的研究,检索不限起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21-05-3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1篇研究,纳入研究的总样本量为81 354例,其中有睡眠障碍者32 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6.0%〔95%CI(41.7%,50.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0.0%〔95%CI(30.9%,49.2%)〕、49.4%〔95%CI(42.8%,55.9%)〕;年龄60~70、>70~80、>80岁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35.1%〔95%CI(28.8%,41.4%)〕、46.1%〔95%CI(33.8%,58.4%)〕、44.4%〔95%CI(32.7%,56.2%)〕;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1.5%〔95%CI(32.8%,50.2%)〕、44.0%〔95%CI(36.4%,51.7%)〕;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6.3%〔95%CI(37.6%,55.1%)〕、37.9%〔95%CI(26.7%,49.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患慢性病情况是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应重视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认知衰退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身体活动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泛海健康管理研究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曾宪梅, 胡明月, 冯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6): 1927-19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73
摘要1585)   HTML52)    PDF(pc) (1508KB)(2202)    收藏

认知衰退是指一种或多种认知域的功能受损,多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依据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主要包括主观认知下降(SCD)、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SCD和MCI人群具有较高的痴呆进展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大量研究证明,身体活动是认知衰退的有效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但是,目前认知衰退身体活动干预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且尚无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价值观和偏好的相关身体活动指南,导致证据的传播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本指南旨在基于现有循证证据,并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的价值观和偏好,依据推荐意见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认知衰退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身体活动》。最终形成了针对认知衰退老年人身体活动的8条推荐意见,以期能够降低认知衰退发生率,阻止或延缓认知衰退向痴呆的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010—2021年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研究热点分析
冯佳, 王洁, 余丹, 刘永恒, 赵伟栋, 田宏远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1): 2574-25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85
摘要1512)   HTML40)    PDF(pc) (1423KB)(875)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患有多种慢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常态,老年多重慢病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但鲜有对其研究进展及热点进行分析。

目的

分析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的研究热点,揭示近十年来(2010—2021年)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研究前沿的热点主题,为相关研究者追踪前沿信息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APA-PsycINFO美国心理学会数据库中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2021年。使用CiteSpace 6.1.3、PASW 18、BICOMB 2.04等软件对文献的发文量趋势、来源、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并绘制战略坐标图对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老年多重慢病相关文献9 392篇,其中外文文献5 776篇,中文文献3 616篇。2010—2021年老年多重慢病领域中外文献发文量均呈指数型增长,中文文献年增长率为13.27%,外文文献年增长率为15.84%,该领域正处于发展阶段。中外文献均挖掘出5个主流研究热点,国内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肺部疾病等慢性病共病的相关文献较多,国外则研究精神疾病共病情况的较多,其次是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躯体疾病共病状况。

结论

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析国外文献显示精神疾病共病虽为相对研究热点但不够成熟,老年多重慢病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且多元,但研究深度有所不足。分析国内文献显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处于研究领域的核心,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共病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共病以及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保健等相关研究有所欠缺,可能成为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及其应对模式的研究进展
王思蒙, 张晨, 孙雪, 王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551-15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77
摘要1357)   HTML84)    PDF(pc) (1790KB)(2749)    收藏

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并需要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的背景下,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情况。老年人PIM的发生率较高,PIM可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认知功能衰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我国对老年人PIM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在基层医疗环境下老年人PIM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PIM的现状、筛查与评估工具及应对模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PIM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规范药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老年人皮肤损伤患病率及其流行特征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蒋琪霞, 解怡洁, 白育瑄, 封海霞, 陈倩竹, 陈德凤, 高艳红, 王学红, 张燕双, 潘晓红, 潘迎春, 赵静, 于金美, 索惠娟, 洪艳燕, 展颖颖, 李冬梅, 刘海燕, 李霞, 匡丹, 彭青, 王静, 俞萍, 陈锐, 蔡蕴敏, 黄玲, 王祖晶, 王光扬, 郝景平, 朱冬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1): 2569-25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58
摘要1280)   HTML29)    PDF(pc) (2052KB)(520)    收藏
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病理和生理性皮肤衰老使老年人成为皮肤损伤的高发人群,因此,近年来老年人皮肤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

多中心横断面调研住院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PI)、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皮肤撕裂伤(ST)3种皮肤损伤的患病率和流行特征,为制订老年人皮肤损伤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以16个省、2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52所不同等级医院作为多中心调研单位,1 067名护士经过课题组线上同质化培训并考试合格后作为资料调研员,2~3人一组采用相同工具和方法对参研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人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发现皮肤损伤者,分别按照国际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的PI定义和分期、IAD定义和分级、ST定义和分级进行识别,同时获取人口学资料、住院时间、既往慢性病史、近1个月用药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及有无PI发生风险(采用Braden量表评估)等资料,每组双人签名确定结果,原始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上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调研14 675例老年患者,问卷有效率100.0%。男、女分别占56.3%(8 262/14 675)和43.7%(6 413/14 675);平均年龄(73.5±9.0)岁;中位住院时间7(4,13)d;汉族和19个少数民族老年患者分别占95.5%(14 020/14 675)和4.5%(655/14 675)。PI、IAD、ST及其多种皮肤损伤的总患病率为6.0%(881/14 675),其中PI、IAD和ST患病率分别为3.3%(484/14 675)、1.4%(199/14 675)和0.8%(110/14 675),多种皮肤损伤(≥2种共存)患病率为0.6%(88/14 675)。流行特征:汉族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6.2% vs 2.9%,P<0.05),>80岁老年患者患病率高于71~80岁和60~70岁者(10.2% vs 6.1% vs 3.8%,P<0.016 7),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无慢性病者和患1种慢性病者(5.7%~12.0% vs 2.9% vs 4.4%,P<0.005),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未用药和使用1种药物者(6.1%~10.2% vs 2.7% vs 4.6%,P<0.005),住院时间>30 d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住院时间8~30 d和≤7 d者(10.7% vs 4.4% vs 7.1%,P<0.016 7),有PI发生风险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无PI发生风险者(20.5% vs 1.6%,P<0.05),生活不能自理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完全自理者(7.0% vs 0.9%,P<0.05)。损伤部位:PI多发于尾骶部(57.9%)与足跟(14.3%),IAD多发于肛周(68.3%)与臀裂(24.6%),ST多发于下肢(38.2%)与上肢(28.2%),PI合并IAD多发于骶尾部(71.0%),PI合并ST多发于尾骶部(50.0%)和足跟(35.7%),ST合并IAD多发于尾骶部(33.3%)、肛周(33.3%)和臀裂(33.3%),PI、IAD和ST共存多发于尾骶部(50.0%)和臀裂(50.0%)。

结论

我国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患有慢性病、全身用药、生活不能自理和有PI发生风险者皮肤损伤患病率明显增高,多重损伤和多部位损伤是老年人皮肤损伤的重要特征,制订老年人皮肤损伤预防策略时应关注上述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罗娅婵, 孔令娜, 吕琼, 姚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605-16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81
摘要1279)   HTML25)    PDF(pc) (2007KB)(1116)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现象明显增加,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潜在不适当用药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旨在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6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获取有关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2篇文献质量为高,22篇文献质量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为34.8%〔95%CI(31.3%,38.3%)〕,其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的相关因素有年龄≥75岁〔OR(95%CI)=1.261(1.074,1.481)〕、合并多病(≥5种)〔OR(95%CI)=3.287(1.405,7.691)〕、用药数量≥5种〔OR(95%CI)=1.800(1.305,2.481)〕和用药数量≥10种〔OR(95%CI)=4.380(2.612,7.347)〕。

结论

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多病、用药数量多是社区老年人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具有上述特征的社区老年人群潜在不适当用药的预防和干预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营养不良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泛海健康管理研究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孟琦, 伍丽娜, 宁红婷, 冯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7): 2055-20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74
摘要1253)   HTML43)    PDF(pc) (1574KB)(1072)    收藏

老年人是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营养不良与众多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人的营养不良至关重要,非药物干预是改善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然而,国内尚无专门针对营养不良老年人的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因此,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营养专家,通过对老年人营养不良最新的国内外文献的全面检索与分析,采用推荐意见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了本指南,针对营养不良老年人非药物干预提出9条推荐意见,以期能够改善老年人营养不良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本指南侧重于可经口进食的营养不良老年人,聚焦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内。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美国老年医学会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2023版解读
张倩, 李沭, 李朋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72-43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6
摘要1253)   HTML73)    PDF(pc) (897KB)(3225)    收藏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决策树与Logistic回归模型在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闫蕊, 赵守梅, 张馨心, 吕雨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87-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21
摘要1245)   HTML43)    PDF(pc) (1145KB)(849)    收藏
背景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日渐突出,社区养老可有效解决当前社会养老问题。

目的

运用决策树与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20年8—12月,依据便利抽样原则选取大庆市某3个社区为研究现场,方便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500例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老年人一般资料、身心健康水平、家庭及社会支持等方面。采用决策树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其中,159例(32.5%)社区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养老。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养老观念、社区养老了解度、孤独感得分、代际关系得分是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养老了解度、养老观念、孤独感得分、社会网络、健康自评、教育程度、居住方式为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筛出的前3位关键影响因素均为社区养老了解度、养老观念及孤独感得分。Logistic回归模型的灵敏度为94.34%,特异度为95.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0.974,0.996);决策树模型的灵敏度为88.05%,特异度为97.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80(0.968,0.992)。两个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25,P=0.268)。

结论

决策树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在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偏低,提示未来可通过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改善老年人家庭关系等方法提高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慢性病对老年人质量调整生命年与经济损失的影响研究
赵新月, 郑晓, 薛雅卿, 邬惟为, 陆姣, 张持晨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379-23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82
摘要1232)   HTML13)    PDF(pc) (2153KB)(348)    收藏
背景

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量化老年人的疾病与经济负担,能够更好地了解慢性病对个人及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目的

了解山西省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造成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损失与经济损失。

方法

2019年6—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西省11个城市3 250例≥60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状况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评估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基于中国EQ-5D-5L效用值积分体系来计算慢性病所造成的QALY损失,利用统计公报中人口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估算山西省2019年因常见慢性病造成的QALY损失与经济损失。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生活区域、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老年人EQ-5D-5L效用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是EQ-5D-5L健康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3 250例老年人中,1 901例(58.49%)患慢性病。患病率排名前5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29.45%(957/3 250)〕、糖尿病〔10.83%(352/3 250)〕、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10.28%(334/3 250)〕、听力障碍〔8.09%(263/3 250)〕、胃炎或消化性溃疡〔6.49%(211/3 250)〕。以山西省总人口估算,2019年山西省5种常见慢性病造成的QALY损失为2 078 685年,经济损失为95 045 792 940元。造成山西省QALY损失与经济损失最多的慢性病在大同、太原、吕梁市为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在晋城、阳泉市为听力障碍;在晋中、临汾、运城、朔州、忻州、长治市为高血压。

结论

山西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慢性病不仅会造成老年人QALY损失,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不同地区存在的常见慢性病有所差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疾病防治的优先次序,明确健康管理的重点目标与人群,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弱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熊保盈, 刘太一, 陈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6): 1950-19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1
摘要1225)   HTML18)    PDF(pc) (1919KB)(1862)    收藏
背景

随着健康老龄化理念不断深化,我国中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侧重ADL减弱的影响因素分析,缺少对中老年人ADL减弱变化过程的探究。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衰老过程中ADL减弱的发生情况,并探究ADL减弱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3月,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3、2015、2018年的数据,将2011—2013、2013—2015、2015—2018年截面基期ADL未减弱且≥45岁的11 439例受试者纳入研究。以是否发生ADL减弱为因变量,以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资源可及性、社会心理等因素共13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面板Logit模型分析中老年人ADL减弱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1—2013、2013—2015、2015—2018年各有1 829、1 758、1 215例中老年发生ADL减弱,ADL减弱的发生率分别为44.53%、40.43%和40.72%。面板Logit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是否摔倒、是否感到身体疼痛、是否使用辅助设备、ln(人均收入)和沮丧得分是我国中老年人发生ADL减弱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影响中老年人ADL减弱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辅助设备使用情况、人均收入和沮丧等。为缓解中老年人ADL减弱,应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鼓励康复市场的发展,增加特定人群的医疗补助,重视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研究
戴靖榕, 李婕, 何旭, 李杨, 李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8): 2194-22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09
摘要1220)   HTML25)    PDF(pc) (2094KB)(599)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年升高。当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其预防和治疗工作尚存短板。

目的

调查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并分析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复查的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30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对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T值≤-2.5为骨质疏松症。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结果

302例患者中非骨质疏松症176例(58.3%)、骨质疏松症126例(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眠〔OR=2.180,95%CI(1.080,4.443)〕、合并慢性疾病数量多〔OR=1.223,95%CI(1.101,1.358)〕、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OR=1.043,95%CI(1.000,1.088)〕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P<0.05),血尿酸水平升高〔OR=0.996,95%CI(0.993,0.999)〕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1.7%。血尿酸水平升高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失眠合并慢性疾病数量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社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绮娴, 温燕婷, 黄俊, 李伟彬, 徐永能, 林夏仪, 王皓翔, 翁帆, 杨廉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20-35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08
摘要1219)   HTML23)    PDF(pc) (1384KB)(823)    收藏
背景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且有因果关系的独立危险因素。广东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亟须分析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具体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对血脂异常进行预防和控制。

目的

调查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中重要变量完整的41 469名≥65岁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健康体检数据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BMI和血脂水平等流行病学特征,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的变化关系。

结果

41 469名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3.65%(22 24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53.8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1.43%(8 88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21.57%;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为16.50%(6 843/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6.53%;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4.51%(6 01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4.6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80%(1 57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3.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BMI、锻炼情况均是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女性、低龄和高BMI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RCS拟合结果显示,老年居民的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呈非线性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BMI下,OR显著上升,而在高BMI下,OR稍微下降。

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65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该老年群体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老年人的血脂异常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血脂异常的特定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王越, 陈晴, 刘鲁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4): 4329-43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9
摘要1208)   HTML55)    PDF(pc) (1854KB)(1734)    收藏
背景

我国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抑郁不仅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同时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鲜见相关系统评价。

目的

探讨2018年以来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3年1月计算机检索2018—2022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3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75 599人,共检出抑郁老年人13 815人;文献的AHRQ质量评价得分为5~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20.6%〔95%CI(16.6%,24.8%)〕,女性〔OR=1.46,95%CI(1.30,1.64)〕、高龄〔OR=1.48,95%CI(1.13,1.94)〕、教育程度较低〔OR=1.52,95%CI(1.32,1.75)〕、无配偶〔OR=1.60,95%CI(1.35,1.91)〕、居住地为农村〔OR=1.38,95%CI(1.14,1.66)〕、罹患慢性病〔OR=2.75,95%CI(2.07,3.66)〕、罹患2种慢性病〔OR=1.84,95%CI(1.07,3.14)〕、罹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3.86,95%CI(2.89,5.15)〕、自评健康状况差〔OR=3.47,95%CI(1.14,10.53)〕、失眠〔OR=2.62,95%CI(1.88,3.66)〕、独居〔OR=1.86,95%CI(1.56,2.21)〕、不锻炼〔OR=1.88,95%CI(1.60,2.20)〕、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OR=2.96,95%CI(1.12,7.85)〕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饮酒〔OR=0.67,95%CI(0.50,0.88)〕、有朋友〔OR=0.52,95%CI(0.38,0.71)〕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女性、高龄、教育程度较低、无配偶、居住地为农村、罹患慢性病、罹患慢性病共病、自评健康状况差、失眠、独居、不锻炼、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的中国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范潇茹, 陈莎, 施予宁, 郝春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371-23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20
摘要1206)   HTML22)    PDF(pc) (2539KB)(1191)    收藏
背景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已成为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慢性病患病数量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该方向研究的全国性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患病情况和特征,分析患慢性病数量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4—10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库中获取16 674例≥45岁受访者的问卷资料。问卷中设置了14种慢性病,以受访者自我报告患≥2种慢性病为存在慢性病共病。选取的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为受访者过去1年是否利用过住院服务、过去1个月是否利用过门诊服务,选取的医疗费用指标为过去1年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过去1个月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结果

在16 674例中老年人中,9 561例(57.34%)患≥2种慢性病(慢性病共病),2 624例(15.74%)在过去1年利用过住院服务,2 588例(15.52%)在过去1个月利用过门诊服务。不同慢性病患病种数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门诊服务利用率,以及住院总费用、住院自付费用、门诊总费用、门诊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种数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患1、2、3、4、≥5种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882倍〔95%CI(1.547,2.290)〕、2.939倍〔95%CI(2.429,3.555)〕、4.231倍〔95%CI(3.490,5.130)〕、5.723倍〔95%CI(4.680,7.000)〕、8.671倍〔95%CI(7.173,10.482)〕,门诊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684倍〔95%CI(1.421,1.995)〕、2.481倍〔95%CI(2.101,2.931)〕、3.691倍〔95%CI(3.115,4.374)〕、3.774倍〔95%CI(3.134,4.544)〕、5.577倍〔95%CI(4.698,6.620)〕。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增加1种慢性病,第50、75、90百分位数下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费用水平的影响更大〔住院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 248.43(219.20,2 277.66),住院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706.36(266.87,1 145.86)〕;每增加1种慢性病,各百分位数下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均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的影响更大〔门诊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96.33(31.06,361.61),门诊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28.56(26.83,230.28)〕。

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慢性病患病种数增加与更高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政府应重视初级保健,以管理与慢性病共病有关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者笔迹特征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卫珠琴, 张若愚, 张晨, 苏丽明, 黄诚, 张军伟, 钱敏才, 祁亨年, 王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0): 1224-12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29
摘要1195)   HTML18)    PDF(pc) (1916KB)(513)    收藏
背景

书写笔迹特征分析技术已在痴呆、帕金森病等相关认知障碍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针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人群的笔迹特征研究仍有待于拓展。

目的

揭示老年MCI者笔迹特征与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的差异性,探讨笔迹特征在MC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于2022年1—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州市社区老年MCI者3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与33例社区老年MCI者相匹配的社区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其进行调查,并邀请受试者使用点阵数码笔完成6项书写任务(包含4项汉字书写任务、2项图形书写任务),采集受试者笔迹特征的运动学参数,通过判别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笔迹特征及另设区分方案在MCI识别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图形书写任务中,观察组受试者书写平均压力更高(Z=-2.122,P=0.034),书写思考时间(Z=-4.302,P<0.001)、落笔时间(Z=-3.663,P<0.001)及任务完成总时间(t'=-5.565,P<0.001)更长,书写平均速度(Z=-2.458,P=0.014)、x方向平均速度(Z=-2.950,P=0.003)、y方向平均速度(Z=-2.094,P=0.040)更慢,书写x方向速度最大值(Z=-2.206,P=0.027)、x方向平均加速度(Z=-2.667,P=0.008)更小,书写正确性总分更低(Z=-3.593,P<0.001);在汉字书写任务中,观察组受试者书写思考时间(Z=-3.464,P=0.001)、任务完成总时间(Z=-2.940,P=0.003)更长。与汉字书写任务完成总时间相比,图形书写任务完成总时间在鉴别老年MCI者和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中的特异度更高(93.0%比55.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采用图形书写任务笔迹特征集对受试者进行MCI筛查时,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79.1%,准确率达80.3%(61/76),且图形书写任务笔迹特征集对老年MCI者的识别效能高于MMSE(Z=1.993,P=0.046)及汉字书写任务笔迹特征集(Z=2.408,P=0.016)。

结论

图形书写笔迹特征可能在筛查可疑MCI人群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借助MCI成套神经心理学测试开展MCI筛查服务之前(的同时),可采用图形书写笔迹特征对社区居民进行MCI筛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综合失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程娇娇, 刘贝贝, 苏蕴, 张杨洋, 王述寒, 张涵, 欧阳宗尚, 田庆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5): 1833-1837,18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48
摘要1186)   HTML39)    PDF(pc) (1627KB)(336)    收藏
背景

失能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老年空巢化趋势的加深,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健康引起广泛关注。

目的

调查河南省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综合失能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为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失能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1—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5 570名≥6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对老年人综合能力进行评定。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究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综合失能状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5 570名老年人中,空巢老人3 731名,非空巢老人1 839名。3 731名空巢老人中,1 939名(51.97%)综合能力完好,1 792名(48.03%)综合能力失能(其中轻度失能者1 471名,中度失能者217名,重度失能者104名);1 839名非空巢老人中,821人(44.64%)综合能力完好,1 018人(55.36%)综合能力失能(其中轻度失能者820名,中度失能者123名,重度失能者75名);空巢老人综合失能发生率低于非空巢老人(χ2=26.448,P<0.001)。空巢与非空巢老人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子女补贴、残疾、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空巢老人:70~79岁,OR=1.590,95%CI(1.373,1.842);≥80岁,OR=2.429,95%CI(1.934,3.050)。非空巢老人:70~79岁,OR=1.357,95%CI(1.084,1.699);≥80岁,OR=3.784,95%CI(2.820,5.076)〕、残疾〔空巢老人:有,OR=3.803,95%CI(2.924,4.947);非空巢老人:有,OR=3.523,95%CI(2.413,5.145)〕、意外事件〔空巢老人:有,OR=2.747,95%CI(2.101,3.591);非空巢老人:有,OR=2.789,95%CI(1.962,3.965)〕、慢性病种数〔空巢老人:4~7种,OR=6.549,95%CI(3.736,11.482);非空巢老人:4~7种,OR=2.997,95%CI(1.460,6.151)〕是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发生综合失能的共同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小学:OR=0.748,95%CI(0.629,0.890);初中:OR=0.776,95%CI(0.634,0.949)〕、子女补贴〔有:OR=1.318,95%CI(1.146,1.516)〕是空巢老人发生综合失能特有的影响因素(P<0.05);婚姻情况〔未婚/离婚/丧偶:OR=1.291,95%CI(1.047,1.592)〕、月经济收入〔1 001~2 000元:OR=0.574,95%CI(0.443,0.743)〕是非空巢老人发生综合失能特有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河南省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综合失能状况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中年龄、残疾、意外事件、慢性病种数是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发生综合失能共同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子女补贴是空巢老人发生综合失能特有的影响因素;婚姻情况、月经济收入是非空巢老人发生综合失能特有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对老年人失能状况干预时,应针对其是否"空巢"采取不同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Meta分析
于亚琳, 郭瑞莹, 张雪琰, 董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651-16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0
摘要1128)   HTML14)    PDF(pc) (3832KB)(318)    收藏
背景

心血管系统疾病作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中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循环系统慢性炎性反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脂质异常也是其年龄特异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运动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备受关注,其中抗阻运动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对于炎性反应、血脂异常的调节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

探究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1-08-31的关于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包括第一作者及年份、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抗阻运动方案和结局指标。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包括合并效应量的统计、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Egger's检验法。

结果

共计纳入15篇文献,476例观察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SMD(95%CI)=-0.67(-0.89,-0.46),P<0.01〕、总胆固醇〔SMD(95%CI)=-0.37(-0.66,-0.08),P=0.01〕、三酰甘油〔SMD(95%CI)=-0.29(-0.53,-0.05),P=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95%CI)=-0.37(-0.67,-0.06),P=0.02〕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SMD(95%CI)=0.33(0.09,0.57),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周期≤12周时,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强度为高强度及在慢性病人群中,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阻运动对降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慢性炎性反应、改善血脂异常有较好的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社区老年人处方精简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徐园园, 徐志杰, 倪雅婷, 梁旭健, 胡雪婷, 方哲明, 祝悦, 方力争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557-15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0
摘要1107)   HTML50)    PDF(pc) (1954KB)(975)    收藏

用药安全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多重用药可使老年人发生潜在不恰当用药(PIM)的可能性增加,常会引起药物间相互作用并导致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甚至会使老年人住院率、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增加。处方精简是一种基于"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同决策"理念的处方优化行为,旨在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社区是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问题突出。社区全科医生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对患者过去和当前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有着详细的了解这一优势,也有利于确保处方精简的顺利实施。然而,目前对我国社区老年人实施处方精简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阐述处方精简的定义、处方精简在社区环境下的实施过程与步骤及其干预效果,进而深入探讨处方精简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影响与意义,以期为我国社区处方精简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体验的质性研究
杨直, 高静, 柏丁兮, 刘锐芮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336-23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9
摘要1094)   HTML26)    PDF(pc) (1873KB)(1476)    收藏
背景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慢性病共病现象日益普遍。慢性病共病给老年患者带来了较重的治疗负担,但当前国内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组成尚不明确。

目的

深入了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的真实体验,为促进国内治疗负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21年1—6月在成都市1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1所一级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21例,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进行访谈,了解其治疗负担,并按照Colaizzi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结果

共访谈了21例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其中女8例、男13例,来自三级医院10例、二级医院7例、一级医院4例。提炼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体验的6个主题:经济负担、药物负担、自我管理负担、获得医疗服务负担、社交性负担、心理负担。

结论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负担较重,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承受的治疗负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地将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治疗负担降至最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陈希, 章娟, 李霖, 张佳琪, 吴耀丽, 郭慧, 王超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1): 3890-38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7
摘要1075)   HTML44)    PDF(pc) (1441KB)(2450)    收藏
背景 体力活动不足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与死亡存在着关联,体力活动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鲜少有针对不同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究我国中老年人(≥45岁)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数据,于2022-09-10提取2 799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变量、慢性病患病数量等基线资料,依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价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水平:低水平体力活动〔<600代谢当量(MET)/周〕、中水平体力活动(600~3 000 MET/周)、高水平体力活动(>3 000 MET/周)。随访日期为2011—2018年,并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数据进行追踪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n=2 424)和全因死亡组(n=37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2 799名中老年人随访7年期间全因死亡375例,全因死亡发生率为13.40%。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的体力活动水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ADL受限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患慢性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节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低水平体力活动为对照,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43%〔HR=0.57,95%CI(0.44,0.75),P<0.001〕和64%〔HR=0.36,95%CI(0.27,0.48),P<0.001〕。2次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与低水平体力活动比较,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P<0.001),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中水平体力活动可使60~74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0%〔HR=0.50,95%CI(0.33,0.76),P<0.001〕,使BMI正常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1%〔HR=0.49,95%CI(0.33,0.73),P<0.001〕;高水平体力活动可使45~59岁和60~74岁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74%〔HR=0.26,95%CI(0.14,0.47),P<0.001〕、65%〔HR=0.35,95%CI(0.24,0.51),P<0.001〕,以及BMI正常、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71%〔HR=0.29,95%CI(0.20,0.43),P<0.001〕、64%〔HR=0.36,95%CI(0.22,0.59),P<0.001〕。结论 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降低中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且高水平体力活动的效果更明显。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45~59岁和超重肥胖人群适宜选择高水平体力活动;60~74岁和BMI正常人群选择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受益;≥75岁和偏瘦人群尚未形成有充分证据的明确推荐,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范围综述
秦兰芳, 郭文熙, 王瑞, 刘重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64-28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66
摘要1028)   HTML22)    PDF(pc) (1422KB)(905)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围术期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衰弱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且日益引起关注,术前尽早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早期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骨科住院老年患者使用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范围综述,为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Scopu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6—2021年。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基本信息、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及涉及的衰弱评估工具基本特点(名称、研究国家、研究类型、量表维度、量表条目、评估截点值、评估时间等)。

结果

共检索出1 733篇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12种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Fried's衰弱表型(FP)标准和衰弱指数(FI)是常用的两种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准确有效的工具进行衰弱的筛查对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和改善术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自我报告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简易衰弱问卷(FRAIL)、PRISMA-7问卷和Groningen衰弱指标量表(GFI)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也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完成评估。

结论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选择衰弱评估工具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和临床环境资源状况、工具的性能等因素,但目前仍缺乏衰弱评估的金标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现有的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或研制开发适合我国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从最新临床研究证据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刘凯旋, 郭艺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305-13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03
摘要1026)   HTML30)    PDF(pc) (964KB)(705)    收藏

由于相关研究证据较少,长期以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一直存在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降压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而其血压控制目标应该更宽松。但近年来发表的最新研究证据表明,将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可以更多获益。预期这些新研究结论将会对未来国内外指南的修订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我国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及健康公平性研究
闵淑慧, 胡依, 成晓芬, 郭芮绮, 李贝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6): 1938-19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61
摘要1019)   HTML34)    PDF(pc) (1383KB)(416)    收藏
背景

我国流动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大,"年龄"和"流动"的双重弱势导致其存在健康脆弱风险和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低的问题。目前,针对流动老年人与收入相关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不公平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了解流动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健康状况,评价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公平性,为减少与收入相关的卫生不平等情况提供建议。

方法

于2022年4月,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 2018)中选取年龄≥60岁的老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n=5 840)。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情况反映流动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自评健康、近1年患病情况反映流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同时收集流动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经济学特征及流动特征作为解释变量。采用修正集中指数(EI)衡量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状况与收入相关的不平等程度,采用基于Logit模型的分解分析量化每个决定因素对总不公平的贡献。

结果

流动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接受率为72.12%(4 212/5 840),EI=0.021(P>0.05);健康档案建立率为30.99%(1 810/5 840),EI=-0.054(P<0.05);家庭医生签约率为16.83%(983/5 840),EI=-0.057(P<0.05)。自评健康良好者占82.29%(4 806/5 840),EI=0.199(P<0.05);近1年患病者占29.02%(1 695/5 840),EI=0.123(P<0.05)。EI分解结果显示:对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贡献最高的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贡献率分别为74.354%、53.383%),其次为流动范围(对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贡献率分别为43.474%、32.063%);对健康状况不公平贡献率最高的因素亦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自评健康、近1年患病情况的贡献率分别为59.561%、66.641%),其次为户籍类型对自评健康的影响(贡献率为36.347%),流动范围对近1年患病情况的影响(贡献率为14.153%)。

结论

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不良健康结果均倾向于低收入人群,收入是引起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宣传工作,重点关注经济地位较低的流动老年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老年患者社区门诊潜在不适当处方影响因素分析
耿佳音, 黄亚芳, 刘艳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6): 1969-19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4
摘要1018)   HTML50)    PDF(pc) (2642KB)(506)    收藏
背景

社区门诊老年患者常罹患多种慢性病,易被开具潜在不适当处方(PIP)。

目的

分析社区门诊老年患者处方成为PIP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2019-01-01至2019-12-31至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的药物处方,由2名具有中级职称的药剂师分别依据美国老年医学会2019版Beers标准(简称Beers标准)及《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2017版)》(简称中国标准)对处方进行评价,同时由研究者采集处方者、处方对象和处方内容相关资料,比较不同评价结果处方在处方者、处方对象特征及处方内容上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IP开具的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仅选取≥65岁患者的处方)。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PIP中不适当用药的药品分布情况。

结果

共纳入815张老年患者门诊处方,在Beers标准、中国标准下,分别有266张(32.6%)、182张(22.3%)处方为PIP。在Beers标准下:PIP与非PIP的处方者年龄,处方对象年龄,疾病诊断为高血压、失眠者占比,药物品种数,药物类别为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血栓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和胃肠道系统用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国标准下:PIP与非PIP的处方者年龄、职称分布,疾病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失眠和骨关节炎者占比,药物类别为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血栓用药、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在Beers标准还是在中国标准下:老年患者冠心病、失眠患病情况对PIP的开具有影响,处方中包含抗血栓用药是处方成为PIP的影响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失眠患病情况对PIP的开具有影响,处方中包含抗血栓用药是其成为PIP的影响因素(P<0.05)。在Beers标准下,266张PIP涉及不适当用药共302例次,其中抗血栓药物占46.4%(140/30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16.2%(49/302),内分泌系统糖尿病(非胰岛素)药物占13.9%(42/302);在中国标准下,182张PIP涉及不适当用药共205例次,其中抗血栓药物占44.9%(92/20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25.9%(53/205),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占14.1%(29/205)。

结论

老年患者社区门诊处方中,PIP占比较高,今后应重视社区医生对安全、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情况,规范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及失眠患者药物处方的审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老年住院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基于云南省老年综合评估系统的研究
戴靖榕, 李婕, 何旭, 李杨, 李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320-13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54
摘要1013)   HTML21)    PDF(pc) (1059KB)(225)    收藏
背景

当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研究多着重于肺部本身,而关于慢阻肺肺外表现的研究依然缺乏,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慢阻肺与老年综合征密切相关,但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目的

调查云南省多家医院近3年老年住院患者慢阻肺的患病现状,并从老年综合征角度探讨老年慢阻肺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云南省多家医院新入院老年(≥60岁)患者2 1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患有慢阻肺分为慢阻肺组和非慢阻肺组。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利用其中的量表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包括采用老年抑郁评估量表(GDS-15)评估焦虑抑郁状态、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失眠情况、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PAGAR)评估家庭支持情况、Morse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微型营养评估量表评估营养状况、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Fried量表评估衰弱状况、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估吞咽功能(呛咳)、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尿失禁情况、Roma Ⅲ量表评估便秘情况、视觉模拟法评估疼痛情况、1年内有无跌倒情况。老年住院患者慢阻肺的影响因素探讨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非慢阻肺组1 558例(71.4%),慢阻肺组624例(28.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85岁、≥85岁、男性、焦虑抑郁状态、潜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衰弱前期、衰弱是老年慢阻肺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慢阻肺患病率较高,并与老年综合征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的系统综述
许文仙, 沈禹聪, 郑崇皓, 梁安东, 陈梦姣, 章永杰, 杨晔琴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6): 2044-20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3
摘要1010)   HTML21)    PDF(pc) (2659KB)(703)    收藏
背景

老年人虐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老年人虐待行为常隐蔽发生,难以被察觉与识别,有效的评估工具是发现和制止老年人虐待的前提条件。

目的

系统综述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的相关研究。

方法

2021年1月10—24日,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共11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12-31公开发表的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使用量表性能的真实性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29项研究,涉及19种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包括18种英文问卷和1种中文问卷。根据测评内容,评估工具主要包括2个层面,分别为老年人虐待风险(7个)与老年人虐待行为(12个)。其中,老年人虐待行为评估工具中的家庭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ATDEA)、老年女性的家庭暴力量表(FVOW)和家庭照顾者对血液透析老年人不良行为问卷可用于虐待严重程度的筛查。

结论

随着老年人虐待这一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国际社会针对不同人群、机构与文化背景发展了不同类型的评估工具。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机构等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工具,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虐待测评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中老年居民网络健康信息使用习惯与其电子健康素养的关系研究
袁程, 魏晓敏, 武晓宇, 刘惠琳, 姜综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6): 1989-19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82
摘要992)   HTML29)    PDF(pc) (1455KB)(1445)    收藏
背景

健康科普服务的供需双方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电子健康素养应成为慢性病患者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

目的

分析中老年居民网络健康信息使用习惯和电子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老年居民网络健康信息使用习惯与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关系,为提高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和发展适合的互联网健康科普服务提供借鉴。

方法

于2021年6—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1 061例来自上海市社区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电子健康素养量表(eHEAL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网络健康信息使用习惯和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使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中老年居民网络健康信息使用习惯及其他潜在候选因素对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4%。寻求网络健康信息的渠道方面,中老年居民主要通过关注健康类账号〔411例(40.33%)〕寻求网络健康信息,其次是搜索功能或引擎〔336例(32.97%)〕,对健康管理类APP或小程序〔254例(24.93%)〕及在线健康社区〔65例(6.38%)〕的利用较少;使用的网络健康信息来源方面,中老年居民使用的网络健康信息较少来自医疗机构〔397例(38.96%)〕和医务人员个人〔187例(18.35%)〕。1 019例中老年居民中文版eHEALS平均总得分为(27.62±8.57)分,电子健康素养的相对薄弱之处是对如何利用网络来解答自己的健康问题的知晓度较低〔在中文版eHEALS条目2上的平均得分为(3.36±1.27)分〕和评价网络卫生资源信息好坏的技能较弱〔在中文版eHEALS条目6上的平均得分为(3.38±1.2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同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情况、寻求网络健康信息的渠道是否≥2种、使用的网络健康信息来源是否≥2种、转发分享网络健康信息情况、是否参加集体线上学习和是否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认可态度是中老年居民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论

中老年居民电子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网络健康信息使用习惯等多种因素会影响中老年居民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应向中老年居民普及权威信息整合及检索平台,注重对网络健康信息平台的监管审核和适老化改造,并通过调动社区、家庭、健康社团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等多方资源帮助中老年居民更好地利用网络健康信息,提高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谢雪梅, 高静, 柏丁兮, 卢贤英, 何佳丽, 李月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94-44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4
摘要983)   HTML28)    PDF(pc) (957KB)(2533)    收藏
背景

老年人多重用药现象已日益普遍。而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故早期了解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高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年龄≥60岁,用药种类≥5种)依从性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以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30 047例,其中服药依从性好的人数为50 8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服药依从率为41%〔95%CI(34%,47%)〕,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年龄〔OR=2.62,95%CI(1.60,4.78),P<0.000 1〕、性别〔OR=1.70,95%CI(1.30,2.23),P=0.000 1〕、文化程度〔OR=1.73,95%CI(1.38,2.16),P<0.000 01〕、居住方式〔OR=2.85,95%CI(2.18,3.72),P<0.000 01〕、用药知识水平〔OR=1.14,95%CI(1.04,1.25),P=0.005〕、服药信念〔OR=2.06,95%CI(1.44,2.93),P<0.000 1〕、抑郁〔OR=2.52,95%CI(1.96,3.24),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ADL)〔OR=2.39,95%CI(1.68,3.38),P<0.000 01〕、跌倒史〔OR=3.51,95%CI(2.03,6.06),P<0.000 01〕、专业人员指导〔OR=3.75,95%CI(1.92,7.33),P=0.000 1〕、用药种类数量〔OR=2.58,95%CI(1.96,3.41),P<0.000 1〕、药物不良反应〔OR=3.08,95%CI(2.17,4.38),P<0.000 1〕、用药方案复杂性〔OR=1.08,95%CI(1.03,1.14),P=0.004〕、药物管理〔OR=1.92,95%CI(1.34,2.75),P=0.000 3〕、用药费用〔OR=2.60,95%CI(1.30,5.17),P=0.000 7〕有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Begg's检验(P=0.441)和Egger's检测(P=0.674)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较低。

结论

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率为41%。且现有证据表明:一般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心理、社会因素(抑郁、ADL、跌倒史、用药知识水平、服药信念、专业人员指导),药物因素(药物管理、用药费用、用药方案复杂性、用药种类数量、药物不良反应)是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优化多重用药老年人疾病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营养不良和25羟维生素D及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研究
戴靖榕, 李婕, 何旭, 李杨, 李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189-1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503
摘要981)   HTML26)    PDF(pc) (1019KB)(472)    收藏
背景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临床干预以药物控制肺部症状为主,而关于COPD肺外相关因素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目的

分析营养不良、25羟维生素D〔25(OH)D〕及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新入院患者305例,根据COPD发生情况分为非COPD组216例和COPD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老年综合评估项目;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25(OH)D、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当前吸烟率、营养状况、认知功能、焦虑状态发生率、抑郁状态发生率、失能发生率、睡眠状况、衰弱状况、多重用药比例、用药种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甲状腺素、25(OH)D、雌二醇、睾酮、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介素6、白介素1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吸烟〔OR=2.351,95%CI(1.053,5.249)〕、潜在营养不良〔OR=2.429,95%CI(1.118,5.276)〕、营养不良〔OR=3.936,95%CI(1.355,11.439)〕、失眠〔OR=2.584,95%CI(1.094,6.102)〕、C反应蛋白〔OR=0.988,95%CI(0.978,0.999)〕、25(OH)D〔OR=0.929,95%CI(0.880,0.981)〕、白介素1β〔OR=1.025,95%CI(1.003,1.047)〕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rs=0.280,P<0.001)、白介素1β(rs=0.145,P=0.011)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25(OH)D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负相关(rs=-0.264,P<0.001)。

结论

营养不良、25(OH)D、白介素1β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营养不良、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25(OH)D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负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中老年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陆伟伟, 朱睿, 陈君, 付腾飞, 张键, 林岳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0): 1191-11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44
摘要974)   HTML20)    PDF(pc) (1101KB)(276)    收藏
背景

中老年抑郁状态和儿童期不良经历(ACEs)的研究在国际上愈受重视,但以中国人群为样本的研究仍然较少报道,需要进一步探索。

目的

探索我国当前成年人群的ACEs发生率,研究ACEs对中老年抑郁状态的影响,提供基于我国人群样本的抑郁与ACEs的精准画像。

方法

2021年7—8月,利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办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ARLS)2015年和2018年的截面数据,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7 035例≥45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抑郁评估量表、ACEs(虐待、忽视、不良家庭)和个体特征,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相关问题,生成新的虚拟变量并重新赋值。以零ACEs经历的研究对象为控制组,以有ACEs经历的研究对象为处理组,将所有协变量纳入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采用稳健标准误形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估所有协变量的倾向得分,按最近邻1∶1方法匹配控制组和处理组样本,同时进行平衡性检验和共同支持检验,评估处理组ACEs对中老年抑郁状态的平均处理效应。

结果

7 035例调查对象中,6 529例(92.81%)经历过ACEs,1 802例(25.61%)经历≥4种ACEs,1 003例(14.26%)为抑郁状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自评健康与ACEs相关(P<0.05);接下来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达到控制组和处理组的个体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平衡性检验和共同支持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结果显示,有ACEs比零ACEs导致的中老年抑郁状态发生率高出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当前中老年群体的ACEs发生率居于高位水平,ACEs可明显提升抑郁发生率,亟须建立ACEs筛查干预机制,提升该类人群的健康服务和福祉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