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最新文章合辑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受到公众的关注,虽然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儿童用药安全,但仍存在药物适宜品种少、不合理用药等问题,亟需科学合理的儿童用药政策推动其发展。
对我国儿童用药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为未来的儿童用药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儿童用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文本挖掘法对2014—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23份儿童用药政策文件进行处理,构建儿童用药政策的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通过10个一级变量和41个二级变量对我国23项儿童用药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
23项儿童用药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5.65,PMC凹陷指数均值为4.35,包括1项优秀级政策、17项良好级政策和5项合格级政策,无完美级政策和不良政策;23项儿童用药政策在政策工具和政策受体上得分较高,在发布机构和政策时效上得分较低。
我国儿童用药政策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可从政策时效、发布机构和政策内容方面进一步完善。
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是不同地区和人群中主要的共病聚集模式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目前有关C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的研究较少。
研究真实世界中C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为CMM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1—6月医院信息系统中诊断为CMM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疾病诊断与处方基本信息,使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7 059例CMM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 960例(56.1%),女性患者3 099例(43.9%);年龄18~97岁,平均年龄(58.1±13.7)岁。患者用药品种数<5种的3 910例次(占55.4%),用药品种数5~9种的2 740例次(占38.8%),用药品种数≥10种的409例次(占5.8%)。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是CMM的核心疾病,除此之外,又以慢性胃炎、肾功能不全以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较常见。CMM药物处方中,以他汀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为核心用药。
CMM患者中慢性胃炎、肾功能不全以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较常见,应加强对其筛查和预防。CMM药物处方中,以降脂、降压、降糖药物为核心用药。
近年来,药物导致的急性中毒逐年增多,但多数药物中毒缺乏特效解毒剂。血液净化治疗在药物急性中毒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关于其在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方面的应用尚无统一推荐意见。本专家共识以药代动力学为核心,对血液净化治疗在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治疗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增进临床医生对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相应血液净化治疗模式的理解,从而使其在诊治药物急性中毒患者时可以基于导致中毒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择合理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并制订恰当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案,最终提高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患者的救治效果。
社区全科医生为慢性病共病患者做出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开展培训提升其决策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需求缺乏深入研究。
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在开展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在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需求,为设计相关培训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于2023-10-05至2023-12-21,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和最大差异原则,招募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深圳市、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题围绕社区全科医生在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上的内容及形式需求开展。访谈内容由2名研究者独立转录和编码,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共有20名社区全科医生完成访谈,15名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8.5±3.0)岁。基于社区全科医生当前面临的共病药物治疗决策问题,对其开展的培训内容应涵盖药物治疗评估、药物合理选择、医患沟通与共同决策、用药教育与随访4个方面。在培训形式上,社区全科医生愿意接受灵活多样的授课途径,且更为认可基于案例和结合社区医疗需求的培训方法。
社区全科医生对慢性病共病用药决策能力存在明确的培训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培训课程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可助力培训更适应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与实际需求。
慢性病共病是指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共病患者常联用多种药物治疗,给社区全科医生的科学用药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社区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性决策框架,即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框架(MDMF)。该框架由社区全科医生接诊共病患者的5个阶段构成,包括"健康问题回顾""用药综合评估""医患共同决策""药物治疗记录"和"安排随访计划"。MDMF能够促使社区全科医生为共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但也对其诊疗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议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以MDMF为核心的培训、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并采取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措施,推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探究PER添加治疗儿童RE的疗效、可能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耐受性。
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0~18岁RE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对比PER添加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评估PER的治疗效果,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保留率,并分析PER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临床特征。
共纳入192例研究对象,PER添加治疗后,第12、24、3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6.3%(108/192)、62.1%(113/182)、69.7%(122/175),无发作率分别为19.3%(37/192)、21.4%(39/182)、24.6%(43/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1/192),主要为头晕、暴躁易怒、无力嗜睡等,末次随访药物保留率为91.1%(175/192)。PER添加治疗的RE患儿连续用药12周时,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起病年龄、抗癫痫治疗病程、起源类型、发作形式、添加PER前发作频率、联合其他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数量、生酮饮食/外科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78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67例患儿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中部)放电总有效占比较高;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以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其次为以脑白质损伤为主的患儿。
PER添加治疗儿童RE整体有效率及保留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药物耐受情况好。对于起病年龄晚、发作形式为运动性发作、局灶性起源、抗癫痫治疗病程短、联合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少的RE患儿更为有效。脑电图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颞中部)放电、头颅磁共振结果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推荐二甲双胍为一线降糖用药的同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偏好选择适当的二线降糖药进行联合用药。由于我国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病率、生活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分析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差异,为临床和卫生管理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采用离散选择实验设计调查问卷,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调查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443份,回收有效问卷1 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19%。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自付费用是南方患者对二线用药偏好的影响因素(P<0.05),南方2型糖尿病患者偏好自付费用为0元/月、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血糖控制效果很强、无低血糖事件风险、能保护心血管和服药方式为口服的二线降糖药物(P<0.05),当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由较高换为无风险时,南方患者每月愿意支付408.06元。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自付费用、半年内体质量变化是北方患者对二线用药偏好的影响因素(P<0.05),北方2型糖尿病患者偏好自付费用为0元/月、血糖控制效果很强、无低血糖事件风险、能保护心血管、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服药方式为口服和半年内体质量变化降低2.0 kg的二线降糖药物(P<0.05),当治疗血糖控制效果很弱换为很强时,北方患者每月愿意支付435.98元。
除自付费用外,南方2型糖尿病患者更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北方2型糖尿病患者更重视血糖控制效果,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存在差异。地域差异为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临床诊治需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偏好差异。
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ISA)是一种高患病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伴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相比单独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可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可能会增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恶化OSA严重程度而不推荐用于OSA治疗。目前,NBZDs对COMISA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回顾的方式,整理了OSA和COMISA患者使用NBZDs的相关文献,分析NBZDs对AHI、氧减指数、睡眠质量等多个指标的影响,评价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COMISA患者如何合理使用NBZDs提供借鉴。
糖尿病因其高患病率及相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证据为改善患者健康结局提供了有效信息,决策辅助工具利于患者获取证据,增加医患的互动性。
获取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以实现证据、患者价值观和决策情境的结合,促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决策。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确定降糖药的价值评估维度和属性,文献检索的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采用优劣尺度法设计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问卷,在江苏省5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在分析患者偏好的基础上,运用Vue+Element UI、Spring Boot、Spring Security、Java等技术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
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的生命年、生活质量的变化、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这5个属性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决策中最为重要。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提供了降糖新药相对有效性、相对安全性、便捷性和可负担性的结构化证据概要。降糖新药的多维价值评估模块是工具的核心,支持患者对药品价值的循证评估。
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整合了降糖新药的研究证据、患者偏好和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医患共同决策。
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之一,易引发肝损伤,目前对其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研究数据较少。
探讨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8月住院且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出现肝损伤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为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
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共确诊84例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男性较多(72.6%),平均年龄为(60.2±11.5)岁,且均合并基础疾病(100.0%);达到中度肝损伤2例(2.4%),经治疗治愈或好转率达到100.0%。根据病程分型,主要表现为急性病程(100.0%);根据受损靶细胞分型以混合型最多(60.7%),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6.2%)、肝细胞型(11.9%)。78.6%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在3个月内,且以第1~2周内居多;81.0%的患者在累积服用阿托伐他汀80个药物限定日剂量时发生肝损伤。
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多发生于男性、中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多为轻度肝损伤,预后较好;临床分型以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居多;肝损伤发生时间主要在3个月内,且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有一定剂量依赖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共病和多重用药问题严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获取各类健康服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仍处在薄弱状态。
探讨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管理模式对患者用药知信行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用药行为提供现实依据。
于2021年9—12月,选择上海市金山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本来源地,以已签约家庭医生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已签约老年患者为干预组(n=223),以另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已签约老年患者为对照组(n=198)。采用倾向性匹配得分(PSM)以1∶1比例进行组间基线匹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慢性病管理方案,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药物整合,指导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使用《老年人用药保健手册》及分装药盒,开展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管理模式。记录患者入组时和随访3个月后的用药知信行得分和规范用药行为情况,并分析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经过PSM后,共有141对匹配成功,匹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合理用药知识、信念、用药依从性得分、规范用药习惯养成情况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合理用药知识、信念、用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合理用药知识、信念、用药依从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建立用药提醒习惯、将药物放在显眼位置、家属参与协助提醒服药、使用分装药盒和记录用药笔记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管理模式有助于强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增强患者合理用药知识信念,提高患者用药行为依从性和规范性。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常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存且相互作用。既往临床上对于有症状的房颤伴长间歇治疗多倾向于植入心脏起搏器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植入起搏器相比,射频消融能降低房性心动过速相关心律失常的住院率、有效控制房颤,改善患者预后及心力衰竭住院率。但同时部分患者存在固有窦房结功能障碍(SND),且SND可在部分患有房颤的患者中逐渐进展及加重。因此,房颤伴长间歇患者的一线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本文以房颤伴长间歇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第3大肝脏疾病,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苦黄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尤其是伴有黄疸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确切。但是,尚缺乏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保肝退黄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评价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
采用随机、阳性对照、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93例,采用单中心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保肝治疗4周的基础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苦黄注射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2周,再改用苦黄颗粒/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治疗2周、治疗4周的退黄有效率、主要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及其复常率。
治疗期间共脱落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两组治疗2、4周后退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ALT、AST、ALP、GGT、TBIL、TB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ALT、AST、ALP、GGT、TBIL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非劣效于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序贯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子宫腺肌病(AM)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药治疗AM有一定优势,前期研究显示,桂楼复方宫内缓释系统可明显降低AM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侵袭能力。
探讨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AMDC)迁移、侵袭的影响,并研究其对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使用CCK-8法检测AMDC细胞活力并筛选最佳药物浓度。设置空白组,使用桂楼复方(50、100 mg/L)处理AMDC,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RhoA、RhoB、RhoC、ROCK1、ROCK2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Rescue实验中使用激动剂U-46619(1 μmol/L)和桂楼复方(100 mg/L)处理AMDC,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hoA、RhoB、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改变情况。
与空白组比较,100 mg/L桂楼复方干预后AMDC细胞存活率未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最佳药物浓度。选取50、100 mg/L桂楼复方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桂楼复方50 mg/L、100 mg/L组AMDC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01),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01),U-46619 1 μmol/L组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上调(P<0.001)。与U-46619 1 μmol/L组比较,U-46619 1 μmol/L联合桂楼复方100 mg/L组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下调(P<0.001)。空白组与桂楼复方50 mg/L、100 mg/L组RhoB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桂楼复方可有效抑制AMDC的迁移、侵袭能力,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最佳药物浓度为100 mg/L,桂楼复方可下调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可逆转U-46619对RhoA、RhoC、ROCK1、ROCK2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从而抑制AM病局部异位病灶的持续进展,其作用可能与调控Rho/ROCK通路密切相关。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通脑饮为江苏省中医院治疗脑梗死的协定方,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临床试验,解释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99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7例)和试验组(102例)。两组均接受稳定型脑梗死的标准化治疗,试验组加用通脑饮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卒中引起的功能损害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从TCMSP和文献中筛选通脑饮的化学成分,选择生物利用度(OB)≥30%和药物相似性(DL)≥0.18要求的成分寻找该处方的有效成分。利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分析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分子靶点。在筛选出共同靶点后,用Cytoscape软件、String数据库分别绘制化合物和靶蛋白的网络图、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实验,确定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活性成分。
治疗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得到通脑饮活性成分60个,潜在靶点147个,疾病相关靶点5 167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121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前列腺癌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白介素(IL)-17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通脑饮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β谷甾醇、山柰酚和胡萝卜素与核心蛋白雄激素受体(AR)有较好的结合性。
通脑饮可能通过激活AR来治疗脑梗死。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也是潜在的机制。
达格列净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药物,还具有降低T2DM肾病进展风险、减少尿蛋白以及心脏保护等作用,然而,达格列净能否降低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探讨达格列净对T2DM患者PCI术后CIN发病的影响。
根据达格列净使用情况以1∶1倾向性匹配原则,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2023年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T2DM患者共4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达格列净组242例、对照组242例。收集2组患者PCI术前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2组患者PCI术前、PCI术后48 h及PCI术后1周的肾功能,包括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变化。主要终点事件为CIN发病率,次要终点事件为PCI围术期肾功能的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达格列净对T2DM患者PCI术后CIN发病的影响。
达格列净组患者CIN发病率为6.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CIN发病率(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P=0.039);达格列净组患者CIN危险评分及B型钠尿肽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前、术后1周,2组患者BUN、Scr、Ccr、Cys-C、β2-MG、NGA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48 h,达格列净组患者Cys-C、β2-MG、NGA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N危险评分高(OR=1.213,95%CI=1.085~1.358,P=0.001)、B型钠尿肽水平升高(OR=3.940,95%CI=1.479~10.494,P=0.006)是T2DM患者PCI术后CI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达格列净(OR=0.338,95%CI=0.159~0.717,P=0.005)是T2DM患者PCI术后CIN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
使用达格列净是T2DM患者PCI术后CIN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达格列净并不增加T2DM患者PCI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风险,并可能降低CIN的发生率。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RA-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损害了RA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脏痹方在临床多用于RA经久不愈者,但其作用机制及对RA-ILD的疗效仍不清楚。
探讨脏痹方在RA和RA-ILD中的治疗可能性和潜在机制。
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3月。将14只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TNF-Tg)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脏痹方组(ZBF组),每组各7只。同时随机挑选7只同窝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WT组)。ZBF组给予脏痹方灌胃(1.4 g/mL,1次/d,0.2 mL/次),WT组和Saline组小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8周。干预完成后小鼠踝关节组织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面积,阿尔新蓝-橙黄染色检测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测量破骨细胞面积。小鼠肺组织分别采用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面积占比,Masson染色检测肺纤维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组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面积占比。
Saline组小鼠的踝关节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滑膜增生,关节组织被破坏。ZBF组踝关节的炎症减轻。Saline组小鼠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WT组(P<0.05)。Saline组小鼠踝关节距骨矢状面被严重破坏,骨侵蚀严重,ZBF组小鼠踝关节骨与软骨侵蚀明显改善,距骨矢状面轮廓逐渐清晰,骨量明显增加。Saline组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低于ZBF组、WT组,ZBF组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低于WT组(P<0.05)。Saline组小鼠踝关节中出现大片红色破骨细胞浸润,ZBF组小鼠破骨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改善。ZBF组破骨细胞面积明显低于Saline组(P<0.05)。Saline组小鼠肺间质、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弥漫有轻度至中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中、小动脉壁增厚,肺泡间隔缩小,肺组织破坏明显;ZBF组小鼠肺间质和气管血管周围的炎性细胞减少,肺组织渐清晰,结构得到改善。Saline组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高于WT组。Saline组小鼠肺组织中血管和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多,肺泡或支气管壁增厚,ZBF组肺脏血管和支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面积减少,肺脏结构改善明显。Saline组肺组织纤维化积分高于ZBF组、WT组,ZBF组肺组织纤维化积分高于WT组。Saline组小鼠肺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大多围绕在肺脏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形成缺乏生发中心的卵泡样结构。ZBF组小鼠肺脏中的卵泡样结构减少。Saline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面积占比高于WT组。
脏痹方不仅减轻了RA-ILD小鼠的踝关节损伤,而且对其肺脏炎症和纤维化也有改善作用,减少了肺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目。
质子泵抑制剂(PPI)长期服用的潜在风险和潜在不合理用药问题逐渐得到重视。PPI处方精简已得到广泛认同,我国社区居民中长期服用PPI的情况及进行PPI处方精简的意愿尚不明确。
了解社区居民长期服用PPI及PPI处方精简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于2018年4月—2020年1月对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长期服用PPI的389例居民进行调查,通过社区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和电话问卷调查收集居民一般情况、PPI使用情况、是否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用药数量、是否可开展PPI精简处方、多重用药情况等。通过电话问卷调查2020年6—12月仍长期服用PPI的92例居民对PPI长期服用的认知和处方精简态度。对可开展处方精简居民连续服用PPI时间>6个月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次调查排除拒绝回答或无法联系、未连续服用PPI的患者后,最终318例长期服用PPI的居民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3.9±12.5)岁,女性占61.0%,合并慢性疾病的数量平均为(3.3±1.4)种,用药数量平均为(6.1±3.3)种。可开展PPI处方精简的居民231例(72.6%)。PPI的处方指征中预防NSAIDs和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最多[202例(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的年龄(OR=1.044,95%CI=1.016~1.073)、用药数量(OR=1.175,95%CI=1.009~1.376)是连续服用PPI >6个月的影响因素(P<0.05)。2020年6—12月仍长期服用PPI且可开展处方精简的居民中82.6%(76/92)知晓药物使用适应证,70.7%(65/92)不了解长期服用PPI的潜在不良反应,71.7%(66/92)的愿意在全科医生的帮助下精简PPI处方,对于处方精简的主要担心是症状反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服用PPI居民的年龄较大、女性居多,多重用药比例高;应关注年龄大、用药数量较多居民使用PPI药物的情况,需加强对PPI长期服用潜在风险的宣教;长期服用PPI的居民对PPI处方精简的态度积极,但需加强对PPI长期用药管理。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慢性病共病患者在老年群体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慢性病共病患者能否严格遵医嘱服药影响着共病管理的效果。
调查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共病患者的共病管理提供依据。
2022年10月—2023年3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东省27个社区抽取998例60岁及以上共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社区全科门诊、居民集中座谈的形式对共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询问方式完成匿名问卷调查。以服药依从性为因变量,以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家人督促服药、家庭医生帮助、患病数量、病情了解度、药物关注度、BMI、吸烟、饮酒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共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8%。在998例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719例(72.0%),服药依从性差279例(28.0%);男性512例(51.3%),女性486例(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中/中专:OR=0.298,95%CI=0.117~0.762;大专及以上:OR=0.325,95%CI=0.127~0.831)、个人年收入(>3万~5万元:OR=7.694,95%CI=2.071~28.582;>5万~10万元:OR=12.408,95%CI=3.229~47.686;>10万~20万元:OR=4.893,95%CI=1.174~20.397)、家人督促服药频率(偶尔:OR=1.842,95%CI=1.222~2.779)、家庭医生帮助(略有帮助:OR=2.537,95%CI=1.531~4.205)、病情了解度(大部分了解:OR=3.015,95%CI=1.948~4.667;比较了解:OR=3.510,95%CI=1.955~6.300;了解一些/不了解:OR=3.469,95%CI=1.338~8.994)、药物关注度(大部分关注:OR=4.928,95%CI=3.336~7.278;比较关注:OR=3.670,95%CI=1.915~7.033;关注一些/不关注:OR=8.560,95%CI=2.497~29.339)、BMI(过低:OR=2.303,95%CI=1.154~4.598;超重/肥胖:OR=0.598,95%CI=0.390~0.915)、饮酒(OR=1.959,95%CI=1.270~3.022)是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
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为72.0%。高收入人群、家人偶尔督促服药、家庭医生略有帮助、病情了解度低、药物关注度低、BMI过低、饮酒的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社会各方应联合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提升老年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加强共病的整合管理,促进老年患者健康水平。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和缓解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大约一半的患者病程发展复杂,伴有慢性活动或频繁复发的UC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UC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患者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
2名研究人员独立使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搜索有关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对照组为安慰剂。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RevMan 5.4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进行成对分析和网络荟萃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对各结局指标的纳入药物进行排序,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UC的临床疗效。
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9 546例UC患者,10种药物干预方案(Filgotinib 100 mg、Filgotinib 200 mg、Upadacitinib、Tofacitinib、Etrolizumab、Adalimumab、Vedolizumab、Golimumab 50 mg、Golimumab 100 mg、Infliximab)。各药物对临床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4.1%)>Vedolizumab(85.1%)>Tofacitinib(74.3%)>Infliximab(72.7%)>Filgotinib 200 mg(51.5%)>Golimumab 100 mg(44.3%)>Golimumab 50 mg(39.3%)>Etrolizumab(38.9%)>Adalimumab(29.8%)>Filgotinib 100 mg(18.7%)>Placebo(0.7%)。各药物对临床反应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4%)>Infliximab(84.4%)>Tofacitinib(67.2%)>Vedolizumab(58.4%)>Golimumab 50 mg(53.3%)>Adalimumab(34.6%)>Golimumab 100 mg(30.1%)>Placebo(0.4%)。各药物对内镜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7%)>Tofacitinib(68.6%)>Filgotinib 200 mg(59.6%)>Adalimumab(55.2%)>Etrolizumab(46.0%)>Vedolizumab(45.9%)>Filgotinib 100 mg(23.4%)>Placebo(2.2%)。各药物对黏膜愈合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9.7%)>Tofacitinib(77.2%)>Infliximab(65.2%)>Golimumab 50 mg(46.4%)>Vedolizumab(44.4%)>Adalimumab(33.8%)>Golimumab 100 mg(31.9%)>Placebo(1.0%)。各药物不良事件风险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Golimumab 100 mg(96.7%)>Golimumab 50 mg(92.1%)>Placebo(68.7%)>Tofacitinib(60.8%)>Adalimumab(60.7%)>Etrolizumab(47.2%)>Upadacitinib(42.2%)>Vedolizumab(41.3%)>Infliximab(27.0%)>Filgotinib 200 mg(6.6%)>Filgotinib 100 mg(6.2%)。
Upadacitinib在临床反应、临床缓解、黏膜愈合以及内镜缓解方面均展现出最佳效用,在不良事件方面Filgotinib 100 mg表现出更为安全的结果。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诊疗一直是非冠状动脉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重点。腺苷注射液和ATP注射液是目前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评估CMVD的临床常用负荷药物,两者有所关联,但具有显著区别。ATP是腺苷的前体,其价格低廉且血管扩张机制与腺苷类似,临床上常代替腺苷,但忽视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比较腺苷负荷与ATP负荷在评估CMVD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因典型心绞痛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明确各支冠状动脉残余狭窄直径<50%的患者1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腺苷组和ATP组,腺苷组88例,ATP组82例。腺苷组给予腺苷注射液负荷测定CFR,ATP组采用ATP负荷测定CFR,检测过程中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扫描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与腺苷组相比,ATP组患者胸闷[61.0%(50/82)和20.4%(18/88)]、头晕[72.0%(59/82)和31.8%(28/88)]、头痛[68.3%(56/82)和11.4%(10/88)]、胃肠道不适[13.4%(11/82)和4.5%(4/88)]、心悸[69.5%(57/82)和5.7%(5/88)]、气促[40.2%(33/82)和2.3%(2/88)]、大汗[28.0%(23/82)和3.4%(3/88)]、潮热[19.5%(16/82)和2.3%(2/88)]、颜面潮红[13.4%(11/82)和4.5%(4/88)]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两组患者神经过敏、耳鸣、咽干、颈部不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ATP负荷相比,腺苷负荷测定CFR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质性较强,现有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患者预后个体差异较大。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在髓系肿瘤患者中高表达,既往研究认为其与疾病进展、化疗耐药及患者总生存期缩短有关。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被批准用于老年不适合用强化治疗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MDS患者中应用数据较少。Bcl-2在MDS患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VEN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缺少研究报道。
通过分析Bcl-2蛋白在MDS患者中的表达,评估其是否与VEN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相关。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7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性别、年龄、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染色体核型、髓系基因突变、融合基因突变、MDS-EB分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Bcl-2蛋白表达。依据修正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将患者分为极低危(0例)、低危(1例)、中危(7例)、高危(40例)和极高危(23例)5个危险度。将患者骨髓Bcl-2阳性率≥10%定义为Bcl-2阳性,<10%为Bcl-2阴性。将患者分为阳性组(n=38)和阴性组(n=33)。在63例高危与极高危MDS患者中,有38例患者接受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其中28例患者接受VEN联合阿扎胞苷(VA联合方案)治疗,10例接受低甲基化药物(HMA,包括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12-30。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的影响因素。
阳性组患者融合基因突变、髓系核磷蛋白1(NPM1)基因突变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接受HMA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Bcl-2阴性,9例Bcl-2阳性,治疗14 d后,其中4例(40.0%)患者获得复合完全缓解(CR/mCR);28例接受VA联合方案的患者中有12例Bcl-2阴性,16例Bcl-2阳性,治疗14 d后,20例(71.4%)接受VA联合方案的患者获得CR/mCR。两种治疗方案患者获得CR/mCR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VA联合治疗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OS)为6.9个月,其中Bcl-2阴性患者mOS为2.9个月,Bcl-2阳性患者mOS为7.4个月。Bcl-2阳性患者与Bcl-2阴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5,P=0.150)。接受HMA单药方案Bcl-2阳性患者的mOS为4.3个月,与接受VA联合方案Bcl-2阳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364)。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cl-2蛋白表达、突变基因数量、染色体核型、MDS-EB分型、IPSS-R危险度、疗效不是接受VA联合方案治疗患者OS的影响因素(P>0.05)。
Bcl-2蛋白促使MDS融合基因突变和髓系基因突变;Bcl-2阳性表达与MDS患者生存情况无关;接受VA联合方案的Bcl-2阳性患者与Bcl-2阴性患者生存率无差异。
远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预后较差,及时确诊远处转移并有效治疗是临床诊疗中的重点及难点。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是DTC术后及131I治疗后监测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的标志物,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针对Tg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对Tg的测定产生干扰。目前有关131I治疗TgAb阳性远处转移DTC文献报道较少。
探究131I治疗TgAb阳性DTC伴远处转移的疗效。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131I治疗的189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及随访中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Tg、TgAb,将患者按照TgAb测定结果分为TgAb阳性组(29例)与TgAb阴性组(160例)。对患者131I疗效进行评估。131I治疗后6~8周检测血清甲状腺素及血常规,之后每6~12个月随访血清甲状腺素、Tg、TSH、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颈部超声、转移部位CT等检查结果。
TgAb阳性组与TgAb阴性组患者远处转移部位、TPOAb、首次131I治疗前TgA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Ab阳性组患者中14例(48.2%)疾病控制,15例(51.8%)疾病进展;TgAb阴性组患者127例(79.4%)疾病控制,33例(20.6%)疾病进展。TgAb阳性组疾病进展率明显高于TgAb阴性组(χ2=7.148,P=0.008)。
131I治疗血清TgAb阳性远处转移DTC疾病进展率明显高于TgAb阴性患者;两组远处转移部位、TPOAb及首次131I治疗前TgAb存在差异。
近年来,围绝经期听力损失(PMS-HL)症状得到普遍关注,但无针对性治疗。左慈丸治疗耳聋已有百年历史,但尚无该药治疗PMS-HL的相关研究。
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初步探讨左慈丸对PMS-HL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
检索数据库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2月。根据左慈丸的组方,通过TCMSP和Uniprot数据库挖掘该药物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根据GeneCards、OMIM、TTD、DrugBank、PharmGKB数据库获取PMS-HL的蛋白靶点,取其交集,筛选左慈丸治疗PMS-HL的潜在治疗靶点,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功能筛选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蛋白的功能及其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和Pymol对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确定核心靶点与左慈丸的关键活性成分之间的结合能力。于2022年9月—2023年1月建立绝经大鼠模型: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组(OVX)组、左慈丸(ZCW)组,并检测血清中关键蛋白白介素1β(IL-1β)水平,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
左慈丸组方中化合物的活性成分90个,潜在蛋白靶点226个,PMS-HL相关靶点2 481个,左慈丸与PMS-HL交集靶点150个。基因本体论(GO)功能中获得生物过程共183个条目,分子功能103个条目,细胞成分103个条目;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前三位分别是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通路和化学致癌的受体激活通路。分子对接显示,左慈丸治疗PMS-HL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β-谷甾醇、异鼠李素、薯蓣皂苷、四氢鸭脚木碱和海风藤酮;左慈丸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胱天蛋白酶3(CASP3)、IL-1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1(ESR1)结合能稳定。3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3,P<0.001)。
左慈丸中的槲皮素等90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AKT1等226个潜在蛋白,实现调控组织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调节血脂血糖代谢、抗肿瘤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保护围绝经期听力功能的作用,IL-1β可能是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靶蛋白。
调中益气汤最早用来治疗脾虚湿滞所导致的胃肠病。多年临证经验发现,调中益气汤加减可治疗老年慢传输型便秘(STC)。
评价调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STC临床疗效及对肠动力的影响。
选取银川市中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4月肛肠科、治未病中心就诊的中医辨证为气虚型STC患者100例,选用1∶1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调中益气汤煎汤口服,对照组50例口服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各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记录并比较每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积分和48、72 h标记物排出率,检测胃肠激素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复发情况。
治疗4周后,观察组每周CSBM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症状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8、72 h标记物排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5-羟色胺、血管活性肽、生长抑素低于对照组,而胃泌素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031,P=0.046);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134,P=0.023)。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服用调中益气汤后出现腹胀,对照组4例口服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出现口干、恶心、头晕等,均未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终止后症状自行消失。
调中益气汤能够改善老年STC患者中医证候、胃肠传输时间和临床症状,调节胃肠神经激素水平,促进胃肠动力,且临床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中囊性变具有"双刃剑"作用,活血通络法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佳,但对囊性变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调节作用尚未明确。
探讨活血通络法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患者血清骨吸收/成血管/成骨蛋白作用的影响。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收治的60例SI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医院体检正常且无激素使用史3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组。治疗组给予活血通络胶囊(2 g/次,3次/d)及碳酸钙(600 mg/次,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碳酸钙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个月,同时患肢加以限制性负重。采集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骨保护素(OPG)、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的表达水平,以门诊复诊方式分别于患者出院后第6、12个月进行2次随访,以股骨头塌陷定义为终点事件。以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坏死面积评分进行疗效评估。
3组研究对象基线RANKL、PDGF-BB、OPG、CTNNB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组RANKL、PDGF-BB均高于正常组,OPG、CTNNB1均低于正常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和组别对RANKL、PDGF-BB、VEGFA、OPG、CTNNB1水平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RANKL、PDGF-BB、VEGFA、OPG、CTNNB1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第6个月治疗组RANKL水平高于对照组,第12个月治疗组PDGF-BB水平高于对照组,第6、12个月VEGFA、OPG、CTNN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2个月治疗组髋关节VAS评分、坏死面积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2个月治疗组髋关节VAS评分、坏死面积评分低于治疗前,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髋关节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
活血通络法能上调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RANKL、PDGF-BB、VEGFA、OPG和CTNNB1蛋白表达水平,有效促进SIONFH患者骨修复及改善临床症状,推测该疗法通过"骨吸收/成血管/成骨"三元修复网络促进囊性变骨修复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4月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基于最新循证研究结果更新并发布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不推荐≥60岁的成年人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40~59岁成年人应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权衡潜在益处和危害后进行个体化决策。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最新推荐予以解读,为我国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可减少CVD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2022年8月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对他汀类药物降低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益处和潜在危害证据进行了全新审查,更新了《他汀类药物用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推荐声明》,推荐40~75岁伴有≥1种CVD危险因素且10年CVD风险≥10%的成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B类推荐);40~75岁伴有≥1种CVD危险因素且10年CVD风险为7.5%~10.0%的成年人选择性使用他汀类药物进于CVD的一级预防(C类推荐);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评估≥76岁的成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以降低CVD事件和死亡的利弊(Ⅰ类声明)。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最新推荐予以解读,为我国他汀类药物用于CVD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面临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的问题,这些情况常导致用药不合理或不适当,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决策尤为重要。而决策辅助工具作为用药支持信息的重要补充,包括基于电子健康记录的系统、移动应用程序、在线健康平台等,通过提供个性化、基于证据的医疗信息,以帮助患者了解用药治疗方案,辅助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做出更合理的药物治疗决策,提升药物治疗的适宜性和安全性,降低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已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现状,决策辅助工具的影响因素、类型、应用方法及其作用,旨在为国内开发针对这一人群的用药决策辅助工具提供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超高龄老年MM患者是一类特殊群体,其治疗决策和一般评价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在衰弱评估方面也有一定争议。
分析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初诊超高龄MM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价超高龄MM患者一般状况的最佳评估模式。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收治的29例初诊超高龄MM患者病例资料,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案系统进行生存随访,随访截至2023-04-01,本研究结局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药治疗组(n=18)和三药治疗组(n=1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遗传学特征。采用老年评分系统(GA)评分、英国骨髓瘤研究联盟风险状况(MRP)评分和梅奥(Mayo)评分评估患者的衰弱状态,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M患者OS和PFS的生存曲线,不同影响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MM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
随访中位PFS为8.70(1.90~43.87)个月,中位OS为17.23(2.00~72.83)个月。至末次随访,共21例(72.41%)患者出现疾病进展(PD)或复发,12例(41.38%)患者死亡;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82.76%(24/29),部分缓解(PR)率为51.72%(15/2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24.14%(7/29),完全缓解(CR)率为6.90%(2/29)。两组初诊超高龄MM患者CR率、VGPR率、PR率、O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P衰弱(HR=0.213,95%CI=0.049~0.924,P=0.039)、血清校正钙升高(HR=0.153,95%CI=0.041~0.570,P=0.005)和维持治疗(HR=4.301,95%CI=1.219~15.169,P=0.023)是初诊超高龄MM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维持治疗(HR=4.372,95%CI=1.049~18.221,P=0.043)是初诊超高龄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
含硼替佐米两药或三药治疗方案对初诊超高龄MM疗效和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血清校正钙升高和维持治疗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MRP评分可用于评估初诊超高龄MM患者预后。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最常见的靶点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单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缺点是会导致疾病抵抗和复发,可能与抗原逃逸有关。为此,改进开发了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此方面尚缺乏系统的临床分析。
对RRMM患者应用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7个数据库中有关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单组率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2-06。由2名研究人员使用自制的数据表单来提取收集数据,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00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MM患者。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根据不同靶点可分为4类:BCMA+CD19、BCMA+CD38,BCMA+跨膜剂与钙调节亲环素配体的相互作用者(TACI)、BCMA+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CS1),其中BCMA+CD19靶点的研究较多。根据输注形式不同CAR-T细胞疗法可分为4类:双特异性CAR-T细胞、联合或序贯输注两种不同CAR-T细胞、双顺反子结构、共转导。Meta分析显示,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总缓解率(ORR)为90.0%(95%CI=0.849~0.943),完全缓解率(CRR)为54.6%(95%CI=0.416~0.673),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75.6%(95%CI=0.489~0.952),髓外病变(EMD)总缓解率为55.1%(95%CI=0.234~0.851),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29.7%(95%CI=0.141~0.454),最后一次随访时的生存率为75.6%(95%CI=0.554~0.915),3~4级细胞释放因子综合征(CRS)发生率为16.4%(95%CI=0.094~0.245),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为4.0%(95%CI=0~0.120)。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显示,ORR(P=0.03)及EMD总缓解率(P=0.02)提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CRR(P=0.53)、MRD阴性率(P=0.79)、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P=0.71)、生存率(P=0.98)、3~4级CRS发生率(P=0.90)、ICANS发生率(P=0.30)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治疗RRMM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更长随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精神分裂症会长期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可及性、可接受性、可负担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在社区管理模式中,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策略之一,但目前缺少相关的证据梳理。本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获益情况,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依从性、使用态度、社会功能恢复及社区康复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下,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中可发挥比口服药物更卓越的疗效,不仅体现在能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也在患者社会功能恢复、降低肇事率等方面有优秀的表现。但我国依然存在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整体处方率低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机构与基层社区信息共享不足,社区医疗服务治疗率较低,患者随访率低,社区精神康复开展较少等。本文可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探索更多的社区治疗方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老年多重用药人群数量庞大,用药形势严峻,为保证用药患者生命长度与质量最大化,亟需使用特异性测评工具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益处及风险。
汉化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用药相关生活质量量表(PROMPT-QoL),并评价该量表在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
征得原作者的授权,采用Brislin的双人直译-回译法、文化调适、认知性访谈,形成中文版PROMPT-QoL施测稿。于2022年6—8月便利选取延吉市公园街道、北山街道及河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吉市医院及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健康体检、取药的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条目-维度相关分析法和决断值法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全体一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UA)和平均S-CVI(S-CVI/Ave)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结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和折半信度检验量表的信度。
共调查590例患者,回收有效资料564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其中234份资料应用于第一阶段的项目分析和EFA,330份资料应用于第二阶段的CFA。各条目得分与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04~0.915(P<0.01),各条目决断值(CR值)均>3.0(P<0.05);I-CVI为0.89~1.00,S-CVI/UA为0.91>0.80,S-CVI/Ave为0.99>0.90;EFA共提取8个公因子,与源问卷结构基本相符,其中条目G34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量<0.40,故删除条目G34;对剩余41个条目进行CFA,χ2/df=2.160,拟合优度指数(GFI)=0.791,规范拟合指数(NFI)=0.848,增值拟合指数(IFI)=0.912,比较拟合指数(CFI)=0.911,非标准拟合指数(TLI)=0.90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9;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0.955(P<0.01);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815~0.957(P<0.01)。
经汉化和文化调适后的中文版PROMPT-QoL信效度良好,可应用于我国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的用药相关生活质量水平的评估。
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医疗卫生问题,患者对于促进自身用药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德尔菲法初步编制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为评估及促进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提供客观标准。
通过文献研究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拟定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量表初始条目。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内蒙古的28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对量表各维度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进行评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条目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评分。2021-09-30—10-12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2021-11-05—15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最后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确定最终条目。计算问卷回收率,以此反映专家积极性;采用权威系数衡量咨询结果的权威程度;采用变异系数及协调系数Kendall's W评价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的算术均数≥3.5分且变异系数<0.25作为条目筛选的初步参考,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成员和专家小组会议充分讨论后确定条目调整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均发出28份问卷,回收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77。第二轮条目重要性和可行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Kendall's W相较第一轮均有所提高。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条目重要性评分为3.964~4.964分,变异系数为0.038~0.211;可行性评分为3.964~4.821分,变异系数为0.081~0.265。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条目的重要性评分为4.321~5.000分,变异系数为0~0.168;可行性评分为4.036~4.893分,变异系数为0.064~0.186。两轮专家咨询及专家小组会议后最终确定了包括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参与用药决策、用药自我管理4个维度、33个条目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参与用药决策、用药自我管理4个维度、33个条目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该自评量表能够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进行评估,为制订相应措施以促进患者参与用药过程、提高用药安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