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最新文章合辑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随着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的增加,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未见较为全面的T2DM合并CKD患者的临床多重用药安全指南。本共识旨在针对T2DM合并CKD患者临床多重用药安全问题,为中国的临床药师与患者提供相关指导意见,并汇总用法用量、相关药学特点、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服务于临床医护人员规范化用药需求。
目前的2型糖尿病(T2DM)临床治疗药物种类繁多,噻唑烷二酮类、磺酰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等传统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与安全性存在差异。近年来各种关于治疗T2DM的新靶点药物层出不穷,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多重肠促胰岛素激动剂、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等新靶点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逐渐满足临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本文对当前T2DM新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类新靶点药物临床研究的优、劣势,以期为T2DM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指导。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患病率高且反复发作。IBS-D患者常共患焦虑症、抑郁症,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IBS-D临床治疗措施选择较多,中医药治疗方法丰富。各种中医药治疗方法之间何者更优,成为临床医生、患者和医疗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比较效果研究在中医药治疗IBS-D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概况,结合近5年比较效果研究的方法学创新点,探讨中医药治疗IBS-D的比较效果研究开展现状,进而思考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如何进行比较效果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估。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第三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但面对这个可防、可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如健康教育不足、随访缺失、临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以上均可能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致使后期治疗效果欠佳、难度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等。故加快促进临床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诊疗精度和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指南,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和疾病研究进展,针对COPD稳定期非药物管理策略进行解析,包括肺功能测定和评估、减少危险因素暴露、肺康复、氧疗、无创通气和外科治疗,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师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优化临床疗效。
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并需要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的背景下,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情况。老年人PIM的发生率较高,PIM可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认知功能衰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我国对老年人PIM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在基层医疗环境下老年人PIM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PIM的现状、筛查与评估工具及应对模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PIM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规范药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深入研究,各种生物制剂不断涌现,IBD治疗进入新时代。乌司奴单抗是一种抗白介素(IL)-12/23的新型生物制剂,为传统药物治疗或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失败的克罗恩病(CD)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本文就乌司奴单抗治疗C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失应答及治疗调整做一综述,发现乌司奴单抗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和安全性高的优势,但目前其仍存在着临床应用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及随访数据支持。
近年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明显升高,作为COPD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相对薄弱。目前对基层COPD诊疗药物和诊断设备的大范围调查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了解基层COPD防控"短板",弥补相关研究空白,特开展本研究。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OPD基本药物的配备与可获得性、肺功能仪可获得性与肺功能检查开展情况。
于2021年2—3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在我国31个省份选取8 17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调查。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确定COPD基本药物共16种,采用可获得率、配备率分别评价某种药品在机构的可获得情况和某家机构配备药品的品种数量情况。采用可获得率评价肺功能仪在机构的可获得情况,采用开展率评价肺功能检查在机构的应用情况。
共7 458家机构应答,应答率为91.22%。其中,乡镇卫生院5 901家(79.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557家(20.88%)。对于16种COPD基本药物,6 538家(87.66%)机构配备品种数<8种,4 922家(66.00%)机构配备了≥1种吸入平喘药,814家(10.91%)机构配备了长效吸入平喘药。16种COPD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均可获得率为33.30%,可获得率排在前3位的药品为氨溴索(85.28%,6 360/7 458)、氨茶碱(81.17%,6 054/7 458)、复方甘草(74.48%,5 555/7 458),丙酸氟替卡松(4.89%,365/7 458)、噻托溴铵(6.25%,466/7 458)、布地奈德福特罗(8.61%,642/7 458)等吸入平喘药的可获得率较低。6种吸入平喘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平均可获得率分别为28.31%、4.81%,2种长效吸入平喘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平均可获得率分别为16.18%、5.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肺功能仪可获得率为8.94%(667/7 45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乡镇卫生院〔(18.56%(289/1 557)比6.41%(378/5 901),P<0.0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肺功能检查开展率为10.82%(807/7 45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乡镇卫生院〔13.81%(215/1 557)比10.03%(592/5 901),P<0.0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OPD基本药物配备不足且不平衡,配备的药物以口服制剂为主,吸入药物(尤其是长效吸入药物)可获得性差;肺功能仪可获得率与肺功能检查开展率较低,不利于COPD患者在基层的早期筛查和疾病管理。建议加强吸入平喘药和便携式简易肺功能仪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备,提高肺功能检查应用普及力度;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切入点,提高基层医生COPD"防诊治管康"能力和积极性。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20%,并逐年上升。这可能与中青年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主要表现为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中青年高血压与慢性冠心病或脑卒中明显相关,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长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风险。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更适用于舒张压升高为主的中青年高血压患病人群。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分析了中青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数据、潜在机制及临床意义,探讨了β受体阻滞剂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及应用要点,为临床医生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提供参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现象明显增加,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潜在不适当用药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
系统评价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旨在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于2022年6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获取有关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2篇文献质量为高,22篇文献质量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为34.8%〔95%CI(31.3%,38.3%)〕,其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的相关因素有年龄≥75岁〔OR(95%CI)=1.261(1.074,1.481)〕、合并多病(≥5种)〔OR(95%CI)=3.287(1.405,7.691)〕、用药数量≥5种〔OR(95%CI)=1.800(1.305,2.481)〕和用药数量≥10种〔OR(95%CI)=4.380(2.612,7.347)〕。
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多病、用药数量多是社区老年人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具有上述特征的社区老年人群潜在不适当用药的预防和干预管理。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OSAH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评价指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进一步探索OSAHS相关临床RCTs的评价指标有重要意义。
分析近6年文献中中医药治疗OSAHS临床RCTs的评价指标,为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OSAHS的临床RCTs结局指标提供参考。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OSAHS的临床RCTs,检索时间为2015-01-01至2021-10-20。收集文献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作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病程、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疗程、结局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功能属性分为中医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生活质量、远期预后、安全事件、症状体征。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4软件评价文献质量。
共纳入41项RCTs,包括2 971例患者,涉及70个评价指标,总使用频次270次,归属于中医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安全事件、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其中理化指标、症状体征较多,生存质量较少。2种组合指标14项,3种组合指标16项,4种组合指标7项。测量时点分布在7 d~6个月,测量时点最多为1个月(15项RCTs,占36.59%),其次是3个月(11项RCTs,占31.70%)。
目前中医药治疗OSAHS临床RCTs的评价指标差异大、对中医证候评分关注相对不足,对生活质量指标关注度欠佳,评价指标无统一标准,测量时点跨度大,无远期预后。
症状群的出现会降低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症状群进行整体性干预能提高管理效率。目前,针对癌症患者症状群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众多,何种干预措施效果最佳尚有分歧。
探讨并比较不同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减轻癌症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效果。
于2021年9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及Wiley Online Library,获取关于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减轻癌症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9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传统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利用Addis16.6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共纳入12篇文献,样本量合计1 116例,共涉及8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分别为认知行为干预、正念减压、穴位按摩、多模态运动、运动与健康咨询、耳压贴穴、叙事护理、注意力控制。网状Meta分析显示:对于减轻癌症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效果,穴位按摩优于除正念减压外的其他干预措施,正念减压优于常规护理与叙事护理,认知行为干预优于多模态运动、常规护理与叙事护理(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排序:穴位按摩>正念减压>认知行为干预>耳压贴穴>注意力控制>多模态运动>常规护理>叙事护理>运动与健康咨询。
根据网状Meta分析和累积排序概率结果,推荐临床优先将穴位按摩作为缓解癌症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其次为正念减压。未来,还需通过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试验,进一步验证不同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减轻癌症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效果,为癌症患者症状群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支持。
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迅速增加。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将有助于降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了解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上的(多重)用药特点及规律,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于2022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20-04-01至2022-03-31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40例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住院期间药品使用情况、出院用药方案,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患者出院后的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
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出院诊断个数为(13.93±3.12)个,住院期间平均用药种数为(16.48±5.41)种,出院后平均长期用药种数为(8.21±2.46)种,出院后多重用药率达89.2%(214/240)。出院后,90.0%(216/240)的患者接受了降糖药物治疗,其中44.9%(97/216)的患者采用单一用药方案,58.3%(126/216)的患者使用了胰岛素;76.2%(183/240)的患者接受了降压药物治疗,其中44.3%(81/183)的患者采用单一用药方案,79.2%(145/183)的患者使用了钙通道阻滞剂;77.9%(187/240)的患者接受了调脂药物治疗,其中83.4%(156/187)的患者使用了阿托伐他汀;48.7%(117/240)的患者使用了抗血小板药物,其中使用阿司匹林者占77.8%(91/117)。35.0%(84/240)的患者同时接受了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常同时使用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药物,这从侧面反映出医务人员对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评估、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率较高,但部分药物的不合理选择与联用可能会导致药品不良事件发生。
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IC)是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依从性。随着全球癌症患者数量增多及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率增加,OIC患者数量将随之增多。因此,如何实现有效镇痛并平衡镇痛与OIC的发生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OIC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泻药、外周作用的μ-阿片受体拮抗剂、促分泌剂、中药等。本文主要分析了药物治疗OI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OIC提供参考依据。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功能性胃肠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临床运用普遍且疗效肯定,但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相关研究亦不多见。
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IBS-D的潜在作用机制。
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建中汤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Drug Bank、PharmGKB数据库获取IBS-D靶点,对疾病靶点和药物靶点取交集,获取黄芪建中汤治疗IBS-D的潜在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String数据库、Metascape数据库分别绘制"药材-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进行分子对接和结果的可视化。
最终得到黄芪建中汤活性成分123个,潜在靶点247个,IBS-D相关靶点3 486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180个。GO功能富集分析中生物过程得到2 376个条目,分子功能得到194个条目,细胞成分得到115个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获得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显示,黄芪建中汤治疗IBS-D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豆甾醇、毛蕊异黄酮、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与核心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IL-1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连环蛋白β1(CTNNB1)有较好的结合性。
黄芪建中汤可能通过增强肠屏障功能、降低内脏敏感性、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肠道菌群起到治疗IBS-D的作用。
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B)感染已成为全球住院患者的治疗难题,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系统评价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治疗MDR-EB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涉及CAZ/AVI治疗MDR-EB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其中试验组采用包含CAZ-AVI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其他治疗措施。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评审人员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2篇文献、15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73,1.43),P=0.90;OR=1.23,95%CI(0.96,1.58),P=0.10;OR=1.02,95%CI(0.85,1.22),P=0.84〕。试验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OR=0.72,95%CI(0.52,0.99),P=0.04〕。绘制临床治愈率的漏斗图,结果显示,漏斗图分布基本对称。对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死亡率进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三者无发表偏倚存在(P=0.234、0.679、0.056)。
CAZ-AVI可以降低MDR-EB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可以作为MDR-EB,特别是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患者的可选方案之一。
托伐普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应用广泛,但不同剂量的托伐普坦对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
探讨7.5 mg/d和15.0 mg/d两种常用剂量的托伐普坦对高龄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保健病房采用托伐普坦药物治疗CHF的高龄(年龄≥80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托伐普坦应用剂量分为7.5 mg/d组和15.0 mg/d组。以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出现或至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死亡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种剂量托伐普坦对老年CHF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影响。
共纳入高龄老年CHF患者212例,随访374.5(155.5,940.5)d,随访期间共124例(58.5%)患者发生全因死亡,54例(25.5%)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托伐普坦15.0 mg/d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托伐普坦7.5 mg/d组(P=0.004 3,P=0.001 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慢性肾脏病(CKD)、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利尿剂、白蛋白(ALB)、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后,与7.5 mg/d组相比,15.0 mg/d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03倍〔HR=2.03,95%CI(1.34,2.99)〕和1.51倍〔HR=2.51,95%CI(1.40,4.50)〕。对eGFR、年龄、ALB、NT-proBNP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托伐普坦15.0 mg/d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仍增加。
在高龄(年龄≥80岁)老年CHF患者中,托伐普坦15.0 mg/d组比托伐普坦7.5 mg/d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推荐使用7.5 mg/d托伐普坦。
用药安全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多重用药可使老年人发生潜在不恰当用药(PIM)的可能性增加,常会引起药物间相互作用并导致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甚至会使老年人住院率、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增加。处方精简是一种基于"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同决策"理念的处方优化行为,旨在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社区是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问题突出。社区全科医生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对患者过去和当前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有着详细的了解这一优势,也有利于确保处方精简的顺利实施。然而,目前对我国社区老年人实施处方精简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阐述处方精简的定义、处方精简在社区环境下的实施过程与步骤及其干预效果,进而深入探讨处方精简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影响与意义,以期为我国社区处方精简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在疾病进展中互为因果。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新型口服药物,通过阻断肾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进而增加尿葡萄糖排泄,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除发挥降糖作用外,还可在冠心病治疗中获益。本文主要对SGLT2抑制剂治疗T2DM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既往研究表明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rHuEPO)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的给药频率不影响治疗效果,每周单次给药与分次给药疗效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大部分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使用中等剂量rHuEPO,而对于中等剂量rHuEPO单次给药与分次给药的安全性研究较欠缺。
探讨中等剂量rHuEPO每周单次与分次给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安全性差异。
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设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血透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8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试验组为rHuEPO每周单次给药,分为6 000 U/次且1次/周(试验1组,n=29)、4 000 U/次且1次/周(试验2组,n=15)两个亚组,对照组为rHuEPO每周分次给药,分为2 000 U/次且3次/周(对照1组,n=30)、2 000 U/次且2次/周(对照2组,n=14)两个亚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性指标及疗效指标。
安全性指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与时间对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透前血钾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时间对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透前血钾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前、治疗12周,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各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栓塞、心脑血管事件及与rHuEPO相关的胃肠道反应。疗效指标:治疗12周试验1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参考范围:110~130 g/L)不劣于对照1组〔65.5%(19/29)和73.3%(22/30),χ2=0.425,P=0.514〕;治疗12周试验2组和对照2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12周,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等剂量(4 000~6 000 U)rHuEPO每周单次给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与分次给药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老年人多重用药现象已日益普遍。而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故早期了解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
系统评价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高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年龄≥60岁,用药种类≥5种)依从性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以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30 047例,其中服药依从性好的人数为50 8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服药依从率为41%〔95%CI(34%,47%)〕,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年龄〔OR=2.62,95%CI(1.60,4.78),P<0.000 1〕、性别〔OR=1.70,95%CI(1.30,2.23),P=0.000 1〕、文化程度〔OR=1.73,95%CI(1.38,2.16),P<0.000 01〕、居住方式〔OR=2.85,95%CI(2.18,3.72),P<0.000 01〕、用药知识水平〔OR=1.14,95%CI(1.04,1.25),P=0.005〕、服药信念〔OR=2.06,95%CI(1.44,2.93),P<0.000 1〕、抑郁〔OR=2.52,95%CI(1.96,3.24),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ADL)〔OR=2.39,95%CI(1.68,3.38),P<0.000 01〕、跌倒史〔OR=3.51,95%CI(2.03,6.06),P<0.000 01〕、专业人员指导〔OR=3.75,95%CI(1.92,7.33),P=0.000 1〕、用药种类数量〔OR=2.58,95%CI(1.96,3.41),P<0.000 1〕、药物不良反应〔OR=3.08,95%CI(2.17,4.38),P<0.000 1〕、用药方案复杂性〔OR=1.08,95%CI(1.03,1.14),P=0.004〕、药物管理〔OR=1.92,95%CI(1.34,2.75),P=0.000 3〕、用药费用〔OR=2.60,95%CI(1.30,5.17),P=0.000 7〕有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Begg's检验(P=0.441)和Egger's检测(P=0.674)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较低。
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率为41%。且现有证据表明:一般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心理、社会因素(抑郁、ADL、跌倒史、用药知识水平、服药信念、专业人员指导),药物因素(药物管理、用药费用、用药方案复杂性、用药种类数量、药物不良反应)是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优化多重用药老年人疾病管理。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但未被充分重视,其治疗极具挑战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介导的破骨细胞激活、Wnt信号通路抑制引发的骨形成减少是GIOP的重要发病机制,针对此病理机制的生物靶向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本文总结了生物靶向药物——地舒单抗、硬骨抑素单抗、Dickkopf-1单抗(DKK-1单抗)治疗GIOP的研究结果,发现地舒单抗能够显著增加GIOP患者骨密度,硬骨抑素单抗和DKK-1单抗有望成为GIOP的新型治疗药物。但目前上述生物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展。
既往研究证明多重耐药菌会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之间交叉传播,患者获得多重耐药菌感染将影响其现有疾病的治疗效果;且临床上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速度较为缓慢。在此背景下,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研究应运而生。
基于循证理论构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回顾性收集真实临床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构建模型,即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发表的有关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文献,提取可分析的危险因素,采用Stata/SE 1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确定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各个危险因素的合并效应值进行β值转换构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选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入住ICU的成年患者3 90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从而进行预测模型外部验证。
共纳入31篇文献,确定17个危险因素。通过换算公式得到预测模型Logit(P)=-2.476 3+0.086X1〔性别(男)〕+0.191X2(住院史)+0.392X3(从外院转入)+1.723X4(ICU住院天数)+0.315X5(其他感染)+0.385X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0.131X7(糖尿病)+0.536X8(肾脏疾病)+0.285X9(肾衰竭)+0.565X10(透析)+0.148X11(机械通气)+0.742X12(中央静脉导管)+0.336X13(导尿管)+3.483X14(抗菌药物使用种类)+0.174X15(抗菌药物使用史)+0.975X16(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1.151X17(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将3 908例患者数据代入预测模型中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64.36%,特异度为80.39%,约登指数为0.447 4,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
基于循证理论构建包含17个危险因素的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预判效果较好,证明基于循证理论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外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该方案可推广适用于其他疾病的预测研究中。
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的开具在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强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而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水平、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态度可直接影响其抗菌药物处方开具行为。
了解2018、2020年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水平、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态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基层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于2018年4—6月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具有抗菌药物处方开具权,并在调查前3个月内开具抗菌药物处方≥100张的医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层医生基本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知识〔10种常见场景中是否应该使用(目标)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态度(5种可能影响抗菌药物使用行为的态度)。未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前,分析并比较2018、2020年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总得分及各条目的正确回答率、抗菌药物使用态度总得分及各条目得分情况。将2020年调查对象作为处理组,将2018年调查对象作为控制组,采用PSM法进行配对后,对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态度总得分的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
2018、2020年分别回收有效问卷637、616份。未进行PSM前,2020年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总得分为(5.54±1.46)分,高于2018年的(5.25±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调查对象对头孢曲松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48.5%比39.6%)和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法(55.7%比44.0%)的正确回答率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态度总得分为(55.41±5.02)分,高于2018年的(53.29±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调查对象在因满足患者需求、忽视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缺乏改变自身不合理行为的动机而开处抗菌药物上的得分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SM,2020年调查人群与2018年调查人群成功匹配513对。实现组间协变量平衡后,2020年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态度总得分仍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分类,2020年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态度总得分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2018年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态度总得分均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2018年相比,2020年湖北省基层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且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持更消极的态度,有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的倾向。应系统性地采取方法提高基层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动力,进而提升基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速疾病进展并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纠正贫血和监测改善肾性贫血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意义重大。
比较罗沙司他与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计算机检索PubMed、FMRS、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01-19。筛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3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试验组口服罗沙司他,对照组注射红细胞生成刺激剂。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6项随机对照研究、90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49例,对照组3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罗沙司他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铁〔MD=2.49,95%CI(0.82,4.16),P=0.004〕、转铁蛋白〔MD=0.31,95%CI(0.17,0.44),P<0.000 01〕、总铁结合力〔MD=7.51,95%CI(5.01,10.01),P<0.000 01〕水平方面均优于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两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99,1.22),P=0.07〕。
罗沙司他在升高血清铁、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方面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效果更好;短期内使用罗沙司他未增加血液透析患者不良事件风险。
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周期长且依赖于药物治疗,院外用药风险重重,加强临床表现和医疗安全的团队策略与工具包(TeamSTEPPS)是在循证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患者安全工具,目前罕有研究将TeamSTEPPS应用于CHF患者院外用药管理中。
探讨TeamSTEPPS在CHF患者院外用药安全中的作用。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HF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按病区分为干预组(n=62)和对照组(n=61)。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采取基于TeamSTEPPS的用药管理。在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服药差错调查表评估患者服药差错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服药知信行量表评估患者服药知信行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心功能、呼吸困难、水肿症状进行评估;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收集患者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情况。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中文版安全态度量表(SAQ)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态度评分。
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未关注处方、漏服、时间差错、剂量差错、无医嘱服药、擅自停药程度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医务人员干预后6个月团队协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满意度及压力认知方面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间对两组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用药信念得分、用药行为得分、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呼吸困难、水肿程度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两组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用药信念得分、用药行为得分、呼吸困难、水肿程度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对两组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用药信念得分、用药行为得分、水肿程度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出院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用药知识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干预组患者用药信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用药行为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得分均高于出院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用药行为得分均低于出院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用药知识得分均高于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用药知识得分均低于出院后1个月(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用药行为得分均低于出院后1个月(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呼吸困难得分低于出院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水肿程度得分均低于出院前及对照组(P<0.05)。
TeamSTEPPS应用于CHF患者院外用药管理可提高CHF患者院外用药安全性,改善患者症状,提升医务人员团队安全文化意识。
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CI)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且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情况较为常见,PIM是否参与MCI人群的衰弱发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讨PIM对社区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于2021年3—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包河区抽取老年MCI者23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指标及躯体功能状况,采用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评估受试者的衰弱情况,采用《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评估受试者的PIM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IM涉及药物数量和类别对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为59.1%(136/230),PIM发生率为59.1%(136/230),衰弱老年MCI者的PIM发生率高于非衰弱者〔80.9%(110/136)比27.7%(26/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M涉及药物数量为1种和≥2种者的衰弱发生风险分别是无PIM者的4.591倍〔95%CI为(1.903,11.076)〕和8.859倍〔95%CI为(2.589,30.321)〕;有神经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5.310倍〔95%CI为(1.011,27.877)〕,有心血管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3.108倍〔95%CI为(1.173,8.241)〕。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和PIM发生率均较高,PIM对衰弱有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老年MCI者衰弱的筛查及衰弱药源性归因的识别,积极推进社区药物审查及药物管理,以减少MCI人群PIM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其衰弱发生、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性、高度异质性、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病因复杂,合并症多,防治效果常取决于是否进行了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为了与国际接轨,更新的《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年版)》提出了哮喘早期干预思路,优化了哮喘用药方案,强化了哮喘规范化管理理念。为了推进基层哮喘个体化用药管理,本研究参照新版指南中的药物治疗路径"初始治疗、长期治疗方案、降级治疗原则",以"一厂、一品、一规"个性化说明书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化采集用药知识,构建了"预判、预警、预知"功能的搜索引擎,为医师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服务,实现为社区患者提供哮喘个体化用药监测与管理。
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治疗技术均有相应的不足之处,粪菌移植(FM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疗效参差不齐。
比较FMT治疗小鼠普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CUCM)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DUCM)的效果及FMT(新金汁)的中药性味。
于2019年12月9—28日,将35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CUCM组、CUCM+FMT组、CUCM+5-氨基水杨酸(5-ASA)组、DUCM组、DUCM+FMT组、DUCM+5-ASA组,每组各5只小鼠。Control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CUCM组和DUCM组根据造模需求分别制备模型;CUCM+FMT组和DUCM+FMT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制备的粪菌液0.2 ml对小鼠进行灌肠;CUCM+5-ASA组和DUCM+5-ASA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0.019 5 g/ml 5-ASA对小鼠进行灌肠。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肠组织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检测辅助性T细胞1(Th1)、Th2细胞含量,血常规检测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GB),尼莫地平法评估干预前后疗效指数,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内容物中的菌群分布。
各组小鼠均造模成功。肠组织HE染色显示:CUCM组与DUCM组肠黏膜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或脱落坏死;CUCM+FMT组、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肠黏膜基本完整;并且DUCM+FMT组与CUCM+FMT组相比,前者腺体较后者排列整齐并紧密。肠组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CUCM组与DUCM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稀疏,杯状细胞减少;CUCM+FMT组、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微绒毛较为致密,杯状细胞数目较多;并且DUCM+FMT组与CUCM+FMT组相比,前者微绒毛较后者紧密,杯状细胞也较后者多。各组小鼠Th1、Th2细胞含量、WBC、RBC、PLT、HG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疗效指数高于CUCM+FMT组(P<0.05)。菌群分析显示CUCM组与DUCM组中丰度显著降低的属是Ruminococcus,显著升高的属是Akkermansia,经过FMT治疗后,CUCM+FMT组、DUCM+FMT组有逐步向Control组靠拢的趋势,表明肠道菌群正在改善。
FMT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且针对DUCM疗效更佳,FMT(新金汁)的中药性味苦寒,推测其发挥功效的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Th1/Th2细胞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扩张型心肌病预后极差,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达格列净是改善预后的重要药物,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压常偏低,两种药物可能无法同时使用,目前尚缺乏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达格列净在血压偏低的扩张型心肌病中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研究。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达格列净在血压偏低的扩张型心肌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首次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服药前收缩压(SBP)为95~110 mmHg,在出院前或出院时处方沙库巴曲缬沙坦(50 mg/次,2次/d)或达格列净片(10 mg/次,1次/d),按照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71例)和达格列净组(53例)。在出院后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截至2022年11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基线及6个月随访SBP、舒张压(DBP)、BMI等。收集基线及6个月随访生化指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钾〕、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6 min步行试验(6MWT)及临床事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心脏功能指标及临床事件发生率。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达格列净组患者血钾、LVEF、6MWT水平均升高(P<0.05),且达格列净组患者6MWT升幅高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t=2.444,P=0.01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达格列净组患者SBP、DBP、BMI、NT-proBNP、HbA1c、FBG、LVEDD、LVESD、LAD水平均下降(P<0.05);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SBP(Z=5.217,P<0.001)、DBP(t=3.070,P=0.003)、eGFR(Z=2.495,P=0.013)降幅较高,而达格列净组BMI(Z=4.410,P<0.001)、HbA1c(Z=4.493,P<0.001)、FBG(t=4.832,P<0.001)、LAD(Z=2.830,P=0.005)降幅较高。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均无死亡及低血糖停药事件发生,两组低血压停药、高钾血症停药、肾功能不全停药、泌尿系感染停药、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血压偏低的扩张型心肌病人群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及达格列净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两种药物安全性相当,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时更应注意低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风险。
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近年来逐步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改变了该病的治疗格局。大部分PD-1抑制剂相关研究排除了70或75岁以上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使得老年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PD-1抑制剂在老年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胸外科和肿瘤科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65岁及以上的晚期NSCLC患者,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3例。本研究中PD-1抑制剂均为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的PD-1抑制剂单抗,包括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整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获取长期生存数据,随访至2022-03-15,收集患者PD-1抑制剂的疗效资料、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情况和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毒副作用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老年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63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1(65,89)岁。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期间的最佳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无患者完全缓解,14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21例患者疾病稳定,28例患者疾病进展。PD-1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2.2%(14/63),疾病控制率(DCR)为66.7%(14/21)。预后数据提示63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3(2.0,4.6)个月。中位OS为10.2(6.1,14.3)个月。接受PD-1单药治疗期间,63例老年晚期NSCLC中46例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73.0%),其中3级以上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4.3%(9/63)。常见的毒副作用类型有乏力、腹泻、皮疹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3.8%(15/63)、19.1%(12/63)、15.9%(10/63)和14.3%(9/6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质状态评分和转移病灶数目是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56、0.48)。
PD-1抑制剂单药在老年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初步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ECOG体质状态评分和转移病灶数目可能是影响该类患者PFS的潜在风险因素。
随着真实世界研究、精准治疗等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科研工作者对医疗大数据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大。机器学习技术因在处理海量、高维数据及开展预测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故而近些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除应用于疾病诊断、影像识别和风险预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机器学习可被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的决策支持相关研究中。本文就机器学习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血脂异常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密切相关,影响患者的预后,了解AMI患者的血脂变化,对临床给患者施行更好的调脂治疗有重要意义。
探讨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连续入选2015-01-01至2018-02-28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57例,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随访时第一次复查时血脂水平演变情况,并记录患者服药情况。
AMI患者不同时间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LDL-C呈下降趋势,发病后24 h左右的LDL-C达到(2.21±0.63)mmol/L,较入院时平均下降(0.98±0.34) mmol/L,此后患者的LDL-C水平逐渐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T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呈下降趋势,发病后24 h左右总胆固醇(TC)水平较入院时平均下降(1.34±0.46)mmol/L,此后患者的TC水平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 h内呈下降趋势,此后患者的HDL-C水平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 h内呈上升趋势,24 h后有所下降,此后患者TG水平趋于平稳。在调脂治疗方面,36.8%(168/457)的AMI患者于院前接受调脂治疗;院前未接受调脂治疗的人群中,有28.2%(129/457)的患者在院前已患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院内99.2%(453/457)的患者加用调脂治疗,药物以他汀类为主,剂量以中等剂量为主。至出院后1年时,仅有59. 3%(271/457)的患者仍坚持规律服用调脂药物。出院后随访期间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43.7%(200/457)。
AMI患者发病后24 h左右LDL-C下降达到谷值,院前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下降趋势更明显;AMI患者的调脂治疗以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为主,院内他汀使用率可达99.2%,但随访期间患者的LDL-C达标率为43.7%,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能对提升达标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