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共识最新文章合辑
为提升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全程健康管理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筛查、早期识别、干预及康复中的作用,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妇科肿瘤学组联合全科医学、营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卫生统计学等专家,基于基层医疗机构现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妇科恶性肿瘤管理相关指南等,制定了本共识。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全专结合管理应该以妇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为核心,联合肿瘤、康复等多学科团队,从妇科恶性肿瘤的预防、筛查、随访、转诊、心理疏导、运动康复、营养管理、延续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致力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民族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具有诸多优势,然而民族医药滥用的情况普遍,并且缺乏专属的临床用药推荐,因此规范民族医药诊疗室性早搏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多民族医诊疗专家共识》的临床问题及结局指标。
问询专家为共识专家组,涵盖心血管、循证医学、药学领域的专家,心血管方面包括中医、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朝鲜医、壮医等多民族医专家。基于文献和专家访谈报告,课题组检索中医、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朝鲜医、壮医等多民族医治疗室性早搏的相关文献。于2023年4月对14位各民族医专家进行一对一线上访谈。整合访谈结果及专家经验,由共识指导委员会、工作组共同起草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初稿,并设计调查问卷。于2023年5—7月开展两轮问卷调查,并评价问卷的积极系数、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和信度。
专家组具有多学科协作、权威性和地域代表性的特点。两轮德尔菲法积极系数为99.1%,5个背景问题的均分>4分且满分>40%,10个前景问题的均分>3.9分且满分比>35%,9个结局指标的均分>7分且满分比>30%,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4.9%、16.3%、17.6%。临床问题、结局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7、0.316,χ2检验P<0.05,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3、0.905,均>0.700,质量控制结果较理想,问卷设计可信度高。
借助德尔菲法,构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多民族医诊疗专家共识》所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及结局指标,为后续共识制定奠定了基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协会发布了《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协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摘要》,本文围绕其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对中国HDP的非药物干预措施、精细化管理流程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HDP的管理提供新的依据。
基层健康治理是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层健康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基层健康治理专家共识2024》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联合国内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该共识在结合基层健康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的循证科学证据及实践智慧与经验,从基层健康治理的内涵、意义、目的、基本原则、体系建设要素、能力建设要素、制度要素、技术手段等方面形成专家共识,提供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共识性意见建议,为提升基层健康治理水平、规范基层健康治理实践、促进基层健康服务均等化、强化基层健康治理人才培养、推动健康治理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医患沟通技能是全科医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之一,高水平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有助于提高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而我国全科医生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有待探索出一种适应我国国情、满足我国全科医生沟通需求的医患沟通培训模式来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
探索基于卡尔加里-剑桥指南的沙龙培训模式在全科规培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患沟通培训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2020年度全科规培医师4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龙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其中沙龙组使用基于卡尔加里-剑桥指南的沙龙培训模式进行医患沟通培训,对照组设置为空白对照,培训前、培训后1周分别对两组学员采用标准化病人(SP)模式进行接诊,使用医患沟通评价量表(SEGUE量表)进行现场观察评分,比较两组学员的医患沟通培训效果。
最终纳入28名,其中沙龙组15名,对照组13名,培训后沙龙组规培医师SEGUE量表评分从(11.80±4.36)分提高至(18.07±4.11)分,对照组规培医师SEGUE量表评分从(12.15±4.63)分提高至(14.46±3.71)分。沙龙组培训后的SEGUE量表评分与培训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0,P<0.001);对照组培训后的SEGUE量表评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82,P=0.624);培训后对SEGUE量表中的25个项目进行分析,沙龙组与对照组SEGUE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龙组以下5个项目结果优于对照组,准备阶段中的"建立个人信任关系"(93.3%比7.7%)、"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选择权"(53.3%比15.4%);理解患者阶段中的"认同患者为疾病所付出的努力、改变及其遇到的困难"(33.3%比23.1%)、"表达关心,使患者感到温暖/树立信心"(100.0%比69.2%);结束问诊阶段中的"询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的问题需要探讨"(66.7%比23.1%)。
基于卡尔加里-剑桥指南的沙龙培训模式对全科规培医师进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可增强学员主动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好的培训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医学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变革。国内外已开始了智能全科医生系统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但尚未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及来自国内多家单位的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循证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专家研讨,最终形成《智能全科医生中国专家共识》,从智能全科医生的定义、特点、应用、挑战与建议等方面形成17条专家共识,为促进智能科技赋能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提升基层卫生智慧化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考试焦虑障碍是一组与考试等评价性刺激相关的综合征,是考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长期的考试焦虑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损害个体的工作记忆、注意等认知能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个体出现自杀意念。为进一步规范考试焦虑障碍的临床诊疗,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考试焦虑协作组的组织下,由13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包括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专家,基于国内外文献和临床诊疗经验等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评估、治疗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病人数逐年攀升。高质量的指南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筛选和制订高质量的指南对于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系统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方法学质量,并对高质量指南和共识推荐意见进行分析,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提供借鉴。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指南网和相关专业网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南和专家共识,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10-31。同时手工检索当当网等获取以专著形式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南。由2名研究人员通过一致性评价后,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GREE Ⅱ)对纳入的指南及共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指南和共识推荐意见进行分析。
共纳入15部指南及共识,最终9部评级为B级(修改后可推荐),6部为C级(暂不推荐)。推荐疗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方法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治疗方法存在争议,指南推荐意见尚需进一步完善、统一,以优化临床实践。
由于老年人上气道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呼吸调节功能不稳定等特点,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OSA是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及多系统器官功能。因此,对老年人OSA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作为发起单位,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OSA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操作流程、要求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反复探讨,最终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国内老年OSA患者NPPV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实践指南旨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配置资源和保障患者权益,但这一切是在指南的严谨设计、科学制订和规范报告的基础上实现的。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标准化事业的高度关注,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已经发布。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药领域专业化优势明显的特色学科,临床实践指南的数量正快速增加,促使学科向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逐步迈进。但在此背景下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骨伤科临床实践指南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目前骨伤科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面临着临床问题定位不准、高质量临床证据匮乏、指南制订规范性不足、多学科人才培养欠缺、指南更新和实施缺乏等诸多问题。在未来研究中,专业学会/协会应加强对指南制订的引导,研究者要注重提高原始研究的质量、加强指南方法学的学习和研究、重视指南的更新与改编、促进指南的传播与实施,以制订高质量的骨伤科指南,促进骨伤科的标准化建设。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腰痛全球患病率逐步上升,而腰痛是致残、病休、失业的主要原因,对个人及社会均是沉重的负担。评估慢性腰痛患者的残疾程度对于评价临床干预疗效和临床流行病学至关重要。罗兰-莫里残疾调查问卷(RMDQ)是目前评估腰痛患者残疾的主要工具,但其测量性能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尚不明确。
评估RMDQ在中国腰痛人群中的适用性,为临床实践、临床研究的应用提供证据。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10-01,针对腰痛量表的性能研究建立文献库,再从中筛选RMDQ测量性能的研究。按照健康测量工具选择的共识标准(COSMIN)系统评价指南对RMDQ的测量学性能进行评价,并采用GRADE证据评价等级对证据分级。
共纳入6篇RMDQ文献,RMDQ内容效度方法学质量为不足,测量性能为充分;内部一致性方法学质量存在非常好与不确定,测量性能为充分;重测信度方法学质量为不确定,测量性能为充分;测量误差方法学质量为不确定,测量性能为充分;校标效度方法学质量为不确定,测量性能为不充分;假设检验方法学质量存在非常好与不确定,测量性能存在充分与不确定;反应度方法学质量存在非常好、足够与不足,测量性能存在充分与不足。根据GRADE证据质量评级结果表明内容效度有低质量证据证明不确定,重测信度及内部一致性有中等质量证据证明充分;测量误差及反应度有低质量证据证明充分;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为校标时,校标效度有非常低质量证据证明不充分;假设检验有中等质量证据证明不确定。
RMDQ方法学质量不高,测量性能尚可,证据质量偏低,在中国腰痛临床实践或试验中需谨慎使用,重测信度与内部一致性虽被中等质量证据证明充分,但研究内容和方法不规范。将来研究应注意规范,能更准确判断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
心理弹性的评估能协助了解患者面临逆境、创伤等生活重大压力及疾病治疗等问题时,运用内外资源调试适应的过程。国内外目前可用来评估癌症心理弹性的量表多为自我报告形式且类别繁多,但暂无测量癌症心理弹性的金标准,且缺乏量表测量属性的整合及标准化评价,评估工具的选择缺乏循证依据。
系统评价癌症患者心理弹性评估工具的测量学属性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医护人员选择高质量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与癌症心理弹性量表测量学属性评价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02-14。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健康测量工具选择的共识标准(COSMIN)系统评价指南,采用偏倚风险清单及质量标准评定量表评价测量学特性并形成最终的推荐意见。
共纳入13项研究,包含9个癌症心理弹性工具,分别为10项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癌症心理弹性量表(RS-SC)、10项简短癌症心理弹性量表(RS-SC-10)、14项心理弹性量表(RS-14)、简明弹性应对量表(BRCS)、SV-RES心理弹性量表(SV-RES)、修订自我复原力量表(ER89-R12)、疼痛心理韧性量表(PRS)、转变和坚持问卷(SPQ),研究均未报告评估工具的反应度及测量误差。由于内容效度皆为不确定,证据质量等级为高等或以下,8个量表均为B级推荐;因跨文化效度为不充分且证据质量为高等,RS-SC-10为C级推荐。
本研究纳入的心理弹性评估工具的测量学特性均不完善,与其他8个量表相比,RS-SC的测量学属性评价较为全面,信效度较好,可暂时被推荐使用,但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导致全球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通过评估最新研究证据并分析HDP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更新发布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推荐")。该推荐与2017版推荐相比,进一步肯定了血压测量筛查HDP的重要性,肯定其具有实质性的净获益,建议在整个妊娠期测量血压以筛查HDP。本文基于《指南解读类文献报告规范的制订指南(RIGHT for INT)》,探讨分析该推荐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我国全科医生的指导意义。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循证指南,为规范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管狭窄症,本指南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制订的相关指导原则,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采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最终形成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推荐意见,旨在规范临床实践。本指南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暴食障碍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暴食障碍患者存在反复发作、冲动性、失控性的暴食行为,可导致胃肠道疾病、高血压、肥胖及由此引起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紊乱等躯体问题;也常共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需引起重视。然而,国内对暴食障碍的认识较晚,目前难以做到早期识别和诊治,导致病程迁延。因此,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由15名精神科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2名内科专家组成《中国暴食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等制订本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国内精神科专业人员、内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暴食障碍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老年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伴失禁的高发人群,也是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的易患人群,如何做好失禁护理以提高预防和治疗IAD的有效性一直在探索中。
探讨基于指南的两种失禁护理方案用于老年COVID-19伴失禁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做好此类患者的失禁护理和预防IAD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探索性干预研究设计,于2022-12-26—2023-03-30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3所医院的外科和内科选取符合条件的老年COVID-19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30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另外两家医院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同时将两组中的IAD患者分别纳入干预亚组和对照亚组。分析老年COVID-19伴失禁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失禁类型,基于指南推荐,改良修订了评估失禁和皮肤状况(A)、识别和管理危险因素(I)、管理失禁(M),皮肤护理(S)"AIMS四步改良失禁"护理方案(简称AIMS护理方案)。干预组采用改良AIMS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均连续干预至少14 d,每班检查皮肤,采用国际标准判断是否发生IAD以及变化。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患者IAD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IAD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收集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失禁类型、失禁频次、慢性病共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脉氧浓度、Braden计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老年病毒性肺炎伴失禁患者IAD发生率为33.3%(20/60),其中对照组IAD发生率为43.3%(13/30),干预组IAD发生率为23.3%(7/30);两组患者IA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患者IAD分级、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亚组患者IAD发生时间(t=3.225,P=0.005)较对照亚组延迟,IAD愈合时间(t=2.644,P=0.020)、住院时间(t=4.364,P<0.001)短于对照亚组。
基于指南的两种失禁护理方案均能够有效预防老年失禁患者发生IAD并促进其愈合,但改良的AIMS护理方案效果更优,可在临床护理中参考使用。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是指因心脏流入或流出血流不足所引起的慢性心脏或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导致巨大的个人、经济与社会负担。2023年7月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等6个学术组织联合发布了《2023 AHA/ACC/ACCP/ASPC/NLA/PCNA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管理指南》,该指南提供了一种以循证为基础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综合管理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内容涉及慢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以及对患者的评估、诊断与风险分层、治疗、特殊人群管理,患者随访和相关注意事项等建议,强调了健康饮食、规律体育锻炼和远离烟草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更新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的相关治疗推荐,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最新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本文对该指南的管理策略进行要点解读,旨在为国内相关指南的制订与更新提供依据,不断规范与完善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专科诊疗照护,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指导,改善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PCC)定义为在有可能或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感染的3个月后,出现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至少持续2个月的症状。PCC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患病数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长期照护需求大的特点。PCC的诊断被视为排除性诊断,可划分为"非重度COVID-19多器官后遗症""肺纤维化后遗症""肌痛性脑脊髓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重症监护后综合征"和"医学或临床后遗症"6种亚型,在整体性评估的基础上,可在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下,通过药物、膳食、运动、心理干预、患者教育等方法进行治疗和照护。
焦虑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常在初级保健机构中被忽视,延误初始治疗的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在JAMA上发表了《成年人焦虑障碍筛查推荐声明》(简称USPSTF推荐),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其认为应对成年人进行焦虑障碍筛查,包括孕产妇,但目前对老年人进行焦虑障碍筛查的风险与获益证据不充分,无法确定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USPSTF推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成年人焦虑障碍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工具及利弊、治疗、声明对全科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亦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且极大部分诊断不足。COPD筛查是否可以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针对无症状成年人,通过评估最新研究证据并分析COPD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更新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推荐意见》(以下简称推荐)。基于有限的证据,USPSTF提出了D级推荐(中度确定筛查没有净获益),不推荐对无症状成年人进行COPD筛查,该推荐与2016版一致。本文将总结分析该推荐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我国全科医生的指导意义。
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更新其2017年《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行为咨询干预推荐声明》建议,对促进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健康行为咨询干预的益处和危害证据进行综述,得出结论与2017年指南推荐一致。行为咨询干预对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具有微小净获益,建议临床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决定是否向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提供或推荐行为咨询干预,以促进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C级)。本文结合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对该指南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我国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提供参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4年修订版于2023-11-13发布,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2023年GOLD相同,但在10个方面进行了修订/扩充,包括扩充保留比值肺功能受损(PRISm)的概念、增加肺过度充气的部分、增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进行肺功能检查的说明、增加慢阻肺目标人群筛查的部分、更新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说明、更新间质性肺异常部分、修订戒烟部分、对慢阻肺患者的推荐疫苗进行更新、扩充吸入性治疗的管理部分以及新增戒烟的药物治疗。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成年人抑郁症和自杀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在JAMA上发表了《成年人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推荐),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认为应对成年人进行抑郁症筛查,包括孕妇、产妇及老年人,但目前自杀筛查的风险与获益证据不充分,无法确定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USPSTF推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成年人抑郁症和自杀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工具及利弊、治疗和干预、推荐对全科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多因素所致血脂异常是导致儿童期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而儿童期血脂异常可能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已有众多指南和声明提出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血脂筛查策略。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针对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多因素血脂异常筛查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发布《儿童和青少年血脂异常筛查推荐声明》,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评估针对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筛查的益处或危害,呼吁对此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建议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进行筛查。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4月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基于最新循证研究结果更新并发布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不推荐≥60岁的成年人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40~59岁成年人应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权衡潜在益处和危害后进行个体化决策。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最新推荐予以解读,为我国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总体生存率至关重要。10余年来,肺癌筛查指南不断根据最新证据进行更新。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在2021年版肺癌筛查推荐中全面更新了肺癌筛查的相关推荐意见,并通过一项系统性回顾和协作建模研究,全面评估了肺癌筛查益处和危害的平衡,并对使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进行肺癌筛查的测试性能进行了仔细考量,提供了关于肺癌筛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最佳筛查时间间隔以及不同筛查策略的相对益处和风险的最新信息,更新了肺癌筛查的相关推荐意见。本文旨在对该推荐更新情况进行解读,结合国内外的肺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相关报道、现行指南或专家共识更新概要以及筛查现状,为我国肺癌筛查提供参考建议。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可减少CVD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2022年8月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对他汀类药物降低CVD发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益处和潜在危害证据进行了全新审查,更新了《他汀类药物用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推荐声明》,推荐40~75岁伴有≥1种CVD危险因素且10年CVD风险≥10%的成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B类推荐);40~75岁伴有≥1种CVD危险因素且10年CVD风险为7.5%~10.0%的成年人选择性使用他汀类药物进于CVD的一级预防(C类推荐);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评估≥76岁的成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以降低CVD事件和死亡的利弊(Ⅰ类声明)。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最新推荐予以解读,为我国他汀类药物用于CVD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紧密相关。尽管OSAHS对全球人民的健康有着广泛影响,OSAHS的筛查和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率仍不高。在此背景下,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最近发布了一项最新的成年人OSAHS筛查推荐,以帮助更多人识别和治疗潜在的睡眠呼吸障碍。本文将解读最新推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成年人OSAHS筛查提供参考。
垂体催乳素瘤是一种由垂体催乳素细胞瘤过量合成和分泌催乳素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疾病,垂体催乳素瘤的规范化诊疗对于恢复并维持患者的正常垂体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月,《欧洲内分泌杂志》发布了国际临床内分泌学分会(ICCE)与意大利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AME)关于垂体催乳素瘤的临床实践最新共识申明——《2022版ICCE/AME垂体催乳素瘤临床实践共识》(简称2022版ICCE/AME新共识)。2022版ICCE/AME新共识立足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垂体催乳素瘤的临床诊治问题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和建议。本文围绕2022版ICCE/AME新共识关于垂体催乳素瘤的诊断、治疗、特殊人群、多巴胺激动剂抵抗及侵袭性疾病等诊治要点更新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全科医生及内分泌专科医生对于垂体催乳素瘤的认识,为其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基层医师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了解基层医师对指南的知悉程度与使用现状,可为基层指南推广与培训、提高基层医疗质量提供新思路。
调查、了解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的知悉程度与参考使用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2021-09-22—10-29,通过线上调查方式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基层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发放电子问卷,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扩散至更多医师。问卷包括3部分:基本信息、医师使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现状与需求、医师对糖尿病指南认知现状与需求调查。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知悉程度与使用现状的影响因素。
共回收基层医师填写的有效问卷382份。35.34%(135/382)的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28.80%(110/382)的医师经常参考使用糖尿病中医类指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专业方向、所在科室、每周诊疗糖尿病患者数量、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疗效评价、医师所在单位是否可以购买指南推荐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对指南知悉程度的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指南参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知悉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对中医药疗效评价为"非常有效"(OR=5.783,95%CI=1.283~26.102),医师所在单位可以购买指南推荐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OR=2.399,95%CI=1.548~3.717),既往接受过糖尿病防治指南的专题培训(OR=1.751,95%CI=1.149~2.667)3个因素;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参考情况的影响因素为医师对指南的知悉程度[非常或比较熟悉(OR=15.721,95%CI=7.584~32.557)、一般熟悉(OR=5.392,95%CI=2.841~10.237)],工作年限≤5年(OR=14.083,95%CI=1.390~142.594),不同专业[中医专业(OR=6.869,95%CI=1.483~31.849)、中西医结合专业(OR=6.613,95%CI=1.551~28.219)],不同地理区域[东北部(OR=2.962,95%CI=1.064~8.240)、东南部(OR=2.686,95%CI=1.004~7.178)]4个因素。
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的知悉程度和参考使用情况尚需提高。对指南的知悉程度、工作年限、专业方向、地理区域是影响医师参考使用指南的重要因素。今后应加强对基层医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中医专业背景的基层医师应加强中医防治糖尿病相关指南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