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3): 2819-28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04
摘要3627)   HTML320)    PDF(pc) (3778KB)(2055)    收藏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随着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的增加,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未见较为全面的T2DM合并CKD患者的临床多重用药安全指南。本共识旨在针对T2DM合并CKD患者临床多重用药安全问题,为中国的临床药师与患者提供相关指导意见,并汇总用法用量、相关药学特点、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服务于临床医护人员规范化用药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进展
王莹, 周静威, 王珍, 杨迎霞, 王耀献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2): 1411-14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17
摘要2210)   HTML106)    PDF(pc) (1903KB)(3388)    收藏

糖尿病肾病(DKD)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公共卫生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近颁布的多项指南更新了有关DKD治疗与管理的建议,新型降糖药物为DK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医药干预DKD历史悠久,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增加,中医药干预DKD在缓解患者乏力、水肿、腰酸等症状,减少尿蛋白水平和保护肾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生风险,改善疾病长期预后等方面的疗效逐渐被认可和重视。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DKD的治疗进展和优势进行总结及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2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 杨丽虹, 苏佩玲, 包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647-6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8
摘要2102)   HTML74)    PDF(pc) (1769KB)(3948)    收藏

特发性膜性肾病占我国肾小球疾病的24.9%,已跃居第二位且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中医药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中,然而目前尚无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的循证实践指南。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方法与步骤,证据质量及推荐意见强度使用GRADE方法,通过访谈国医大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确定指南范围、形成临床问题提纲;基于访谈结果和现有中西医肾病指南、权威教材以及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回顾的结果拟定临床问题、膜性肾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及中医证型的调查清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家调查;然后针对临床问题检索到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并举行专家共识会议,最终形成关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聚焦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以及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KDOQI慢性肾脏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程改平,秦伟,刘婧,柳园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1): 1325-13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6
摘要2093)   HTML52)    PDF(pc) (1411KB)(3007)    收藏
2020年9月,国家肾脏基金会肾病预后质量倡议(KDOQI)发布《KDOQI慢性肾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版》。20年前KDOQI发布首个终末期肾病患者营养指南,20年来营养管理的新证据不断出现。更新指南不仅包括终末期肾病或晚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还包括未接受透析的1~5期CKD患者和肾移植患者。更新指南内容涵盖6个领域:营养评估、医学营养治疗、膳食蛋白质和能量摄入、营养补充剂、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主要包括饮食管理,而不是所有可能的营养干预。本文对其中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22版《ADA/KDIGO共识报告: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要点解读
姚慧娟, 杨宇, 徐阿晶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415-14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15
摘要1919)   HTML43)    PDF(pc) (1252KB)(1849)    收藏

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是肾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过早死亡的高危人群。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成立联合专家小组,根据ADA 2022年发布的糖尿病管理标准和KDIGO 2022年发布的《KDIGO临床实践指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中基于证据的CKD患者糖尿病管理建议进行整合,形成了2022版《ADA/KDIGO共识报告: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简称共识)。该共识不仅重新强调了已发布指南更新的CKD筛查和诊断、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目标和药物管理内容,还特别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的药物治疗综合管理的重要性。该共识声明了7项核心建议,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提供了具体指导,为改善糖尿病合并CKD患者临床结局的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本文对该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简洁、实用的指导,改善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与新发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张爱丽, 侯旗旗, 韩全乐, 张伯亨, 张佳伟, 曹宏霞, 张超,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6): 4521-4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06
摘要1588)   HTML80)    PDF(pc) (931KB)(875)    收藏
背景 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是否增加CKD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6—2010年河北省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20-12-31,观察终点事件为新发CKD。根据是否患有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非心房颤动组(n=110 487)和心房颤动组(n=368)。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新发CKD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累积CKD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心房颤动对新发CK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BMI、受教育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心房颤动组,饮酒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层,≤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5岁人群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HR=1.350,95%CI(1.038,1.755),P=0.025〕。结论 心房颤动是中国北方人群新发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5岁的中青年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通过调控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发挥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研究
尚葛础, 王潇永, 高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8): 2291-22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9
摘要1581)   HTML18)    PDF(pc) (3382KB)(331)    收藏
背景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于2021年7—10月将4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二甲双胍组(M组)、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钙低剂量组(M+RL组)和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钙高剂量组(M+RH组),每组各10只。M组、M+RL组、M+RH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T2DM模型。各组药物灌胃:C组:10 mg·kg-1·d-1 0.9%氯化钠溶液;M组:二甲双胍(200 mg·kg-1·d-1);M+RL组:二甲双胍(200 mg·kg-1·d-1)混悬液+瑞舒伐他汀钙(0.42 mg·kg-1·d-1);M+RH组:二甲双胍(200 mg·kg-1·d-1)混悬液+瑞舒伐他汀钙(0.83 mg·kg-1·d-1)。干预6周后处死大鼠,并留取血液及肾脏组织标本。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损伤程度;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的表达情况;以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C组相比,M组、M+RL组、M+RH组大鼠肾小球结构均出现明显损伤,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M组、M+RL组、M+RH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C组,M组、M+RL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组,M+RL组、M+RH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 mRNA、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M组,M+RH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 mRNA、GLUT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M+RL组(P<0.05)。

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T2DM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炎性细胞浸润,缓解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管空泡变性及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增加GLUT4 mRNA与GLUT4蛋白表达,且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效果优于低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提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可能通过调控GLUT4 mRNA与蛋白的表达,实现对T2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其肾脏保护作用可随瑞舒伐他汀钙剂量增加而增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伴恶性高血压的原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柯江华, 段姝伟, 刘林昌, 李爽, 柯雨景, 曲逸伦, 姚进, 陈香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7): 3395-34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1
摘要1328)   HTML12)    PDF(pc) (2985KB)(239)    收藏
背景

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同时也是引起肾实质恶性高血压(MHT)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认为伴MHT的IgAN临床病情和肾脏病变程度均比无MHT的IgAN严重,但尚不清楚IgAN患者发生MHT的中医证候特点。

目的

分析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MHT的中西医相关因素,探索其中医证候特点。

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518例原发性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PASS 15.0软件中的变量相关性检验进行样本量估算,最终纳入伴MHT的IgAN患者17例作为IgAN-MHT组,按照1∶5比例随机抽取同时期85例无MHT的IgAN患者作为IgAN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对93个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筛选降维,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伴MHT的IgAN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

结果

IgAN-MHT组首发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或恶心呕吐比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比例,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无机磷、血镁、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慢性肾脏病(CKD) 3~5期的比例、血瘀证比例,气虚证中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胫酸腿软、头目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比例,阴虚证中视物模糊、飞蚊症症状的比例,血瘀证中爪甲青紫、舌色紫暗症状的比例,肾内动脉硬化比例高于IgAN组;而首发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综合征的比例、血IgM、血IgG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低于IgAN组(P<0.05)。两组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T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MHT组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IgAN-MHT和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IgAN-MHT患者男性比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和气虚证呈正相关(P<0.05),无机磷、血钾和阴虚证呈负相关(P<0.05),IgAN-MHT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血瘀证呈正相关(P=0.0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OR=7.895,95%CI(1.643,37.935),P=0.010〕、视物模糊〔OR=5.499,95%CI(1.207,25.053),P=0.028〕、口干喜饮〔OR=10.079,95%CI(2.289,44.373),P=0.002〕、爪甲青紫〔OR=18.312,95%CI(2.179,153.884),P=0.007〕是伴MHT的原发性IgAN的影响因素。

结论

(1)伴MHT的原发性IgAN患者肾功能更差,肾脏病理损伤更重。(2)伴MHT的原发性IgAN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3)伴MHT的原发性IgAN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与中医气虚证、阴虚证和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4)中医证候中头痛、视物模糊、口干喜饮、爪甲青紫是伴MHT的原发性IgAN相关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注并改善患者的气虚、阴虚、血瘀相关症状,有可能减少IgAN患者伴MHT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免疫球蛋白G4合并其他不同免疫球蛋白G亚型沉积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短期预后分析
孙帅刚, 盛晓笑, 张文惠, 田慧娟, 翟亚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1): 2632-26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7
摘要1326)   HTML11)    PDF(pc) (1791KB)(381)    收藏
背景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病理上沉积的免疫球蛋白(Ig)G亚型以IgG4为主,亦可见IgG1、IgG2、IgG3的沉积,目前对于IMN中不同IgG亚型对肾脏病理损害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IgG4合并其他不同IgG亚型沉积的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短期预后。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IMN的6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同时收集患者肾组织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案。根据患者肾脏病理IgG亚型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IgG4沉积组(n=259)、IgG4合并IgG1沉积组(n=259)、IgG4合并IgG2沉积组(n=29)、IgG4合并IgG3沉积组(n=57)。以患者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日期为起点,随访截至2018-11-06。绘制不同IgG亚型沉积患者预后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IgG4合并IgG1沉积组患者24 h尿蛋白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3沉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1沉积组患者C3、C4、λ阳性沉积率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2沉积组患者C3阳性沉积率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3沉积组患者与单纯IgG4沉积组C3、C4、C1q阳性沉积率、肾小管萎缩半定量积分、肾间质纤维化半定量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累积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4,P=0.408)。

结论

IgG4合并其他不同IgG亚型沉积患者较单纯IgG4沉积患者肾脏临床及病理改变更重,其中IgG4合并IgG3沉积患者具有更突出的临床病理表型。随访6个月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不同IgG亚型固定补体能力的不同,引起炎症反应强度不同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研究
杨涵雯, 王耀献, 吴巧茹, 张佳乐, 闫润泽, 王晓娜, 王珍, 孙卫卫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52-32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3
摘要1320)   HTML9)    PDF(pc) (2045KB)(531)    收藏
背景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然而DKD起病隐匿,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后进展迅速,当肾功能明显受损后,常规治疗难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探究能够延缓晚期DKD疾病进展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王耀献教授针对DKD晚期浊毒与癥瘕为主的病机特点,提出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目的

以"伏热"理论和"肾络癥瘕"理论为基础,探讨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2016—2020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就诊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泄浊消癥法作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泄浊消癥法治疗。观察周期为24周,分别于0、4、12、24周时检测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TP)、总胆固醇(TC),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中医症状积分;于0、12、24周时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记录试验期间记录不良事件,评价安全性。

结果

本研究共5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23例。时间对两组受试者eGFR、Scr、BUN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与时间对两组受试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发现,相较于0周,对照组在24周时Scr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升高,在12周和24周时BUN水平升高(P<0.05);相较于0周,试验组在4周时eGFR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24周时试验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Scr、BUN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4%(5/23),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

结论

在晚期DKD治疗中,泄浊消癥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在延缓eGFR降低,减缓Scr、BUN水平升高,保护肾脏功能,降低热证积分,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张慧, 杨薇, 魏丹, 周紫娟, 邹海欧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1): 2651-26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3
摘要1317)   HTML13)    PDF(pc) (3436KB)(3775)    收藏
背景

认知障碍(C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尚无相关系统综述。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ESRD患者CI的影响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ESRD患者CI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0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满足2002年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DOQI)标准慢性肾脏疾病(CKD)5期的ESRD患者,或已经接受腹膜透析(PD)或者血液透析(HD)治疗的患者,且为中国人群。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42 172例患者。纳入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为高质量研究,横断面研究质量均在中等及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OR=1.17,95%CI(1.13,1.22),P<0.001〕、透析龄长〔OR=1.02,95%CI(1.00,1.03),P=0.008〕、高血压〔OR=2.02,95%CI(1.06,3.86),P=0.032〕、脑卒中〔OR=1.93,95%CI(1.33,2.80),P=0.001〕、糖尿病〔OR=1.99,95%CI(1.62,2.44),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OR=5.28,95%CI(1.48,18.82),P=0.010〕、抑郁〔OR=2.46,95%CI(1.61,3.77),P<0.001〕、高甲状旁腺激素(PTH)〔OR=1.02,95%CI(1.00,1.04),P=0.034〕、高C反应蛋白(CRP)〔OR=1.20,95%CI(1.01,1.42),P=0.040〕、高同型半胱氨酸(Hcy)〔OR=3.34,95%CI(2.06,5.42),P<0.001〕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95%CI(0.37,0.82),P=0.003〕、教育程度高〔OR=0.45,95%CI(0.37,0.55),P<0.001〕、高血红蛋白(Hb)〔OR=0.91,95%CI(0.86,0.95),P<0.001〕、高血清白蛋白(ALB)〔OR=0.77,95%CI(0.63,0.94),P=0.009〕、高血清肌酐(Cr)〔OR=0.997,95%CI(0.995,0.999),P=0.003〕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

结论

当前证据证明,年龄高、透析龄长、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抑郁、高PTH、高CRP、高Hcy是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教育程度高、高Hb、高ALB、高Cr是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风险的关系: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欣, 朱晴, 李南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40-18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4
摘要1292)   HTML22)    PDF(pc) (1552KB)(421)    收藏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D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5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的2 033例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LAPI,按LAPI四分位数将人群资料分为四组,Q1组(LAPI≤44.03,n=509),Q2组(44.03<LAPI≤64.68,n=508),Q3组(64.68<LAPI≤98.90,n=508),Q4组(LAPI>98.90,n=508),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CK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LAPI水平的CKD的累积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PI与CKD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探索LAPI与CKD的效应关系。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LAPI与CKD关系的稳定性。

结果

4组年龄、性别、BMI、腰围、心率、舒张压、吸烟、饮酒、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降糖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PI水平升高,Q1~Q4组CKD累积风险升高(χ2=14.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PI每增加1个标准差,CKD的风险比例升高12.5%(HR=1.125,95%CI=1.035~1.223,P=0.005);Q4组较Q1组CKD的风险比例升高了54.9%(HR=1.549,95%CI=1.129~2.125,P=0.007)。限制性样条回归曲线结果显示,LAPI>65.59为CKD的危险因素(P=0.007)。交互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API与发生CKD风险的关系仍然稳定。

结论

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早期较高的LAPI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赵丽珍, 李卫民, 姜瑞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27-22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3
摘要1279)   HTML33)    PDF(pc) (1407KB)(614)    收藏
背景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以损伤肾脏微血管为主要特征,其早期诊断、积极防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血液炎性指标可能与DKD存在相关性。

目的

探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DK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社区医疗部常规体检的老年T2DM患者32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DKD将327例T2DM患者分为非DKD组(n=112)和DKD组(n=215)。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老年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SII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诊断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

结果

DKD组患者的T2DM病程长于非DKD组,高血压病史比例、空腹葡萄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UACR、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SII水平高于非DK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T2DM患者UACR与T2DM病程、FPG、三酰甘油(TG)、LDL、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PLR、SII呈正相关(r=0.716、0.114、0.113、0.144、0.533、0.226、0.538、0.430、0.4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1.300,95%CI(1.173,1.441),P<0.001〕、LDL〔OR=2.565,95%CI(1.320,4.985),P=0.005〕、Scr〔OR=1.093,95%CI(1.046,1.143),P<0.001〕、NLR〔OR=2.565,95%CI(1.320,4.985),P=0.005〕和SII〔OR=1.011,95%CI(1.007,1.015),P<0.001〕均是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NLR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755〔95%CI(0.696,0.814)〕,最佳截断值为2.4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1%、70.5%;PLR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689〔95%CI(0.624,0.754)〕,最佳截断值为112.8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43.8%;SII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836〔95%CI(0.791,0.881)〕,最佳截断值为492.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73.2%。

结论

T2DM病程、LDL、Scr、NLR、SII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SII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1990—2021年中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张志东, 金华, 胡继宏, 蒋露, 王莉, 龙开冲, 张荣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62-22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85
摘要1251)   HTML12)    PDF(pc) (1881KB)(248)    收藏
背景

高血压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为慢性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为未来我国高血压肾病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获取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我国2022—2032年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预测。

结果

经过年龄标准化后,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在1990—1995年均略有下降,随后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0—2021年男性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由5.44/10万下降至4.72/10万,女性由3.86/10万下降至2.75/10万,女性的下降趋势相对更加明显。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女性AAPC分别为0.43%、0.64%,P<0.05)。不同时期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2年降速最快[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62%,P<0.05],2019—2021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5年降速最快(APC=-1.31%,P<0.05)。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MR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AAPC=-0.51%,女性AAPC=-1.09%,P<0.05),女性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不同时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3.26%,P<0.05),1998—2004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4.47%,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男性的高血压肾病ASIR和ASMR普遍高于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60~65岁后男性和女性ASIR增速均开始加快,年龄≥70岁后死亡率增速开始加快。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呈现上升趋势,时期对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稍高于男性;1992—2021年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的死亡风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SM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2032年我国男性、女性高血压肾病的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将会持续下降。

结论

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ASIR总体呈上升趋势,ASMR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均随年龄而增长,尤其在老年后增速明显。预测未来10年,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缓慢下降。提示应该关注男性和老年患者,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从临床角度解读《国际腹膜透析协会与全球肾脏运动网:腹膜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和运动指南》
杨长沅, 凌曦淘, 胡晓璇, 张腊, 秦新东, 刘惠, 卢富华, 苏国彬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031-10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13
摘要1175)   HTML42)    PDF(pc) (1374KB)(2034)    收藏

腹膜透析(PD)患者体力活动普遍不足、身体功能较差。身体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PD患者关心的健康问题,如何在PD患者中开展体力活动与运动干预并使身体功能保持良好状态一直缺少共识。2022年2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SPD)联合全球肾脏运动网(GREX)发布了全球首部PD患者的体力活动与运动指南。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相关推荐意见,从临床角度对该指南中有关体力活动的时机与PD液留腹、核心力量训练、常见症状与不良事件、个性化运动等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关心的内容进行重点解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陈美颖, 陈木欣, 王明欣, 郑婵美, 蔡玩珠, 梁爱新, 周春姣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834-38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52
摘要1172)   HTML18)    PDF(pc) (3288KB)(446)    收藏
背景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形势严峻,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目的

系统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95%CI(1.21,1.68),P<0.001〕,有饮酒史〔OR=1.51,95%CI(1.14,2.01),P=0.00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MD=5.69,95%CI(2.95,8.44),P<0.001〕、Ranson评分〔MD=2.58,95%CI(2.27,2.88),P<0.001〕、CT严重指数(CTSI)评分〔MD=1.48,95%CI(0.17,2.80),P=0.030〕高,白细胞计数〔MD=0.96,95%CI(0.47,1.44),P<0.001〕、白介素33(IL-33)〔MD=28.36,95%CI(19.05,37.67),P<0.001〕、C反应蛋白(CRP)〔MD=17.38,95%CI(12.39,22.38),P<0.001〕、血肌酐(Scr)〔MD=49.50,95%CI(24.80,74.19),P<0.001〕、降钙素原(PCT)〔MD=6.74,95%CI(3.36,10.12),P<0.00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MD=18.31,95%CI(11.82,24.80),P<0.001〕、乳酸〔MD=0.87,95%CI(0.27,1.46),P=0.004〕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OR=9.42,95%CI(4.81,18.44),P<0.001〕、高血压〔OR=1.35,95%CI(1.06,1.72),P=0.010〕、糖尿病〔OR=1.56,95%CI(1.20,2.04),P<0.001〕、冠心病〔OR=3.20,95%CI(1.41,7.24),P=0.005〕,采用机械通气〔OR=5.00,95%CI(2.76,9.07),P<0.001〕,合并休克〔OR=11.60,95%CI(3.37,39.91),P<0.001〕、感染〔OR=5.78,95%CI(3.10,10.79),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OR=7.28,95%CI(3.56,14.88),P<0.001〕、腹腔出血〔OR=5.51,95%CI(1.38,22.09),P=0.0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R=9.61,95%CI(4.14,22.27),P<0.001〕、腹腔间室综合征(ACS)〔OR=5.79,95%CI(3.75,8.93),P<0.001〕,ICU入住时间长〔MD=8.77,95%CI(2.76,14.79),P=0.004〕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有饮酒史,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高,白细胞计数、IL-33、CRP、Scr、PCT、NGAL等炎性指标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采用机械通气,合并休克、感染、MODS、腹腔出血、ARDS、ACS,ICU入住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降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舒涛, 郭正, 王飞, 陈书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5): 1873-18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9
摘要1164)   HTML9)    PDF(pc) (1705KB)(447)    收藏
背景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是近年兴起的糖尿病血糖管理的新指标。研究证实TIR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对TIR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尿方面,常忽视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其中的作用,且对TIR评价血糖控制的切点划分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TIR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DKD的关系,为临床及时发现、诊治T2DM患者出现DK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21年7—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14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用药情况。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eGFR结果,将患者分为DKD组〔UACR≥30 mg/g和/或eGFR<60 ml·min-1(1.73 m2-1n=58〕和单纯T2DM组〔UACR<30 mg/g和eGFR≥60 ml·min-1(1.73 m2-1n=156〕;采用TIR值40%、70%、85%作为切点将患者分为TIR1组(TIR>85%,n=90)、TIR2组(70%<TIR≤85%,n=51)、TIR3组(40%<TIR≤70%,n=57)、TIR4组(TIR≤40%,n=1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R与T2DM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结果

随着TIR水平下降,T2DM患者DKD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趋势<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因素后,TI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OR=0.976,95%CI(0.953,0.999),P=0.047〕;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TIR3组、TIR4组相较于TIR1组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OR=5.287,95%CI(1.897,14.737),P=0.001;OR=4.712,95%CI(1.143,19.424),P=0.032〕,随着TIR水平的降低,T2DM患者DKD发生风险呈增高趋势(P趋势=0.010)。

结论

TI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随着TIR下降,T2DM患者DKD发生率明显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从慢性肾脏病角度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指南更新要点
王旭,罗冬平,茹彦海,郭晓凯,徐家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3): 4191-41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3
摘要1140)   HTML17)    PDF(pc) (1072KB)(1170)    收藏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与痛风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目前HUA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其不仅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而且是导致CK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新的研究证据,国内外有关HUA与痛风诊治指南不断更新,并提出较多新观点。本文主要从CKD角度对国内外有关HUA与痛风的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结合相关研究证据从初始降尿酸治疗指征、降尿酸治疗药物的选择、痛风急性发作的管理、碱化尿液、维生素C的使用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临床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慢性肾脏病管理的精准分级诊疗应用实践
朱海燕, 王朝昕, 孙万驹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749-7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43
摘要1140)   HTML23)    PDF(pc) (1706KB)(1019)    收藏

分级诊疗制度是优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步骤,但落地实施时遇到阻碍,因存在转诊标准不一、空间不连贯和时间滞后等问题,医联体模式推进存在难度。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联合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一套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川沙医联体慢性肾脏病(CKD)专病精准分级诊疗管理方案。以CKD病种为例,基于指南梳理CKD患者的疾病管理规律,建立医疗信息联通共享、转诊规则标准的CKD专病分级诊疗知识库,设计区域CKD专病分级诊疗系统,构建了基于医院-社区联动管理的专病分级诊疗一体化管理模型。且实证应用评价显示,基于CKD知识库的专病分级诊疗模式,可以精准定位易发和高危人群,及时筛查评估CKD早期患者,提升CKD患者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脑卒中后发生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饶艳, 姚梅琪, 江大为, 毛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3): 2885-28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46
摘要1098)   HTML14)    PDF(pc) (2429KB)(452)    收藏
背景

急性肾损伤(AK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与患者不良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探索特异性的AKI筛查工具,以便早期识别AKI的高危人群。

目的

构建并验证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并编制简易风险评分量表。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760例脑卒中患者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AKI将其分为AKI亚组和非AKI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构建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12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10例作为模型外部验证组,其中AKI者53例、非AKI者257例。将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人群进行验证,并编制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

结果

建模组760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AKI 140例,AKI发生率为1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高血压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袢利尿剂用药史、机械取栓史、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sCysC)是脑卒中后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y=1/(1+e-a),其中a=-4.047+1.222×男性+1.386×高血压史+1.716×NIHSS评分+1.098×袢利尿剂用药史+0.830×机械取栓史+1.739×β2-MG+1.202×尿素氮+2.160×sCysC。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拟合效果,χ2=6.523,P=0.367。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在建模组中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95%CI(0.891,0.940)〕,最佳截断值为12.8%,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约登指数为0.689。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AKI的AUC为0.906〔95%CI(0.853,0.960)〕。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的变量的系数四舍五入到最近整数,赋分后编制量表,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11分、截断值为4分、AUC为0.900〔95%CI(0.843,0.957),P<0.001〕的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实际应用的正确率为88.39%。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脑卒中后AKI发生风险,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且据此编制的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客观、量化高危患者的评估工具,为医护人员早期及时对不同AKI发生风险的脑卒中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原发性IgA肾病的治疗进展
于柏松,刘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3): 2985-29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56
摘要1066)   HTML18)    PDF(pc) (1732KB)(1452)    收藏
原发性IgA肾病是最普遍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病理特点为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区。随着对原发性IgA肾病的逐渐认识,发现其并不是一种良性肾脏疾病,大约在20年内,30%~40%的原发性IgA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因此,原发性IgA肾病需要有效精准的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本文主要对原发性IgA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支持治疗成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另外扁桃体切除、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原发性IgA肾病的治疗,近年来又出现了多种新型治疗方法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鄢鹏, 宋健玲, 房向东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1): 1398-14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23
摘要1066)   HTML11)    PDF(pc) (908KB)(1502)    收藏

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TH1R)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体内广泛表达,参与体内胚胎发育、钙磷稳态、机体代谢、肿瘤发生等多种过程。PTH1R在肾脏中高度表达,PTH1R的活化可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等关系密切。本文就PTH1R功能及其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PTH1R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和相关机制,以期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王玉洁, 王健, 周静威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9): 3678-36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7
摘要1064)   HTML21)    PDF(pc) (3813KB)(900)    收藏
背景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DKD)肾损伤有保护作用,然而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

探讨清热消癥方在单侧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KD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2019年7—11月,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C组,n=10)和模型组(n=20)。NC组大鼠于右肾体表解剖位置做1 cm的横行切口并缝合;模型组大鼠予右侧肾切除。1周后,大鼠伤口愈合后,NC组大鼠给予等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予单次腹腔注射STZ(55 mg/kg)的方法构建DKD模型。成模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DKD亚组(n=10)和清热消癥方亚组(QRXZF亚组,n=10)。NC组和DKD亚组大鼠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溶液,1次/d。QRXZF亚组大鼠以7.92 g·kg-1·d-1的剂量予中药灌胃。干预期间每周对大鼠称重。干预16周后留取大鼠24 h尿、血清、肾组织标本,并称取肾脏重量,计算肾重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Upro)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白蛋白(ALB)。将肾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糖原(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Caspase-3和p16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肾小管细胞凋亡率。

结果

DKD亚组、QRXZF亚组体质量均低于NC组、肾重指数均高于NC组(P<0.01);QRXZF亚组体质量高于DKD亚组、肾重指数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24 hUpro、Scr、BUN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24 hUpro、BUN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24 hUpro、Scr、BUN水平均低于DKD亚组,ALB水平高于DKD亚组(P<0.01)。与NC组相比,DKD亚组和QRXZF亚组大鼠肾脏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肾小球肥大和间质小管纤维化,但QRXZF亚组病变程度较DKD亚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DKD亚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QRXZF亚组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小管细胞凋亡率低于DKD亚组(P<0.01)。

结论

清热消癥方可有效改善DKD大鼠的肾功能,抑制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抑制DKD大鼠肾组织中Caspase-3和p16的表达,降低肾小管细胞凋亡率。提示清热消癥方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诊疗进展
王晋祥, 董宇新, 赵一博, 孟祥龙, 柴艳芬, 靳衡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5): 1914-19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32
摘要1051)   HTML37)    PDF(pc) (1541KB)(1535)    收藏

挤压综合征广泛存在于自然灾害、创伤及交通事故中,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酸中毒等,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挤压综合征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包括早期补液、对症治疗及肾脏替代疗法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针对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因此明确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赏石丽, 孙紫娟, 毕莉娜, 周文京, 沈待羽, 陈靖珊, 罗莎, 冯悦荣, 杨倩, 李俊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2): 1464-14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08
摘要1049)   HTML23)    PDF(pc) (1592KB)(372)    收藏
背景

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较非糖尿病肾病(NDKD)患者更容易发生贫血,贫血不但加速DKD的进程,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对降低贫血发生率及延缓DK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住院的DKD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糖尿病病程(DD)、是否吸烟〕、实验室检查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血尿酸(SU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空腹血糖(FPG)、钙(Ca)、磷(P)、镁(Mg)、锌(Zn)、血清铁(SI)、非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肌酐(UALB/CRE)、24 h微量白蛋白(24 h-mALB)、24 h微量总蛋白(24 h-MTP)〕,计算体质指数(BMI)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Hb将患者分为非贫血组(116例,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和贫血组(138例,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贫血组患者收缩压(SBP)高于非贫血组,DD长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患者RBC、Hb、TP、ALB、GLB、CHE、eGFR、Ca、Zn、SI、UIBC、TIBC、SF、TRF水平低于非贫血组,BUN、Scr、Cys C、RBP、FPG、P、Mg、CRP、ESR、HbA1c、UALB/CRE、24 h-mALB、24 h-MTP水平高于非贫血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TP、ALB、CHE、eGFR、FPG、Zn、SI、UIBC、TIBC、ESR呈正相关(P<0.05),与SBP、DD、BUN、Scr、Cys C、P、CRP、HbA1c、UALB/CRE、24 h-mALB、24 h-MTP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β=-0.060)、ALB(β=0.755)、CHE(β=1.512)、Zn(β=1.173)、HbA1cβ=-5.766)、eGFR(β=0.341)是DKD患者Hb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DKD患者发生贫血受DD、ALB、CHE、Zn、HbA1c、eGFR的影响,临床上应积极纠正上述影响因素以降低DKD患者贫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肾活检病理诊断的糖尿病肾病中医相关因素研究
张睿敏, 董哲毅, 李爽, 王倩, 陈香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6): 3307-33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0
摘要1028)   HTML5)    PDF(pc) (1114KB)(276)    收藏
背景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同时也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肾活检是DN病理诊断的金标准。既往关于DN的中医相关因素研究大多缺乏肾活检依据,可能导致纳入人群不够精准。

目的

探讨D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伴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的相关中医证素,为DN病机研究提供中医思路。

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肾脏病医学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肾活检诊断为单纯DN的78例患者的中医信息及临床资料。探索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DN伴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3.5 g)、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的相关中医证素。

结果

将DN患者按照慢性肾脏病(CKD)分期进行分组:CKD 1期组11例,CKD 2期组19例,CKD 3期组22例,CKD 4期组21例,CKD 5期组5例。不同CKD分期组间的血红蛋白、eGFR、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中医证型分类DN患者可分为:阴虚燥热证11例,气阴两虚证23例,肝肾阴虚证15例,脾肾阳虚证29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红蛋白、eGFR、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1~5期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KD 1期组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5.5%(5/11)、27.3%(3/11);CKD 2期组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2.1%(8/19)、31.6%(6/19);CKD 3期组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54.5%(12/22)、31.8%(7/22);CKD 4期组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52.4%(11/21)、28.6%(6/21);CKD 5期组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多(60.0%,3/5)。对应性分析显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别对应CKD分期的1、2、5期。阳虚证(OR=3.545,95%CI=1.270~9.895,P=0.016)、病位心(OR=3.208,95%CI=1.082~9.511,P=0.035)是DN伴大量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阳虚证(OR=3.000,95%CI=1.141~7.890,P=0.026)是DN伴eGFR<60 mL·min-1·(1.73 m2-1的影响因素。

结论

随着CKD分期的加重,DN中医证型大致呈阴虚、气虚、阳虚的转变规律。阳虚证、病位心是DN伴大量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阳虚证是DN伴eGFR<60 mL·min-1·(1.73 m2-1的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结合现代医学,有利于把握DN病机,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张云盛, 张鹏, 靳育静, 高鹰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02-35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6
摘要1023)   HTML12)    PDF(pc) (1320KB)(782)    收藏
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寿命。高血压与CKD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

目的

探讨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年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98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老年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指标,并于2014年进行随访监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

结果

989名老年人中位年龄为79(70,88)岁;累积随访2 04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7±0.50)年;CKD新发病例共183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5%〔95%CI(16.1%,21.1%)〕,发病密度为89.4/1 000人年。随访过程中,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组分别有9.8%(10/102)、14.0%(47/335)、22.8%(126/552)的老年人发生CK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P<0.001)。Cox回归结果显示,经调整年龄、性别、BMI、腰围、小腿围、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D3、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及糖尿病病史后,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相比,高血压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2.28(1.13,4.60)〕;基线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基线SBP<120 mmHg老年人的1.83倍〔95%CI(1.02,3.29)〕,基线舒张压(DBP)≥90 mmHg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DBP<80 mmHg老年人的1.55倍〔95%CI(1.02,2.35)〕(P<0.05)。

结论

高血压为老年人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老年人增加慢性肾脏病筛查与防治尤为重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干预进展性IgA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刘童童,王宇阳,杨丽平,冒慧敏,占永立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8): 989-10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37
摘要999)      PDF(pc) (2163KB)(527)    收藏
背景 进展性IgA肾病(IgAN)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目前关于进展性IgAN的诸多治疗方案存在不良反应大、长期治疗收益不明显等特点。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案,对进展性IgAN的治疗至关重要。目的 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干预进展性IgAN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维普网数据库中关于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干预进展性IgA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3-3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和GeMTC 0.14.3统计软件对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干预进展性IgAN的总有效率、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8个RCTs研究,包括3 034例患者,包含10种干预方案:激素(Pred)、霉酚酸酯(MMF)联合Pred、环磷酰胺(CTX)联合Pred、来氟米特(LEF)联合Pred、环孢素(CsA)联合Pred、中药疗法(TCM)联合免疫抑制剂(ISD)、单用TCM、单用MMF、单用LEF及支持治疗。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总有效率:TCM联合ISD优于单用TCM治疗〔RR=2.27,95%CI(1.14,4.65)〕、LEF联合Pred〔RR=2.14,95%CI(1.05,4.45)〕、CTX联合Pred〔RR=3.92,95%CI(2.06,7.37)〕、单用Pred〔RR=3.57,95%CI(2.11,6.32)〕、单用LEF〔RR=5.88,95%CI(1.03,37.17)〕及支持治疗〔RR=6.25,95%CI(2.86,13.82)〕;CsA联合Pred〔RR=3.73,95%CI(1.54,9.10)〕及MMF联合Pred〔RR=2.37,95%CI(1.33,4.44)〕优于CTX联合Pred,CsA联合Pred〔RR=3.37,95%CI(1.52,8.13)〕及MMF联合Pred〔RR=2.13,95%CI(1.24,4.13)〕优于单用Pred(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MMF联合Pred〔RR=0.21,95%CI(0.09,0.49)〕、LEF联合Pred〔RR=0.16,95%CI(0.08,0.34)〕、TCM联合ISD〔RR=0.31,95%CI(0.13,0.72)〕、单用TCM〔RR=0.05,95%CI(0.01,0.22)〕、单用Pred〔RR=0.37,95%CI(0.18,0.73)〕及支持治疗〔RR=0.24,95%CI(0.06,0.87)〕均低于CTX联合Pred,LEF联合Pred低于CsA联合Pred〔RR=0.28,95%CI(0.09,0.90)〕(P<0.05)。(3)24 h尿蛋白定量:MMF联合Pred优于CTX联合Pred〔MD=0.55,95%CI(0.25,0.85)〕、LEF联合Pred〔MD=0.53,95%CI(0.10,0.97)〕、支持治疗〔MD=0.72,95%CI(0.24,1.20)〕、单用TCM〔MD=0.66,95%CI(0.16,1.15)〕、单用MMF〔MD=0.62,95%CI(0.02,1.22)〕,TCM联合ISD优于CTX联合Pred〔MD=0.42,95%CI(0.09,0.75)〕、LEF联合Pred〔MD=0.40,95%CI(0.03,0.79)〕、单用Pred〔MD=0.41,95%CI(0.15,0.67)〕、单用TCM〔MD=0.53,95%CI(0.08,0.98)〕及支持治疗〔MD=0.59,95%CI(0.19,0.99)〕,CsA联合Pred优于CTX联合Pred〔MD=0.55,95%CI(0.04,1.06)〕、单用Pred〔MD=0.53,95%CI(0.07,1.01)〕及支持治疗〔MD=0.71,95%CI(0.11,1.32)〕(P<0.05)。(4)肌酐水平:TCM联合ISD优于LEF联合Pred〔MD=19.69,95%CI(0.68,39.49)〕及单用Pred〔MD=14.50,95%CI(1.49,28.04)〕,MMF联合Pred优于单用MMF〔MD=45.66,95%CI(0.40,91.16)〕(P<0.05)。结论 MMF联合Pred、TCM联合ISD、LEF联合Pred方案治疗进展性IgAN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徐维, 许继元, 李茂琴, 卢飞, 程书立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104-11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59
摘要979)   HTML33)    PDF(pc) (1876KB)(492)    收藏
背景

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肾脏血液灌注异常,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肾损伤(AKI),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可用于评估肾脏血流变化,但有关其在感染性休克患者AKI评估中价值的研究较少。

目的

通过CDU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AKI的发生情况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并纳入感染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8例并纳入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采用CDU检查受试者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肾动脉管腔内径(D)、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比较感染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及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感染组患者入院72 h内发生AKI与否将其分为AKI组及非AKI组,比较AKI组与非AKI组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预测价值。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以AKI由轻到重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KIⅠ组、AKIⅡ组、AKIⅢ组,比较AKIⅠ组、AKIⅡ组、AKIⅢ组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与AKI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确诊为感染性休克后,于72 h内发生AKI的患者共39例,其中AKIⅠ组19例、AKIⅡ组15例、AKIⅢ组5例。感染组D、Vs、Vd小于对照组,RI、PI大于对照组(P<0.05)。AKI组D、Vs、Vd小于非AKI组,RI、PI大于非AKI组(P<0.05)。D、Vs、Vd、RI、P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772、0.708、0.842、0.68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91 mm、71.19 cm/s、17.19 cm/s、0.71、1.50,灵敏度分别为66.67%、94.87%、58.97%、87.18%、56.41%,特异度分别为80.30%、51.52%、77.27%、66.67%、78.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4.91 mm、Vs≥71.19 cm/s、RI≥0.71为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与AKI Ⅲ期患者比较,AKIⅡ期患者的D更大,RI更小(P<0.05);与AKI Ⅲ期患者比较,AKIⅠ期患者的D、Vs、Vd更大,RI更小(P<0.05);与AKI Ⅱ期患者比较,AKIⅠ期患者的Vd更大(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KI患者D、Vd与AKI分期呈强负相关,Vs与AKI分期呈弱负相关(rs=-0.421,-0.674,-0.358,P<0.05);RI与AKI分期呈强正相关(rs=0.539,P<0.001);PI与AKI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CDU可用于检查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AKI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KI具有预测价值。未来或可通过检测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对感染性休克患者AKI发生情况进行诊断和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微生态制剂干预对社区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沈菲, 蒋伟萍, 梅小斌, 韩一平, 赵家义, 樊剑, 顾娟, 沈雁红, 徐红梅, 张丹, 门英, 丁海光, 陈彩萍, 韩君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112-11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91
摘要977)   HTML22)    PDF(pc) (1562KB)(890)    收藏
背景

肠道微生态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导致的菌群失调在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中发挥着与疾病互相影响的作用。合理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等微生态制剂有利于帮助糖尿病肾病患者调节肠道菌群,对糖尿病肾病的慢性炎症具有积极治疗作用,并对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目的

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选择微生态制剂进行干预并了解其疗效。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在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行常规治疗)和治疗组58例(行微生态制剂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各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肠道细菌培养结果。

结果

1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28例、女87例,平均年龄为(62.9±10.0)岁,糖尿病肾病病程为(14.3±7.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体质指数、早期糖尿病肾病比例、糖尿病肾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胱抑素C、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升高(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肠球菌(Z=16.482,P<0.001)、肠杆菌(Z=5.138,P<0.001)菌落数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Z=2.470,P=0.014)、乳酸杆菌(Z=8.384,P<0.001)菌落数高于对照组。

结论

微生态制剂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干预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肠球菌、肠杆菌菌落数较对照组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较对照组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丁梓峻, 周南男, 罗星, 罗洁羽, 郝文娟, 张春江, 金鑫, 赵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3): 2885-28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5
摘要965)   HTML35)    PDF(pc) (1818KB)(982)    收藏
背景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认知障碍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可能对提高MHD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属与社会负担有较大帮助。目的 调查MHD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并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在石河子市3家血透中心(包括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肾病内科、朗肾血液透析中心)行MHD的患者。采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认知障碍程度、睡眠情况、独立生活能力、血清α-Klotho、β-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及其他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阿森斯失眠量表(AIS-8)评估睡眠情况,功能活动问卷(FAQ)评估独立生活能力,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α-Klotho、β-Klotho、FGF-23水平,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影响因素对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并绘制列线图。结果 共调查MHD患者276例,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6.4%(211/276),其中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45例,中度认知障碍患者66例。存在可疑失眠(21.4%)或失眠(25.4%)患者较多。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患者占14.9%(41/2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8,95%CI=1.004~1.072)、睡眠障碍(OR=1.179,95%CI=1.051~1.322)是MH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血清α-Klotho(OR=0.996,95%CI=0.994~0.998)、高水平血清β-Klotho(OR=0.750,95%CI=0.661~0.852)、受教育年限长(OR=0.800,95%CI=0.699~0.915)是MH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年龄(AUC=0.732,95%CI=0.667~0.797)、睡眠障碍(AUC=0.710,95%CI=0.638~0.783)、α-Klotho(AUC=0.774,95%CI=0.709~0.839)、β-Klotho(AUC=0.741,95%CI=0.663~0.819)、受教育年限(AUC=0.718,95%CI=0.647~0.789)对于MHD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年龄、睡眠障碍、血清α-Klotho、血清β-Klotho、受教育年限联合(P=-0.004×α-Klotho-0.287×β-Klotho+0.370×年龄-0.223×受教育年限+0.165×AIS-8评分+6.658)预测MH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AUC为0.894(95%CI=0.851~0.937,P<0.001),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8.5%。结论 MHD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占76%左右,且年龄、睡眠障碍、受教育年限、α-Klotho、β-Klotho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提高对认知障碍的认识,对重点患者积极开展筛查和干预工作,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研究
张鹏, 高鹰, 杨洪喜, 万春晓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1): 3884-38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01
摘要962)   HTML12)    PDF(pc) (1527KB)(1077)    收藏
背景

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关于老年人SUA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联的队列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及其变化与CKD发病风险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关联。

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2014年接受健康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及随访期老年人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物医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UA水平与CKD发病风险关联;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广义线性模型分别分析老年人基线SUA水平与基线eGFR的相关性及老年人SUA水平变化与eGFR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81名,中位年龄79(70,88)岁,HUA患病率为6.8%(67/981),累积随访2 029人年,中位随访2.05年,CKD新发病例共179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2%〔95%CI(15.9%,20.8%)〕,发病密度88.22/1 000人年〔95%CI(76.24/1 000人年,101.41/1 000人年)〕。以SUA四分位数分组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SUA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老年人CKD发病风险的HR值为2.08〔95%CI(1.27,3.41),P=0.004〕。以SUA水平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老年人CKD发病风险增加4%(P<0.001)。以是否患HUA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未患HUA老年人相比,患HUA老年人CKD发病风险增加,HR值为2.00〔95%CI(1.20,3.24),P=0.007〕。老年人基线SUA中位数为270.60(223.10,325.90) μmol/L,基线eGFR中位数为84.07(73.08,98.38) mL·min-1·(1.73 m2-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63,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基线eGFR下降0.897 mL·min-1·(1.73 m2-1P<0.001)。本研究随访期间老年人ΔSUA中位数为-3.55(-40.60,31.90) μmol/L,ΔeGFR中位数为3.49(-8.13,15.89) mL·min-1·(1.73 m2-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55,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间老年人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伴随老年人eGFR下降1.027 mL·min-1·(1.73 m2-1P<0.001)。

结论

老年人SUA水平升高与新发CKD风险增加及eGFR的降低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与验证研究
韩俊杰, 武迪, 陈志胜, 肖扬, 森干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9): 1054-10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1
摘要938)   HTML20)    PDF(pc) (1686KB)(1973)    收藏
背景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其发生风险进行预测与验证,有助于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或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目的

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DN的风险因素,构建T2DM患者发生DN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5 81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DN将患者分为DN组(481例)和非DN组(5 329例)。对其中481例DN患者和非DN患者依据性别、年龄(±2岁)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将匹配后的962例T2DM患者根据2∶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641)和验证组(n=321)。收集患者的基础数据,如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他相关数据。采用LASSO回归优化筛选变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以及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

DN组与非DN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肌酐、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载脂蛋白B、24 h尿微量总蛋白、定性尿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ASSO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5个与T2DM患者发生DN风险相关的预测变量,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血清肌酐、高血压、定性尿蛋白是T2DM患者并发DN的危险因素(P<0.05)。训练组DN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6(95%CI=0.839~0.894),验证组DN发生风险的AUC为0.849(95%CI=0.804~0.889)。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拟合度较好(训练组P=0.748;验证组P=0.986)。DCA显示当患者的阈值概率为0.15~0.95时,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2DM患者发生DN风险更有益。

结论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血清肌酐、高血压、定性尿蛋白可能是T2DM患者并发DN的危险因素,建立了包含该5个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T2DM患者发生DN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邓煜璇, 黄学君, 江妍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3): 262-2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8
摘要931)   HTML31)    PDF(pc) (1400KB)(1571)    收藏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糖,还可以阻止糖尿病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多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临床疗效,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患者药物安全性。本文综述了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旨在深入了解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曾月, 杜悦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7): 3379-33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5
摘要887)   HTML16)    PDF(pc) (1703KB)(195)    收藏
背景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本病治疗周期长,易出现迁延反复,治疗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均可能影响到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HRQOL的水平。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2~18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是否为频繁复发、复发次数、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居住地(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情况,采用PedsQL 4.0核心通用量表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HRQOL水平(包括儿童自评量表及家长报告量表)。

结果

共发放18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4份,有效回收率95.1%。174例患儿中男119例,女55例;中位年龄6(4,11)岁;复发患儿100例(57.5%),中位复发次数3(1,5)次;频繁复发54例,非频繁复发46例;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31例;常住地为城市86例,农村63例,城乡接合部25例。儿童自评量表与家长报告量表一致性分析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75。不同性别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角色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繁复发与非频繁复发患儿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免疫抑制剂患儿和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患儿情感得分、社会得分、总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居住地生理得分、情感得分、社会得分、角色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在生理、情感、社会及角色功能等各个维度的评分均有降低,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关注患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时进行干预,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方凤贞,李壮苗,陈婷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3): 4261-42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87
摘要857)   HTML14)    PDF(pc) (2090KB)(1152)    收藏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Klotho在盐敏感性高血压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赵伟, 唐荣杰, 杨珊珊, 杨芳, 孙锋, 廉秋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4): 3042-30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10
摘要840)   HTML14)    PDF(pc) (1253KB)(701)    收藏
背景

Klotho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盐敏感性高血压(SSH)常伴随肾脏疾病的发生。目前klotho在SSH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探讨klotho在SSH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选取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HBZY1为实验细胞,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与造模组,采用NaCl 137 mmol/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10-6 mmol/L共同诱导的HBZY1细胞损伤模型模拟SSH肾损伤,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kloth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构建klotho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过表达载体,klotho干扰实验分为5组,包括对照组、空载组、klotho-siRNA1组、klotho-siRNA2组、klotho-siRNA3组;klotho过表达实验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空载组、klotho过表达组;AT1R过表达实验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空载组、AT1R过表达组。将构建的载体转染至细胞中并验证转染效率。转染成功后将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实验验证klotho的肾脏保护作用,实验分为4组,包括对照组、造模组、klotho过表达组与klotho干扰组,第二部分实验探索klotho的肾脏保护作用是否与AT1R相关,实验分为3组,包括造模组、klotho过表达组、klotho+AT1R过表达组。转染成功后进行下列检测,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klotho与AT1R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中klotho的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均下降(t=7.102、7.506,P=0.002、0.002)。与对照组相比,klotho-siRNA2干扰效果显著(P<0.001);klotho过表达组的klotho蛋白表达升高(P<0.001);AT1R过表达组的AT1R蛋白表达升高(P<0.001)。Klotho对细胞活力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细胞活力下降(P<0.001),细胞内ROS、MDA水平升高(P<0.001、P=0.004),细胞内SOD水平下降(P=0.041);与造模组相比,klotho过表达组细胞活力升高(P<0.001),细胞内ROS、MDA水平下降(P<0.001、P=0.003),细胞内SOD水平上升(P=0.018);与造模组相比,klotho干扰组细胞活力下降(P<0.001),细胞内ROS、MDA水平升高(P<0.001、P=0.002),细胞内SOD水平下降(P=0.001)。Klotho通过AT1R对细胞活力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与造模组相比,klotho过表达组细胞活力升高(P<0.001),细胞内ROS、MDA水平下降(P<0.001、P=0.024),细胞内SOD水平上升(P=0.007);与klotho过表达组相比,klotho+AT1R过表达组细胞活力下降(P<0.001),klotho+AT1R过表达组细胞内ROS、MDA水平上升(P<0.001、P=0.001),细胞内SOD水平下降(P=0.002)。Co-IP确定klotho与AT1R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Klotho通过与AT1R相互作用,抑制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在SSH肾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炎性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比较研究
吴红,王斌,李婷,聂益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3): 4206-42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3
摘要832)   HTML7)    PDF(pc) (1167KB)(523)    收藏
背景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肝素结合蛋白(HBP)、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是临床常见的炎性指标,但上述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 检测单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HBP、CRP、SAA、PCT、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上述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就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2例(DM组)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35例(DKD早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无器质性疾病者30例为对照组(Con组)。采集上述三组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其中HBP、CRP、SAA、PCT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进行检测,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采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P、CRP、SAA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三组PC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HBP高于Con组,DKD早期组HBP、CRP、SAA均高于Con组和DM组(P<0.05)。HBP、CRP、SAA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CI(0.841,0.975)〕、0.760〔95%CI(0.644,0.875)〕、0.836〔95%CI(0.738,0.934)〕,灵敏度分别为71.4%、48.6%、74.3%,特异度分别为96.7%、96.7%、86.7%,约登指数分别为0.681、0.452、0.610。结论 HBP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适合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预测指标并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肾病综合征生命质量量表编制及经典测量理论评价
张杏珊, 林悦, 万崇华, 宋爱峰, 潘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0): 2488-24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28
摘要831)   HTML6)    PDF(pc) (1762KB)(287)    收藏
背景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生命质量需要得到关注和提升,通过量表可测量其生命质量,但暂未在国内外文献中找到关于肾病综合征的特异性量表。

目的

结合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系列第二版共性模块,构成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肾病综合征生命质量量表第二版〔QLICD-NS(V2.0)〕,并对其进行经典测量理论评价。

方法

2017—2021年,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并初步拟定量表初始条目,通过预调查、医生和患者重要性评分进行筛选形成预成QLICD-NS(V2.0)。选取2021年3—11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就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患者入院当天完成第1次测量,选择部分患者进行第2次测定,出院当天完成第3次测量。采用变异度法、相关系数法、信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并运用经典测量理论评价法评价QLICD-NS(V2.0)。

结果

QLICD-NS(V2.0)特异模块包含15个条目,各领域和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均>0.7。条目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和心理影响3个方面。以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为校标,QLICD-NS(V2.0)各领域与其类似领域的相关性较高。除认知、社会支持条目外,其余领域或条目标准反应均数(SRM)均>0.80,尚可认为QLICD-NS(V2.0)量表的反应度良好。QLICD-NS(V2.0)具体评价条目见正文二维码。

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QLICD-NS(V2.0)的特异模块包括15个条目,其信度、效度、反应度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远程饮食记录法与纸质3 d饮食记录法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张显龙,刘旭生,傅立哲,唐芳,张鼎君,王凌澜,夏冰清,董陈娣,吴一帆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5): 1909-19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5
摘要809)   HTML7)    PDF(pc) (1039KB)(855)    收藏
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并发症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证据表明营养管理是CKD的良好辅助治疗手段,但患者的依从性是管理难点,远程管理或可提高依从性,但其效果尚不明确。目的 比较远程饮食记录法与纸质3 d饮食记录法对CKD患者营养管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11-01至2018-12-31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CKD 3~5期非透析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远程组和纸质组,其中远程组43例,纸质组48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营养管理,远程组应用远程系统随访并记录3 d饮食;纸质组采用面对面随访,纸质作业记录3 d饮食。观察时间48周,每4周随访1次,共12个随访时间点。对比两组患者干预过程中的依从性指标,包括基于饮食作业计算的蛋白摄入量(饮食作业-DPI)、基于总氮排出量蛋白相当量(nPNA)计算的蛋白摄入量(nPNA-DPI)、基于饮食作业计算的热量摄入量(饮食作业-DEI)。结果 混合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分组情况、随访时间点是饮食作业-DPI及nPNA-DPI的影响因素(饮食作业-DPI:F分组=58.046,P<0.001;F随访时间=22.236,P<0.001;nPNA-DPI:F分组=95.096,P<0.001;F随访时间=14.420,P<0.001);分组情况是饮食作业-DEI的影响因素(F分组=234.715,P<0.001)。远程组第9、12随访时间点nPNA-DPI低于纸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35;t=-2.191,P=0.031);远程组第6随访时间点饮食作业-DPI合格率高于纸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9,P=0.024);远程组第3、6、12随访时间点nPNA-DPI合格率高于纸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7,P=0.038;χ2=6.889,P=0.009;χ2=6.920,P=0.009);两组第12随访时间点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腰臀比、身体总水分、去脂体质量、上臂围、上臂肌围及血红蛋白、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远程或纸质3 d饮食记录法均可以优化CKD患者蛋白质及热量的摄入;一些随访时间点,远程随访优于纸质记录及线下随访,提示结合目前移动医疗的新进展进行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