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高血压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影响因素研究
郝爱华, 曾子莹, 金爱琼, 唐玲玲, 郑梓悫, 马景泰, 赵建国, 曾韦霖, 肖建鹏, 聂辉, 杨颖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9): 2370-23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52
摘要301)   HTML2)    PDF(pc) (1365KB)(280)    收藏
背景

目前对高血压患者住院费用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大数据开展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广东省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现状,为我省紧密型医共体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等集成获取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信息及2022年住院信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科医生、在职职工等数据来自《2022广东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2022年》,以地市为单位将统计年鉴的数据匹配到个案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广东省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率为8.76%,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发生的可能性较男性更大[OR(95%CI)=1.231(1.217~1.246)],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的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可能性分别是9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044倍[OR(95%CI)=2.044(1.981~2.109)]、1.640倍[OR(95%CI)=1.640(1.590~1.693)]、1.288倍[OR(95%CI)=1.288(1.248~1.329)]、1.110倍[OR(95%CI)=1.110(1.073~1.147)],人均GDP在10万元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发生的可能性是人均GDP低于10万元的1.314倍[OR(95%CI)=1.314(1.278~1.350)],全科医生数≥4人/万人口时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可能性是低于4人/万人口的1.039倍[OR(95%CI)=1.039(1.105~1.063)];二、三级医院拥有量≥0.20人/万人口时,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发生的可能性将降低40.60%[OR(95%CI)=0.594(0.570~0.619)];二、三级医院就诊人次数≥3人次时,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可能性是二、三级医院人均就诊人次数<3人次的1.047倍[OR(95%CI)=1.047(1.021~1.074)];当基层机构人均就诊人次数≥3人次时,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可能性是人均就诊人次数<3人次的1.229倍[OR(95%CI)=1.229(1.191~1.268)]。

结论

性别、年龄等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影响因素。人均GDP水平越高、就诊次数越多、全科医生数量越多,可避免住院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二、三级医院数量的增加,未增加可避免住院发生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高血压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与夜间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王志军, 张士博, 刘杰, 李东琦, 郑美佳, 周建芝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12-22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2
摘要519)   HTML15)    PDF(pc) (1612KB)(791)    收藏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TyG-BMI指数)是反映胰岛素抵抗的一种新型指标,已被证实与高血压存在关联,但目前缺乏TyG-BMI指数与夜间动态血压参数及夜间高血压的研究。

目的

探讨TyG-BMI指数与夜间动态血压参数及夜间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0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TyG-BMI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1组(n=99)、Q2组(n=99)、Q3组(n=99)、Q4组(n=99)。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24 h ABPM结果。计算TyG-BMI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TyG-BMI指数分组与夜间ABPM参数的关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TyG-BMI指数、TyG指数、TG/HDL-C与夜间血压指标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yG-BMI指数对夜间高血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Q1~Q4组年龄、BMI、T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降脂药、脑卒中、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Q4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TyG-BMI指数分组是夜间平均收缩压(β=6.623,P=0.002)、夜间平均舒张压(β=4.553,P=0.001)的影响因素;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进行分层,在未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中TyG-BMI指数Q4组是夜间平均舒张压(β=8.462,P<0.001)的影响因素;在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中TyG-BMI指数分组与夜间平均收缩压(β=4.604,P=0.097)、夜间平均舒张压(β=1.988,P=0.285)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yG-BMI指数与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rs=0.155,P=0.002)呈正相关,TG/HDL-C(rs=0.193,P<0.001)、TyG指数(rs=0.145,P=0.004)、TyG-BMI指数(rs=0.250,P<0.001)与夜间平均舒张压呈正相关。绘制TG/HDL-C、TyG指数、TyG-BMI指数预测夜间高血压的ROC曲线,TG/HDL-C、TyG指数、TyG-BMI指数预测夜间高血压的AUC分别为0.570(95%CI=0.513~0.627,P=0.017)、0.559(95%CI=0.502~0.616,P=0.046)、0.618(95%CI=0.563~0.673,P<0.001);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研究对象中TG/HDL-C、TyG-BMI指数预测夜间高血压的AUC分别为0.578(95%CI=0.504~0.651,P=0.043)、0.627(95%CI=0.557~0.698,P=0.00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TyG-BMI指数与夜间平均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TyG-BMI指数对夜间高血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1990—2021年中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张志东, 金华, 胡继宏, 蒋露, 王莉, 龙开冲, 张荣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62-22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85
摘要1046)   HTML9)    PDF(pc) (1881KB)(103)    收藏
背景

高血压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为慢性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为未来我国高血压肾病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获取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我国2022—2032年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预测。

结果

经过年龄标准化后,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在1990—1995年均略有下降,随后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0—2021年男性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由5.44/10万下降至4.72/10万,女性由3.86/10万下降至2.75/10万,女性的下降趋势相对更加明显。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女性AAPC分别为0.43%、0.64%,P<0.05)。不同时期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2年降速最快[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62%,P<0.05],2019—2021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5年降速最快(APC=-1.31%,P<0.05)。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MR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AAPC=-0.51%,女性AAPC=-1.09%,P<0.05),女性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不同时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3.26%,P<0.05),1998—2004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4.47%,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男性的高血压肾病ASIR和ASMR普遍高于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60~65岁后男性和女性ASIR增速均开始加快,年龄≥70岁后死亡率增速开始加快。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呈现上升趋势,时期对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稍高于男性;1992—2021年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的死亡风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SM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2032年我国男性、女性高血压肾病的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将会持续下降。

结论

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ASIR总体呈上升趋势,ASMR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均随年龄而增长,尤其在老年后增速明显。预测未来10年,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缓慢下降。提示应该关注男性和老年患者,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高血压患者尿钠排泄及影响因素研究
何燕, 崔赛仙, 胡阳, 倪晴, 甘露路, 刘茜, 代安妮, 刘师节, 杨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22-22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9
摘要717)   HTML10)    PDF(pc) (1412KB)(67)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相关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不仅由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驱动,OSA相关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体液潴留状态患者中也较高,提示钠在OSA相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潜在作用。

目的

探究昆明地区OSA相关高血压患者尿钠排泄情况及其与OSA严重程度及血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2021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为OSA相关性高血压的患者4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的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结果将OSA相关高血压患者分为轻度组(5次/h≤AHI<15次/h)、中度组(15次/h≤AHI<30次/h)、重度组(AHI≥30次/h)。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PSG指标及动态血压,并进行24 h尿钠排泄量与PSG指标、动态血压、BMI、年龄、性别及肾小球功能、尿蛋白等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究OSA相关高血压患者24 h尿钠排泄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493例OSA相关高血压患者中轻度组103例、中度组187例、重度组203例。重度组24 h尿钠排泄量高于轻、中度组(P<0.05)。3组患者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h尿钠排泄量与AHI、BMI、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MDBP)、性别(男性)呈正相关(r=0.223、0.226、0.126、0.109,rs=0.177,P<0.05),与LSaO2、MSaO2及年龄呈负相关(r=-0.103、-0.090、-0.098,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HI、24 hMSBP、BMI升高及性别(男性)是24 h尿钠排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在OSA相关高血压患者中,重度组24 h尿钠排泄量明显高于轻、中度组。24 h尿钠排泄与AHI、24 h血压、BMI、性别(男性)、年龄有关,其中AHI相关性较强。AHI和血压共同影响OSA相关高血压患者的尿钠排泄量,其中AHI的影响强于血压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I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吕露露, 祝万洁,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28-22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4
摘要719)   HTML6)    PDF(pc) (1383KB)(96)    收藏
背景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累积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梅景雁, 陈敏, 张列强, 潘昀熙, 王鑫, 赵小登, 詹玮, 刘涛, 王艺颖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05-22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0
摘要512)   HTML13)    PDF(pc) (1561KB)(688)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LAP与高血压发病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少见。

目的

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能力。

方法

采用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于2010-11-20—2012-12-19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16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 548例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累积LAP分为4个水平(Q1~Q4组),Q1组(累积LAP≤14.54,n=887),Q2组(14.54<累积LAP≤24.35,n=887),Q3组(24.35<累积LAP≤39.21,n=887),Q4组(累积LAP >39.21,n=887)。并依据是否有新发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2 696)和高血压组(n=852)。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绘制累积LAP预测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排除随访时间<3年、高血压前期人群。

结果

纳入的3 548例成年人中男1 607例(45.3%),女1 941例(54.7%),平均年龄(42.5±14.1)岁,随访期间有852例(11.2%)新诊断为高血压。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油摄入过量、盐摄入过量、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睡眠占比、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累积L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Q1组比较,在调整了潜在协变量后,Q2组(aHR=1.330,95%CI=1.053~1.681)、Q3组(aHR=1.706,95%CI=1.364~2.134)、Q4组(aHR=2.339,95%CI=1.869~2.928)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累积LAP与高血压风险呈非线性量效关系(P非线性<0.01),新发高血压风险随着累积LAP的升高而升高,但累积LAP >65后趋于稳定。绘制累积LAP预测新发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提示累积LAP预测连续平均暴露6、7、8、9年后,总人群高血压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90、0.603、0.634,男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00、0.561、0.571、0.558,女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38、0.629、0.647、0.711,城市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596、0.565、0.602、0.621,农村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29、0.592、0.594、0.635。

结论

累积LAP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预测高血压发病的理想指标,对于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及发展趋势的Meta分析
王碧晴, 张萍, 杨红霞, 王倩, 鞠春晓, 赵俊男, 梅俊, 张颖, 徐凤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7): 2186-21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2
摘要625)   HTML21)    PDF(pc) (1116KB)(143)    收藏
背景

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系统评价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有助于为防治老年高血压人群的认知损伤提供数据参考。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患病率,并进一步探讨患病率的发展趋势。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4-02-22,采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筛选,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质量,StataMP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

结果

系统分析了2008—2023年27篇横断面研究,共涉及老年高血压患者57 461例,其中患MCI 11 812例。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患者MCI总体患病率为21.3%(95%CI=18.4%~24.2%,P<0.001)。纳入研究文献共涉及我国11个省(区、市),各省(区、市)间及地理区域间患病率差异较大;2008—2023年老年高血压MCI患病率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患病率均超过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患病率为33.6%(95%CI=6.4%~60.7%,P<0.001),城市患者患病率为21.8%(95%CI=18.1%~25.4%,P<0.001);华北地区患病率(14.0%,95%CI=9.3%~18.7%,P<0.001)较其他地区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联合应用评估的MCI患病率为25.9%(95%CI=15.8%~36.0%),单一MoCA评估的MCI患病率为21.4%(95%CI=18.5%~24.4%),单一MMSE评估的MCI患病率为17.9%(95%CI=13.9%~21.9%)。

结论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总体患病率较高,不同省市、城乡间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并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同评估工具的MCI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受文献研究数量和异质性影响,结论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证实。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共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曹晨晨, 郑吕云, 王琳, 刘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11-20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50
摘要424)   HTML6)    PDF(pc) (2080KB)(103)    收藏
背景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医疗卫生服务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以单病治疗和管理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务需求。

目的

了解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共病(HTN-T2DM)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为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7月—2024年2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离散选择实验(DCE)设计测量海南省HTN-T2DM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设置的偏好属性为机构性质、实施环境、医生职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用药指导、自付费用。借助Python 3.11.7软件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

结果

共发放问卷581份,回收有效问卷55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患者偏好分析发现,机构性质、实施环境、医生职称、服务方式、用药指导及自付费用显著影响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择倾向(P<0.05),服务内容对患者偏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HTN-T2DM患者更愿意选择机构性质为政府办、服务方式为上门服务、有优先转诊、医生职称为高级、自付费用为50元/月及用药指导为2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结论

机构性质为政府办是患者最看重的属性,上门服务、有优先转诊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重要属性。建议"以患者为中心",制定慢性病共病患者偏好的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以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风险的关系: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欣, 朱晴, 李南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40-18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4
摘要1162)   HTML18)    PDF(pc) (1552KB)(179)    收藏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D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5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的2 033例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LAPI,按LAPI四分位数将人群资料分为四组,Q1组(LAPI≤44.03,n=509),Q2组(44.03<LAPI≤64.68,n=508),Q3组(64.68<LAPI≤98.90,n=508),Q4组(LAPI>98.90,n=508),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CK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LAPI水平的CKD的累积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PI与CKD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探索LAPI与CKD的效应关系。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LAPI与CKD关系的稳定性。

结果

4组年龄、性别、BMI、腰围、心率、舒张压、吸烟、饮酒、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降糖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PI水平升高,Q1~Q4组CKD累积风险升高(χ2=14.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PI每增加1个标准差,CKD的风险比例升高12.5%(HR=1.125,95%CI=1.035~1.223,P=0.005);Q4组较Q1组CKD的风险比例升高了54.9%(HR=1.549,95%CI=1.129~2.125,P=0.007)。限制性样条回归曲线结果显示,LAPI>65.59为CKD的危险因素(P=0.007)。交互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API与发生CKD风险的关系仍然稳定。

结论

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早期较高的LAPI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隋鸿平, 李婷婷, 姜桐桐, 夏云龙, 史铁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932-19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76
摘要637)   HTML21)    PDF(pc) (1646KB)(233)    收藏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及其相关高血压的现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重视,并为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策略,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压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研究
张柠, 樊世明, 任明, 沈有录, 马艳梅, 窦小红, 普措, 鲁星琴, 黄强, 薛睿, 王福彦, 林莹, 张吉辉, 田辉珍, 韩萍, 韩玉娟, 韩淑萍, 刘青灵, 卢天龙, 芦永良, 鄂维建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62-18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6
摘要648)   HTML10)    PDF(pc) (444KB)(62)    收藏
背景

随着高海拔地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及高血压发病率的增加,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压、氧化应激水平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探讨其相关性或许可为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目的

分析海拔对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血压、Hcy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探讨Hcy水平与血压、氧化应激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3年7月—2024年7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玉树地区(海拔3 800~4 200 m)高血压患者60例(高海拔高血压组)、健康受试者30例(高海拔健康组);纳入西宁地区(海拔2 260 m)高血压患者60例(低海拔高血压组)、健康受试者30例(低海拔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检测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Hcy、血压、血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各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服药史、高血压家族史、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海拔高血压组Hcy、收缩压(SBP)、舒张压(DBP)、GSSG高于高海拔健康组、低海拔高血压组,NO、SOD低于高海拔健康组、低海拔高血压组(P<0.05);高海拔健康组SBP、DBP、GSSG高于低海拔健康组,SOD低于低海拔健康组(P<0.05);低海拔高血压组Hcy、SBP、DBP、GSSG高于低海拔健康组,SOD低于低海拔健康组(P<0.05)。不同海拔地区高血压组受试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A1298C、蛋氨酸合酶还原酶(MTRR)A66G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海拔地区健康组受试者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位点中CC基因型56例(46.67%),CT基因型43例(35.83%),TT基因型21例(17.5%),MTHFR A1298C位点中AA基因型62例(51.67%)、AC基因型51例(42.50%)、CC基因型7例(5.83%),MTRR A66G位点中AA基因型62例(51.67%)、AG基因型48例(40.00%)、GG基因型10例(8.33%)。MTHFR C677T位点中TT基因型Hcy、SBP、NO、SOD水平高于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GSSG低于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CT基因型Hcy、SBP、NO、SOD水平高于CC基因型,GSSG低于CC基因型(P<0.05);MTHFR A1298C位点中CC基因型Hcy水平、HHcy比例高于AC基因型和AA基因型,AC基因型Hcy水平、HHcy比例高于AA基因型(P<0.05);MTRR A66G位点中GG基因型Hcy、NO、HHcy比例高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CT基因型Hcy、NO、HHcy比例高于CC基因型(P<0.05)。HHcy患者DBP、GSSG高于非HHcy血症患者,NO、SOD低于非HHcy患者。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受试者Hcy与DBP、GSSG水平呈正相关,与NO、SOD水平呈负相关,NO与DBP水平呈负相关(P<0.05)。

结论

高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相较于低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更高,氧化应激水平更高,但MTHFR C677T基因分型趋向于正常型,导致Hcy升高的突变型比例较低,与传统观点存在一定的偏差,关于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Hcy、血压水平的关系尚不明确,未来仍需更多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汪姜涛, 杜瑀, 朱玲, 赵否曦, 胡远东,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2): 1433-14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19
摘要490)   HTML14)    PDF(pc) (1342KB)(114)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追踪观察,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联,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目的

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方法

2010年抽取贵州省境内的12个县(区)48个乡镇共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基线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调查对象开展随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LAP与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采用Schoenfeld residual法进行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

结果

最终3 774人纳入本研究,其中新发高血压患者806例(21.36%),无高血压者2 968例(78.64%)。两组研究对象LAP、LAP分布、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类型、现在吸烟、有害饮酒、油摄入过量、腰围、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LAP,将研究对象按照LAP四分位数分为Q1组(198例)、Q2组(238例)、Q3组(297例)、Q4组(394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为Q1组的1.43倍(P<0.05)。总人群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0.004)。不同亚组人群中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3组(HR=1.67,95%CI=1.24~2.25)、Q4组(HR=1.62,95%CI=1.20~2.16)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P<0.05);在18~45岁人群和46~60岁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58,95%CI=1.20~2.09,P<0.001;HR=1.51,95%CI=1.07~2.11,P=0.018);在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28,95%CI=1.02~1.59,P=0.030);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随着LAP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P<0.05)。

结论

LAP作为一个评价腹型肥胖的简便指标,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对高血压的预测效能不同,在男性、中青年人群中预测效能较好,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或体检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中高血压风险分类人群的筛查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英国和爱尔兰高血压学会《成人高血压转诊路径及治疗管理》共识声明解读
周伊恒, 吕垚, 杨梓钰, 杨荣, 刘力滴, 张鹏, 代华, 曾锐, 万智, 贾禹, 刘长明, 雷弋, 廖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173-11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97
摘要400)   HTML10)    PDF(pc) (1366KB)(385)    收藏

英国和爱尔兰高血压学会(BIHS)总结了英国国家卫生与医疗优化研究所(NICE)、欧洲心脏病协会(ECS)和欧洲高血压协会(ESH)推出的高血压管理指南,于2023年1月9日在国际高血压杂志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上发表了《成人高血压转诊路径及治疗管理共识声明》(以下简称共识声明)。基于现有的证据以及专家意见,共识声明重点提出了高血压患者转诊的标准以及转诊等待期间患者的管理,以优化基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本文旨在对共识声明的核心要点进行解读,为我国基层医生管理高血压患者提供建议。鉴于我国基层医疗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地域性,仍需要基层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践行最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实践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的网状Meta分析
谷明宇, 秦廷廷, 乔昆, 白欣苑, 王尧, 杨宇彤, 李星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265-12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2
摘要382)   HTML19)    PDF(pc) (2309KB)(114)    收藏
背景

高血压作为危险因素能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

目的

全面收集我国不同高血压管理模式效果评价方面的文献,评价不同模式的管理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高血压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tataSE-64,以血压控制率为评价指标,对纳入的18篇高血压管理模式文献涉及医院-社区联合管理、常规社区管理、常规医院治疗管理、一般管理、"互联网+"管理五种模式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相对于作为空白对照的一般管理模式,医院-社区联合管理、常规社区管理、常规医院管理、"互联网+"管理四种模式对高血压控制都具有一定效果。总体效果排序为医院-社区联合管理≈"互联网+"管理>常规医院治疗管理>常规社区管理>空白对照。其中医院-社区联合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控制效果显著;医院-社区联合管理模式与"互联网+"管理模式效果相近;常规医院管理比常规社区管理效果好。

结论

为完善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应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建设,引导慢性病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模式结合,加强慢性病全生命全周期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管理建议:基于《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协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摘要》
方湘, 宋海齐, 廖晓阳, 刘力滴, 张鹏, 贾禹, 杨梓钰, 杨荣, 刘如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6): 649-6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78
摘要975)   HTML76)    PDF(pc) (935KB)(918)    收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协会发布了《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协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摘要》,本文围绕其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对中国HDP的非药物干预措施、精细化管理流程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HDP的管理提供新的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联合血管弹性指标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模型开发研究
张高钰, 王子涵, 高雪菲, 张瑾, 代天顾, 何清, 樊佳溶, 黄力, 李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39-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57
摘要404)   HTML14)    PDF(pc) (1616KB)(147)    收藏
背景

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是冠心病易发人群,其冠心病患病率与死亡率较绝经前显著升高。本研究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糖脂代谢、血管弹性等相关指标诊断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以期为临床识别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提供新思路。

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踝肱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脉压指数(PPI)、动脉硬化指数(AI)联合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构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2022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的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TyG指数、ABI、baPWV、PPI、AI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实现模型可视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诊断效能。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其中非冠心病组141例、冠心病组15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I、baPWV、TyG指数、PPI、AI是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P<0.05),并根据预测方程绘制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I、baPWV、TyG指数、PPI、AI和联合预测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2、0.687、0.659、0.700、0.612、0.808(P<0.001),预测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的灵敏度为0.780 6,特异度为0.741 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曲线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结论

ABI、baPWV、TyG指数、PPI、AI是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新开发模型可对冠心病风险进行有效预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西北地区老年高血压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
齐鸣瑞, 王文娟, 田利民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2): 199-2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02
摘要532)   HTML18)    PDF(pc) (1979KB)(546)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在中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高血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影响其生命质量的因素,对于制订有效的高血压健康管理计划意义重大。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中文欧洲五维度量表(EQ-5D-5L)和中文15D量表测量西北地区高血压老年人的健康效用值(HSU),评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并探讨影响老年人HRQoL的主要因素。

方法

2021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随机招募2 000名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基础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收集临床资料,采用EQ-5D-5L和15D量表测量HSU。采用亚组分析、Tobit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HRQoL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1 784名老年人完整参与本次研究,其中50.9%的老年人血压正常,676名(37.9%)老年人为Ⅰ级高血压,152名(8.5%)为Ⅱ级高血压,48名(2.7%)为Ⅲ级高血压,这些患者的HSU在EQ-5D-5L中分别为0.949、0.942、0.933和0.921,在15D量表中分别为0.875、0.863、0.851和0.840。Tobit回归分析显示,在EQ-5D-5L中,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职业状态和年收入与老年人HSU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15D量表中,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高血压和饮酒与老年人HSU相关(P<0.05)。

结论

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EQ-5D-5L和15D量表的HSU均逐渐降低,表明HRQoL逐渐受损,影响老年人HRQoL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职业状态、年收入和饮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马晓燕, 崔恩慈, 薛群, 刘荣, 张学武, 王浅, 王德斌, 沈兴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365-3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08
摘要513)   HTML13)    PDF(pc) (1962KB)(262)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降压用药不仅要考虑患者血压特征,也要考虑患者合并症情况。现阶段,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比较缺乏。

目的

调查安徽省界首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血压患者服药现状,描述患者服药行为与患者特征之间的关联,探索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基层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合理性。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7—8月从安徽省界首市随机抽取48个行政村,通过面对面调查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特征和服药数据,参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将问卷中患者提到的降压药分为如下5类:A类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B类为β受体阻滞剂,C类为钙通道阻滞剂(CCB),D类为利尿剂,E类为单片复方制剂。通过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血压计的后台获取患者上传的近1年血压数据,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服药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联合用药是指服用复方制剂或2种以上降压药,用药调整是指患者过去服用其他降压药。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3 005例,其中男1 291例(43.0%)、女1 714例(57.0%),平均年龄为(65.5±9.8)岁,高血压服药率为79.1%,联合用药率为40.2%。2 376例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不同类型降压药服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部分患者存在联合用药):E类(39.6%)、C类(35.1%)、D类(20.3%)、A类(20.1%)、B类(3.7%);服用最多的降压药为复方利血平(33.7%)。对于年均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仍有12.2%和4.9%未服用降压药。患者联合用药以E类降压药为主。年均"舒张压≥100 mmHg"且"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A类和C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年均"收缩压≥160 mmHg"且"未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E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服药年数长(OR=1.042,95%CI=1.031~1.053,P<0.00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OR=1.488,95%CI=1.195~1.853,P<0.001)、合并高脂血症(OR=1.267,95%CI=1.052~1.525,P=0.013)、合并心血管疾病(OR=1.394,95%CI=1.166~1.667,P<0.001)、合并脑血管疾病(OR=1.258,95%CI=1.040~1.522,P=0.018)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OR=0.980,95%CI=0.971~0.990,P<0.001)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

结论

界首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较高,主要服用E类和C类降压药。服药年数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童年逆境与成年期高血压患病的研究进展
姜申, 吴静, 周佳丽, 蒋德楠, 孙炜迪, 程思清, 朱思雨, 侯乐莹, 宋培歌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358-3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93
摘要472)   HTML12)    PDF(pc) (1800KB)(276)    收藏

童年逆境(ACEs)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18岁以前)的各种创伤事件或情况。长期并持续的ACEs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终身影响。目前,欧美地区的多项研究证实了ACEs可增加个体成年期高血压的患病风险,然而不同分型的ACEs与成年期高血压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文对不同分型的ACEs与成年期高血压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童年期不同分型逆境对成年期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归纳总结两者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为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环境、预防其成年期高血压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美国肥胖医学协会《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解读
吕垚, 周伊恒, 刘力滴, 杨荣, 张鹏, 朱雅文, 代华, 廖晓阳, 雷弋, 杨梓钰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272-2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8
摘要651)   HTML29)    PDF(pc) (1389KB)(621)    收藏

肥胖和高血压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二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023年,美国肥胖医学协会深入探讨了肥胖相关高血压的机制,并于Obesity Pillars杂志发布了《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该声明总结出10条关于肥胖和高血压的要点,为我国肥胖相关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该声明,向基层医生介绍肥胖相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帮助基层医生更有效地管理肥胖和高血压患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惰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雪竹, 魏婷婷, 刘沛, 潘立平, 刘莹, 边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4): 4273-42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15
摘要810)   HTML20)    PDF(pc) (1496KB)(285)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基层医生是高血压管理的主力军,而医源性治疗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高血压控制的达标情况。目的 调查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惰性,并分析治疗惰性成因,为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提供参照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7—8月向天津市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层医生发放调查问卷,从"软理由""高估治疗效果""医保政策"3个维度评价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惰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治疗惰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7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94.84%。基层医生高血压诊疗知识得分为6(0.5)分,得分率为61.11%(5.50/9.00);高血压治疗惰性总得分为48(7.0)分,得分率为56.55%(45.24/80.00)。"软理由"维度得分为26(4.8)分,得分率为51.92%(25.96/50.00);"高估治疗效果"维度得分为10(2.0)分,得分率为65.40%(9.81/15.00);"医保政策"维度得分为6(2.5)分,得分率为46.40%(6.96/15.00)。3个维度治疗条目水平得分比较,"高估治疗效果"维度得分相较于其他两组得分最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地区、高血压诊疗知识掌握程度及每日接诊高血压患者数是基层医生治疗惰性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普遍存在治疗惰性,高血压诊疗认知水平较低、"高估治疗效果"和"软理由"是导致基层医生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存在治疗惰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针对高血压治疗惰性的教育,开展多样化的诊疗知识及管理培训,同时推行临床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或可有效改善基层医生的高血压治疗惰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张鹏, 刘力滴, 杨梓钰, 杨荣, 吕垚, 周伊恒, 方湘, 雷弋, 代华, 廖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9): 3581-35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49
摘要533)   HTML15)    PDF(pc) (1003KB)(385)    收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导致全球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通过评估最新研究证据并分析HDP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更新发布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推荐")。该推荐与2017版推荐相比,进一步肯定了血压测量筛查HDP的重要性,肯定其具有实质性的净获益,建议在整个妊娠期测量血压以筛查HDP。本文基于《指南解读类文献报告规范的制订指南(RIGHT for INT)》,探讨分析该推荐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我国全科医生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453-34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16
摘要4041)   HTML84)    PDF(pc) (2637KB)(3479)    收藏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数字疗法在高血压疾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何清, 李琳, 王子涵, 代天顾, 张高钰, 樊佳溶, 肖响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6): 3204-32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67
摘要606)   HTML22)    PDF(pc) (1272KB)(585)    收藏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诸多慢性病的控制和管理仍然存在非常棘手的现状。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高血压的早期发现、预防和管理至关重要。数字疗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高血压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增强健康管理意识、促进高血压药物的正确使用及加强对高血压病的认知,这种管理新模式将会促进我国高血压信息化健康管理进程。本文旨在为整理总结数字疗法在医学界应用现况,探讨其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并展望未来基于数字疗法的高血压管理治疗发展方向。未来数字疗法可联合中医健康管理知识,最大化地发挥中西医结合数字化在高血压诊疗中的优势,建立专业的数字疗法团队,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高效、安全的防治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秦瑞丹, 张娟, 梁营营, 吕露露, 李祎珂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359-33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04
摘要442)   HTML6)    PDF(pc) (1361KB)(134)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眼底等多种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左心室作为终末器官损伤的主要靶点,其结构改变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3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收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入院后24 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患者分为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87例、LVH组80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Lp-PLA2水平及AIP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究血清Lp-PLA2水平及AIP对高血压患者合并LVH的诊断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LVH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后壁厚度(LVWP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Lp-PLA2水平、AIP、LVM及LVMI高于NLVH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年龄、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LVWPT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IVST与Lp-PLA2、AIP、hs-CRP、年龄、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LVEDd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升高(OR=1.249,95%CI=1.007~1.548,P=0.043)、NT-proBNP升高(OR=1.009,95%CI=1.002~1.017,P=0.011)、AIP升高(OR=14.557,95%CI=1.220~173.753,P=0.034)、Lp-PLA2升高(OR=1.042,95%CI=1.024~1.059,P<0.001)是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AIP、Lp-PLA2及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分别为0.649(95%CI=0.566~0.733)、0.780(95%CI=0.705~0.854)、0.804(95%CI=0.733~0.874)。

结论

血清Lp-PLA2水平及AIP值与左心室形态结构改变紧密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早期临床诊断,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常远, 刘双, 高莹卉, 张伟, 韩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6): 3255-32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28
摘要421)   HTML6)    PDF(pc) (1718KB)(132)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同时发生,此类患者血压管理难度大。如有可靠、客观的指标为OSA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进行预测,将有助于及时识别此类患者并加强管理。

目的

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的患者510例,取2019—2021年入组的患者作为试验队列(n=370),2022年1—9月入组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n=140)。试验队列患者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定义分为高血压组211例和非高血压组159例。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亚组107例,血压未控制亚组104例。分析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控制亚组和血压未控制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OSA患者发生高血压以及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OR=1.087,95%CI=1.007~1.174,P=0.032)、合并糖尿病(OR=3.310,95%CI=1.484~7.380,P=0.003)及RDW降低(OR=0.598,95%CI=0.507~0.704,P<0.001)是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1.027,95%CI=1.005~1.050,P=0.016)及RDW降低(OR=0.804,95%CI=0.669~0.965,P=0.019)是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队列ROC曲线分析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32~0.826,P<0.001),最佳临界值为39.9 fL。结合临床易用性,以RDW≤40 fL作为界值,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70.14%,特异度为81.76%。验证队列以RDW≤40 fL作为界值,RDW降低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0.95%,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8~0.835,P<0.001)。

结论

RDW降低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不佳相关,RDW降低的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张柠, 樊世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435-34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40
摘要411)   HTML10)    PDF(pc) (1479KB)(334)    收藏

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环境致人体内代谢水平发生一系列变化,其特殊环境使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加剧氧化应激,进一步加重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加速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在传统降压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抗氧化药物可为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方向。本文主要就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氧化应激的关系进行综述,探索其发病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2023年意大利高血压学会《远程医疗和数字医疗在高血压和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立场声明文件解读
杨荣, 杨梓钰, 廖晓阳, 刘力滴, 张鹏, 田宸宇, 杨寒飞, 姚易, 贾禹, 程永浪, 沈灿, 蒋莉华, 代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6): 3197-32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96
摘要491)   HTML15)    PDF(pc) (1168KB)(493)    收藏

高血压患病率高,控制率低,给全球带来了极大的疾病负担。为了提高高血压防治水平,远程医疗和数字医疗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文件对这些技术进行规范。意大利高血压学会在2023年发布了《远程医疗和数字医疗在高血压和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立场文件,以指导远程医学和数字医疗的开发、验证和临床使用。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主要包含远程医疗和数字医疗在高血压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形式、关键研究证据、存在的优势以及现存的机遇和挑战,以指导我国全科医生在高血压及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对远程医疗和数字医疗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行为改变轮及行为改变技术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行为、动态血压及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
余海燕, 王海棠, 杜兆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14-27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81
摘要650)   HTML15)    PDF(pc) (1853KB)(311)    收藏
背景

目前高血压控制率较低,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较正常人低。通过行为干预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提高其生命质量是研究热点。基于理论的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行为方式改善更为有效和持久。行为改变轮(BCW)及行为改变技术(BCTs)可充分挖掘可干预因素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管理中。国内基于BCW及BCTs理论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生命质量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

研究基于BCW及BCTs制定干预模式,研究其对高血压患者行为、动态血压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只接受常规的门诊药物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干预组50例在接受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进行BCW+BCTs模式的干预指导。干预前后采用高血压知识水平量表、Morisky中文修订版用药依从性量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短问卷、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问卷、动态血压监测及健康调查简表进行评分,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各项行为指标、动态血压数据、生命质量评分差异。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服药依从性、生命质量评分、高服药依从性及中等体力活动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高血压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清晨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BMI、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焦虑比例、抑郁比例、高钠摄入及过量饮酒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BCW+BCTs干预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行为干预效果良好,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行为方式,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可在高血压慢性病管理当中推荐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法的卫生体系视角下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的实施现状、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王尧, 秦廷廷, 谷明宇, 白欣苑, 乔昆, 杨宇彤, 李星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3): 1544-15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86
摘要563)   HTML35)    PDF(pc) (1217KB)(371)    收藏
背景

高血压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层作为高血压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关口,其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现阶段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运作现状和共性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目的

了解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现状,梳理典型经验,为我国高血压管理优化提供建议。

方法

2021年11—12月,对我国五省市29名高血压管理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体系理论为指导,从领导治理、服务提供、卫生人力、卫生筹资、药物和设备可及性以及卫生信息系统6个维度进行分析。

结果

在领导治理层面:基层高血压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需要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等多部门协同管理;在服务提供层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提供全专融合服务以满足患者个性化医疗需求;在卫生人力层面:社区全科医生是基层高血压管理工作开展的主力,应通过绩效考核按劳分配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在卫生筹资方面: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诊可获得医保报销倾斜性政策支持;在药物和设备可及性方面:基本医疗设备及高血压基本用药在基层均有配备;在卫生信息系统方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实现签约患者健康信息共享与服务协同。

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对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管理的工作,可通过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综合治理能力与基层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建设,完善医保报销与支付方式制度,改善基层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和设备条件,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赋能基层高血压管理,进一步提升基层高血压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35岁及以上社区高血压管理人群中血压变化轨迹及分布特征分析
卢春远, 龙蓉, 毛永佳, 叶德鑫, 汪俊华, 张江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0): 1201-12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40
摘要559)   HTML9)    PDF(pc) (1817KB)(228)    收藏
背景

随着高血压患病人群越趋于年轻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35岁及以上人群作为重点监测人群,目前社区高血压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极大加重了社区工作的负担,但近年来较少开展纵向研究探讨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分布情况。

目的

探讨35岁及以上社区管理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化趋势,揭示高血压变化轨迹及分布特征。

方法

本研究依托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2020—2022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阳市某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选取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个人基本信息表(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病程)收集基线资料,并采用随访记录表[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WC)、随访方式、药物依从方式及控制满意度]收集随访资料,计算研究对象的BMI、腰高比(WHtR)情况,随访频率为每半年1次,共计随访5次。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LGCM)与增长混合模型(GMM)探索35岁及以上高血压人群中随访血压值的变化轨迹,并识别轨迹相似的潜在集群,进一步分析不同血压轨迹分组的分布特征。

结果

研究共纳入15 958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人群中血压初始水平及变化速率均与BMI初始水平、变化速率有关。收缩压和舒张压共呈现出3种相似的轨迹变化,收缩压和舒张压三种轨迹定义及占比分别为血压低值上升组2.1%(332/15 958)/19.1%(3 052/15 958)、血压高值下降组5.7%(905/15 958)/6.1%(975/15 958)、血压中值稳定组92.2%(14 721/15 958)/74.8%(11 931/15 958)。不同收缩压轨迹分组的高血压患者病程、药物依从方式、随访方式、控制满意度、BMI、WHtR及W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舒张压轨迹分组的高血压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药物依从方式、随访方式、控制满意度、BMI、WHtR及W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5岁及以上社区管理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化轨迹主要表现为血压中值稳定。不同特征人群的血压变化轨迹表现不同,提示在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高血压人群管理时,应针对性提出管理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神经元损伤应用价值的研究
赵润泽, 孙小佳, Hernandez MELBA Marquez, 窦国睿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9): 1082-10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1
摘要359)   HTML7)    PDF(pc) (1543KB)(213)    收藏
背景

当前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眼部并发症高血压视网膜病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对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神经元损伤的研究尚少。

目的

本研究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为检查手段,探究其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神经元损伤评估中的应用和重要价值。

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0年7月于Hospital Clínico Quirúrgico"Hermanos Ameijeiras"(HHA医院)就诊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45名健康受试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取24 h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平均动脉血压值,测量眼压,计算眼灌注压。检测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层(GCC)厚度。依据血压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血压控制组(n=51)和血压未控制组(n=51),45名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压、眼灌注压、视网膜病变与GCC厚度和血压、眼灌注压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采用R 3.5.3软件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结果

3组研究对象人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眼压、眼灌注压、视网膜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未控制组平均RNFL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控制组、血压未控制组GCC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血压未控制组GCC最小值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平均厚度、上方GCC厚度、颞下方CCG厚度与收缩压、舒张压、眼灌注压、视网膜病变呈负相关(P<0.05),颞上方GCC厚度与收缩压、舒张压、眼灌注压呈负相关(P<0.05),下方GCC厚度与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视网膜病变与收缩压、舒张压、眼灌注压呈正相关(P<0.05)。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收缩压→GCC平均厚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效应显著,收缩压与GCC平均厚度呈正相关,GCC平均厚度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呈正相关(P<0.05)。收缩压对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具有直接影响(β=0.013,95%CI=0.007~0.020,P<0.001),GCC平均厚度部分介导了收缩压对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的影响(β=0.117,95%CI=0.014~0.360,P=0.0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7%。

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方法,可优于普通眼底检查提前发现高血压性视网膜神经元受损情况,对高血压导致视神经受损的不可逆盲和高血压靶器官受损进行早期预防和预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利用点尿钠估测24 h尿钠水平准确性的验证
孙星河, 汪洋, 康俊萍, 刘小慧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685-6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65
摘要711)   HTML18)    PDF(pc) (1768KB)(297)    收藏
背景 通过24 h尿钠测定计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检测过程繁琐。已有的通过点尿钠估测24 h尿钠水平公式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估测价值尚不清楚。目的 评价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应用Kawasaki、INTERSALT、Tanaka公式(以下分别简称K法、I法、T法)以点尿钠估测24 h尿钠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2018年3月—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测量24 h尿钠排泄量,通过点尿钠估测24 h尿钠排泄量。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3种公式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与实测值差异的显著性,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绘制Bland–Altman图对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与估测值进行一致性分析。计算3种方法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偏差。评估在不同钠盐摄入水平、患有糖尿病、临床蛋白尿患者中3种估测公式的准确性。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96例,平均实测24 h尿钠排泄量(165.04±78.53)mmol/d,相当于钠盐摄入量(9.65±4.59)g/d。女性患者年龄、微量蛋白尿比例、临床蛋白尿比例高于男性患者,BMI、入院舒张压、24 h平均舒张压、吸烟比例、点尿钠、实测24 h尿钠排泄量低于男性患者(P<0.05)。患者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低于K法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t配对=-8.008,P<0.001),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有94.90%的点在95%CI之内。患者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高于I法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t配对=4.167,P<0.001),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有94.39%的点在95%CI之内。患者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与T法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配对=-0.547,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有96.43%的点在95%CI之内。K法、I法、T法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1.82%、12.94 %、-1.90%。根据钠盐摄入量进行分组后,估测值与实测值原本中等强度的相关性消失。三种方法的估测偏差在是否患有糖尿病、临床蛋白尿的患者之间差距不大。结论 通过K法、I法、T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点尿钠预测24 h尿钠水平上均具有偏差,但整体上T法偏差最小。未发现可能影响尿钠排泄的疾病(如糖尿病、蛋白尿)对估测公式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药物基因作用靶点多态性分布及叶酸联合维生素D干预效果研究
庞爱梅, 高伟, 张恒, 蒲双双, 郭莉莉, 范子荣, 刘海霞, 刘瑞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704-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57
摘要452)   HTML8)    PDF(pc) (1804KB)(544)    收藏
背景

H型高血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主要根据患者症状和临床经验选择药物,降压效果不理想,急需探寻降压药物基因分布的多态性,为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

目的

探讨济南市社区H型高血压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叶酸联合维生素D的干预作用,为该地区开展高血压医防融合精准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随机抽取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家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例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首先进行5类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通道抑制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相关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将患者随机分为基因导向治疗组(基因组)与基因导向协同叶酸、维生素D治疗组(基因导向组),每组100例。基因组根据检测的高血压基因作用位点的特点调整用药;基因导向组在基因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服用叶酸、维生素D。干预初始(M0)、干预3个月(M3)、干预6个月(M6)时采集患者晨间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记录患者患病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脑卒中发生情况,进行基因测序,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与Hcy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对象性别(rs=-0.463)、收缩压(r=0.181)、舒张压(r=0.188)与Hcy水平有相关性(P<0.05)。5类抗高血压药物基因作用靶点中,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位点相关的分别是CYP3A5(A6986G)、CYP2C9(c.1075A>C)、CYP2D6(c.100C>T),与药物作用靶点敏感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相关的是ADRB1、ACEI(I/D)、AGTR1、NPPA。基因组A6986G:CYP3A5*1/*1(AA)、ACEI(I/D):D/D、c.100 C>T:CYP2D6*1/*1(CC)患者M3、M6舒张压低于M0,A6986G:CYP3A5a1/a3(AG)、ADRB1 c.1165 G>C:GG、c.1075 A>C:CYP2C9*1/*3(AC)、c.1075 A>C:CYP2C9*3/*3(CC)患者M6舒张压低于M0,A6986G:CYP3A5*3/*3(GG)、ADRB1 c.1165 G>C:CC、ACEI(I/D):I/I、c.1075 A>C:CYP2C9*1/*1(AA)、AGTR1 c.1166 A>C:AA、NPPA T2238C:TT、c.100 C>T:CYP2D6*10/*10(TT)患者M3、M6收缩压、舒张压低于M0,ADRB1 c.1165 G>C:GC、ACEI(I/D):I/D、c.100 C>T:CYP2D6*1/*10(CT)患者M6收缩压低于M0,M3、M6舒张压低于M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M3、M6基因导向组Hcy水平低于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基因组M6 Hcy水平低于M0,基因导向组M3、M6 Hcy水平低于M0,M6 Hcy水平低于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M3、M6基因导向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基因组、基因导向组M6收缩压、舒张压低于M0,M6收缩压低于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中存在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表达差异,个体化用药效果显著;叶酸联合维生素D协同治疗更能显著降低H型高血压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联研究
代愉恒, 高畅, 梁新袖, 卢莎, 华雯, 郑钜圣, 胡文胜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56-1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21
摘要604)   HTML11)    PDF(pc) (1636KB)(441)    收藏
背景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常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进而严重影响妊娠期健康及分娩结局。肠道菌群与妊娠健康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与GDM合并HDP的关联还有待研究。目的 探究G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并发HDP的关联。方法 以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204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仅确诊GDM的孕妇作为GDM组(n=181),同时确诊GDM和HDP的孕妇作为GDM合并HDP组(n=23)。收集入组孕妇的临床资料与炎症检测指标,并留取同期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采用LEfSe分析,在门、科和属水平分别对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行比较,识别各组明显富集的菌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GDM合并HDP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的关联。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及主要门水平上的菌群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结果:科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而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科(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family)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P<0.05);属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小杆菌属(Dialister)、肠杆菌属(Intestinibacter)、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与GDM合并HDP组相比,嗜木聚糖真杆菌属([Eubacterium] xylanophilum group)、Ruminiclostridium 6、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属(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genus)和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在GDM组明显富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OR=1.06,95%CI=1.01~1.11)、DialisterOR=1.26,95%CI=1.10~1.45)、IntestinibacterOR=2.07,95%CI=1.12~3.84)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OR=0.24,95%CI=0.08~0.75)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与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s=0.149,P<0.05);Dialister与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s=0.151、0.163、0.171,P<0.05)。结论 VeillonellaceaeDialisterIntestinibacter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其中VeillonellaceaeDialister与多项炎症指标呈正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GDM合并HDP的重要风险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移动网络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调查
姚琳, 尚丹梅, 赵慧, 刘新宇, 刘永伟, 姜涌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1): 85-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9
摘要888)   HTML35)    PDF(pc) (1961KB)(1871)    收藏
背景 在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和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智慧医疗的背景下,社区慢性病管理也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索和转变。在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信息化慢性病管理对老年群体是否有效需要明确。目的 了解移动网络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并调查其满意度,旨在为开展相关慢性病信息化管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7月选取锦州市凌河区下辖4个社区650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自愿前提下,按照居住位置就近优先原则将老年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管理方式,每两个月面对面随访1次,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移动网络高血压管理方式,干预时长6个月。干预结束后使用高血压知识水平量表(HK-LS)、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和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进行效果评价,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HK-LS、TASHP和HPSMBRS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93.5%(275/294)的老年人认为移动网络辅助高血压管理方便了就医、86.4%(254/294)的老年人认为能节约就医成本,80.6%(237/294)的老年人认为有助于病情监测;进一步调查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对软硬件设备的不满。结论 移动网络辅助社区高血压管理能有效提升老年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治疗依从性和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且满意度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潘宏伟, 刘莉, 马超, 邓光璞, 方浩庭, 黄书玮, 朱宏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1): 59-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70
摘要728)   HTML19)    PDF(pc) (2021KB)(1138)    收藏
背景

高血压人群在我国基数较大,其防治措施主要依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的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但目前研究显示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针对参与者进行调查,确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对提高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的参与度和患者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调查和分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高血压管理服务的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多阶段抽取2022年6—9月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服务社区的295名高血压管理服务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平衡量表(正向情绪、负向情绪)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使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调查研究对象治疗依从性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正负情绪合并状况对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结果

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5.2%;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总分为(94.24±8.67)分,其中遵医服药(21.06±2.45)分,不良服药(31.33±3.90)分,烟酒管理(8.44±1.88)分,日常生活管理(33.41±4.61)分,依从性较好率为52.2%(154/295);情绪平衡表中正向情绪得分为(3.76±1.02)分,负向情绪得分为(2.63±1.1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血压控制情况、自我感觉身体状况、对就诊点满意度、正向情绪较多、负向情绪较少是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较好的影响因素(P<0.05);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多负少的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是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少负多者的15.867倍(P<0.05),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多负多的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是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少负多者的5.114倍(P<0.05)。

结论

高血压患者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的治疗依从性尚存在提升空间,除了性别、年龄等客观因素外,还要注重患者的情绪管理、治疗的反馈效果和在社区医院的就医体验等方面内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使用固体燃料与中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张帅, 李琴, 李东锋, 肖金平, 李云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2): 4001-40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8
摘要761)   HTML32)    PDF(pc) (810KB)(574)    收藏
背景 人口老龄化造成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医疗负担。我国目前仍有约4.5亿人口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或取暖,而由其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固体燃料的使用与中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在中国城乡地区使用固体燃料与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以便为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问卷(CLHLS),采用基线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数据。纳入2011—2012年队列研究中1 453名基线非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5岁老年人,随访截至2018-12-31,以随访发生高血压为结局指标。根据烹饪燃料来源将研究对象分为清洁燃料(电磁炉等电器,管道天然气,太阳能)组(654名)和固体燃料(木炭,煤油,煤炭,柴草)组(799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固体燃料烹饪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基线共纳入1 453名非高血压人群,平均年龄(77.6±8.8)岁,中位随访时间7年,结局发生高血压共838名。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地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比例高于城市(70.3%与1.1%,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可以增加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HR=1.20,95%CI(1.05,1.38),P=0.01〕,调整协变量后仍表明使用固体燃料烹饪可以增加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HR=1.21,95%CI(1.04,1.41),P=0.01〕。此外,使用固体燃料烹饪与异常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HR=1.26,95%CI(1.02,1.55),P=0.03〕;在调整协变量后仍显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与异常MAP呈正相关〔HR=1.28,95%CI(1.02,1.60),P=0.03〕。结论 在中国城乡地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会增加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且可以影响MAP。减少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提倡使用清洁燃料是高血压防控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程晓冉, 张笑天, 李明月, 程昊哲, 汤皓晴, 郑汇娴, 张柏松, 刘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82-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5
摘要1221)   HTML29)    PDF(pc) (1276KB)(1619)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两种主要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慢性病随访来控制病情。而目前对医防融合下慢性病不同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病情控制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了解不足。

目的

探讨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河南宜阳县、湖北咸丰县和山西阳曲县作为研究现场,采集2017-01-01—2022-06-30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并于2022年7月开展患者调查,收集患者接受基本公共卫生随访的情况和健康行为、病情控制情况。最终从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获得102 769名高血压患者数据、26 58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 172名高血压患者数据、45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次数达标情况、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健康行为和病情控制的影响。

结果

2021年高血压患者随访达标(随访次数≥4次/年)率为90.83%(67 709/74 545),糖尿病患者随访达标率为83.35%(13 390/16 065)。随访形式包括入户随访〔25.74%(408/1 585)〕、机构就诊时随访〔58.80%(932/1 585)〕、电话或网络随访〔15.46%(245/1 585)〕,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血糖测量〔91.15%(1 484/1 628)〕、生活方式指导〔74.14%(1 207/1 628)〕、询问疾病情况〔70.02%(1 140/1 628)〕、了解用药情况〔69.29%(1 128/1 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次数达标的患者血压控制率(OR=1.09,P<0.05)和血糖控制率(OR=1.31,P<0.05)更高,吸烟饮酒率更低(OR=0.8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1.30,P<0.05);随访形式为机构就诊时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8,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1.62,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入户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2.54,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内容为接受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情况、了解用药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更高(OR值分别为1.61、1.34、1.62,P均<0.05),戒烟戒酒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59、3.54、2.91,P均<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16、2.15、2.45,P均<0.05)。

结论

每年接受至少4次慢性病随访,以就诊时随访、入户随访为随访形式,为患者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状况和了解用药情况等随访服务,与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水平、戒烟戒酒和定期锻炼生活习惯形成有正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35~64岁自报非高血压人群首次血压测量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左旭, 黄招兰, 陆彪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771-27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7
摘要531)   HTML9)    PDF(pc) (1741KB)(288)    收藏
背景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者针对自报非高血压人群的首次血压测量结果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但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为背景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35~64岁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者的血压水平,分析经首次血压测量发现的疑似高血压患者的首次血压测量结果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间的差异性,并探讨疑似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前血压测量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至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中35~64岁、自报无高血压病史的居民共2 814例作为高血压筛查对象,并对其血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记为首测血压值。根据居民的首测血压值筛选出疑似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人群,在疑似高血压患者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对其诊室血压进行3次规范化测量,基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计算血压处于理想水平(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正常高值水平(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者,以及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的占比。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首测血压分级的疑似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确诊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疑似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波动(基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得出的血压分级较基于首次血压测量结果得出的血压分级的变化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2 814例高血压筛查对象中,疑似高血压患者占36.67%(1 032/2 814)。经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后,1 032例疑似高血压患者中,8.82%(91/1 032)血压处于理想水平,14.34%(148/1 032)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水平,76.84%(793/1 032)为高血压患者〔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占63.68%(505/793),2级高血压患者占26.48%(210/793),3级高血压患者占9.84%(78/793)〕;女性〔80.68%(380/471)〕高血压确诊率高于男性〔73.62%(413/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3,P=0.007);高血压确诊率随着疑似高血压患者首测血压分级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3.443,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首次测量血压时的时间段、首次测量血压时有无心理因素、首次测量血压时环境噪声是否≥40 dB是疑似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波动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经首次血压测量发现的疑似高血压患者的首次血压测量结果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异。社区医务人员在为居民提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前的血压测量服务时,应保证周围环境安静,确认其心理状态良好。同时,需重点关注男性、55~64岁群体、于11:01~14:00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血压测量(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服务者的血压能否真实反映其血压水平,以保证血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