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最新文章合辑
心力衰竭(HF)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是心血管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探寻最佳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目前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是HF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多种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HF转归的重要方法,探究简便易行、综合性能最佳的炎性预测指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MLR)对HF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住院的HF患者583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住院死亡分为生存组(n=564)与死亡组(n=19),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HF原发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HF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确定NMLR与HF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NMLR对HF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NMLR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线。
死亡组入院时NMLR〔8.36(3.15,9.55)〕高于生存组〔5.00(3.23,8.72)〕(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LR是HF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HR=1.003,95%CI(1.001,1.005),P<0.05〕。NMLR预测HF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0.652,0.757)〕,最佳截断值为7.93。RCS显示NMLR与HF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呈非线性正相关(P<0.05)。NMLR≥7.93者的住院生存率低于NMLR<7.93者(χ2=111.843,P<0.001)。
入院时NMLR升高可能是HF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末期阶段,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代谢产物紊乱可导致细菌移位、释放介质、炎性反应等,进而加重CHF病情。
分析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在CHF患者中的变化,探讨肠道微生物在心力衰竭中所发挥的作用。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58例为CHF组,另选取具有相同CHF危险因素但没有CHF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病史的患者46例为Control组。绘制脑钠肽(BNP)和PAGln诊断CH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进行分析。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两组标本血浆中的PAGln水平。
CHF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NP、PAGln均高于Control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Control组(P<0.05)。BNP和PAGln水平诊断CHF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5、0.913。Venn图表明,CHF组特有OTUs数目少于Control组。α多样性分析表明,CHF组Chao1指数低于Control组(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的肠道菌群总体结构存在差异。属水平上,CHF组埃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相对丰度高于Control组(P<0.05),单胞菌属(Solimonas)和多尔菌属(Dorea)相对丰度低于Control组(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华杆菌科(Solimonadaceae)、Solimonas、Dorea、伯克菌科(Burkholderiaceae)在Control组中升高(P<0.05),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菌属(Escherichia)、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Klebsiella、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另枝菌属(Alistipes)、Parabacteroides、盲肠坦纳菌科(Tannerellaceae)在CHF组升高(P<0.05)。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BNP、PAGln、LVEDD、LVESD与CHF组菌群显著相关,其中BNP对群落变化影响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Escherichia-Shigella与BNP和PAGln呈正相关(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与BNP呈负相关(P<0.05);Romboutsi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内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与BNP和PAGln呈负相关(P<0.05)。
CH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与具有相同合并疾病但没有CHF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病史的患者明显不同,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肠道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这可能导致CHF患者体内PAGln水平上升,参与CHF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一直备受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是反映长期血糖波动的指标。因此探讨HbA1c变异性与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探究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HFpEF患者中,HbA1c变异性与其新发AF的关系。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T2DM合并HFpEF患者317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截至2022年2月,平均随访时间3.4年。根据随访期内有无新发AF,将患者分为AF组(34例)与非AF组(283例)。HbA1c变异性以HbA1c测量标准差(HbA1c-SD)和HbA1c变异系数(HbA1c-CV)表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HbA1c变异性与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关系。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绘制HbA1c变异性预测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AF组患者HbA1c-SD、HbA1c-CV高于非AF组(P<0.05)。依据HbA1c变异性中位数分为低HbA1c变异性患者(HbA1c-SD≤0.34%,HbA1c-CV≤4.74%)和高HbA1c变异性患者(HbA1c-SD>0.34%,HbA1c-CV>4.74%)。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高HbA1c变异性患者新发AF发生率高(PHbA1c-SD<0.001、PHbA1c-CV=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SD〔HR=2.22,95%CI(1.37,3.61),P=0.001〕、HbA1c-CV〔HR=1.65,95%CI(1.01,2.67),P=0.001〕是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独立影响因素。HbA1c-SD预测T2DM合并HFpEF发生A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713,0.855),P=0.001〕,最佳截断值为0.36%,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73.1%。HbA1c-CV预测T2DM合并HFpEF发生AF的AUC为0.694〔95%CI(0.591,0.797),P<0.001〕,最佳截断值为4.97%,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72.1%。
高HbA1c变异性(HbA1c-SD>0.34%,HbA1c-CV>4.74%)与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并在预测该类患者发生AF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住院期间死亡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检测值多明显高于生物参考区间上限。既往关于甲状腺激素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的研究,特别是rT3预测价值的研究较少。探索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有预测价值的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相关性。
纳入2019年4月—2022年4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197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rT3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根据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18)和非死亡组(n=17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指标的AUC。
死亡组年龄、rT3高于非死亡组,FT3、TT3、TSH低于非死亡组(P<0.05)。非死亡组患者中6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87例低T3综合征,15例单独FT4高,3例单独TT4高,5例TT4、FT4均高,1例单独TT4低,1例单独TT3高,1例单独FT3高;死亡组患者中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14例低T3综合征,3例单独FT4高。两组患者低T3综合征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T3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OR=5.245,95%CI(2.283,12.050),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rT3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AUC为0.914〔95%CI(0.865,0.962)〕,大于年龄(Z=3.137,P=0.002)、FT3(Z=2.389,P=0.017)、TT3(Z=2.123,P=0.034)、TSH(Z=3.056,P=0.002)。
低T3综合征可能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rT3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判断具有较高价值,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病率高,且易导致脑卒中,同时与心力衰竭互为因果。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目前关于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调查较多,但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多中心调查研究较为缺乏。
调查重庆地区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纳入重庆市21家医院出院日期在2018年的4 011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从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心房颤动类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栓塞史、出血史、心脏彩超结果、心力衰竭类型以及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栓药物、节律/心室率控制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强心药等〕。计算纳入患者入院时的脑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确定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组、65~75岁组、>75岁组,按医院等级分为二级医院组、三级医院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类型、NYHA分级、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终点事件(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类型、用药方案之间的差异。
临床特点方面,4 011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74.0±10.6)岁,2 279例(56.8%)为女性,合并基础疾病前三位主要为冠心病2 610例(65.1%)、高血压2 047例(51.0%)和糖尿病700例(17.5%);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3 346例(83.4%),持续性心房颤动2 243例(55.9%),心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患者3 059例(76.3%),发生栓塞事件患者531例(13.2%),发生出血事件患者176例(4.4%);心脏彩超结果方面,平均LAD为(44.12±9.21)mm,平均LVIDd为(48.45±10.06)mm,平均LVEF为(54.23±11.94)%;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2 656例(66.2%);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9±1.5)分,纳入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589,P<0.001),平均HAS-BLED评分为(1.7±1.0)分;血栓栓塞高危患者3 641例(90.8%),出血风险高危患者723例(18.0%)。治疗现状方面,患者总体抗凝率为47.1%,其中以华法林抗凝治疗为主(37.8%),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率仅为9.3%;抗血小板率为44.6%,其中以单抗血小板为主(13.2%);<65岁组、65~75岁组和>75组的抗凝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χ2 趋势=136.502,P<0.001),但抗血小板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χ2 趋势=135.730,P<0.001),并且二级医院总体抗凝率以及华法林和NOAC的使用率低于三级医院(P<0.001);3 162例(78.8%)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其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占总患者的61.6%,地高辛为17.6%,ACEI/ARB类药物总使用率为59.7%。
重庆市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女性占比较高,HFpEF是心房颤动的主要类型,NYHA分级以Ⅲ级、Ⅳ级为主,大部分为血栓栓塞高危患者,而出血风险高危患者不足1/4,各年龄段、各级医院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仍不理想,改善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各级医院医师应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诊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的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逐年增加,营养状况与老年患者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但有关老年HF患者营养状况对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
探讨合并冠心病的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营养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2019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西区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HFpEFⅡ~Ⅳ级合并冠心病患者379例,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因HF再入院和HF全因死亡情况。以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将患者分为无营养不良风险组(CONUT评分0~1分,n=42)、低营养不良风险组(CONUT评分2~4分,n=181)、中高营养不良风险组(CONUT评分5~12分,n=156),比较三组间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1年内因HF再入院和1年内HF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ONUT评分、GNRI、PNI对患者1年内因HF再入院和1年内HF全因死亡的预后价值。
三组年龄、高龄患者比例、性别、体质指数(BMI)、卧床、住院时间、NYHA分级、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尿素氮、肌酐、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型脑钠肽(BNP)、1年内HF全因死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营养不良风险组、低营养不良风险组年龄、高龄患者比例、卧床、住院时间、NYHA分级、陈旧性心肌梗死、尿素氮、肌酐、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NP、1年内HF全因死亡均低于中高营养不良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中高营养不良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卧床、住院时间、NYHA分级、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CONUT评分、GNRI和PNI是患者1年内因HF再入院及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评分〔OR=1.567,95%CI(1.302,1.885),P<0.05〕是患者1年内HF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CONUT评分、GNRI、PNI预测患者1年内HF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95%CI(0.714,0.845)〕、0.695〔95%CI(0.604,0.786)〕、0.722〔95%CI(0.643,0.80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5分,89分,41分;灵敏度分别为0.723、0.532、0.723;特异度分别为0.722、0.833、0.654。
CONUT评分可作为合并冠心病的老年HFpEF患者死亡风险评估的首选营养评估工具,未来营养干预可能成为降低死亡率的治疗靶点之一。
托伐普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应用广泛,但不同剂量的托伐普坦对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
探讨7.5 mg/d和15.0 mg/d两种常用剂量的托伐普坦对高龄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保健病房采用托伐普坦药物治疗CHF的高龄(年龄≥80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托伐普坦应用剂量分为7.5 mg/d组和15.0 mg/d组。以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出现或至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死亡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种剂量托伐普坦对老年CHF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影响。
共纳入高龄老年CHF患者212例,随访374.5(155.5,940.5)d,随访期间共124例(58.5%)患者发生全因死亡,54例(25.5%)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托伐普坦15.0 mg/d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托伐普坦7.5 mg/d组(P=0.004 3,P=0.001 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慢性肾脏病(CKD)、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利尿剂、白蛋白(ALB)、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后,与7.5 mg/d组相比,15.0 mg/d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03倍〔HR=2.03,95%CI(1.34,2.99)〕和1.51倍〔HR=2.51,95%CI(1.40,4.50)〕。对eGFR、年龄、ALB、NT-proBNP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托伐普坦15.0 mg/d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仍增加。
在高龄(年龄≥80岁)老年CHF患者中,托伐普坦15.0 mg/d组比托伐普坦7.5 mg/d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推荐使用7.5 mg/d托伐普坦。
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周期长且依赖于药物治疗,院外用药风险重重,加强临床表现和医疗安全的团队策略与工具包(TeamSTEPPS)是在循证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患者安全工具,目前罕有研究将TeamSTEPPS应用于CHF患者院外用药管理中。
探讨TeamSTEPPS在CHF患者院外用药安全中的作用。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HF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按病区分为干预组(n=62)和对照组(n=61)。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采取基于TeamSTEPPS的用药管理。在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服药差错调查表评估患者服药差错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服药知信行量表评估患者服药知信行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心功能、呼吸困难、水肿症状进行评估;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收集患者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情况。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中文版安全态度量表(SAQ)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态度评分。
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未关注处方、漏服、时间差错、剂量差错、无医嘱服药、擅自停药程度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医务人员干预后6个月团队协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满意度及压力认知方面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间对两组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用药信念得分、用药行为得分、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呼吸困难、水肿程度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两组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用药信念得分、用药行为得分、呼吸困难、水肿程度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对两组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用药信念得分、用药行为得分、水肿程度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出院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用药知识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干预组患者用药信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用药行为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得分均高于出院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用药行为得分均低于出院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用药知识得分均高于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用药知识得分均低于出院后1个月(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用药行为得分均低于出院后1个月(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呼吸困难得分低于出院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水肿程度得分均低于出院前及对照组(P<0.05)。
TeamSTEPPS应用于CHF患者院外用药管理可提高CHF患者院外用药安全性,改善患者症状,提升医务人员团队安全文化意识。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心力衰竭(HF)的一种常见类型,由于其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以往将针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治疗方法应用于HFpEF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以致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抑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抑郁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随着对HFpEF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抑郁已成为HFpEF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目前有关HFpEF合并抑郁的研究表明,部分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短期症状及临床预后。本文通过总结、归纳HFpEF合并抑郁的共病机制、研究现况及相关治疗的最新进展,发现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他汀类药物在治疗HF及精神心理领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改善HFpEF患者心功能及其预后,还具有抗抑郁的效果,能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状态,患者多存在食欲不振、腹泻、腹胀、便秘等营养及代谢问题,营养及代谢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其预后,目前对于营养评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但关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有效评估方法。
分析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营养指标,同时比较其预后评估价值。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按照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住院死亡组43例与住院存活组156例,按照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1年死亡组51例与1年存活组148例,按照半年内是否再入院分为半年再入院组69例与非半年再入院组130例。通过查阅病历、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体质指数(BMI)、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不同营养评估方法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评估价值。
住院死亡组与住院存活组年龄、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死亡组与1年存活组年龄、身高、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再入院组与非半年再入院组BMI、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NRS2002评分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年龄、ALB、NRS2002评分是患者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NRS2002评分是患者半年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ALB、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AUC分别为0.76〔95%CI(0.68,0.84),P<0.001〕、0.80〔95%CI(0.73,0.86),P<0.001〕;ALB、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的AUC分别为0.75〔95%CI(0.67,0.82),P<0.001〕、0.82〔95%CI(0.76,0.88),P<0.001〕;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半年再入院的AUC为0.73〔95%CI(0.65,0.80),P<0.001〕。
NRS2002评分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1年死亡、半年再入院的发生风险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与BMI、血清ALB水平、GNRI相比更具优越性。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即SGLT2抑制剂,最初是作为降糖药而开发的,现已被证明其可降低伴/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心力衰竭住院(HFH)和心血管死亡风险。EMPEROR-Preserved实验研究评估了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其临床效果可进一步扩大到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患者中。虽然SGLT2抑制剂使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和预防心力衰竭恶化进入到新时代,但仍应继续寻找SGLT2抑制剂改善症状的关键机制,以保护患者免受心力衰竭致命进展的影响。本文就HFmrEF患者应用SGLT2抑制剂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HFmrEF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联合颁布了2022年美国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该指南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对心力衰竭的预防、分期、分型、药物治疗以及器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其内容丰富,遵循证据,注重实践,可操作性好,对于我国临床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本文针对临床医生最为关心的心力衰竭分期、分型与药物治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和简要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且CHF合并CI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及早识别影响CHF患者发生CI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有研究者对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不同研究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系统评价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Psych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CHF患者发生CI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对影响CHF患者发生CI的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4项研究,调查样本量合计6 324例,其中CHF合并CI者1 753例。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14项研究共发现5种保护因素,22种危险因素;性别和收缩压水平对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尚无定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OR=0.45,95%CI(0.30,0.70)〕、年龄〔OR=1.17,95%CI(1.10,1.24)〕、糖尿病〔OR=2.17,95%CI(1.17,4.01)〕、贫血〔OR=3.03,95%CI(1.80,5.10)〕、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1,95%CI(0.88,0.94)〕是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
受教育程度高是CHF患者CI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增长、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是CHF患者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慢性心力衰竭(CHF)和抑郁症的共病率为10%~79%,二者的发病机制均涉及免疫炎症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而其机制的调节亦是双向的、复杂的。现有的诊疗指南及临床实践中尚缺乏对二者同时有效的药物,但有近期报道部分药物如沙库巴曲缬沙坦、新型抗抑郁药、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肠道菌群调节剂等对二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将对二者的共同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HF和抑郁症共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慢性疾病。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健康合作者量表(PIH)是由澳大利亚Flinder大学研制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评价量表,主要用于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
汉化PIH并检验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严谨测评工具。
采用Brislin回译模式对PIH进行汉化,经专家小组评议及预试验调适条目,形成中文版PIH。2010年4—6月、2011年4—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4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PIH、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天花板效应"检验、"地板效应"检验及相关分析法进行项目分析,采用专家评定法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采用KMO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已知族群效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量表信度。
项目分析结果显示,仅条目3"遵医嘱服药的能力"存在"天花板效应",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24~0.761(P<0.001)。中文版PIH的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66,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00~1.000。中文版PIH得分与MLHFQ得分呈正相关(rs=0.200,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72,Bartlett's球形检验χ2=1 139.142,P<0.001,表明数据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3个公因子〔知识(7个条目)、应对(3个条目)、依从性(2个条目)〕,3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514%,各条目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571~0.869。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模型拟合指标不理想。根据指标提示添加误差变量e1和e2、e6和e7间的协方差相关关系后,修正模型各拟合指标处于可接受范围〔卡方自由度比(χ2/df)=2.39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85 1,比较拟合指数(CFI)=0.968,基准化拟合指数(NFI)=0.953,非基准化拟合指数(NNFI)=0.963,拟合优度指数(GFI)=0.90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54,相对拟合指数(RFI)=0.932,增值拟合指数(IFI)=0.966〕。已知族群效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来源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IH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文版PIH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4(知识)、0.807(应对)、0.511(依从性)。
中文版PIH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普适性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工具。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最终主战场,其危害巨大,可诱发各类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正式将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40%~49%的心力衰竭,旨在细化心力衰竭的分类,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的重视,促进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目前关于HFmrEF的病理生理学、治疗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治疗等方面分别阐述HFmrEF患者的特点,发现HFmrEF更像是介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的过渡型,而不是一种独特的表型。4种心力衰竭领域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SGC)、心脏肌球蛋白激动剂(OM)〕以及房间隔分流器均在HFmrEF患者的治疗中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关于HFmrEF的临床研究,如LVEF本身变化趋势的HFmrEF亚组研究,以加深临床医生对于HFmrEF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常被用来对心力衰竭(HF)进行分型,但部分HF患者经治疗后射血分数会发生改善,因此产生了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然而目前HFimpEF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我国关于此类人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
分析我国HFimpEF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纳入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从电子病历中获取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和基线临床信息,根据基线及复查时的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组、射血分数中间值(HFmrEF)组、射血分数降低(HFrEF)组、射血分数改善(HFimpEF)组。自最后一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开始,通过电子病历、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及全因再住院,随访时间截至2021-06-01。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全因死亡和全因住院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和全因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最终纳入患者530例,HFpEF组245例(占46.2%),HFmrEF组55例(占10.4%),HFrEF组133例(占25.1%),HFimpEF组97例(占18.3%)。HFimpEF组死亡率低于HFpEF组(P=0.014)和HFrEF组(P<0.001)。HFimpEF组再住院率低于HFpEF组(P=0.011)和HFmrEF组(P=0.001)。基线时收缩压较高〔OR=1.036,95%CI(1.019,1.053),P<0.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37 mm〔OR=0.245,95%CI(0.118,0.507),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OR=2.868,95%CI(1.304,6.305),P=0.009〕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OR=2.691,95%CI(1.316,5.503),P=0.007〕是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HFrEF、年龄较大、合并心脏瓣膜病、慢性肾脏病、贫血、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口服抗凝药是C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HFpEF、HFmrEF、慢性肾脏病是CHF患者全因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合并心脏瓣膜病〔HR=6.499,95%CI(1.504,28.089),P=0.012〕、贫血〔HR=4.884,95%CI(1.242,19.208),P=0.023〕是HFimpEF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
HFimpEF是一组独立的HF表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心室重构程度较小、预后较好,收缩压较高、LVESD≤37 mm、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合并心脏瓣膜疾病、贫血是HFimpEF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抗冠状动脉硬化、抗心力衰竭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关键,目前关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分析较少。
系统评价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等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6-07。筛选出应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分组,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疗法为试验组,常规、西医疗法为对照组。主要结局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一氧化碳(CO)、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次要结局指标:内皮素(ET-1)、血清一氧化氮(NO)、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1 0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心功能指标LVEF〔MD=-8.63,95%CI(-12.33,-4.93),P<0.05〕、LVEDD〔MD=5.71,95%CI(4.82,6.61),P<0.05〕、LAEDD〔MD=6.62,95%CI(5.36,7.88),P<0.05〕、LVESD〔MD=3.15,95%CI(1.84,4.46),P<0.05〕、CO〔MD=-0.44,95%CI(-0.62,-0.25),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改善NT-proBNP效果优于对照组〔SMD=2.87,95%CI(1.77,3.97),P<0.05〕。试验组改善内皮功能指标ET-1〔MD=28.32,95%CI(23.95,32.68),P<0.05〕、NO〔MD=-16.74,95%CI(-20.13,-13.35),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8,1.32),P<0.05〕。
试验组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能改善心功能、心力衰竭标志物、内皮功能指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现有临床研究数量较少,质量偏低,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