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栏目
  文章类型

图片丢失啦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和院外APP活跃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
陈琳凤, 王晨霞, 贺金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2): 2762-27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0
摘要177)   HTML0)    PDF(pc) (1637KB)(15)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的全球患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应对策略方面,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的短期干预效果,长期效果的评估亟待完善,关于随访频率和APP活跃度对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尚缺乏纵向研究支持。

目的

了解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和院外APP活跃度对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并分析规律随访的影响因素,为逐步引导T2DM患者规律随访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21—2023年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共同照护门诊管理的44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记录将其分为规律随访组(随访频次≥1次/3个月)和非规律随访组。查阅患者近3年健康档案,收集患者的代谢指标[BMI、腰围、臀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发症筛查情况、院外APP活跃度。比较是否规律随访患者及不同APP活跃度患者的代谢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规律随访的影响因素。

结果

规律随访组患者90例(20.1%),非规律随访组患者358例(79.9%)。规律随访组患者的APP活跃度优于非规律随访组(P<0.05)。规律随访组患者的HbA1c水平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规律随访组患者随访3年的HbA1c达标率高于非规律随访组(P<0.05),主动筛查频次高于非规律随访组(P<0.05)。不同配对血糖监测次数、饮食打卡次数、线上沟通时长、登录APP时长强度患者随访3年的HbA1c水平显示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P<0.05),但APP活跃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采用药物治疗、入组时HbA1c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具有更高的规律随访倾向(P<0.05)。

结论

在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的有效方式,应鼓励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同时,患者参与APP的活跃度与血糖控制密不可分,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尤其是对于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差的患者,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控糖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达格列净对老年乳腺癌幸存者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
杨晨, 陈瞳, 张利方, 张洪旭, 李鹏飞, 张雪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4): 3053-30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6
摘要643)   HTML3)    PDF(pc) (1884KB)(111)    收藏
背景

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快速发展,肿瘤幸存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已被证实在治疗2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益处。然而,其在老年乳腺癌幸存者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仍然缺乏。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老年乳腺癌幸存者中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女性乳腺癌幸存者中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案,患者被分为达格列净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收集入选患者基线资料,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随访期间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同时记录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函数曲线,各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再入院事件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0.1±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升高(P<0.05)。治疗6个月后,达格列净组患者F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速度(E)/舒张早期左房室瓣环峰值速度(e')、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6个月后,达格列净组患者LVEDD、IVST、LVPWT、LVMI、LAVI、E/e'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和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达格列净组患者hs-cTnI和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患者分别为5例(10.6%)和13例(28.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累积无再入院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7 9,P=0.032 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达格列净(HR=0.325,95%CI=0.116~0.912,P=0.03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HR=0.562,95%CI=0.236~0.949,P=0.035)、螺内酯(HR=0.836,95%CI=0.710~0.985,P=0.037)可降低再入院事件的风险,年龄增大(HR=1.343,95%CI=1.198~1.506,P<0.001)、BMI升高(HR=1.305,95%CI=1.111~1.532,P=0.001)、使用蒽环类(HR=1.197,95%CI=1.035~1.384,P=0.023)可升高再入院事件的风险。

结论

在老年乳腺癌幸存者中,对于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达格列净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肾功能,还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研究
王汝朋, 南京, 胡奕然, 杨升华, 金泽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4): 2985-29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54
摘要234)   HTML3)    PDF(pc) (1510KB)(61)    收藏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有效再灌注治疗方式,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TyG-BMI)对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7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脏及大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AMI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TIMI)评分,将患者分为血流正常组(TIMI 3级,n=292)和慢血流/无复流组(TIMI 0~2级,n=7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AMI患者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TyG-BMI对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采用净重新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评估TyG-BMI对基线风险模型的增量效应。

结果

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年龄、女性、吸烟、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TyG-BMI、右冠状动脉(RCA)梗死比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肌酐、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TyG-BMI高于正常血流组,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栓抽吸术、左前降支(LAD)梗死、使用他汀类比例低于正常血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BMI(OR=4.25,95%CI=2.92~6.18)、年龄(OR=1.05,95%CI=1.02~1.08)、C反应蛋白(OR=1.12,95%CI=1.09~1.15)、LVEF(OR=0.96,95%CI=0.96~0.99)、他汀类药物(OR=0.72,95%CI=0.61~0.85)、LAD(OR=0.29,95%CI=0.15~0.56)和RCA病变(OR=2.68,95%CI=1.96~3.66)是AMI患者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P<0.05)。增量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联合TyG-BMI后显著提高了基线风险模型的重分类和判别能力,NRI=0.075,IDI=0.068(P<0.05)。

结论

高TyG-BMI与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增加相关。TyG-BMI是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有效预测因子,且与FPG和TG相比,添加TyG-BMI可显著提高基线风险模型的重分类和判别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空腹C肽与糖尿病病程比值与2型糖尿病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刘月影, 王雪丽, 刘雨秋, 魏立民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3): 2852-28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66
摘要379)   HTML6)    PDF(pc) (1430KB)(158)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T2DM患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因此寻找有效预测T2DM患者发生MAFLD的指标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空腹C肽与糖尿病病程比值(FCP/DD)预测T2DM发生MAFLD的预测价值,为早期防治MAFLD提供预测指标。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1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5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抽取空腹血液检测生化指标,按照公式计算FCP/DD。按照T2DM患者是否发生MAFLD,将患者分为MAFLD组(n=359)和无MAFLD组(n=173);根据FCP/DD的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FCP/DD组(n=266)和高FCP/DD组(n=266)。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CP/DD与T2DM患者发生MAFLD的相关性,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探讨FCP/DD预测T2DM患者发生MAFLD的价值。结果 MAFLD组FCP/DD高于无MAFLD组(P<0.05)。高FCP/DD组MAFLD发生率高于低FCP/DD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发生MAFLD患者FCP/DD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与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高水平FCP/DD是T2DM患者发生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FCP/DD预测T2DM患者发生MAFLD的AUC为0.829(95%CI=0.791~0.867),FCP的AUC为0.758(95%CI=0.711~0.805),HbA1c的AUC为0.525(95%CI=0.471~0.578),TyG的AUC为0.733(95%CI=0.689~0.778)。结论 T2DM发生MAFLD组FCP/DD水平升高。高水平FCP/DD的T2DM患者发生MAFLD的风险更高。FCP/DD较FCP、HbA1c、TyG对T2DM患者发生MAFLD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共同管理研究进展
王鹏, 仇丽霞, 许姗姗, 张洋, 张晶, 杜晓菲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3): 2846-28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91
摘要337)   HTML7)    PDF(pc) (1140KB)(403)    收藏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和2型糖尿病(T2DM)是全球常见的两大代谢性疾病,目前二者共病存在较高的流行率,同时能加速疾病的进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是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MAFLD和T2DM相互影响,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MAFLD和T2DM共同管理策略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T2DM合并MAF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筛查监测、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本综述表明T2DM合并MAFLD为已成为临床的普遍现象,二者可互相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在T2DM患者中应开展MAFLD的筛查,无创诊断模型如纤维化指数4、脂肪肝纤维化评分等多种模型可用于常规筛查,但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被证实可用于治疗T2DM合并MAFLD,同时能有效改善疾病的预后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等。本文为T2DM合并MAFLD的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以及临床"糖肝共管"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非脂质代谢物在肥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间的中介作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王爽, 吴树法, 令垚, 谭茜蔚, 曹汝岱, 曾慧婷, 孔丹莉, 丁元林, 于海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625-26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41
摘要422)   HTML3)    PDF(pc) (2107KB)(284)    收藏
背景

肥胖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关于肥胖通过非脂质代谢途径介导而影响DR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目的

探究非脂质代谢物在肥胖与DR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2023年8月,基于全基因组关联数据(GWAS),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探究非脂质代谢物在肥胖与DR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BMI增大(OR=1.78,P=5.3E-12)、腰臀比(WHR)增大(OR=1.91,P=1.3E-10)均与DR发病风险升高有关。异亮氨酸(OR=0.62,P=0.039)、丙酮酸(OR=0.60,P=0.039)、白蛋白(OR=0.65,P=0.002)、糖蛋白(OR=0.92,P=0.002)、双烯基与双键的比率降低(OR=0.93,P=0.048)均与DR发病风险升高有关。BMI与异亮氨酸(OR=1.21,P=1.0E-08)、糖蛋白(OR=1.33,P=3.2E-14)、丙酮酸(OR=1.08,P=0.03)呈正向因果关联,与白蛋白(OR=0.93,P=0.04)、双烯基与双键的比率(OR=0.82,P=2.8E-05)呈负向因果关联;WHR与异亮氨酸(OR=1.34,P=3.4E-08)、糖蛋白(OR=1.26,P=1.2E-04)呈正向因果关联。异亮氨酸(β=-0.16,P=0.019)、糖蛋白(β=-0.05,P=0.029)、丙酮酸(β=-0.07,P=0.027)、双烯基与双键的比率(β=0.02,P=0.036)介导BMI与DR间的因果关联,异亮氨酸(β=-0.21,P=7.2E-04)、糖蛋白(β=-0.03,P=0.031)介导WHR与DR间的因果关联。

结论

肥胖与DR有正向因果关联,其中BMI与DR的关联由异亮氨酸、糖蛋白、丙酮酸、双烯基与双键的比率介导,WHR与DR的关联由异亮氨酸、糖蛋白介导,非脂质代谢产物在肥胖与DR间具有中介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糖尿病自我护理指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唐笑睿, 徐晶晶, 顾子君, 王清玉, 林征, 朱秋瑞, 雷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643-26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85
摘要362)   HTML1)    PDF(pc) (1952KB)(1529)    收藏
背景

糖尿病难以治愈且患病过程长,自我护理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转归和健康结局至关重要,迫切需要理论指导下内容全面的糖尿病自我护理水平评估工具,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自我护理情况,对应开展精准化护理。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糖尿病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ODI)进行汉化,并检验中文版SCODI的信效度,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护理的科学评估工具。

方法

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将原版SCODI翻译成中文,并进行文化调试。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附属逸夫医院诊治的26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使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汉化修订之后的中文版SCODI进行资料收集。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中文版SCODI的结构效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折半信度和组合信度描述量表的信度。本研究以生理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效标检验中文版SCODI的效标关联效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中文版SCODI得分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中文版SCODI包含4个分量表,共40个条目:自我护理维持得分为(75.94±13.15)分,自我护理监测得分为(70.65±18.71)分,自我护理管理得分为(69.16±18.24)分,自我护理信心得分为(85.41±13.63)分。自我护理维持分量表提取出4个因子(并发症筛查、运动锻炼、卫生保健、饮食服药),自我护理监测分量表提取出2个因子(身体监测、症状识别),自我护理管理分量表提取出2个因子(自主管理、咨询管理),自我护理自信分量表提取出2个因子(监测与管理信心、健康维持信心)。中文版SCODI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5,折半信度为0.836,组合信度为0.912,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9~0.908。以生理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效标,各量表得分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s=-0.160、-0.300、-0.177、-0.192,P<0.001)。

结论

基于慢性病自我护理中层理论开发的中文版SCOD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抗阻力运动联合营养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血糖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王颖, 颜轶隽, 刘蕾, 胡毓敏, 张扬, 刘凯, 姜博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604-26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2
摘要518)   HTML6)    PDF(pc) (1490KB)(539)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与肌少症是两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干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抗阻力运动联合营养干预对合并肌少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质量及血糖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5月于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61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老年患者(≥65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试验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抗阻力运动联合营养干预,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kg)、6 m步速(m/s),并分析干预前后ASMI、握力、6 m步速改善程度与TIR、MAGE改善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TIR较干预前降低(P<0.05);试验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TIR、MAGE、6 m步速、优势手握力较干预前改善(P<0.05)。干预12周后,两组HbA1c、TIR、MAGE、ASMI、6 m步速、优势手握力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步速变化幅度与TIR变化幅度呈正相关(rs=0.411,P<0.05),与MAGE(rs=-0.472,P<0.05)和HbA1crs=-0.315,P<0.05)变化幅度呈负相关。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对合并肌少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抗阻力运动联合营养干预不但可以增加肌肉量和身体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血糖稳定性和血糖达标时间。抗阻力运动和营养干预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Danuglipron与Orforglipron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马盼盼, 王思静, 游娜, 丁大法, 鲁一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679-26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84
摘要322)   HTML2)    PDF(pc) (2144KB)(146)    收藏
背景

目前已有多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但多为皮下注射给药,其给药方式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Danuglipron和Orforglipron为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RAs,未来可能会成为降糖药物中强有力的选择。

目的

系统评价Danuglipron与Orforglipron治疗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收集比较Danuglipron或Orforglipron(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T2DM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5月。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相较于安慰剂组,Danuglipron/Orforglipron组具有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MD=-1.04,95%CI=-1.36~-0.73,P<0.01)、降低空腹血糖(FPG)(MD=-1.88,95%CI=-2.53~-1.23,P<0.01)及升高空腹血浆胰岛素(FPI)水平(MD=4.68,95%CI=2.42~6.95,P<0.01)的作用,但在降低体质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00,95%CI=-10.14~2.15,P=0.20)。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Danuglipron/Orforglipron组的恶心(OR=7.85,95%CI=4.25~14.50,P<0.01)、呕吐(OR=9.45,95%CI=4.19~21.31,P<0.01)、腹泻(OR=1.96,95%CI=1.13~3.39,P=0.02)、食欲下降(OR=4.56,95%CI=1.75~11.91,P<0.01)、消化不良(OR=3.35,95%CI=1.54~7.32,P<0.01)、嗳气(OR=4.79,95%CI=1.13~20.23,P=0.03)、便秘(OR=3.45,95%CI=1.24~9.56,P=0.02)症状及总胃肠道不良反应(OR=5.37,95%CI=3.32~8.69,P<0.01)发生率增加,而腹胀(OR=2.67,95%CI=0.72~9.86,P=0.14)、头痛(OR=0.73,95%CI=0.37~1.42,P=0.3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口服GLP-1RAs Danuglipron和Orforglipron能够有效降低HbA1c和FPG水平,升高FPI水平,同时也会增加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嗳气、便秘症状及总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对腹胀、头痛的发生率无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非奈利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阿迪力·吐尔孙, 程刚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686-26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26
摘要414)   HTML0)    PDF(pc) (1975KB)(74)    收藏
背景

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拮抗剂非奈利酮是用于保护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的新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均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药物。近期,两项针对慢性肾病患者型荟萃分析,关于非奈利酮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影响,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鉴于此,本研究专门聚焦于2型糖尿病患者,旨在深入探究非奈利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系统评价非奈利酮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4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对应用非奈利酮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肌酐比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共包括15 528例患者。结果显示,干预组(使用非奈利酮)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率(SMD=-0.46,95%CI=-0.48~-0.39,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SMD=-0.15,95%CI=-0.19~-0.10,P<0.05)、肾脏复合终点(OR=0.83,95%CI=0.75~0.92,P<0.05)、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78~0.99,P<0.05)和终末期肾病(OR=0.80,95%CI=0.64~0.9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组高钾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OR=2.13,95%CI=1.89~2.39,P<0.05)。

结论

非奈利酮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复合终点事件,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率并减缓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治疗时需注意高钾血症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减重代谢手术后运动训练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金彦, 杨洋, 王璐璐, 郑清婉, 李新艳, 张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611-26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29
摘要398)   HTML7)    PDF(pc) (1576KB)(236)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代谢异常及慢性炎症及心肺功能受损。尽管减重代谢手术可在降低BMI的同时缓解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但术后心肺功能降低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运动干预被广泛认为能改善心肺功能,但术后有氧与抗阻训练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 探索减重代谢手术后运动训练对T2DM合并肥胖症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南京鼓楼医院接诊的60例T2DM合并肥胖待行减重代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运动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4周为恢复期,期间鼓励适当运动。术后4周后运动组和对照组均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肺功能以定制运动处方。对照组每日运动满足日常体力活动,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80%无氧阈值指导的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和抗阻训练项目,两组均训练12周。训练12周后检测两组的形态学指标、心肺功能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 对照组有1例受试者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配合研究。运动组共有4例受试者未能完成研究,其中3例因未达到实际要求的运动量、1例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最终完成试验者55例(运动组26例,对照组29例)。混合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与时间对腹围、胆固醇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5);组别分别对腹围、餐后2 h血糖、胆固醇主效应显著(P组间<0.05);组别与时间对峰值摄氧量、千克峰值摄氧量、峰值代谢当量、峰值功率、无氧阈下功率、千克峰值功率、峰值每分通气量、无氧阈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占峰值摄氧量百分比、峰值氧脉搏、静息收缩压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5)。术后4周,运动组峰值呼吸商、峰值功率、无氧阈下功率、峰值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无氧阈摄氧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对照组峰值摄氧量、峰值代谢当量、无氧阈下功率、峰值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无氧阈摄氧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后,运动组体腹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下功率、千克峰值功率、峰值每分通气量、无氧阈摄氧量、千克无氧阈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占峰值摄氧量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术后4周,T2DM合并肥胖患者心肺功能降低;术后12周的运动训练能够减少患者的腹围,改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心肺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老年人糖尿病与抑郁状态共病:睡眠和运动及社交活动的影响研究
扶蓉, 石磊, 何飞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0): 2491-25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74
摘要382)   HTML1)    PDF(pc) (1731KB)(507)    收藏
背景 糖尿病和抑郁症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与抑郁症显著相关,因此对中老年人糖尿病、抑郁及糖尿病和抑郁共病进行监测和干预至关重要。目的 探究中老年人糖尿病、抑郁状态及其共病患病率,以及睡眠、运动和社交活动对其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纳入≥45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和糖尿病、抑郁状态患病情况及睡眠时长、运动、社交活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睡眠、运动和社交活动与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之间的关联,将午睡时长和夜间睡眠时长的乘积纳入回归模型中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177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3.95%(1 559/11 177),抑郁状态患病率为24.85%(2 777/11 177),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患病率为14.64%(1 636/11 177)。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夜间睡眠时长7~9 h(OR=0.337,95%CI=0.296~0.384)、夜间睡眠时长>9 h(OR=0.509,95%CI=0.374~0.692)以及午睡时长≥90 min(OR=0.792,95%CI=0.666~0.941)均是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的保护因素(P<0.05);高水平社交同样能降低患共病的风险(OR=0.778,95%CI=0.686~0.882,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保持7~9 h夜间睡眠时长,无论午休时间长短,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患病风险(P<0.001);若夜间睡眠时长<7 h,午睡时长为60~<90 min能降低共病患病风险(OR=0.740,95%CI=0.577~0.950,P<0.05);在夜间睡眠时长>9 h,不午睡(OR=0.270,95%CI=0.125~0.581)或者保持60~<90 min的午睡时长(OR=0.165,95%CI=0.040~0.674)同样能够降低共病患病风险(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患病率较高,夜间睡眠时长≥7 h、午睡时长≥90 min以及高水平社交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患病风险,中等水平体力活动可分别降低糖尿病和抑郁状态患病风险。午睡则作为一种补偿机制,有助于弥补夜间睡眠不足,若夜间睡眠时长<7 h,午睡时长控制在60~<90 min同样能够降低糖尿病和抑郁状态共病患病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共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曹晨晨, 郑吕云, 王琳, 刘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11-20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50
摘要424)   HTML6)    PDF(pc) (2080KB)(103)    收藏
背景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医疗卫生服务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以单病治疗和管理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务需求。

目的

了解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共病(HTN-T2DM)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为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7月—2024年2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离散选择实验(DCE)设计测量海南省HTN-T2DM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设置的偏好属性为机构性质、实施环境、医生职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用药指导、自付费用。借助Python 3.11.7软件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

结果

共发放问卷581份,回收有效问卷55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患者偏好分析发现,机构性质、实施环境、医生职称、服务方式、用药指导及自付费用显著影响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择倾向(P<0.05),服务内容对患者偏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HTN-T2DM患者更愿意选择机构性质为政府办、服务方式为上门服务、有优先转诊、医生职称为高级、自付费用为50元/月及用药指导为2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结论

机构性质为政府办是患者最看重的属性,上门服务、有优先转诊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重要属性。建议"以患者为中心",制定慢性病共病患者偏好的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以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调查与未来趋势预测
赵晓晓, 柯立鑫, 荀杨芹, 王海博, 高武霖, 乔天慈, 卢笑晖, 武继彪, 卢存存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50-20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7
摘要1403)   HTML11)    PDF(pc) (2739KB)(347)    收藏
背景

老年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性及中国国内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明确与之相关的疾病负担迫在眉睫。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疾病负担并预测未来趋势,为公共卫生和医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2021,提取并整理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60岁及以上T2DM患者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数据。以GBD 2021标准人口为基础,估算60岁及以上T2DM群体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评估疾病负担的趋势变化。基于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利用分解分析方法探讨老龄化、人口增长和流行病学改变3个因素对疾病负担改变的相对影响。使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2—2035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

结果

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数分别为6 047 049例和800 764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78.68%和220.2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21%,P<0.001),但中国的整体上升趋势却无统计学意义(AAPC=0.29%,P=0.189)。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死亡数分别为1 304 150例和149 972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64.68%和197.9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32%,P<0.001),但中国的趋势却相对平稳(AAPC=0.01%,P=0.922)。此外,全球与中国在1990年和2021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且60~64岁组在2021年的发病数中占比最高,70~74岁组在死亡数中占比最高。分解分析发现人口增长是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发病数和死亡数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表明2022—2035年全球老年T2DM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中国的死亡数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结论

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和死亡负担依然沉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制订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防控策略,从而为降低老年T2DM的基本负担发挥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不同肝纤维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
聂媛媛, 方达, 徐浩, 杨东辉, 毕艳, 顾天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47-18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32
摘要845)   HTML12)    PDF(pc) (1709KB)(622)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之间相互影响,两者并存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CVD)及肝纤维化等不良结局风险。因此有必要对T2DM患者,特别是伴有多种心脏代谢风险的患者,进行MAFLD筛查和肝纤维化风险分层。

目的

探讨不同肝纤维化风险的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VD风险。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3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 42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检查。参考202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建议,根据肝纤维化4指数(FIB4)与肝脏硬度值(LSM)将患者分为3组:肝纤维化低风险组(1 235例)、肝纤维化中风险组(110例)和肝纤维化高风险组(80例)。比较各组之间临床特征,利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评估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一步将不同肝纤维化风险患者根据CVD风险分层进一步分为4组:心肝低危组(214例)、心高肝低危组(1 021例)、心肝高危组(178例)和心低肝高危组(12例),比较前3组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

纳入1 425例T2DM患者中有5.6%属于肝纤维化高风险患者。肝纤维化高风险组患者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胆红素(DBI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肪衰减参数(UAP)、LSM、FIB4、肌肉质量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降脂治疗高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血小板计数(P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低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和肝纤维化中风险组(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bA1c>9%、肝酶异常以及合并肌肉质量减少的T2DM患者肝纤维化风险更高(P<0.05)。不同肝纤维化风险患者CVD风险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随着肝纤维化风险的增加,CVD高风险的发生率逐渐增加(χ2趋势=35.900,P<0.001)。心肝高危组患者的年龄、AST、DBIL、UAP、LSM、FIB4、FR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降脂治疗高于心肝低危组和心高肝低危组,PLT低于心肝低危组和心高肝低危组(P<0.05)。

结论

T2DM患者是发生肝纤维化及CVD的高风险人群,其中高龄、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肝酶异常、肝脏脂质沉积增加或肌肉质量减少会增加CVD和肝纤维化风险,应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早期监测与预防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主动健康视角下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彭红叶,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573-15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2
摘要380)   HTML11)    PDF(pc) (1599KB)(640)    收藏

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乃至死亡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严重危害国民健康,是重大慢性病管理的核心内容。主动健康强调以个体健康为中心,具有预防性、自主性、精准性、个性化等特征,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方面,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策略。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预防的相关指南,发现主动健康理念在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和管理中应用广泛,涵盖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体质量管理)、中医治疗(中药复方、中成药、代茶饮、针灸、穴位埋线、推拿按摩等)及西医治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等多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可以实现"整体调节"与"精准治疗"的有机结合;降低西药剂量、减轻毒副作用;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长期维持健康状态。然而,由于公众认知度和重视度偏低,缺乏可量化、标准化的生活方式临床实践指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等,未来需借助社交媒体增强公众意识;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指导指南;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促进其在糖尿病前期治疗中的应用,实现中西医的有效融合,提升疾病的综合管理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共病随访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
宋洪娜, 许洪梅, 刘玉环, 王青龙, 汤云昭, 于翔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737-17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75
摘要340)   HTML12)    PDF(pc) (983KB)(205)    收藏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因普遍缺乏疾病自我管理意识而影响预后,同时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更差。建立慢病随访系统,对两种疾病进行协同管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目的

基于慢病自我管理理论和CICARE沟通模式,构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随访模式,并探索应用效果。

方法

2022年1—4月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构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共病随访模式。选取2022年5—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患者接受常规随访,试验组(78例)患者接受共病随访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6个月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得分和其余结局指标。

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7,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和0.334(均P<0.001)。构建的共病随访模式共3个维度,11个模块和30项内容。试验组和对照组完成随访患者各64例。组别与时间对患者CSMS得分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50.504,P交互<0.001),患者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CSMS得分较出院前均升高(P<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BMI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构建的PCI术后共病随访模式科学有效,能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降低BMI。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吕程, 蒋升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2): 1538-15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4
摘要526)   HTML25)    PDF(pc) (1700KB)(253)    收藏

1型糖尿病(T1DM)目前被认为是由胰腺β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终身依赖体外胰岛素治疗。随着T1DM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使得人们更加重视T1DM的预防及治疗。诸多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除对体内骨代谢及钙磷平衡具有重大价值外,在慢性炎症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及进展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T1DM流行病学及维生素D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维生素D与T1DM及其并发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综合诊治T1DM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型糖尿病与肥胖对纤维化4指数筛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肝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卓莉莉, 瞿欢佳, 张秋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1): 1354-13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4
摘要479)   HTML11)    PDF(pc) (1761KB)(305)    收藏
背景

随着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肝纤维化、肝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筛查早期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指南推荐纤维化4(FIB-4)指数作为筛查肝纤维化的指标,但FIB-4指数在筛查早期纤维化时是否受2型糖尿病(T2DM)及BMI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评估FIB-4指数筛查早期肝纤维化的有效性是否受T2DM和BMI因素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2023年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经肝穿刺活检诊断为NAFLD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T2DM分为T2DM组和非T2DM组;根据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根据肝活检结果分为F0-F1组和F2-F4组。计算FIB-4指数并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FIB-4指数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4指数筛查早期肝纤维化的准确性,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组间AUC差异。

结果

110例患者中,男74例(67.3%),女36例(32.7%),平均年龄(44.5±12.5)岁。T2DM组35例(31.8%),非T2DM组75例(68.2%);正常组19例(17.3%),超重组37例(33.6%),肥胖组54例(49.1%);F0-F1组70例(63.6%),F2-F4组40例(36.4%)。T2DM组FIB-4指数高于非T2DM组,F0-F1组FIB-4指数低于F2-F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FIB-4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IB-4指数与年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以及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FIB-4指数诊断NAFLD的AUC为0.77(95%CI=0.68~0.86,P<0.001),诊断NAFLD合并T2DM的AUC为0.85(95%CI=0.72~0.98,P<0.001),诊断NAFLD非合并T2DM的AUC为0.71(95%CI=0.58~0.84,P=0.00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2DM组与非T2DM组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9,P=0.131)。FIB-4指数诊断正常组NAFLD的AUC为0.91(95%CI=0.76~1.00,P=0.029),超重组为0.65(95%CI=0.46~0.83,P=0.125),肥胖组为0.82(95%CI=0.70~0.94,P<0.001);正常组的AUC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7,P=0.042),肥胖组与正常组、超重组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6,P=0.381;Z=1.452,P=0.146)。

结论

FIB-4指数评估NAFLD患者早期纤维化时,未受到T2DM的影响,但与BMI有一定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肌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
孙清, 吴玉霄, 崔立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2): 1520-1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49
摘要848)   HTML22)    PDF(pc) (1940KB)(467)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肌少-骨质疏松症(OS)的关键危险因素,OS可显著影响T2DM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深入研究OS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我国T2DM患者OS的预防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T2DM患者OS的患病率。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数据库中有关中国T2DM患者OS患病率的研究,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调查时间、地区;OS患病率;诊断标准、测评工具;文献质量评价信息等;利用美国卫生保健治疗和研究机构(AHRQ)评估文章质量。使用Stata15.0软件对OS的患病率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项横断面研究,包含T2DM患者3 724例,其中OS患者623例。Meta分析显示:我国T2DM患者OS的患病率为21%(95%CI=15%~26%)。亚组分析显示:2020年及以后的患病率(25%)高于2020年前(19%);老年组患病率(27%)高于中老年组(13%);以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为诊断标准的患病率(23%)高于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2)(14%);生物电阻抗测量分析(BIA)检出率(22%)高于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17%);男性患病率(38%)高于女性(36%);平均T2DM病程≤10年的患病率(25%)高于病程>10年(20%);西部地区(27%)高于中部地区(18%)、东部地区(16%)(P<0.05)。Meta回归显示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异质性来源。

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我国T2DM患者OS的患病率较高,且在不同的调查时间、年龄段、诊断标准、评估工具、性别、T2DM病程及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强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干预管理,以期有效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糖尿病患者社区门诊就诊特征及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晓莉, 许慧琳, 刘小华, 俞丹丹, 蔡逸舟, 董琳娟, 刘念, 何丹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893-8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00
摘要249)   HTML4)    PDF(pc) (2018KB)(154)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工作的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被广泛利用,然而较少有使用客观就诊数据对成年糖尿病患者基层门诊医疗资源的利用倾向进行研究。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社区门诊就诊特征,分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正确识别签约患者对社区门诊医疗资源的利用倾向,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8月调取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门诊就诊记录,强制脱敏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收集性别、年龄、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情况、触发的诊断记录、就诊频次、就诊科室数、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等信息。分析成年糖尿病患者社区门诊就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分析签约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获取符合研究要求的门诊记录1 281 972条,涉及糖尿病患者66 838例。其中,男32 723例(48.96%);中位年龄为71(66,77)岁;中位诊断种数为6(3,10)种;中位就诊频次为15(9,26)次,10.28%(6 871例)频繁就诊的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就诊频次为362 068次;就诊科室数以1~2个为主[40 354例(60.38%)],就诊科室数≥5个者6 233例(9.33%);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者26 423例(39.53%)。签约患者62 005例(92.77%),非签约患者4 833例(7.23%),签约患者与非签约患者的性别、年龄分组、病情复杂程度、频繁就诊情况、就诊科室数、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分组、病情复杂程度、就诊科室数、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情况是签约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P<0.05)。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复杂程度是影响签约患者频繁就诊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社区门诊就诊成年糖尿病患者签约率较高,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效果明显。社区门诊就诊糖尿病患者老龄化凸显,签约患者病情更复杂、中医就诊需求更强烈。签约患者频繁就诊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病情复杂程度,建议相关部门根据患者病情高效识别频繁就诊者,从而更合理利用社区门诊医疗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和健康结果的影响研究
龙超, 李佳, 杨智凯, 黑璐萍, 李战胜, 袁蓓蓓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880-8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7
摘要493)   HTML8)    PDF(pc) (2014KB)(204)    收藏
背景

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整合、连续性服务,这也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亟须的服务特征,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的描述性分析,对其在慢性病服务中的实际效果评估尚显不足。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及健康结果的影响。

方法

于2023年2月22—25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某市抽取716例登记在册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患病和就医情况、接受糖尿病管理服务情况,以及患者的疾病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健康结果。对患者接受的糖尿病管理服务项目覆盖率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反映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整合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签约家庭医生对患者疾病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健康结果的影响。

结果

579例(80.9%)糖尿病患者已签约家庭医生,其中277例(47.8%)认为家庭医生了解其心理状况。643例(89.8%)患者近期接受过随访,其中489例(76.0%)接受了糖尿病健康教育,282例(43.9%)进行了眼底、心电图及足背动脉搏动等并发症相关检查。37.7%(32/85)出现突发病情加重/急性并发症的患者联系了家庭医生,其中37.5%(12/32)得到了紧急处理,25.0%(8/32)得到了转诊服务。患者对糖尿病诊断的认知正确率为19.8%(142/716),对除药物治疗以外的干预方法的认知正确率<7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患者疾病认知评分>5.5分的概率更高[OR(95%CI)=1.80(1.23~2.62),P<0.05],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概率更高[OR(95%CI)=2.67(1.75~4.18),P<0.05],定期自我监测血糖的概率更高[OR(95%CI)=4.28(2.57~7.09),P<0.05],进行饮食干预的概率更低[OR(95%CI)=0.46(0.28~0.80),P<0.05],糖尿病相关费用的接受率更高[OR(95%CI)=1.58(1.04~2.39),P<0.05]。

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但签约服务包中的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关怀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应建立健全转诊机制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同时对未签约患者的健康服务给予更多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安德森模型的家庭医生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陈聪, 朱海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888-8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6
摘要288)   HTML6)    PDF(pc) (1678KB)(57)    收藏
背景

上海市推行"1+1+1"组合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近十年,其对推进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效果有待验证。现有相关研究多以基层门诊就诊次数、基层就诊意愿为关键分析变量,但该两项指标不能全面且真实地反映居民的基层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

目的

调查家庭医生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选取已经与家庭医生签约的2型糖尿病患者550例。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调阅纳入患者2022年的就诊数据,以患者当年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次数占总就诊次数比例<90%为基层就诊依从性差,以≥90%为基层就诊依从性好。对纳入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与治疗情况、卫生政策认知与服务利用情况等,并根据安德森模型,将指标划分为倾向因素、能力因素、需要因素3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8例(92.4%)患者的问卷被有效回收。其中,基层就诊依从性好者371例(73.0%)、依从性差者137例(27.0%)。患者对政策认知、机构信任、医疗费用、医疗服务4个维度的平均评分分别为(11.0±3.6)、(17.6±2.6)、(12.8±1.9)、(17.0±2.3)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因素中的居住地性质、职业,能力因素中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医疗服务评分,需要因素中的机构信任评分是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已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认知不足,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更高的机构信任度是已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到基层就诊的促进因素。建议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宣传,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4版)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777-7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8
摘要2950)   HTML84)    PDF(pc) (1713KB)(6695)    收藏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behavior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BLIs)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BLIs包括帮助患者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吸烟和酗酒、做好心理调适、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坚持降糖药治疗等。除了出现严重高血糖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先进行BLIs。BLIs应遵循有效性、建立互信、问题解决导向、综合性和个性化原则。常用干预策略包括应用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提高患者行为技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基本步骤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确定行为目标、制定干预实施方案、实施干预和评价效果。BLIs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过程指标、临床结局、社会心理、行为结局、患者报告和健康结局。效果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糖尿病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患者行为量表(patient activation measurement,PAM)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预后及快速筛查研究
黄璐捷, 张小英, 俞莎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9): 1100-11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54
摘要312)   HTML29)    PDF(pc) (1528KB)(554)    收藏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关于其危险因素和预后的研究较少。因此,积极寻求临床一种简便且有效的诊断工具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目的

分析AA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预后及快速筛查方法。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168例AA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ADD-RS)量表对患者进行初筛分诊。选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作为AAD确诊的"金标准",比较主动脉CTA确诊结果与ADD-RS量表的初筛结果。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AD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的短期预后及疼痛评分。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AD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D-RS量表对AAD合并2型糖尿病的筛查价值。

结果

本研究糖尿病组59例,非糖尿病组10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OR=1.088,95%CI=1.042~1.136,P<0.001)、BMI≥25 kg/m2OR=2.000,95%CI=1.421~2.834,P<0.001)、冠心病(OR=7.654,95%CI=1.850~31.677,P=0.005)、高脂血症(OR=4.948,95%CI=1.384~17.681,P=0.014)、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OR=1.199,95%CI=1.109~1.297,P<0.001)是AAD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 d死亡率分别为3.39%和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不是影响AAD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HR=0.673,95%CI=0.094~4.791,P>0.05)。糖尿病组的ADD-RS为1(1)分,高于非糖尿病组的1(2)分(Z=-4.640,P<0.001);糖尿病组的高风险及中风险患者均多于非糖尿病组(Z=2.309,P=0.021);ADD-RS量表筛查AAD合并2型糖尿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34~0.779)。

结论

AA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增高、BMI≥25 kg/m2、冠心病、高脂血症、LVEF升高,且ADD-RS量表在AA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筛查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内脏脂肪面积及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研究
曾佳玲, 蒙艳, 邓婷婷, 李锦华, 赵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9): 1072-10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16
摘要523)   HTML28)    PDF(pc) (1922KB)(269)    收藏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患病率明显升高,目前关于T2DM中NAFLD与内脏脂肪面积(VFA)及甲状腺结节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相关因素及NAFLD与VFA、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2023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腹部彩超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NAFLD组及非NAFLD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VF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胰岛素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水平等指标的差异。依据VFA将研究对象分为内脏性肥胖组(VFA≥100 cm2)和非内脏性肥胖组(VFA<100 cm2),比较两组年龄、性别、NAFLD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NAFLD、VFA的相关因素及两者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分析,同时探讨甲状腺结节面积大小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T2DM患者NAFLD及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MI、腰臀围、腰臀比、VF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T2DM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价值及最佳截断值。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78例T2DM患者,NAFLD组293例,NAFLD患病率50.69%,非NAFLD组285例。NAFLD组年龄小于非NAFLD组[(57.0±12.8)岁与(59.3±11.6)岁,P<0.05],NAFLD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VFA、SF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非NAFLD组,但其血肌酐(SCr)水平低于非NAFLD组(P<0.05)。内脏性肥胖组251例,非内脏性肥胖组327例,内脏性肥胖组年龄小于非内脏性肥胖组[(55.3±13.4)岁与(60.3±10.8)岁,P<0.05]。内脏性肥胖组患者NAFLD发生率高于非内脏性肥胖组(P<0.05)。内脏性肥胖组与非内脏性肥胖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64.94%与59.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发生NAFLD与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VFA、SFA、HbA1c、FINS、FCP、HOMA-IR、HOMA-β、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FT3、CRP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T2DM患者VFA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SFA、舒张压、FINS、FCP、HOMA-IR、HOMA-β、TT3、FT3、CRP、NAFLD相关(P<0.05);甲状腺结节面积大小与身高、促甲状腺激素(TSH)、腰臀比呈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TT3、总甲状腺素(TT4)、甲状腺球蛋白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VFA、SFA、HbA1c、FCP、HOMA-IR、FT3、SCr、SUA、TC、TG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OR=0.962)、VFA(OR=1.025)、SFA(OR=1.006)、FT3OR=1.429)、HOMA-IR(OR=1.140)是T2DM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性别(OR=0.342)、年龄(OR=1.073)、游离甲状腺素(FT4)(OR=1.140)是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各指标预测T2DM患者发生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BMI 0.704、腰围0.704、臀围0.705、腰臀比0.629、VFA 0.757、HOMA-IR 0.569,最佳截断值依次为:BMI 25.37 kg/m2(灵敏度67.7%,特异度36.0%)、腰围84.5 cm(灵敏度67.3%,特异度36.4%)、臀围96.5 cm(灵敏度69.4%,特异度38.9%)、腰臀比0.895(灵敏度38.8%,特异度19.1%)、VFA88.4 cm2(灵敏度78.9%,特异度35.3%)(其中女性88.40 cm2,男性99.45 cm2)、HOMA-IR 3.08(灵敏度64.3%,特异度49.8%)。

结论

T2DM患者NAFLD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明显升高,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肥胖的T2DM患者,尤其内脏性肥胖患者更易罹患NAFLD、甲状腺结节及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HOMA-IR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T2DM患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BMI、腰围、臀围、VFA均可用于预测T2DM患者发生NAFLD,但VFA的预测价值最高,HOMA-IR的价值最低;VFA预测T2DM患者NAFLD最佳截断值为88.4 cm2,女性与总体一致,男性为99.45 c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外泌体微小RNA参与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研究进展
岑妮秒, 韦云师, 黄丽娜, 吴标良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9): 1156-11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42
摘要891)   HTML32)    PDF(pc) (1606KB)(235)    收藏

糖尿病足溃疡(DFU)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一种难愈合创面,其愈合延迟过程主要是有新血管再生障碍、持续的创面炎症反应、创面再上皮化障碍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异常。外泌体微小RNA(miRNA)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可调控影响DFU愈合的多种靶基因转录翻译。本文旨在简要综述外泌体miRNA对新血管再生、炎症反应、创面再上皮化功能以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功能在DFU修复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DFU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线上线下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方案在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贾红红, 杜秋慧, 张子琛, 周郁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4): 476-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4
摘要265)   HTML7)    PDF(pc) (1865KB)(284)    收藏
背景

农村糖尿病患者不规范治疗现象尤为严重,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前我国农村糖尿病健康管理的首要问题。

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O2O)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对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的风险感知及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4—11月在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的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采用O2O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方案,干预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慢性病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风险感知及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

结果

试验组42例,对照组41例完成该研究。干预后试验组糖尿病风险感知量表得分为(43.86±7.00)分,高于对照组的(32.56±4.24)分(t=8.864,P<0.001);干预后试验组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为(100.45±16.74)分,高于对照组的(75.54±13.82)分(t=7.384,P<0.001)。

结论

O2O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方案能有效提高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的风险感知及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提高其健康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在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王小如, 李跃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4): 470-4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8
摘要313)   HTML11)    PDF(pc) (1942KB)(202)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和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2023年4—9月在福州市6城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终在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基本公卫生服务管理情况、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采用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量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四个部分。使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AMOS 28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检验。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83份。完成规定所有服务内容的规范健康管理率为46.2%(223/483),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得分为(27.77±10.67)分,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量表得分为(64.33±13.90)分。规范健康管理、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r=0.452,0.483,P<0.01),规范管理与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呈正相关(r=0.638,P<0.01)。中介检验结果显示,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中介效应为0.403(95%CI=0.267~0.541)。

结论

全科医疗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
马娟, 马盛宗, 燕茹, 马学平, 贾绍斌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6): 705-7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57
摘要398)   HTML45)    PDF(pc) (1051KB)(229)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全球公众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已有相应的再灌注治疗策略,但AMI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仍然是全世界人口死亡的原因之一。尤其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程度严重,尽早发现和判断该部分患者远期预后相对困难,因此寻找相对简便、易获得的实验室指标,有利于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MACCEs的预测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CAR)对T2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远期MACCEs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4—2019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1 683例T2DM合并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脑卒中、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作为MACCEs。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CEs分为MACCEs组(508例)和非MACCEs组(1 175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AMI患者MACCEs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R对T2DM合并AMI患者远期发生MACCEs的预测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评价CAR对T2DM合并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1 683例患者中508例(30.18%)患者发生MACCE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OR(95%CI)=1.994(1.142~3.483)]、冠状动脉植入支架长度[OR(95%CI)=1.031(1.002~1.062)]、CRP[OR(95%CI)=0.950(0.915~0.986)]、Alb[OR(95%CI)=0.933(0.880~0.989)]及CAR[OR(95%CI)=5.582(1.705~18.277)]是T2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s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CAR中位表达水平(0.86),将患者分为CAR<0.86组和CAR≥0.86组,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AR≥0.86组MACCEs发生率高于CAR<0.86组(52.68%与22.92%;χ2=65.65,P<0.001)。ROC曲线显示CAR预测T2DM合并AMI患者发生MACCE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702~0.754),最佳截断值为0.576,灵敏度为0.617,特异度为0.747。在基线模型基础上,与CRP、Alb相比,CAR能明显改善对患者发生MACCEs的预测效果(NRI=0.377,IDI=0.166,C指数=0.690;P<0.05)。

结论

CAR是T2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远期MACCEs发生风险的有效预测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身体活动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影响研究
孙珍珍, 崔茜, 楼青青, 陈晓栋, 方丹, 姚平, 袁晓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6): 697-7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14
摘要363)   HTML34)    PDF(pc) (1024KB)(181)    收藏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PA)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探讨这一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CIMT的关系可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

目的

分析不同PA水平与T2DM患者CIMT增厚的关系,为患者推荐个性化活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3 099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IPAQ)短问卷评估患者的PA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及以下PA组、中度PA组和高强度PA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A与CIMT增厚的关系,并按照不同肥胖程度和血压、血脂及糖化达标状况进行分层分析。将PA水平作为连续变量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价PA与CIMT增厚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与轻度及以下PA患者(n=981)相比,中度(n=1 389)和高强度(n=729)PA患者的年龄较小,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呈负关联(OR=0.775,95%CI=0.629~0.956,P<0.05),这种关联独立于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一步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PA与CIMT增厚的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1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正常(n=996)和超重(n=1 395)的患者中未发现PA与CIMT的关系(P>0.05);而在肥胖患者(n=708)中仅中度PA与CIMT增厚相关(OR=0.614,95%CI=0.382~0.987,P<0.05);血压、血脂及糖化3项指标均不达标(n=324)和仅1项指标达标(n=1 416)的患者,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呈负相关(P<0.05)。

结论

PA水平与CIMT增厚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中度PA与CIMT增厚呈负相关,尤其是在肥胖、血压、血脂及糖化控制较差的人群中,而高强度PA对CIMT的影响不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朱玲, 赵否曦, 汪姜涛, 杜瑀, 吴延莉, 张骥,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6): 681-6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9
摘要615)   HTML51)    PDF(pc) (970KB)(205)    收藏
背景 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中T2DM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糖尿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010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 280名常住居民为队列人群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进行随访,共随访到8 163人,剔除基线时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信息缺失者、失访和死亡的对象,最终纳入6 743名调查对象。根据基线腰围(WC)和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将调查对象分为4组,正常腰围和正常血清三酰甘油(NWN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正常腰围和高血清三酰甘油(NWH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腰围增大和正常血清三酰甘油(EWN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腰围增大和高血清三酰甘油(EWH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分组与新发T2DM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58年,6 743名调查对象中新发T2DM 706例,发病率为10.47%。在调整了相关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EWHT组T2DM发病风险是NWNT组的1.486倍(HR=1.486,95%CI=1.185~1.865,P=0.001)。亚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农村、年龄<45岁、超重/肥胖人群中,EWHT组T2DM发病风险分别是NWNT组的1.792倍(HR=1.792,95%CI=1.297~2.476,P<0.001)、1.483倍(HR=1.483,95%CI=1.115~1.971,P=0.007)、1.540倍(HR=1.540,95%CI=1.083~2.190,P=0.016)、1.614倍(HR=1.614,95%CI=1.123~2.321,P=0.010)。结论 对大样本人群进行中位随访6.58年后,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贵州省T2DM的发病风险,在男性、农村、年龄<45岁、超重/肥胖人群中更为显著。因此,对这类人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从而控制体质量,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是预防T2DM发病的必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刘庆平, 柯居中, 宋家慧, 高娇娇, 李智韬, 王小楠, 邱桦, 周弋, 阮晓楠, 吴抗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2): 183-1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77
摘要455)   HTML27)    PDF(pc) (1966KB)(164)    收藏
背景

糖尿病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横断面研究发现内脏脂肪与糖尿病患病密切相关,但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少。

目的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CVAI的关系,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3年1—7月参与浦东新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项目的12个乡镇街道的35个村、居委的居民5 236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内容包括CVAI、内脏脂肪指数(VAI)、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和身体肥胖指数(BAI),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进行追踪随访;截至随访结束(2019年10月),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医疗系统就诊信息和生命统计信息系统判断该研究队列糖尿病新发情况。依据基线CVAI、VAI、BMI、WC、WHR、WHtR、ABSI、BAI四分位数将纳入人群分别分为第Q1~Q4四分位数:CVAI各组人数依次为1 306、1 307、1 307、1 307人;VAI各组人数依次为1 300、1 316、1 306、1 306例;BMI各组人数依次为1 305、1 302、1 312、1 311人;WC各组人数依次为1 302、1 273、1 287、1 367人;WHR各组人数依次为1 180、1 203、1 332、1 514人;WHtR各组人数依次为1 199、1 393、1 400、1 237人;ABSI各组人数依次为1 316、1 302、1 302、1 308人;BAI各组人数依次为1 310、1 304、1 308、1 307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VAI和其他肥胖指标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VAI与其他肥胖指标的预测作用。

结果

浦东新区居民2013—2016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33.55/1 000人年,2017—2019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23.25/1 000人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总发病密度呈现出升高趋势(2013—2016年:χ2=28.503,P趋势<0.001;2017—2019年:χ2=25.600,P趋势<0.001)。截至2016年,基线CVAI四分位数越高,糖尿病累积发病率(CVAI:χ2=131.865,P趋势<0.001)和发病密度(CVAI:χ2=100.105,P趋势<0.001)均越高。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VAI处于Q1相比,CVAI处于Q4的男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79.4%(HR=1.794,95%CI=1.044~3.083,P<0.05),女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71.2%(HR=4.712,95%CI=2.601~8.538,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预测男性糖尿病发病情况中,CVAI对男性糖尿病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0(95%CI=0.561~0.640),识别男性糖尿病的约登指数为0.181,截断值为104.118;Delong检验结果显示,CVAI对女性糖尿病预测的准确性最高(AUC=0.699),且在识别女性糖尿病时有最大的约登指数值0.317,最佳截断值为104.609。

结论

2013—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密度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且相较于其他肥胖指标,CVAI可作为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彭红叶, 荆雅楠, 留典淳, 王莹, 薛雪,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262-2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8
摘要1124)   HTML36)    PDF(pc) (1468KB)(495)    收藏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差异研究
曹晨晨, 刘志刚, 刘世蒙, 郑吕云, 薛文静, 陈英耀, 刘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4): 4264-42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53
摘要440)   HTML13)    PDF(pc) (1534KB)(133)    收藏
背景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推荐二甲双胍为一线降糖用药的同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偏好选择适当的二线降糖药进行联合用药。由于我国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病率、生活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目的

分析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差异,为临床和卫生管理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采用离散选择实验设计调查问卷,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调查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443份,回收有效问卷1 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19%。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自付费用是南方患者对二线用药偏好的影响因素(P<0.05),南方2型糖尿病患者偏好自付费用为0元/月、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血糖控制效果很强、无低血糖事件风险、能保护心血管和服药方式为口服的二线降糖药物(P<0.05),当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由较高换为无风险时,南方患者每月愿意支付408.06元。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自付费用、半年内体质量变化是北方患者对二线用药偏好的影响因素(P<0.05),北方2型糖尿病患者偏好自付费用为0元/月、血糖控制效果很强、无低血糖事件风险、能保护心血管、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服药方式为口服和半年内体质量变化降低2.0 kg的二线降糖药物(P<0.05),当治疗血糖控制效果很弱换为很强时,北方患者每月愿意支付435.98元。

结论

除自付费用外,南方2型糖尿病患者更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北方2型糖尿病患者更重视血糖控制效果,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存在差异。地域差异为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临床诊治需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偏好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数字健康背景下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的需求研究
吴心怡, 张永泽, 阳成虎, 吴晓园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958-39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97
摘要511)   HTML8)    PDF(pc) (2175KB)(256)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疾病谱变化,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亟须建立广覆盖、高效率的基层医防融合模式。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及服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鲜有对数字技术下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进行识别与分析的研究。

目的

探索数字健康背景下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以及不同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接受度与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结合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确立了20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调查项目,并于2023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福建省、广东省和云南省的糖尿病患病及风险人群,获取410名受访者数据,收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类型和医保类型五类人口学特征,依据Kano模型分析法进行属性分类分析,考察不同属性的服务需求与居民满意度的关系,进而提出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供给策略。

结果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显示出共性和个性差异,其中,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人群服务需求差异较大。糖尿病防治群体的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聚焦在筛防和诊疗环节,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提供的相关便捷服务与用户的满意度无关。

结论

应当提升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个性化水平,充分满足服务人群的"糖尿病与并发症初步筛查"等必备属性需求,完善"建立全周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期望属性服务,以及提升"风险预测""远程健康监测"等魅力属性需求的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探析补肾法治疗2型糖尿病生精障碍的思路
卢威, 杨云松, 林连美, 刘琼, 赵敏, 李佳, 梁凤霞, 吴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3): 4210-42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44
摘要373)   HTML10)    PDF(pc) (1481KB)(359)    收藏

糖尿病(DM)高血糖病理状态是导致男性生精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是人体全身植物性功能、神经内分泌网络的重要枢纽,生理上主导人类生殖及生长发育,病理上又可受到DM高血糖病理状态的影响,是2型糖尿病(T2DM)生精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之一,肾虚是生精障碍和T2DM共同的病因病机。肾藏精所体现的"主生殖、生髓充脑"功能与HPG轴功能相似,补肾法对HPG轴功能具有调节改善作用,为补肾法治疗T2DM生精障碍奠定理论基础。补肾经典方剂在治疗DM与生精障碍上相得益彰,为临床以补肾法防治T2DM生精障碍之不育症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糖尿病患者用药偏好及循证决策辅助工具研究
谢同玲, 颜菲菲, 张怡, 宋冬梅, 陈天勇, 孟静怡, 耿劲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3): 4105-41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1
摘要729)   HTML30)    PDF(pc) (1313KB)(357)    收藏
背景

糖尿病因其高患病率及相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证据为改善患者健康结局提供了有效信息,决策辅助工具利于患者获取证据,增加医患的互动性。

目的

获取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以实现证据、患者价值观和决策情境的结合,促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决策。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确定降糖药的价值评估维度和属性,文献检索的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采用优劣尺度法设计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问卷,在江苏省5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在分析患者偏好的基础上,运用Vue+Element UI、Spring Boot、Spring Security、Java等技术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

结果

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的生命年、生活质量的变化、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这5个属性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决策中最为重要。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提供了降糖新药相对有效性、相对安全性、便捷性和可负担性的结构化证据概要。降糖新药的多维价值评估模块是工具的核心,支持患者对药品价值的循证评估。

结论

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整合了降糖新药的研究证据、患者偏好和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医患共同决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研究
张冰青, 胡馨云, 欧阳煜钦, 向心月, 汤文娟, 冯文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3): 4139-41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55
摘要611)   HTML16)    PDF(pc) (1627KB)(280)    收藏
背景

肌肉量减少能增加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血糖及肌少症发生风险,中国成人T2DM以非肥胖者为主,这些患者较肥胖者更容易伴发肌肉量减少。

目的

建立个体化预测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3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非肥胖T2DM患者905例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633例)和验证集(2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训练集肌肉量减少风险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

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患病率为42.3%(383/905)。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龄(OR=1.039,95%CI=1.010~1.070,P=0.009)、男性(OR=3.425,95%CI=2.133~5.499,P<0.001)、BMI<23.5 kg/m2OR=19.678,95%CI=11.319~34.210,P<0.00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OR=1.196,95%CI=1.081~1.323,P<0.001)、内脏脂肪面积增加(OR=1.021,95%CI=1.010~1.032,P<0.001)是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肌肉量减少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95%CI=0.793~0.856,P<0.001)和0.806(95%CI=0.753~0.859,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拟合度较好(训练集:χ2=11.822,P=0.159;验证集:χ2=8.189,P=0.415)。Bootstrap法绘制模型校准图显示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良好。DCA曲线显示当患者阈值概率为0.06~0.94时,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2DM患者发生肌肉量减少的发生风险更有益。

结论

增龄、男性、BMI<23.5 kg/m2、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是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个体化预测非肥胖T2DM患者伴发肌肉量减少风险,便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利于制订个体化干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2): 3969-39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63
摘要3438)   HTML62)    PDF(pc) (846KB)(3260)    收藏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