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存在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中国CVD负担持续加重。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仍居首位。2020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我国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0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 709.01亿元。CVD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总的来说,我国应从"已病"和"未病"双重着手,既要做好CVD的二级预防治疗,还应进一步强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调节危险因素的上游治疗,并注重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优先次序,以期更早地迎来CVD防治拐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问题日益突出,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更加显著,CVD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高。2019年农村和城市CVD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中国CVD现患人数为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19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为3 133.66亿元。CVD负担持续加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对疾病的认识较低及治疗的顺从性较差等原因,近几年农村地区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地区。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在CVD的防控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吸烟率下降,高血压控制率不断上升,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研究也有大幅进步,社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疾病后的康复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医疗器械研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 300万,冠心病(CHD)1 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36%,其中CVD 1 487.23万人次,占8.26%,脑血管病1 277.75万人次,占7.10%。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仍在加重,CVD防治的拐点尚未到来。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跌倒和跌倒相关伤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指南不断更新。来自39个国家、96位专家组成的世界跌倒预防指南小组于2022年制定了《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该指南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跌倒管理需求及照顾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跌倒的看法,并考虑指南在各照护环境和资源有限地区的适用性,结合应用电子健康进行跌倒预防的前沿证据,针对社区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初筛、跌倒风险评估、跌倒风险分级管理提供新的实践指导建议。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指南,提取该指南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建议进行分析,为我国的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卫生工作者预防和管理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中国已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高血压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混合方法研究是整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第三种研究范式,通过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优势,更广、更深入地分析特定问题,能够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适用于研究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内医学研究对混合方法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在报告规范上尚无统一标准。混合方法研究报告标准(MMARS)属于系列期刊文章报告标准(JARS)之一。本文旨在全面介绍MMARS,并通过实例应用进行MMARS的解读,为提高报告质量提供参考。
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科学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可以系统地了解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我国的健康素养测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健康素养测评工具《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的评估内容尚存在较大完善空间,因此研发有效、可靠的健康素养评价工具至关重要。
基于主动健康视角,对国内外健康素养评价工具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于2021年7月,以"Health Literacy" "Tool" "Evaluation"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cale" "健康素养" "工具" "测评" "评价" "问卷" "量表"等为中/英文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以获取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90-01-01至2021-06-30,对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的现状及内容进行综述。
共筛选出47种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包含27个客观测评工具和20个主观测评工具。研发和应用最多的是美国(22个),其次是欧洲地区(13个)。语言方面,英语最多(25个),其次是葡萄牙语(5个)、意大利语(3个)、西班牙语(2个)。测评所需时间方面,成人医学语言阅读能力简化快速测试量表(REALM-SF)、单问题健康素养筛查量表(SILS)用时最短(1 min),汉语健康素养测试量表(MHLS)用时最长(25 min)。测评条目最少的是SILS(1条),最多的是完整版成人医学语言阅读能力测试量表(REALM)(125条)。客观测评工具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成人医学语言阅读能力测试量表系列量表(REALM Family)与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量表系列量表(TOFHLA Family),主观测评工具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欧洲健康素养调查问卷(HLS-EU-Q)。测评内容主要涉及阅读理解、计算能力、信息获取、信息应用、信息交流、词汇识别等方面。
在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的研发和应用中,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客观健康素养测评工具数量居多,随着健康素养的内涵从单一的个人评价转变为个人与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我国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的研发提倡以健康素养内涵深化和主动健康理念为前提,全国建立统一标准,指标以定量或半定量指标为主,开发出涵盖整个生命周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素养评价工具,从而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
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研究多倾向于运用多维度、多条目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尚缺少简便且有效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
简化健康素养量表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心理测量学检验。
从"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2021年)"数据中选择18岁及以上人群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 449份数据,并随机分为2个样本集,其中样本集1共3 680份,样本集2共3 769份。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资料问卷、12条目健康素养量表(HLS-SF1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家庭健康量表(FHS-SF)调查。应用经典测量理论以及项目反应理论中的Mokken模型对HLS-SF12原条目进行筛选,并对精简后的量表进行信效度等验证性分析。
使用经典测量理论和Mokken模型分别简化出1个9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9)和1个4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4)。HLS-SF9与HLS-SF4均无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二者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3和0.842,折半信度分别为0.871和0.815。HLS-SF4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813%,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均>0.81。HLS-SF9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10.8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8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71、规范拟合指数(NFI)=0.986、比较拟合指数(CFI)=0.987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LS-SF9、HLS-SF4与PSSS呈正相关(r=0.367、0.292,P<0.001),与FHS-SF呈正相关(r=0.340、0.237,P<0.001)。HLS-SF9对HLS-SF12的效标效度的一致性水平(ICC)(95%CI)为0.989(0.988~0.999),HLS-SF4效标效度的ICC(95%CI)为0.892(0.886~0.899)。
简化后的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能够快速测评中国人群健康素养的有效工具,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精度(HLS-SF9)或测评时间(HLS-SF4)的需求采取针对性选择。
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病形势更加严峻,给慢性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村基层是我国慢性病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农村基层慢性病管理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3种国外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照护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模式)和3种国内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社区全科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厦门"三师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并从特点、服务提供方、优缺点等方面对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人才队伍建设、多部门合作、政府责任、自我管理4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的对策建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开展十余年。因此评估该项目实施十年(2009—2019年)的效果和尚存的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义重大。本文参照Donabedian质量理论,从项目目标、项目内容、运行机制、实施过程、产生效果等方面,总结并分析当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从六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为:基于科学论证,动态调整项目;建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适时修订项目规范,促进服务提质增效;逐步推进以效果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作用,加强服务协同;建立科学、长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测机制。以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参考。
疾病与疲劳的关系持续受到广泛关注,且疲劳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劳"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并于2022年在全球生效。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则是更早提出的疾病概念,到目前为止,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原因除了该病涉及多个系统外,其症状表现还通常与焦虑、抑郁难以区分,这也明显增加了该病诊疗及研究的复杂性。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文献,初步探讨了CFS与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特点,从生物学指标研究现状、影像学异常和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CFS的指标变化特征与焦虑、抑郁的异同点,旨在为CFS诊断及分型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开展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建议。
短链脂肪酸(SCFAs)在肠道微生物群调控宿主代谢中起到了主要介导作用,且与2型糖尿病(T2DM)密切相关,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体质量和血脂指标。尽管有学者认为SCFAs有望成为T2DM的新型治疗靶点,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综述。本文总结了短链脂肪酸的生物学特性,讨论了SCFAs调节食欲、炎症、胰岛β细胞、脂质代谢与肝脏糖原代谢的证据,进一步明确调控SCFAs在T2DM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探讨了调控SCFAs治疗T2DM的潜力。
痛风是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之一,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但目前针对我国痛风疾病负担趋势分析与预测的相关研究有限。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痛风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
提取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有关中国痛风DALYs、发病情况和患病情况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对2020—2029年的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进行预测。
1990—2019年,中国痛风DALYs从187 436人年增至510 485人年,增长了172.35%,发病人数从1 181 969例增至3 041 329例,增长了157.31%,患病人数从5 864 143例增至16 161 325例,增长了175.60%(对应的标化率分别增长了28.45%、25.92%和28.63%)。Joinpoint回归结果显示,1990—2019年,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9%、0.8%、0.9%,P<0.05)。痛风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男女性别比范围分别为3.23~3.51、3.14~3.40和3.17~3.42。女性各指标年龄高峰总体比男性延后,女性在45岁之后疾病负担开始加重,男女性疾病负担均在90岁之后再次增加。ARIMA模型结果显示,预计到2029年,因痛风造成的标化DALYs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下降0.33%和0.45%,标化患病率上升0.71%。
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增长趋势明显,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且出现年轻化趋势。预计到2029年,因痛风造成的标化患病率略有上升。
当今世界饮用酒精饮料的人群日益增加。饮酒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其对心血管系统是否存在积极影响尚有争议。传统观念认为,少到中等量饮酒(女性每日摄取纯酒精≤ 1个标准量,男性每日摄取纯酒精≤ 2个标准量,1个标准量=12~15 g纯酒精)可能有益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过量饮酒(每日摄取纯酒精> 2个标准量)则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即"J"型曲线的双向效应。近年来,针对上述传统观念是否正确的争论愈演愈烈,并涉及饮酒方式、酒精饮料类型及所影响的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汇总、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发现尽管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观点,但多数研究结果提示,少到中等量饮酒可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及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为今后制订与心血管疾病防控相关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南提供思路。
血尿是临床常见症状,尤其是无症状镜下血尿,在全科门诊或基层卫生机构首诊中更为常见。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了成人血尿的病情特点和评估内容,并指出病因治疗是根本,对原因未明者,随访很重要。希望本文能够为首诊全科医师处理成人血尿提供参考。
根据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他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研究是世界公共卫生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与此同时,根据2022年WHO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国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17%,近20年,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增长了120倍,且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旨在阐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从而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心脏造成损伤,而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可以通过介导脑部缺血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来诱发不良情绪以及认知障碍。本文能够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提供更多预防思路,也为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双心学科的交融提供参考。
运动早已被研究证实可有效预防或治疗抑郁症,并已成为许多研究者推荐的抑郁症干预方法,但缺乏对既往有关抑郁症的运动干预方法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且目前各国仍缺乏统一的临床运动疗法指南。本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运动对抑郁症的影响,包括运动类型、强度、频率和运动量等因素对不同人群抑郁症的干预效果,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抑郁症的发生及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本文表明在抑郁症的运动干预中,有氧运动是最常选用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通常为中等强度到高强度,高频率和高剂量是推荐采用的运动频率和运动量;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为其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形态结构、提高一系列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从而增强神经元可塑性并改善神经分泌系统功能,减少神经炎性反应和氧化性应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本文能够为我国抑郁症临床运动处方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运动抗抑郁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围产期精神障碍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可能导致孕产妇及其子代出现不良结局。当前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孕产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既往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在妊娠期间也有复发风险。与此同时,针对围产期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又缺乏相应的临床指南,这使得临床医生面对更加严峻的工作挑战。本共识撰写组整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前沿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共识内容涵盖围产期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评估、诊断、治疗及管理,可以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本共识主张综合、全程、分级、多学科协作诊疗,旨在帮助临床一线医生尽早地对围产期女性进行筛查、合理评估、临床诊断,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临床用药。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失智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本文介绍了WHO"2017—2025年公共卫生领域应对失智症全球行动计划"(简称"全球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并系统阐述了"全球行动计划"的7个优先行动领域,分别为:将失智症作为公共卫生重点、友好意识、控制危险因素、诊疗与护理、人员支持、建设信息系统、研究与创新。本文检索的2009年至今25个国家(地区)发布的国家(地区)层面的应对失智症行动计划,分别从预防、干预、研究、支持、实施、立法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优先行动领域的部署。目前,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失智症行动计划,结合WHO和25个国家(地区)的优先事项和具体措施,建议我国在制定失智症国家行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WHO成员国在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减少危险因素、制定长期护理保险、营造友善社会氛围、建设国家监测系统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率逐年升高,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量表来进行儿童ASD的筛查和诊断。本文通过对儿童ASD筛查及诊断量表所适用的年龄、评估方式、计分方法、评定标准和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从多维度分析、总结常用的一级筛查量表、二级筛查量表和诊断量表的特点、用途、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的优缺点和差异。基于专业使用与家庭使用的双视角对ASD量表进行深层次地解析与重构,探索可用于儿童ASD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旨在缓解专业人员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儿童ASD筛查与诊断的准确性,并降低误诊率和假阳性率,为儿童ASD早期干预数据的收集以及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基层医疗系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医生数量短缺以及慢性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医疗系统中发挥出了强大优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基层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大模型的应用,以辅助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推动智能化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托底"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激发全科医学的飞跃性发展,并推进大模型在全科诊疗与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产业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以主动健康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我国主动健康的定义及内涵尚不十分明晰,各主体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因此在主动健康的实施中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对主动健康的定义及内涵进行梳理,就目前我国主动健康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在认识现状,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主动健康各责任主体实施策略的建议和展望: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制定主动健康计划、建立主动健康促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动、优化社区环境;医疗机构应制定并实施健康计划、预防及治疗疾病、帮助社会公众提升健康素养及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居民应做到自主自律,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习惯;推进主动健康资源相关方的参与,以此提升主动健康实施效果,最终实现全民健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4年修订版于2023-11-13发布,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2023年GOLD相同,但在10个方面进行了修订/扩充,包括扩充保留比值肺功能受损(PRISm)的概念、增加肺过度充气的部分、增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进行肺功能检查的说明、增加慢阻肺目标人群筛查的部分、更新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说明、更新间质性肺异常部分、修订戒烟部分、对慢阻肺患者的推荐疫苗进行更新、扩充吸入性治疗的管理部分以及新增戒烟的药物治疗。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为疾病诊疗带来重要价值。然而,人工智能中存在算法偏见现象,可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公平。算法偏见是人为偏见的技术化体现,其形成与人工智能开发过程密切相关,主要源于数据收集、训练优化和输出应用3个方面。医护工作者作为患者健康的直接参与者,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算法偏见,避免其引发健康公平问题。医护工作者需保障健康数据真实无偏见、优化人工智能的公平性和加强其输出应用的透明度,同时需思考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算法偏见引发的不公平现象,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公平。本研究就健康领域中算法偏见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展开综述,以期提高医护工作者识别和处理算法偏见的意识与能力,为保障信息化时代中的患者健康公平提供参考。
特发性膜性肾病占我国肾小球疾病的24.9%,已跃居第二位且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中医药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中,然而目前尚无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的循证实践指南。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方法与步骤,证据质量及推荐意见强度使用GRADE方法,通过访谈国医大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确定指南范围、形成临床问题提纲;基于访谈结果和现有中西医肾病指南、权威教材以及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回顾的结果拟定临床问题、膜性肾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及中医证型的调查清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家调查;然后针对临床问题检索到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并举行专家共识会议,最终形成关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聚焦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以及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
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可为客观评价中医证候疗效提供依据,丰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研制方法。借鉴国际量表研制规范及中医量表研究思路,依据中医证候特点,基于已研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候疗效评价量表(COPD-STES),初步提出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研制基本流程及关键技术,包括7个主要环节(成立研究小组、预设量表基本特征、构建理论框架及条目池、筛选条目、初步形成量表、确定条目权重及量表的考核)、3项关键技术(基于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条目筛选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法、因子分析法及百分权重法的条目赋权法),可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CFIR)能够帮助研究者明确对实施进展和效果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和实际因素,是实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CFIR于2009年被首次提出,至今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2022年,CFIR开发团队基于用户反馈对CFIR进行了更新,在原先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新增21个构成要素和19个次级构成要素,对部分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对一些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最终形成了实用性更佳、通用性更强的CFIR 2.0。本文旨在对CFIR的开发背景、起源和更新内容进行梳理、介绍,以期为国内研究者理解和使用CFIR 2.0提供参考借鉴。
深度访谈是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度访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研究,了解其基本理念和掌握设计与应用过程是掌握该方法的关键。本文按照实施深度访谈研究的前、中、后3个阶段全面阐述其研究过程。在正式开展深度访谈研究前,研究者需要了解深度访谈有关研究目的和过程的基本理念、特点和局限性,并且明确该方法适用于哪些研究。在深度访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重点从访谈对象的招募、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完善、访谈资料的收集、访谈资料的分析4个阶段掌握研究的主要步骤。在完成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后,研究者需要参照定性研究常用的报告规范撰写研究论文,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研究过程的透明性。此外,本文推荐了5个在全科医学研究中适用于深度访谈的方向,并介绍了可供研究者掌握深度访谈方法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介绍,旨在帮助全科医学和基本保健领域的研究者掌握一种适合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为提升我国该领域定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借鉴。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哮喘是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健康的全球问题,199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专家组出版了《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报告)。2022年世界防治哮喘日(5月3日),GINA专家组发布了2022版《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 2022),其中纳入了有关哮喘的新科学证据。我国哮喘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目前我国哮喘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本文主要对GINA 2022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哮喘的管理问题,并提出GINA 2022对国内哮喘诊治的借鉴意义。
智慧医疗正日益应用于慢性病管理实践中,成为优化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行为的重要推手。本文结合Anderso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通过总结我国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倾向特征、能力资源、健康需求3个方面,能力资源因素是决定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关键因素,表现为经济能力与知识能力。基于此,提出有必要利用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的信息化优势,通过整合健康知识宣教全媒体资源、强化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优化医疗服务的群体性联动,进而弥补慢性病患者群体的能力"短板",优化其就医行为,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