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存在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中国CVD负担持续加重。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仍居首位。2020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我国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0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 709.01亿元。CVD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总的来说,我国应从"已病"和"未病"双重着手,既要做好CVD的二级预防治疗,还应进一步强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调节危险因素的上游治疗,并注重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优先次序,以期更早地迎来CVD防治拐点。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 300万,冠心病(CHD)1 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36%,其中CVD 1 487.23万人次,占8.26%,脑血管病1 277.75万人次,占7.10%。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仍在加重,CVD防治的拐点尚未到来。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混合方法研究是整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第三种研究范式,通过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优势,更广、更深入地分析特定问题,能够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适用于研究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内医学研究对混合方法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在报告规范上尚无统一标准。混合方法研究报告标准(MMARS)属于系列期刊文章报告标准(JARS)之一。本文旨在全面介绍MMARS,并通过实例应用进行MMARS的解读,为提高报告质量提供参考。
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研究多倾向于运用多维度、多条目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尚缺少简便且有效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
简化健康素养量表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心理测量学检验。
从"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2021年)"数据中选择18岁及以上人群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 449份数据,并随机分为2个样本集,其中样本集1共3 680份,样本集2共3 769份。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资料问卷、12条目健康素养量表(HLS-SF1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家庭健康量表(FHS-SF)调查。应用经典测量理论以及项目反应理论中的Mokken模型对HLS-SF12原条目进行筛选,并对精简后的量表进行信效度等验证性分析。
使用经典测量理论和Mokken模型分别简化出1个9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9)和1个4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4)。HLS-SF9与HLS-SF4均无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二者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3和0.842,折半信度分别为0.871和0.815。HLS-SF4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813%,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均>0.81。HLS-SF9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10.8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8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71、规范拟合指数(NFI)=0.986、比较拟合指数(CFI)=0.987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LS-SF9、HLS-SF4与PSSS呈正相关(r=0.367、0.292,P<0.001),与FHS-SF呈正相关(r=0.340、0.237,P<0.001)。HLS-SF9对HLS-SF12的效标效度的一致性水平(ICC)(95%CI)为0.989(0.988~0.999),HLS-SF4效标效度的ICC(95%CI)为0.892(0.886~0.899)。
简化后的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能够快速测评中国人群健康素养的有效工具,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精度(HLS-SF9)或测评时间(HLS-SF4)的需求采取针对性选择。
疾病与疲劳的关系持续受到广泛关注,且疲劳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劳"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并于2022年在全球生效。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则是更早提出的疾病概念,到目前为止,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原因除了该病涉及多个系统外,其症状表现还通常与焦虑、抑郁难以区分,这也明显增加了该病诊疗及研究的复杂性。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文献,初步探讨了CFS与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特点,从生物学指标研究现状、影像学异常和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CFS的指标变化特征与焦虑、抑郁的异同点,旨在为CFS诊断及分型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开展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建议。
短链脂肪酸(SCFAs)在肠道微生物群调控宿主代谢中起到了主要介导作用,且与2型糖尿病(T2DM)密切相关,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体质量和血脂指标。尽管有学者认为SCFAs有望成为T2DM的新型治疗靶点,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综述。本文总结了短链脂肪酸的生物学特性,讨论了SCFAs调节食欲、炎症、胰岛β细胞、脂质代谢与肝脏糖原代谢的证据,进一步明确调控SCFAs在T2DM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探讨了调控SCFAs治疗T2DM的潜力。
痛风是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之一,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但目前针对我国痛风疾病负担趋势分析与预测的相关研究有限。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痛风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
提取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有关中国痛风DALYs、发病情况和患病情况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对2020—2029年的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进行预测。
1990—2019年,中国痛风DALYs从187 436人年增至510 485人年,增长了172.35%,发病人数从1 181 969例增至3 041 329例,增长了157.31%,患病人数从5 864 143例增至16 161 325例,增长了175.60%(对应的标化率分别增长了28.45%、25.92%和28.63%)。Joinpoint回归结果显示,1990—2019年,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9%、0.8%、0.9%,P<0.05)。痛风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男女性别比范围分别为3.23~3.51、3.14~3.40和3.17~3.42。女性各指标年龄高峰总体比男性延后,女性在45岁之后疾病负担开始加重,男女性疾病负担均在90岁之后再次增加。ARIMA模型结果显示,预计到2029年,因痛风造成的标化DALYs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下降0.33%和0.45%,标化患病率上升0.71%。
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增长趋势明显,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且出现年轻化趋势。预计到2029年,因痛风造成的标化患病率略有上升。
根据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他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研究是世界公共卫生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与此同时,根据2022年WHO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国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17%,近20年,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增长了120倍,且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旨在阐述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从而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心脏造成损伤,而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可以通过介导脑部缺血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来诱发不良情绪以及认知障碍。本文能够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提供更多预防思路,也为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双心学科的交融提供参考。
围产期精神障碍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可能导致孕产妇及其子代出现不良结局。当前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孕产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既往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在妊娠期间也有复发风险。与此同时,针对围产期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又缺乏相应的临床指南,这使得临床医生面对更加严峻的工作挑战。本共识撰写组整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前沿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共识内容涵盖围产期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评估、诊断、治疗及管理,可以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本共识主张综合、全程、分级、多学科协作诊疗,旨在帮助临床一线医生尽早地对围产期女性进行筛查、合理评估、临床诊断,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临床用药。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基层医疗系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医生数量短缺以及慢性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医疗系统中发挥出了强大优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基层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大模型的应用,以辅助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推动智能化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托底"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激发全科医学的飞跃性发展,并推进大模型在全科诊疗与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产业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4年修订版于2023-11-13发布,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2023年GOLD相同,但在10个方面进行了修订/扩充,包括扩充保留比值肺功能受损(PRISm)的概念、增加肺过度充气的部分、增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进行肺功能检查的说明、增加慢阻肺目标人群筛查的部分、更新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说明、更新间质性肺异常部分、修订戒烟部分、对慢阻肺患者的推荐疫苗进行更新、扩充吸入性治疗的管理部分以及新增戒烟的药物治疗。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为疾病诊疗带来重要价值。然而,人工智能中存在算法偏见现象,可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公平。算法偏见是人为偏见的技术化体现,其形成与人工智能开发过程密切相关,主要源于数据收集、训练优化和输出应用3个方面。医护工作者作为患者健康的直接参与者,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算法偏见,避免其引发健康公平问题。医护工作者需保障健康数据真实无偏见、优化人工智能的公平性和加强其输出应用的透明度,同时需思考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算法偏见引发的不公平现象,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公平。本研究就健康领域中算法偏见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展开综述,以期提高医护工作者识别和处理算法偏见的意识与能力,为保障信息化时代中的患者健康公平提供参考。
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CFIR)能够帮助研究者明确对实施进展和效果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和实际因素,是实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CFIR于2009年被首次提出,至今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2022年,CFIR开发团队基于用户反馈对CFIR进行了更新,在原先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新增21个构成要素和19个次级构成要素,对部分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对一些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最终形成了实用性更佳、通用性更强的CFIR 2.0。本文旨在对CFIR的开发背景、起源和更新内容进行梳理、介绍,以期为国内研究者理解和使用CFIR 2.0提供参考借鉴。
深度访谈是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度访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研究,了解其基本理念和掌握设计与应用过程是掌握该方法的关键。本文按照实施深度访谈研究的前、中、后3个阶段全面阐述其研究过程。在正式开展深度访谈研究前,研究者需要了解深度访谈有关研究目的和过程的基本理念、特点和局限性,并且明确该方法适用于哪些研究。在深度访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重点从访谈对象的招募、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完善、访谈资料的收集、访谈资料的分析4个阶段掌握研究的主要步骤。在完成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后,研究者需要参照定性研究常用的报告规范撰写研究论文,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研究过程的透明性。此外,本文推荐了5个在全科医学研究中适用于深度访谈的方向,并介绍了可供研究者掌握深度访谈方法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介绍,旨在帮助全科医学和基本保健领域的研究者掌握一种适合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为提升我国该领域定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借鉴。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膳食炎症指数(DII)作为定量评价膳食炎症潜力的新指标,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病研究中,但DII与不同类型肥胖之间的相关性尚无统一定论。
系统评价DII与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的相关性,为不同类型肥胖的预防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DII与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01-10;运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及研究机构(AHRQ)的偏倚风险评价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运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计算汇总数据的OR值及其95%CI评估DII与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的相关性;根据性别、研究地域、调查方式、DII成分数量、样本人群是否健康、诊断标准、DII分组类型的差异进行亚组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9个国家的20项研究,共214 808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的DII可能是超重〔OR=1.12,95%CI(1.03,1.22),P=0.005〕、肥胖〔OR=1.56,95%CI(1.34,1.82),P<0.000 01〕及腹型肥胖〔OR=1.42,95%CI(1.14,1.78),P=0.002〕的危险因素。针对原始研究的性别、研究地域、调查方式、DII成分数量、样本人群是否健康、诊断标准、DII分组类型的差异进行亚组分析,DII与超重相关性的各亚组内未发现组间异质性存在(P>0.05);DII与肥胖相关性的各亚组中,男性人群〔OR=1.79,95%CI(1.13,2.85)〕相较于其他性别人群肥胖所占比例更高;北美洲人群〔OR=1.57,95%CI(1.27,1.83)〕相较于其他地域的人群肥胖所占比例更高,24 h回忆的结果〔OR=1.83,95%CI(1.39,2.42)〕相较于其他调查方式的研究结果中肥胖所占比例更高;DII与腹型肥胖相关性的各亚组中,北美洲人群〔OR=1.87,95%CI(1.44,2.44)〕相较于其他地域的人群腹型肥胖所占比例更高,其他组间未发现明显异质性存在。本研究漏斗图分布具有良好的对称性,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
高DII膳食可能为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该影响在北美洲人群中更为显著;高DII膳食与肥胖的相关性在男性中更为显著;增加抗炎膳食成分摄入对于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医疗服务(PHC)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而且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科学合理地评价PHC质量是其质量提升的"基石",但我国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化的PHC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基于评价侧重点将国际上常用PHC质量评价工具分为4类:基于PHC内涵的质量评价工具、强调PHC功能特征的质量评价工具、基于需方和/或供方感知的PHC质量评价工具、其他针对特定疾病的工具或指标体系,分别介绍和比较各工具内容、特点,分析其适用性和不足,梳理工具的变迁,以期为我国PHC质量评价工具构建提供参考。
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
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等数据库从建库截至2022-04-30收录的有关我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患病率,并按照调查时间(2004年以前、2004—2013年、2014年及以后)、性别、地区(城镇、农村)、地域(东、中、西、东北)、年龄(<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受教育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其他)、慢病类型(生理类、身心共患类、未区分)、研究质量(低、中、高)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元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共纳入123篇文献,总样本量7 714 313例。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100.0%,P<0.001),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95%CI(32.8%,39.9%)〕。Meta线性回归模型显示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非线性上升的趋势〔β=0.013,95%CI(0.006,0.01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及以后〔40.4%,95%CI(33.0%,47.8%)〕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14.5%,95%CI(12.5%,16.5%)〕、2004—2013年〔35.2%,95%CI(32.2%,38.2%)〕(P<0.001);60~<80岁人群〔38.1%,95%CI(34.6%,41.5%)〕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80岁〔36.6%,95%CI(32.5%,40.8%)〕、40~<60岁〔27.7%,95%CI(24.4%,31.1%)〕、<40岁人群〔10.6%,95%CI(9.0%,12.3%)〕(P<0.001)。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地区、地域、慢病类型、研究质量的亚组分析,组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差异,需重视共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预防和控制。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一种常见的肺功能障碍,其被认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期阶段,近年来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尽管目前已有研究者对PRISm群体病因、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但是有关胸部CT影像学的检查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综述。为了更加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这一人群,本文对PRISm人群胸部CT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评估方法包括视觉评估及定量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气道、肺实质及血管的特征变化。本文表明PRISm人群单纯根据胸部CT视觉评估得到的CT影像学特征的参考价值有限,胸部CT的定量评估及其联合肺功能检查指标有利于深入了解PRISm人群的肺部结构特征,并建议在未来开展更多的系统性研究,如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队列研究,以阐述PRISm人群的胸部影像学特征。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诱导型氧化酶,血红素氧合酶1(HO-1)可以对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肝细胞坏死等,阻止或延缓NAFLD的进展。但HO-1如何通过调控铁死亡的发生进而影响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归纳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全面地总结了HO-1通过调控铁死亡的发生对NAFLD的影响,探讨了HO-1阻止NAFLD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本文表明,在NAFLD中,HO-1分别从合成抗氧化物(包括胆红素、一氧化碳等)、激活System Xc系统、促进亚铁离子的蓄积等方面调控铁死亡,以期为药物干预等方法靶向性HO-1基因治疗NAFLD提供理论依据,并为NAFLD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蛋白水解酶、调控炎症反应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但也被应用于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等其他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及心搏骤停患者,而且已被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诊治相关的多个指南/专家共识推荐。然而,目前关于乌司他丁的适应证及其用法、用量等尚缺乏统一意见。因此,为推动乌司他丁的规范化应用,《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针对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适应证及在常见急危重症中的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乌司他丁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目前全球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未能达到推荐的目标血糖水平,研发和应用新型降糖药迫在眉睫。2022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替西帕肽上市,辅助饮食和运动,每周注射1次以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多项临床研究已验证其用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该药在肥胖症、心血管风险相关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替西帕肽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为其在我国上市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老年人多重用药现象已日益普遍。而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故早期了解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
系统评价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高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年龄≥60岁,用药种类≥5种)依从性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以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30 047例,其中服药依从性好的人数为50 8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服药依从率为41%〔95%CI(34%,47%)〕,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年龄〔OR=2.62,95%CI(1.60,4.78),P<0.000 1〕、性别〔OR=1.70,95%CI(1.30,2.23),P=0.000 1〕、文化程度〔OR=1.73,95%CI(1.38,2.16),P<0.000 01〕、居住方式〔OR=2.85,95%CI(2.18,3.72),P<0.000 01〕、用药知识水平〔OR=1.14,95%CI(1.04,1.25),P=0.005〕、服药信念〔OR=2.06,95%CI(1.44,2.93),P<0.000 1〕、抑郁〔OR=2.52,95%CI(1.96,3.24),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ADL)〔OR=2.39,95%CI(1.68,3.38),P<0.000 01〕、跌倒史〔OR=3.51,95%CI(2.03,6.06),P<0.000 01〕、专业人员指导〔OR=3.75,95%CI(1.92,7.33),P=0.000 1〕、用药种类数量〔OR=2.58,95%CI(1.96,3.41),P<0.000 1〕、药物不良反应〔OR=3.08,95%CI(2.17,4.38),P<0.000 1〕、用药方案复杂性〔OR=1.08,95%CI(1.03,1.14),P=0.004〕、药物管理〔OR=1.92,95%CI(1.34,2.75),P=0.000 3〕、用药费用〔OR=2.60,95%CI(1.30,5.17),P=0.000 7〕有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Begg's检验(P=0.441)和Egger's检测(P=0.674)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较低。
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率为41%。且现有证据表明:一般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心理、社会因素(抑郁、ADL、跌倒史、用药知识水平、服药信念、专业人员指导),药物因素(药物管理、用药费用、用药方案复杂性、用药种类数量、药物不良反应)是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优化多重用药老年人疾病管理。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基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应相关。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累积所致的细胞死亡,受到包括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脂质修复系统的严密调控。研究表明,IBD患者受损的肠道可表现出铁沉积、GSH耗竭、GPx4失活和脂质过氧化(LPO)等铁死亡的基本特征。此外,操纵铁死亡的关键基因可以改变IBD的进展、严重程度甚至发病率。本文概述了铁死亡的基本机制,并就近年来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在IBD中的研究展望予以综述,总结出铁死亡可通过外源性(转运蛋白依赖途径)和内源性(酶调控途径)途径启动,从而调控IBD,为未来临床IBD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其与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专家小组提出将其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NAFLD/MAFLD不仅可能导致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相关。本文对NAFLD/MAFLD的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并总结了NAFLD/MAFLD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进展。结果表明,NAFLD/MAFLD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是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且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于NAFLD患者。本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NAFLD/MAFLD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依据,提示临床医生在处理NAFLD/MAFLD患者时,除了关注肝脏疾病的治疗外,还应重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肠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约90%的CRC由息肉演变而来。传统观念认为,CRC的发生、发展大多是通过"腺瘤-癌"序列,但研究发现,锯齿状息肉中也形成了形态和基因不同的亚类,并与微卫星不稳定性CRC有密切联系,15%~30%的CRC是通过"锯齿状息肉-癌"途径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结直肠腺瘤、锯齿状息肉以及炎症后息肉的临床特点,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在癌变进展中的发生率以及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监测时间表,更好地为结直肠息肉患者随访监测和癌前病变的早筛、早治提供参考。
中国糖尿病患病形势严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须耗费大量医疗资源。针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糖尿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在加重。
了解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预测2020—2030年中国糖尿病发病情况,为评价和制定糖尿病相关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借鉴。
于2022年8月,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描述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寿命损失年(YLD)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方法,预测2020—2030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
2019年中国糖尿病粗发病率为265.45/10万,标化发病率为204.31/10万,相对于1990年分别增长63.12%、15.93%;粗死亡率为12.16/10万,标化死亡率为9.44/10万,相对于1990年分别增长105.41%、2.61%。1990—2019年中国人群因糖尿病导致的YLL率由204.71/10万降至178.45/10万,YLD率由260.74/10万增至316.30/10万,DALY率由465.46/10万增至494.76/10万。2019年男性糖尿病DALY率相比于1990年增长21.08%,女性DALY率相比于1990年降低6.68%;2019年YLL率、YLD率、DALY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20—2030年中国糖尿病标化发病率预计呈下降趋势,2030年男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11.45%,女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18.60%。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发病及死亡人数较多,疾病负担表现为由伤残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高,应关注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男性、中老年人群疾病负担较重,应对该人群给予足够重视。虽然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下降,但是患病人数仍在增加,因此不可放松防控工作。
大量研究证实内质网应激(ERS)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ERS与肝脏疾病进展的关联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诸多研究发现,适度的ERS能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保护细胞,而严重或持续的ERS将诱导细胞凋亡。因此,探讨ERS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故本文就ERS和UPR在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其潜在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2020年中国鼻咽癌新发病例6.2万例,占全世界鼻咽癌病例比例约为80%。分析鼻咽癌的发病与死亡的趋势并预测其未来20年的变化,可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一定价值的科学依据。
评估中国居民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鼻咽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影响。
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提取中国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鼻咽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使用R软件BAPC包预测中国未来20年鼻咽癌的发病率、死亡率。
1990—2019年中国居民鼻咽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82,P<0.01),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45,P<0.01)。鼻咽癌发病和死亡风险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RR值为0.09~2.24、0.10~4.43,女性分别为0.13~1.84、0.12~4.44),但在55岁以后鼻咽癌发病风险有所降低(男性RR值为2.24~2.99,女性为1.84~2.33);随年份推移,鼻咽癌发病风险增大(RR值男性为0.61~1.81、女性为0.84~1.33),女性鼻咽癌死亡风险降低(RR值为0.79~1.42),男性鼻咽癌死亡风险在2005年后有所增加(RR值为0.95~0.99);出生越晚的人群,鼻咽癌发病和死亡风险越低(男性RR为0.57~3.47、0.12~3.49,女性为0.31~2.64、0.19~2.46)。预测结果显示,未来20年中国鼻咽癌发病率仍会上升,预测2039年男性鼻咽癌发病率为21.32/105、女性为4.95/105;未来20年中国鼻咽癌死亡率会下降,预测2039年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1.88/105、女性为0.53/105。
1990—2019年中国居民鼻咽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鼻咽癌的发病风险方面,年龄效应和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鼻咽癌的死亡风险方面,年龄效应占主导地位;预测未来20年中国鼻咽癌的发病率仍会上升、死亡率会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自我健康保健意识显著提升,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围绝经期女性人群逐渐庞大,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见于40~65岁女性群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系统评价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网,收集有关中国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至2023-02-0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62篇横断面研究,总样本量为82 3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6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0~45岁、>45~50岁、>50~55岁、>55~60岁、>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2.6%、53.8%、64.6%、59.7%、56.1%;月经状态为正常、紊乱、绝经的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3.6%、56.9%、61.3%;患慢性病、未患慢性病的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85.9%、68.3%;西南地区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最高,为71.3%,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华中地区的发生率分别为57.4%、57.9%、50.5%、59.2%、69.5%、68.6%;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的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54.1%、55.7%、49.6%。汉族、少数民族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2.1%、64.7%。
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高,其中>50~55岁、绝经、患慢性病、西南地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少数民族围绝经期综合发生率较高,应重视相关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筛查和干预工作,为女性老年期健康奠定基础。
为规范眩晕症的科学用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特成立专家小组,在纳入现有医学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反复讨论后形成《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组胺类药物的药理基础以及甲磺酸倍他司汀在常见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中的用药推荐等级、剂量、疗程、复查方法、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帮助医生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包括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性疼痛。大量研究证实,雌激素及其受体与病理性疼痛之间密切相关,对其发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阐述了雌激素及其受体在病理性疼痛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病理性疼痛的防治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