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22-06-05
    分析与评论
    刘杨, 王凯, 肖革新, 肖菊姣, 高剑波, 林妮, 陈东, 王慧君, 杜庆锋
    2022, 25(16):  1923-19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50KB) ( )  

    目前我国的慢性病社区防控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整且上下联动的实践体系。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慢性病管理的演变历程,剖析了国外3种主要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照护模型(CCM)、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ICCC)、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模型(CDSMP)〕的内涵,以及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在慢性病防控方面的经验,并从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等方面总结慢性病管理可借鉴的资源要素。同时,结合我国当前推进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借助复杂性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出佛山市里水地区"全科医学+"紧密型医共体慢性病管理模式,以期为我国基层慢性病防控研究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越, 刘兰秋
    2022, 25(16):  1929-19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3KB) ( )  

    《执业医师法》及近期通过的《医师法》都未明确规定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事项,导致实践中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群体在资格准入和执业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本文梳理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政策演变,归纳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在法律地位、执业权利、职业认同感三方面的现实困境,论证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法制化的可行性,进而提出通过立法健全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的路径及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进, 张海燕, 杨佳
    2022, 25(16):  1935-19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59KB) ( )  

    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病形势更加严峻,给慢性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村基层是我国慢性病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农村基层慢性病管理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3种国外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照护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模式)和3种国内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社区全科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厦门"三师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并从特点、服务提供方、优缺点等方面对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人才队伍建设、多部门合作、政府责任、自我管理4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的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人群健康研究
    赵创艺, 袁空军, 杨媛, 周光清, 李海燕
    2022, 25(16):  1942-19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65KB) ( )  
    背景

    中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COPD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致死病因,其在全部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排名中位居第三位。基于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实现对COPD疾病负担的有效预测,可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

    描述和分析1990—2019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旨在为中国COPD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COPD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等疾病负担指标的数据,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其变化趋势。基于1990—2016年数据(训练集)建立COPD患病率、死亡率及DALYs率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自回归(NNAR)模型,利用2017—2019年数据(测试集)进行模型评价。采用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比较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运用最佳模型预测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全人群COPD患病率从2 344.40/105增长至3 175.37/105,年均增长1.04%,男性和女性的COPD患病率平均每年分别增长0.92%和1.13%;中国全人群COPD死亡率由105.09/105下降至72.94/105,年均降幅为1.29%,男性和女性的COPD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83%和1.83%;中国全人群DALYs率从2 206.55/105下降至1 400.71/105,年均下降1.56%,男性和女性的COPD 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37%和1.86%。ARIMA和NNAR模型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ARIMA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MAPEMAERMSE更小,预测精度更高。经ARIMA模型预测得到2020—2024年中国COPD患病率分别为3 229.77/105、3 262.44/105、3 292.38/105、3 322.31/105、3 352.25/105,死亡率分别为74.50/105、75.49/105、76.11/105、76.50/105、76.75/105,DALYs率分别为1 429.56/105、1 452.07/105、1 469.64/105、1 483.35/105、1 494.05/105

    结论

    2020—2024年中国COPD疾病负担呈现上升趋势,ARIMA模型在拟合中国COPD疾病负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和精度,可为COPD疾病负担短期预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熊保盈, 刘太一, 陈婷
    2022, 25(16):  1950-19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19KB) ( )  
    背景

    随着健康老龄化理念不断深化,我国中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侧重ADL减弱的影响因素分析,缺少对中老年人ADL减弱变化过程的探究。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衰老过程中ADL减弱的发生情况,并探究ADL减弱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3月,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3、2015、2018年的数据,将2011—2013、2013—2015、2015—2018年截面基期ADL未减弱且≥45岁的11 439例受试者纳入研究。以是否发生ADL减弱为因变量,以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资源可及性、社会心理等因素共13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面板Logit模型分析中老年人ADL减弱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1—2013、2013—2015、2015—2018年各有1 829、1 758、1 215例中老年发生ADL减弱,ADL减弱的发生率分别为44.53%、40.43%和40.72%。面板Logit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是否摔倒、是否感到身体疼痛、是否使用辅助设备、ln(人均收入)和沮丧得分是我国中老年人发生ADL减弱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影响中老年人ADL减弱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辅助设备使用情况、人均收入和沮丧等。为缓解中老年人ADL减弱,应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鼓励康复市场的发展,增加特定人群的医疗补助,重视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隗瑛琦, 马爱娟, 方凯, 董晶, 谢瑾, 谢晨, 董忠
    2022, 25(16):  1956-19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78KB) ( )  
    背景

    体质量管理不应仅局限于特殊人群,应在所有成年人中倡导维持健康体质量。通过了解成年人体质量管理的意愿、现状、措施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面向大众推广合理、科学且易于执行的健康体质量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目的

    了解北京市18~79岁居民健康体质量管理现状及影响其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因素。

    方法

    于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在北京市16区抽取13 188例18~79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居民体质量自我评价、12个月内体质量变化情况及所采取的体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的资料。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实施体质量管理者的占比情况。对于实施体质量管理者,分析其采用的体质量管理方法,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所采取的体质量管理方法的差异。探讨实施体质量管理者与未实施体质量管理者在日常饮食习惯、身体活动情况上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居民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因素。

    结果

    13 188例调查对象中,3 947例(29.93%)12个月内实施了体质量管理。不同体质量管理实施情况居民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糖尿病患病情况、现在吸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主动接受健康体检情况、体质量自我评价正确情况、12个月内体质量变化情况和BMI分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947例12个月内实施体质量管理者中:饮食控制〔87.31%(3 446/3 947)〕与体育锻炼〔78.34%(3 092/3 947)〕是广泛应用的体质量管理方法;男性将体育锻炼、吸烟作为体质量控制措施者占比高于女性(P<0.001),女性将饮食控制和服用减重药物作为体质量控制举措者占比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组别人群通过体育锻炼、吸烟的方式管理体质量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668例(67.60%)居民采用饮食控制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体质量,60~79岁组中采取此种组合方式管理体质量者占比高于18~44、45~59岁组(P<0.001);625例(15.83%)仅依靠饮食控制来管理体质量,18~44岁组中仅依靠饮食控制来管理体质量者占比高于45~59、60~79岁组(P<0.001)。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居民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不足者及红肉摄入过多者占比明显低于未实施体质量管理的居民(P<0.05);控制体质量的居民每周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及以上身体活动者占比高于未控制体质量的居民(P<0.001);控制体质量的居民业余静态行为时间≥4 h/d者占比高于未控制体质量的居民(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女性、在婚/同居、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现在未吸烟、7 d内饮酒、身体活动不足、主动接受体检、能够正确评估自我体质量、12个月内体质量增/减≥2.5kg、BMI级别为非体质量过低者更可能实施体质量管理(P<0.001)。

    结论

    在体质量管理方法上,北京市18~79岁居民倾向于采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的方式,但仍存在运用不利于健康的方法管理体质量等问题。在引导居民养成正确的体质量管理行为时,应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对其行为形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体质量管理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潘言志, 马慧敏, 吕英豪, 燕惊鸿, 熊巨洋
    2022, 25(16):  1963-19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36KB) ( )  
    背景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基数较大,遏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继续流行迫在眉睫。如何将慢性乙型的管理模式从单纯医疗机构治疗转变为社区、医疗机构、患者、社会相关组织等共同参与,成为慢性乙肝健康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

    通过量化湖北省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选择偏好,为慢性乙型防控策略和患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襄阳市的180例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离散选择实验选择集(共包括定期检查地点、月均支付费用、依从性管理模式、信息获取渠道4个属性,每个属性又包括若干水平)。运用Stata 15.0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4%。湖北省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更倾向选择定期检查地点为医院、月均支付费用低、自我管理及线下获取信息的健康管理模式(P<0.05)。当定期检查地点从社区转变为医院时,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增加256.75元;当依从性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转变为病友互助小组、信息获取渠道从线下转变为线上时,患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分别减少96.87、52.94元。在不同政策干预下,当定期检查地点从社区转变为医院时,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的选择意愿最强(意愿提高87.29%)。

    结论

    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更偏好在医院定期检查和获取相关信息,签约家庭医生团队及投资健康的意愿均不强。建议在加强医院慢性乙肝疾病救治服务能力的同时,通过做实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引导患者改变"重治轻防"观念,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措施,提升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防控成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质量改进
    耿佳音, 黄亚芳, 刘艳丽
    2022, 25(16):  1969-19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42KB) ( )  
    背景

    社区门诊老年患者常罹患多种慢性病,易被开具潜在不适当处方(PIP)。

    目的

    分析社区门诊老年患者处方成为PIP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2019-01-01至2019-12-31至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的药物处方,由2名具有中级职称的药剂师分别依据美国老年医学会2019版Beers标准(简称Beers标准)及《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2017版)》(简称中国标准)对处方进行评价,同时由研究者采集处方者、处方对象和处方内容相关资料,比较不同评价结果处方在处方者、处方对象特征及处方内容上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IP开具的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仅选取≥65岁患者的处方)。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PIP中不适当用药的药品分布情况。

    结果

    共纳入815张老年患者门诊处方,在Beers标准、中国标准下,分别有266张(32.6%)、182张(22.3%)处方为PIP。在Beers标准下:PIP与非PIP的处方者年龄,处方对象年龄,疾病诊断为高血压、失眠者占比,药物品种数,药物类别为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血栓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和胃肠道系统用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国标准下:PIP与非PIP的处方者年龄、职称分布,疾病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失眠和骨关节炎者占比,药物类别为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血栓用药、非胰岛素类降糖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在Beers标准还是在中国标准下:老年患者冠心病、失眠患病情况对PIP的开具有影响,处方中包含抗血栓用药是处方成为PIP的影响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失眠患病情况对PIP的开具有影响,处方中包含抗血栓用药是其成为PIP的影响因素(P<0.05)。在Beers标准下,266张PIP涉及不适当用药共302例次,其中抗血栓药物占46.4%(140/30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16.2%(49/302),内分泌系统糖尿病(非胰岛素)药物占13.9%(42/302);在中国标准下,182张PIP涉及不适当用药共205例次,其中抗血栓药物占44.9%(92/20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25.9%(53/205),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占14.1%(29/205)。

    结论

    老年患者社区门诊处方中,PIP占比较高,今后应重视社区医生对安全、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情况,规范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及失眠患者药物处方的审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娟, 李守琴, 张昭昕, 张修斌
    2022, 25(16):  1978-19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76KB) ( )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痴呆患者日益增多,而对痴呆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极其重要。

    目的

    探究社区全科医生对痴呆筛查的态度和看法,旨在为社区开展痴呆筛查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方法

    于2021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对痴呆筛查的态度和看法。应用描述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

    结果

    共纳入来自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0例社区全科医生。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35~57岁,平均年龄(46.6±6.5)岁;7例学历为本科;4例职称为主治医师;从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年限为5~26年,平均年限(14.90±8.46)年。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3个主题分别为社区痴呆筛查的基础条件不足、痴呆筛查较为困难、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痴呆筛查能力。

    结论

    社区全科医生痴呆筛查能力不足,但对痴呆筛查持支持态度。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痴呆筛查能力,通过加强痴呆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减少社会对痴呆患者的歧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能是推动社区痴呆早期筛查和干预工作的有力举措。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丽萍, 胡坤, 黄浩策, 邓宁, 文嘉, 杨立森, 赵月霞
    2022, 25(16):  1984-19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779KB) ( )  
    背景

    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大,目前开展的高血压预防和管理仍以线下模式为主,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效果未达预期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线上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结合认知-行为转变模型构建高血压患者闭环管理路径十分必要。

    目的

    探讨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线上管理组61例和非线上管理组61例。非线上管理组患者由医生给予常规管理;线上管理组患者采用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以知识-态度-行为模型(KAPM)、健康信念模型(HBM)、跨理论模型(TTM)及三者的改进为基础,围绕高血压患者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采取系统化课程教育与个性化知识推送两种形式,循序渐进地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时和干预12周后的收缩压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

    结果

    管理前,两组患者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均低于管理前(P<0.05),且线上管理组患者的收缩压低于非线上管理组(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血压自测、服药、饮食、运动、心理方面的指令完成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线上管理组患者的血压自测的指令完成合格率高于非线上管理组(P<0.05),两组其他健康行为的指令完成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和认知-行为转变模型设计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全科医生有效管理高血压患者,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可实现患者管理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实时分析,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清燕, 尹兰义, 闫雅鑫, 彭艳, 姚晨姣, 唐秋萍, 刘新春
    2022, 25(16):  1990-19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88KB) ( )  
    背景

    医患沟通障碍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对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研究较少,缺乏信效度良好的评估工具。

    目的

    构建"五习惯"医患沟通评价量表(5HCS),检验其信度和效度。

    方法

    2014年3月,采用Brislin翻译法在"四习惯"医患沟通评价体系(4HCS)的基础上,形成5HCS初稿;2014年4—6月,采用德尔菲法,使用问卷分两轮征求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订条目后形成5HCS定稿;2018年3月,使用新构建的5HCS对127名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其评价数据,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评价者间信度、内容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

    结果

    正式版5HCS包含5个维度("尊重示善,融洽关系""采集信息,引导观点""表达共情,建立信任""风险告知,知情同意""提供诊断,协商决策"),21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6,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r值为0.524~0.692,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0.81,量表总分的评价者间信度r值为0.912,组内相关系数(ICC)=0.912,标准关联效度以中文版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为标准,两个量表总分之间的r值为0.377(P<0.01)。

    结论

    5HC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将其作为我国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测评工具加以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基层卫生服务研究
    许航, 马晓静, 代涛
    2022, 25(16):  1995-20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777KB) ( )  
    背景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预防疾病、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逐渐被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但由于政策主体、类型多样,该领域政策的创新扩散路径和特点尚不清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目的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与方法探索我国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政策扩散的过程与特点,为社区健康管理政策制定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6—9月,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官方网站、"北大法宝"等权威数据库中检索1997年1月至2021年7月发布的涉及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政策文件。采用政策参照网络分析法和关键词时序分析法,从政策扩散强度、广度、速度、方向4个维度对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政策扩散过程和特点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政策文件1 540件,包括中央政策159件、地方政策1 381件。将目前国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划分为萌芽期(1997—2004年)、形成期(2005—2008年)、转折期(2009—2012年)、初步发展期(2013—2015年)、创新开拓期(2016—2021年)共5个阶段。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政策中扩散强度和广度较大的政策发布机构基本为行政级别较高的中央机构,且政策类型主要以规划、意见、法律为主,扩散强度排在前10位政策的绝对扩散广度均超过30,扩散广度排在前10位政策的绝对扩散广度均超过20。大部分政策的扩散速度随时间呈现先增长后减缓的变化趋势。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政策发布机构间的扩散方向主要呈现同级平行扩散和中央向地方自上而下的扩散特点。

    结论

    通过政策扩散研究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我国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政策扩散的过程和特点,并得出我国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政策发展主要经历五大阶段,其政策扩散过程受发布机构行政级别、政策类型等自身属性影响,具有多重路径特点,存在学习和模仿等多种机制,在时间上呈"先骤增、后减缓"变化等结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玲, 吴颖敏, 李家伟, 朱立燕
    2022, 25(16):  2003-20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17KB) ( )  
    背景

    "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迅速,为信息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卫生信息技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效能的相关研究缺乏。

    目的

    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效能,探索信息技术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效能提升的影响。

    方法

    2020年7—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甘孜、凉山、阿坝3个自治州,共计23个民族县的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效能。对23个民族县的卫生健康局负责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进行座谈,主要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服务开展现状、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服务场景等内容开展座谈。

    结果

    软件建设方面,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57家(67.9%)使用公共卫生系统,44家(52.4%)使用家庭医生管理系统,25家(29.8%)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47家(56.0%)实现了纵向联通与区域信息化,联通机构多为区(县)级与医联体单位;69家(74.4%)横向联通单位是医保部门。仅18家(2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有独立的信息部门,34家(41.0%)机构没有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才。信息专业人才缺乏〔64家(76.2%)〕、资金不足〔52家(61.9%)〕及基础设施薄弱〔51家(60.7%)〕是目前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建设有区域信息化平台、纵向联通机制、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检验、检查科室设置及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方面优于未进行相应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座谈信息显示,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基本完成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卫生信息化产生了效率提升、监管范围扩大、监管精细化、决策科学化、治理数字化等管理效能,以及服务效率提升、可及性增加、质量提升的服务效能。

    结论

    信息技术可突破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开展"瓶颈",促进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服务延伸,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信息技术可以创新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信息化存在信息化运维投入持续性不足、应用不足、人才匮乏问题;应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投入,建立规范、适用的卫生信息化培训机制,重视卫生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智能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邢春国, 夏迎秋, 吴丹云, 廖云霞, 赵宁
    2022, 25(16):  2008-20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30KB) ( )  
    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情况,发现尚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于2020年7—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抽取5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财政规划与经费来源、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使用情况、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开放共享情况、运维人员配置情况、医疗信息共享情况、远程医疗开展情况、对基层信息化的满意度等。由样本机构的业务(副)院长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

    结果

    最终共获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问卷416份,占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26.5%(416/1 567)。80.0%(333/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由县(市、区)级政府统一规划,67.3%(280/416)的经费来自各级财政支持。99.0%(412/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92.1%(383/416)建有门诊医生工作站,81.7%(340/416)建有电子病历系统,45.0%(187/416)建有临床信息系统。98.3%(40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31.3%(130/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83.9%(34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与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享患者诊疗信息,14.2%(5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看到医联体上级单位对患者的诊疗信息,29.1%(121/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患者信息在县(市、区)范围内的共享,4.3%(18/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患者信息在设区市的共享。38.2%(15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远程预约、心电图/CT检查诊断服务,15.6%(65/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实时远程门诊/会诊服务。81.3%(338/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建设现状感到非常满意/满意。不同机构类型、不同设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阻力、对基层信息化的满意度不同(P<0.05)。

    结论

    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整体发展较好,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跨区域信息难共享、远程医疗未普及等现象,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昊旻, 李筱永, 张柠, 吴佼玥
    2022, 25(16):  2014-20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76KB) ( )  
    背景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作为精神卫生监测的重要一环已运行实施多年,实施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知。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三类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对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重要性、主要作用、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的认知,为促进该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

    方法

    2019年3—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34例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183例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214例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北京市精神卫生法治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信息及对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的认知。

    结果

    对于制度重要性,56.3%(103/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和54.7%(117/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其"非常重要",66.7%(156/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认为其"比较重要"。对于主要作用,76.9%(180/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82.7%(177/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该制度主要作用为"风险预警",80.9%(148/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认为该制度主要作用为"社区管理"。对于实施效果,44.4%(104/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50.3%(92/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50.9%(109/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实施效果比较好。对于存在问题,77.8%(182/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78.1%(143/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83.2%(178/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该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报告涉及患者隐私信息的收集"。对于完善措施,73.5%(172/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76.6%(164/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完善措施为"规范信息录入、登记、更正、汇总制度",68.9%(126/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认为制度完善措施为"规范信息共享及对患者隐私保护的制度"。

    结论

    三类医务人员对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的作用及实施效果表示肯定,为实现风险防控与隐私保护并重,兼顾患者管理与服务,应当对该制度予以完善,包括:在法律层面细化相关规定;对患者坚持服务保障与管理并重,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制度的认可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王寅生, 余昌胤, 肖雪, 张年, 袁成菊, 蒲海峰, 魏来
    2022, 25(16):  2021-20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00KB) ( )  
    背景

    随着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的持续开展,基层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得到不断的充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简称定向毕业生)的服务现状成为当前关注焦点。

    目的

    探讨定向毕业生在履约期内服务基层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方法

    于2021年1—3月选取贵州省2010级和2011级已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定向毕业生73例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内容包括:介绍单位发展概况和个人工作职责、个人工作开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人能力存在的"短板"、现阶段继续教育情况、当前的生活条件、医院对定向毕业生的重视情况、今后工作打算等。遵循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梳理出127个概念、21个范畴、7个主范畴(工作环境、政策保障、家庭因素、未来规划、心理与认知、工作匹配、成长需求)。形成4条脉络:工作实际脉络(基层医疗条件、环境、管理等因素制约了定向毕业生工作开展,其希望得到更多的组织支持和合适的岗位安排)、家庭因素脉络(部分定向毕业生基层服务期间受到家庭距离、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兼顾家庭照顾的责任)、内在需求脉络(定向毕业生易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落差,认为个人能力和发展受限,希望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政策驱动脉络(政策因素贯穿定向毕业生基层服务的各环节,部分政策的落实和推广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论

    贵州省定向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间主要存在业务开展、能力提升、家庭照顾、经济待遇等方面的困难,建立反馈联络机制、长效培训指导、异地生源调配、加快医共体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及明确服务期满后安排等措施有助于改善当前定向毕业生的服务现状,使其能够在基层"留得住、有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夏瑀, 林齐睿, 郑芳芳, 张锦枝
    2022, 25(16):  2028-20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14KB) ( )  
    背景

    近年来,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学员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重视,心理问题被认为是导致其无法完成规定时长培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全科住培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对住培政策及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

    了解全科住培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并从受访者处对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旨在提高住培管理者及社会对住培学员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解释性序列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于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全体在岗全科住培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全科住培学员SCL-90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不同年级全科住培学员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症状指数的差异。2021年2—6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目的性、异质性抽取已接受心理健康评估的全科住培学员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以了解诱发情绪或心理问题的主要生活事件及其与住培或专业之间的联系、全科住培学员希望得到的帮助及其对住培方案的建议。应用NVivo 12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84例全科住培学员SCL-90平均总得分为(149.61±50.55)分,平均总症状指数为(1.66±0.56)。其中29例(34.5%)总分≥160分;分别有45例(53.6%)、33例(39.3%)、29例(34.5%)、22例(26.2%)、19例(22.6%)、18例(21.4%)、16例(19.0%)、12例(14.3%)、12例(14.3%)全科住培学员的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躯体化及恐怖因子分≥2分。不同年级全科住培学员抑郁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8.4%(15/31)的二年级学员抑郁因子分≥2分。最终对21例全科住培学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其中14例(66.7%)SCL-90总得分≥160分。共提炼出4个主题:个人问题对心理状况的影响、工作中人际交往带来的伤害与益处、与住培基地相关的心理压力、与专业选择相关的信心缺乏。

    结论

    全科住培学员心理问题阳性率较高,可能与个人因素、住培期间遇到的问题紧密相关。应将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作为住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升全科住培学员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进而助力其顺利完成培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王振杰, 赵蔓, 陈婷蔚, 郭姿乐
    2022, 25(16):  2036-20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581KB) ( )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危害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目的

    系统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21-05-31至2021-06-16,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和PsycINFO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的研究,检索不限起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21-05-3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1篇研究,纳入研究的总样本量为81 354例,其中有睡眠障碍者32 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6.0%〔95%CI(41.7%,50.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0.0%〔95%CI(30.9%,49.2%)〕、49.4%〔95%CI(42.8%,55.9%)〕;年龄60~70、>70~80、>80岁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35.1%〔95%CI(28.8%,41.4%)〕、46.1%〔95%CI(33.8%,58.4%)〕、44.4%〔95%CI(32.7%,56.2%)〕;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1.5%〔95%CI(32.8%,50.2%)〕、44.0%〔95%CI(36.4%,51.7%)〕;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6.3%〔95%CI(37.6%,55.1%)〕、37.9%〔95%CI(26.7%,49.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患慢性病情况是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应重视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许文仙, 沈禹聪, 郑崇皓, 梁安东, 陈梦姣, 章永杰, 杨晔琴
    2022, 25(16):  2044-20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59KB) ( )  
    背景

    老年人虐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老年人虐待行为常隐蔽发生,难以被察觉与识别,有效的评估工具是发现和制止老年人虐待的前提条件。

    目的

    系统综述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的相关研究。

    方法

    2021年1月10—24日,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共11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12-31公开发表的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使用量表性能的真实性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29项研究,涉及19种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包括18种英文问卷和1种中文问卷。根据测评内容,评估工具主要包括2个层面,分别为老年人虐待风险(7个)与老年人虐待行为(12个)。其中,老年人虐待行为评估工具中的家庭老年人虐待评估工具(ATDEA)、老年女性的家庭暴力量表(FVOW)和家庭照顾者对血液透析老年人不良行为问卷可用于虐待严重程度的筛查。

    结论

    随着老年人虐待这一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国际社会针对不同人群、机构与文化背景发展了不同类型的评估工具。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机构等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工具,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虐待测评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