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最新文章合集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范彩霞, 李娇, 魏延津, 郭德群, 刘存飞, 李峥嵘, 邱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3): 308-3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31
摘要152)   HTML3)    PDF(pc) (1763KB)(117)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发病率高,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核心。华法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抗凝药物,但其治疗窗较窄,固定剂量的华法林在治疗初期很容易导致过度或抗凝治疗不足,既往华法林抗凝过度的临床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华法林2.5 mg/d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55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心房颤动类型(非瓣膜型/瓣膜型)、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异常、心力衰竭)、联合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数量、联用抗菌药物、联用胺碘酮),收集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收集患者治疗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用药7 d后INR。根据华法林治疗7 d后INR是否>3.0将患者分为抗凝过度组(INR>3.0,n=122)和未抗凝过度组(INR≤3.0,n=430),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抗凝过度组患者年龄,女性、瓣膜型心房颤动、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异常比例,联合用药数量,联用胺碘酮比例,AST高于未抗凝过度组;体质量、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Alb、ALT低于未抗凝过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954,95%CI=1.243~3.073,P=0.004)、体质量≤63 kg(OR=2.967,95%CI=1.841~4.783,P<0.001)、联合用药数量>5种(OR=1.976,95%CI=1.175~3.323,P=0.010)、Scr≥91 μmol/L(OR=2.087,95%CI=1.222~3.561,P=0.007)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0.424,95%CI=0.191~0.939,P=0.034)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保护因素。

结论

年龄≥65岁、体质量≤63 kg、联合用药数量>5种、Scr≥91 μmol/L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保护因素。对于高龄、低体质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Scr水平升高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应密切监测INR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Beers标准评价住院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潜在不适当用药研究
柳浦青, 陈静文, 寿张轩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88-43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6
摘要207)   HTML8)    PDF(pc) (890KB)(159)    收藏
背景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逐渐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持续关注。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心内科住院老年心房颤动患者DOACs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促进临床DOACs的合理使用。

方法

整合Beers标准、DOACs药品说明书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相关指南,制订DOACs的PIM评价标准,包括DOACs用于心房颤动的适应证标准、DOACs剂量与肾功能水平匹配PIM评价标准、DOACs在不同肝功能水平患者中使用标准、DOACs药物相互作用PIM评价标准、年龄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体质量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出血风险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回顾性收集2022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IS系统中在心血管内科住院且接受DOACs(包括利伐沙班片、艾多沙班片和达比加群酯胶囊)抗凝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目标人群并按照PIM评价标准逐一展开评价。

结果

共纳入89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年龄为(77.9±8.1)岁,PIM发生率为56.18%(50/89)。3种DOACs共计发生PIM 58例次,其中利伐沙班治疗者47例次(81.03%),艾多沙班治疗者6例次(10.35%),达比加群酯治疗者5例次(8.62%)。各类型PIM情况为:肾功能相关PIM 44例次(75.86%),药物相互作用相关PIM 9例次(15.52%),肝功能相关PIM 4例次(6.90%),体质量相关PIM 1例次(1.72%)。

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DOACs抗凝治疗存在不可忽视的PIM:利伐沙班治疗者PIM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艾多沙班者,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相关的PIM,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PIM以及肝功能相关的PIM。因此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需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从而减少DOACs临床使用的PIM。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费思杰, 张强, 刘方方, 白璐, 孙彩红, 信彩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6): 3246-32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83
摘要294)   HTML15)    PDF(pc) (882KB)(167)    收藏
背景

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一直备受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是反映长期血糖波动的指标。因此探讨HbA1c变异性与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HFpEF患者中,HbA1c变异性与其新发AF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T2DM合并HFpEF患者317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截至2022年2月,平均随访时间3.4年。根据随访期内有无新发AF,将患者分为AF组(34例)与非AF组(283例)。HbA1c变异性以HbA1c测量标准差(HbA1c-SD)和HbA1c变异系数(HbA1c-CV)表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HbA1c变异性与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关系。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绘制HbA1c变异性预测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结果

AF组患者HbA1c-SD、HbA1c-CV高于非AF组(P<0.05)。依据HbA1c变异性中位数分为低HbA1c变异性患者(HbA1c-SD≤0.34%,HbA1c-CV≤4.74%)和高HbA1c变异性患者(HbA1c-SD>0.34%,HbA1c-CV>4.74%)。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高HbA1c变异性患者新发AF发生率高(PHbA1c-SD<0.001、PHbA1c-CV=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SDHR=2.22,95%CI(1.37,3.61),P=0.001〕、HbA1c-CVHR=1.65,95%CI(1.01,2.67),P=0.001〕是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独立影响因素。HbA1c-SD预测T2DM合并HFpEF发生A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713,0.855),P=0.001〕,最佳截断值为0.36%,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73.1%。HbA1c-CV预测T2DM合并HFpEF发生AF的AUC为0.694〔95%CI(0.591,0.797),P<0.001〕,最佳截断值为4.97%,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72.1%。

结论

高HbA1c变异性(HbA1c-SD>0.34%,HbA1c-CV>4.74%)与T2DM合并HFpEF患者新发AF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并在预测该类患者发生AF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与新发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张爱丽, 侯旗旗, 韩全乐, 张伯亨, 张佳伟, 曹宏霞, 张超,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6): 4521-4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06
摘要1165)   HTML75)    PDF(pc) (931KB)(566)    收藏
背景 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是否增加CKD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6—2010年河北省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20-12-31,观察终点事件为新发CKD。根据是否患有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非心房颤动组(n=110 487)和心房颤动组(n=368)。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新发CKD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累积CKD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心房颤动对新发CK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BMI、受教育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心房颤动组,饮酒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层,≤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5岁人群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HR=1.350,95%CI(1.038,1.755),P=0.025〕。结论 心房颤动是中国北方人群新发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5岁的中青年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层医务人员心房颤动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段园霞, 顾柳娜, 张磊, 周丽婷, 朱海瀛, 杨超, 陈海英, 顾晓青, 黄蛟灵, 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69-8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05
摘要1148)   HTML40)    PDF(pc) (2011KB)(184)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基层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具备较高的房颤知识水平对于实现房颤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奉贤区基层医务人员对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1年6—7月,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来自上海市奉贤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公共卫生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影像技/医师、检验技师、中医师等)〕1 393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编制的电子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房颤相关知识(房颤基本知识、抗凝治疗知识、心律/心率控制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岗位基层医务人员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有序多分类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房颤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3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28%。1 383例基层医务人员中,506例(36.59%)为全科医生;房颤基本知识、抗凝治疗知识和心律/心率控制知识得分不及格者分别占54.88%(759/1 383)、97.69%(1 351/1 383)和69.63%(963/1 383)。不同岗位基层医务人员房颤基本知识、抗凝治疗知识和心律/心率控制知识得分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岗位和职称为基层医务人员房颤基本知识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工作岗位为基层医务人员抗凝治疗知识得分是否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工作岗位、是否接受过规范化培训和一年内是否阅读过房颤指南为基层医务人员心律/心率控制知识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不理想,尤其是抗凝治疗知识缺乏。应特别加强对非全科医生、职称级别较低及未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的房颤相关知识培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心房颤动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混合消融
张宁, 侯明, 梅波, 金伟涛, 谭雄, 杨明川, 王亮, 刘勇, 赖应龙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136-11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60
摘要632)   HTML21)    PDF(pc) (2432KB)(306)    收藏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全球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 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医学相关人员在探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心房颤动治疗的手术消融和导管消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心房颤动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导管消融通常需要多次手术且成功率低,而手术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型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手术消融的缺点,减少了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尤其是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消融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这种新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于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
岳博成, 侯旗旗, 韩全乐, 杨波, 吴铮, 吴建美,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739-17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34
摘要619)   HTML18)    PDF(pc) (1517KB)(161)    收藏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基线心电资料是否诊断为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

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的多中心研究
胡华超, 陈娴雅, 谢思媛, 夏圳, 肖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541-5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49
摘要707)   HTML12)    PDF(pc) (1452KB)(264)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病率高,且易导致脑卒中,同时与心力衰竭互为因果。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目前关于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调查较多,但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多中心调查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调查重庆地区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方法

纳入重庆市21家医院出院日期在2018年的4 011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从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心房颤动类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栓塞史、出血史、心脏彩超结果、心力衰竭类型以及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栓药物、节律/心室率控制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强心药等〕。计算纳入患者入院时的脑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确定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组、65~75岁组、>75岁组,按医院等级分为二级医院组、三级医院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是否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类型、NYHA分级、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终点事件(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类型、用药方案之间的差异。

结果

临床特点方面,4 011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74.0±10.6)岁,2 279例(56.8%)为女性,合并基础疾病前三位主要为冠心病2 610例(65.1%)、高血压2 047例(51.0%)和糖尿病700例(17.5%);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3 346例(83.4%),持续性心房颤动2 243例(55.9%),心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患者3 059例(76.3%),发生栓塞事件患者531例(13.2%),发生出血事件患者176例(4.4%);心脏彩超结果方面,平均LAD为(44.12±9.21)mm,平均LVIDd为(48.45±10.06)mm,平均LVEF为(54.23±11.94)%;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2 656例(66.2%);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9±1.5)分,纳入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589,P<0.001),平均HAS-BLED评分为(1.7±1.0)分;血栓栓塞高危患者3 641例(90.8%),出血风险高危患者723例(18.0%)。治疗现状方面,患者总体抗凝率为47.1%,其中以华法林抗凝治疗为主(37.8%),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率仅为9.3%;抗血小板率为44.6%,其中以单抗血小板为主(13.2%);<65岁组、65~75岁组和>75组的抗凝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χ2 趋势=136.502,P<0.001),但抗血小板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χ2 趋势=135.730,P<0.001),并且二级医院总体抗凝率以及华法林和NOAC的使用率低于三级医院(P<0.001);3 162例(78.8%)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其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占总患者的61.6%,地高辛为17.6%,ACEI/ARB类药物总使用率为59.7%。

结论

重庆市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女性占比较高,HFpEF是心房颤动的主要类型,NYHA分级以Ⅲ级、Ⅳ级为主,大部分为血栓栓塞高危患者,而出血风险高危患者不足1/4,各年龄段、各级医院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仍不理想,改善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各级医院医师应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诊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早期心房颤动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研究进展
汤志杰, 孙国珍, 王洁, 刘沈馨雨, 鲍志鹏, 杨刚, 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104-1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53
摘要715)   HTML15)    PDF(pc) (2268KB)(317)    收藏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无症状房颤发作隐匿,居民知晓率低,易导致不良结局,带来沉重负担,疾病筛查应先行于并发症的预防,无症状房颤的筛查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房颤筛查的焦点问题包括最适筛查人群的探讨、筛查设备与方式的优选、筛查参与度的提升、确诊者抗凝治疗的规范及最佳经济性筛查方案的评估。本研究纳入25篇房颤筛查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近5年患者管理指南中的房颤筛查部分,综合专家意见,从常规筛查的筛查策略、筛查设备、筛查参与度、抗凝参与度及卒中后筛查的监测时长、监测方式方面,分析目前房颤筛查的研究进展,并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剖析房颤筛查的策略对成本效果的影响,明晰筛查和抗凝治疗参与率的经济性作用,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房颤筛查与管理的公认指南为《欧洲心律学会指南》及《北美心律学会指南》,房颤筛查成本效果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进行终生模拟,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包括卒中事件、出血事件、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等。多数指南/共识建议选取65~75岁的高风险人群应用便携单导联心电仪等新型设备进行常规筛查,以利于连续监测,提升房颤检出率;对于卒中后筛查,国内外指南均强调在隐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患者中进行房颤筛查,筛查手段主要聚焦到长程心电图和植入式心电记录设备(ICM)上。综上,虽然目前对房颤筛查成本效果的认识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分歧有待弥合,同时我国相关研究不充分,对房颤筛查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更为欠缺,未来需要基于国内的环境,构建更加准确、具体的筛查模型,通过大量实践完善我国的房颤管理指南,为提升居民寿命和生活质量、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提供循证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可穿戴设备支持心房颤动人群筛查与管理研究进展
余超, 周伟, 王涛, 祝玲娟, 鲍慧慧, 程晓曙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113-1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49
摘要572)   HTML25)    PDF(pc) (1621KB)(483)    收藏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当代心血管领域亟须攻克的两大"堡垒"之一,而传统的房颤筛查存在"检测时未发病、发病时未检测"的局限,导致房颤管理存在检测率低、规范管理率低等不足。可穿戴设备为房颤早期发现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技术条件,其在房颤筛查中的可行性、高灵敏度和特异度逐步得到验证。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可穿戴设备在房颤人群筛查与管理中的流行特征、应用现状、局限及前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可穿戴设备用于房颤的筛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李金轶, 梁桂琤, 王世荣, 李树湖, 柯红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18-40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90
摘要719)   HTML12)    PDF(pc) (1742KB)(441)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容易合并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研究房颤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并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是目前房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血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开胸心脏手术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9例和冠心病患者10例,依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组15例和房颤组24例。房颤组的24例患者再依据血栓情况分为无左心耳血栓和有左心耳血栓两个亚组,分别为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各1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抽取左心房血液标本检测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水平,并检测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血栓面积。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EF、炎性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与左心耳血栓面积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窦性心律组、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与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AKT、NF-κB、IL-8、ET-1、ICAM-1、VCAM-1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NO水平低于窦性心律组(P<0.05)。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AKT、hs-CRP水平高于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NO水平低于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P<0.05);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NF-κB、IL-6、IL-8、TNF-α、ET-1、vWF、ICAM-1、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血栓面积最大为4.8 cm2,最小为1.67 cm2,平均为(3.48±0.83)cm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LAD、LVEF、AKT、NF-κB、hs-CRP、IL-6、IL-8、TNF-α、ET-1、NO、vWF、ICAM-1、VCAM-1与血栓面积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液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且合并左心房血栓时上述指标更高。检测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有助于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状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段园霞, 潘志刚, 顾杰, 苏瑾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5): 3114-31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5
摘要735)   HTML40)    PDF(pc) (2329KB)(447)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9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至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2018年度健康体检的老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HA2DS2-VASc和ORBIT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其房颤患病与用药情况、疾病认知情况、共病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风险等信息。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排除既往无房颤相关就诊经历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根据CHA2DS2-VASc评分量表的推荐意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应进行抗凝治疗。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NVAF患者,其中89例(29.5%)正在服用抗凝药物,120例(39.7%)例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93例(30.8%)患者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CHA2DS2-VASc评分结果显示,302例NVAF患者中,合并脑卒中高风险者占92.4%(279/302)。其中正在服用抗凝药者占30.5%(85/279),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占40.1%(112/279),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者占29.4%(82/27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房颤类型、房颤症状发生情况、房颤病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和出血风险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房颤类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仍不理想,需进一步规范该类人群的抗凝治疗,尤其是高龄和对房颤危害认知不足的患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心房颤动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郝玉静, 于洁, 韩全乐, 毛瑞英, 郁静, 宋丽华,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7): 2121-2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56
摘要864)   HTML15)    PDF(pc) (2167KB)(180)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是医疗实践中症状最为明显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已经列入自1990年以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八大死亡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最高可达9%,80岁以上人群最高可达17%;高血压患者到60岁以后将会有60%以上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但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开滦研究人群)96 750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458例(心房颤动组),无心房颤动者96 292例(非心房颤动组)。记录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身高、血压等);收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每2年随访1次,即分别在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和2016—2017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0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新发心肌梗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1)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LDL-C、FPG、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新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841,95%CI(1.118,2.869),P<0.05〕,校正年龄、性别(男性)后,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635,95%CI(1.049,2.547),P<0.05〕,进一步校正BMI、SBP、LDL-C、FPG、吸烟、饮酒后,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381,95%CI(1.087,1.573),P<0.05〕;饮酒为新发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RR=0.664,95%CI(0.572,0.770),P<0.05〕。

结论

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
郑汝杰, 王越, 江耀辉, 张金盈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5): 542-5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4
摘要1111)   HTML21)    PDF(pc) (980KB)(317)    收藏
背景

新发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0%。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死亡风险和卒中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在疾病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效果确切,然而鲜有研究报道其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4例,根据是否存在新发心房颤动将研究对象分为新发心房颤动组188例和无心房颤动组57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实验室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左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而收缩压、胰岛素比例、达格列净比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达格列净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降低相关,达格列净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34%的新发心房颤动风险(OR=0.66,P=0.008)。

结论

达格列净的使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低风险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互联网+居家心脏康复模式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的动态轨迹研究
王洁,孙国珍,杨刚,鲍志鹏,刘沈馨雨,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2): 4074-40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218
摘要549)   HTML2)    PDF(pc) (1442KB)(177)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耐力下降依然存在,多项研究证明房颤运动康复行之有效,依从性是决定患者运动治疗是否持续获益的关键环节。因此,了解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建立患者居家运动康复外部动力内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的纵向随访数据,揭示运动依从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72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互联网+居家运动康复干预12周,并随访追踪至24周。收集运动后0~1周、2~4周、5~8周、9~12周、13~16周、17~20周、21~24周7个时间段内平均依从率,利用多阶段潜变量增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采用稳健最大似然估计(MLR)对均值、方差和协方差进行估计;以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是否存在合并症及频率依从性为协变量,对强度-时间依从性进行潜变量增长建模,采用MLR法对参数进行估计。结果 强度-时间依从性和频率依从性均为二阶二次型发展趋势模型,即依从性的发展存在转折点,在运动第12周。强度-时间依从性第一阶段(从开始到运动12周)呈二次型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随时间减缓(Q1
=-0.062,P<0.05),第二阶段(从运动12周到24周)呈线性下降趋势(S2=-0.081,P<0.05),且个体在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率依从性第一阶段呈二次型增长趋势,运动4周达到峰值,而后略有降低,第二阶段呈二次型下降趋势,下降速度随时间加快(Q2=0.003,P<0.05),且个体在初始水平和变化加速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间恒定协变量中,仅有是否存在合并症对患者运动1周内依从性水平存在影响(P<0.05)。运动1周至运动24周,患者运动频率依从性对强度-时间依从性均具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 运动干预期间,强度-时间依从性和频率依从性均逐渐升高并稳定于较高水平,随访期间依从性逐渐下降;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初始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较差,而频率依从性能正向预测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CHA2DS2-VASc评分法筛查社区老年人群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患病情况的价值研究
杨红,刘俊,冯志刚,高大勇,宋卫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8): 2281-22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01
摘要440)   HTML3)    PDF(pc) (1035KB)(202)    收藏
背景 老年人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高危人群,提高社区老年人群房颤的精准筛查能力有助于降低房颤相关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目的 探究CHA2DS2-VASc评分法能否用于社区老年人的房颤与缺血性卒中患病情况的筛查。方法 2019年10月—2020年3月选取长期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某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采集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收集社区老年人基本资料和常见疾病的患病情况,并计算缺血性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结果 328例社区老年人中房颤40例(12.2%),缺血性卒中60例(18.3%),平均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3.2±1.5)分。房颤老年人平均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高于无房颤老年人(P<0.05);缺血性卒中老年人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高于无缺血性卒中老年人(P<0.05)。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为0~6分的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依次为0、4.8%(2/42)、3.7%(2/54)、14.6%(12/82)、15.8%(12/76)、8.3%(4/48)、40.0%(8/20),随着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逐渐增加(rs=0.248,P<0.001)。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为0~6分的老年人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依次为0、4.8%(2/42)、11.1%(6/54)、12.2%(10/82)、18.4%(14/76)、45.8%(22/48)、30.0%(6/20),随着CHA2DS2-VASc评分表评分增加老年人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逐渐增加(rs=0.296,P=0.001)。结论 CHA2DS2-VASc评分表可用于筛查社区老年人房颤与缺血性卒中患病情况,评分越高的老年人房颤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及冠心病患者的6年预后随访研究
董敏,徐蕾,何清华,裴作为,曲祎玫,杨杰孚,汪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7): 2148-21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27
摘要457)   HTML2)    PDF(pc) (1189KB)(285)    收藏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现状分析及建议
谢煌烈,韩鹏宇,郑朝阳,朱伟,陶文祥,王恒坤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4): 1758-17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57
摘要365)   HTML3)    PDF(pc) (1030KB)(172)    收藏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助力基层医疗机构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
姚易,廖晓阳,李志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 143-1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52
摘要412)      PDF(pc) (984KB)(348)    收藏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可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心律失常。其中,阵发性房颤具有阵发性和无症状性特点,故难以诊断。长程心电所获得心电大数据可以提高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但心电大数据的判读却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负担和难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多种基于心电特征的浅层学习模型不断出现,这些模型高度依赖人工提取特征,均有局限性。深度学习是一种数据驱动的自动特征学习算法,弥补浅层学习的不足。Lorenz散点图作为心电大数据快速分析的新兴方法,其输出的二维图形是深度学习的优质素材。本文综述房颤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的心电特征研究进展以及机器学习在房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为辅助诊断模型构建提供新思路,同时为解决基层心电大数据的判读难题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三级综合医院联合社区医院开展心房颤动综合管理协同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杨荣,刘长明,廖晓阳,王磊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 36-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81
摘要494)      PDF(pc) (1008KB)(253)    收藏
心房颤动(房颤)被称为21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最富挑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对房颤认识的不断加深、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不断下沉,三级综合医院主动协同社区医院开展房颤综合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医联体建设中的一个探索热点。高血压是房颤的高危因素,卒中是高血压和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房颤作为高危慢性病在整个心血管事件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基于社区医院对高血压管理的同时,对房颤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开展高血压-房颤-卒中系列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享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同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医院,通过全专联合的方式,动态匹配房颤综合管理要素,并对其协同路径进行探索与思考,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对社区医院全科医师房颤知识的线上、线下精准培训,社区签约居民主题宣教和义诊,“医院-社区”转诊路径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分析了“三级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对房颤综合管理的实践经验,旨在为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社区医院房颤综合管理协同模式及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实证病例探索与思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方案的调查研究
陈静文,裴菱花,陈超,王审,黄抒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5): 4477-44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65
摘要331)      PDF(pc) (1038KB)(268)    收藏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鲍志鹏,孙国珍,商淑华,杨刚,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2): 4080-40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33
摘要515)      PDF(pc) (1044KB)(626)    收藏
背景 运动耐力水平低下与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风险相关,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而言运动耐力可能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即使成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运动耐力水平依然不容乐观,且针对其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89例完成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运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运动耐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最大摄氧量(VO2max)平均为(19.7±6.1)ml?kg-1?min-1。Weber心功能分级A级85例(45.0%)、B级45例(23.8%)、C级52例(27.5%)、D级7例(3.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运动习惯、术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心房颤动症状(EHRA)分级、体质指数(BMI)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VO2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习惯〔β=3.956,95%CI(2.746,5.269)〕、术前EHRA分级〔β=-4.651,95%CI(-5.318,-3.983)〕、BMI〔β=-0.224,95%CI(-0.383,-0.066)〕是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即使射频消融术成功,短期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耐力下降,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运动习惯、术前EHRA分级及BMI等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促进其运动耐力提升,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与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刘湘,项丽,张岚,佟光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6): 3274-32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57
摘要440)      PDF(pc) (955KB)(321)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引进,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的抗凝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发生率较前下降;但是,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和抗凝治疗现状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讨同期住院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评估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抗凝现状,以期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的主要疾病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血管病组(合并心血管疾病,n=162)和肺病组(合并慢性肺疾病,n=125),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次日清晨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数据及CHA2DS2-VASc评分。后续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抗凝等药物使用情况和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肺病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静息心率、心力衰竭比例、右心房内径(RAD)长径、RAD短径、基底段右心室内径(RVD)、肺动脉压力、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评分≥4分的比例高于心血管病组(P<0.05);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心血管病组(P<0.05)。两组抗凝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心血管病组使用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胺碘酮药物比例高于肺病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病组共发生脑梗死16例(9.9%),肺病组29例(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7,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A2DS2-VASc评分、RAD短径、肺动脉压力是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同期住院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梗死发生率高;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较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存在较高的CHA2DS2-VASc评分、RAD、RVD及肺动脉压力;针对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应及时评估抗凝指征,加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重视心力衰竭、肺炎等合并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及挑战
刘岳,任怡荣,朱火兰,汪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3): 2872-28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64
摘要417)      PDF(pc) (1294KB)(399)    收藏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风险的评估及预防是患者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关键性环节,即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或凝血因子Ⅹa,进而抑制凝血通路的终末阶段,从而发挥抗凝作用。NOACs具有使用剂量固定、口服吸收快、与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较小,以及无须进行常规凝血指标监测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NOACs在心房颤动方面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发现NOACs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社区心房颤动患者筛查及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刘艳丽,马力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7): 774-7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89
摘要407)      PDF(pc) (1019KB)(349)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心房颤动(AF)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AF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栓塞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外研究表明,由多学科协作、以护士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AF患者的再入院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AF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规范的综合管理模式。本文基于国内外AF管理指南和相关文献,梳理了AF综合管理模式的流程(包括筛查、综合评估、制定管理策略、健康教育、定期随访、转诊)及各流程的具体内容,初步制定出适合我国社区的AF筛查流程和综合管理过程,可以为构建社区AF规范化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周淑清,沈涛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4): 2929-29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19
摘要332)      PDF(pc) (1070KB)(470)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不仅加重患者病情,还可导致预后不良。但目前对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尚不多。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监护病房(EICU)、呼吸监护病房(RICU)诊断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5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心房颤动82例(15.1%,新发心房颤动组),无新发心房颤动460例(84.9%,非新发心房颤动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指标,分析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代谢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呼吸衰竭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儿茶酚胺药物使用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大于非新发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3,1.063)〕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OR=2.142,95%CI(1.035,4.432)〕、代谢紊乱〔OR=2.071,95%CI(1.083,3.959)〕、凝血功能障碍〔OR=7.621,95%CI(3.236,17.945)〕及CRRT情况〔OR=6.567,95%CI(2.306,18.705)〕、儿茶酚胺药物使用情况〔OR=6.683,95%CI(3.224,13.853)〕是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心房颤动组住监护病房时间长于非新发心房颤动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年龄越大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代谢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接受CRRT、使用儿茶酚胺药物是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新发心房颤动延长了脓毒症患者住监护病房时间,但并未增加其28 d死亡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对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曹中南,杜新平,张明惠,张祥灿,吴钦钦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1): 2564-25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435
摘要350)      PDF(pc) (1497KB)(453)    收藏
背景 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并不多见,其消融后远期状况尚不清楚。目的 探究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对低LVEF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接受首次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的LVEF进行分组:LVEF≤40.00%的患者为Ⅰ组(83例),LVEF>40.00%的患者为Ⅱ组(224例);Ⅰ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进一步分组:ⅠA亚组(41例,行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治疗)、ⅠB亚组(42例,仅行肺静脉隔离术治疗);Ⅱ组进行肺静脉隔离术治疗。入院时即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及治疗史、左心房内径(LAD)、LVEF、药物使用史、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手术过程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指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消融时间、非肺静脉触发灶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各组患者的单次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情况。随访结束时检测ⅠA亚组和ⅠB亚组LVEF,并与术前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低LVEF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Ⅰ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LA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使用率、非肺静脉触发灶发生率高于Ⅱ组(P<0.05);ⅠA亚组患者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消融时间长于ⅠB亚组(P<0.05)。Ⅱ组单次手术成功率高于Ⅰ组,ⅠA亚组单次手术成功率高于ⅠB亚组(P<0.05)。Ⅰ组和Ⅱ组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A亚组和ⅠB亚组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Ⅰ组和Ⅱ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随访结束时ⅠA亚组患者LVEF〔(36.54±4.17)%〕高于术前〔(32.17±2.48)%〕(P<0.001);ⅠB亚组患者LVEF〔(31.86±2.21)%〕与术前〔(31.94±3.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疾病、LVEF≤40.00%、非肺静脉触发灶是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低LVEF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存在更多的非肺静脉触发灶;且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可提高低LVEF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手术成功率,且复发率低。冠状动脉疾病、LVEF≤40.00%、非肺静脉触发灶是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霍礼超,李梦丽,宋明惠,张彦霞,薛鹏龙,乔成栋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0): 2455-24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83
摘要448)      PDF(pc) (1730KB)(374)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的常见并发症。长期以来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首选药物,其不良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也验证了其疗效,但是仍然缺乏新型口服抗凝药之间直接的比较。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搜集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 3.4.3和Stata 14软件对栓塞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采用曲线下面积(SUCAR)计算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结果 共纳入28篇RCTs,227 91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华法林栓塞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和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10 mg、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依度沙班30 mg、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P<0.05);除西美加群36 mg、利伐沙班15 mg外,使用华法林全因死亡率高于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P<0.05);使用华法林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西美加群36 mg(P<0.05);使用华法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20 mg(P<0.05)。SUCAR对干预措施的排序结果显示,在降低栓塞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方面,达比加群15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方面,依度沙班3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西美加群36 mg效果最好。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阿哌沙班10 mg可能是应用前景较好的药物。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较高,结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纳入的国内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在国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对本研究的结果给予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心功能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
王葛,赵力,张博阳,王楠楠,刘鹏飞,刘如晨,华参,袁海凤,王宇彬,李田昌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0): 1176-11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94
摘要325)      PDF(pc) (1098KB)(235)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需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抗凝加抗血小板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与房颤常共存且相互作用,在房颤患者中,心衰为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心功能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2 471例进行多中心研究。排除失访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后实际纳入分析1 987例,平均随访(3.5±1.5)年。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研究,比较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对出血事件进行分析。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心功能代偿组1 468例患者,6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4.29%;心功能失代偿组519例患者,3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6.17%;两组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心功能代偿组有152例死亡,占10.35%,心功能失代偿组有77例死亡,占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47);进一步纳入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主要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脑卒中史、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心功能失代偿组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心功能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而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心功能代偿组出血事件占12.74%(187/1 468),心功能失代偿组占11.95%(62/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9)。结论 心功能失代偿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随着NYHA分级升高死亡风险亦呈增加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对心房颤动患者运动过程中心室率影响的差异比较
罗潇,黄青霞,徐劲松,余韵,谢峰,周微,刘越,孙小沛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34): 4237-42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34.015
摘要445)      PDF(pc) (1024KB)(451)    收藏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活动过程中心室率影响的差异。方法 根据药物使用种类及时间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9月42例窦性心律患者(23例使用美托洛尔,19例使用比索洛尔)和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8例使用美托洛尔,22例使用比索洛尔)在6 min步行试验过程中的心室率变化情况,从而分析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对心室率的不同作用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后,活动过程中心室率变化均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使用药物前,窦性心律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出现在第5分钟,房颤组出现在第3分钟;使用美托洛尔后,窦性心律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仍出现在第5分钟,房颤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仍出现在第3分钟;使用比索洛尔后,窦性心律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延迟出现在第6分钟,房颤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延迟出现在第5分钟。窦性心律组,使用两种药物的患者休息5 min后心室率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使用两种药物的患者休息5 min后心室率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之于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降低患者活动过程中最大心室率方面的作用更明显;比索洛尔可能具有延迟患者活动过程中心室率峰值再出现的作用,可能具有更为明显的心室率控制潜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应用Delphi法确定社区全科医生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知信行问卷内容
叶莎莎,潘志刚,刘湾湾,朱灵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33): 4118-4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95
摘要394)      PDF(pc) (1073KB)(520)    收藏
目的 构建全科医生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知信行(KAP)问卷(以下简称KAP问卷)内容,为评价社区全科医生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面的知识水平、态度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1月,以知识-信念-行为模式为理论框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心房颤动管理相关指南和借鉴国外心房颤动相关问卷的基础上形成初始KAP问卷,其包括74个条目,分为知识(包括条目C1~C24)、态度(条目D1~D27)、行为(包括条目E1~E23)3个维度。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Delphi专家函询小组发放Delphi专家函询问卷,填写周期为1周,共进行2轮函询,间隔4~8周。第1轮函询后,本课题组将专家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对初始KAP问卷进行修改,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再次向专家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将其建议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确定并形成KAP问卷。记录专家基本资料、专家积极性、专家修改建议、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 第1轮函询发出15份Delphi专家函询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第2轮函询发出15份Delphi专家函询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份,有效回收率为93.3%。第1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第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3.3%。第1轮函询结果显示,专家有6条建议,经课题组讨论后初始KAP问卷中知识维度删除C3、C5、C11、C17、C23和C24,剩余18个条目;态度维度删除D1、D12、D14、D15、D16、D19和D20,剩余21个条目;行为维度删除E3、E6、E8和E11,剩余19个条目;在保留的条目中,根据专家相关意见进行了内容修改。第2轮函询结果显示,专家有3条建议,分别为合并D6与D7、合并D8与D9、合并D22与D23,并对初始KAP问卷条目进行调整并删除C22和E10。专家权威系数(Cr)=0.87。初始KAP问卷中知识维度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1轮函询为3.93~4.89分,第2轮函询为4.31~4.98分;态度维度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1轮函询为3.45~4.76分,第2轮函询为4.19~4.94分;行为维度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1轮函询为3.80~4.93分,第2轮函询为4.15~4.91分。初始KAP问卷中知识维度的变异系数(CV)第1轮函询为0.06~0.32,第2轮函询为0.02~0.10;态度维度的CV第1轮函询为0.09~0.47,第2轮函询为0.03~0.10;行为维度的CV第1轮函询为0.04~0.38,第2轮函询为0.03~0.10。第1轮函询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0.221,显著性检验的χ2=241.554、P<0.001;第2轮函询专家意见的W=0.403,显著性检验的χ2=321.699、P<0.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KAP问卷包括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共52个条目。且经统计分析,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较高,意见较集中,函询结果科学性、可信度和可靠性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孙小强,李姮,张香玲,何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31): 3841-38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31.013
摘要379)      PDF(pc) (1015KB)(342)    收藏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每组50例。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替格瑞洛口服。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达比加群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两组均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12个月测定凝血指标,记录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PT、INR、T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PT、INR、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PT、INR、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12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PT、INR、TT、APTT低于华法林组,Fib、D-二聚体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比6.0%(3/50);χ2<0.001,P=0.999〕。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26)。结论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预防血栓事件,且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低的出血发生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分析
闫静静,秦明照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7): 3285-32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79
摘要352)      PDF(pc) (1061KB)(761)    收藏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规范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及全身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我国抗凝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本文对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各界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和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罗潇,黄青霞,徐劲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3): 2781-278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0.155
摘要371)      PDF(pc) (1326KB)(505)    收藏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测量及管理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但是由于患者心室率的绝对不规整,为其血压的测量带来了许多干扰甚至错误的指向,而临床用于血压测量的仪器也基本是基于窦性心律群体的研究设计生产。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各种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就其测量准确性、稳定性、误差与不足、实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选择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治疗
杨建中,汤宝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0): 2409-24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85
摘要407)      PDF(pc) (1044KB)(493)    收藏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心房颤动是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最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可能与炎性反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基础疾病、内毒素、心功能障碍、电解质等因素有关,但内在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且目前治疗药物多样,缺乏特异性,因此,针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治疗提出新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易发部位研究
熊玉琴1,刘耿星1,林敏1,方丁芬1,黄卫斌2*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0): 2499-250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0.156
摘要386)      PDF(pc) (1031KB)(354)    收藏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与心室解剖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23例心心房颤动动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通过Lorenz散点图测量心房颤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点集中最短联律间期,并采用逆向技术确定该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右心室心尖部的联律间期最短,测量值分别为(380±55)、(394±58)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4.89,P<0.01;t=5.61,P<0.01;t=3.90,P<0.01;t=5.99,P<0.01);右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2.18,P=0.03;t=3.09,P<0.01;t=2.07,P=0.04;t=3.11,P<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心尖部较易发生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其可能与病理生理及心尖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改良柯氏音法在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患者血压测量中的稳定性研究
罗潇*,徐劲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34): 4275-4277.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34.012
摘要208)      PDF(pc) (554KB)(372)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柯氏音法在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患者血压测量中的稳定性,以期寻找一种能够准确测量此类患者血压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6年11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患者113例和单纯窦性心动过速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改良柯氏音法在测量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患者与单纯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血压时的稳定率,并比较此方法与血管内测压法测量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患者血压时的稳定率。结果  改良柯氏音法在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组和单纯窦性心动过速组血压测量中的稳定率分别为77.0%(87/113)和66.0%(66/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测压法在测量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组血压时的稳定率为67.3%(76/113),与改良柯氏音法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柯氏音法在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患者血压测量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1)
38. 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的指导意义研究
梁晶1,李旭光2,王志敏3,董莉亚4,赵利群1*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9): 2353-2357.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6.y05
摘要247)      PDF(pc) (511KB)(376)    收藏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伴房颤患者107例,为高血压伴房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对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95.3%,102/107)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8.8%,1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标志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1)
39.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研究
柴芳芳,李新华*,颜文华,武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6): 1946-1950.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6.009
摘要311)      PDF(pc) (677KB)(424)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26例,经6个月试随访和18个月正式随访最终纳入患者145例。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将其分为A组〔n=57,收缩压(SBP)≤130 mm Hg且舒张压(DBP)≤80 mm Hg〕、B组(n=55,130 mm Hg<SBP<140 mm Hg且DBP<90 mm Hg,或SBP<140 mm Hg且80 mm Hg<DBP<90 mm Hg)、C组(n=33,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比较3组患者随访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充盈峰的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的最大峰值速度(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随访期间的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LAD、LVMI、LVEF随访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随访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LAD随访前后差值大于A、B组,LVEF随访前后差值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LVMI随访前后差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随访期间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不仅会损伤左心结构和功能,还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严格控制血压(≤130/80 mm Hg)较常规降压(<140/90 mm Hg)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左心室肥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6)
40. Grace评分联合Crusade评分对心房颤动合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王楠楠1,张博阳2,刘鹏飞1,王宇彬2,王峰2,袁海凤2,谢秀峰2,唐海红2,李田昌1,2*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5): 1833-183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5.010
摘要339)      PDF(pc) (1008KB)(375)    收藏
目的  分析Grace评分联合Crusade评分对心房颤动合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发生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于北京11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心房颤动合并NSTEMI行PCI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Grace评分、Crusade评分及联合评分预测心房颤动合并N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3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据联合评分将患者分为G1组(Grace评分≤118分,Crusade评分≤40分,n=112),G2组(Grace评分≤118分,Crusade评分≥41分,n=20),G3组(Grace评分>118分,Crusade评分≤40分,n=143),G4组(Grace评分>118分,Crusade评分≥41分,n=104)。绘制并比较4组生存曲线。结果  共纳入379例患者,随访(36.8±18.3)个月,完成随访362例。Grace评分、Crusade评分及联合评分预测心房颤动合并N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风险的AUC分别为0.660〔95%CI(0.609,0.709)〕、0.702〔95%CI(0.652,0.749)〕、0.707〔95%CI(0.658,0.754)〕,预测PCI术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AUC分别为0.559〔95%CI(0.506,0.611)〕、0.593〔95%CI(0.540,0.644)〕、0.594〔95%CI(0.542,0.645)〕。G1、G2、G3、G4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7,P<0.01)。G4组生存率低于G1、G3组(P<0.05)。结论  Grace评分、Crusade评分、联合评分对心房颤动合并N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评分更能够筛选出高危患者;3种方法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价值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