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胃肠道症状作为临床常见评价指标需要通用的评价工具,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在国内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所用版本均非规范汉化版,其测量学性能少见报道。
对中文版GSRS的测量学性能进行研究,为该量表扩大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选取在吉林省人民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5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脾胃科或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患者,于治疗第0、3、7、14天采用中文版GSRS评价胃肠道症状。对中文版GSRS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得分变化,使用效应值(ES)、标准化反应均数(SRM)和得分变化率(CR)评估量表的反应度。
共纳入并随访了554例患者,其中IBS 127例(22.93%),慢性肠炎244例(44.04%),慢性胃炎183例(33.03%)。中文版GSR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Guttman折半系数为0.920,Spearman-Brown系数为0.926,两次重测结果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589,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62。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78~1.00,量表水平的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为0.73,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6。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到特征值>1的公因子共3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72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数据样本与初始模型M0拟合不理想,根据指标提示修正后得到模型M1的各拟合指标均在接受范围:χ2/df<3.000,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800,各项拟合指数均>0.900。患者治疗14 d后中文版GSRS总分低于治疗前(P<0.001),ES=1.03,SRM=1.01,CR=74.32%。
中文版GSRS具有较高的测量性能水平,其信效度、反应度良好,适用于对表现胃肠道症状的普遍人群进行测量及其治疗效果评估。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慢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引起成年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中尚存在争议。
探讨中原地区因上消化道症状住院的儿童H. pylori感染情况及其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
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反酸等)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8岁以下患儿1 015例。患儿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活检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依据H. pylori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年龄、性别、内镜检查结果,不同年龄段患儿H. pylori感染率。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不同年龄段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
1 015例患儿中,感染H. pylori 854例(84.14%,即感染组),未感染H. pylori 161例(15.86%,即未感染组)。感染组患儿年龄大于未感染组,浅表性胃炎发生率低于未感染组,疣状胃炎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1 015例患儿中1~4岁54例,5~8岁199例,9~12岁435例,13~18岁327例。5~8、9~12、13~18岁患儿H. pylori感染率高于1~4岁患儿(P<0.05);9~12、13~18岁患儿H. pylori感染率高于5~8岁患儿(P<0.05)。感染组患儿中经胃黏膜病理结果证实的癌前病变发生率为4.33%(37/854),其中包括17例胃黏膜萎缩、11例肠上皮化生和9例不典型增生。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0.62%(1/161)〕(χ2=5.178,P<0.05)。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5~8、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
在中原地区,H. pylori感染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4.33%,胃黏膜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胰腺炎严重程度上已被证实有一定意义,但目前探讨NLR、PLR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及并发肝损伤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的研究较少。
探讨NLR、PLR与BAP病情程度及并发急性肝损伤(ALI)的相关性。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2例BAP患者,按照亚特兰大分类将患者分为轻症(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n=98)、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44);根据肝功能是否损伤分为ALI组(n=92)与无ALI组(n=50),其中ALI组再分为肝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6)和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75)。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LR、PLR对BAP严重程度及并发ALI的预测价值。
MAP/MSAP组NLR、PLR均低于SAP组(P<0.05)。ALI组NLR、PLR均高于无ALI组(P<0.05)。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LR、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667、0.809;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AL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67、0.806;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742、0.861;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770、0.79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102,1.271),P<0.001〕;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OR=1.140,95%CI(1.050,1.238),P=0.002;OR=1.007,95%CI(1.001,1.013),P=0.023〕;NLR升高是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054,1.331),P=0.004〕;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20,95%CI(1.120,1.221),P=0.011;OR=1.007,95%CI(1.001,1.013),P=0.034〕。
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且NLR的预测价值优于PLR,联合检测效果更好。
儿童肝脓肿发病率低,查阅文献鲜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肝脓肿可由胆管疾病、脓皮病、阑尾炎及创伤等导致,而隐源性肝脓肿病因不明,可仅表现为持续发热,无明显腹部不适,对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延迟诊断可能发生脓毒症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预后不良。本文报道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引起的隐源性肝脓肿导致脓毒症合并非显性DIC诊治过程。儿童隐源性肝脓肿是一种罕见的导致脓毒症的病因,不能确定感染灶时,除考虑血源性感染外,即使没有腹痛,也要将肝脓肿纳入鉴别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病毒性肝炎研究的不断突破,NAFLD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指南性文件能够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可靠的诊疗方法,筛选和制定高质量的指南性文件对规范NAFLD的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NAFLD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并对推荐意见进行总结和比较,为未来NAFLD指南的制订及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并补充检索WHO、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苏格兰院际间协作网(SIGN)、医脉通数据库(Medlive)等数据库中有关NAFLD的临床实践指南和共识,检索时限为2012-01-01—2022-01-01。由2名肝病领域研究人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分别独立使用AGREEⅡ和RIGHT对纳入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较高质量指南性文件的推荐意见进行整理和比较。
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12篇指南、7篇共识;中文6篇、英文13篇;使用循证方法制订10篇。AGREEⅡ各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范围与目的(42.84%)、参与人员(31.43%)、严谨性(31.25%)、清晰性(60.67%)、应用性(32.68%)、独立性(37.50%)。RIGHT各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基本信息(59.65%)、背景(66.12%)、证据(42.11%)、推荐意见(39.85%)、评审和质量保证(17.11%)、资金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和管理(18.42%)、其他方面(47.37%)。基于循证方法制订的指南性文件在AGREEⅡ的平均得分及RIGHT中的报告质量均高于非循证指南性文件;国外指南性文件在AGREEⅡ的平均得分及RIGHT中的报告质量均高于国内指南性文件。主要推荐意见涉及筛查与诊断、评估、管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目前已发表的NAFLD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仍有待提升,国内指南性文件较国际仍有差距,中医指南性文件的制订应遵循循证方法。在指南制订和报告过程中,应进一步参考AGREEⅡ和RIGHT等国际标准。临床应提高对NAFLD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建立完善的早期无创诊断和评估体系,并向NAFLD患者提供针对生活方式、肝脏功能、代谢障碍的多维度治疗方案。
术前衰弱是一种反映整体生理储备降低的严重负性状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高发,描述患者感知的衰弱影响因素可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质性研究具体描述老年胃癌患者感知的术前衰弱影响因素。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拟行胃癌手术的29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共提炼出5个主题及13个亚主题:(1)生理特质,包括老化相关损耗累积、消化道症状明显、多病打击持续;(2)行为特点,包括运动行为缺乏、体力活动消耗显著;(3)人际网络,包括同伴社交不足、亲子互动缺乏、夫妻间沟通及自我表露缺乏;(4)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个人经济负担沉重、计划外家庭照顾任务繁重、健康与疾病管理信息资源不足;(5)宏观因素,包括医疗服务水平受限及医保支持力度受限。
本研究具体描述了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所感知的不同维度因素对术前衰弱的影响,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多维因素制订及实施系统性的预康复方案,以有效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抗应激能力,改善术后结局。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基数较大,遏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继续流行迫在眉睫。如何将慢性乙型的管理模式从单纯医疗机构治疗转变为社区、医疗机构、患者、社会相关组织等共同参与,成为慢性乙肝健康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量化湖北省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选择偏好,为慢性乙型防控策略和患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襄阳市的180例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离散选择实验选择集(共包括定期检查地点、月均支付费用、依从性管理模式、信息获取渠道4个属性,每个属性又包括若干水平)。运用Stata 15.0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回收有效问卷1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4%。湖北省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更倾向选择定期检查地点为医院、月均支付费用低、自我管理及线下获取信息的健康管理模式(P<0.05)。当定期检查地点从社区转变为医院时,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增加256.75元;当依从性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转变为病友互助小组、信息获取渠道从线下转变为线上时,患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分别减少96.87、52.94元。在不同政策干预下,当定期检查地点从社区转变为医院时,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的选择意愿最强(意愿提高87.29%)。
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更偏好在医院定期检查和获取相关信息,签约家庭医生团队及投资健康的意愿均不强。建议在加强医院慢性乙肝疾病救治服务能力的同时,通过做实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引导患者改变"重治轻防"观念,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措施,提升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防控成效。
近年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非肥胖MAFLD患者体脂成分和代谢指标的特点及各指标对该病预测价值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分析非肥胖MAFLD患者的体脂成分及关键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明确非肥胖MAFLD的危险因素,探讨以上指标与非肥胖MAFLD相关性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B超结果分为脂肪肝患者和非脂肪肝者,排除脂肪肝患者中的非MAFLD患者后,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将两组体检者分为非肥胖非脂肪肝组(n=129)、肥胖MAFLD组(n=129)、肥胖非脂肪肝组(n=129)、非肥胖MAFLD组(n=129),比较非肥胖MAFLD组与其他3组间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非肥胖MAFLD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非肥胖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非肥胖MAFLD的预测价值。
(1)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比较:非肥胖MAFLD组BMI、体脂肪(BF)、体脂率(BFR)、内脏脂肪面积(VFA)、腰围(WC)、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谷酰转肽酶(GGT)高于非肥胖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肥胖非脂肪肝组(P<0.05);非肥胖MAFLD组BMI、BF、VFA、WC、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肥胖MAFLD组(P<0.05);非肥胖MAFLD组BMI、BF、WC低于肥胖非脂肪肝组,TG、UA、ALT、GGT高于肥胖非脂肪肝组(P<0.05);非肥胖MAFLD组中女性年龄、BF、BFR、VFA高于男性,WC、UA、GGT低于男性(P<0.05)。(2)Kendall'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FR、VFA、WHR、TC、TG、LDL-C、UA、ALT、GGT与非肥胖MAFLD呈正相关(r=0.099、0.092、0.136、0.095、0.176、0.092、0.114、0.125、0.142,P<0.05),HDL-C与非肥胖MAFLD呈负相关(r=-0.112,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ALT、UA、BFR和VFA为非肥胖MAFLD的影响因素(P<0.05)。(4)BFR、VFA、TG、UA、ALT预测非肥胖M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95%CI(0.807,0.898)〕、0.938〔95%CI(0.906,0.970)〕、0.807〔95%CI(0.754,0.860)〕、0.665〔95%CI(0.599,0.731)〕、0.752〔95%CI(0.692,0.812)〕,灵敏度分别为0.789、0.852、0.822、0.605、0.814,特异度分别为0.770、0.904、0.713、0.682、0.77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30%、61.45 cm2、1.02 mmol/L、356.00 μmol/L、18.35 U/L。
非肥胖MAFLD患者与非肥胖非脂肪肝人群相比,BF及内脏脂肪增多,脂质代谢异常,UA水平升高,转氨酶上升;TG、ALT、UA、BFR和VFA为非肥胖MAFLD的影响因素;BFR、VFA、TG、UA、ALT对非肥胖MAFLD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用于预测非肥胖MAFLD的发生,以便尽早进行干预。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本文通过回顾几种较为常用的ACLF定义,以及ACLF诊断标准相关研究,比较各ACLF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ACLF、优化临床决策。目前全球尚无公认的ACLF诊断标准,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何种ACLF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有研究认为NAFLD对心肌结构及功能均有明显影响,但NAFLD是否是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
比较NAFLD患者与非NAFLD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的异同,初步探究NAFLD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选取2018—202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1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部超声或CT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差异。以左心室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流速与左心房收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流速之比(E/A)<1判定为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AFLD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采用FIB-4指数评估NAFLD患者肝纤维化风险,其中FIB-4指数<1.30、1.30~3.25、>3.25分别判定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依据FIB-4指数是否<1.30将NAFLD组患者分为低风险亚组(n=81)和中高风险亚组(n=100)。
519例住院患者中NAFLD患者181例(NAFLD组)、非NAFLD患者338例(非NAFLD组)。与非NAFLD组患者相比,NAFLD组患者E/A较低〔(0.79±0.25)和(0.87±0.34),t=2.607,P=0.009〕,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较厚〔(0.92±0.13)cm和(0.89±0.13)cm,t=-2.525,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是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1,95%CI(1.736,4.981),P<0.001〕。中高风险亚组患者E/A低于低风险亚组〔(0.75±0.21)和(0.84±0.28),t=2.275,P=0.024〕,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低风险亚组〔(80.22±14.92)g/m2和(74.72±16.83)g/m2,t=-2.327,P=0.021〕。
合并NAFLD是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越高,左心室舒张功能越差。
肝脏作为全身代谢的关键器官及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蛋白质(肝脏因子),直接影响肝脏葡萄糖及脂代谢,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Ectodysplasin A(EDA)是一种新发现的肝脏因子,近年来被认为与糖尿病、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探讨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与NAFLD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56.92%)、女56例(43.08%),平均年龄(55.6±12.4)岁。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行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兴奋试验;采用全身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器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依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NAFLD组(n=80)和非NAFLD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血清ED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对NAFLD发生风险的影响。
NAFLD组患者年龄、T2DM病程低于非NAFLD组,而体质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C肽(2 hCP)、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酸(SUA)、尿素氮(BUN)、EDA水平高于非NAFLD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与年龄、FIns、2 hIns、HOMA-IR、AST呈正相关(r=0.222、0.186、0.233、0.204、0.18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957,95%CI(0.412,3.502),P=0.013〕、腰臀比(WHR)〔β=-328.845,95%CI(-638.903,-18.788),P=0.038〕、2 hIns〔β=0.523,95%CI(0.036,1.011),P=0.036〕、AST〔β=2.148,95%CI(0.520,3.776),P=0.010〕是T2DM患者EDA血清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血清EDA水平仍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OR=1.006,95%CI(1.002,1.010),P=0.007〕。
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EDA水平显著增高,且血清EDA水平升高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提示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变化可能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可为NAFLD的早期筛查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类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较高的有效率,我国已获批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应用时间相对较短。
探讨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入池州市4家医院(池州市人民医院、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东至县人民医院、石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其均初始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同时联用卡瑞利珠单抗静脉滴注。评估患者治疗1、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疾病出现进展、全因死亡或2021-08-31。统计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86例患者中无因严重毒副作用退出研究者。患者治疗1、3个月总缓解率(ORR)分别为58.14%(50/86)和65.12%(56/86),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6.74%(66/86)和82.56%(68/86)。截至2021-08-31,8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共35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95%CI(5.18,11.8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5%CI(8.97,15.97)〕个月。86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52例(60.47%)〕、继发性高血压〔31例(36.05%)〕、手足综合征〔18例(20.93%)〕和蛋白尿〔12例(13.95%)〕,其中胃肠道反应〔6例(6.98%)〕、继发性高血压〔2例(2.33%)〕和手足综合征〔1例(1.16%)〕出现3~5级毒副作用。
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良好,毒副作用相对可控。
肝硬化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对患者身体机能和营养状态的影响逐渐被学术界重视。定期回顾全球肝硬化营养领域研究热点,有助于推进我国肝硬化营养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与总结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领域相关研究并做可视化分析,探究该领域的发展情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肝硬化营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中合作网络和共现网络两个功能,对肝硬化营养研究的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研究的文献共1 520篇,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2020年及2021年发文量均突破100篇。美国是发文量(424篇)和中介中心性(0.32)均位居第一的国家。机构分布:梅奥诊所(美国)发文量(25篇)及中介中心性(0.08)位居第一,其次是岐阜大学(日本)、克利夫兰诊所(美国)、奥尔胡斯大学附属医院(丹麦)等。机构间形成以美国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为中心的美洲合作网络和以德国柏林查理特医科大学、瑞典卡罗斯卡学院为中心的欧洲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891位作者,以TANDON P、KAWAGUCHI T为代表;高频关键词包括营养状况、肝移植、身体成分等,关键词突现分析中肌肉减少症的突现程度最高(突现强度26.170 9)。
有关营养评估、肝移植和身体成分等内容的研究是肝硬化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肝硬化伴肌肉减少症患者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对此类患者的营养管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老年胃癌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不同维度的衰弱发生,形成不同的衰弱亚型,其术前各衰弱亚型对术后不良结局的影响有待探讨。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各衰弱亚型对不良结局(总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低下及失能)的影响。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10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外科404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总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收集生活质量和失能信息。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衰弱亚型对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
404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分为8个衰弱亚型:仅生理衰弱77例(19.1%)、仅心理衰弱78例(19.3%)、仅社会衰弱23例(5.7%)、生理与心理衰弱63例(15.6%)、生理与社会衰弱13例(3.2%)、心理与社会衰弱16例(4.0%)、多维衰弱(生理、心理与社会衰弱)15例(3.7%)、非衰弱119例(2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OR=1.063,95%CI(1.021,1.106),P=0.003〕;药物服用史〔OR=1.549,95%CI(1.016,2.362),P=0.042〕、手术方式〔OR=2.103,95%CI(1.191,3.712),P=0.010〕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4.611,95%CI(1.079,19.706),P=0.039〕、居住地为城市〔OR=1.614,95%CI(1.009,2.582),P=0.046〕、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OR=1.694,95%CI(1.038,2.766),P=0.035〕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0.601,95%CI(0.390,0.926),P=0.021〕、药物服用史〔OR=1.663,95%CI(1.082,2.558),P=0.020〕、胃癌TNM分期Ⅲ期及以上〔OR=1.659,95%CI(1.017,2.706),P=0.043〕为老年胃癌患者失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术前多维衰弱〔OR=5.344,95%CI(1.715,16.656),P=0.004〕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调整药物服用史、手术方式因素后,术前仅生理衰弱〔OR=2.048,95%CI(1.078,3.891),P=0.029〕、仅心理衰弱〔OR=2.077,95%CI(1.103,3.913),P=0.024〕、多维衰弱〔OR=8.321,95%CI(2.400,28.848),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调整婚姻状况、居住地为城市、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因素后,术前仅心理衰弱〔OR=2.620,95%CI(1.267,5.418),P=0.009〕、心理与社会衰弱〔OR=11.122,95%CI(3.253,38.028),P<0.001〕、多维衰弱〔OR=11.579,95%CI(2.835,47.302),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医护人员应关注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将多维衰弱量表整合至术前临床评估中,并高度重视术前被评估为仅生理衰弱、仅心理衰弱、心理与社会衰弱及多维衰弱的患者,针对老年胃癌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预康复干预措施,以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早期难以发现,常在出现代谢性疾病时才能被发现,但目前关于非侵入性指标对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预测价值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探讨非侵入性指标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决策树分析。
2020年6—12月,共有9 812例年龄>45周岁的社区常住居民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其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目标代谢性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患者4 652例,无代谢性疾病患者1 075例(健康对照组);4 652例目标代谢性疾病患者中无NAFLD及代谢综合征者1 948例(对照组),仅有NAFLD者1 248例(NAFLD组),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者1 456例(MAFLD组)。比较四组受试者一般资料、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检查结果;MHR、脂质蓄积指数(LAP)与分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非侵入性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MHR预测社区居民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最佳截断值,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决策树分析。
本研究在9 812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年龄>45周岁的社区常住居民中共发现目标代谢性疾病患者7 517例、NAFLD患者2 704例,目标代谢性疾病、NAFLD患病率分别为76.61%(7 517/9 812)、27.59%(2 704/9 812)。四组受试者女性比例、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红素、血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LMR、MHR、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数(ANI)、LAP、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腰围分类、BMI分类、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R、LAP与研究对象分组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342、0.580,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非侵入性指标NLR、PLR、LMR、MHR预测社区居民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28〔95%CI(0.511,0.545)〕、0.581〔95%CI(0.564,0.598)〕、0.546〔95%CI(0.529,0.563)〕、0.695〔95%CI(0.679,0.711)〕,灵敏度分别为74.66%、59.82%、51.79%、69.51%,特异度分别为31.52%、53.95%、56.62%、60.6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92、115.470、0.193、0.292。多因素Logistic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分类、腰围分类、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对MHR预测社区居民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有影响。
MHR对社区居民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较高,而性别、BMI分类、腰围分类、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是影响MHR预测社区居民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准确性的重要变量。
近年来有关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对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2003—2022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于2022-11-06,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取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法,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国家(地区)间、机构间、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共被引作者情况、关键词共现与叠加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CiteSpace 5.7.R5软件进行机构中介中心性分析、期刊双图叠加分析、近6年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共被引文献聚类时间线图分析及参考文献突现分析。采用Excel 2019软件绘制发文量条形图,以及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共被引作者、引用参考文献和关键词的描述性分析表格。
共纳入703篇文献,2003—2022年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其中2019—2021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国科学院和TADA TOMOHIRO。共被引次数排在前3的作者BRAY FREDDIE、HIRASAWA TOSHIAKI和JIANG YUMING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Frontiers in Oncology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是刊载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相关研究、发文量排在前10的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施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edicine,Medical,Clinical"("药物,医学,临床")、"Molecular,Biology,Immunology"("分子,生物学,免疫学")2个领域;被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olecular,Biology,Genetics"("分子,生物学,遗传学")、"Health,Nursing,Medicine"("健康,护理,药物")2个领域。共被引次数排在首位的参考文献为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可将所有关键词分为4类:AI辅助胃癌的生物学研究、AI辅助胃癌的内镜诊断、AI辅助胃癌的病理诊断和AI辅助胃癌的非内镜治疗及预后预测。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影像组学、消化道内镜、病理学和免疫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AI在胃癌诊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展胃癌诊治的AI研究。目前,AI在胃癌的生物学、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从事AI与胃癌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提供参考。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甲胎蛋白(AFP)是临床常用的HCC诊断标志物,但其灵敏度仅为41%~65%,漏诊率较高,因此亟须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诊断方法以提升AFP阴性患者等的HCC检出率。
评估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3自身抗体(m3AchR-Ab)对AFP阴性HCC患者的诊断效能,并探索m3AchR-Ab对HCC患者的诊断价值。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9月入库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标本库的257例患者血清样本,其中90例已确诊为HCC患者的血清样本为HCC组,89例已确诊为良性肝病(肝硬化及肝血管瘤等肝病)患者的血清样本为良性肝病组,78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3组血清m3AchR-Ab水平,分析血清m3AchR-Ab水平与HCC患者性别、年龄、HCC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和数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3AchR-Ab水平对AFP阴性HCC的诊断价值。
HCC组血清m3AchR-Ab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血清(P<0.05)。m3AchR-Ab水平与HCC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HBsAg相关(P<0.05)。血清m3AchR-Ab水平诊断AFP阴性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0.54,0.83)〕,最佳截断值为74.00 ng/ml,灵敏度为64.00%,特异度为91.02%。血清m3AchR-Ab联合AFP水平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85,0.95)〕,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8.02%。
血清m3AchR-Ab水平对AFP阴性HC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使用m3AchR-Ab和AFP联合诊断可提高HCC诊断效能,这可为未来研究新型HCC诊断标志物提供更多参考。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相关临床研究。本文通过阐述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为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供方法学参考,促进相关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并根据中药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试验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对临床研究设计基本要素进行讨论分析,尤其是对结局指标的选择研究,为中医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提供思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尚无"金标准"的检查方法,提高术前的检出率,对于制订合理的手术方式并且避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探究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以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诊断价值。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代谢综合征合并胃食管反流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5例,根据术中所见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组(复杂组,17例)和代谢综合征未合并食管裂孔疝组(单纯组,38例)。入院后完善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测酸以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并采用Gerd Q评分量表进行测评。绘制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
复杂组胃镜诊断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率、测压食管裂孔疝直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率、Gerd Q评分均高于单纯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值(LESP)、Demeester评分均低于单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emeester评分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管疝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胃镜检查(AUC=0.728,P=0.007)、LESP(AUC=0.789,P=0.001)、Demeester评分(AUC=0.772,P=0.001)、上消化道造影检查(AUC=0.774,P=0.007)、Gerd Q评分(AUC=0.746,P=0.004)的AUC均>0.7,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胃镜检查、LESP、Demeester评分、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Gerd Q评分对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肝细胞癌(HCC)存在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在癌前病变阶段进行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率,对其防治具有显著意义。现代医学对于HCC癌前病变的治疗存在干预时机难以把握、治疗手段单一等问题,中医药防治HCC癌前病变或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新途径。
观察芪术化积方治疗HCC癌前病变(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3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威海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就医且符合中医证型"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HCC癌前病变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后肝硬化史、HCC家族史、10年以上饮酒史],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标志物指标[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影像学指标(病灶类型、病灶性质、病灶长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且完成研究的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予以抗病毒、抗炎保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芪术化积方治疗。疗程为48周,停药后随访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及随访周期中HCC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影像学指标(病灶长径、病灶稳定率、病灶改善率)、安全性指标(安全率)的差异。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ALT、AST、TBIL、GGT、ALP、AFP-L3均低于治疗前,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DCP值、病灶长径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AST、ALP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2%)高于对照组(63.3%)(P<0.05);观察组病灶改善率(35.3%)和病灶稳定率(50.0%)与对照组(20.0%,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结束后观察组HCC发生率(8.8%)与对照组(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8.8%)低于对照组(30.0%)(P<0.05)。安全性指标方面,观察组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安全性指标异常,观察组安全率(94.1%)与对照组(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芪术化积方治疗HCC癌前病变(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缩小病灶结节、降低远期HCC发生率及减少肝硬化并发症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组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病,有研究表明血钾水平与MAFLD密切相关,但针对痛风患者二者的关系尚不清楚。
探讨痛风患者血钾水平与MAFLD的关系,旨在为痛风患者血钾水平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住院的原发性痛风患者3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脂肪肝严重程度分为单纯痛风组(n=96)、轻度脂肪肝组(n=136)及中重度脂肪肝组(n=115)。比较不同脂肪肝严重程度组一般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及超重/肥胖、胰岛素抵抗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血钾水平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痛风患者M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痛风患者MAFLD患病率为72.3%(251/347)。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钾水平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rs=-0.172、-0.118、-0.182、-0.222、-0.174、-0.197,P<0.05)。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脂肪肝严重程度随着血钾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5.784,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0.97,95%CI(0.95,0.999)〕、高钾〔OR=0.53,95%CI(0.29,0.97)〕是超重/肥胖痛风患者MAFLD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P<0.05),高TG〔OR=1.16,95%CI(1.01,1.34)〕、高WHR〔OR=1.09,95%CI(1.04,1.13)〕是超重/肥胖痛风患者MAFL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P<0.05);高FBG〔OR=1.92,95%CI(1.12,3.31)〕是体质量正常痛风患者MAFL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P<0.05)。
对于超重/肥胖的痛风患者,维持血钾在参考范围偏高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MAFLD的发生、发展。
既往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病理诊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目前国内外缺乏对微血管侵犯统一的病理诊断标准,也未将微血管侵犯列为病理常规诊断指标。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作为新型系统性炎性因子,与肝癌的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探讨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单个、肿瘤直径≤5 cm的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的患者34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计算CAR。绘制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CAR的最佳诊断截点,根据CA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1∶1最近邻居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将Logistic模型估计的倾向性评分相近患者进行配对,得到两组间各临床特征比较均衡性较高的样本。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微血管侵犯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匹配前、后CAR对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346例患者中微血管侵犯阳性131例(37.9%),微血管侵犯阴性215例(62.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6.4%,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97,0.877)〕,最佳诊断截点为0.03。根据CA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者分为CAR<0.03组(A组,n=145)和CAR≥0.03组(B组,n=201)。采用1∶1最近邻居PSM法,共92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匹配后,B组患者微血管侵犯发生率〔43.5%(40/92)〕高于A组〔13.0%(12/92)〕(χ2=6.314,P=0.013)。采用3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匹配前、后CAR均为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CAR作为新型系统性炎症指标,可用于预测单发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当CAR≥0.03时提示单发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发生率较高。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因较多,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较高,垂体功能减退导致激素缺乏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较少。
分析8例垂体功能减退症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垂体功能减退在肝硬化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垂体功能减退症合并肝硬化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8例患者诊断垂体功能减退症时年龄为9~20岁,诊断肝硬化时年龄为16~24岁,中间相隔时间为3~14年。8例患者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病因为生殖细胞瘤手术(4例)、颅咽管瘤手术(2例)、鼻咽癌放疗(1例)及垂体柄阻断综合征(1例)。肝脏活检诊断为肝硬化2例,影像学诊断为肝硬化6例,诊断肝硬化前均未进行规范的激素替代治疗。乏力、纳差、外生殖器发育不良、身材矮小、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例患者均有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常规、肝纤四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7例患者表现为抗利尿激素及肝功能异常,6例患者表现为垂体-肾上腺轴、凝血功能和血脂异常。所有患者根据需要补充醋酸去氨加压素、甲状腺激素、氢化可的松及性激素,4例患者行GH替代治疗。随访1年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肝纤四项较治疗前改善(P<0.05);随访1年后患者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直接胆红素、三酰甘油、凝血酶原时间、内源性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例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诊断肝硬化前均有数年的激素缺乏病程,均存在甲状腺激素、性激素、GH、IGF-1、血常规、肝纤四项和影像学检查异常,乏力、纳差、外生殖器发育不良、身材矮小、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规范的激素替代治疗1年可使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肝纤四项等指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