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消化系统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文版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对胃肠道疾病患者测量学特性研究
秦宇宁, 赵天易, 刘凤斌, 王鑫, 曹雪, 孙铭璘, 赖科云, 邸露瑶, 葛志闪, 刘松, 邢颖, 杨蕾, 岳俐宏, 邹梅梅, 何丽云, 李洪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77-22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20
摘要2140)   HTML30)    PDF(pc) (2310KB)(1200)    收藏
背景

胃肠道症状作为临床常见评价指标需要通用的评价工具,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在国内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所用版本均非规范汉化版,其测量学性能少见报道。

目的

对中文版GSRS的测量学性能进行研究,为该量表扩大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选取在吉林省人民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5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脾胃科或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患者,于治疗第0、3、7、14天采用中文版GSRS评价胃肠道症状。对中文版GSRS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得分变化,使用效应值(ES)、标准化反应均数(SRM)和得分变化率(CR)评估量表的反应度。

结果

共纳入并随访了554例患者,其中IBS 127例(22.93%),慢性肠炎244例(44.04%),慢性胃炎183例(33.03%)。中文版GSR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Guttman折半系数为0.920,Spearman-Brown系数为0.926,两次重测结果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589,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62。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78~1.00,量表水平的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为0.73,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6。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到特征值>1的公因子共3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72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数据样本与初始模型M0拟合不理想,根据指标提示修正后得到模型M1的各拟合指标均在接受范围:χ2/df<3.000,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800,各项拟合指数均>0.900。患者治疗14 d后中文版GSRS总分低于治疗前(P<0.001),ES=1.03,SRM=1.01,CR=74.32%。

结论

中文版GSRS具有较高的测量性能水平,其信效度、反应度良好,适用于对表现胃肠道症状的普遍人群进行测量及其治疗效果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效果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吴凯瑞, 叶宇, 李娇月, 裴蓓, 李学军, 程红亮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66-24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23
摘要1974)   HTML133)    PDF(pc) (1797KB)(600)    收藏
背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化生(IM)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的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刺激患者的身心状态。现代医疗模式下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满足不了患者的高抗药性,寻求有效的中医新疗法、多手段治疗CAG伴IM已迫在眉睫。目的 评价中药复方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CAG伴IM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治未病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结果为CAG伴IM患者2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治疗组A 68例,治疗组B 67例,均参与6周治疗。(1)对照组: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叶酸片(3次/d);(2)治疗组A:予脾胃培源方分证型加减(2次/d);(3)治疗组B:脾胃培源方(用法同组A)联合针刺(1次/d),以足三里、梁丘、公孙、内关、中脘为主穴,据证型选用配穴。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记录OLGA、OLGIM分期,胃黏膜病理疗效,胃黏膜病理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评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结果 完成6周疗程的患者共192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A:66例,治疗组B:64例)患者。对照组有效率为48.39%(30/62),治疗组A有效率为69.70%(46/66),治疗组B有效率为71.88%(46/64);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4,P=0.01)。三组治疗后胃黏膜病理评分、临床症状评分、PRO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胃黏膜病理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慢性炎症、萎缩、I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活动性炎症、发育不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胃脘胀满、胃脘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RO量表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反酸、消化不良、排便、心理状态、全身症状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AE、AD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胃培源方联合针刺治疗CAG伴IM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叶酸片,比传统抗酸剂与胃黏膜保护剂效果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
包云丽, 汪哲, 唐海茹, 李娜, 郑英, 李斌, 马俊, 于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6): 4581-45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0
摘要1724)   HTML55)    PDF(pc) (990KB)(2513)    收藏
背景

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高,具有病程迁延、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但目前缺乏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的数据,这可能会阻碍此疾病的医疗保健规划和资源分配。

目的

调查1990—2019年我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年龄、性别和时期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收集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数据;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炎症性肠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变化趋势及特征,利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结果

1990—2019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标化发病率从1.47/10万上升到3.01/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2.5%〔95%CI(2.4%,2.6%)〕,标化死亡率从0.86/10万下降到0.35/10万,AAPC为-1.6%〔95%CI(-3.8%,-3.4%)〕,标化DALY率从24.47/10万下降到16.31/10万,AAPC为-2.2%〔95%CI(-2.3%,-2.0%)〕,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女性,而标化DALY率在1995年之前女性高于男性,1995—2001年男性与女性基本一致,2001年之后男性高于女性。各年度各年龄段炎症性肠病标化发病率AAPC呈整体平稳上升趋势(P<0.05);各年龄段标化死亡率AAPC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趋势变缓(P<0.05)。

结论

1990—2019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高龄人群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问题值得重点关注,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炎症性肠病在中国的负担将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倩倩, 芮法娟, 倪文婧, 李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637-6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79
摘要1609)   HTML64)    PDF(pc) (1324KB)(3905)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胃镜检查前口服不同剂量西甲硅油的临床价值比较
马娟,曾志刚,邓卫平,罗裔兰,温瑞霞,沙卫红,徐丽姝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6): 707-711.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0.010
摘要1528)      PDF(pc) (1403KB)(1467)    收藏
目的 评价胃镜检查前口服不同剂量西甲硅油的祛泡效果,明确有效的给药剂量。方法 收集2014年4-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4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西甲硅油100 mg组(60例)、西甲硅油200 mg组(62例)、西甲硅油400 mg组(167例)、西甲硅油600 mg组(62例)。分别于胃镜检查前30 min口服西甲硅油0、100、200、400、600 mg。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黏膜可视度、胃镜检查时间、操作者的满意度和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对照组、西甲硅油100 mg组、西甲硅油200 mg组、西甲硅油400 mg组、西甲硅油600 mg组黏膜可视度达A级者分别为11.1%(10/90)、40.0%(24/60)、83.9%(52/62)、97.6%(163/167)、98.4%(61/62)。西甲硅油剂量与黏膜可视度呈正相关(rs=0.722,P<0.001)。西甲硅油400 mg组、600 mg组胃镜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操作者对西甲硅油各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患者均能耐受胃镜检查,且无明显不适。结论 胃镜检查前口服西甲硅油,可显著提高镜下黏膜可视度、缩短检查时间。100 mg西甲硅油即能改善镜下黏膜可视度,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但结合临床获益和经济成本推荐使用400 mg西甲硅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10年随访数据
马桂芬, 章倩, 刘娟, 孙菁, 林根来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91-20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73
摘要1334)   HTML25)    PDF(pc) (1878KB)(379)    收藏
背景 局部进展期胃癌主要包括Ⅲ期胃癌,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的 探究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结果根据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明确诊断Ⅲ期胃癌。术后所有患者在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而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12-15。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TNM分期、年龄、转移淋巴结率(LNR)、胃切除方式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行术后辅助放疗的Ⅲ期胃癌患者135例,中位随访时间10.48年。5年内复发70例,死亡62例,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8.1%(65/135)、54.1%(73/135);10年内复发74例,死亡74例,10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45.2%(61/13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癌结节、肿瘤位置、胃切除方式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神经浸润、胃切除方式患者10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ⅢA期,OS:HR=0.40,95%CI=0.19~0.83;DFS:HR=0.40,95%CI=0.19~0.92)、LNR(>50%,OS:HR=1.74,95%CI=1.03~2.94;DFS:HR=1.73,95%CI=1.02~2.94)、胃切除方式(全胃切除术,OS:HR=2.07,95%CI=1.22~3.50;DFS:HR=2.02,95%CI=1.20~3.41)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40岁,HR=2.19,95%CI=1.06~4.53)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另外,列线图表明年龄、pTNM分期、LNR、胃切除方式对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复发情况:10例(7.4%)局部复发(放射野内吻合口和淋巴结的复发),35例(25.9%)患者出现腹、盆腔播散种植,37例(27.4%)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脑等脏器);部分患者发现了2种类型以上的复发。不同pTNM分期、年龄、LNR、胃切除方式的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复发或死亡主要在5年内。pTNM分期、LNR和胃切除方式是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4年《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马桂芬, 章倩, 孙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681-16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5
摘要1327)   HTML16)    PDF(pc) (958KB)(992)    收藏

2024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先后更新了3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这些更新内容涵盖了胃癌诊疗和随访监测的多个关键领域,不仅提升了二代测序在胃癌精准治疗中的地位,完善了新增EB病毒(EBV)检测和晚期一线免疫治疗的限定条件,还调整了新辅助免疫治疗术前用药的周期,新增了一种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靶向治疗药物,并细化了术后营养缺乏监测和补充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增加了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晚期胃癌单一腹膜转移的诊疗路径,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几个新兴的外科联合腹腔内治疗的应用原则。更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精准化、个体化、多学科治疗的趋势。本文将对指南中有关诊断、外科治疗、系统治疗、随访监测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后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陈璐璐, 张利苹, 李静文, 董文杰, 吴欣爱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62-22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92
摘要1306)   HTML15)    PDF(pc) (1646KB)(512)    收藏
背景

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已进入靶向免疫治疗新时代,由于mCRC有效的后线治疗选择十分有限,而且经历三线以上治疗的患者因长时间治疗身体素质较前大幅度下降,因此,选用毒副作用小且疗效佳的后线治疗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的

观察呋喹替尼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用治疗三线及以上mCR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mCR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呋喹替尼单药组(n=28)和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n=47)。治疗方案为呋喹替尼单药组:口服呋喹替尼胶囊,1次/d,5 mg/次,连服3周,停1周,每28 d为1个治疗周期;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呋喹替尼使用方法与单药组一致,PD-1抑制剂用药剂量及时间为第1天静脉滴注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200 mg、特瑞普利单抗240 mg,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截至末次随访(2022-05-31),呋喹替尼单药组患者ORR为7.1%,DCR为67.9%;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患者ORR为14.9%,DCR为89.4%;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患者DCR明显高于呋喹替尼单药组(χ2=5.345,P=0.021)。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和呋喹替尼单药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6.4(4.0,13.1)个月、4.5(2.9,8.2)个月;两组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4,P=0.019)。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呋喹替尼单药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与呋喹替尼单药治疗相比,mCRC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的Meta分析
周金池, 窦维佳, 魏延, 赵曙光, 韩伟, 程浩, 刘震雄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5): 608-6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80
摘要1272)      PDF(pc) (2095KB)(755)    收藏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呈高发趋势,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GERD与患者的焦虑抑郁密切相关,因此,准确地了解GERD患者的精神状态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诊治。但是,目前尚缺乏此方面基于中国人群的系统性分析。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国GERD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20年5月,收集关于中国GERD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的调查研究。采用Stata 12.0、Revman 5.1软件对焦虑抑郁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90 537例受调查者,文献质量整体较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GERD患者焦虑患病率为41%〔95%CI(31%,51%)〕,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焦虑患病率为36%〔95%CI(25%,48%)〕,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焦虑患病率为51%〔95%CI(44%,58%)〕。GERD患者抑郁患病率为37%〔95%CI(32%,42%)〕,RE患者抑郁患病率为34%〔95%CI(28%,39%)〕,NERD患者抑郁患病率为45%〔95%CI(23%,67%)〕。结论 中国人群GERD患者中焦虑抑郁呈高发趋势,GERD患者患焦虑抑郁的风险更大,临床工作中准确地了解GERD患者的精神状况将有助于更好地对GERD患者进行诊疗。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32万人群数据
窦紫岩, 钱文红, 孔邻润, 陈晔, 李明亮, 张静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44-1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65
摘要1260)   HTML37)    PDF(pc) (1468KB)(1244)    收藏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高,且逐年上升,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通过体检尽早发现并加以干预,对减少其危害具有较大公共卫生意义。目的 探究2018—2021年北京市体检人群中NAFLD检出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2021年在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325 726人,其中NAFLD检出108 512例,检出率为33.31%;按照肝脏超声诊断结果,轻、中、重度NAFLD检出人数分别为74 062、33 281、1 169例,分别占检出人群的68.25%、30.67%、1.08%。男性NAFLD检出率高于女性(χ2=17 518.893,P<0.05)。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在70岁之前,NAFLD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70岁之后NAFLD检出率下降(χ2趋势=14 397.61,P<0.001)。在18~59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70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低于女性(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1.173)、年龄(30~39岁:OR=1.604,40~49岁:OR=1.948,50~59岁:OR=2.486,60~69岁:OR=2.663,70~79岁:OR=2.079,≥80岁:OR=1.149)、BMI(18.5~23.9 kg/m2OR=2.997,24.0~27.9 kg/m2OR=3.911,≥28.0 kg/m2OR=11.780)、收缩压(SBP)(≥140 mmHg:OR=1.200)、舒张压(DBP)(≥90 mmHg:OR=1.177)、空腹血糖(FBG)(≥6.10 mmol/L:OR=1.934)、三酰甘油(TG)(≥1.70 mmol/L:OR=2.946)、总胆固醇(TC)(≥5.20 mmol/L:OR=1.05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OR=1.64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OR=1.499)、血尿酸(SUA)(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OR=2.067)是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18岁以上体检人群NAFLD检出率约占33.31%,其中50~69岁是NAFLD高发人群,男性、超重、肥胖者是高危人群,血脂、血压、血糖异常也为NAFLD的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
喻雪珂, 黎孟玲, 彭思远, 申月明, 梁纶熙, 曾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745-17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30
摘要1252)   HTML43)    PDF(pc) (1898KB)(901)    收藏
背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常见且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而EGVB能否影响肝硬化患者1年的死亡结局尚不完全清楚。目的 探讨EGVB对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为肝硬化患者的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有无合并EGVB分为EGVB组和未出血组,并对患者进行常规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因肝硬化死亡或1年随访时间结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因素,通过1∶2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均衡混杂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GVB组和未出血组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肝硬化患者812例,其中EGVB组158例(19.5%),1年死亡率为13.3%(21/158);未出血组654例(80.5%),1年死亡率为13.9%(91/654),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钠〔OR=0.95,95%CI(0.90,0.99)〕、白蛋白〔OR=0.95,95%CI(0.91,0.99)〕水平升高是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增高〔OR=1.04,95%CI(1.02,1.06)〕、肝性脑病(3~4期)〔OR=3.72,95%CI(1.21,11.37)〕是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PSM后获得EGVB组145例及未出血组290例,两组1年死亡率均为12.4%(18/145、36/290),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素氮水平升高〔OR=1.15,95%CI(1.02,1.29)〕是EGVB组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增高〔OR=1.09,95%CI(1.04,1.14)〕、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升高〔OR=1.09,95%CI(1.00,1.18)〕是未出血组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GVB事件发生与否对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但两组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EGVB组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尿素氮水平升高,而未出血组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增高和NLR水平升高,这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随访提供了新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02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管理指南》解读
邱嘉裕, 徐珺, 潘晓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6): 4549-45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55
摘要1196)   HTML52)    PDF(pc) (1313KB)(1501)    收藏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不断更新,UGIB患者的管理逐渐规范,但在临床处理过程中仍有难点尚待解决。2021年5月美国胃肠病学会在2012年《溃疡出血患者管理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针对溃疡引起的UGIB患者的初始管理、内镜评估时间、内镜治疗方式和内镜治疗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临床指导建议。本文对2021年指南的主要内容及重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并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治疗UGIB提供诊疗参考。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原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的临床研究
于淼, 宋晓霞, 马菁, 邵俏俏, 余雪纯, 祁亚宾, 胡若冰, 卫珮如, 肖伟, 贾百灵, 程艳波, 孔令非, 陈传亮, 丁松泽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3): 2849-28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87
摘要1195)   HTML9)    PDF(pc) (2889KB)(518)    收藏
背景

慢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引起成年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中尚存在争议。

目的

探讨中原地区因上消化道症状住院的儿童H. pylori感染情况及其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

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反酸等)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8岁以下患儿1 015例。患儿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活检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依据H. pylori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年龄、性别、内镜检查结果,不同年龄段患儿H. pylori感染率。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不同年龄段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

结果

1 015例患儿中,感染H. pylori 854例(84.14%,即感染组),未感染H. pylori 161例(15.86%,即未感染组)。感染组患儿年龄大于未感染组,浅表性胃炎发生率低于未感染组,疣状胃炎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1 015例患儿中1~4岁54例,5~8岁199例,9~12岁435例,13~18岁327例。5~8、9~12、13~18岁患儿H. pylori感染率高于1~4岁患儿(P<0.05);9~12、13~18岁患儿H. pylori感染率高于5~8岁患儿(P<0.05)。感染组患儿中经胃黏膜病理结果证实的癌前病变发生率为4.33%(37/854),其中包括17例胃黏膜萎缩、11例肠上皮化生和9例不典型增生。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0.62%(1/161)〕(χ2=5.178,P<0.05)。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5~8、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

结论

在中原地区,H. pylori感染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4.33%,胃黏膜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铁死亡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蒲瑜, 张吉翔, 董卫国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98-37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98
摘要1193)   HTML30)    PDF(pc) (1024KB)(2692)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基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应相关。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累积所致的细胞死亡,受到包括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脂质修复系统的严密调控。研究表明,IBD患者受损的肠道可表现出铁沉积、GSH耗竭、GPx4失活和脂质过氧化(LPO)等铁死亡的基本特征。此外,操纵铁死亡的关键基因可以改变IBD的进展、严重程度甚至发病率。本文概述了铁死亡的基本机制,并就近年来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在IBD中的研究展望予以综述,总结出铁死亡可通过外源性(转运蛋白依赖途径)和内源性(酶调控途径)途径启动,从而调控IBD,为未来临床IBD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癌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禹蓉, 董卫国, 田山, 王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790-17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22
摘要1170)   HTML32)    PDF(pc) (1678KB)(2662)    收藏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肠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约90%的CRC由息肉演变而来。传统观念认为,CRC的发生、发展大多是通过"腺瘤-癌"序列,但研究发现,锯齿状息肉中也形成了形态和基因不同的亚类,并与微卫星不稳定性CRC有密切联系,15%~30%的CRC是通过"锯齿状息肉-癌"途径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结直肠腺瘤、锯齿状息肉以及炎症后息肉的临床特点,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在癌变进展中的发生率以及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监测时间表,更好地为结直肠息肉患者随访监测和癌前病变的早筛、早治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苏少慧,刘洪娜,胡义亭,张建,侯洪涛,王玉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3): 330-333.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249
摘要1166)      PDF(pc) (2176KB)(877)    收藏
目的 研究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 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HAMD评分8~35分为轻中度抑郁)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组4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CD3+、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4+/CD8+、CD19+ B淋巴细胞百分数、HAMD评分,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组分为研究亚组(舒肝解郁胶囊+常规保肝药治疗)20例,对照亚组(常规保肝药治疗)20例,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对照亚组和研究亚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HAMD评分。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CD3+、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19+ B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伴轻中度抑郁组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353,P<0.05),CD4+/CD8+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371,P<0.05),CD3+ 、CD4+ 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19+ B淋巴细胞百分数与HAMD评分无直线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21、-0.127、0.069,P均>0.05)。治疗前研究亚组与对照亚组CD3+、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4+/CD8+、CD19+ B淋巴细胞百分数、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亚组CD3+、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高于对照亚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亚组(P<0.05)。治疗后研究亚组CD3+、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高于治疗前,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伴发轻中度抑郁患者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HAMD评分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有相关性。推测抑郁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及预后,而舒肝解郁胶囊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7)
1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廖国豪, 程斌, 余红雨, 熊上, 徐丽, 吴利东, 张桦, 杜航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2): 1449-14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41
摘要1136)   HTML25)    PDF(pc) (1800KB)(544)    收藏
背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胰腺炎严重程度上已被证实有一定意义,但目前探讨NLR、PLR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及并发肝损伤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NLR、PLR与BAP病情程度及并发急性肝损伤(ALI)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2例BAP患者,按照亚特兰大分类将患者分为轻症(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n=98)、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44);根据肝功能是否损伤分为ALI组(n=92)与无ALI组(n=50),其中ALI组再分为肝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6)和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75)。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LR、PLR对BAP严重程度及并发ALI的预测价值。

结果

MAP/MSAP组NLR、PLR均低于SAP组(P<0.05)。ALI组NLR、PLR均高于无ALI组(P<0.05)。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LR、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667、0.809;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AL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67、0.806;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742、0.861;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770、0.79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102,1.271),P<0.001〕;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OR=1.140,95%CI(1.050,1.238),P=0.002;OR=1.007,95%CI(1.001,1.013),P=0.023〕;NLR升高是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054,1.331),P=0.004〕;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20,95%CI(1.120,1.221),P=0.011;OR=1.007,95%CI(1.001,1.013),P=0.034〕。

结论

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且NLR的预测价值优于PLR,联合检测效果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张蕾, 吕健, 谢雁鸣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4): 1765-17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003
摘要1127)   HTML15)    PDF(pc) (4680KB)(568)    收藏
背景

小儿消化不良(即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复发率较高,严重的小儿消化不良会影响儿童营养摄入,进而影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乃至心理健康。

目的

对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外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a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1年5月,筛选出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使用肠炎宁颗粒或肠炎宁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金双歧或吗丁啉);对照组为中成药常规治疗(小儿喜食片)或西医常规治疗(金双歧或吗丁啉),且不含肠炎宁颗粒,用药剂量、给药方式和疗程不限;主要结局指标为显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应用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RevMan 5.3评价软件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6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包含1 150例患儿,试验组575例,对照组5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显效率高于中成药常规治疗〔RR=1.57,95%CI(1.27,1.94),P<0.000 1〕;肠炎宁颗粒+西医常规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显效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RR=1.60,95%CI(1.13,2.26),P=0.008〕;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成药常规治疗〔RR=0.18,95%CI(0.09,0.37),P<0.000 01〕;肠炎宁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炎宁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P<0.05)。

结论

基于现有数据和方法,肠炎宁颗粒单用或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提高显效率、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欲得到更有力的证据,还需采用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案提高证据质量级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指南和共识的质量评价及推荐意见比较研究
张卓然, 于长禾, 安易, 何新, 郭一, 邓金燕, 李悦, 韩登, 皮珊珊, 贺俊芝, 陈玥, 叶永安, 杜宏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0): 2439-24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5
摘要1127)   HTML24)    PDF(pc) (1221KB)(1412)    收藏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病毒性肝炎研究的不断突破,NAFLD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指南性文件能够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可靠的诊疗方法,筛选和制定高质量的指南性文件对规范NAFLD的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分析NAFLD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并对推荐意见进行总结和比较,为未来NAFLD指南的制订及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并补充检索WHO、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苏格兰院际间协作网(SIGN)、医脉通数据库(Medlive)等数据库中有关NAFLD的临床实践指南和共识,检索时限为2012-01-01—2022-01-01。由2名肝病领域研究人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分别独立使用AGREEⅡ和RIGHT对纳入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较高质量指南性文件的推荐意见进行整理和比较。

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12篇指南、7篇共识;中文6篇、英文13篇;使用循证方法制订10篇。AGREEⅡ各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范围与目的(42.84%)、参与人员(31.43%)、严谨性(31.25%)、清晰性(60.67%)、应用性(32.68%)、独立性(37.50%)。RIGHT各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基本信息(59.65%)、背景(66.12%)、证据(42.11%)、推荐意见(39.85%)、评审和质量保证(17.11%)、资金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和管理(18.42%)、其他方面(47.37%)。基于循证方法制订的指南性文件在AGREEⅡ的平均得分及RIGHT中的报告质量均高于非循证指南性文件;国外指南性文件在AGREEⅡ的平均得分及RIGHT中的报告质量均高于国内指南性文件。主要推荐意见涉及筛查与诊断、评估、管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结论

目前已发表的NAFLD指南性文件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仍有待提升,国内指南性文件较国际仍有差距,中医指南性文件的制订应遵循循证方法。在指南制订和报告过程中,应进一步参考AGREEⅡ和RIGHT等国际标准。临床应提高对NAFLD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建立完善的早期无创诊断和评估体系,并向NAFLD患者提供针对生活方式、肝脏功能、代谢障碍的多维度治疗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水平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苏阿芳, 王银洁, 王凤飞, 赵秀娟, 辛英瑛, 陈朔华, 朱国玲, 王珊, 蒋晓忠, 张杰,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40-32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15
摘要1094)   HTML16)    PDF(pc) (1936KB)(449)    收藏
背景

近年来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是否增加AP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TG)是否影响AP的发病风险尚无定论。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TG资料完整的非肥胖人群为观察队列,研究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3组。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发病率曲线图并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G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02 358例,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Q1(TG≤0.96 mmol/L)、Q2(0.96 mmol/L<TG<1.52 mmol/L)、Q3(TG≥1.52 mmol/L)组,分别为34 288、33 689、34 381例。3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9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平均随访(12.8±2.4)年,共新发AP 316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2.41例/万人年。3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82例/万人年、2.22例/万人年、3.17例/万人年,AP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33%、2.85%、4.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Q1~Q3组AP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P<0.001)。以Q1组为参照,进一步校正了性别、年龄、HDL-C、TC、吸烟、饮酒、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后,Q3组发生AP的HR为1.66〔95%CI(1.25,2.19)〕。在模型3的基础上,排除随访1年内发生的AP病例,校正因素与模型3相同,Q3组发生AP的HR为1.68〔95%CI(1.25,2.24)〕。

结论

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1.5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人工智能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李伊婷, 徒文静, 尹婷婷, 梅紫琦, 张苏闽, 王萌, 徐桂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709-1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76
摘要1088)   HTML28)    PDF(pc) (995KB)(671)    收藏
背景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缺乏具体膳食营养指南建议的前提下,IBD患者的营养管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其在IBD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有限。

目的

对人工智能在IBD营养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IEEE Xplore、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Digital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等,筛选关于人工智能在IBD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饮食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协助营养评估和辅助营养干预。人工智能技术以机器学习为主,其他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

结论

人工智能有助于探索IB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及患者个性化营养指导,但目前在IBD营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多学科间合作,注重融合临床指南及其在临床中评估其应用效果,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儿童隐源性肝脓肿导致脓毒症合并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付强, 王婷, 晏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3): 2939-29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02
摘要1079)   HTML12)    PDF(pc) (2048KB)(663)    收藏

儿童肝脓肿发病率低,查阅文献鲜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肝脓肿可由胆管疾病、脓皮病、阑尾炎及创伤等导致,而隐源性肝脓肿病因不明,可仅表现为持续发热,无明显腹部不适,对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延迟诊断可能发生脓毒症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预后不良。本文报道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引起的隐源性肝脓肿导致脓毒症合并非显性DIC诊治过程。儿童隐源性肝脓肿是一种罕见的导致脓毒症的病因,不能确定感染灶时,除考虑血源性感染外,即使没有腹痛,也要将肝脓肿纳入鉴别诊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与非肥胖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王颖捷, 程昊然, 周卫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672-6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73
摘要1075)   HTML27)    PDF(pc) (1697KB)(598)    收藏
背景

近年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非肥胖MAFLD患者体脂成分和代谢指标的特点及各指标对该病预测价值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目的

分析非肥胖MAFLD患者的体脂成分及关键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明确非肥胖MAFLD的危险因素,探讨以上指标与非肥胖MAFLD相关性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B超结果分为脂肪肝患者和非脂肪肝者,排除脂肪肝患者中的非MAFLD患者后,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将两组体检者分为非肥胖非脂肪肝组(n=129)、肥胖MAFLD组(n=129)、肥胖非脂肪肝组(n=129)、非肥胖MAFLD组(n=129),比较非肥胖MAFLD组与其他3组间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非肥胖MAFLD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非肥胖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非肥胖MAFLD的预测价值。

结果

(1)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比较:非肥胖MAFLD组BMI、体脂肪(BF)、体脂率(BFR)、内脏脂肪面积(VFA)、腰围(WC)、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谷酰转肽酶(GGT)高于非肥胖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肥胖非脂肪肝组(P<0.05);非肥胖MAFLD组BMI、BF、VFA、WC、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肥胖MAFLD组(P<0.05);非肥胖MAFLD组BMI、BF、WC低于肥胖非脂肪肝组,TG、UA、ALT、GGT高于肥胖非脂肪肝组(P<0.05);非肥胖MAFLD组中女性年龄、BF、BFR、VFA高于男性,WC、UA、GGT低于男性(P<0.05)。(2)Kendall'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FR、VFA、WHR、TC、TG、LDL-C、UA、ALT、GGT与非肥胖MAFLD呈正相关(r=0.099、0.092、0.136、0.095、0.176、0.092、0.114、0.125、0.142,P<0.05),HDL-C与非肥胖MAFLD呈负相关(r=-0.112,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ALT、UA、BFR和VFA为非肥胖MAFLD的影响因素(P<0.05)。(4)BFR、VFA、TG、UA、ALT预测非肥胖M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95%CI(0.807,0.898)〕、0.938〔95%CI(0.906,0.970)〕、0.807〔95%CI(0.754,0.860)〕、0.665〔95%CI(0.599,0.731)〕、0.752〔95%CI(0.692,0.812)〕,灵敏度分别为0.789、0.852、0.822、0.605、0.814,特异度分别为0.770、0.904、0.713、0.682、0.77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30%、61.45 cm2、1.02 mmol/L、356.00 μmol/L、18.35 U/L。

结论

非肥胖MAFLD患者与非肥胖非脂肪肝人群相比,BF及内脏脂肪增多,脂质代谢异常,UA水平升高,转氨酶上升;TG、ALT、UA、BFR和VFA为非肥胖MAFLD的影响因素;BFR、VFA、TG、UA、ALT对非肥胖MAFLD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用于预测非肥胖MAFLD的发生,以便尽早进行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2000—2022年人工智能应用于食管癌领域全球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涂嘉欣, 叶惠清, 张小强, 林雪婷, 杨善岚, 邓莉芳, 吴磊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760-7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61
摘要1058)   HTML29)    PDF(pc) (3264KB)(721)    收藏
背景

随着近20余年人工智能(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研究的骤增,出现了许多关于该研究的系统、荟萃分析等,但其仅针对AI在该领域应用的单一方面的总结研究,研究人员难以全面了解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热点。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阐明AI在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热点和新兴趋势。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收录的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所有英文文献,检索时间2000-01-01至2022-04-06。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CiteSpace(5.8R3-64bit)和VOSviewer(1.6.18)对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共被引和关键词分析。

结果

2000—2022年共检索到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文献918篇,共计引用文献总量23 490篇。发文趋势:2000—2016年为迟缓期,发文量从6篇增至40篇;2017—2022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从62篇突增至216篇。60个国家、118家机构、5 979位作者参与了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的研究,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306篇)、美国(238篇)、英国(113篇),机构合作强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大学〔连线粗细(TLS)=72〕、凯瑟琳娜医院(TLS=64)、埃因霍芬大学(TLS=53),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是荷兰的作者Jacques J G H M Bergman(16篇)、日本的作者Tomohiro Tada(12篇)、荷兰的作者Fons Van Der Sommen(12篇)。共被引作者39 962位,共被引文献42 992篇。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突现关键词共33个,早期(2001—2008年):突现关键词以p53、突变为主;中期(2013—2018年):以食管癌分类、检查新技术(断层扫描)以及食管癌和不同癌症之间区分、鉴别和比较为主;近期(2019—2022年):以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在食管癌检查、诊断应用为最新前沿,且深度学习一词突现强度排在33个突现关键词首位(突现强度为13.89)。

结论

AI在食管癌领域的相关研究已迈入新阶段,从基因、突变逐步朝精准检查、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在食管癌检查、诊断应用为近期(2019—2022年)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最新前沿。未来AI应用于食管癌的挑战可能主要集中在食管癌个体化数据收集、数据质量、数据处理规范、AI代码复现、辅助诊断可信度决策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感知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丁玲玉, 蒋小曼, 缪雪怡, 陈丽, 朱涵菲, 陆金玲, 胡洁蔓, 徐欣怡,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8): 972-9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32
摘要1055)   HTML23)    PDF(pc) (1613KB)(477)    收藏
背景

术前衰弱是一种反映整体生理储备降低的严重负性状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高发,描述患者感知的衰弱影响因素可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质性研究具体描述老年胃癌患者感知的术前衰弱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拟行胃癌手术的29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共提炼出5个主题及13个亚主题:(1)生理特质,包括老化相关损耗累积、消化道症状明显、多病打击持续;(2)行为特点,包括运动行为缺乏、体力活动消耗显著;(3)人际网络,包括同伴社交不足、亲子互动缺乏、夫妻间沟通及自我表露缺乏;(4)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个人经济负担沉重、计划外家庭照顾任务繁重、健康与疾病管理信息资源不足;(5)宏观因素,包括医疗服务水平受限及医保支持力度受限。

结论

本研究具体描述了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所感知的不同维度因素对术前衰弱的影响,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多维因素制订及实施系统性的预康复方案,以有效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抗应激能力,改善术后结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湖北省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偏好研究:基于离散选择实验
潘言志, 马慧敏, 吕英豪, 燕惊鸿, 熊巨洋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6): 1963-19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3
摘要1041)   HTML19)    PDF(pc) (1936KB)(455)    收藏
背景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基数较大,遏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继续流行迫在眉睫。如何将慢性乙型的管理模式从单纯医疗机构治疗转变为社区、医疗机构、患者、社会相关组织等共同参与,成为慢性乙肝健康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

通过量化湖北省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选择偏好,为慢性乙型防控策略和患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襄阳市的180例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离散选择实验选择集(共包括定期检查地点、月均支付费用、依从性管理模式、信息获取渠道4个属性,每个属性又包括若干水平)。运用Stata 15.0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4%。湖北省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更倾向选择定期检查地点为医院、月均支付费用低、自我管理及线下获取信息的健康管理模式(P<0.05)。当定期检查地点从社区转变为医院时,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增加256.75元;当依从性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转变为病友互助小组、信息获取渠道从线下转变为线上时,患者愿意支付的费用分别减少96.87、52.94元。在不同政策干预下,当定期检查地点从社区转变为医院时,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的选择意愿最强(意愿提高87.29%)。

结论

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患者更偏好在医院定期检查和获取相关信息,签约家庭医生团队及投资健康的意愿均不强。建议在加强医院慢性乙肝疾病救治服务能力的同时,通过做实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引导患者改变"重治轻防"观念,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措施,提升慢性乙肝及相关疾病防控成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炎症性肠病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陈晓芬, 陈钰涵, 马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349-33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20
摘要1030)   HTML35)    PDF(pc) (951KB)(2039)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目前也尚无治愈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整合素受体、Janus激酶(JAK)/STAT通路和肠道菌群等靶点在IB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渐揭示,并随之涌现出多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白细胞吸附等。虽然不少新型治疗方法仍在研究阶段,但已初步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或许可以弥补既往治疗方案的不足,为IB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就新型IBD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与生命质量测定特异性量表研究进展
巫小玉, 万崇华, 陈莹, 阮艳琴, 翁一洁, 许小江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68-22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87
摘要1024)   HTML7)    PDF(pc) (1968KB)(947)    收藏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关量表测评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搜索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特异性量表,总结其主要内容和测量学特性并提出量表选择建议。共计检索到37个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用的生命质量测定相关特异性量表,目前已证实现有的肠易激综合征特异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能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建议医学及相关科研人员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内容选择相应的量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2008—2018年中国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林小丹, 毛秀华, 姚卫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4): 417-4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12
摘要1015)   HTML23)    PDF(pc) (3588KB)(1102)    收藏
背景

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动态追踪肠道传染病发病变化趋势和不同类型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具有迫切性。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优化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3月,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提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31省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和未分型肝炎)、痢疾〕的月发病例数和月发病率数据。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确定疫情防控的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

结果

2008—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3 220 480例,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5/105,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率由2008年的1.18/105降至2018年的0.78/105,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由2008年的9.81/105降至2018年的4.34/105,痢疾发病率由2008年的23.65/105降至2018年的6.56/105。夏秋季(5—10月)为伤寒与副伤寒、痢疾的高发季节,病毒性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根据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地图,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伤寒与副伤寒高发病率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为痢疾的高发地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2014年的伤寒与副伤寒、2016年的病毒性肝炎外,2008—2018年中国历年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均具有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值为0.09~0.24,均P<0.05);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先减弱后增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有所减弱,痢疾发病的空间聚集性较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伤寒与副伤寒发病Ⅰ类聚集区域为云南省,聚集时间为2009—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Ⅰ类聚集区域覆盖以西藏自治区为中心的9个省份,聚集时间为2008—2011年;痢疾发病Ⅰ类聚集区域为北京市和天津市,聚集时间为2008—2012年。

结论

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提示其预防控制效果显著;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可以以本研究结果为依据,确定防控重点区域,根据不同肠道传染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制定防控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田彩云,胡晗,张国远,林世德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9): 1158-11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68
摘要1009)      PDF(pc) (1157KB)(1186)    收藏
肝硬化是与进行性肝纤维化相关的慢性肝病的最后阶段,而继发于肝硬化的糖代谢紊乱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HD不仅会增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及感染等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增加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及肝癌患者死亡率。由于控制血糖可有效改善HD患者预后,因此HD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HD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国内亦未系统地提出HD的诊断策略。本文对近年来关于HD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帮助临床早期识别HD,减少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丛方远, 薛倩, 邓利华, 朱蕗颖, 王晶桐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90-3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52
摘要1009)   HTML19)    PDF(pc) (2838KB)(398)    收藏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有研究认为NAFLD对心肌结构及功能均有明显影响,但NAFLD是否是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

目的

比较NAFLD患者与非NAFLD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的异同,初步探究NAFLD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202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1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部超声或CT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差异。以左心室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流速与左心房收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流速之比(E/A)<1判定为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AFLD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采用FIB-4指数评估NAFLD患者肝纤维化风险,其中FIB-4指数<1.30、1.30~3.25、>3.25分别判定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依据FIB-4指数是否<1.30将NAFLD组患者分为低风险亚组(n=81)和中高风险亚组(n=100)。

结果

519例住院患者中NAFLD患者181例(NAFLD组)、非NAFLD患者338例(非NAFLD组)。与非NAFLD组患者相比,NAFLD组患者E/A较低〔(0.79±0.25)和(0.87±0.34),t=2.607,P=0.009〕,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较厚〔(0.92±0.13)cm和(0.89±0.13)cm,t=-2.525,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是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1,95%CI(1.736,4.981),P<0.001〕。中高风险亚组患者E/A低于低风险亚组〔(0.75±0.21)和(0.84±0.28),t=2.275,P=0.024〕,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低风险亚组〔(80.22±14.92)g/m2和(74.72±16.83)g/m2t=-2.327,P=0.021〕。

结论

合并NAFLD是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越高,左心室舒张功能越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王霞, 杨晋辉, 郑梦瑶, 江婷, 徐智媛, 马红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86-8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93
摘要1007)   HTML21)    PDF(pc) (2040KB)(1241)    收藏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本文通过回顾几种较为常用的ACLF定义,以及ACLF诊断标准相关研究,比较各ACLF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ACLF、优化临床决策。目前全球尚无公认的ACLF诊断标准,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何种ACLF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国产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研究
徐金发, 宋文灿, 郑中显, 鲍瑜, 华高艳, 蔡清, 侍伟伟, 章秀芳, 张建华, 童舟, 夏国安, 刘飞, 刘林涛, 肖克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58-32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8
摘要996)   HTML14)    PDF(pc) (1731KB)(427)    收藏
背景

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类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较高的有效率,我国已获批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应用时间相对较短。

目的

探讨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池州市4家医院(池州市人民医院、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东至县人民医院、石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其均初始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同时联用卡瑞利珠单抗静脉滴注。评估患者治疗1、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疾病出现进展、全因死亡或2021-08-31。统计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86例患者中无因严重毒副作用退出研究者。患者治疗1、3个月总缓解率(ORR)分别为58.14%(50/86)和65.12%(56/86),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6.74%(66/86)和82.56%(68/86)。截至2021-08-31,8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共35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95%CI(5.18,11.8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5%CI(8.97,15.97)〕个月。86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52例(60.47%)〕、继发性高血压〔31例(36.05%)〕、手足综合征〔18例(20.93%)〕和蛋白尿〔12例(13.95%)〕,其中胃肠道反应〔6例(6.98%)〕、继发性高血压〔2例(2.33%)〕和手足综合征〔1例(1.16%)〕出现3~5级毒副作用。

结论

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良好,毒副作用相对可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邵薇, 黄蒙蒙, 贺丹丹, 黄福鑫, 牛红月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09-45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34
摘要996)   HTML24)    PDF(pc) (2113KB)(454)    收藏
背景

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在中老年患者中十分普遍。卒中患者由于自身躯体与心理的变化,其FD的影响因素可能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后并发FD的中老年患者180例,住院期间采用自拟消化不良症状积分量表对患者FD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按照量表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FD组(评分≤7分,n=115)和中重度FD组(评分>7分,n=6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180例患者FD症状评分3~12分,平均(7.2±1.7)分,其中115例(63.9%)患者症状评分≤7分,65例(36.1%)患者症状评分>7分。不同年龄(43~55岁、>55岁)和卒中病程(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缺血性卒中患者F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3~55岁〔OR=3.367,95%CI(1.399,8.104),P=0.007〕以及丘脑梗死〔OR=2.111,95%CI(1.038,4.290),P=0.039〕是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43~55岁和丘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F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FD发展的依据,为临床医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FD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陈冉, 杨皓然, 史会连, 刘琼, 汤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91-40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47
摘要991)   HTML18)    PDF(pc) (4149KB)(474)    收藏
背景

肝硬化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对患者身体机能和营养状态的影响逐渐被学术界重视。定期回顾全球肝硬化营养领域研究热点,有助于推进我国肝硬化营养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与总结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领域相关研究并做可视化分析,探究该领域的发展情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肝硬化营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中合作网络和共现网络两个功能,对肝硬化营养研究的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结果

1991—2021年肝硬化营养研究的文献共1 520篇,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2020年及2021年发文量均突破100篇。美国是发文量(424篇)和中介中心性(0.32)均位居第一的国家。机构分布:梅奥诊所(美国)发文量(25篇)及中介中心性(0.08)位居第一,其次是岐阜大学(日本)、克利夫兰诊所(美国)、奥尔胡斯大学附属医院(丹麦)等。机构间形成以美国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为中心的美洲合作网络和以德国柏林查理特医科大学、瑞典卡罗斯卡学院为中心的欧洲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891位作者,以TANDON P、KAWAGUCHI T为代表;高频关键词包括营养状况、肝移植、身体成分等,关键词突现分析中肌肉减少症的突现程度最高(突现强度26.170 9)。

结论

有关营养评估、肝移植和身体成分等内容的研究是肝硬化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肝硬化伴肌肉减少症患者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对此类患者的营养管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ctodysplasin 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研究
钱方方, 蔡珍生, 顾恬, 李昊翔, 赵丽, 杨玲, 邓霞, 袁国跃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8): 911-9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60
摘要978)   HTML29)    PDF(pc) (1226KB)(371)    收藏
背景

肝脏作为全身代谢的关键器官及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蛋白质(肝脏因子),直接影响肝脏葡萄糖及脂代谢,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Ectodysplasin A(EDA)是一种新发现的肝脏因子,近年来被认为与糖尿病、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与NAFLD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56.92%)、女56例(43.08%),平均年龄(55.6±12.4)岁。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行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兴奋试验;采用全身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器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依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NAFLD组(n=80)和非NAFLD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血清ED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对NAFLD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NAFLD组患者年龄、T2DM病程低于非NAFLD组,而体质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C肽(2 hCP)、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酸(SUA)、尿素氮(BUN)、EDA水平高于非NAFLD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与年龄、FIns、2 hIns、HOMA-IR、AST呈正相关(r=0.222、0.186、0.233、0.204、0.18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957,95%CI(0.412,3.502),P=0.013〕、腰臀比(WHR)〔β=-328.845,95%CI(-638.903,-18.788),P=0.038〕、2 hIns〔β=0.523,95%CI(0.036,1.011),P=0.036〕、AST〔β=2.148,95%CI(0.520,3.776),P=0.010〕是T2DM患者EDA血清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血清EDA水平仍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OR=1.006,95%CI(1.002,1.010),P=0.007〕。

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EDA水平显著增高,且血清EDA水平升高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提示T2DM患者血清EDA水平变化可能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可为NAFLD的早期筛查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人工智能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趋势:20年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董娜, 崔婷, 王露露, 师荣慧, 冯洁, 黄晓俊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93-5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902
摘要974)   HTML25)    PDF(pc) (2601KB)(1188)    收藏
背景

近年来有关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目的

对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2003—2022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于2022-11-06,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取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法,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国家(地区)间、机构间、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共被引作者情况、关键词共现与叠加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CiteSpace 5.7.R5软件进行机构中介中心性分析、期刊双图叠加分析、近6年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共被引文献聚类时间线图分析及参考文献突现分析。采用Excel 2019软件绘制发文量条形图,以及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共被引作者、引用参考文献和关键词的描述性分析表格。

结果

共纳入703篇文献,2003—2022年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其中2019—2021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国科学院和TADA TOMOHIRO。共被引次数排在前3的作者BRAY FREDDIE、HIRASAWA TOSHIAKI和JIANG YUMING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Frontiers in Oncology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是刊载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相关研究、发文量排在前10的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施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edicine,Medical,Clinical"("药物,医学,临床")、"Molecular,Biology,Immunology"("分子,生物学,免疫学")2个领域;被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olecular,Biology,Genetics"("分子,生物学,遗传学")、"Health,Nursing,Medicine"("健康,护理,药物")2个领域。共被引次数排在首位的参考文献为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可将所有关键词分为4类:AI辅助胃癌的生物学研究、AI辅助胃癌的内镜诊断、AI辅助胃癌的病理诊断和AI辅助胃癌的非内镜治疗及预后预测。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影像组学、消化道内镜、病理学和免疫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结论

AI在胃癌诊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展胃癌诊治的AI研究。目前,AI在胃癌的生物学、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从事AI与胃癌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膳食炎症指数与上消化道肿瘤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
翟蕾蕾, 赵书鹏, 姚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86-22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61
摘要964)   HTML15)    PDF(pc) (2624KB)(836)    收藏
背景

食物成分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维持人体内低度炎症状态,并参与肿瘤微环境形成。膳食炎症指数(DII)是量化膳食炎症潜力的新指标,高水平DII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但与上消化道肿瘤(UGIC)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评估DII与UGIC发生风险的关系,为膳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2-10-10。由2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9 051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DII增加UGIC发生风险〔OR=1.81,95%CI(1.65,1.97),P<0.05〕。高水平DII增加食管癌、胃癌发生风险〔OR=2.20,95%CI(1.69,2.86);OR=1.79,95%CI(1.44,2.24),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欧洲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31% UGIC发生风险〔OR=2.31,95%CI(1.78,3.00),P<0.05〕,亚洲人群高水平DII增加98% UGIC发生风险〔OR=1.98,95%CI(1.55,2.53),P<0.05〕;女性高水平DII增加161% UGIC发生风险〔OR=2.61,95%CI(1.79,3.79),P<0.05〕;幽门螺杆菌(Hp)阴性人群高水平DII增加47% UGIC发生风险〔OR=1.47,95%CI(1.08,1.99),P<0.05〕,Hp阳性人群高水平DII增加90% UGIC发生风险〔OR=1.90,95%CI(1.33,2.71),P<0.05〕;采用面试官管理的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95% UGIC发生风险〔OR=2.95,95%CI(1.96,4.43),P<0.05〕,采用自我管理食物频率问卷(FFQ)的人群高水平DII增加68% UGIC发生风险〔OR=1.68,95%CI(1.53,1.85),P<0.05〕;DII成分数量>30个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01% UGIC发生风险〔OR=2.01,95%CI(1.57,2.57),P<0.05〕;DII成分数量<30个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25% UGIC发生风险〔OR=2.25,95%CI(1.58,3.22),P<0.05〕;总能量摄入调整的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23% UGIC发生风险〔OR=2.23,95%CI(1.85,2.68),P<0.05〕,未进行总能量摄入调整人群高水平DII增加70% UGIC发生风险〔OR=1.70,95%CI(1.53,1.88),P<0.05〕。纳入文献漏斗图不对称,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高水平DII代表的促炎饮食可能会增加UGIC的患病风险,尤其在食管癌及女性群体中更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侯雨君, 赵映, 蒋慧灵, 谭玉, 张薇, 李瑛, 郑倩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1): 2673-26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5
摘要963)   HTML13)    PDF(pc) (1577KB)(1332)    收藏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内脏敏感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对内脏敏感性的检测和评价对IBS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关于IBS内脏敏感性的研究,从中枢与外周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对IBS患者和模型动物内脏敏感性增加状态的检测及评估方法,发现目前研究存在方法较单一、运用受限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各种评价方法在动物实验与人体试验中运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2024年V4版《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夏雨菡, 卓肖, 曹沁涵, 廖星雨, 罗国樑, 唐太春, 陈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689-16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79
摘要947)   HTML18)    PDF(pc) (934KB)(1033)    收藏

2024年V4版《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对结肠癌全身疗法病理检测、放化疗剂量、转移性结肠癌治疗和管理进行了重要更新。首先,指南强调了基因组检测在转移性结肠癌全身治疗中的重要性。其次,修改了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放化疗剂量与靶向治疗靶点。最后,新增转移性结肠癌二线治疗新药瑞普替尼,为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阳性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在患者管理方面,强调了全科医学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解读,期待为结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确保患者及时得到专科治疗,为结肠癌精准化治疗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