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急性肺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中除胰腺外最易发生的器官损伤,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伴呼吸急促、发绀、肺顺应性降低等,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虽然经过保护性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受到不利影响。
系统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数据库中有关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以及证据等级,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Stata 17.0中的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共纳入10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 05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SMD=0.58,95%CI=0.03~1.14,P=0.04)、空腹血糖升高(SMD=0.45,95%CI=0.27~0.64,P<0.000 01)、呼吸频率增加(>30次/min)(OR=6.18,95%CI=3.20~11.94,P<0.000 01)、合并发热(OR=12.92,95%CI=4.41~37.84,P<0.000 01)、合并胸腔积液(OR=7.19,95%CI=3.25~15.91,P<0.000 01)、白蛋白降低(SMD=-0.77,95%CI=-0.98~-0.56,P<0.000 01)、合并肥胖(OR=3.11,95%CI=1.94~4.98,P<0.000 01)、钙离子降低(SMD=-0.63,95%CI=-0.85~-0.42,P<0.000 01)、合并酸中毒(OR=2.15,95%CI=1.03~4.49,P=0.04)、C反应蛋白升高(SMD=0.79,95%CI=0.56~1.03,P<0.000 01)、血红蛋白降低(SMD=-0.77,95%CI=-1.10~-0.43,P<0.000 01)、血清淀粉酶升高(SMD=0.21,95%CI=0.01~0.42,P=0.04)、尿淀粉酶升高(SMD=0.40,95%CI=0.03~0.77,P=0.03)、Ranson评分增加(SMD=0.87,95%CI=0.66~1.08,P<0.000 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增加(SMD=0.77,95%CI=0.58~0.96,P<0.000 01)、CT严重指数评分升高(SMD=0.39,95%CI=0.19~0.59,P<0.000 01)、BISAP升高(SMD=0.62,95%CI=0.37~0.88,P<0.000 01)、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OR=1.68,95%CI=1.05~2.67,P=0.03)、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OR=9.57,95%CI=4.03~22.72,P<0.000 01)、器官损伤数目增加(≥2个)(OR=6.94,95%CI=3.34~12.59,P<0.000 01)、合并感染(OR=4.59,95%CI=2.42~8.71,P<0.000 01)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分析的14项因素(年龄、肥胖、空腹血糖、白蛋白、钙离子、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呼吸频率、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CT严重指数评分、BISAP、高脂血症性、胸腔积液)未见明显发表偏倚(P>0.05)。GRADE证据评价结果显示,共有11项危险因素(年龄、呼吸频率、胸腔积液、肥胖、血红蛋白、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Ranson评分、BISAP、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器官损伤数目)为中等质量,10项(空腹血糖、发热、白蛋白、钙离子、酸中毒、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CT严重指数评分、SIRS、感染)为低质量。
年龄增大,血糖、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升高,白蛋白、血红蛋白、钙离子浓度降低,呼吸频率增加(>30次/min),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CT严重指数评分、BISAP评分高,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合并发热、酸中毒、肥胖、胸腔积液、SIRS、器官受累(≥2个)、感染是SAP患者并发ALI的危险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高水平研究,对上述研究成果加以论证。
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并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
比较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MetS在一般资料、血液检测及身体成分等临床指标的特征,并分析两者间相关性。
连续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胃外病区因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入院的60~80周岁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衰弱及MetS发生情况分为:衰弱组45例,MetS组58例,衰弱+MetS组12例,正常组171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MetS及其诊断指标与术前衰弱的相关性。
4组年龄、合并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所占比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身高、体质量、腰围、BMI、脂肪含量、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含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率、脂肪肌肉比、肌脂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46~1.190)、吸烟史(OR=2.156,95%CI=1.134~4.096)、NRS2002评分>3分(OR=2.359,95%CI=1.159~4.802)、C反应蛋白(OR=1.038,95%CI=1.003~1.073)、中心性肥胖(OR=0.405,95%CI=0.183~0.896)是老年胃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
衰弱组呈现高龄、炎症水平升高、营养风险增加等特征,并且伴随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下降的消瘦状态;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炎症水平升高、白蛋白升高、糖脂代谢指标异常以及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增加为特征;衰弱合并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空腹血糖及HDL-C异常为特征,并且脂肪相关成分升高,肌肉成分无明显变化。在本研究人群中,衰弱与MetS无显著关联。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中国癌症发病率第二位。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其诊疗策略也在不断演化。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紧跟科研前沿,分别于2024-01-29和2024-04-04发布了2024年V1/V2版《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这两次修订主要聚焦于分子学检测、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新辅助治疗及疾病监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V1/V2版NCCN指南的更新要点,旨在为临床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实践提供更精确的参考依据。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导致较高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负担程度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类型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
探讨IBD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6—10月,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IBD患者疾病负担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差异。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特征可分为3个类别: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n=147,61.0%)、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n=75,31.1%)、低负担-心理情绪组(n=19,7.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相比较,无固定工作、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比较,年龄越大、文化程度高、复诊次数多、无手术经历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比较,已婚、无固定工作、病程长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而复诊次数多、无手术治疗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P<0.05)。
IBD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分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低负担-心理情绪组3个潜在剖面,其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年收入、病程、复诊次数、手术经历、并发症和心理弹性水平。医护人员应注意鉴别不同患者的疾病负担水平,重点关注高负担患者,加强IBD症状管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减轻其疾病负担。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缺乏具体膳食营养指南建议的前提下,IBD患者的营养管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其在IBD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有限。
对人工智能在IBD营养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IEEE Xplore、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Digital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等,筛选关于人工智能在IBD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
共纳入15篇文献。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饮食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协助营养评估和辅助营养干预。人工智能技术以机器学习为主,其他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
人工智能有助于探索IB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及患者个性化营养指导,但目前在IBD营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多学科间合作,注重融合临床指南及其在临床中评估其应用效果,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024年V4版《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对结肠癌全身疗法病理检测、放化疗剂量、转移性结肠癌治疗和管理进行了重要更新。首先,指南强调了基因组检测在转移性结肠癌全身治疗中的重要性。其次,修改了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放化疗剂量与靶向治疗靶点。最后,新增转移性结肠癌二线治疗新药瑞普替尼,为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阳性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在患者管理方面,强调了全科医学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解读,期待为结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确保患者及时得到专科治疗,为结肠癌精准化治疗提供借鉴。
2024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先后更新了3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这些更新内容涵盖了胃癌诊疗和随访监测的多个关键领域,不仅提升了二代测序在胃癌精准治疗中的地位,完善了新增EB病毒(EBV)检测和晚期一线免疫治疗的限定条件,还调整了新辅助免疫治疗术前用药的周期,新增了一种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靶向治疗药物,并细化了术后营养缺乏监测和补充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增加了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晚期胃癌单一腹膜转移的诊疗路径,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几个新兴的外科联合腹腔内治疗的应用原则。更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精准化、个体化、多学科治疗的趋势。本文将对指南中有关诊断、外科治疗、系统治疗、随访监测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在肝癌领域的大量应用为肝癌的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帮助,对近二十年RNA-seq应用于肝癌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最新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RNA-seq在肝癌治疗、诊断、发生机制等各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进行整体评价,以揭示全球RNA-seq应用于肝癌领域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进而推测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检索2001—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RNA-seq应用于肝癌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文献进行发文量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使用发文量、中心性、聚类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等指标对可视化结果进行评价。
在数据库中检索到RNA-seq应用于肝癌研究领域的文献共1 397篇,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中国发文量最多,但研究深度略有欠缺,美国发文量仅次于中国,但中心性最高,为0.44;高发文量的机构大多分布在中国,影响力较大的机构大多分布在美国;关键词分析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及其分子标志物。
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是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临床精准医疗可能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胃癌前状态包括胃黏膜萎缩和肠化,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本文详述了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在概念上的区别,从内镜下、病理组织学、生物标志物等层面识别胃癌前状态中癌变高风险患者的评估方法,总结了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机制。本文表明胃癌前状态的癌变风险与病变的程度、范围、亚型等多种因素相关,胃黏膜微环境氧化与抗氧化作用、能量代谢、免疫稳态、细胞增殖与死亡等多个方面的失衡与紊乱是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机制。临床需要综合谨慎评估胃癌前状态的癌变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合适的监测和随访方案,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本文能够为我国胃癌前状态的高危筛查与防控措施提供有力的医学证据,并为机制研究与新药研发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津血亏虚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
选择2022年4—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胸外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时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血清标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及差异代谢通路。
筛选出具有物质二级匹配名称的差异代谢物88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代谢通路5条(β-丙氨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11种(表达下调代谢物:β-丙氨酸,磷脂酰胆碱,L-高丝氨酸,L-别苏氨酸;表达升高代谢物:肌肽,亚油酸,9,10-二羟基八氢-1-氧杂-4-氮杂苯并环庚烯,羟基丙酮酸,花生四烯酸,肝素B3,血栓素B2)。
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存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等能量代谢异常。
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人源化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抑制剂,目前已在食管癌治疗中获批适应证,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仍缺乏。
评估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在不同的治疗背景下,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能否预测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
回顾性收集2019-11-01—2022-05-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RCCEP组患者和无RCCEP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在纳入研究的70例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中,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11例(15.7%)、部分缓解(PR)35例(50.0%)、疾病稳定(SD)17例(24.3%)、疾病进展(PD)7例(10%),ORR 65.7%(46/70),DCR 90.0%(63/70)。其中,接受一线至三线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中位PFS为8.1个月(95%CI=6.46~9.74个月),1年PFS率为34.0%;中位OS未达到,1年OS率为76.3%。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3例患者都达到R0切除,6例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26.1%)。RCCEP(65.7%)、恶心/呕吐(42.8%)、贫血(37.1%)、乏力(37.1%)和脱发(34.2%)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3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15/70),主要为白细胞计数减低(5.7%)、中性粒细胞计数减低(5.7%)以及血小板计数减低(4.3%)。4例患者发生了≥3级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3级心肌炎1例,3级肺炎1例,3级皮疹1例以及4级肾炎1例。所有患者经对症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RCCEP与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相关,RCCEP组患者的ORR(76.1%比45.8%,P=0.010)和DCR(97.8%比75.0%,P=0.009)高于无RCCEP组患者,RCCEP组患者较无RCCEP组患者的中位PFS(18个月比7.4个月,P=0.015)及OS(未达到比15.7个月,P<0.001)显著延长。
在真实世界中,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治疗方案能够为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耐受;在不同的治疗背景下,RCCEP能够预测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
随着失眠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及工作状态。肠道菌群被认为是失眠的一个危险因素,但目前存在相关证据较为缺乏的问题,难以准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作为研究方法,探索肠道菌群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
使用MiBioGen联盟进行的最大可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荟萃分析(n=18 340)中肠道菌群的汇总统计数据,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196种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IVs)。失眠的汇总统计数据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n=462 341)。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WME)、加权众数法(WM)等检测肠道菌群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以IVW法为主,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评估结果。结合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基因多效性检验和异常值检验(MR-PRESSO)等方法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对发现与失眠有因果关系的菌群进行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IVW结果显示蔷薇菌属(OR=0.787,95%CI=0.671~0.923,PFDR=0.016)、丹毒杆菌属(OR=0.880,95%CI=0.794~0.976,PFDR=0.077)、副普雷沃菌属(OR=0.891,95%CI=0.801~0.991,PFDR=0.083)、瘤胃球菌属UCG014组(OR=0.818,95%CI=0.697~0.961,PFDR=0.072)、巴斯德菌科(OR=0.897,95%CI=0.814~0.988,PFDR=0.081)、巴斯德菌目(OR=0.897,95%CI=0.814~0.988,PFDR=0.094)和失眠有关,未发现IVs存在基因多效性或显著异质性。根据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失眠对肠道菌群无显著的因果影响。
蔷薇菌属、丹毒杆菌属、副普雷沃菌属、瘤胃球菌属UCG014组、巴斯德菌科、巴斯德菌目6种肠道菌群丰度与失眠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即丰度降低会增加失眠的发病风险,为失眠的保护因素。
近年来,结直肠癌(CRC)在低、中等收入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50岁以下的CRC患者,即早发型结直肠癌(EOCRC),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目前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可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该疾病的精准防控与医疗资源分配。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及全球不同性别的EOCRC疾病负担趋势及主要危险因素,预测2022—2046年我国及全球不同性别的EOCRC发病、死亡情况。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收集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15~49岁人群CRC数据,采用标化发病率(ASIR)、标化死亡率(ASMR)、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ASDR)分析我国及全球不同性别EOCRC疾病负担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采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2—2046年我国及全球不同性别EOCRC发病及死亡情况。
2021年中国男性EOCRC的ASIR、ASMR和ASDR分别为13.39/10万、4.26/10万、220.59/10万,女性为5.75/10万、1.70/10万、87.29/10万;全球男性水平分别为6.11/10万、2.29/10万、115.58/10万,女性为4.17/10万、1.57/10万、79.49/10万。我国及全球男性、我国女性ASIR的AAPC分别为2.09%(95%CI=1.76%~2.43%)、0.73%(95%CI=0.61%~0.84%)、0.31%(95%CI=0.04%~0.59%),均呈上升趋势(P<0.05)。我国及全球男性、我国及全球女性ASMR的AAPC分别为-0.28%(95%CI=-0.51%~-0.05%)、-0.54%(95%CI=-0.68%~-0.40%)、-2.22%(95%CI=-2.47%~-1.97%)、-1.25%(95%CI=-1.37%~-1.13%),均呈下降趋势(P<0.05)。全球男性、我国及全球女性ASDR的AAPC分别为-0.51%(95%CI=-0.69%~-0.32%)、-2.10%(95%CI=-2.33%~-1.87%)、-1.24%(95%CI=-1.36%~-1.11%),均呈下降趋势(P<0.05)。全球女性ASIR趋势波折,AAPC为-0.09%(95%CI=-0.22%~0.04%)(P>0.05),我国男性ASDR趋势呈倒"V"字形,AAPC为-0.20%(95%CI=-0.45%~0.04%)(P>0.05)。预测到2046年,我国男性ASIR、ASMR为30.29/10万、5.10/10万,女性为8.75/10万、1.46/10万;全球男性为6.36/10万、1.75/10万,女性为3.43/10万、1.18/10万。
我国男女EOCRC疾病负担形势严峻且高于全球水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可加强对EOCRC性别差异的关注,开展性别精准防控,同时借鉴全球防治经验,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收集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数据,根据变化率(%)和年估计百分比(EAPC)分析以上3种肠道感染疾病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2020—2030年中国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990—2019年腹泻病的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APC=0.09,P>0.05),而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4.0%、-0.64%,P<0.05)。1990—2019年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8.39%、-3.38%、-1.87%,P<0.05)。在各年龄组中,2019年≥70岁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且呈上升趋势(EAPC=0.27,P<0.05)。1990—2019年所有年龄组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预计以上3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8 793.04/10万、5.26/10万、0.447/10万。此外,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以上3种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0.214/10万、0.039/10万、0.026/10万。
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除腹泻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提示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应当重视关注腹泻病,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心力衰竭患者容易罹患抑郁,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预后不良。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目前,"肠-心/脑轴"已用于解释肠道微生物、血管疾病及情绪状态之间的联系,是心力衰竭与抑郁的重要共病基础。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迷走神经等在心力衰竭与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地中海饮食、益生菌、菌群移植等具有改善微生物-肠-心/脑轴的潜力,为心力衰竭共病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免疫失衡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相关免疫细胞包括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包括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中药单体/化合物或复方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调节免疫治疗IBS-D。本文从免疫失衡与肠道感染、菌群失调、脑肠轴紊乱、内分泌紊乱的关系等方面,对中药单体/化合物和复方靶向免疫治疗IBS-D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并同时印证了"脾为之卫"与免疫相通之处,以期为中医药通过免疫介导途径治疗IBS-D及相关疾病提供思路。
肝细胞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对新的肝细胞癌治疗药物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科学意义。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汉黄芩素干预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
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汉黄芩素的药物靶点,从TTD、GenCard、OMIM、DisGent数据库中收集肝细胞癌的疾病靶点。将收集的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药物干预疾病的潜在靶点。对交集靶点运用R软件进行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交集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和筛选核心靶点。在GIEPA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行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对前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采用Western-blotting(WB)实验测定蛋白质表达水平。
分析结果发现汉黄芩素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符合小分子药物成药规则并且毒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毒性。收集到汉黄芩素靶点135个,肝细胞癌靶点8 238个,两者交集靶点113个。通过对构建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的前10位的核心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mRNA水平较正常肝组织上调(P<0.05),并且在肝细胞癌患者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P<0.05)。KEGG富集分析发现交集基因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上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与CDK1、SRC结合构型活力较强。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加入汉黄芩素75.0、150.0、300.0 μmol/L组HepG2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汉黄芩素37.5、75.0、150.0 μmol/L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汉黄芩素37.5、75.0、150.0 μmol/L组HepG2细胞迁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WB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汉黄芩素75.0、150.0 μmol/L组PI3K、P-AKT/AKT、CDK1、SRC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汉黄芩素通过下调CDK1、SRC蛋白表达,减弱PI3K/AKT通路信号,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干预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的目的。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常见的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病例的90%,其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探索HCC潜在的分子机制,发掘新的生物标志物。
从TCGA数据库下载RNA-seq表达数据和临床相关信息,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正常肝脏组织与HCC组织的差异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基于TCGA中HCC的基因表达数据概况,使用WGCNA R包建立共表达网络,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选择具有临床意义的模块,并筛选候选Hub基因;进一步分析候选Hub基因在HCC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显著差异表达、与HCC患者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是否显著相关,最终确定Hub基因;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对Hub基因蛋白表达进行验证。
本研究的基因表达数据来自50个正常肝脏组织样本和373个HCC组织样本。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7 230个在HCC和正常肝脏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HCC中3 691个上调基因和3 539个下调基因)。富集分析表明,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有丝分裂过程;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小分子代谢和有机酸代谢等过程。WGCNA确定了19个与HCC患者临床特征相关基因模块,通过分析模块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青色模块和紫色模块。青色模块基因中同时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强烈相关的前两个基因为VPS45和FAM189B;紫色模块基因中同时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强烈相关的前两个基因分别为CLEC1B和FCN3,因此将VPS45、FAM189B、CLEC1B和FCN3确定为最终的Hub基因。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PS45和FAM189B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FCN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肝脏组织,CLEC1B在HCC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表达差异不明显。
初步确定VPS45、FAM189B、CLEC1B和FCN3可能是HCC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Hub基因可能为HCC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儿童肥胖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新挑战。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改变可通过影响机体营养吸收与代谢、诱发炎症反应及肠-脑轴的调控等机制导致儿童肥胖的发展。目前,双歧杆菌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被发现能够降低体内脂肪含量、发挥抗炎特性及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而普雷沃氏菌则与膳食纤维诱导的个体糖代谢改善密切相关。针对具有改善机体糖脂代谢作用的部分肠道菌群进行转化应用,将有助于儿童肥胖的早期防治。本文主要介绍了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参与肥胖发病的机制,重点阐述了短链脂肪酸在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肥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从肠道菌群视角干预儿童肥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多且相互作用,缺乏有效的干预靶点。近年来,网络分析成为研究识别干预靶点的热点。
构建胃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消化道症状网络,识别核心症状及分析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为精准症状管理提供参考。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12月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4所三级甲等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徐州市中医院)肿瘤内外科病区的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胃癌特异性模块评估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通过R语言构建消化道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收集电子问卷362份,有效问卷3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三的为食欲下降(83.1%)、味觉改变(81.7%)、恶心(71.0%),症状严重程度排名前三为食欲下降(2.77分)、味觉改变(2.50分)、恶心(2.27分)。网络分析显示,味觉改变的强度最大(rS=1.27),紧密中心性最高(rC=1.50);呕吐的中介中心性最大(rB=1.7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0.809,95%CI=0.319~1.298)、吸烟史(B=0.706,95%CI=0.185~1.228)及痰湿质(B=1.703,95%CI=0.538~2.868)为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味觉改变症状严重程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味觉改变是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核心症状,性别、吸烟史及痰湿质为患者味觉改变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可基于核心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措施,提高胃癌患者化疗期消化道症状管理效能。
食管癌是一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石见穿(SJC)作为传统中药,其清热解毒、活血镇痛之功常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中。药理实验研究证明,SJC具有抗癌性,可有效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基于铁死亡探讨SJC抑制C57小鼠食管原位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
2022年2月—2023年2月选取SPF级C57BL/6雌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5)、单纯4NQO诱癌组(4NQO组,n=25)、4-硝基喹啉N-氧化物(4NQO)+SJC低剂量组[4NQO/SJC(91 mg)组,n=25]和4NQO+SJC高剂量组[4NQO/SJC(182 mg)组,n=25]。采用4NQO诱导的方式进行C57小鼠食管癌原位模型的制备。观察小鼠活动情况,记录其精神状况和进食饮水情况,每隔8周分组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进行记录。32周后进行食管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病理学分析。测定食管组织Fe2+、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食管组织中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小鼠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Breslow检验。
造模8、16、24、32周4NQO组、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小鼠体质量低于Control组,32周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小鼠体质量高于4NQO组(P<0.05)。Breslow检验结果显示,4组小鼠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7,P=0.019)。HE染色结果可见,4NQO组小鼠食管上皮组织呈现异常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出现角化珠等异常病理改变;与4NQO组比较,4NQO/SJC(91 mg)组和4NQO/SJC(182 mg)组食管上皮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4NQO组、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Fe2+、MDA均低于Control组,GSH均高于Control组(P<0.05);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Fe2+、MDA均高于4NQO组,GSH均低于4NQO组(P<0.05);4NQO/SJC(182 mg)组Fe2+、MDA均高于4NQO/SJC(91 mg)组,GSH均低于4NQO/SJC(91 mg)组(P<0.05)。4NQO组NCOA4低于Control组、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GPX4高于Control组、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P<0.05);4NQO/SJC(91 mg)组、4NQO/SJC(182 mg)组GPX4高于Control组(P<0.05)。
SJC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NCOA4介导的铁蛋白吞噬作用相关。
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之一,易引发肝损伤,目前对其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研究数据较少。
探讨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8月住院且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出现肝损伤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为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
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共确诊84例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男性较多(72.6%),平均年龄为(60.2±11.5)岁,且均合并基础疾病(100.0%);达到中度肝损伤2例(2.4%),经治疗治愈或好转率达到100.0%。根据病程分型,主要表现为急性病程(100.0%);根据受损靶细胞分型以混合型最多(60.7%),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6.2%)、肝细胞型(11.9%)。78.6%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在3个月内,且以第1~2周内居多;81.0%的患者在累积服用阿托伐他汀80个药物限定日剂量时发生肝损伤。
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多发生于男性、中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多为轻度肝损伤,预后较好;临床分型以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居多;肝损伤发生时间主要在3个月内,且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有一定剂量依赖性。
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术后肠癌患者需要面对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术后管理极为重要。
探讨医院-社区-患者慢病管理一体化路径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有效性。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普外科出院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术后干预方式,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联合管理组(n=36),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术后干预,联合管理组遵循构建的慢病一体化路径进行联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实验室指标、复发转移、死亡、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情况的变化。
术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癌胚抗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01);术后3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术后6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5.6% vs. 22.5%,χ2=4.395,P=0.036);此外,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0 vs. 16.2%,χ2=3.981,P=0.046;5.6% vs. 25.0%,χ2=5.388,P=0.020)。但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2.8% vs. 7.5%,χ2=0.165,P=0.685)。在患者术后6个月和1年的生命质量评分中,联合管理组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焦虑评分中,联合管理组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医院-社区-患者慢病管理一体化路径能减少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结直肠癌的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命质量并改善焦虑症状,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肠道干细胞受到肠神经系统调控,肠道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均与肠道炎症存在密切联系。相关研究表明肠道炎症中存在肠神经功能障碍,本文通过总结肠道干细胞、肠神经系统与肠道炎症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肠道炎症相关的肠神经系统损伤可能是肠道功能持续改变的基础,而肠神经元等为改善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出现的肠神经功能障碍提供了可行靶点,以期将多种类型干细胞用于改善肠道炎症中出现的肠神经功能障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癌前病变,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有限,而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哪种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更好,仍未有定论。
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临床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的差异性。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建库至2023-04-30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基于ROB2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使用RStudio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使用Stata软件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估。
纳入文献26篇,涉及10种干预措施,样本量2 068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上,西药+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西药+针刺、温针灸、针刺干预措施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为西药+穴位注射(0.86)>穴位埋线(0.80)>西药+针刺(0.67)>温针灸(0.59)>西药+火龙灸(0.58)>针刺(0.48)>西药+隔姜灸(0.40)>雷火灸(0.31)>西药+电针(0.24)>常规西药(0.06);在胃镜疗效上,穴位埋线、温针灸、西药+针刺、针刺、西药+穴位注射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P<0.05),SUCRA排序结果显示:穴位埋线(0.80)>温针灸(0.72)>西药+针刺(0.58)>针刺(0.47)>西药+穴位注射(0.41)>常规西药(0.01);在病理疗效上,穴位埋线、温针灸优于常规西药治疗(P<0.05),SUCRA排序结果显示:穴位埋线(0.79)>西药+针刺(0.59)>温针灸(0.53)>针刺(0.52)>西药+穴位注射(0.51)>常规西药(0.06)。
临床症状明显患者可选用西药联合穴位注射缓解症状,而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则优先选用穴位埋线,穴位埋线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在改善胃镜疗效及病理疗效上较其他针灸疗法效果更显著。
大量研究证实内质网应激(ERS)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ERS与肝脏疾病进展的关联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诸多研究发现,适度的ERS能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保护细胞,而严重或持续的ERS将诱导细胞凋亡。因此,探讨ERS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故本文就ERS和UPR在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其潜在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胃癌(GC)是极具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化疗药物及曲妥珠单抗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在GC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耐药性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缺点。因此,研发更为有效的抗GC药物势在必行。目前针对HER2的新型靶向药层出不穷,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效或产生耐药,这与HER2在某些GC细胞中低表达有关,HER2低表达(HER2 IHC1+或IHC2+/ISH-)约占全部类型的40%~60%,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仍被报告为HER2阴性GC。因此准确检测HER2表达状态对于确定可能受益于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为HER2阳性G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凭借其精准高效的抗肿瘤作用,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GC化学疗法。近期有研究发现ADC可能在HER2低表达GC中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其在HER2低表达GC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靶向治疗时代ADC在HER2低表达GC患者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HER2靶向ADC在应用和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和缓解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大约一半的患者病程发展复杂,伴有慢性活动或频繁复发的UC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UC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患者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
2名研究人员独立使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搜索有关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对照组为安慰剂。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RevMan 5.4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进行成对分析和网络荟萃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对各结局指标的纳入药物进行排序,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UC的临床疗效。
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9 546例UC患者,10种药物干预方案(Filgotinib 100 mg、Filgotinib 200 mg、Upadacitinib、Tofacitinib、Etrolizumab、Adalimumab、Vedolizumab、Golimumab 50 mg、Golimumab 100 mg、Infliximab)。各药物对临床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4.1%)>Vedolizumab(85.1%)>Tofacitinib(74.3%)>Infliximab(72.7%)>Filgotinib 200 mg(51.5%)>Golimumab 100 mg(44.3%)>Golimumab 50 mg(39.3%)>Etrolizumab(38.9%)>Adalimumab(29.8%)>Filgotinib 100 mg(18.7%)>Placebo(0.7%)。各药物对临床反应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4%)>Infliximab(84.4%)>Tofacitinib(67.2%)>Vedolizumab(58.4%)>Golimumab 50 mg(53.3%)>Adalimumab(34.6%)>Golimumab 100 mg(30.1%)>Placebo(0.4%)。各药物对内镜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7%)>Tofacitinib(68.6%)>Filgotinib 200 mg(59.6%)>Adalimumab(55.2%)>Etrolizumab(46.0%)>Vedolizumab(45.9%)>Filgotinib 100 mg(23.4%)>Placebo(2.2%)。各药物对黏膜愈合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9.7%)>Tofacitinib(77.2%)>Infliximab(65.2%)>Golimumab 50 mg(46.4%)>Vedolizumab(44.4%)>Adalimumab(33.8%)>Golimumab 100 mg(31.9%)>Placebo(1.0%)。各药物不良事件风险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Golimumab 100 mg(96.7%)>Golimumab 50 mg(92.1%)>Placebo(68.7%)>Tofacitinib(60.8%)>Adalimumab(60.7%)>Etrolizumab(47.2%)>Upadacitinib(42.2%)>Vedolizumab(41.3%)>Infliximab(27.0%)>Filgotinib 200 mg(6.6%)>Filgotinib 100 mg(6.2%)。
Upadacitinib在临床反应、临床缓解、黏膜愈合以及内镜缓解方面均展现出最佳效用,在不良事件方面Filgotinib 100 mg表现出更为安全的结果。
胃肠功能紊乱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食欲和情绪,致使患者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等,还会导致腹膜透析效能下降,增加医疗难度,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
观察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相关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腹膜透析相关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9-01—2021-09-01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304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将患者分为胃肠功能紊乱组和无胃肠功能紊乱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指标、透析充分性相关指标等并进行比较。运用SPSS 23.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尿毒症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
304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中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189例(62.2%),胃肠功能紊乱组患者中位年龄为62(52,67)岁。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肾病原发病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钙、胆固醇、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钙素原、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尿素氮、残肾尿素清除指数(Kt/V)、腹膜Kt/V、总肌酐清除率(Ccr)、残肾Ccr、总Ccr标准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原发病(OR=7.471,95%CI=1.161~48.061,P=0.034)、糖化血红蛋白升高(OR=1.367,95%CI=1.080~1.731,P=0.009)是尿毒症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胃肠功能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残肾Ccr升高(OR=0.952,95%CI=0.908~0.997,P=0.038)是尿毒症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胃肠功能紊乱的独立保护因素。
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相关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较高,多发于老年患者;糖尿病肾病原发病、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胃肠功能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残肾Ccr升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胃肠功能紊乱的独立保护因素。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中度重症及重症AP疾病进展迅速,早期准确识别对其防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简便的预测指标。
探讨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的早期动态变化及其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3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P患者2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12年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AP组,轻症AP)和非轻症组(non-MAP组,包括中度重症及重症AP)。通过查阅病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入院后48 h内的SIRI值(SIRI 0 h、SIRI 48 h)和C反应蛋白(CRP)(CRP 0 h、CRP 48 h)。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分析SIRI预测non-MAP的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CRP进行比较。
最终共纳入221例AP患者,其中MAP组102例,non-MAP组119例。non-MAP组患者SIRI 0 h、SIRI 48 h均高于MAP组(P<0.001)。ROC曲线显示,SIRI 0 h、SIRI 48 h预测non-MAP的AUC分别为0.685(95%CI=0.615~0.756)、0.753(95%CI=0.689~0.816),与同时间段的CRP[0.607(95%CI=0.533~0.681),0.752(95%CI=0.687~0.8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5;Z=0.02、P=0.981)。SIRI 48 h预测non-MAP的最佳临界值为2.49,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1%、58.82%、69.78%和73.17%。
SIRI是一种价格低廉、易于获得的检测方法,可作为早期AP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但目前缺乏中国GERD负担的研究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GERD的流行情况,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中国GERD的疾病负担状况。
分析1990—2019年我国GERD疾病负担状况和流行趋势,为我国GER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简称GBD 2019)中获取1990—2019年中国GERD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的粗率和标化率;计算变化率,并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GERD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2019年中国GERD发病率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2 299.80/10万和1 841.66/10万,相较1990年的1 761.59/10万和1 849.31/10万,粗率增长30.55%,标化率降低0.41%。2019年中国GERD患病率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5 739.55/10万和4 509.32/10万,相较1990年的4 252.72/10万和4 532.19/10万,粗率增长34.96%,标化率降低0.51%。2019年中国GERD DALY率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44.37/10万和34.94/10万,相较1990年的33.10/10万、35.04/10万,粗率上升34.05%,标化率下降0.29%。1996年之后标化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率均低于粗率。1990—2019年中国女性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均高于男性。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1994年中国GERD标化发病率呈降低趋势(APC=-1.0%),2005—2010年呈降低趋势(APC=-1.4%),2014—2017年均呈上升趋势(APC=3.2%)。1990—1994年、2005—2009年中国GERD标化患病率均呈降低趋势(APC分别为-1.2%、-1.7%),2014—2017年呈上升趋势(APC=3.7%)。1990—1994年、2005—2009年中国GERD标化DALY率均呈降低趋势(APC分别为-1.1%、-1.7%),2014—2017年呈上升趋势(APC=3.6%)。2019年中国GERD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上升,在70~84岁达到峰值。2019年GERD新发病例数和现患病例数分别约为3 271.13万和8 163.65万,人群主要集中在45~59岁和30~34岁。
1990—2019年中国GERD疾病负担粗率呈上升趋势,标化率略有下降,说明老龄化对我国GERD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率影响较大。此外要关注青中年人群,在已患GERD人群中占比较重,可能与超重或肥胖、饮酒及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结直肠癌已成为上海市嘉定区发病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其疾病负担仍在加重。
分析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流行趋势,为结直肠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肿瘤登记资料,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等统计指标(以2010年中国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调整),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9.1.0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 020例,粗发病率52.12/10万,标化发病率26.27/10万,死亡病例2 419例,粗死亡率25.12/10万,标化死亡率11.16/10万,男性的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总人群标化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PC=2.63%,P<0.05),其中男性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3.48%,P<0.05),女性标化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39%,P=0.119),均未发现转折点;总人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0.49%,P=0.250),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0.34%,P=0.545),女性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APC=-1.94%,P<0.05)。
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总体仍有上升,其中男性呈上升趋势,女性无明显变化趋势;总体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男性无明显变化,女性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重点关注男性人群。
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众多研究证实血脂异常增加了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然而血脂异常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结直肠癌的关联仍存在争议,并且国内相关综述较少。本文全面探讨了血脂异常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结直肠癌相关性,分析了可能造成争议的原因,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并讨论了血脂异常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示血脂异常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结直肠癌有关。血脂异常可能是通过胰岛素抵抗、炎性因子、氧化应激、高脂饮食、免疫抑制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参与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其具有较缓慢的自然病程和较明确的癌前病变,因此明确血脂指标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便于早期预防和有针对性的筛查,为未来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结直肠癌策略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饮食过度限制现象普遍,严重者可导致避免/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ARFID)。研究显示食物素养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饮食行为,其能否直接影响IBD患者ARFID报道较少。
了解IBD患者食物素养及ARFID现状,剖析两者的相关性。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6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4家综合性医院的消化科和肛肠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IB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9条目避免/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筛查量表(NIAS)、食物素养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的IBD患者NIAS和食物素养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两者的关系。
共发放问卷438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有效回收率为97.95%。IBD患者NIAS得分为(20.82±8.65)分,ARFID发生率为18.41%(79/429),食物素养得分为(32.72±9.68)分。不同疾病类型、疾病活动度的患者NI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BD患者食物素养得分、食物素养量表中的计划、管理维度以及制作态度得分与NIAS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
IBD患者食物素养水平有待提高,ARFID现象普遍(18.41%),食物素养与ARFID呈负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食物素养,监测其饮食行为,制订精准健康教育干预路径提升食物素养水平,降低ARFID发生率。
经验方优化溃结方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肠黏膜愈合和临床缓解,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探讨优化溃结方对UC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23年9—10月,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每组10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二次致炎法结合束缚法建立UC气滞血瘀模型。正常组大鼠在造模时使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并与其他组大鼠进行同步抓取、固定,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水灌胃,1次/d,共灌胃14次;模型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水灌胃,1次/d,共灌胃14次;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大鼠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药液0.54 g/kg灌胃、低剂量优化溃结方药液0.837 g/kg、标准剂量优化溃结方药液1.674 g/kg灌胃、黄芪药液1.8 g/kg、红花药液0.9 g/kg,均为1次/d,均灌胃14次。采用高精度透射电镜观察7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比较7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表达水平。
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超微结构趋于正常。模型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蛋白灰度比值、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蛋白灰度比值、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标准剂量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蛋白灰度比值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活血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VEGFA、TAK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
优化溃结方及其益气、活血组分可有效降低UC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表达水平,其治疗作用可能是益气组分、活血组分通过协同调节结肠组织中CXCR4、VEGFA、TAK1表达水平而实现。
由于经济发展及国内生育政策改变,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发病率逐渐增加,不同病因的APIP临床特点不同,且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既往对此研究较少。
分析不同病因APIP的临床特征及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
收集2016—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8例住院API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胆源性组(n=27)及高脂血症组(n=2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母婴结局。
胆源性组起病至就诊时间长于高脂血症组,入院时孕周短于高脂血症组,既往孕次多于高脂血症组,腹泻及停止排便所占比例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两组患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胆源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高脂血症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血肌酐、血钙、血钠、血淀粉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胆源性组分娩时孕周短于高脂血症组(P<0.05)。胆源性组和高脂血症组早产率、剖宫产率、剖宫产人为干预终止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组新生儿重量小于高脂血症组,身长短于高脂血症组,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率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
胆源性疾病目前仍为APIP患者的第一位病因,可显著缩短母体的分娩孕周,并造成胎儿低体质量,增加胎儿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发生率,引起胎儿更为严重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