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选择: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尹营营, 赵宽,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09-18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75
    录用日期: 2024-12-19

    摘要891)   HTML51)    PDF(pc) (1419KB)(366)    收藏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3年《ESPEN指南:共病住院患者营养支持》解读
    吴太琴, 甘秀妮, 高燕, 张欢, 阳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1): 2557-25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24
    录用日期: 2024-01-10
    预出版日期: 2024-01-12

    摘要2360)   HTML130)    PDF(pc) (1313KB)(1076)    收藏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致使慢性病共病成为公众健康的一大挑战。共病现象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营养状况不佳,给患者健康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018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发布了《共病住院患者营养支持指南》,从共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评估、需求、监测和干预等方面提供了22项建议和4项声明。基于不断更新的研究证据,2023年6月ESPEN指南工作组对2018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即2023年《ESPEN指南:共病住院患者营养支持》,为共病住院患者提供了基于最新循证证据的营养支持建议。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就营养筛查和评估、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能量需求量的估算、蛋白质目标量、微量营养素的补充、特定疾病的营养补充、早期营养支持、出院后营养支持、身体功能检测、能量和蛋白质达标量、营养支持的组织管理、基础疾病对营养支持的影响、药物或营养素相互作用、营养生物标志物共15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旨在为我国临床共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效果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吴凯瑞, 叶宇, 李娇月, 裴蓓, 李学军, 程红亮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66-24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23
    录用日期: 2024-01-10

    摘要1783)   HTML112)    PDF(pc) (1797KB)(522)    收藏
    背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化生(IM)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的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刺激患者的身心状态。现代医疗模式下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满足不了患者的高抗药性,寻求有效的中医新疗法、多手段治疗CAG伴IM已迫在眉睫。目的 评价中药复方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CAG伴IM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治未病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结果为CAG伴IM患者2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治疗组A 68例,治疗组B 67例,均参与6周治疗。(1)对照组: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叶酸片(3次/d);(2)治疗组A:予脾胃培源方分证型加减(2次/d);(3)治疗组B:脾胃培源方(用法同组A)联合针刺(1次/d),以足三里、梁丘、公孙、内关、中脘为主穴,据证型选用配穴。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记录OLGA、OLGIM分期,胃黏膜病理疗效,胃黏膜病理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评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结果 完成6周疗程的患者共192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A:66例,治疗组B:64例)患者。对照组有效率为48.39%(30/62),治疗组A有效率为69.70%(46/66),治疗组B有效率为71.88%(46/64);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4,P=0.01)。三组治疗后胃黏膜病理评分、临床症状评分、PRO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胃黏膜病理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慢性炎症、萎缩、I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活动性炎症、发育不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胃脘胀满、胃脘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RO量表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反酸、消化不良、排便、心理状态、全身症状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AE、AD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胃培源方联合针刺治疗CAG伴IM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叶酸片,比传统抗酸剂与胃黏膜保护剂效果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筋膜松解疗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冉清智, 李傲霜, 陈恒文, 张剑梅, 何本祥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51-24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81
    录用日期: 2023-11-06

    摘要1512)   HTML73)    PDF(pc) (1516KB)(482)    收藏
    背景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已成为导致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组织的敏感性和紧绷性是慢性疼痛障碍的主要因素。肌筋膜松解疗法(MFR)主要通过缓解筋膜的紧张以减轻疼痛,但目前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目的 观察MFR对非手术治疗的CNLBP的疗效。方法 2022年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招募了56例C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MFR组患者接受MFR干预(腰腹部MFR干预),对照组(CG组)患者接受假MFR干预(相同部位假MFR干预),20 min/次,1次/周,干预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关节活动度[腰椎前屈度(ALF)、腰椎后伸度(LR)、两侧腰椎旋转度(LSR)]、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6例受试者,其中失访8例,自动退出8例,最终完成随访40例,其中MFR组20例,CG组20例。两组患者干预前VAS评分、ADL评分、ODI评分、ALF、SAS评分、SDS评分、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FR组患者干预前LR、LSR小于CG组(P<0.05)。MFR组患者干预4周后VAS、ODI、SAS、SDS评分和TNF-α水平低于CG组,ADL评分高于CG组,ALF、LR、LSR大于CG组(P<0.05)。干预4周后MFR组患者VAS、ODI、SAS、SDS评分及TNF-α水平低于组内干预前,ADL评分高于组内干预前,ALF、LR、LSR大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 MFR可能改善CNLBP患者焦虑与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降低疼痛阈值,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的疗效及机制初探: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钱贞, 卢同波, 何俊, 朱海颖, 王瑾, 巩尊科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45-24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8
    录用日期: 2023-11-06
    预出版日期: 2024-02-19

    摘要1706)   HTML72)    PDF(pc) (1482KB)(393)    收藏
    背景 在目前的康复环境下,脑卒中患者的情绪问题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较肢体、言语、吞咽等问题隐匿,在临床康复中不被重视,但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康复结局。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依靠药物改善症状,但收效甚微,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目的 观察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以及认知功能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同时实施精准化运动处方,该处方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结果精准制订,处方共执行12周。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将康复训练前患者Hcy水平和SAS、SDS、MMSE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PET,以及12周的精准化运动处方康复,无不良事件发生。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SAS、SDS、MMSE评分和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试验组SAS、SDS评分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SAS、SDS、MMSE评分和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前,患者Hcy水平和SAS、SD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20、0.507,P<0.05),与MMSE评分无相关关系(r=0.079,P=0.473)。结论 精准化运动处方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认知功能,该运动处方可以作为一种新颖治疗方案在临床推广应用。Hcy可能是精准化运动处方改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作用机制之一,关于Hcy是否和该处方改善认知功能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李兴洋, 孙婉琪, 尹孟洁, 窦婷婷, 吕逸丽, 徐伟, 查震球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37-24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94
    录用日期: 2023-12-11

    摘要2033)   HTML84)    PDF(pc) (1453KB)(728)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易使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并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但常被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忽视。了解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相关多中心研究尚少。目的 调查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22年8—11月在安徽省7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招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困难等级、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营养不良风险、身体活动水平、疫苗接种和近1年急性加重情况。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慢阻肺患者248例,其中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60.9%(151/248),仅8.9%(22/248)的患者认为自己有很好的睡眠质量,一半以上的患者实际睡眠时间不足(54.4%)或睡眠效率低(60.1%);29.4%(73/248)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焦虑或抑郁其中一种症状,其中35例存在焦虑症状,61例存在抑郁症状,23例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两种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52,95%CI=1.018~1.086)、有营养不良风险(OR=3.393,95%CI=1.855~6.206)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保护因素(OR=0.450,95%CI=0.242~0.834)(P<0.05)。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OR=2.220,95%CI=1.093~4.510)、有营养不良风险(OR=1.961,95%CI=1.044~3.683)是慢阻肺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4)。慢阻肺患者PSQI评分与焦虑症状得分(HADS-A)(rs=0.413)、抑郁症状得分(HADS-D)(rs=0.430)存在正相关关系,HADS-A评分和HADS-D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s=0.719,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中睡眠质量差和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营养不良风险、规律的身体活动和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自身应提高对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的认识,对重点患者积极开展筛查和干预工作,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29-24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05
    预出版日期: 2024-03-29

    摘要4251)   HTML167)    PDF(pc) (1385KB)(2204)    收藏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升高,血脂管理刻不容缓,在基层开展血脂规范管理尤为重要。《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简明地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ASCVD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并就常见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策略进行了推荐。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开展血脂管理提供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的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部经颅磁刺激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庞兰, 李佩璠, 朱晓岗, 杨再红, 郑蕾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98-21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5
    预出版日期: 2023-11-29

    摘要1102)   HTML25)    PDF(pc) (1751KB)(688)    收藏
    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治疗,但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 探究d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Es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dTMS治疗抑郁症患者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的73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对照组35例、联合治疗组38例。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Esc(第1周10 mg/d,第2周起20 mg/d,连续2周),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药物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dTMS治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为刺激靶点,18 Hz,120%MT,1 980次/d,一共2周,总计10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基于言语流畅性任务(VFT)期间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仪(fNIRS)测量的前额叶平均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实际完成试验的药物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3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药物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组内治疗前,MoCA评分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前额叶皮质未见明显激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 dTMS联合Esc治疗较单独Esc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10年随访数据
    马桂芬, 章倩, 刘娟, 孙菁, 林根来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91-20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73
    录用日期: 2023-10-27
    预出版日期: 2024-02-27

    摘要1192)   HTML21)    PDF(pc) (1878KB)(256)    收藏
    背景 局部进展期胃癌主要包括Ⅲ期胃癌,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的 探究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结果根据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明确诊断Ⅲ期胃癌。术后所有患者在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而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12-15。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TNM分期、年龄、转移淋巴结率(LNR)、胃切除方式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行术后辅助放疗的Ⅲ期胃癌患者135例,中位随访时间10.48年。5年内复发70例,死亡62例,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8.1%(65/135)、54.1%(73/135);10年内复发74例,死亡74例,10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45.2%(61/13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癌结节、肿瘤位置、胃切除方式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神经浸润、胃切除方式患者10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ⅢA期,OS:HR=0.40,95%CI=0.19~0.83;DFS:HR=0.40,95%CI=0.19~0.92)、LNR(>50%,OS:HR=1.74,95%CI=1.03~2.94;DFS:HR=1.73,95%CI=1.02~2.94)、胃切除方式(全胃切除术,OS:HR=2.07,95%CI=1.22~3.50;DFS:HR=2.02,95%CI=1.20~3.41)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40岁,HR=2.19,95%CI=1.06~4.53)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另外,列线图表明年龄、pTNM分期、LNR、胃切除方式对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复发情况:10例(7.4%)局部复发(放射野内吻合口和淋巴结的复发),35例(25.9%)患者出现腹、盆腔播散种植,37例(27.4%)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脑等脏器);部分患者发现了2种类型以上的复发。不同pTNM分期、年龄、LNR、胃切除方式的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复发或死亡主要在5年内。pTNM分期、LNR和胃切除方式是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徐苏, 蔡文玮, 李晨奕, 王光辉, 许又端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83-20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32
    录用日期: 2024-01-10
    预出版日期: 2024-02-20

    摘要1743)   HTML69)    PDF(pc) (1763KB)(568)    收藏
    背景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现状,探究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年龄层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2年7月—2023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及奉贤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家庭病床的≥60岁老年人中选取35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和步速。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筛查老年人吞咽障碍风险。结果 358例社区老年人中,存在吞咽障碍者(EAT-10≥3分)80例(22.3%)(吞咽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8.484,95%CI=3.571~95.679)、抑郁状态(OR=4.135,95%CI=1.280~13.364)、呛咳史(OR=13.650,95%CI=4.345~42.87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高Barthel指数(OR=0.891,95%CI=0.832~0.953)、高ASMI(OR=0.330,95%CI=0.199~0.54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60~69岁、70~79岁、≥80岁老年人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6/119)、11.1%(16/144)、61.1%(58/95),三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老年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BMI、ASMI、抑郁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老年人两组握力、小腿围、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老年人两组ASMI、握力、步速、Barthel指数、MMSE得分、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中,70~79岁和≥80岁老年人ASMI、握力均低于60~69岁;≥70岁老年人步速低于60~69岁老年人;≥80岁老年人呛咳史发生率高于60~79岁,Barthel指数、MMSE得分均低于60~69岁、70~79岁(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高,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应在高龄、抑郁状态及有呛咳史老年人中加强吞咽障碍的筛查。提高肌肉质量及自理能力,并且在不同年龄层进行较为针对性的预防以有效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脑卒中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刘奕罕, 朱宁, 薛孟周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77-20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2
    录用日期: 2024-01-10

    摘要990)   HTML42)    PDF(pc) (1607KB)(228)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卒中关系密切,两者并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且可能增加病死率。目前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临床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联合CPAP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脑卒中伴OSAH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行CPAP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TIMT,疗程6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结果 干预6周后,2组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LSaO2、FEV1、FVC、FEV1/FVC、MEP、MIP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6周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觉醒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ODI、觉醒指数、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MT联合CPA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提高动脉氧分压、呼吸肌肌力与肺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中老年人C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赵柠煊, 姜琳, 胡美婧, 姚强, 毛一能, 朱彩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70-20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69
    录用日期: 2024-01-22
    预出版日期: 2024-02-20

    摘要1235)   HTML24)    PDF(pc) (1708KB)(280)    收藏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2 918)、累积升高1次组(n=763)、累积升高2次组(n=187)。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采用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对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高开茜, 杨玉, 胡艳芳, 董发发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692-16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7
    录用日期: 2024-02-04
    预出版日期: 2024-02-04

    摘要1157)   HTML43)    PDF(pc) (1435KB)(260)    收藏
    背景 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 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为AIS复发的预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初次诊断为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确诊轻型AIS为起点,确诊后1年为终点,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确诊1年内复发的患者纳入复发组,并以"诊断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是否患有糖尿病"为条件,按1∶3的比例匹配非复发组。共70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匹配210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采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BMI、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随机血糖等,并计算SHR。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结果 280例患者平均年龄(71.9±6.4)岁;男176例(62.9%),女104例(37.1%);糖尿病史患者88例(31.4%)。根据数据的中位数,以应激性血糖≥10 mmol/L为高,<10 mmol/L为低;SHR>1.04为高,≤1.04为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激性血糖(OR=2.983,95%CI=1.488~5.977)、SHR(OR=3.056,95%CI=1.579~5.914)是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88例有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22例,非复发66例;192例无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48例,非复发144例。分层分析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HR仍是有糖尿病史(OR=3.757,95%CI=1.019~13.845)和无糖尿病史(OR=3.129,95%CI=1.162~8.427)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以SHR分别为1.00、1.40、1.80为间隔分为4个亚组,在老年轻型AIS总人群中进一步探讨SHR与轻型AIS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SHR为1.41~1.80及>1.80均较SHR≤1.0更会影响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P<0.05),且SHR同是否有糖尿病史无交互作用(P交互>0.05,P趋势<0.05,OR=1.627)。结论 无论老年轻型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SHR对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一致,均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相比应激性血糖,SHR应用范围更广泛。SHR越高(每增加0.4),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越大(增加0.627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虚拟现实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赵雅楠, 韩世范, 李莹, 周丽媛, 杨捷, 吴佳鑫, 陈钢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672-16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2
    预出版日期: 2023-08-29

    摘要1123)   HTML44)    PDF(pc) (1326KB)(867)    收藏
    背景 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康复治疗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研究。目的 观察常规前庭康复训练、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常规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7、14 d,分别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 最终81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组别与时间对DHI-功能(F)、DHI-情绪(E)、DHI-躯体(P)评分及DHI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观察组患者DHI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HADS-焦虑量表(A)、HADS-抑郁量表(D)评分及HADS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疗效确切,VR技术辅助下的前庭康复训练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老年人群打鼾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评估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罗元欣, 彭德荣, 张琳, 刘海英, 谭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7): 810-8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43
    预出版日期: 2023-11-02

    摘要1570)   HTML54)    PDF(pc) (1658KB)(896)    收藏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打鼾作为常见的睡眠呼吸相关健康问题,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特征指标,然而目前针对打鼾与ASCVD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仍需要对该因素进行识别,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打鼾频率和ASCVD 10年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8—2021年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静安区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收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打鼾频率:每周打鼾1~2次为轻度打鼾,每周打鼾3~4次为中度打鼾,每周打鼾5~7次的为重度打鼾;按ASCVD 10年发病风险<5%、5%~<10%、≥10%分别定义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打鼾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及ASCVD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0 898名居民参与了本研究,剔除对个人打鼾情况不清楚的1 079名,共计9 819名居民被纳入研究。ASCVD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低危组5 930名,中危组1 804名,高危组2 085名。在总人群中,模型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不打鼾相比,中度打鼾及重度打鼾均是ASCVD 10年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调整了年龄,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学历因素,结果显示打鼾频率上升会引起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上升。进一步将总人群按照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后,与不打鼾组相比,重度打鼾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相关(P<0.05),且男性重度打鼾的风险大于女性,但轻度打鼾及中度打鼾与ASCVD风险不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打鼾与ASCVD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与不打鼾组相比,重度打鼾是高三酰甘油血症、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中度打鼾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轻度打鼾则与ASCVD风险因素无关。结论 打鼾频率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及风险因素具有相关性,且集中在中度和重度打鼾人群,应将轻度及中度打鼾人群作为早期干预的重点人群,促进ASCVD的早期防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远程医疗管理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呼吸康复中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袁泉, 陆海英, 王怡, 刘韵霄, 余家琴, 田丰兆, 李瑶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711-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3
    预出版日期: 2023-09-08

    摘要1452)   HTML58)    PDF(pc) (1729KB)(825)    收藏
    背景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数量巨大,呼吸康复训练作为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远程医疗管理下实施呼吸康复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QOL)评分,但是国内,尤其是西部尚缺乏相关实践。目的 评估通过远程医疗管理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与传统治疗相结合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通气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及5个联合社区的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长期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及口服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分别在基线时及干预1、3、6个月后记录患者的肺功能、博格评分(Borg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QOL评分。结果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7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线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对FEV1%pred、FEV1/FVC、6MWT水平、QOL评分中呼吸困难、情绪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干预后1个月时(P<0.05)。结论 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康复,干预3、6个月后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妊娠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妊娠早期血脂水平预测价值研究
    袁仙仙, 李静, 王佳, 张可欣, 杨蕊华, 郑薇, 李光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670-6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49
    预出版日期: 2023-08-16

    摘要1255)   HTML34)    PDF(pc) (1841KB)(1117)    收藏
    背景 妊娠期血脂异常升高可对母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增加了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高甘油三酯胰腺炎、晚期流产、早产以及巨大儿的发生风险,亦显著增加了母儿产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目的 分析妊娠早、中、晚期血脂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早期血脂水平对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建档产检至分娩的单胎孕妇,收集临床资料及妊娠早、中、晚期血脂数据[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妊娠期血脂参考范围作为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包括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血脂水平与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妊娠早期血脂水平对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根据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 研究共纳入单胎孕妇8 511名,平均年龄为(31.7±3.9)岁,平均孕前BMI为(21.7±3.2)kg/m2,其中孕前低体质量988名(11.6%)、正常体质量5 568名(65.4%)、超重1 271名(14.9%)、肥胖366名(4.3%),GDM孕妇1 415名(16.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孕妇650名(7.6%)。妊娠中、晚期TC、TG、LDL-C水平均高于妊娠早期(P<0.05),妊娠晚期HDL-C水平高于妊娠早期,但低于妊娠中期(P<0.05)。妊娠早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3.4%(1 990/8 511),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患病率低于妊娠早期(P<0.05)。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早期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孕前正常体质量孕妇,但妊娠晚期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妊娠早、中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GDM孕妇,HDP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非HDP孕妇(P<0.05)。排除可能影响血脂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后,妊娠早期预测妊娠中期血脂异常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TC 4.485 mmol/L(AUC=0.854)、TG 1.325 mmol/L(AUC=0.864)、HDL-C 1.275 mmol/L(AUC=0.908)、LDL-C 2.265 mmol/L(AUC=0.823);妊娠早期预测妊娠晚期血脂异常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TC 4.485 mmol/L(AUC=0.809)、TG 1.145 mmol/L(AUC=0.833)、HDL-C 1.285 mmol/L(AUC=0.851)、LDL-C 2.195 mmol/L(AUC=0.766)。结论 妊娠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并未增加,不同孕前BMI、GDM与非GDM、HDP与非HDP孕妇之间妊娠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具有显著差异,妊娠早期血脂水平有预测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村孕妇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宇馨, 湛浩然, 阿依夏姆·克依木, 徐婷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656-6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80
    摘要1346)   HTML34)    PDF(pc) (1615KB)(936)    收藏
    背景 妇幼健康发展需要缩小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聚焦农村等低收入地区孕妇生命质量对改善妇幼健康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中国农村孕妇妊娠期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陕西省、四川省和云南省6家县级医疗机构(昭阳区人民医院、彝良县人民医院、平昌县妇幼保健院、营山县妇幼保健院、紫阳县妇幼保健院、汉阴县妇幼保健院)3 329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的基本信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WHOQOL-BREF)调查孕妇生命质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孕妇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 29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94%。孕妇WHOQOL-BREF平均维度总得分为(81.99±11.01)分,4个维度中社会关系维度的得分最高[(69.13±12.46)分],其次为心理维度得分[(66.99±12.59)分]、生理维度得分[(65.40±12.62)分]、环境维度得分[(65.02±12.11)分]。分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年总收入、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孕妇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前BMI孕妇心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期增重孕妇心理维度、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疗保险类型孕妇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环境维度得分低于初产妇(P<0.05);有运动习惯孕妇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环境维度得分高于无运动习惯孕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运动习惯、受教育程度、职业是生理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孕前BMI、家族史、运动习惯、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心理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运动习惯是社会关系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家族史、妊娠期增重、运动习惯、居住地类型、职业、年总收入、医疗保险类型是环境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孕妇妊娠期生命质量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除年龄、产次等个体因素影响外,居住地、医疗保险覆盖等社会因素也是显著影响因素,从社会角度的改善仍然是今后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绝经还是年龄增长的影响?——一项针对中年女性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杨慕坤, 贾潇湘, 任正洪, 顾蓓, 白文佩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3): 280-2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06
    预出版日期: 2023-08-24

    摘要1370)   HTML24)    PDF(pc) (1482KB)(527)    收藏
    背景 绝经将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远期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其中冠心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目的 探讨绝经状态改变以及年龄增长对中年女性冠心病常见高危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体检中心规律体检的45~54岁未绝经健康女性556名,根据相关标准剔除89名,最终纳入467名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3年随访期间内是否绝经,将研究对象分为未绝经组(176名)和绝经组(291名),监测两组女性BMI、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随访前后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状态与年龄对中年女性冠心病高危因素(CIMT增厚、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467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7.6±2.3)岁;与基线相比,研究对象3年后腰围、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升高,空腹血糖(FBG)水平降低(P<0.05)。组间比较:3年后,两组女性腰围、BMI、TG、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女性UA、TC、LDL-C水平高于未绝经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女性3年后腰围较基线水平均增加(P<0.05)。未绝经组女性在3年后的UA、TC、TG水平高于基线(P<0.05)。绝经组女性在3年后的UA、TC、TG、LDL-C水平均高于基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是中年女性CIMT增厚的高危因素(OR=2.475,95%CI=1.049~5.838,P=0.038)。结论 中年女性腰围和TG的变化主要受到年龄增长的影响,LDL-C的变化主要受到绝经状态的影响,TC和UA的变化同时受到绝经状态和年龄增长的影响。中年女性年龄≥50岁是CIMT增厚的高危因素,绝经后UA、TC、LDL-C等代谢指标的变化先于CIMT的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现状及共病模式分析:基于河南省三甲医院数据
    胡倩倩, 周统, 刘志辉, 潘晔, 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201-2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59
    预出版日期: 2023-09-07

    摘要1710)   HTML38)    PDF(pc) (1759KB)(701)    收藏
    背景 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且这种共病状态对患者的健康生活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有关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现状及共病模式的研究尚少。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现状,并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共病之间的关联性,为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的管理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2022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缺血性脑卒中的共病情况,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究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共病模式。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685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90.0%(1 516/1 685)患者至少共患1种慢性病;13.6%(230/1 685)共患2种慢性病,26.9%(454/1 685)共患3种慢性病,49.4%(832/1 685)共患4种及以上慢性病。共患病中患病率高的慢性病为高血压1 047例(62.1%)、血脂异常755例(44.8%)。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共病患病率较高(χ2=14.516,P<0.05);随着年龄增加,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48.889,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升高,共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0.890,P<0.001)。聚类分析得出4种共病模式,分别为心血管代谢模式(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发作和糖尿病)、以肝-肺-胃肠道-泌尿疾病为特征模式(慢性肺部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精神-退行性疾病模式(神经或精神问题、关节炎或风湿病、与记忆相关的疾病)、癌症。结论 河南省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共病患病率较高,其共病模式包括心血管代谢模式、以肝-肺-胃肠道-泌尿疾病为特征模式、精神-退行性疾病模式、癌症,其中心血管代谢模式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较大,应加强对其筛查与预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32万人群数据
    窦紫岩, 钱文红, 孔邻润, 陈晔, 李明亮, 张静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44-1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65
    预出版日期: 2023-09-11

    摘要1168)   HTML36)    PDF(pc) (1468KB)(667)    收藏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高,且逐年上升,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通过体检尽早发现并加以干预,对减少其危害具有较大公共卫生意义。目的 探究2018—2021年北京市体检人群中NAFLD检出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2021年在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325 726人,其中NAFLD检出108 512例,检出率为33.31%;按照肝脏超声诊断结果,轻、中、重度NAFLD检出人数分别为74 062、33 281、1 169例,分别占检出人群的68.25%、30.67%、1.08%。男性NAFLD检出率高于女性(χ2=17 518.893,P<0.05)。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在70岁之前,NAFLD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70岁之后NAFLD检出率下降(χ2趋势=14 397.61,P<0.001)。在18~59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70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低于女性(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1.173)、年龄(30~39岁:OR=1.604,40~49岁:OR=1.948,50~59岁:OR=2.486,60~69岁:OR=2.663,70~79岁:OR=2.079,≥80岁:OR=1.149)、BMI(18.5~23.9 kg/m2OR=2.997,24.0~27.9 kg/m2OR=3.911,≥28.0 kg/m2OR=11.780)、收缩压(SBP)(≥140 mmHg:OR=1.200)、舒张压(DBP)(≥90 mmHg:OR=1.177)、空腹血糖(FBG)(≥6.10 mmol/L:OR=1.934)、三酰甘油(TG)(≥1.70 mmol/L:OR=2.946)、总胆固醇(TC)(≥5.20 mmol/L:OR=1.05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OR=1.64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OR=1.499)、血尿酸(SUA)(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OR=2.067)是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18岁以上体检人群NAFLD检出率约占33.31%,其中50~69岁是NAFLD高发人群,男性、超重、肥胖者是高危人群,血脂、血压、血糖异常也为NAFLD的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陈希, 章娟, 李霖, 张佳琪, 吴耀丽, 郭慧, 王超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1): 3890-38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7
    摘要1074)   HTML44)    PDF(pc) (1441KB)(2450)    收藏
    背景 体力活动不足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与死亡存在着关联,体力活动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鲜少有针对不同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究我国中老年人(≥45岁)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数据,于2022-09-10提取2 799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变量、慢性病患病数量等基线资料,依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价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水平:低水平体力活动〔<600代谢当量(MET)/周〕、中水平体力活动(600~3 000 MET/周)、高水平体力活动(>3 000 MET/周)。随访日期为2011—2018年,并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数据进行追踪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n=2 424)和全因死亡组(n=37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2 799名中老年人随访7年期间全因死亡375例,全因死亡发生率为13.40%。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的体力活动水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ADL受限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患慢性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节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低水平体力活动为对照,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43%〔HR=0.57,95%CI(0.44,0.75),P<0.001〕和64%〔HR=0.36,95%CI(0.27,0.48),P<0.001〕。2次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与低水平体力活动比较,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P<0.001),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中水平体力活动可使60~74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0%〔HR=0.50,95%CI(0.33,0.76),P<0.001〕,使BMI正常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1%〔HR=0.49,95%CI(0.33,0.73),P<0.001〕;高水平体力活动可使45~59岁和60~74岁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74%〔HR=0.26,95%CI(0.14,0.47),P<0.001〕、65%〔HR=0.35,95%CI(0.24,0.51),P<0.001〕,以及BMI正常、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71%〔HR=0.29,95%CI(0.20,0.43),P<0.001〕、64%〔HR=0.36,95%CI(0.22,0.59),P<0.001〕。结论 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降低中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且高水平体力活动的效果更明显。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45~59岁和超重肥胖人群适宜选择高水平体力活动;60~74岁和BMI正常人群选择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受益;≥75岁和偏瘦人群尚未形成有充分证据的明确推荐,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徐哲, 张金霞, 张秀红, 谢开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07-35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99
    摘要950)   HTML29)    PDF(pc) (1400KB)(1007)    收藏
    背景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关联的相关研究规模和随访时间差异较大,相关关系及推荐睡眠时间等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2022年1—12月,根据编码手册,依据病例ID号合并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的基线和随访信息,创建纵向研究队列,最终纳入43 922名受访者。从CHARLS与CLHLS数据库中提取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行为、睡眠时间、死亡相关信息,并根据相关指标的测量和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编码、变量转换等。采用Log-Rank检验的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随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观察连续型变量睡眠时间对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43 922名中老年人中,随访中位年限为6年,平均睡眠时间为7.32 h,其中每天睡眠时间≤5 h者9 369名(21.33%),>5~6 h者7 779名(17.71%),>6~7 h者295名(0.67%),>7~8 h者15 611名(35.54%),>8~9 h者2 567名(5.84%),>9~10 h者5 011名(11.41%),>10 h者3 290名(7.4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适中(>6~7 h)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高,超长睡眠时间(>10 h)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睡眠时间为>10 h者的中老年人相比,睡眠时间≤5、>7~8、>8~9、>9~10 h可增加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1.19(1.09,1.29)、1.16(1.08,1.25)、1.32(1.19,1.46)、1.12(1.04,1.22),P<0.05〕。RCS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S"形非线性关联(P=0.023),每天睡眠时间为4.62~7.97 h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4.62 h与>7.97~10.00 h的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睡眠时间适中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高,故中老年人的推荐睡眠时间为5~7 h。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风险: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
    陈伦文, 周阳, 闫国栋, 沈怡, 孙晨, 蔡婉丽, 褚敏捷, 肖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6): 3238-32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79
    摘要734)   HTML26)    PDF(pc) (877KB)(342)    收藏
    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T2DM)患者恶性肿瘤高发,且T2DM病程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使用可能加速恶性肿瘤的发生。目的 分析T2DM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10月—2020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治疗或确诊的T2DM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09-30。通过身份证信息与南通市肿瘤登记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联动匹配,获得患者的肿瘤发生与全死因信息。按性别分别计算T2DM患者中恶性肿瘤粗发病率(CIR)和标准化发病比(SIR)。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T2DM病程和药物的使用对T2DM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T2DM患者12 006例,其中男6 328例(52.71%)、女5 678例(47.29%);经过56 371人年的观察(男性29 543人年,女性26 824人年),共观察到合并恶性肿瘤组601例和单纯T2DM组11 405例。T2DM患者恶性肿瘤CIR:男性1 093.24/10万,女性1 032.51/10万。T2DM患者并发各类癌症的前5顺位,男性依次为结直肠癌、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男性T2DM患者结直肠癌(SIR=2.03)、前列腺癌(SIR=2.24)、胰腺癌(SIR=1.75)、肾癌(SIR=4.25)、甲状腺癌(SIR=3.50)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而肺癌(SIR=0.61)、食道癌(SIR=0.22)的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女性T2DM患者乳腺癌(SIR=2.59)、结直肠癌(SIR=1.57)、胰腺癌(SIR=2.10)、子宫内膜癌(SIR=2.83)、肾癌(SIR=3.67)、甲状腺癌(SIR=4.00)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而食道癌(SIR=0.27)的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与T2DM病程1~<3年的患者相比,男性T2DM病程<1年、5~<10年、≥10年分别增加91%〔HR=1.91,95%CI(1.15,3.20)〕、123%〔HR=2.23,95%CI(1.37,3.64)〕和71%〔HR=1.71,95%CI(1.04,2.80)〕的恶性肿瘤发生风险(P<0.05);女性T2DM病程5~<10年、≥10年分别增加79%〔HR=1.79,95%CI(1.10,2.92)〕、99%〔HR=1.99,95%CI(1.24,3.19)〕的恶性肿瘤发生风险(P<0.05)。单独使用胰岛素能分别增加男、女性72%〔HR=1.72,95%CI(1.25,2.36)〕和116%〔HR=2.16,95%CI(1.53,3.05)〕的T2DM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P<0.05),且男性单用胰岛素与T2DM病程存在交互作用,随着病程的逐年增加,使男性T2DM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平均减缓6%〔HR=0.94,95%CI(0.90,0.98)〕(P交互=0.006)。结论 除食道癌和男性肺癌外,T2DM患者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肾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增加57%~325%,且与T2DM病程和使用胰岛素有关,男性T2DM病程5~<10年,女性T2DM病程≥10年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较大,但胰岛素的使用和T2DM病程的增加对T2DM患者并发恶性肿瘤有拮抗的交互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小RNA-423-5p的调控作用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陈瑞敏, 刘放, 谈红, 韩淑芳, 陈英剑, 苏丛丛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733-17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0
    录用日期: 2022-12-20
    预出版日期: 2023-01-12

    摘要763)   HTML14)    PDF(pc) (1519KB)(281)    收藏
    背景 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数量庞大,达格列净作为新型降糖药物,目前已被指南推荐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但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明确。目的 研究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微小RNA-423-5p(miRNA-423-5p)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心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04-01至2021-11-30就诊于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的T2DM合并CHF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达格列净组(n=25)和对照组(n=25),达格列净组给予达格列净10 mg/d,对照组给予其他降糖药物,余治疗原则相同,治疗6个月。另纳入同一时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心功能正常者为健康人群组(n=25)。通过数字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血压水平、体质指数(BMI)、血脂、血糖、肌酐(Cr)、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合并用药情况,并留取血液标本进行miRNA-423-5p的检测。治疗4周进行门诊随访,收集患者心功能指标及miRNA-423-5p的结果。治疗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收集患者心功能指标、血压水平、ALT、AST、C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miRNA-423-5p表达水平与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干预6个月达格列净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干预6个月LVEDD较同组干预前降低,LVEF、SV、LVFS较同组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4周达格列净组NT-proBNP、miRNA-423-5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T-proBNP、miRNA-423-5p水平较同组干预前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4周血浆miRNA-423-5p表达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s=0.609,P<0.05),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r=-0.406,P<0.05)。结论 达格列净可改善T2DM合并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NT-proBNP及LVEDD,提高LVEF、SV、LVFS,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血浆miRNA-423-5p表达水平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十年随访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马万瑞, 马乾凤, 吴竞捷, 王立群, 王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703-17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58
    录用日期: 2022-10-13
    预出版日期: 2023-02-03

    摘要1379)   HTML58)    PDF(pc) (1483KB)(527)    收藏
    背景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1年9—11月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银川市5个社区的1 046名≥5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RFC评价〔纳入中心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共计9项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后,控制一般情况变量,通过构建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各个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β,以回归系数β为权重将所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评分相加得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按照四分位数分为三组:<P50组,P50~P75组,>P75组;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通过面访和死因监测系统搜索的方式完成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50组,P50~P75组,>P75组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一般情况、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分组、年龄组分层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66.4±6.6)岁。共观察到106例死亡案例,10年累计死亡率为10.13%。随着危险评分的增加,个体预期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75组累积生存率低于P50~P75组和<P50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独居、文化程度可能是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一般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是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HR=3.04,95%CI(1.55,5.97),P=0.001〕,且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越高死亡风险亦越高,>P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50组〔HR=2.02,95%CI(1.16,3.50),P=0.013〕;以年龄组分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HR=2.79,95%CI(1.36,5.74),P=0.005〕;>P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50组〔HR=1.83,95%CI(1.02,3.28),P=0.042〕。结论 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其聚集程度越高全因死亡风险越高,提示早期评价CRFC并给予干预可能对提高社区≥55岁人群保健效果、降低死亡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的体检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因素的纵向研究
    杨毅, 丛慧文, 王廉源, 杨丽萍, 包绮晗, 王浩桦, 李承圣, 周立雯, 丁子琛, 石福艳, 王素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437-14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95
    录用日期: 2022-10-17
    预出版日期: 2023-01-18

    摘要1977)   HTML50)    PDF(pc) (1646KB)(672)    收藏
    背景 脑卒中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健康体检纵向数据累积了大量的健康信息,由于缺失数据多、样本量小等诸多问题,导致其利用率低、重要信息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对常见慢性病的有效防控等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的 基于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探讨体检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因素,为慢性病风险因素分析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使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健康医学中心2008—2015年的体检资料。随访情况:以首次发生脑卒中为结局事件,发生结局事件立即停止随访;若未发生,到2015年体检信息收集完成后结束随访;体检间隔时间为1年。依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纵向观察变量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指数(BMI)和收缩压(SBP)。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情况对脑卒中结局事件的影响;采用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分析随访过程中TC、TG、LDL-C、HDL-C、BMI和SBP的纵向变化轨迹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4例研究对象,1 581条纵向随访记录,平均随访时间为(7.4±1.2)年,其中70例(29.9%)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脑卒中。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基线TC、TG、LDL-C、HDL-C、BMI、SBP对脑卒中发病均无影响(P>0.05)。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结果显示:TG每纵向升高1 mmol/L,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1.863倍[95%CI(1.018,3.294),P=0.042];LDL-C每纵向升高1 mmol/L,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1.347倍[95%CI(1.045,1.863),P=0.046]。结论TG、LDL-C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纵向升高是体检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可用于体检人群的慢性病风险因素探讨研究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一项追踪1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缪莹, 汪宇, 晏丕军, 白雪, 陈攀, 万沁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32-32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7
    预出版日期: 2022-05-19

    摘要2393)   HTML73)    PDF(pc) (2162KB)(908)    收藏
    背景 近几十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2大原因;胰岛素抵抗及肥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在其中的作用,而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与肥胖指标结合后是否能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TyG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10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泸州地区(茜草社区、小市社区、龙马潭社区、宝来桥社区、大山坪社区、鱼塘社区)9 4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其中包括TyG及其肥胖结合指标〔TyG-腰围(WC)、TyG-腰围身高比(WtHR)、TyG-体质指数(BMI)、TyG-腰臀比(WHR)〕,并于2016年6—11月进行5年随访,2021年4—6月进行10年随访;截至随访结束,通过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信息判断该研究队列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依据基线TyG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1、2 352、2 352例;依据基线TyG-WC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t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9、2 349、2 348、2 348例。依据基线TyG-BMI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3、2 343、2 342、2 3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及TyG-WC、TyG-WtHR、TyG-BMI、TyG-WHR与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随访10年,9 406例中老年人中新发缺血性脑卒中52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6%。在调整了多项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第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69,95%CI(1.007,2.437),P=0.046〕;TyG-WC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WC第2四分位组:OR=1.467,95%CI(1.010,2.131),P=0.044;TyG-WC第3四分位组:OR=2.012,95%CI(1.270,3.187),P=0.003;TyG-WC第4四分位组:OR=2.132,95%CI(1.119,4.063),P=0.021〕;TyG-BMI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BMI第2四分位组:OR=1.481,95%CI(1.071,2.048),P=0.018;TyG-BMI第3四分位组:OR=1.548,95%CI(1.066,2.247),P=0.022;TyG-BMI第4四分位组:OR=1.705,95%CI(1.054,2.759),P=0.030〕。结论 10年随访结果示,随着TyG-WC、TyG-BMI升高,泸州地区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TyG-WC、TyG-BMI或可成为预测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和血清肌肽酶-1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杨光, 徐新, 张宇, 许娟, 蒋淑娟, 夏莉, 张洋, 王贻坤, 李忠胜, 章诗琪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9): 1082-10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34
    预出版日期: 2021-12-31

    摘要795)   HTML20)    PDF(pc) (1014KB)(511)    收藏
    背景

    高血糖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尽管肌肽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潜在清除剂,但其在组织中的有效性受血清肌肽酶-1(CN-1)活性的限制。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AGEs与血清CN-1的相关性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尚未明确。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AGEs、血清CN-1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以评估皮肤AGEs和血清CN-1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皮肤AGEs与血清CN-1的相关性,皮肤AGEs、血清CN-1分别与一般资料、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皮肤AGEs、血清CN-1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果

    134例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3例(9.7%)、糖尿病肾病(DN)38例(28.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56例(41.8%)、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79例(59.0%),皮肤AGEs(80.2±10.6),血清CN-1(6.9±3.4)μg/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DR与皮肤AGEs呈正相关(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N-1与皮肤AGEs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7.630)、年龄(B=0.408)、DR(B=7.183)是皮肤AGEs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舒张压(DBP)与血清CN-1呈正相关(P<0.05),皮肤AGEs与血清CN-1呈负相关(P<0.05)。

    结论

    皮肤AGEs、血清CN-1与大部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N、DPN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与血清CN-1不同,皮肤AGEs与DR存在相关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限制现况及其饮食限制种类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王昱, 徒文静, 张萍, 方健, 史一, 刘晓雯, 金泓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6): 663-6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65
    摘要1134)   HTML22)    PDF(pc) (1131KB)(301)    收藏
    背景

    饮食是影响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而饮食限制是IBD患者常见饮食管理问题之一,但目前国内关于IBD患者饮食限制行为的研究鲜见。

    目的

    了解IBD患者饮食限制现况并分析其饮食限制种类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20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南京市4家综合性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和肛肠科进行实地调研,选取自愿接受调研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IBD患者一般资料与疾病相关情况、饮食限制行为、接受饮食指导情况;IBD患者饮食限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共回收调查问卷622份,其中有效问卷6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7%(608/622)。最终纳入的608例IBD患者中562例(92.4%)存在1种或1种以上的饮食限制,平均饮食限制种类为6.9种。不同性别、体质指数、居住状态、经济负担、IBD类型、病程、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是否接受过饮食指导、营养师饮食指导、胃肠病医生饮食指导的IBD患者饮食限制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0.697)、体质指数(β=0.777)、居住状态(β=1.141)、并发症发生情况(β=0.884)是IBD患者饮食限制种类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IBD患者饮食限制情况较普遍且严重,而性别、体质指数、居住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是IBD患者饮食限制种类的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