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5, Vol. 28 ›› Issue (15): 1823-1830.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69
收稿日期:
2024-12-04
修回日期:
2025-01-22
出版日期:
2025-05-20
发布日期:
2025-03-21
通讯作者:
李华
作者贡献:
章琪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文献收集与整理、撰写文章、文章修改;和申负责写作指导、内容审阅;李华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监督管理。
基金资助:
ZHANG Qi1, HE Shen1, LI Hua1,2,*()
Received:
2024-12-04
Revised:
2025-01-22
Published:
2025-05-20
Online:
2025-03-21
Contact:
LI Hua
摘要: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于2022年在JAMA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声明),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抑郁症筛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USPSTF声明目前无法确定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USPSTF声明的内容进行解读,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概念、危险因素、筛查工具、早期筛查的利弊、治疗和干预及USPSTF声明对初级保健医护人员的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对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人群 | 推荐 | 等级(级) |
---|---|---|
青少年(12~18岁) | USPSTF推荐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MDD筛查 | B |
儿童(≤11岁) | USPSTF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评估11岁及以下儿童MDD筛查的利弊 | Ⅰ |
儿童和青少年 | USPSTF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评估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利弊 | Ⅰ |
表1 USPSTF声明总结
Table 1 Summary of USPSTF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s
人群 | 推荐 | 等级(级) |
---|---|---|
青少年(12~18岁) | USPSTF推荐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MDD筛查 | B |
儿童(≤11岁) | USPSTF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评估11岁及以下儿童MDD筛查的利弊 | Ⅰ |
儿童和青少年 | USPSTF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评估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利弊 | Ⅰ |
基本原理 | 儿童(≤11岁) | 青少年(12~18岁) |
---|---|---|
检测 | 在初级保健中,关于11岁及以下儿童MDD筛查工具的证据不足 | 充分证据表明,MDD筛查工具可以准确识别初级保健中12~18岁青少年的MDD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益处 | 关于在初级保健中对11岁及以下儿童进行MDD筛查健康结果获益的直接证据不足;关于对筛查出患有MDD的儿童进行治疗的益处的证据不足 | 关于在初级保健中对青少年进行MDD筛查健康结果获益的直接证据不足;充分证据表明,通过青少年筛查检测到的MDD治疗与中等净收益相关(例如,抑郁症状或反应得到改善);充分证据表明,筛查和早期治疗青少年MDD与改善疗效之间存在联系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危害 | 关于对11岁及以下儿童进行MDD筛查或治疗的危害的证据不足 |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筛查对青少年MDD的危害;充分的证据表明筛查和心理治疗的危害程度很小,基于使用筛查工具的危害性小,证据的有限性以及心理治疗干预措施的非侵入性(当直接证据有限、缺乏或仅限于特定人群或临床情况时,USPSTF可能会对获益或危害的程度设定概念性的上限或下限) |
USPSTF评估 | 对11岁及以下儿童进行MDD筛查的益处和危害尚不确定,无法推断筛查的利弊平衡 | 在12~18岁的青少年中进行MDD筛查具有中等净收益,把握度中等 |
表2 USPSTF的基本原理总结(MDD筛查)
Table 2 Summary of USPSTF rationale(screening for MDD)
基本原理 | 儿童(≤11岁) | 青少年(12~18岁) |
---|---|---|
检测 | 在初级保健中,关于11岁及以下儿童MDD筛查工具的证据不足 | 充分证据表明,MDD筛查工具可以准确识别初级保健中12~18岁青少年的MDD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益处 | 关于在初级保健中对11岁及以下儿童进行MDD筛查健康结果获益的直接证据不足;关于对筛查出患有MDD的儿童进行治疗的益处的证据不足 | 关于在初级保健中对青少年进行MDD筛查健康结果获益的直接证据不足;充分证据表明,通过青少年筛查检测到的MDD治疗与中等净收益相关(例如,抑郁症状或反应得到改善);充分证据表明,筛查和早期治疗青少年MDD与改善疗效之间存在联系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危害 | 关于对11岁及以下儿童进行MDD筛查或治疗的危害的证据不足 |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筛查对青少年MDD的危害;充分的证据表明筛查和心理治疗的危害程度很小,基于使用筛查工具的危害性小,证据的有限性以及心理治疗干预措施的非侵入性(当直接证据有限、缺乏或仅限于特定人群或临床情况时,USPSTF可能会对获益或危害的程度设定概念性的上限或下限) |
USPSTF评估 | 对11岁及以下儿童进行MDD筛查的益处和危害尚不确定,无法推断筛查的利弊平衡 | 在12~18岁的青少年中进行MDD筛查具有中等净收益,把握度中等 |
基本原理 | 儿童和青少年 |
---|---|
检测 | 由于缺乏研究,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准确性的证据不足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益处 | 关于自杀风险筛查对接受筛查者与未接受筛查者的健康结局获益,尚没有研究报告;关于自杀风险干预(即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协作护理)对改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结局有效性的证据不足。证据有限,研究结果也不一致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危害 | 由于缺乏研究,没有充足的证据评估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潜在危害;由于缺乏研究,没有充足的证据评估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协作护理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干预的潜在危害 |
USPSTF评估 | 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自杀风险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无法确定,无法评估利弊 |
表3 USPSTF的基本原理总结(自杀风险筛查)
Table 3 Summary of USPSTF rationale(screening for suicide risk)
基本原理 | 儿童和青少年 |
---|---|
检测 | 由于缺乏研究,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准确性的证据不足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益处 | 关于自杀风险筛查对接受筛查者与未接受筛查者的健康结局获益,尚没有研究报告;关于自杀风险干预(即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协作护理)对改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结局有效性的证据不足。证据有限,研究结果也不一致 |
早发现和早干预的危害 | 由于缺乏研究,没有充足的证据评估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潜在危害;由于缺乏研究,没有充足的证据评估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协作护理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干预的潜在危害 |
USPSTF评估 | 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自杀风险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无法确定,无法评估利弊 |
[1] |
|
[2] |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OL]. Fifth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2024-11-01].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罗学荣,汤信海,申艳梅. 青少年抑郁症的评估与管理[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7):700-703.
|
[21] |
|
[22] |
|
[23] |
韩梅,贾存显. 农村不同人群CES-D抑郁量表信度及效度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0):1265-1267.
|
[24] |
廖娟娟,郑亚楠,黄亮明,等. PHQ-2-C、CES-D和BDI-Ⅱ-C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1):23-25,36. DOI:10.13479/j.cnki.jip.2017.01.003.
|
[25] |
章婕,吴振云,方格,等.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39-14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015.
|
[26] |
|
[27] |
|
[28] |
袁刚,赵晋,郑冬,等. 抑郁自评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区分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准确度[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1,21(12):868-873. DOI:10.3969/j.issn.1009-6574.2021.12.006.
|
[29] |
杨文辉,刘绍亮,周烃,等.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2):240-245.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4.02.018.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12):1261-1268. DOI:10.3760/cma.j.cn114798-20211020-00779.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贾玉萍,苏亮,徐一峰.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2,32(6):502-504. DOI:10.3969/j.issn.1005-3220.2022.06.022.
|
[61] |
|
[1] | 曾泳添, 陈日玲, 农雪艳, 刘洲, 梁力中, 朱子健. 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筛查到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4): 1702-1708. |
[2] | 吴大东, 刘慧敏, 张嘉怡, 刘思源, 赵光临, 靳淑雁, 姜蕾. 围产期抑郁筛查与干预移动平台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4): 1773-1780. |
[3] | 赵丽丽, 刘乐伟, 耿峰, 莫大明, 刘寰忠.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与童年创伤的关系研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低维生素D水平的双中介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3): 1614-1621. |
[4] | 迟洵, 刘思思, 陈巧, 胡玥, 王伟仙. 不同营养筛查工具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筛查适用性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1): 1395-1402. |
[5] | 凡豪杰, 刘乐伟, 夏磊, 田英汉, 杨铖, 郝明茹, 赵鑫, 申晴晴, 莫大明, 耿峰, 刘寰忠.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羟维生素D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5): 612-618. |
[6] | 吕垚, 周伊恒, 刘力滴, 杨荣, 张鹏, 朱雅文, 代华, 廖晓阳, 雷弋, 杨梓钰. 美国肥胖医学协会《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3): 272-279. |
[7] | 舒婷, 兰志鹏, 巫霞, 罗映娟, 杨柳. 宫颈癌筛查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45万人群[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2): 213-219. |
[8] | 张硕, 张龙, 张岩, 李建平. 分子生物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中的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6): 4498-4504. |
[9] | 李渊, 马弘阳, 李标, 岳岸娜, 邵娅庆, 孙康云.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意义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6): 4515-4521. |
[10] | 罗琴, 苟连平, 陈银, 苏凤.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5): 4403-4411. |
[11] | 周伊恒, 杨梓钰, 吕垚, 刘力滴, 沈灿, 廖晓阳, 贾禹.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5): 4353-4357. |
[12] | 吕垚, 刘力滴, 周伊恒, 贾禹, 杨梓钰, 陈华东, 廖晓阳, 沈灿, 雷弋. 《社区与心血管健康科学声明》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5): 4358-4363. |
[13] | 朱素燕, 郑晓梦, 范苗, 陈春燕.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第3版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3): 4097-4104. |
[14] | 周镇森, 黄岩, 程思为, 张小玉, 张晓雨, 孙婷, 杨先军, 谢晖, 马祖长. 早期主动脉硬化风险筛查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3): 4147-4154. |
[15] | 马玉霞, 杨依依, 魏晓琴, 陈燕茹, 秦江霞, 袁月, 陈雅婧, 吴银瓶, 韩琳. 卒中后认知障碍评估工具筛查准确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2): 4066-407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