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5-08-05
    特约研究报告
    赵亚利, 路孝琴, 刘珏, 张艺帆, 朱祖懿, 陈开元, 刘民, 梁万年
    2025, 28(22):  2705-27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6KB) ( )  
    背景

    开发并推广智能医疗辅助信息系统是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并评价智能辅助系统开发的性能和效果尤为迫切。

    目的

    构建智能全科医生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智能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科学工具。

    方法

    2024年12月—2025年1月,通过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构建智能全科医生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指标权重。

    结果

    三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0.8,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10、0.255、0.145,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353、0.245、0.150,最终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专业知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预防服务能力、医患沟通与医学伦理、教育学习与科研能力,其权重分别为0.169、0.306、0.239、0.145、0.141。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智能全科医生评估指标,对进一步规范智能全科医生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范围,对科技赋能提高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研究
    杨信, 王宏, 韩建军, 梁万年, 胡丙杰
    2025, 28(22):  2712-27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71KB) ( )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欧洲分会(WONCA Europe)于2023年发布新版《欧洲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定义》,旨在适应全球健康挑战和医疗体系变革需求。此次修订强调了"同一健康"(One Health)、"地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在全科医学/家庭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标志着全科医学从传统"个体-家庭-社区"模式向"全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范式转型。本文旨在介绍2023年《欧洲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定义》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及影响,主要内容涉及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服务系统特征、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专业范畴、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核心胜任力、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基本应用特征、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实施基石。了解上述内容,对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珑严, 代高岚歆, 陶红兵
    2025, 28(22):  2720-27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75KB) ( )  

    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是促进其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的重要保障,而全科医生亚专长培训是弥合初级保健服务与二、三级医疗服务间裂痕的重要举措。本文围绕国内外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模式,系统梳理培训内容、评估方式等核心内容。同时,基于我国全科医生亚专长培训实践情况,总结归纳现存不足与发展阻碍,并借鉴国外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经验,提出可以改善和促进我国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模式发展的优化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李金宏, 王宇, 徐耀铭, 刘洋, 侯静晖
    2025, 28(22):  2726-27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6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86KB) ( )  
    背景

    全科门诊教学是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临床培训基地的全科门诊教学活动仅由全科医学科医生和全科住院医师来完成,与专科医生和基层实践基地全科医生联系不够紧密,如何优化门诊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科住院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全科-专科-基层实践基地联合门诊教学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民医院进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住院医师24名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0月在通辽市人民医院进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住院医师23名为试验组。对照组由全科医疗科指导老师进行全科门诊教学培训,每2周1次,试验组在全科医疗科指导老师基础上,增加专科和基层实践基地指导老师,进行全科-专科-基层实践基地联合门诊教学培训,每2周1次,两组培训时间均为2年;培训结束后对两组住院医师采用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评估量表联合全科接诊技能评价表进行考核,对比两组培训效果。

    结果

    试验组mini-CEX评估量表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卫教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7个考核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全科接诊技能评价表的病史采集完整、病史询问技巧、体格检查、健康宣教、接诊时间合理5个考核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科-专科-基层实践基地联合门诊教学活动通过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强化全科住院医师临床诊疗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及综合服务意识,有效提升了全科住院医师培训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璨, 申颖, 陈培萌, 彭厚瑄, 奚谦, 顾劲梅, 覃丽, 梁睿莹, 左延莉
    2025, 28(22):  2731-27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39KB) ( )  
    背景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是我国旨在改善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匮乏,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其远期人才能力培养成效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检验。

    目的

    通过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真实环境中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经"5+3"路径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的应诊能力,客观检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人才能力培养成效,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的优化策略。

    方法

    2023年7—8月,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梧州市、贵港市和崇左市4市75名正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为研究组,41名在同一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非"5+3"培养的全科医生及助理全科医生为对照组。8名培训合格的标准化患者(SP)到乡镇卫生院挂号求诊研究对象,且录像应诊全过程,再邀请相关专家观看视频,依据前期构建的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应诊能力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应诊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组在乡镇卫生院实境下应诊能力总得分及1~7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研究组在患者接诊和病史采集、患者管理、医生行为和与患者关系、预防性照顾4个维度的得分未合格,对照组所有维度的得分偏低。应诊时长、是否书写病历、是否规培、学历及地区是研究对象应诊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学历和是否书写病历是研究组应诊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经"5+3"路径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实境下展现出显著优于非"5+3"培养的当地全科医生及助理全科医生的应诊能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远期人才能力培养成效达到预期。但是,仍需实施多种措施,包括持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改革农村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加强"三基"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阶段增设农村基层实践环节,强调病历书写重要性等,持续提高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的临床能力和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陈飞, 王金英, 于海搏, 李新, 张佳佳, 申曼, 詹晓凯,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张天宇, 黄仲夏
    2025, 28(22):  2740-27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39KB) ( )  
    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与细胞增殖、侵袭和KI等病理过程相关。上述指标有希望成为MM相关KI早期诊断的指标。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NGAL、TIM-1、VCAM-1和激活素A在新诊断MM(NDMM)合并KI的病情演变、分期和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血液科住院的70例NDMM患者,包括62例症状性MM和8例冒烟型MM(SMM);同时纳入12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7例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R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HC)。收集纳入者的临床资料及MGUS、MGRS、NDMM患者骨髓穿刺活检、M蛋白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GAL(uNGAL)、尿TIM-1(uTIM-1)、血清TIM-1(sTIM-1)、尿VCAM-1(uVCAM-1)、尿激活素A水平。根据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MGUS组、MGRS组、NDMM组和HC组,根据KI情况将患者分为MGUS组、MGRS组、KI组和非肾损伤(NKI)组,KI组依据动态疾病治疗状态分为治疗前MM亚组、治疗后达到部分治疗反应(PR)以上(>PR)亚组、复发MM亚组。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各指标对NDMM合并KI的诊断价值,计算最佳截断值;依据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分为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及低于最佳截断值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指标在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和低于最佳截断值组的总生存期(O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NDMM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和HC组(P<0.05),MGRS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P<0.05),KI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NKI组(P<0.05),治疗前MM亚组、复发MM亚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PR亚组(P<0.05)。uNGAL、uTIM-1、uVCAM-1、sTIM-1及尿激活素A与肌酐、β2-微球蛋白、R-IS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5)。uNGAL、uTIM-1、sTIM-1、尿激活素A与24 h尿轻链水平呈正相关(P<0.05),uNGAL、uTIM-1与克隆性浆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根据ROC曲线得出诊断MM相关KI的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774 ng/mL、1.978 ng/mL、144.400 ng/mL、33.730 pg/mL。Kaplan-Meier结果显示,高于uNGAL、uTIM-1、sTIM-1、uVCAM-1、尿激活素A各自最佳截断值的患者OS更差(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NGAL、R-ISS分期是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可能与MM病情进展和KI有关,是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标志物,有利于MM合并KI患者的早期诊治,且与R-ISS分期、24 h尿轻链、克隆性浆细胞比例等肿瘤负荷指标和MM患者总体生存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继, 张垚, 赵英强, 张秋月
    2025, 28(22):  2750-27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54KB) ( )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管理模式仍面临长期干预不足及综合防控效果有限的挑战。中医三级防控模式通过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多层级体系,结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及中医特色技术,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全周期管理。

    目的

    评价中医三级防控模式对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的管理效能,为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臂队列研究方法,于2020年10—12月入组天津市北辰区冠心病、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265例,通过"以患者为核心、村医/社区医师为执行主体、三级中医院专科医师为主导"的中医三级防控体系,给予患者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用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管理在内的中医健康管理措施,管理随访期共12个月,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从12个月内复发加重率、心肌缺血发生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得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心脑血管预防知识调查表得分、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生活行为相关指标方面评价患者的管理效果。

    结果

    265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214例(心绞痛193例,具有心肌梗死病史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稳定状态21例),脑卒中患者51例(均为缺血型脑卒中),男120例,女145例。在管理期结束后,共有14例患者脱落(冠心病患者4例、脑卒中患者10例),最终251例患者完成研究并纳入结果分析。管理12个月后,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复发加重率较基线下降(P<0.05)。在冠心病管理方面,患者管理12个月的心肌缺血发生率较基线下降(P<0.05),管理6个月时效果最为明显(P<0.05);患者管理12个月的SAQ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感知维度得分均较基线有所增加(P<0.05)。在脑卒中管理方面,患者管理12个月的NIHSS评分较基线下降(P<0.05)。在疾病认知方面,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管理12个月时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调查表得分较基线升高(P<0.05)。在冠心病与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控制方面,患者管理12个月时收缩压较基线下降(P<0.05);其余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行为改善方面,患者管理12个月时饮食偏甜率、饮食偏油腻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较基线降低(P<0.05);其余生活行为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三级防控的中医健康管理具有较好管理效能,可降低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加重率,帮助患者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相关危险因素,使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可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琳凤, 王晨霞, 贺金鹏
    2025, 28(22):  2762-27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37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的全球患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应对策略方面,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的短期干预效果,长期效果的评估亟待完善,关于随访频率和APP活跃度对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尚缺乏纵向研究支持。

    目的

    了解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和院外APP活跃度对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并分析规律随访的影响因素,为逐步引导T2DM患者规律随访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21—2023年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共同照护门诊管理的44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记录将其分为规律随访组(随访频次≥1次/3个月)和非规律随访组。查阅患者近3年健康档案,收集患者的代谢指标[BMI、腰围、臀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发症筛查情况、院外APP活跃度。比较是否规律随访患者及不同APP活跃度患者的代谢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规律随访的影响因素。

    结果

    规律随访组患者90例(20.1%),非规律随访组患者358例(79.9%)。规律随访组患者的APP活跃度优于非规律随访组(P<0.05)。规律随访组患者的HbA1c水平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规律随访组患者随访3年的HbA1c达标率高于非规律随访组(P<0.05),主动筛查频次高于非规律随访组(P<0.05)。不同配对血糖监测次数、饮食打卡次数、线上沟通时长、登录APP时长强度患者随访3年的HbA1c水平显示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P<0.05),但APP活跃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采用药物治疗、入组时HbA1c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具有更高的规律随访倾向(P<0.05)。

    结论

    在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的有效方式,应鼓励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同时,患者参与APP的活跃度与血糖控制密不可分,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尤其是对于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差的患者,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控糖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友兰, 蓝彦琦, 吴阿华, 张海霞, 黄健康, 郭志南
    2025, 28(22):  2769-27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6KB) ( )  
    背景

    厦门市自2014年开始以高血压等慢性病为切入口创新性地开展了"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防、筛、治、管、教、康"一体的连续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医患和谐,提升了患者获得感,但目前关于该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了解"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血压控制的因素,为持续提升该服务模式的健康管理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24年3月,选取厦门市下辖6个行政区2021年首次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且连续2年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65岁高血压患者为签约组(n=15 154),选取从未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65岁高血压患者为未签约组(n=8 838)。通过厦门市基本公共卫生云平台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信息、患病和用药情况等,通过"厦门i健康"平台匹配患者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通过厦门市老年人健康体检数据平台收集患者体检结果。对比分析2021年(基线)和2023年签约组与未签约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体检结果、生活方式及用药依从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

    结果

    签约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2021年的60.10%(9 108/15 154)提高到2023年的76.78%(11 635/15 154),两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未签约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2021年的62.24%(5 501/8 838)提高到2023年的68.61%(6 064/8 838),两年份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签约组患者2023年左侧舒张压、右侧收缩压较2021年的下降幅度大于未签约组(P<0.05)。签约组患者2023年的BMI分布及中心性肥胖、空腹血糖偏高、心电图检查异常发生率较2021年改善(P<0.05),运动情况和服药依从性较2021年亦有改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是未签约者的1.625倍(95%CI=1.536~1.719)。

    结论

    "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起积极作用,患者在家庭医生团队的干预下,开展更精细化、个体化的全程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得到改善,服务依从性更高,高血压控制率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晓晴, 郭桐桐, 张欣怡, 李林虹, 张亚, 嵇丽红, 董志伟, 高倩倩, 蔡伟芹, 郑文贵, 井淇
    2025, 28(22):  2776-27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36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认知障碍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构建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帮助社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预警与干预潜在患者,减轻社会医疗压力。

    目的

    构建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的预测模型,分析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

    方法

    于2024年4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年数据库中选取≥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7 334),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健康状况和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抑郁、认知功能数据。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5 133)和验证集(n=2 201),采用LASSO回归十折交叉验证法筛选最佳预测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认知障碍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等评估预测模型的性能。

    结果

    老年人的认知障碍检出率为14.48%(1 062/7 334)。LASSO回归筛选出9个潜在预测变量,分别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类型、运动、社交、ADL、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以60~69岁为参照,70~79岁的OR(95%CI)=1.238(1.109~1.504),≥80岁的OR(95%CI)=2.231(1.546~3.222)],受教育程度[以文盲为参照,小学及以下的OR(95%CI)=0.209(0.173~0.254),初中的OR(95%CI)=0.059(0.038~0.090),高中/职高的OR(95%CI)=0.043(0.021~0.089),大专及以上的OR(95%CI)=0.038(0.005~0.280)],婚姻状况[以有配偶为参照,无配偶的OR(95%CI)=0.691(0.562~0.851)],居住地类型[以城市为参照,农村的OR(95%CI)=2.144(1.617~2.842)],社交[以无社交为参照,有社交的OR(95%CI)=0.746(0.624~0.892)],ADL[以无障碍为参照,有障碍的OR(95%CI)=1.529(1.171~1.997)],抑郁[以无抑郁为参照,抑郁的OR(95%CI)=1.580(1.319~1.891)]是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7个预测变量,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95%CI=0.805~0.836)和0.839(95%CI=0.817~0.861);Hosmer-Lemeshow检验χ2=5.022(P=0.755)和χ2=3.963(P=0.86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存在显著一致性。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包含年龄、居住地类型等共7个指标的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准确度和区分度均较好,可用于预测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石佳瑞, 王梓力, 张薛晴, 宋玉磊, 徐桂华, 柏亚妹
    2025, 28(22):  2784-27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1KB) ( )  
    背景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认知症早诊早治服务的发展,而社区认知初步筛查是认知症早诊早治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认知筛查流程的首要关卡,其筛查质量直接影响老年人脑健康水平和认知筛查整体效率。

    目的

    了解南京市认知初步筛查服务的开展现况,为推动认知症服务中心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12月—2024年8月,对南京市全部社区认知症服务中心进行走访,以面向周边老年人群开展认知症早期筛查服务的12家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机构调查表,收集机构的基本情况及认知初步筛查服务开展情况。

    结果

    机构基本情况方面:9家(75.0%)机构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运行;12家机构的认知初步筛查服务平均开展时间为(16±6)个月;平均年筛查服务量为(245±235)人次;配置的认知初步筛查服务人员中,护士占比最高[36.8%(21/57)],仅4家(33.3%)机构同时配置了医生和护士。服务内容方面:2家(16.7%)机构采取多样化筛查方式进行认知筛查,认知早期干预服务种类为3~7种,4家(33.3%)机构已打通合作机构网络,5家(41.7%)机构计划打通合作机构网络,但仍有2家(16.7%)机构将筛查范围局限于所在小区;8家(66.7%)机构开展早期干预服务,9家(75.0%)机构提供早期随访服务。服务开展成效方面:12家机构的平均年认知症高风险人群筛出率为28.85%,8家机构的平均年认知症早期干预率为60.97%,9家机构的平均年认知症早期随访率为70.94%。资金来源方面,12家机构的认知初步筛查项目资金均来自机构自身或政府项目补贴。

    结论

    南京市社区认知症服务中心认知初步筛查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认知症早期防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工作人员配置不全面、认知初步筛查服务不规范、认知初步筛查服务进展缓滞、资金保障不充分等问题,仍需健全认知防控机制、加强认知防控保障、强化社会支持以推进认知症服务网络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身体指数与健康关系专题研究
    石小天, 王珊, 杨华昱, 杨一帆, 李旭, 马清
    2025, 28(22):  2791-27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97KB) ( )  
    背景

    肥胖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和超重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然而,近年来提出的"肥胖悖论"引起广泛关注,BMI和老年人死亡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中国老年人BMI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5年4—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行健康体检≥60岁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资料等,2024年3—4月完成随访,采用终点事件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04-30。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相关死亡。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BMI与死亡风险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599例老年人,男477例(79.6%),平均年龄(77±8)岁;根据BMI分为低体重组18例(3.0%),正常组221例(36.9%),超重组273例(45.6%),肥胖组87例(14.5%),中位随访时间为8.81年,截至随访结束,共有158例(26.4%)死亡。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BMI和死亡风险呈U型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变量后,与体重正常相比,体重过低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升高(HR=2.76,95%CI=1.37~5.55),此外,低BMI是老年人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5.55,95%CI=1.83~16.78),未观察到超重及肥胖对死亡的影响(P>0.05)。

    结论

    BMI和死亡的关系呈U型曲线,低体重是老年人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超重/肥胖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体重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菲, 韩正, 付晓雅, 顾瀚东, 顾可羿, 王为强
    2025, 28(22):  2798-28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09KB) ( )  
    背景

    由于全球肥胖率的上升,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身体圆度指数(BRI)是一种衡量内脏脂肪组织的新型肥胖指标,目前少有学者研究在体重正常人群中BRI与CMM的患病风险。

    目的

    探讨在体重正常人群中BRI与CMM高危风险的关系,探究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在这种关联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7—2021年参与安徽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BMI处于18.5~23.9 kg/m2的42 437名研究对象,经统一培训人员收集人群的一般资料、疾病史和相关生化指标。根据性别和是否患有CMM将研究对象分为男性非CMM组(n=14 546)、男性CMM组(n=2 741)、女性非CMM组(n=20 901)和女性CMM组(n=4 249),分别根据不同性别BRI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个水平(男,M1、M2、M3、M4;女,F1、F2、F3、F4)。采用Bonferroni法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段人群CMM患病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BRI四分位水平与CMM患病风险的关系。采用R 4.4.2软件的mediate函数探究在调整协变量后的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C)、收缩压在BRI与CMM之间关联的中介效应,并通过medsens函数对TyG指数的中介效应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男性群体中CMM组年龄、学历在高中及以上比例、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C、空腹血糖(FPG)、TyG指数、BRI、收缩压、舒张压及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脑卒中比例高于非CMM组(P<0.05),吸烟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CMM组(P<0.05)。女性群体中CMM组年龄、BMI、TC、TG、LDL-C、RC、FPG、TyG指数、BRI、收缩压、舒张压及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脑卒中比例高于非CMM组(P<0.05),学历在高中及以上比例、HDL-C低于非CMM组(P<0.05)。不同性别的BRI四分位水平中CMM患病率、饮酒比例、TC、TG、LDL-C、RC、FPG、TyG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MM的患病率随BRI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男P趋势<0.001,女P趋势<0.001)。不同性别和年龄段CMM患病率不同(P<0.001),且CMM人群中≥50岁占比(男89.4%,女91.2%)远高于<50岁(男10.6%,女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调整混杂因素,与BRI M1/F1水平相比,M2/F2、M3/F3、M4/F4水平的CMM患病风险均增加(P<0.001)。在BRI与CMM患病之间关联的中介分析中,调整性别、年龄、学历、吸烟及饮酒等协变量后,TyG指数介导占比(54.62%,95%CI=50.19%~60.00%)高于RC(22.98%,95%CI=20.70%~26.00%)和收缩压(24.05%,95%CI=22.05%~27.00%),明显介导了BRI与CMM患病之间的关联。

    结论

    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BRI水平与CMM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而TyG指数对这种关联起明显中介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美霞, 尹金念, 吴玫, 杨星, 周全湘, 杨敬源
    2025, 28(22):  2806-28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17KB) ( )  
    背景

    研究证据提示了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BMI与认知功能均存在关联,但既往研究TyG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时,较少考虑BMI在两者关系中的潜在影响,三者的关系仍不清楚,探究BMI对TyG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影响对预防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精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人BMI对TyG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影响,为预防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7—8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县(区)12个村的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认知功能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利用实验室指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计算TyG。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TyG与认知功能的关联以及TyG与BMI分组的交互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结果

    TyG与BMI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未纳入混杂因素的模型1中,TyG与低BMI的交互项对老年人的MMSE评分存在影响(β=-0.515,95%CI=-0.809~-0.222,P<0.001);在调整了相关协变量后的模型2中,TyG与低BMI的交互项对老年人MMSE评分仍存在影响(β=-0.351,95%CI=-0.601~-0.102,P<0.05)。进一步将BMI分层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低体重组中,TyG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rs=-0.330,P<0.001),较高的TyG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β=-0.251,95%CI=-0.421~-0.081,P<0.05),以TyG的最低四分位数Q1组为参照,Q3、Q4组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升高(Q3:β=-0.453,95%CI=-0.862~-0.043,P<0.05;Q4:β=-0.503,95%CI=-0.957~-0.050,P<0.05)。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没有发现TyG与MMSE的关联。

    结论

    TyG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受BMI的影响,在低体重老年人群中发现了高TyG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关联,加强对低体重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的监测和控制,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社会·行为·心理
    杨涵单, 乔雯, 何姝, 陈易, 童云梅
    2025, 28(22):  2813-28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9KB) ( )  
    背景

    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呈增长趋势,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现有治疗方法仍较局限。接纳承诺疗法(ACT)是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核心代表之一,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较局限。

    目的

    了解ACT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和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4月就诊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n=70),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对照组(n=35)和干预组(n=35)。对照组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联合舍曲林进行干预,干预组采用ACT联合舍曲林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通过两组干预前后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AFQ-Y8)及睡眠监测结果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最终对照组30例、干预组32例完成研究。经过8周治疗后,干预组的AIS、SDS、SIOSS、AAQ-Ⅱ、AFQ-Y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总时间(TST)、睡眠效率(SE)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潜伏期(SL)和觉醒时间(WASO)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ACT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自杀意念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文敏, 周永玲, 刘静静, 蒋苛晴, 刘娟, 朱晓丹
    2025, 28(22):  2819-28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1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84KB) ( )  
    背景

    认知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认知补偿训练是针对认知障碍的有效疗法,但当前相关研究的干预模式多以线下为主,基于移动医疗APP实施认知补偿训练的干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基于移动医疗APP的认知补偿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并分析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23年6—12月于宁夏宁安医院就诊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9例)和干预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定期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移动医疗APP的认知补偿训练,干预时间为12周。采用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测评量表(BACS)、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BACS得分和SQLS得分,并检验BACS得分在组别和SQLS得分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最终对照组27例、干预组27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12周时,干预组BACS总分及数字序列、伦敦塔、言语记忆、语义流畅性、字词流畅性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SQLS总分及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BACS得分在组别和SQLS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240,95%CI=-0.556~-0.050)。

    结论

    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移动医疗APP的认知补偿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可以通过改善总体认知功能来促进个体感知到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尉晓霞, 陈诺, 王娟娟, 朱静芬
    2025, 28(22):  2826-28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00KB) ( )  
    背景

    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青少年提前接触烟草、吸烟低龄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聚焦职校学生,探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该群体吸烟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职校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控烟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市抽取职校学生5 074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抑郁和焦虑情况、烟草使用情况。其中,抑郁情况采用患者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PHQ-2)评估,焦虑情况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烟草使用情况根据WHO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问卷"划分为"均不使用""仅使用卷烟""仅使用电子烟""双重使用"4类。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抑郁和焦虑对烟草使用的影响。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 8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7%。职校生的卷烟使用率为11.23%(271/4 890),电子烟使用率为8.40%(133/4 890),双重使用率为5.69%(278/4 890)。分别有747名(15.28%)、1 259名(25.75%)、556名(11.37%)职校生检出抑郁情绪、轻度焦虑情绪、中重度焦虑情绪。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情绪会增加职校生仅使用卷烟(OR=1.64,95%CI=1.20~2.25)、仅使用电子烟(OR=1.88,95%CI=1.24~2.84)和双重使用(OR=2.32,95%CI=1.72~3.12)的风险;轻度焦虑会增加职校生双重使用(OR=1.81,95%CI=1.34~2.44)的风险,中重度焦虑会增加职校生仅使用卷烟(OR=1.61,95%CI=1.11~2.33)、仅使用电子烟(OR=2.19,95%CI=1.37~3.50)和双重使用(OR=3.05,95%CI=2.16~4.31)的风险。按性别分层后发现:抑郁情绪会增加男生仅使用卷烟和双重使用的风险(P<0.05),增加女生仅使用电子烟和双重使用的风险(P<0.05);中重度焦虑会增加男生3种烟草使用行为的风险(P<0.05),对女生双重使用的影响高于对男生双重使用的影响(OR值为5.24比2.77,P<0.05)。

    结论

    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增加职校生吸烟行为的发生风险,学校和家庭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疏导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并在传统烟草控烟工作基础上,加强对电子烟的控烟管理,防止出现烟草共用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