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22-08-20
    指南·共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撰写组
    2022, 25(24):  2947-29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088KB)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深入探讨慢阻肺的免疫发病机制并对其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干预可能为慢阻肺的防治提供新办法。基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慢阻肺免疫调节剂相关研究证据及具有免疫治疗作用的药物研发现状和趋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调节治疗专家共识》撰写组提出4条推荐意见:(1)细菌溶解产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等生物、化学制剂均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而发挥对慢阻肺的免疫调节作用;(2)针对流感病毒、肺炎球菌感染等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降低患者死亡率;(3)他汀类药物及维生素D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慢阻肺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二者在慢阻肺中的应用证据较少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积累证据;(4)中医药复方及虫草制剂或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本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慢阻肺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热点关注
    章琦, 李宝珍, 郑雪梅, 平宝华, 王晓艳, 李倩
    2022, 25(24):  2960-29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8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20KB) ( )  
    背景

    多重耐药菌可导致医院感染风险增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分析多重耐药菌研究现状及热点对今后深入开展细菌耐药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2000—2020年中国多重耐药菌研究热点。

    方法

    通过CiteSpace软件、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来在中国知网上发布的与多重耐药菌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相关文献增长规律、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的演变等。

    结果

    根据所获得的3 808篇有效文献,2000—2020年我国多重耐药菌相关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4年为低产出期,2005—2009年为缓慢增长期,2010—2015年为快速增长期,2016—2018年为相对平稳期,2019—2020年为后续发展期。关键词共现关系网络共识别出221个节点、302条连线,除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外,出现频次排在前20位的关键词中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ICU、大肠杆菌、抗药性、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重症监护室的中心性均≥0.10。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共现关系网络聚类为15个"簇",主要围绕以下4个主题展开:多重耐药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后、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多重耐药菌产生机制及防控。2000—2013年高被引突现词主要集中在耐药菌株、耐药性、抗生素、整合子等,2013年之后没有出现突现词。

    结论

    我国2000—2020年多重耐药菌相关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医院感染、抗生素、重点耐药菌株、整合子等是研究热点,但耐药性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李琴, 檀鑫,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2022, 25(24):  2965-29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901KB) ( )  
    背景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目的

    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

    方法

    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 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

    结论

    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喜杨, 孙宁玲, 曾哲淳, 王锦纹, 苏江莲
    2022, 25(24):  2975-29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555KB) ( )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进行居家医学观察,但其血压、心率(HR)等数据变化特点及血压管理情况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居家医学观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HR及测量频率的变化特点。

    方法

    通过iHealth云平台收集武汉市2019-12-01至2020-03-27所有通过iHealth BPM1型全自动智能血压计上传家庭血压测量数据并拥有连续血压值记录的ID号的高血压患者数据〔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并对其进行脱敏和敏感信息消除。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居家医学观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特点,采用ARIMAX多元回归评估年龄、性别、每日新发病例数、累计死亡数、不同时间粒度和交通管制等对患者血压、HR的影响。

    结果

    共1 232台血压表在118 d内记录了36 472次血压数据,男性平均SBP、平均DBP、平均HR均高于女性(P<0.05)。2020-01-23后,高血压患者的平均SBP由(141±19)mm Hg下降到(138±18)mm Hg(P<0.05)。通过ARIMAX多元回归调整月、周及年龄、每日新发病例数后发现,2020-01-23后居家医学观察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βSBP=-1.08×10-3P=0.028,βDBP=-6.35×10-4P=0.002),平均HR(βHR=2.02,P=0.003)、血压测量频率(β次数=0.035,P=0.002)升高;交通管制后居家医学观察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平均HR、血压测量频率变化不明显(P<0.05)。

    结论

    居家医学观察的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HR和血压测量频率均高于居家医学观察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交通管制后居家医学观察高血压患者平均SBP下降。利用互联网平台,高血压患者通过可传输的家庭血压测量设备进行血压测量及数据的评估和处理,能够更好地进行院外自我血压管理,体现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重要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韩伟红, 赵欢欢, 屠新敏, 王明航
    2022, 25(24):  2984-29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82KB) ( )  
    背景

    支气管哮喘为呼吸系统常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炎症表型。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与患者发病、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筛选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识别因素有助于评估病情和个体化诊疗。

    目的

    探索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分布并筛选其识别因素,为疾病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8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占比进行炎症表型分类,按照是否为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A)分为NA组和非NA组,按照是否为嗜酸粒细胞型哮喘(EA)分为EA组和非EA组,按照是否为混合粒细胞型哮喘(MA)分为MA组和非MA组,按照是否为寡细胞型哮喘(PA)分为PA组和非PA组。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筛选各表型相关影响因素,3种统计学方法中2种有统计学意义时为最终识别因素。

    结果

    18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NA 84例(45.7%)、EA 38例(20.7%)、MA 38例(20.7%)、PA 24例(13.0%)。单因素分析:NA组与非NA组过敏性鼻炎发生率、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与非EA组过敏性鼻炎发生率、Fe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组与非MA组Fe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组与非PA组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Fe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的影响因素为过敏性鼻炎〔OR=0.417,95%CI(0.205,0.848)〕、FeNO〔OR=0.978,95%CI(0.968,0.989)〕,EA的影响因素为FeNO〔OR=1.017,95%CI(1.009,1.025)〕,MA的影响因素为FeNO〔OR=1.007,95%CI(1.000,1.014)〕,PA的影响因素为体质指数(BMI)〔OR=1.165,95%CI(1.015,1.337)〕、FeNO〔OR=0.981,95%CI(0.965,0.998)〕(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NA分别与过敏性鼻炎、FeNO呈负相关(rs=-0.244、-0.361,P均<0.05),EA分别与过敏性鼻炎、FeNO呈正相关(rs=0.157、0.341,P均<0.05),MA与FeNO呈正相关(rs=0.236,P<0.05),PA分别与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FeNO呈负相关(rs=-0.156、-0.163、-0.159,P均<0.05)。综合3种统计学方法最终筛选出NA、EA的识别因素为过敏性鼻炎、FeNO,MA的识别因素为FeNO,PA的识别因素为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FeNO。

    结论

    在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中NA最多,PA最少;FeNO为各哮喘炎症表型的识别因素,对识别EA和MA具有特异性,结合过敏性鼻炎可能识别NA、EA,结合年龄可能识别PA。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耀霞, 杨巧红, 邱玮瑜, 余红雨, 黄贤珍, 柯琦琦
    2022, 25(24):  2992-29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51KB) ( )  
    背景

    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能够预防疾病复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过往研究提示50%以上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疾病消极应对方式,并对其预后和生命质量造成负向影响,但其疾病应对方式选择的个人及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尚不明晰。自我调节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脑卒中、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分析、综合干预、健康促进等研究中,目前尚缺乏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基于自我调节系统四因素理论探讨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6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信息饱和原则确定研究样本量,最终纳入15例患者。课题组成员和专家对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后确定最终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运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可归纳为2个主题:(1)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并存,包括积极应对(调整心态与控制情绪,正面疾病与自我激励,转变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平衡),消极应对(忍耐、回避、无奈接受、屈服、隐瞒);(2)影响应对方式选择的因素(社会支持、预后估计、行为益处获得情况、榜样的力量)。

    结论

    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并存,且消极应对情况不容忽视,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多途径个性化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健康行为益处教育,并善于发挥榜样引领、激励和监督的作用,以改善患者疾病消极应对的状况、增强积极应对,最终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蔡郑婷, 胡连信, 王泽峰, 谢广东, 林贤伟
    2022, 25(24):  2998-30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37KB) ( )  

    近年来,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率逐年升高,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量表来进行儿童ASD的筛查和诊断。本文通过对儿童ASD筛查及诊断量表所适用的年龄、评估方式、计分方法、评定标准和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从多维度分析、总结常用的一级筛查量表、二级筛查量表和诊断量表的特点、用途、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的优缺点和差异。基于专业使用与家庭使用的双视角对ASD量表进行深层次地解析与重构,探索可用于儿童ASD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旨在缓解专业人员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儿童ASD筛查与诊断的准确性,并降低误诊率和假阳性率,为儿童ASD早期干预数据的收集以及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经纬, 李群, 杨硕, 冉志蓉, 郑明明, 朱囡囡, 程鹏, 陈苑苑, 石丽, 张许来
    2022, 25(24):  3005-30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922KB) ( )  
    背景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寻找新的可靠的影像学技术、提高早期AD的临床诊断率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挑战。

    目的

    探讨AD患者脑内酰胺质子含量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首次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55岁以上A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AD组(n=41例)。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n=37)。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分别评定两组认知功能与精神行为情况,运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 w)磁共振成像对两组受试者行颅脑摄片成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脑内酰胺质子含量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因子的关系。

    结果

    (1)A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MMSE和BEHAVE-A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2 ut下右侧海马、2 ut下左侧海马、2 ut下海马(总)、4 ut下右侧海马、4 ut下左侧海马、4 ut下海马(总)酰胺质子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3 ut下左侧海马、3 ut下海马(总)区酰胺质子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 ut下右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偏执和妄想因子(rs=0.574,P=0.040)、幻觉因子(rs=0.595,P=0.032)、日夜节律紊乱因子(rs=0.591,P=0.033)呈正相关;3 ut下右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偏执和妄想因子(rs=0.588,P=0.034)、幻觉因子(rs=0.572,P=0.041)、日夜节律紊乱因子(rs=0.650,P=0.016)呈正相关;3 ut下左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定向力呈负相关(rs=-0.590,P=0.034);3 ut下海马(总)酰胺质子含量与偏执和妄想因子(rs=0.625,P=0.022)、幻觉因子(rs=0.606,P=0.028)、日夜节律紊乱因子(rs=0.611,P=0.026)呈正相关;4 ut下右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情感障碍因子(rs=0.615,P=0.025)呈正相关;4 ut下左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视空间(rs=-0.570,P=0.042)、注意集中(rs=-0.570,P=0.042)、记忆力(rs=-0.732,P=0.004)呈负相关;4 ut下海马(总)酰胺质子含量与情感障碍因子(rs=0.580,P=0.038)呈正相关。

    结论

    AD患者脑内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可能与患者的认知和精神症状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克, 李同林, 宫帅, 江美芳
    2022, 25(24):  3013-30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11KB) ( )  
    背景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常用治疗药物,但其治疗效果评价研究较为缺乏。微小核糖核酸(miR)被证实参与COPD的发病,其中miR-210、miR-181a与COPD患者关系密切。目前临床有关miR-210、miR-181a与COPD患者ICS治疗效果的关系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讨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与COPD稳定期患者ICS治疗效果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三六三医院门诊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86例,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4周后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将肺功能分级降低≥1个级别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降低≥2分判断为有效并归为有效组,其余纳入无效组。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CAT评分与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ICS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指标、CAT评分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以分析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对COPD稳定期患者ICS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结果

    ICS治疗后,COPD稳定期患者FVC、FEV1、PEF等高于治疗前,CAT评分及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ICS治疗前患者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0.05)。ICS治疗后患者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与FEV1呈负相关(P<0.05)。有效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治疗前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预测COPD患者ICS治疗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0.844。

    结论

    ICS治疗有效的COPD稳定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均低于无效患者,且治疗前血清miR-210、miR-181a表达水平可较好地预测ICS治疗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扬舟, 李亚萍, 阳衡, 叶辉, 张志辉, 宋治
    2022, 25(24):  3018-30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0KB) ( )  
    背景

    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卵圆孔未闭(PFO)均具有发作性特点,但目前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PFO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PFO的可能关系。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依据主要临床诊断分为偏头痛组(n=266)、癫痫组(n=286)、晕厥组(n=187)、眩晕组(n=6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n=48)。比较各组及组内不同年龄患者PFO阳性率与人群整体PFO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

    共1 030例患者完成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共检出390例PFO患者,阳性率为37.9%。去除无法归类者,340例PFO阳性患者按右向左分流(RLS)分级:RLS 1级109例,占32.1%;RLS 2级148例,占43.5%;RLS 3级83例,占24.4%。各组RL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组、癫痫组、晕厥组、眩晕组、TIA组患者PFO阳性率依次为46.2%、40.6%、35.8%、33.8%、22.9%。偏头痛组、癫痫组与晕厥组患者PFO阳性率高于人群总体PFO阳性率(P<0.05);偏头痛组、癫痫组、晕厥组、眩晕组11~岁、21~岁、31~岁患者PFO阳性率均高于人群总体PFO阳性率(P<0.05)。

    结论

    PFO与偏头痛、癫痫及晕厥可能存在临床关联,在年轻患者中进行PFO筛选可能更有意义,但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庞如利, 吴梅青, 石泽延, 林雨, 粟燕云, 周宝文, 白子文, 赵卫华
    2022, 25(24):  3022-30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5901KB) ( )  
    背景

    感染是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病原微生物的早期检测对于改善血液病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近年来出现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样本量小、检测快、不易受污染、可检测出培养法不能检测的边缘微生物的优点。

    目的

    探讨mNGS技术检测所揭示的感染谱,以明确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病因并指导治疗。

    方法

    标本来源于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期间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症状的53例血液病患者,对53例患者的58个样本(全血、脑脊液、胸腔积液、组织、腹腔引流液、关节液、痰液、右下肢穿刺液)进行mNGS技术检测。在进行mNGS技术检测的同时,52例患者(55个样本)采用培养法检测致病微生物、46例患者(50个样本)采用G/GM试验检测致病微生物、44例患者(48个样本)采用PCR检测致病微生物。

    结果

    mNGS所揭示的血液病患者的感染谱显示,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痤疮丙酸杆菌(42例次)、表皮葡萄球菌(33例次)、人葡萄球菌(32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为约翰逊不动杆菌(26例次)、越南伯克霍尔德菌(20例次)、乌汶克霍尔德菌(19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限制性马拉色菌(2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细环病毒(分别为26、14、19例次)。1例重型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均检出刚地弓形虫。与培养法、G/GM试验、PCR相比,mNGS技术具有较高的阳性率(P<0.05)。本研究中根据mNGS技术检测结果调整用药的患者有6例,其中4例经治疗好转,2例治疗效果欠佳。

    结论

    本研究利用mNGS技术揭示了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谱,证实mNGS技术可有效帮助确定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因和指导治疗,但其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可降低错误诊断的机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华华, 田涛, 张冬梅, 刘红, 李旭波, 马文元
    2022, 25(24):  3029-30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99KB) ( )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状态,患者多存在食欲不振、腹泻、腹胀、便秘等营养及代谢问题,营养及代谢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其预后,目前对于营养评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但关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有效评估方法。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营养指标,同时比较其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9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按照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住院死亡组43例与住院存活组156例,按照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1年死亡组51例与1年存活组148例,按照半年内是否再入院分为半年再入院组69例与非半年再入院组130例。通过查阅病历、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体质指数(BMI)、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不同营养评估方法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评估价值。

    结果

    住院死亡组与住院存活组年龄、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死亡组与1年存活组年龄、身高、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再入院组与非半年再入院组BMI、ALB、GNRI、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NRS2002评分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年龄、ALB、NRS2002评分是患者1年死亡的影响因素,NRS2002评分是患者半年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ALB、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AUC分别为0.76〔95%CI(0.68,0.84),P<0.001〕、0.80〔95%CI(0.73,0.86),P<0.001〕;ALB、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的AUC分别为0.75〔95%CI(0.67,0.82),P<0.001〕、0.82〔95%CI(0.76,0.88),P<0.001〕;NRS2002评分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半年再入院的AUC为0.73〔95%CI(0.65,0.80),P<0.001〕。

    结论

    NRS2002评分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1年死亡、半年再入院的发生风险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与BMI、血清ALB水平、GNRI相比更具优越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永剑, 齐伟静, 王翼鹏, 黄莎, 李丛, 魏娜, 胡洁
    2022, 25(24):  3036-30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22KB) ( )  

    产后抑郁(PPD)是产妇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着产妇及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化识别产妇孕期危险因素并预测PPD的发生风险可为PPD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提供时间和空间。近年来,构建PPD预测模型广泛应用于PPD病因学研究领域,对不同类型的PPD预测模型进行分类与比较能为选择合适的方法构建PPD预测模型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拓展PPD筛查与诊断的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鹏, 黄艳平, 林铭佳, 经文娟, 蒋忠胜
    2022, 25(24):  3043-30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91KB) ( )  
    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TM)是临床常见的中枢性感染的一种,其起病较慢,症状不典型,病原学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目前有效的TM诊断工具较少。利用常见的临床症状、检查指标等建立诊断评分系体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目的

    建立TM临床诊断评分体系(TMCDS),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21年9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诊断为脑膜炎的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建模组(147例)和验模组(40例)。根据是否为TM将建模组分为非TM亚组(76例)和TM亚组(7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发热、头痛、意识障碍、颈抵抗),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CD4+ T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糖、氯、蛋白、细胞数)。建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M的影响因素;根据每个因素的β值所占比重设立相应分值,建立TMCD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MCDS诊断TM的价值。

    结果

    两亚组头痛、HIV感染、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颅内压>200 mm H2O(1 mm H2O=0.009 8 kPa)、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氯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单核细胞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CD4+ T淋巴细胞<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均是TM的影响因素(P<0.05)。将以上5个影响因素同时结合临床经验纳入脑脊液氯、脑脊液细胞数再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CD4+ T淋巴细胞<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均是TM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上述7个因素β值建立评分系统,将脑脊液氯降低β值设定为1分,其他因素β值与其的倍数即为该因素所对应的分值,因2个影响因素评分为负值,为方便临床,每个因素对应分值增加2.5分,最终建立TMCDS。TMCDS诊断建模组T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95%CI(0.735,0.879),标准误=0.037,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21.50分。TMCDS诊断验模组TM的AUC为0.766〔95%CI(0.610,0.921),标准误=0.079,P=0.004〕,灵敏度为0.789,特异度为0.667。

    结论

    通过7个变量建立的TMCDS简单易行,对于早期TM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汤爱洁, 戴秀娟, 胡鑫淼, 汪夏云, 吴茜
    2022, 25(24):  3049-30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821KB) ( )  
    背景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倩倩, 周健, 江志伟, 龚冠闻
    2022, 25(24):  3057-30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882KB) ( )  
    背景

    肠内营养是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最佳启动时机尚存在争议。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的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筛选关于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入院24 h后进行肠内营养或经口饮食,或入院后直接进行肠外营养。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3项RCT,包含1 1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0.61,95%CI(0.39,0.95),P=0.0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RR=0.56,95%CI(0.36,0.86),P=0.009〕、胰腺感染发生率〔RR=0.55,95%CI(0.33,0.91),P=0.02〕、治疗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MD=-2.18,95%CI(-2.55,-1.80),P<0.000 01〕低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干预措施为入院后直接进行肠外营养时,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0.28,95%CI(0.11,0.73),P=0.009〕、MODS发生率〔RR=0.40,95%CI(0.20,0.79),P=0.009〕、胰腺感染发生率〔RR=0.50,95%CI(0.25,0.98),P=0.04〕低于对照组。

    结论

    当前研究证据表明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疗效较好,入院24 h内启动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有益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典型病例
    邢莹, 普程伟, 尚柯, 屈晨雪
    2022, 25(24):  3065-30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74KB) ( )  
    背景

    中性脂肪沉积症伴肌病(NLSDM)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由于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可能就诊于神经科、心血管疾病科等多个科室,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其明确诊断有赖于基因检测,但多数患者由于不能及时明确诊断而延误治疗。此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可提示临床医生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目的

    探讨NLSDM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点。

    方法

    选取2021年6—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NLS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外周血并制备血涂片,分别采用瑞-姬氏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PO)和糖原染色(PAS)观察血细胞形态特点。

    结果

    瑞-姬氏染色: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中均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空泡。NAP染色:NLSDM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呈阴性反应,与正常人和感染患者差异明显,感染患者阳性率和积分值均明显增高;MPO染色:NLSDM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呈阳性反应,与正常人的中性粒细胞阳性程度接近,但弱于感染患者(阳性颗粒粗大并覆盖在细胞核上,导致细胞核结构不清);PAS:NLSDM患者、正常人及感染患者的中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程度均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NLSDM患者外周血多种白细胞胞质中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而中性粒细胞空泡与感染时的中毒性改变不同,通过NAP可对其初步鉴别,这种形态学异常是NLSDM的特征性改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万孝苗, 黎玲, 刘昌伟, 申超辉, 吴利雯, 周素娴
    2022, 25(24):  3070-30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73KB) ( )  

    鲁宾斯坦-泰比综合征(RSTS)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常表现出精神发育迟滞、宽拇指、钩形鼻等特征。RSTS可导致多器官发育不全,也可导致多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发育不全,甚至可累及皮肤(如毛母细胞瘤、多毛症等)。近年研究发现RSTS可增加患者患癌风险,但该病罕见,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虽部分患者可通过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确诊,但仍有不少患者无法确诊,因此需进一步明确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本文报道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疑似RSTS患者,通过对其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有一个CREBBP基因突变:c.3832G>A(p.Glu1278Lys),未发现患者父母该基因突变,表明该基因突变为新发突变,患者诊断为RSTS明确。RSTS十分罕见,确诊困难,通过本例患者的报道,可以提供该病更多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对该病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能够给未来诊治RSTS提供更多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