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2-05-05
    研究报告
    姜中石, 尤莉莉, 杨思琪, 樊子暄, 刘远立
    2022, 25(13):  1539-15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2KB) ( )  

    背景 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关于健康档案的研究多局限在某个城市或社区内,基于全国范围的从需方角度开展的跨省份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利用情况。

    方法  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人群,将调查对象分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一般人群6类。于2019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各抽取1个省份(浙江省、山西省、重庆市)的1个区和1个县,在相应区(县)内随机抽取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其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最终抽取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前来机构就诊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可查看情况、查看方式及满意度。

    结果  最终纳入居民10 067例,9 119例自述已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为90.58%。其中,0~6岁儿童的建档率为94.09%(2 787/2 962)、孕产妇的建档率为95.60%(956/1 000)、≥65岁非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的建档率为87.87%(616/701)、≥65岁高血压患者的建档率为88.87%(1 414/1 591)、<65岁高血压患者的建档率为92.91%(747/804)、≥65岁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为89.41%(895/1 001)、<65岁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为92.72%(471/508)、一般人群的建档率为82.20%(1 233/1 500)。在建立了健康档案的居民中,67.02%(5 990/8 938)可以随时查看健康档案,12.40%(1 108/8 938)反映不能查看健康档案,20.59%(1 840/8 938)表示从未查看过健康档案。5 990例可随时查看健康档案的居民中,查看方式以纸质健康档案居多〔4 538例(75.76%)〕。83.31%(4 352/5 224)的居民对健康档案服务表示满意。不同省份、区(县)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人群类别居民的建档率、健康档案可查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省份、就诊机构类型、区(县)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人群类别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与利用情况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有明显提高,利用率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高,居民满意度尚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老年人合理用药专题研究
    潘婉玉, 张春慧, 张振香, 陈静, 梅永霞, 林蓓蕾, 王少阳, 翟清华
    2022, 25(13):  1545-15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39KB) ( )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思蒙, 张晨, 孙雪, 王丽娜
    2022, 25(13):  1551-15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90KB) ( )  

    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并需要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的背景下,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情况。老年人PIM的发生率较高,PIM可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认知功能衰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我国对老年人PIM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在基层医疗环境下老年人PIM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PIM的现状、筛查与评估工具及应对模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PIM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规范药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园园, 徐志杰, 倪雅婷, 梁旭健, 胡雪婷, 方哲明, 祝悦, 方力争
    2022, 25(13):  1557-15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54KB) ( )  

    用药安全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多重用药可使老年人发生潜在不恰当用药(PIM)的可能性增加,常会引起药物间相互作用并导致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甚至会使老年人住院率、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增加。处方精简是一种基于"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同决策"理念的处方优化行为,旨在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社区是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问题突出。社区全科医生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对患者过去和当前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有着详细的了解这一优势,也有利于确保处方精简的顺利实施。然而,目前对我国社区老年人实施处方精简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阐述处方精简的定义、处方精简在社区环境下的实施过程与步骤及其干预效果,进而深入探讨处方精简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影响与意义,以期为我国社区处方精简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人群健康与流行病学研究
    王瑾瑶, 张年萍, 白志强, 王震坤
    2022, 25(13):  1564-15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76KB) ( )  
    背景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

    目的

    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

    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HME)疾病负担网站。本研究首先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段描述,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成年女性宫颈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总的来说,1993—1998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AAPC(95%CI)=0.6(0.3,0.9),P<0.05〕,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AAPC(95%CI)=-0.3(-0.5,-0.1),P<0.05〕。此外,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除某些时期外,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下降趋势,1916—1920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均达到峰值,然后趋于平稳,在年轻一代中略有下降。

    结论

    总体而言,队列效应的降低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年龄效应和周期效应的增加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汪亚萍, 景文展, 吴俣, 曹桂莹, 龙海, 刘利荣, 代丽丽, 曹婉娴, 刘民
    2022, 25(13):  1569-15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97KB) ( )  
    背景

    随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推广,HIV/AIDS患者的期望寿命延长,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愈发常见。且患者易发机会性感染、共感染等情况,健康状况不佳,医疗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然而,目前有关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我国四省份(北京市、河南省、贵州省、安徽省)HIV/AIDS患者因病所致的家庭经济负担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北京市、贵州省、安徽省各选择1家医疗机构、在河南省选择1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作为调查地点,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各调查地点选取2020年获取过医疗卫生服务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经济学特征、疾病状况及就医情况指标。根据患者2020年的自付医疗费用和家庭年收入计算费用收入比,以费用收入比>25%为出现了家庭经济负担,否则为未出现家庭经济负担。

    结果

    共纳入1 446例患者,患者费用收入比以≤1%(400例,27.7%)和>1%~5%(418例,28.9%)为主,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患者为237例(16.4%)。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户口性质、流动情况、医疗保险类型、家庭年收入水平、感染途径、CD4+ T细胞计数、就医形式的患者出现因病所致家庭经济负担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男性〔OR(95%CI)=1.729(1.050,2.853)〕,≥65岁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18~24岁者〔OR(95%CI)=3.445(1.188,10.227)〕,离异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未婚者〔OR(95%CI)=2.241(1.073,4.678)〕,事业单位人员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低于家务/待业/无业者〔OR(95%CI)=0.287(0.081,0.898)〕,家庭年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低收入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高收入者〔OR(95%CI)分别为3.556(1.471,9.428)和29.614(12.348,79.211)〕,经异性性行为感染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较经同性性行为感染者低〔OR(95%CI)=0.356(0.186,0.670)〕,从未接受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患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低于接受过ART者〔OR(95%CI)=0.241(0.055,0.835)〕,CD4+ T细胞计数为201~350、≤200个/μl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500个/μl者〔OR(95%CI)分别为2.347(1.237,4.515)和2.365(1.200,4.702)〕,仅住院者、门诊+住院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仅门诊者〔OR(95%CI)分别为12.492(5.592,27.818)和23.690(14.519,39.933)〕。

    结论

    HIV/AIDS患者费用收入比较低,部分患者出现了家庭经济负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水平等社会人口学和经济相关特征,感染途径、ART、CD4+ T细胞计数水平、就医形式等疾病和就医相关特征是影响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女性、老年、重症及家庭年收入较低的HIV/AIDS患者,继续完善和落实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切实、有效地降低HIV/AIDS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璐, 谷永胜, 李琳, 张凯华, 姚文涛, 吴宗锴, 何伟亮, 牛小莉, 李俐涛, 王贺波
    2022, 25(13):  1576-15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75KB) ( )  
    背景

    横断面研究表明,体内胆红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但国内乃至世界的大样本纵向研究数据有限。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对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且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1 mm的健康体检者11 394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既往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历次体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颈动脉超声等信息。将研究对象按随访过程中cIMT是否增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胆红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特征进行亚组Cox回归分析。

    结果

    10年间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者1 586例,累积发生率为13.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后,TBIL和IBIL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风险分别下降6.6%和17.4%〔HR(95%CI)分别为0.934(0.881,0.990)、0.826(0.777,0.877)〕。亚组分析显示,TBIL和IBIL对于不同亚组人群的保护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TBIL和IBIL水平是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独立保护因素,胆红素水平升高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风险,其中,IBIL对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更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殷淑娟, 况杰, 陈积标, 张晓林, 韩梦琦, 吴一帆, 贾伟杰, 易应萍
    2022, 25(13):  1582-15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76KB) ( )  
    背景

    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江西省脑血管病流行形势严峻。

    目的

    分析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流行特征及住院费用情况,为出血性脑卒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管理系统,获取江西省2015—2019年出院主诊断为I60~I61〔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标准〕的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信息,对其流行特征及住院费用进行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总计128 788例,其中脑出血115 254例(89.49%),蛛网膜下腔出血13 534例(10.51%)。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住院率由64.36/10万升高至86.05/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144.969,P<0.001);脑出血总住院率由58.96/10万升高至75.22/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27.089,P<0.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总住院率由5.41/10万升高至10.83/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59.513,P<0.00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及并发症前5顺位排序为高血压、肺部感染、脑梗死、其他脑血管病、糖尿病。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位住院时长为14(14)d;患者住院总费用由14 300.61元升高至15 982.47元,不同年份住院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34.590,P<0.001)。2017—2019年,药费在住院总费中占比最大,近3年均达35%以上,但3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323,P=0.190)。

    结论

    2015—2019年江西省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患者住院率持续增长,高血压、肺部感染为较常见的共病,住院费用负担仍较重,预防并发症、降低药费可能有助于减轻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经济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临床实践与改进研究
    宋艳, 庄妍, 刘欢, 王静
    2022, 25(13):  1589-1594,16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51KB) ( )  
    背景

    运动能力是血液透析患者强有力的死亡预测因子。因此,寻求便捷且有效的评价工具以实现患者运动能力的评估是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目的

    在中国与英国血液透析患者中对杜克活动状况指数(DASI)与日常体力活动问卷(GPPAQ)中的步速问题进行效度检验。

    方法

    于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选取中国某大学附属医院血液透析患者40例与英国莱斯特肾脏病网络系统血液透析患者39例。采用DASI和GPPAQ的步速问题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与步速,同时采用往返行走试验(SWT)与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PPB)的步速测试对患者进行测试验证。DASI的效度检验采用相关性分析,GPPAQ步速问题的效度检验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

    中国与英国血液透析患者的DASI和递增负荷往返行走试验(ISWT)呈正相关(r中国=0.39,rs英国=0.60;P<0.05),和耐力往返步行试验(ESWT)无相关关系(P>0.05)。根据GPPAQ中步速问题的自我评估结果,将中国血液透析患者归为慢速、平稳步速、轻盈步速、快速4类,4类患者客观测量的SPPB步速范围存在重叠,平均SPPB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英国血液透析患者归为慢速、平稳步速、轻盈步速3类,3类患者客观测量的平均SPPB步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自我评估为慢速患者的平均SPPB步速低于自我评估为平稳步速、轻盈步速者(P<0.05)。

    结论

    DASI可以有效测量中国与英国血液透析患者的运动能力。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中,GPPAQ的步速问题均无法协助患者准确报告自身步速,但在区分"慢"与"不慢"的步速上具有一定潜在效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巾英, 李华, 刘晓, 王黎, 彭滟, 杨燕妮
    2022, 25(13):  1595-16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19KB) ( )  
    背景

    生活方式因素是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性风险因素,基于科学评估的生活方式干预将是医护人员开展痴呆一级预防的重要策略和方向,但目前尚无专用于评估可降低社区居民痴呆患病风险的生活方式的工具。

    目的

    编制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我国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降低痴呆风险提供科学工具。

    方法

    基于健康促进相关理论回顾和文献分析构建量表的条目池,通过专家函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形成初始版量表。于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0例社区中老年人,使用初始版量表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订条目后形成修订版量表。于2021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506例社区中老年人,使用修订版量表进行大样本测试。通过对全部506例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并筛选条目后,将总样本随机分组为样本1(n=253)和样本2(n=253),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再次使用总样本进行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

    结果

    正式版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包括32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健康责任、健脑运动、健脑饮食、脑力活动、控烟行为、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精神成长),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18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657,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51,拟合优度指数(GFI)=0.852,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19,规范拟合指数(NFI)=0.743,非规准适配指数(TLI)=0.858,增值适配指数(IFI)=0.880,比较拟合指数(CFI)=0.876。总量表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43,Cronbach's α系数为0.862,奇偶折半信度为0.909,重测信度为0.864。

    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评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爱梅, 章新琼, 王婷婷, 章靓, 刘雪伟, 汪静雯, 马颖, 周文秀, 尹大伟
    2022, 25(13):  1603-16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905KB) ( )  
    背景

    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影响其运动目标的确立和克服困难的信念,了解其现状对肺癌患者运动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测评工具的常模,使得测量结果缺乏参照标准。

    目的

    建立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常模。

    方法

    将安徽省按地理位置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3个区域,于2021年1—8月采用区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600例肺癌患者,采用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建立该量表的均数、百分位数和划界常模。

    结果

    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9%。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总分为(67.66±14.90)分,效能期望维度得分为(63.09±18.13)分,结果期望维度得分为(73.48±14.10)分。本研究按性别、年龄分组(19~35岁为青年组,36~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建立了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均数常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规律运动习惯、有无伴随疾病、医院级别、科室类别、BMI、地区划分是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变量为依据建立分类常模;以5%为间隔,建立5分位至95分位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百分位常模;以(-s)、(-0.5s)、(+0.5s)、(+s)为界点,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按照量表总分由低到高分为极低、低、中等、高、极高5种状态。

    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安徽省的常模,可为研究该人群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提供参考标准,也为进一步探讨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兴兰, 黄奕敏, 王芬, 秦凤银, 张绮珊, 韩郭茵, 赖锦佳, 谭益冰
    2022, 25(13):  1612-1617,16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66KB) ( )  
    背景

    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给社会、患者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国家大力推进卒中防治工作,然而我国卒中院前延迟现状仍不容乐观。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一定程度上能预测患者卒中院前延迟的可能性,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目的

    调查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1年7—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三下乡"服务点接受义诊服务的居民700例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调查广东省居民的基本特征、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645份(92.1%)。645例调查对象中,312例(48.4%)对卒中一无所知,262例(40.6%)听说过"中风120"口诀。广东省社区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71.3±18.7)分,其症状警觉维度得分高于常模,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维度、症状归因维度、习惯反应样式维度、急救系统使用维度的得分及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分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与伴侣同住、"中风120"口诀知晓情况、开放性人格得分、情绪稳定性人格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是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广东省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较差,对卒中症状认知不足,社区应加强"中风120"的宣教力度,针对居民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多元化卒中教育模式,以有效提高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降低卒中诊治延迟发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基层卫生服务研究
    朱雪娇, 杨旻
    2022, 25(13):  1618-16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13KB) ( )  
    背景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有望成为解决老龄化社会中众多慢性病患者健康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服务质量有待关注。

    目的

    分析社区慢性病患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体验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体验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2020年6—9月,便利抽取浙江省杭州市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社区慢性病患者525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个体特征)、服务相关资料(服务特征)和服务体验3部分。采用基于服务差距分析模型的服务质量评价量表,计算服务感受-期望间的差距,以测量服务体验。在结构-过程-结果质量保障模型的指导下,假设结构性因素(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社区慢性病患者的个体特征)影响过程性因素(医养护一体化的服务特征),两者共同影响结果(慢性病患者的服务体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杭州市社区慢性病患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感受总均分为(5.14±0.44)分,期望总均分为(6.80±0.01)分,感受-期望间差距的总均分为(-1.65±0.4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病数量、是否更换过服务团队、接受的服务内容项目数和服务方式种类数是慢性病患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感受-期望间差距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体验主要受到服务特征(签约时长、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智慧医疗)的影响(路径系数=-0.51,P<0.001),服务特征直接影响服务体验(直接效应量=-0.51,P=0.002);个体特征(年龄、文化程度、自理能力、患病数量)直接影响服务体验(直接效应量=-0.14,P=0.026),并通过服务特征间接影响服务体验(间接效应量=-0.24,P=0.002)。

    结论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但服务体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可通过提高该服务内容的利用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智慧医疗的作用、为患者制定更为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等途径,进一步改善社区接受医养护一体化的慢性病患者的服务体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雪莹, 荆丽梅, 许艺帆, 楚天舒, 赵芸稼, 陈睿阳, 滕晓涵, 李水静
    2022, 25(13):  1624-16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90KB) ( )  
    背景

    安宁疗护全方位照护内容中,包括生存期评估和心理疏导在内的许多契合安宁疗护理念、符合患者需求的试点自主服务,因缺少收费依据无法纳入医保,成为制约安宁疗护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的

    系统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开展但未纳入收费和医保的安宁疗护自主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为规范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完善安宁疗护服务定价收费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上海市各区选取安宁疗护业务量较大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机构,最终调查30家机构。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自主服务项目调查表"对纳入机构开展调查,量表包括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两个方面的5类35项服务项目,由各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负责人根据过去一年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填写。

    结果

    29家(96.7%)机构的调查表被有效回收,其中28家(96.6%)开展了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开展项目中位数为27(15)项,25家(86.2%)开展了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开展项目中位数为25(15)项。5类服务项目在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开展项目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开展项目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舒适照护、安宁疗护适宜技术、心理支持、人文关怀5类服务项目,在住院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平均开展比例分别为85.7%、78.6%、48.6%、88.4%、67.5%,在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平均开展比例分别为86.3%、60.0%、42.0%、84.0%、62.0%。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试点自主服务项目开展较广泛,服务可及性和区域均衡性较好。亟须进一步规范服务项目内容,制定临床标准,完善价格收费机制,改革支付方式,以激励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郝爱华, 陈楚天, 万东华, 何群
    2022, 25(13):  1629-16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56KB) ( )  
    背景

    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建立完整的分级诊疗模式,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做支撑。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全科医生数量达到3.13人/万人口,但这一群体的工作满意度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目的

    调查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现状,了解影响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方法

    研究者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广东省8 710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人口学信息与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情况,以及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短式量表。使用SPSS 24.0软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识别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获得6 006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8.96%。广东省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0±0.87)分。满意度较高的前3位条目分别是"能够为其他人做些事情的机会"〔(4.03±0.64)分〕、"独立工作的机会"〔(4.02±0.69)分〕、"同事之间相处的方式"〔(3.99±0.61)分〕;满意度分值较低的条目分别为"收入与工作量"〔(2.98±1.04)分〕、"职位晋升的机会"〔(3.19±0.92)分〕、"工作表现出色时所获得的奖励"〔(3.39±0.93)分〕。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收入、行政职务、在团队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是否拥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专家号源、是否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是否提供慢性病长处方服务、是否自学相关知识、是否与其他团队沟通并交流经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高收入、有行政职务、在团队中处于核心地位、有专家号源、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提供慢性病长处方服务、自学相关知识、与其他团队沟通交流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越, 黄菊, 代涛
    2022, 25(13):  1636-16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13KB) ( )  
    背景

    医生是双向转诊中的关键角色,直接影响着双向转诊的执行,而有序、高效、互联互通的转诊系统有助于促进医生进行双向转诊。探究信息化对医生双向转诊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双向转诊、实现分级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构建信息化对医生转诊意向和行为影响的定性模型,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于2021年4—10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中与本研究构建模型相关的文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文献检索情况,对模型涉及的潜变量进行内涵界定和观察变量选取,进而构建信息化对医生转诊意向及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结合理论模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业务分析,构建相应的业务模型。

    结果

    构建的信息化对医生双向转诊意向及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确定了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信息化控制因素6项潜变量,以及各潜变量的观察变量。各潜变量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关/共变关系、因果关系。构建的业务模型可以清晰反映信息化的不同发展水平对医生转诊意向及行为的影响。业务模型显示,只有当信息化支撑在联通与共享的基础上支撑业务协同、信息系统功能完善且转诊标准与平台深度融合时,才能真正降低转诊的难度并促进双向转诊。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定性模型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相应定量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我国双向转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也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的适用范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循证护理与康复研究
    杨慧锋, 牛伟华, 施月仙, 张丽娟, 杨婷
    2022, 25(13):  1642-16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769KB) ( )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且CHF合并CI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及早识别影响CHF患者发生CI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有研究者对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不同研究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目的

    系统评价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Psych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CHF患者发生CI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对影响CHF患者发生CI的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调查样本量合计6 324例,其中CHF合并CI者1 753例。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14项研究共发现5种保护因素,22种危险因素;性别和收缩压水平对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尚无定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OR=0.45,95%CI(0.30,0.70)〕、年龄〔OR=1.17,95%CI(1.10,1.24)〕、糖尿病〔OR=2.17,95%CI(1.17,4.01)〕、贫血〔OR=3.03,95%CI(1.80,5.10)〕、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1,95%CI(0.88,0.94)〕是CHF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

    结论

    受教育程度高是CHF患者CI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增长、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是CHF患者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于亚琳, 郭瑞莹, 张雪琰, 董波
    2022, 25(13):  1651-16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832KB) ( )  
    背景

    心血管系统疾病作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中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循环系统慢性炎性反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脂质异常也是其年龄特异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运动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备受关注,其中抗阻运动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对于炎性反应、血脂异常的调节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

    探究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1-08-31的关于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包括第一作者及年份、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抗阻运动方案和结局指标。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包括合并效应量的统计、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Egger's检验法。

    结果

    共计纳入15篇文献,476例观察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SMD(95%CI)=-0.67(-0.89,-0.46),P<0.01〕、总胆固醇〔SMD(95%CI)=-0.37(-0.66,-0.08),P=0.01〕、三酰甘油〔SMD(95%CI)=-0.29(-0.53,-0.05),P=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95%CI)=-0.37(-0.67,-0.06),P=0.02〕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SMD(95%CI)=0.33(0.09,0.57),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周期≤12周时,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强度为高强度及在慢性病人群中,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阻运动对降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慢性炎性反应、改善血脂异常有较好的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琪, 李瑞青, 高静, 苏凯奇, 冯晓东
    2022, 25(13):  1659-16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003KB) ( )  
    背景

    远程康复(TR)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服务提供模式,其基于通信、远程感知与控制、虚拟现实/增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地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但目前TR运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方法学质量良莠不齐,较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地评价。

    目的

    对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方法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高,3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排除研究清单与理由、原始研究发表偏倚及其资金来源等是导致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涉及的7种结局指标、41个证据体中,8个GRADE分级为中级,23个GRADE分级为低级,10个GRADE分级为极低级。TR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抑郁症状、言语功能等的改善,与"面对面"的康复治疗或常规护理具有同等疗效,甚至部分TR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疗法。

    结论

    TR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考虑到目前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偏低,仍需严格、规范、全面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TR研究的选题、设计及成果报告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