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运动相关研究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危险因素及饮食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任英, 汪潮湖, 张南南, 包贇, 漆松涛, 邓瑛瑛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1): 2672-26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25
摘要437)   HTML5)    PDF(pc) (1972KB)(156)    收藏

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已成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有研究指出通过调整热量摄入、制订并实施运动计划能显著降低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可将非药物治疗措施如饮食运动干预应用于颅咽管瘤患者的体质量管理中,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和饮食运动干预策略,以期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颅咽管瘤患者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开展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并构建科学严谨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为全面提高颅咽管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2 ISPAD临床实践共识指南: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儿运动》解读
程经纬, 乔军军, 尹振, 胡俊鹏, 王庆贺, 柳杨青, 汪艳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0): 3719-37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27
摘要712)   HTML40)    PDF(pc) (1028KB)(720)    收藏

身体活动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儿因其血糖变化的复杂性需要更精准的运动处方指导,但此类人群的运动指南相对较少。随着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不断研究探索,2022年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ISPAD)更新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儿运动的指南。本指南将服务人群更精准地面向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患儿,从运动类型、运动时机、运动时血糖波动、胰岛素调整及营养补充等角度全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本文对《2022 ISPAD临床实践共识指南: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儿运动》指南的主要内容及重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为国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儿提供更科学的运动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运动是减重之本
王倩倩, 王晓航, 周潇滢, 邱山虎, 孙子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71-34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5
摘要704)   HTML21)    PDF(pc) (1369KB)(737)    收藏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逐年攀增,已成为危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减重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目前常见的减重方式有药物、手术及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但运动干预仍然是最为健康且最为基础的减重方式。运动可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代谢。当运动与其余减重方式相结合,可减少减重的不良反应,效果更好。在减重过后进行持续运动,还可以有效阻止反弹,保持减重效果。本文从"运动是减重之本"的定义、机制、效应和管理四个层面探索,并结合"中大医院经验"为运动减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眼针带针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术后心率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张迪, 李鸿鹏, 马江, 聂谦, 孙剑峰, 吴志鹏, 张宏才, 赵珏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6): 4535-45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81
摘要521)   HTML8)    PDF(pc) (994KB)(243)    收藏
背景

已知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非侵入性指标,常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短期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常用的冠状动脉病变手术方式,但术后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复发性心肌梗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MACE发生,但易合并消化道出血,不能持续有效地改善PCI预后。而眼针可有效减少胸痛持续时间和频率,运动疗法可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二者相结合的眼针带针运动在PCI术后的应用有待探索。

目的

探讨眼针带针运动对冠心病(CHD)患者PCI后HRV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2例PCI后中、低危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的分配比例随机分为眼针带针运动组或药物治疗组。眼针带针运动组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眼针带针运动,药物治疗组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受试者均完成了2周干预。收集患者以下资料:(1)基线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呼吸频率、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教育水平、职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患基础疾病数量。(2)主要指标: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PCI后24 h内和2周干预结束当天HRV。记录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内每5 min内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比值(LF/HF)。采用MACE评估干预后2、4、8周的预后。通过电话和门诊会诊记录心源性或全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重度心力衰竭、复发性心肌梗死、再次PCI、胸痛等情况。(3)次要指标: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I(hs-TnI)。(4)安全性指标:PCI后皮下血肿、皮肤病变、肌肉酸痛、呼吸异常、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局指标均在PCI后24 h内和2周干预结束当天测量。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LF/HF、SDNN、SDANN、SDNN index、LF、HF、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F/HF、SDNN、SDAN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药物治疗组CRP高于眼针带针运动组(P<0.05);两组NT-proBNP、CK-MB和hs-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运动组MACE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

结论

眼针带针运动在改善PCI后CHD患者的HRV方面比药物治疗更有效,MACE发生率更低,术后短期预后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高能量激光联合特定运动疗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伴腰痛患者多裂肌超声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孙晓蕾, 雷晓龙, 林佳声, 李克良, 郭澳, 张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456-34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71
摘要423)   HTML8)    PDF(pc) (1093KB)(258)    收藏
背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影响脊柱活动及躯干对称性的进展性三维骨骼畸形,有研究认为AIS不伴有疼痛,但最近的研究显示约有31.5%的患者伴有腰背疼痛。腰背痛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椎旁肌失衡及疲劳等因素所致。

目的

应用肌骨超声观察AIS伴腰部疼痛患者在高能量激光疗法(HILT)联合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PSSE)治疗后主弯顶椎旁多裂肌形态变化,评价联合治疗对椎旁肌失衡纠正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哈尔滨市第五医院脊柱侧弯矫治中心收治的AIS Rigo E1型患者30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采用HILT联合PSSE,对照组仅采用HILT。两组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进行肌骨超声检查、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患者腰椎关节活动范围检查、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治疗后多裂肌的变化与治疗效果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多裂肌凹侧横截面积、前屈度、左侧屈度、左旋转度、右旋转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多裂肌凹侧横截面积、凹侧厚度、凹凸侧横截面积比、凹凸侧厚度比、伸展度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RD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前屈度、左侧屈度、右侧屈度、左旋转度、右旋转度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伸展度低于治疗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凹凸侧多裂肌横截面积比与治疗后腰椎右旋转度呈负相关(r=-0.660,P<0.01),治疗后凹凸侧多裂肌厚度比与治疗后腰椎右侧屈度呈负相关(r=-0.614,P<0.05)。

结论

HILT联合PSSE可使脊柱侧凸顶椎凹侧多裂肌形态改变,减轻腰部疼痛,增加腰椎活动度及降低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单独使用HILT虽对多裂肌形态变化影响不明显,但可有效缓解脊柱侧凸引起的下腰痛。脊柱双侧多裂肌形态趋于平衡对改善腰椎侧屈与旋转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运动不是减重之本
蒋秋惠, 李学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77-3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4
摘要794)   HTML26)    PDF(pc) (1404KB)(387)    收藏

肥胖是日益普遍和代价高昂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少人认为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减重策略,甚至比控制饮食更有效。然而,肥胖个体运动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仔细权衡。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从运动的减重效果轻微、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的依从性差、肥胖者从事高强度运动的安全性及运动减重效果不佳的机制探讨等方面简要阐述"运动不是减重之本"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胡慧秀, 赵雅洁, 孙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695-2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摘要1223)   HTML35)    PDF(pc) (1794KB)(2599)    收藏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郑思婷, 何春渝, 周均, 孔叶, 杨薪瑶, 周海英, 魏晓霏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6): 3230-32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87
摘要608)   HTML18)    PDF(pc) (847KB)(558)    收藏
背景

自我管理可满足脑卒中患者及其家人的长期康复需求,但目前相关证据内容缺乏,临床尚无科学、规范的自我管理方案。

目的

评价和总结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世界卒中组织(WSO)、中国卒中协会、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医脉通,获取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证据,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类实验性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采用2017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 Ⅱ)及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制定的2016版文献评价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总结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

结果

共纳入36篇文献,其中指南9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类实验性研究5篇,随机对照研究13篇,汇总为组织管理、评估、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及监测与随访6个方面,共34条最佳证据。

结论

本研究汇总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自我管理的证据包含组织管理、评估、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及监测与随访6个方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临床情境,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需求选择最佳证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自我管理干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运动诱发电位评估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孟江涛, 杨思宇, 孙蕾, 雷瑞宁, 赵晓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2): 4098-41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52
摘要298)   HTML6)    PDF(pc) (814KB)(139)    收藏

肢体瘫痪是脑梗死常见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躯体障碍的同时还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近年来对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研究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医学评估工具被大家熟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可以从微观上探查患者白质纤维束结构的变化,将DTI和TMS-MEP联合即神经解剖及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联合,能更加精准地反映运动神经元损害程度,得到比临床功能指标更加客观的运动功能评估。本文基于DTI及经颅磁刺激(TMS)在皮质脊髓束中的作用对脑梗死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评估做一综述,概括DTI及TMS常用测量参数在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估中的价值,得出了DTI及TMS-MEP可以发现更为细微的神经及组织变化,是无创探索复杂脑组织结构的有力工具,通过DTI和TMS的联合,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有效探索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模式,将有助于为患者制订相应的神经功能康复方案,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澳大利亚运动转诊对中国全科诊疗与运动协疗分担机制探索的启示
李利强, 吴进, 张李强, 汪晓赞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9): 2311-23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62
摘要546)   HTML13)    PDF(pc) (1192KB)(356)    收藏

随着中国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各类慢性病患病率日益升高,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慢性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运动转诊(PARS)作为重要的诊疗方式之一,在国外慢性病防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澳大利亚的PARS成为"诊疗+协疗"的典范。本研究全面梳理了澳大利亚PARS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其实施经验进行汇总分析。结合中国医疗卫生和运动康复领域发展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构建中国全科诊疗与运动协疗的分担和互动机制:构建以全科医学为核心的转诊架构,促进全科诊疗与运动协疗协同治理;健全全科医学与锻炼生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医用运动与健康教练;推进服务制度体系创新,加快全科诊疗与运动协疗科学化流程建设;大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搭建全科诊疗与运动协疗的数据信息平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男性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研究
何荣, 张丽, 李鹏, 张晓玲, 张国, 臧懿然, 吴寿岭, 孙丽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4): 2997-30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29
摘要755)   HTML17)    PDF(pc) (1015KB)(168)    收藏
背景

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

目的

探究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

方法

本研究以既往参加开滦研究2018—2020年第6次随访体检且被抽取参加2020年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并于开滦集团旗下四家企业完成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降压药史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和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等),根据空腹血糖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组(n=220):<5.00 mmol/L、Q2组(n=240):5.00~<5.40 mmol/L、Q3组(n=230):5.40~<5.81 mmol/L、Q4组(n=234):≥5.81 mmol/L。以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作为有氧运动的形式,以baPWV水平作为反映四肢动脉僵硬度的指标,收集研究对象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相关资料〔SBP、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aPWV水平、代谢当量(MET)、最大摄氧量(VO2max)等〕,试验前记作1,试验后记作2;并计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记作?baPWV等)。比较Q1组、Q2组、Q3组、Q4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baPWV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不同血糖水平对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水平的影响。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924例,平均年龄为(36.9±7.7)岁。各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四组的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降压药史、SBP、DBP、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的baPWV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Q1组、Q2组、Q3组HR2高于HR1(P<0.01);Q1组、Q2组、Q3组、Q4组的baPWV2高于baPWV1(P<0.01);四组间的SBP1、SBP2、DBP1、DBP2、MAP1、MAP2、baPWV1、baPWV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aPWV1相比,不同血糖水平人群baPWV2平均下降36.0 cm/s。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Q4组相比,Q1组的?baPWV水平降低〔B(95%CI)=-18.96(-36.96,-0.96),P=0.04〕。

结论

有氧运动能即时改善动脉僵硬的程度,但高血糖减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僵硬度的作用,临床医生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有氧运动方案,以改善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老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网络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丹, 王建辉, 董建秀, 常文红, 秦璐, 刘琪, 陈晨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1): 2603-26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55
摘要553)   HTML12)    PDF(pc) (1386KB)(281)    收藏
背景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康复中心传统面对面的干预受到诸多限制,网络干预克服了地理位置、工作时间和交通等限制,更能节省医疗费用。

目的

探讨网络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知信行、体力活动水平和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PCI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网络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知信行调查问卷、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和依据患者运动日志对患者运动康复知信行水平、体力活动水平和运动依从性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网络干预对PCI术后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结果

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知识维度、态度维度、行为维度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知识维度、态度维度、行为维度和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低体力活动水平和总体力活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低体力活动水平和总体力活动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运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03);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运动不依从的风险相对较低〔OR=0.143,95%CI(0.034,0.594),P=0.007〕。

结论

基于网络干预能有效提高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知信行水平、体力活动水平和运动依从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运动针法可有效提高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有效性:一项Meta分析
费静雯, 林蕙泽, 张萍萍, 柳兰萍, 王翔, 申江红, 朱可欣, 杨涛, 于金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044-10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9
摘要731)   HTML15)    PDF(pc) (2621KB)(579)    收藏
背景

近年陆续出现了多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S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但尚缺乏新的关于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运动针法治疗ANSL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筛选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s、交叉研究、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03-25。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的17篇文献研究类型均为RCTs,共涉及1 226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10例,采用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616例,采用阳性对照或空白对照/安慰针/假针。Meta分析结果:(1)运动针法对照西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MD=-1.54,95%CI(-2.43,-0.65),P=0.000 7〕、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MD=-3.08,95%CI(-4.92,-1.24),P=0.001〕低于对照组,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大于对照组〔MD=-1.42,95%CI(-1.62,-1.22),P<0.000 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7,95%CI(1.19,1.35),P<0.000 01〕,但两组患者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11,95%CI(-19.12,8.91),P=0.48〕;(2)运动针法对照假针,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70,95%CI(-2.05,-1.35),P<0.000 01〕、RMDQ评分〔MD=-3.06,95%CI(-4.50,-2.70),P<0.000 01〕低于对照组;(3)运动针法对照物理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60,95%CI(-2.06,-1.14),P<0.000 01〕、RMDQ评分〔MD=-3.00,95%CI(-4.31,-1.69),P<0.000 01〕低于对照组;(4)运动针法对照推拿,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0,95%CI(-1.65,-1.35),P<0.000 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0),P=0.000 1〕。1篇文献报道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4/30)。

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运动针法能有效减轻ANSLBP患者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腰椎ROM及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RCTs进一步证实。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从临床角度解读《国际腹膜透析协会与全球肾脏运动网:腹膜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和运动指南》
杨长沅, 凌曦淘, 胡晓璇, 张腊, 秦新东, 刘惠, 卢富华, 苏国彬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031-10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13
摘要797)   HTML38)    PDF(pc) (1374KB)(854)    收藏

腹膜透析(PD)患者体力活动普遍不足、身体功能较差。身体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PD患者关心的健康问题,如何在PD患者中开展体力活动与运动干预并使身体功能保持良好状态一直缺少共识。2022年2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SPD)联合全球肾脏运动网(GREX)发布了全球首部PD患者的体力活动与运动指南。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相关推荐意见,从临床角度对该指南中有关体力活动的时机与PD液留腹、核心力量训练、常见症状与不良事件、个性化运动等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关心的内容进行重点解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熊丹, 谢海花, 李浩, 张泓, 谭洁, 赵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8): 997-10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35
摘要810)   HTML9)    PDF(pc) (2782KB)(253)    收藏
背景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rTMS的4种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追溯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方式进行。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790例患者,共涉及6种干预措施:高频rTMS(HF-rTMS)、低频rTMS(LF-rTMS)、间断性theta节律刺激(iTBS)、连续性theta节律刺激(cTBS)、假刺激、常规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HF-rTMS、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cTB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高于常规疗法(P<0.05),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r指数(MBI)和Barther指数(BI)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HF-rTMS、LF-rTMS缩短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高于假刺激(P<0.05)。不同措施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79.9%)>cTBS(75.3%)>HF-rTMS(71.1%)>iTBS(45.8%)>假刺激(20.2%)>常规疗法(7.7%),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iTBS(77.0%)>LF-rTMS(64.1%)>cTBS(61.0%)>HF-rTMS(38.0%)>假刺激(30.6%)>常规疗法(29.2%),提高MBI和BI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96.4)>iTBS(74.9%)>HF-rTMS(38.6%)>假刺激(30.7%)>常规疗法(9.4%),缩短MEP潜伏期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HF-rTMS(80.0%)>LF-rTMS(78.9%)>常规疗法(58.8%)>iTBS(24.9%)>假刺激(7.5%)。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在假刺激及常规疗法对照的基础上,LF-rTM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HF-rTMS和iTBS、cTBS;iTBS对上肢肌张力的降低具有明显优势;HF-rTMS对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干预效果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王茜茜, 沈睿, 王俊杰, 徐霓影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151-11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76
摘要1034)   HTML35)    PDF(pc) (2040KB)(893)    收藏
背景

运动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但目前其相关证据内容广泛且分散,临床尚无规范、全面的运动指导方案。

目的

检索、评价并总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

方法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临床顾问、DynaMed,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国际指南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英国皇家骨质疏松协会、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院、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医脉通、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研究所网站,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采用证据总结评价工作表(CASE)对临床决策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的真实性评价工具(2016版)对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2016版)对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临床决策2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22条证据。

结论

本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医护人员可参考最佳证据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合理的运动指导方案,减少其跌倒和骨折发生率以提高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的构建
刘晓, 彭滟, 张巾英, 邓梦惠, 龚德, 陈晓梅, 李洁, 杨燕妮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590-15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23
摘要700)   HTML13)    PDF(pc) (1455KB)(672)    收藏
背景

保持脑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高阶目标,运动作为备受关注的促进脑健康和降低认知障碍风险的重要干预措施,在2019年WHO发布的《认知衰退与痴呆风险防控指南》(简称《指南》)中受到强烈推荐。但由于《指南》鲜少就运动类型、运动量和干预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难以在社区内被付诸实践。

目的

构建促进我国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

方法

于2021年12月,系统检索国内外有关运动促进脑健康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提取及汇总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于2022年2—3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13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最终确定运动干预方案。

结果

共检索到8 943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汇总得到涉及干预对象及运动原则、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效果及其评价、运动注意事项5个方面的27条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构建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由6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0和0.925,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57(χ2=123.386,P<0.001)和0.275(χ2=139.548,P<0.001)。最终形成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包括一级指标7项(干预对象及运动原则、干预前评估、干预形式、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效果及其评价、运动注意事项)、二级指标33项。7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13、0.213、0.213、0.066、0.116、0.116、0.066,各层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均<0.100 0。

结论

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社区医护人员开展促进脑健康的运动干预工作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对大学生跟骨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李仕田, 吕晓港, 朱晓祺, 王嘉烨, 卢晓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725-7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35
摘要935)   HTML18)    PDF(pc) (1969KB)(237)    收藏
背景

目前国内鲜有文章探讨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对人群骨密度(BMD)的影响。外文文献中针对亚裔人群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且研究对象主要为低龄儿童。鉴于国外人群在遗传、饮食习惯等多方面与我国人群存在较大差别,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大学生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对跟骨BMD的影响,为了解大学生的骨骼健康状况和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设计,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选取南方医科大学不同年级大学生781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518名、男生263名,年龄为19~25岁。收集大学生一般资料和体格检查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脂肪体质量指数和去脂体质量指数)及生活方式信息(日坐姿时长,周运动时长,乳制品、碳酸饮料、茶水的摄入频率,钙剂补充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并测定跟骨BMD,然后对不同体格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的跟骨BMD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久坐行为、运动水平与跟骨BMD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久坐行为、运动水平对跟骨BMD的影响。

结果

781名大学生中,BMD正常率为50.3%(393/781),BMD异常率为49.7%(388/781);其中女大学生BMD异常率(59.5%)高于男大学生BMD异常率(30.4%)(χ2=58.849,P<0.001)。女大学生不同日坐姿时长、周运动时长BMD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0、6.559,P<0.05)。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跟骨BMD(T值)随着每日保持坐姿时间的减少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女大学生日坐姿时长与跟骨BMD呈负相关(β=-0.17,P趋势=0.011);女大学生的跟骨T值随着每周运动时长的增加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女大学生周运动时长与跟骨BMD呈正相关(β=0.15,P趋势=0.004)。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坐姿时长>8 h,日坐姿时长<4 h为女大学生发生跟骨BMD异常的保护因素〔OR=0.17,95%CI(0.04,0.68),P<0.05〕;相对于周运动时长<90 min,周运动时长90~150 min为女大学生发生跟骨BMD异常的保护因素〔OR=0.66,95%CI(0.44,1.00),P<0.05〕。

结论

女大学生跟骨BMD异常率高于男大学生,且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与女大学生跟骨BMD相关,在男大学生中未发现相关性。女大学生日坐姿时长<4 h、周运动时长90~150 min可有效保护跟骨健康,且每日保持坐姿的时间越短越有利于预防BMD异常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社区主观认知下降老年人的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存美, 舒刚明, 胡亦新, 马虹颖, 李佳黛, 张天一, 毛鑫, 吴冰, 闫瑾, 李天志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4): 4278-42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5
摘要1024)   HTML17)    PDF(pc) (2362KB)(243)    收藏
背景

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CR)及主观认知下降(SCD)均为老年人认知下降的早期阶段,MCR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痴呆前期有效预测综合征,早期对SCD老年人群进行MCR筛查,确定其影响因素,对减少老年人群痴呆及相关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社区SCD老年人的MCR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某社区开展的长期队列研究中选取SCD老年人(≥60岁)459例为研究对象。SCD的评估联合使用了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有关记忆的问题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中文版(MoCA-B)。采用6 m步速测定法评估老年人的步速,以同时存在SCD和步速下降者为MCR组,以不存在步速下降者为非MCR组。采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理因素、生活方式指标、心理因素、营养状态、患病情况、用药史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CD老年人发生MCR的影响因素。

结果

459例社区SCD老年人中,发生MCR者125例(27.23%)。MCR组和非MCR组老年人的年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每周运动时长、焦虑情况、营养状态、患病情况〔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肿瘤、骨关节炎、近2年骨折史、眼部疾病、口腔疾病〕、多重用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1.083(1.034,1.134)〕、BADL〔OR(95%CI)=0.952(0.914,0.991)〕、IADL〔OR(95%CI)=0.623(0.486,0.798)〕、每周运动时长〔OR(95%CI)=0.505(0.295,0.864)〕、焦虑情况〔OR(95%CI)=2.442(1.225,4.866)〕、高血压患病情况〔OR(95%CI)=1.948(1.086,3.497)〕、脑卒中/TIA患病情况〔OR(95%CI)=3.154(1.745,5.699)〕是社区SCD老年人发生MCR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SCD老年人MCR发生率较高,社区医护人员对社区SCD老年人进行MCR筛查时应更关注年龄、BADL、IADL、每周运动时长、焦虑情况、高血压、脑卒中/TIA等影响因素,协助控制慢性病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认知情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雅萌, 阳晓丽, 张彩虹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635-6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84
摘要916)   HTML29)    PDF(pc) (1685KB)(567)    收藏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衰弱作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衰弱常共存于老年人,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本文分析了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流行现状及发病机制,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及激素代谢紊乱等,总结了运动干预改善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可能作用途径,并发现目前关于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运动作用机制类研究仍然缺乏,而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形式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运动干预形式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作用靶点及干预效果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脑卒中伴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患者的睡眠结构研究
胡娅娅, 朱宁, 薛孟周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5): 4389-43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68
摘要767)   HTML22)    PDF(pc) (1705KB)(182)    收藏
背景

睡眠障碍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以睡眠期间反复刻板的肢体运动为表现的称之为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PLMS发病机制及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仍处在探索阶段,临床资料较少,国内外鲜有PLMS对脑卒中患者睡眠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究脑卒中伴PLMS患者的睡眠结构。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伴睡眠障碍且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脑卒中患者81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PSG监测数据后,依据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I)将患者分为非PLMS患者(对照组,PLMI<15次/h)和PLMS患者(试验组,PLMI≥15次/h)。比较两组清醒期PLMI、睡眠效率、N1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2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REM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睡眠潜伏期、觉醒指数、周期性肢体运动觉醒指数情况,分析PLMS与睡眠结构及相关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对照组42例,试验组39例。试验组清醒期PLMI、N1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N2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觉醒指数、周期性肢体运动觉醒指数高于对照组,睡眠效率、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睡眠潜伏期、AHI、REM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LMS与清醒期PLMI、N2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睡眠潜伏期、觉醒指数、周期性肢体运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19、0.250、0.271、0.312、0.828,P值分别为<0.001、0.024、0.014、0.005、<0.001),与睡眠效率(rs=-0.345,P=0.002)呈负相关。

结论

伴PLMS的脑卒中患者客观存在睡眠紊乱,睡眠效率降低,其可能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运动调节自噬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
吴长勇, 保苏丽, 徐菲, 彭云珠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629-6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24
摘要709)   HTML22)    PDF(pc) (1905KB)(546)    收藏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新陈代谢途径,其中溶酶体降解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并循环利用,对心血管稳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但过度或不足的自噬可导致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运动是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方法。运动调节自噬是双向和动态的过程。对于自噬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运动可恢复自噬水平及功能,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改善心室重构。本文综述了自噬的主要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以及运动调节自噬有益于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作用,得出运动对心血管疾病自噬的调节机制有益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但其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机制仍未充分阐述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2022年美国运动医学会《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身体活动指南》解读及启示
胥祉涵, 王世强, 李丹, 王一杰, 王少堃, 郭凯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5): 3083-30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3
摘要1299)   HTML49)    PDF(pc) (1730KB)(1680)    收藏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不断更新,T2DM患者的身体活动建议日趋完善,但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仍有难点有待解决。2022年2月,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在2010年《运动和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针对不同年龄段T2DM患者的身体活动、最佳活动时机、医疗干预与身体活动的有效性、身体活动和饮食注意事项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临床指导建议。本文对2022年指南的主要内容及重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对我国临床工作者开展T2DM患者运动/身体活动干预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偏颇质得分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运动的中介作用
刘雯琼, 朱燕波, 马方晖, 吴新瑞, 娄悦恒, 赵心源, 李玉琼, 龙利群, 陈皮皮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7): 3372-33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5
摘要696)   HTML20)    PDF(pc) (1988KB)(500)    收藏
背景

偏颇质、运动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三者之间两两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运动在8种偏颇质与HRQOL间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5年7—11月、2016年5—9月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小屋和采血车上的无偿献血者和陪同的非献血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动水平由自我报告获得;偏颇质采用中医体质量表(CCMQ)得分评价;HRQOL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得分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生命质量越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HRQOL、运动水平和8种偏颇质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运动在偏颇质与HRQOL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828份,回收1 77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填写不完整、存在逻辑错误)29份,有效问卷1 74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0%。1 742例受试者SF-36得分为(84.42±12.05)分,CCMQ中8种偏颇质亚量表得分分别为:气虚质(23.20±14.61)分,阳虚质(20.03±18.12)分,阴虚质(20.87±15.20)分,痰湿质(19.78±14.65)分,湿热质(21.70±16.57)分,血瘀质(17.68±14.08)分,气郁质(19.63±15.63)分,特禀质(15.30±13.62)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8种偏颇质得分与HRQOL(SF-36得分)均呈负相关(r为-0.413~-0.612,P<0.01);除特禀质外,其余7种偏颇质得分与运动水平呈负相关(r为-0.072~-0.176,P<0.01);运动水平与HRQOL(SF-36得分)呈正相关(r=0.145,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运动在除特禀质外的其余7种偏颇质与HRQOL间的中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作用效果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痰湿质(2.13%)、阳虚质(2.05%)、湿热质(1.88%)、阴虚质(1.55%)、血瘀质(1.48%)、气郁质(1.37%)、气虚质(1.16%)。

结论

中医体质的8种偏颇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特禀质)与HRQOL呈负相关,运动在除特禀质外的7种偏颇质与HRQOL中起不同程度的部分中介作用,但中介作用效果量均较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绝经后激素分泌改变引起脂代谢异常及运动干预对脂代谢异常调节的研究进展
段倩, 张培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536-15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7
摘要904)   HTML19)    PDF(pc) (1939KB)(464)    收藏

绝经是女性必然经历的正常生理阶段,因为绝经后体内多种激素分泌水平发生改变,由此引发的代谢紊乱困扰着众多女性,脂代谢异常是女性绝经后常见问题之一。由于脂代谢异常发病形式隐匿往往不易受重视,其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严重危害了绝经后女性健康。运动干预是防控脂代谢异常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了女性绝经后与脂代谢相关的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的分泌变化及其对脂代谢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运动方式对绝经后女性脂代谢异常的干预效果,并对绝经后激素分泌改变引起脂代谢异常的机制及运动调控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女性绝经前后E2、FSH激素水平的变化并不呈单一模式,这种变化通过多个机制共同作用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可在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后得到改善,从而为女性绝经后脂代谢异常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运动对抑郁症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王少堃, 王世强, 王一杰, 胥祉涵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7): 3443-34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73
摘要1669)   HTML54)    PDF(pc) (2832KB)(2063)    收藏

运动早已被研究证实可有效预防或治疗抑郁症,并已成为许多研究者推荐的抑郁症干预方法,但缺乏对既往有关抑郁症的运动干预方法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且目前各国仍缺乏统一的临床运动疗法指南。本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运动对抑郁症的影响,包括运动类型、强度、频率和运动量等因素对不同人群抑郁症的干预效果,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抑郁症的发生及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本文表明在抑郁症的运动干预中,有氧运动是最常选用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通常为中等强度到高强度,高频率和高剂量是推荐采用的运动频率和运动量;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为其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形态结构、提高一系列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从而增强神经元可塑性并改善神经分泌系统功能,减少神经炎性反应和氧化性应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本文能够为我国抑郁症临床运动处方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运动抗抑郁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10周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肖哲, 朱欢, 胡江平, 杨梅, 彭永, 周慧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349-23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18
摘要948)   HTML12)    PDF(pc) (2321KB)(235)    收藏
背景

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肥胖的发生、发展都有密切关系。运动干预是改善肥胖人群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运动强度的制定存在缺乏个体差异性及精度不够等问题。FATmax基于个体化的脂肪氧化速率而定,能实现运动强度的精准化、个体化。

目的

比较FATmax下的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从一氧化氮(NO)、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角度探讨运动改善微循环功能的机制。

方法

2021年3月,从湖北民族大学招募66例符合标准的肥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性别比例一致的情况下,随机将66例受试者分成对照组、有氧运动组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有氧运动组进行4次/周、60 min/次的有氧运动,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进行4次/周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其中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强度均维持在FATmax;对照组受试者维持正常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试验前1 d和试验后1 d测试三组受试者体质量、体脂率、体质指数(BMI)、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TcPO2)、肌氧饱和度(SmO2)及NO、eNOS、ET-1、VEGF、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

结果

试验前后,三组受试者体质量、BMI和体脂率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氧运动组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体质量、BMI和体脂率均低于试验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微血管反应性、TcPO2、SmO2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微血管反应性、TcPO2高于试验前及对照组,SmO2高于试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NO、eNOS、VEGF、HOMA-IR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NO高于试验前及对照组,eNOS、VEGF高于试验前,HOMA-IR低于试验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周基于FATmax的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均能降低肥胖大学生体质量、体脂率、BMI及HOMA-IR,且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在改善微血管反应性、胰岛素抵抗方面效果更佳。另外,运动可能通过改善NO、ET-1、VEGF等因子水平提高肥胖大学生微循环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胡楠楠, 郭红, 林可可, 张傲, 陈闪闪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421-24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49
摘要886)   HTML14)    PDF(pc) (2958KB)(483)    收藏
背景

水中运动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技术,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水中运动应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果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尚不清楚。

目的

对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

方法

2021年6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1-06-15。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AMSTAR 2、PRISMA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分级系统对纳入文献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等级评价。

结果

共纳入9篇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7篇。9篇文献中,1篇方法学质量为中等,1篇为低,7篇为极低;7篇报告质量相对完全,1篇存在一定缺陷,1篇存在严重的信息缺陷;共包括9种结局指标,49个证据体,证据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和极低质量。水中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使用水中运动联合陆地运动训练,被证实能够收获更好的康复效果。

结论

水中运动安全性尚佳,已被证实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及肌肉力量,纳入系统评价的整体研究质量和结局指标证据质量普遍较低,未来应扩大样本量、完善方案设计,深入探究水中运动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从而为脑卒中水中运动治疗的循证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钱贞, 卢同波, 何俊, 阮秋香, 汪超兰, 王鑫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0): 2468-24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0
摘要787)   HTML17)    PDF(pc) (2152KB)(598)    收藏
背景

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问题常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被忽视,其会引起一系列危害;此外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也常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目的

观察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2例。患者进入康复训练前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之后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CPET客观定量评估的结果制定精准化运动处方,患者进行12周有氧训练。比较康复训练前后CPET主要评估指标、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腿部劳累)及睡眠质量。

结果

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12周后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peak%pred)、峰值代谢当量(METpeak)、峰值心率(HRpeak)、峰值负荷(负荷peak)、无氧阈(AT)高于对照组,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腿部劳累)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12周后试验组患者VO2peak、VO2peak%pred、METpeak、HRpeak、负荷peak、AT高于组内康复训练前,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腿部劳累)低于组内康复训练前(P<0.05)。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12周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训练12周后试验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组内康复训练前(P<0.05)。

结论

通过CPET制定的精准化运动处方,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适能、运动强度、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降低运动疲劳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安徽省常模的构建
王爱梅, 章新琼, 王婷婷, 章靓, 刘雪伟, 汪静雯, 马颖, 周文秀, 尹大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603-16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18
摘要636)   HTML10)    PDF(pc) (2905KB)(209)    收藏
背景

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影响其运动目标的确立和克服困难的信念,了解其现状对肺癌患者运动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测评工具的常模,使得测量结果缺乏参照标准。

目的

建立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常模。

方法

将安徽省按地理位置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3个区域,于2021年1—8月采用区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600例肺癌患者,采用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建立该量表的均数、百分位数和划界常模。

结果

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9%。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总分为(67.66±14.90)分,效能期望维度得分为(63.09±18.13)分,结果期望维度得分为(73.48±14.10)分。本研究按性别、年龄分组(19~35岁为青年组,36~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建立了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均数常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规律运动习惯、有无伴随疾病、医院级别、科室类别、BMI、地区划分是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变量为依据建立分类常模;以5%为间隔,建立5分位至95分位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百分位常模;以(-s)、(-0.5s)、(+0.5s)、(+s)为界点,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按照量表总分由低到高分为极低、低、中等、高、极高5种状态。

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安徽省的常模,可为研究该人群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提供参考标准,也为进一步探讨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Meta分析
于亚琳, 郭瑞莹, 张雪琰, 董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651-16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0
摘要967)   HTML13)    PDF(pc) (3832KB)(301)    收藏
背景

心血管系统疾病作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中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循环系统慢性炎性反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脂质异常也是其年龄特异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运动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备受关注,其中抗阻运动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对于炎性反应、血脂异常的调节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

探究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21-08-31的关于抗阻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包括第一作者及年份、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抗阻运动方案和结局指标。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包括合并效应量的统计、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Egger's检验法。

结果

共计纳入15篇文献,476例观察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SMD(95%CI)=-0.67(-0.89,-0.46),P<0.01〕、总胆固醇〔SMD(95%CI)=-0.37(-0.66,-0.08),P=0.01〕、三酰甘油〔SMD(95%CI)=-0.29(-0.53,-0.05),P=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95%CI)=-0.37(-0.67,-0.06),P=0.02〕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SMD(95%CI)=0.33(0.09,0.57),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周期≤12周时,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强度为高强度及在慢性病人群中,抗阻运动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阻运动对降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慢性炎性反应、改善血脂异常有较好的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智能运动手环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应用效果研究
谭颖, 曹敏, 陈美铃, 赵泽迪, 郑澎, 冯慧瑶, 张玥, 董晓梅, 陈雄飞, 吴雪霁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0): 1264-12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57
摘要945)   HTML16)    PDF(pc) (1867KB)(474)    收藏
背景

智能运动手环在慢性病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运动手环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干预的依从性和积极性,但运动手环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应用效果证据有待补充。

目的

构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智能运动手环干预模式,探讨智能运动手环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应用效果。

方法

于2018年7—8月在广州市11个行政区中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然后在每家机构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10~15例作为干预组,同时招募与干预组年龄相差±2岁、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对两组患者开展干预,两组患者均接受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并由运动处方师开具运动处方,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佩戴智能运动手环,依托运动手环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并在运动处方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挑战目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得分、糖尿病综合控制指标水平,以及关键指标达标率。

结果

对照组92例患者、干预组144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干预和随访。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CA的饮食管理、足部护理管理维度得分及总得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两组患者各项综合控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较干预前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干预前降低、三酰甘油(TG)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组患者腰围(WC)较干预前降低(P<0.05)。在关键指标达标率方面,干预组患者的干预后糖化血糖蛋白(HbA1c)达标率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同期数据(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FPG达标率均高于干预前,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达标率均低于干预前(P<0.05)。

结论

使用智能运动手环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长期维持自我管理行为,保持血糖控制达标。血脂异常是影响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尽早启动药物干预以调节脂代谢紊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不同运动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钟鑫, 黄秋红, 覃尹, 曾雅畅, 覃桂荣, 陈青云, 徐明, 韦晓, 马翠, 黄燕凤, 戴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6): 699-7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72
摘要978)   HTML28)    PDF(pc) (974KB)(437)    收藏
背景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常见疾病,可导致早产、巨大儿、剖宫产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GDM患者代谢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GDM患者提供更适宜的运动方式。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有氧运动(AT)组70例、抗阻运动(RT)组70例、RT+AT组70例。AT组患者进行中等强度步行运动,RT组患者采用坐位举重哑铃,RT+AT组采用中等强度步行+坐位哑铃联合方式。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分娩时检测孕妇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观察妊娠结局。

结果

AT组、RT组、RT+AT组最终有65例、64例、62例完成试验。各组干预1、3个月FBG、2 hPBG、SBP、DBP水平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RT组和RT+AT组干预3个月时HbA1c水平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RT组和RT+AT组干预3个月时DBP水平均低于同组干预1个月时(P<0.05)。干预3个月后,RT+AT组2 hPBG、HbA1c水平均低于AT组和RT组(P<0.05)。三组胎龄、早产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胰岛素使用人数、孕晚期体质量增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AT组剖宫产发生率低于AT组和RT组,RT组和RT+AT组产后出血量均低于AT组(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身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AT组巨大儿发生率低于AT组(P<0.05)。

结论

AT、RT、RT+AT均能改善GDM患者的代谢指标,RT+AT更适宜;RT+AT改善GDM患者母婴结局优于AT、RT。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健康素养和运动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医疗不信任的影响研究
王梦妍, 王蕾, 陈英耀, 方红, 夏庆华, Russell L Rothman, 徐望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79-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36
摘要923)   HTML25)    PDF(pc) (1195KB)(681)    收藏
背景

医疗不信任可降低患者的医嘱遵从度和服药依从性,影响临床结局,可通过有效的干预得以改善,但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评估健康素养干预和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医疗不信任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开展的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上海市闵行区和长宁区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管理系统中招募T2DM患者800例,以社区为群随机分入对照组和3个干预组。所有患者接受常规护理,3个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基于提高糖尿病教育伙伴关系(PRIDE)工具包的健康素养干预、运动干预、健康素养+运动干预(综合干预)。基线时和干预实施3、6、12个月后及干预结束12个月后对患者开展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汉化版健康素养管理表(c-HeLMS)、汉化版糖尿病计算能力测试量表(c-DNT-5)、汉化版医疗不信任指数量表(c-MMI)。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干预效果。

结果

最终纳入780例患者。c-MMI量表在本人群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c-MMI的中位得分为31(7)分,医疗不信任(≥30分)率为65.9%(514/780)。随访期间,四组患者的c-MMI得分及医疗不信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健康素养干预组在3、6个月时医疗不信任风险下降,OR(95%CI)分别为0.42(0.23,0.78)和0.46(0.24,0.88);运动干预组在6、12、24个月时医疗不信任风险下降,OR(95%CI)分别为0.50(0.25,0.99)、0.43(0.22,0.86)、0.37(0.19,0.72);综合干预组在6个月时医疗不信任风险降低,OR(95%CI)为0.30(0.16,0.56)。

结论

基于PRIDE工具包的健康素养干预和步行运动干预均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c-MMI得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医疗不信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诱导的运动性低氧的预测方法研究
杨露露, 曲木诗玮, 司徒炫明, 何佳泽, 杨汀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212-2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38
摘要868)   HTML15)    PDF(pc) (1014KB)(589)    收藏
背景

运动性低氧(EI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与COPD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目前预测EID的指标多依赖肺功能且结论不一。

目的

探究适合基层医疗机构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诱导的EID的方法。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2020年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门诊进行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67例,同时完善了肺功能、6MWT、评估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并计算BODE指数。收集6MWT过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与试验开始时的静息血氧饱和度的差值(ΔSpO2),以ΔSpO2≥4%为EID判定标准。评估ΔSpO2与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的关系,绘制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EI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

结果

6MWT中的ΔSpO2与mMRC评分(r=-0.492,P<0.001)、CAT评分(r=-0.447,P<0.001)、BODE指数(r=-0.415,P<0.001)均呈负相关。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EI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65、0.71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分、14分、2分。

结论

mMRC评分、CAT评分及BODE指数均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发生EID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互联网+居家心脏康复模式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的动态轨迹研究
王洁,孙国珍,杨刚,鲍志鹏,刘沈馨雨,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2): 4074-40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218
摘要673)   HTML5)    PDF(pc) (1442KB)(708)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耐力下降依然存在,多项研究证明房颤运动康复行之有效,依从性是决定患者运动治疗是否持续获益的关键环节。因此,了解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建立患者居家运动康复外部动力内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的纵向随访数据,揭示运动依从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72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互联网+居家运动康复干预12周,并随访追踪至24周。收集运动后0~1周、2~4周、5~8周、9~12周、13~16周、17~20周、21~24周7个时间段内平均依从率,利用多阶段潜变量增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采用稳健最大似然估计(MLR)对均值、方差和协方差进行估计;以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是否存在合并症及频率依从性为协变量,对强度-时间依从性进行潜变量增长建模,采用MLR法对参数进行估计。结果 强度-时间依从性和频率依从性均为二阶二次型发展趋势模型,即依从性的发展存在转折点,在运动第12周。强度-时间依从性第一阶段(从开始到运动12周)呈二次型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随时间减缓(Q1
=-0.062,P<0.05),第二阶段(从运动12周到24周)呈线性下降趋势(S2=-0.081,P<0.05),且个体在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率依从性第一阶段呈二次型增长趋势,运动4周达到峰值,而后略有降低,第二阶段呈二次型下降趋势,下降速度随时间加快(Q2=0.003,P<0.05),且个体在初始水平和变化加速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间恒定协变量中,仅有是否存在合并症对患者运动1周内依从性水平存在影响(P<0.05)。运动1周至运动24周,患者运动频率依从性对强度-时间依从性均具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 运动干预期间,强度-时间依从性和频率依从性均逐渐升高并稳定于较高水平,随访期间依从性逐渐下降;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初始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较差,而频率依从性能正向预测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运动最佳证据总结
王婷婷,章新琼,王爱梅,韩世钰,张洪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9): 3671-36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05
摘要500)   HTML5)    PDF(pc) (1511KB)(411)    收藏
背景 围术期运动能够有效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健康结局,但国内外众多的运动干预方案存在差异,尚无围术期运动最佳证据总结。目的 检索、评价和总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运动相关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Up To Date、BMJ Best Practic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中国临床指南文库、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关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运动方面的相关证据,包括证据总结、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7月。由接受过循证医学系统培训的研究者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证据总结1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14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较高;从运动的必要性、运动人群、运动前评估、术前运动方案、术后运动方案、注意事项、效果评价7个方面汇总了22条最佳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运动的最佳证据,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运动管理,全面评估患者,并结合患者的偏好,围绕运动人群、运动前评估、术前运动方案、术后运动方案、注意事项、效果评价等内容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心肺运动功能的影响
黄鑫,钱钧,陈法余,郝建,姚燕妹,朱世飞,王静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8): 3615-36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7
摘要599)   HTML3)    PDF(pc) (1449KB)(235)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此病常年反复发作,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研究有氧运动对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观察稳定期COPD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心肺运动功能情况,探讨有氧运动改善身体功能、促进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解放军杭州疗养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氧疗、舒张支气管等常规治疗12周,试验组(其中1名受试者因急性发作症状退出试验)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脚踩功率自行车在无氧阈水平强度下规律进行有氧运动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清中IL-10、IL-17、MMP-9表达情况及心肺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有氧运动12周后,试验组IL-17、MMP-9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而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得分、峰值摄氧量(Peak VO2)、最大分钟通气量(VEmax)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而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 at AT)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启动、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够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健康状态,减轻炎性反应,增强心肺功能储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纤维肌痛综合征运动疗法的最佳选择尚待明确
邱勇,裴作为,汪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3): 2898-29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04
摘要624)   HTML0)    PDF(pc) (1318KB)(445)    收藏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常出现睡眠障碍、疲乏、广泛累及的软组织压痛,同时可伴随出现焦虑及抑郁,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干预的一种,被推荐为FMS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本文旨在简要总结传统运动、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改善FMS患者症状的证据,并初步分析运动治疗FMS的潜在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运动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机制
胡晓敏,叶佳美,王丽群,庞日朝,王文春,张安仁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5): 1984-19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44
摘要931)   HTML14)    PDF(pc) (1371KB)(772)    收藏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