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衰弱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蒋小曼, 徐欣怡, 丁玲玉, 郭银宁, 缪雪怡, 陈丽,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7): 2134-21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5
摘要250)      PDF(pc) (1105KB)(272)    收藏
背景

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并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

目的

比较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MetS在一般资料、血液检测及身体成分等临床指标的特征,并分析两者间相关性。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胃外病区因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入院的60~80周岁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衰弱及MetS发生情况分为:衰弱组45例,MetS组58例,衰弱+MetS组12例,正常组171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MetS及其诊断指标与术前衰弱的相关性。

结果

4组年龄、合并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所占比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身高、体质量、腰围、BMI、脂肪含量、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含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率、脂肪肌肉比、肌脂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46~1.190)、吸烟史(OR=2.156,95%CI=1.134~4.096)、NRS2002评分>3分(OR=2.359,95%CI=1.159~4.802)、C反应蛋白(OR=1.038,95%CI=1.003~1.073)、中心性肥胖(OR=0.405,95%CI=0.183~0.896)是老年胃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衰弱组呈现高龄、炎症水平升高、营养风险增加等特征,并且伴随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下降的消瘦状态;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炎症水平升高、白蛋白升高、糖脂代谢指标异常以及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增加为特征;衰弱合并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空腹血糖及HDL-C异常为特征,并且脂肪相关成分升高,肌肉成分无明显变化。在本研究人群中,衰弱与MetS无显著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衰弱对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
刘宇婷, 仇丽霞, 李育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7): 2119-2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07
摘要609)   HTML7)    PDF(pc) (1096KB)(250)    收藏
背景

目前认知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衰弱与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而两者之间中介与调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探讨衰弱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检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在衰弱与认知功能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参与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项目中的8 173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获取老年人衰弱、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社会参与、人口学资料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衰弱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在衰弱与认知功能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以及社会参与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结果

8 173名参与者中,1 769名(21.6%)患有认知障碍。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负向预测认知功能(B=-2.862,P<0.001)。链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1.713,95%CI=-1.944~-1.498)和抑郁(B=-0.435,95%CI=-0.531~-0.345)在一定程度上介导衰弱与认知功能的联系。衰弱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B=1.140,95%CI=0.822~1.457)以及抑郁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B=0.113,95%CI=0.015~0.211)均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功能,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B=-0.413,95%CI=-0.560~-0.266)。

结论

社会参与调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对衰弱和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改善社会关系质量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打破衰弱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研究进展
赵琳琳, 罗琪, 胡清华, 陈小垒, 杜娟, 邵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281-12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19
摘要719)   HTML12)    PDF(pc) (2043KB)(615)    收藏

衰弱已从强调以躯体衰弱为主的单一维度,发展为涵盖躯体衰弱、心理衰弱、社会衰弱等的多维度概念。围绕社区老年人开展多维衰弱的研究是解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碎片化难题,提升老年人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多维衰弱概念的演进历程,分类阐述可应用于社区老年人的多维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衰弱各维度间的相互作用,评估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对健康结局的预测价值。现有证据表明,多维衰弱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估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可预测残疾、疾病风险、死亡等多种健康结局,且衰弱不同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目前尚无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统一评价工具,其潜在发生发展机制也未明确,后续研究可基于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究多维衰弱的发生发展轨迹,以便于制定干预策略,为逆转或延缓社区老年人的衰弱进程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社区老年人可逆与潜在可逆性认知衰弱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新蕊, 黄丽, 曹立春, 屈会超, 张美琳, 刘欢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824-8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4
摘要375)   HTML13)    PDF(pc) (1693KB)(350)    收藏
背景

认知衰弱(CF)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可逆性认知衰弱(RCF)和潜在可逆性认知衰弱(PRCF),易导致跌倒、残疾和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不同分型CF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RCF与PRCF患病情况,探讨RCF与PRCF的影响因素,为CF(尤其是RCF)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于2023年6—8月,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天津市北辰区某社区体检的3 916名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社区居民一般情况调查表、FRAIL衰弱量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主观认知下降问卷(SCD-Q9)等。评估社区老年人不同分型CF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人发生不同分型CF的影响因素。

结果

3 916名老年人中,RCF老年人679名(17.34%),PRCF老年人440名(11.24%)。不同CF分型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睡眠障碍、高血压患病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脑卒中患病情况、血红蛋白(Hb)水平、慢性病用药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无CF为参照,女性(OR=2.186,95%CI=1.713~2.791)、年龄≥70岁(OR=3.056,95%CI=2.519~3.708)、有吸烟史(OR=1.753,95%CI=1.431~2.146)、有睡眠障碍(OR=1.275,95%CI=1.046~1.555)、Hb水平异常(OR=1.531,95%CI=1.026~2.284)、慢性病用药数量≥3种(OR=2.168,95%CI=1.490~3.156)与老年人较高的RCF发生风险有关(P<0.05),锻炼(OR=0.459,95%CI=0.382~0.551)与老年人较低的RCF发生风险有关(P<0.05);女性(OR=1.941,95%CI=1.465~2.573)、年龄≥70岁(OR=1.830,95%CI=1.460~2.292)、有饮酒史(OR=2.270,95%CI=1.734~2.970)、有睡眠障碍(OR=1.996,95%CI=1.557~2.560)、有脑卒中(OR=2.114,95%CI=1.026~4.355)、Hb水平异常(OR=1.991,95%CI=1.288~3.078)、慢性病用药数量≥3种(OR=1.626,95%CI=1.050~2.518)与老年人较高的PRCF发生风险有关,锻炼(OR=0.522,95%CI=0.423~0.644)与老年人较低的PRCF发生风险有关(P<0.05)。

结论

天津市北辰区社区老年人的RCF与PRCF发生率较高,建议在社区体检中加入CF评估,通过制定并执行多维度有效方案来延缓CF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老年人中心性肥胖和维生素D水平与衰弱的关系研究
尹单, 贺惠娟, 李梦盈, 王向荣, 李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8): 933-9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9
摘要603)   HTML24)    PDF(pc) (1390KB)(203)    收藏
背景

中国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衰弱发生率增高,探究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维生素D水平在衰弱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衰弱管理至关重要。

目的

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探究维生素D水平在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衰弱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为老年人衰弱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年(T1)和2014年(T2)中1 364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水平,并采用体质量校正腰围指数(WWI)测量中心性肥胖、衰弱指数(FI)测量衰弱。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分析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衰弱之间的因果时序关系,并探讨维生素D是否作为中介因素参与中心性肥胖与衰弱的发生。

结果

T1老年人衰弱检出率为21.8%(298/1 364),T2衰弱检出率为31.2%(425/1 364)。在两个时间点上,WWI与维生素D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FI均呈正相关(P<0.05);维生素D水平与FI均呈负相关(P<0.05)。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 WWI能够预测T2 FI(β=1.124,P<0.05),T1 FI能够预测T2 WWI(β=0.125,P<0.05)。纵向中介效应分析表明,T1 WWI不仅可以直接预测T2 FI(β=0.040,P<0.05),还可以通过T2维生素D水平的中介作用预测T2 FI(β=-0.131,P<0.05)。

结论

中心性肥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衰弱,同时也能通过维生素D水平的部分纵向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老年人的衰弱。老年人应定期监测中心性肥胖与维生素D水平,预防或延缓衰弱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血常规炎性指标构建衰弱/衰弱前期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研究
石小天, 王珊, 杨华昱, 杨一帆, 李旭, 窦国泽, 马清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587-5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24
摘要533)   HTML25)    PDF(pc) (1800KB)(247)    收藏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与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目前评估主要依赖各种量表,缺乏统一的金标准。慢性炎症作为衰弱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血常规炎性指标简单易获得,关于血常规炎性指标和衰弱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体检老年人血常规炎性指标和衰弱的相关性,分析衰弱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衰弱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体检实验室检查数据,并采用FRAIL量表评估衰弱。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衰弱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

共纳入554例老年人,其中衰弱/衰弱前期213例(3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校正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OR=1.42,95%CI=1.21~1.66)、简易营养筛查量表(MNA-SF)评分(OR=0.71,95%CI=0.61~0.83)、血红蛋白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比值(HRR)(OR=0.44,95%CI=0.23~0.86)及多重用药(OR=0.54,95%CI=0.36~0.81)是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影响因素构建衰弱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9(95%CI=0.675~0.764),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后,列线图模型拟合度较好;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拟合度较好(P>0.05);DCA显示当患者的阈值概率为0.15~0.95时,使用列线图模型预测衰弱发生风险更有益。

结论

共病、多重用药、营养不良及HRR是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的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一致性与临床实用性,可为衰弱/衰弱前期早期筛查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会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解释性分析研究
卢静, 孙国珍, 王洁, 高敏, 于甜栖, 孙姝怡, 王琴, 温高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2): 220-2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17
摘要473)   HTML22)    PDF(pc) (1987KB)(345)    收藏
背景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衰弱的综合管理对衰弱评估提出了多维需求,然而作为心衰患者不良健康结局的增量预测因子,衰弱的社会维度尚未得到充分关注。

目的

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社会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衰弱量表(HALFT量表,评估社会衰弱)、中文简化版孤独感量表(评估孤独感)、简化版双向社会支持量表(评估社会支持)、个人掌控感量表(PMS,评估个人掌控感)、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抑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支持向量机-特征递归消除进行特征筛选,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引入SHAP值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本研究筛选患者228例,其中8例拒绝填写,共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1%。慢性心衰患者中社会衰弱前期及社会衰弱人数占比分别为46.0%(98/213)、17.8%(38/213)。不同社会衰弱情况的慢性心衰患者文化程度、居住地、工作状态、疾病经济负担、个人月收入、病程、运动习惯、就医满意度、交通出行、孤独感量表得分、简化版双向社会支持量表得分、PMS得分、PHQ-9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向量机-特征递归消除模型性能最佳时,采用最优特征子集(以3∶7拆分样本作为测试集和训练集)构建分类模型后进行SHAP值可解释性分析,模型预测准确率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别为0.73和0.63,此时特征重要性排序及影响方向从高到低为无运动习惯(+)、个人掌控感(-)、疾病经济负担重(+)、双向社会支持(-)、抑郁(+)、孤独感(+)、无业(+)。

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中社会衰弱占60%以上,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予以重视,关注患者缺失的社会资源属性及其上游因素,通过强化外部支持系统、培养患者内在信念、克服负性情绪体验,统筹制订管理方案,整合医疗资源实施干预延缓或逆转患者社会衰弱进程,改善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不同衰弱评估工具在老年术前衰弱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陈木欣, 梁好, 赵怡迪, 杨晓敏, 方嘉敏, 周春姣, 傅秀珍, 魏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0): 3790-37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47
摘要734)   HTML15)    PDF(pc) (1302KB)(314)    收藏
背景

国际上衰弱评估工具种类繁多,针对老年围术期的衰弱评估工具的应用选择不一,哪种衰弱评估工具更适合我国围术期人群尚不清楚。

目的

比较FRAIL量表、临床衰弱量表(CFS)、围术期衰弱指数、5项改良衰弱指数(mFI-5)在老年手术患者中术前衰弱评估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衰弱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2—5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择期手术的住院老年患者3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项改良衰弱指数(mFI-11)、FRAIL量表、CFS、mFI-5、围术期衰弱指数进行衰弱评估。应用Kappa检验评估5种衰弱评估工具之间的一致性;以mFI-11评估结果为参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析其余4种工具对老年术前衰弱发生率的诊断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YI)最大原则确定各衰弱评估工具的最佳临界值,并分别计算在原始和最佳临界值时的评估性能指标。

结果

CFS与围术期衰弱指数对老年术前衰弱的评估一致性最高(Kappa=0.655,P<0.001),FRAIL量表与mFI-5及mFI-11对老年术前衰弱的评估一致性最低(Kappa=0.182、0.26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FI-5、围术期衰弱指数、CFS及FRAIL量表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AUC分别为0.920、0.888、0.823及0.799;mFI-5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AUC大于FRAIL量表、CFS(Z=3.188、3.215,P=0.001);围术期衰弱指数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AUC大于FRAIL量表(Z=2.561,P=0.001);在最佳临界值时,mFI-5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灵敏度(91.18%)及特异度(84.41%)、围术期衰弱指数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灵敏度(94.12%)及特异度(71.86%)等指标较高。DCA结果显示,在相关风险阈值范围内,mFI-5的净效益最高、围术期衰弱指数次之。

结论

mFI-5的筛查准确性最高,且在最佳临界值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围术期衰弱指数的筛查准确性次之但综合预测性能相对较好,两者适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早期衰弱风险筛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老年人口腔衰弱患病率的Meta分析
乔婉婉, 田海萍, 敬洁, 郭润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0): 3810-38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52
摘要737)   HTML22)    PDF(pc) (1342KB)(441)    收藏
背景

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健康备受关注;口腔衰弱作为老年人衰弱的新表型,其患病率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生活质量。全面了解老年人口腔衰弱现状,对于制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人口腔衰弱的患病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老年人口腔衰弱患病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04-19。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篇横断面研究,总样本量为11 776例,偏倚风险质量评分为6~9分,均为中等或高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衰弱的总患病率为29.5%(95%CI=24.1%~35.2%),口腔衰弱前期总患病率为47.9%(95%CI=40.5%~55.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衰弱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递增,使用口腔衰弱指数-8筛查的老年人口腔衰弱患病率更高(P<0.05)。

结论

老年人口腔衰弱总患病率较高,应重点关注我国高龄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筛查评估工具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COSMIN指南对老年人社会衰弱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李航, 侯朝铭, 高静, 傅涵, 杨青, 刘欢乐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4): 3067-30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47
摘要503)   HTML35)    PDF(pc) (1614KB)(1644)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王晓霞, 曹学华, 李艳, 熊浪宇, 胡婉琴, 向凤, 贾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534-25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87
摘要708)   HTML15)    PDF(pc) (2319KB)(220)    收藏
背景

慢性肾脏疾病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我国肾病患病率为全球最高。约有89.5%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近年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衰弱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我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数据库中有关中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32篇文献,包括6 746例患者,其中衰弱患者2 566例,涉及影响因素3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为37.4%(95%CI=30.3%~44.5%)。年龄(OR=1.09,95%CI=1.06~1.13)、年龄>60岁(OR=3.81,95%CI=2.31~6.30)、女性(OR=2.13,95%CI=1.47~3.08)、独居(OR=2.42,95%CI=1.22~4.80)、睡眠(OR=1.28,95%CI=1.08~1.50)、抑郁(OR=1.97,95%CI=1.26~3.08)、透析龄(OR=3.25,95%CI=1.82~5.79)、社会支持(低水平)(OR=1.99,95%CI=1.39~2.86)、合并并发症(OR=1.79,95%CI=1.40~2.30)、营养不良(OR=1.17,95%CI=1.07~1.28)、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OR=1.32,95%CI=1.01~1.71)、C反应蛋白(CRP)(OR=1.15,95%CI=1.09~1.21)、血红蛋白(Hb)<110 g/L(OR=2.70,95%CI=1.67~4.36)、合并糖尿病(OR=2.16,95%CI=1.48~3.16)、合并脑血管疾病(OR=2.66,95%CI=1.85~3.82)、合并冠心病(OR=3.50,95%CI=2.15~5.70)是MHD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高经济收入(OR=0.02,95%CI=0.01~0.14)、社会支持(高水平)(OR=0.86,95%CI=0.76~0.97)、营养良好(OR=0.47,95%CI=0.26~0.85)、日常生活能力(ADL)(OR=0.80,95%CI=0.70~0.91)、血清白蛋白(ALB)(OR=0.84,95%CI=0.77~0.91)、Hb≥110 g/L(OR=0.70,95%CI=0.54~0.90)、25-羟维生素D[25-(OH)VD](OR=0.69,95%CI=0.49~0.98)是MHD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我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年龄、女性、独居、经济收入、睡眠、抑郁、透析龄、社会支持、合并并发症、营养风险评分、ADL、CCI、CRP、ALB、Hb、25-(OH)VD、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合并冠心病为我国MHD患者衰弱的主要影响因素,今后需要对血液透析衰弱的患者做到早筛查、早干预,减缓或避免其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关联性研究
赵奕, 杨敬源, 杨星, 周全湘, 蒋芸, 黄慧, 朱宇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1): 79-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8
摘要657)   HTML8)    PDF(pc) (1899KB)(558)    收藏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衰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损之间存在关联,但老年人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与其ADL受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明确。

目的

探讨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与老年人ADL受损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农村老年人失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于2021年7—9月,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市(州)共30个行政村的≥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1 29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纳入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患慢性病情况、睡眠质量,采用中文版Tilburg衰弱(TFI)量表评估老年人的多维度衰弱情况,采用ADL量表评估老年人的ADL受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衰弱对ADL受损的影响,并计算多因素调整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

结果

1 298名老年人中,存在ADL受损498名(38.37%),存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受损40名(3.08%),存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494名(38.06%);存在多维度衰弱382名(29.43%),存在身体衰弱319名(24.58%),存在心理衰弱567名(43.68%),存在社会衰弱69名(5.3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混杂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睡眠质量)后,老年人多维度衰弱、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IADL、BADL受损均有影响(P<0.05)。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多维度衰弱、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受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发现多维度衰弱对BADL的人群归因危险度最大[PARc%(95%CI)=24.6(19.1~27.1)],心理衰弱对ADL、BADL、IADL受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相对较大[PARc%(95%CI)分别为18.4(12.1~24.5)、23.6(3.2~33.7)、19.4(12.4~24.7)]。

结论

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受损、BADL受损及IADL受损均有影响,失能归因于心理衰弱较大。加强老年人多维度衰弱的筛查与干预,尤其是心理衰弱,可能会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与衰弱的关联:淡漠的调节作用
陶璐, 李莎, 丁亚萍, 宗前兴, 高诗瀛, 聂作婷, 陈龙, 吴延, 杨如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13-35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1
摘要955)   HTML26)    PDF(pc) (1409KB)(286)    收藏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自评健康状况能够作为衰弱的简易评估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个体衰弱风险更高。然而在淡漠老年人群中,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间的关联强度可能不同,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目的

探讨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关联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淡漠老年人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384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79名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205名来自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社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老年人抑郁量表淡漠分量表(GDS-3)、自评健康条目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的影响,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1分析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绘制简单斜率图。

结果

384名社区老年人中位FFP、自评健康条目得分分别为1.00(2.00)、4.00(1.00)分,淡漠检出率为55.5%(213/384)。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有影响(b=0.310,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b=0.355,t=3.074,P=0.002)。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非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100(t=1.209,P=0.228),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455(t=5.206,P<0.001)。

结论

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社区医务人员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相较于非淡漠老年人,淡漠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在淡漠老年人中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利于其衰弱的识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的Meta分析
林洋, 王芳, 王寒, 武蓉, 王瑶, 徐子尧, 王旭, 王彦丁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5): 3185-31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21
摘要807)   HTML19)    PDF(pc) (2209KB)(742)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共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共病是老年人衰弱的关键危险因素,而衰弱使共病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升高的同时,也会使其家庭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增加。尽早明确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情况,对于共病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患病率。

方法

于2021年12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获取关于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现状的调查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12-04。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项研究,老年共病患者总计16 0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共病患者衰弱及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26.7%〔95%CI(21.9%,31.5%)〕、47.7%〔95%CI(43.9%,51.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患≥2、≥3、≥4、≥5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5.1%〔95%CI(19.3%,30.8%)〕、27.4%〔95%CI(13.7%,41.0%)〕、60.7%〔95%CI(29.0%,92.4%)〕、23.5%〔95%CI(8.6%,38.5%)〕;大洋洲(52.1%)、亚洲(31.3%)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明显高于欧洲(16.9%)、南美洲(13.2%)老年共病患者;医院内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26.2%)高于社区老年共病患者(23.2%);通过临床衰弱量表(CFS)、Fried衰弱表型量表、FRAIL量表测出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分别为42.8%〔95%CI(38.4%,47.1%)〕、22.2%〔95%CI(17.8%,26.7%)〕、8.5%〔95%CI(6.3%,10.6%)〕;于2001—2010、2011—2015、2016—2020年接受调查的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1.0%〔95%CI(13.2%,28.8%)〕、19.0%〔95%CI(13.1%,24.8%)〕、37.7%〔95%CI(22.6%,52.9%)〕。

结论

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不同共病数量、洲际、评估工具(下)、研究场所(中)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存在差异。因此,相关人员应重视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早期筛查,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衰弱干预的临床研究
杨柳, 王晓云, 闫慧楠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48-28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48
摘要843)   HTML31)    PDF(pc) (1189KB)(878)    收藏
背景

目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衰弱干预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在老年糖尿病认知衰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该人群的管理提供借鉴。

目的

探讨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认知衰弱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八段锦运动联合认知训练,3次/周,持续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与健康教育。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医保类型、合并慢性病数量。比较两组基线、干预6周、干预12周时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衰弱表型量表(FP)评分、步速、握力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结果

研究期间,对照组失访3例,试验组失访2例,最终共纳入79例患者(对照组39例、试验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对MoCA评分、FP评分、步速、握力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MoCA评分(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FP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FP评分(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步速、握力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步速、握力(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基线时的HbA1c水平(P<0.05)。

结论

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可减缓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改善患者的躯体衰弱状况,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宜在临床和社区中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范围综述
秦兰芳, 郭文熙, 王瑞, 刘重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64-28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66
摘要1077)   HTML23)    PDF(pc) (1422KB)(1435)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围术期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衰弱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且日益引起关注,术前尽早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早期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骨科住院老年患者使用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范围综述,为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Scopu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6—2021年。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基本信息、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及涉及的衰弱评估工具基本特点(名称、研究国家、研究类型、量表维度、量表条目、评估截点值、评估时间等)。

结果

共检索出1 733篇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12种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Fried's衰弱表型(FP)标准和衰弱指数(FI)是常用的两种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准确有效的工具进行衰弱的筛查对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和改善术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自我报告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简易衰弱问卷(FRAIL)、PRISMA-7问卷和Groningen衰弱指标量表(GFI)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也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完成评估。

结论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选择衰弱评估工具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和临床环境资源状况、工具的性能等因素,但目前仍缺乏衰弱评估的金标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现有的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或研制开发适合我国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衰弱群体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
吴敏婕, 吴申慧, 严玉茹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655-16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90
摘要997)   HTML14)    PDF(pc) (1599KB)(1422)    收藏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急剧攀升,由此造成养老成本持续增加,养老照护负担持续加重。衰弱是老年群体失去自理能力、产生养老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不仅意味着生理功能的下降,还与心理、社会经济等多领域能力衰退相关,被认为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评估(CGA)是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多层面、多学科的评估干预过程或模式,作为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其采用多维度、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等,并据此制定治疗计划以维持和改善老年人功能状态,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国内外对CGA的应用并不完全一致。由此,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探讨目前老年衰弱现状,分析CGA技术在老年衰弱患者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发现国内外对于衰弱患者的干预逐渐重视,国内对于衰弱的干预研究处于起步状态,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且多应用于住院慢性病患者,国外对于衰弱的干预性研究开展较为广泛,研究者除了将CGA技术应用于慢性病衰弱患者及社区衰弱老年人,还应用于肿瘤患者及围术期患者。CGA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并基于此进行干预以延缓或阻止老年衰弱的进展,但该技术总体耗费时间较长,在研究对象的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未来希望能推进CGA在临床上的应用,或基于CGA技术,研发更快速、更综合、更权威的老年人衰弱评估技术,通过标准化评估为存在衰弱的老年人群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以及身体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郭银宁, 缪雪怡, 蒋小曼, 徐婷,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54-28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99
摘要1019)   HTML9)    PDF(pc) (1665KB)(586)    收藏
背景

衰弱会增加老年人健康相关负面结果的风险,蛋白质补充可能是一个有效改善衰弱的途径,但目前关于蛋白质补充对衰弱的影响尚有分歧。

目的

系统评价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Medline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发表的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等方面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蛋白质补充对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且对于肌肉力量(握力)这一结局指标,因报道文献较多,本研究还根据蛋白质补充量(<30 g/d亚组和≥30 g/d亚组)、衰弱状态(衰弱前期亚组、衰弱期亚组、衰弱及衰弱前期亚组)、衰弱评估工具〔衰弱表型评估工具(FP)亚组和非FP亚组〕、人群(亚洲人亚组和欧洲人亚组)、平均年龄(70~<75岁亚组、75~<80岁亚组和80~<85岁亚组)进行亚组分析,以进一步探讨不同亚组的蛋白质补充对握力的影响。

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2篇文献为衰弱前期,3篇文献为衰弱,7篇文献为衰弱及衰弱前期),共833例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其中蛋白补充组422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补充可以提高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步行速度〔MD=0.03,95%CI(0,0.06),P=0.05〕,但在改善衰弱/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质量(四肢瘦体质量)、肌肉力量(握力)、其他身体功能(平衡能力、站立行走试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分)和衰弱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亚组的蛋白质补充对握力的影响与欧洲人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2)。

结论

蛋白质补充可以提高衰弱老年人的步行速度,但在改善其肌肉质量、力量和其他身体功能方面未显示明显优势。建议进一步开展更长补充时长、不同蛋白质类型、不同补充量、不同地区人群对不同衰弱状态老年人影响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蛋白质补充模式,为衰弱管理提供更充分的循证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营养相关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研究
商娜, 王娜, 刘慧珍, 刘芦姗, 王雅慧, 郭树彬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42-28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29
摘要1058)   HTML26)    PDF(pc) (1214KB)(226)    收藏
背景

营养作为一种可干预的重要因素与衰弱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通过营养评价识别衰弱进而逆转其发生对于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营养指标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营养相关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21年1—10月就诊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的年龄≥65岁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检查指标,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采用巴氏指数评定表(BI)评估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临床衰弱量表(CFS)评估患者衰弱严重程度。依据患者CFS评级,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CFS 1~4级,n=68)和衰弱组(CFS 5~9级,n=14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利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营养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的预测价值,并采用DeLong非参数检验对比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冠心病占比、血红蛋白(HGB)、清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羟维生素D〔25(OH)D〕、NRS2002评分、BI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OR=0.943,95%CI(0.891,0.998),P=0.041〕、25(OH)D〔OR=0.909,95%CI(0.844,0.979),P=0.012〕升高是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A每增加100 mg/L,衰弱的患病风险下降44.6%;25(OH)D每增加10 μg/L,衰弱患病风险下降61.7%。NRS2002评分〔OR=1.701,95%CI(1.353,2.138),P<0.001〕升高是急诊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NRS2002评分每增加1分,衰弱的患病风险增加70.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A(χ2=6.120,P=0.634)、25(OH)D(χ2=5.386,P=0.716)和NRS2002评分(χ2=4.758,P=0.446)的拟合优度均较好。绘制营养相关参数预测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ROC曲线,结果显示PA、25(OH)D和NRS2002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1.9 mg/L、7.06 μg/L、3分,AUC分别为0.749、0.670、0.835。DeLong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预测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AUC大于PA(Z=2.241,P=0.025)和25(OH)D(Z=3.400,P<0.001)。

结论

衰弱患者营养状态差,营养状态的评价有助于早期识别衰弱。PA、25(OH)D、NRS2002评分能有效预测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发生,其中NRS2002评分预测衰弱发生的能力较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肿瘤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郭银宁, 缪雪怡, 蒋小曼, 徐婷,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8): 989-9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73
摘要1379)   HTML18)    PDF(pc) (2012KB)(1248)    收藏
背景

衰弱在肿瘤患者中高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然而,目前关于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为后期肿瘤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由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9篇横断面研究,2篇队列研究,包括2 898例肿瘤患者,其中衰弱患者1 025例,涉及影响因素12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4%〔95%CI(23%,45%)〕,其中肺癌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1%〔95%CI(25%,36%)〕,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42%〔95%CI(26%,59%)〕,其他类型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12%〔95%CI(9%,16%)〕。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6,95%CI(1.05,1.27)〕、合并其他疾病〔OR=1.46,95%CI(1.28,1.67)〕、体质指数(BMI)高〔OR=1.13,95%CI(1.05,1.21)〕、营养状况差〔OR=2.77,95%CI(1.27,6.06)〕、症状群评分高〔OR=1.07,95%CI(1.04,1.09)〕、合并抑郁〔OR=1.27,95%CI(1.12,1.44)〕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而文化程度高〔OR=0.78,95%CI(0.68,0.90)〕、白蛋白≥35 g/L〔OR=0.33,95%CI(0.12,0.90)〕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OR=0.50,95%CI(0.42,0.59)〕是其保护因素(P<0.05)。采用Egger's检验对11篇文献衰弱发生率的发表偏倚进行检验并绘制漏斗图,经Egger's检验(t=-4.12,P=0.003),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结论

现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合并其他疾病、BMI、白蛋白、营养状况、症状群、抑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临床需要关注高龄、文化程度低、合并其他疾病、BMI高、白蛋白<35 g/L,营养状况差、伴有症状群、合并抑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的肿瘤患者,进而预防衰弱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多组学的老年衰弱人群生物标志物研究
徐婷, 季明辉, 陈一萌, 高瑜, 朱涵菲, 丁玲玉,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71-28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3
摘要839)   HTML11)    PDF(pc) (1284KB)(1046)    收藏

衰弱是指老年人以肌少症为基本特征的全身多系统的稳态受损,导致生理储备下降、抗疾病能力减退及应激后恢复能力下降的非特异性状态,衰弱的早期诊断对于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组学研究的技术进步,为发现早期衰弱潜在的特异性强及稳定可靠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整理分析相关研究后,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角度整理衰弱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评估衰弱风险,探索衰弱的潜在机制,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助力老年人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感知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丁玲玉, 蒋小曼, 缪雪怡, 陈丽, 朱涵菲, 陆金玲, 胡洁蔓, 徐欣怡,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8): 972-9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32
摘要1037)   HTML23)    PDF(pc) (1613KB)(462)    收藏
背景

术前衰弱是一种反映整体生理储备降低的严重负性状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高发,描述患者感知的衰弱影响因素可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质性研究具体描述老年胃癌患者感知的术前衰弱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拟行胃癌手术的29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共提炼出5个主题及13个亚主题:(1)生理特质,包括老化相关损耗累积、消化道症状明显、多病打击持续;(2)行为特点,包括运动行为缺乏、体力活动消耗显著;(3)人际网络,包括同伴社交不足、亲子互动缺乏、夫妻间沟通及自我表露缺乏;(4)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个人经济负担沉重、计划外家庭照顾任务繁重、健康与疾病管理信息资源不足;(5)宏观因素,包括医疗服务水平受限及医保支持力度受限。

结论

本研究具体描述了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所感知的不同维度因素对术前衰弱的影响,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多维因素制订及实施系统性的预康复方案,以有效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抗应激能力,改善术后结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衰弱亚型对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研究
缪雪怡, 丁玲玉, 陆金玲, 胡洁蔓, 朱涵菲, 陈丽, 徐欣怡,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8): 980-9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0
摘要919)   HTML36)    PDF(pc) (1835KB)(376)    收藏
背景

老年胃癌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不同维度的衰弱发生,形成不同的衰弱亚型,其术前各衰弱亚型对术后不良结局的影响有待探讨。

目的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各衰弱亚型对不良结局(总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低下及失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10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外科404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总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收集生活质量和失能信息。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衰弱亚型对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

结果

404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分为8个衰弱亚型:仅生理衰弱77例(19.1%)、仅心理衰弱78例(19.3%)、仅社会衰弱23例(5.7%)、生理与心理衰弱63例(15.6%)、生理与社会衰弱13例(3.2%)、心理与社会衰弱16例(4.0%)、多维衰弱(生理、心理与社会衰弱)15例(3.7%)、非衰弱119例(2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OR=1.063,95%CI(1.021,1.106),P=0.003〕;药物服用史〔OR=1.549,95%CI(1.016,2.362),P=0.042〕、手术方式〔OR=2.103,95%CI(1.191,3.712),P=0.010〕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4.611,95%CI(1.079,19.706),P=0.039〕、居住地为城市〔OR=1.614,95%CI(1.009,2.582),P=0.046〕、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OR=1.694,95%CI(1.038,2.766),P=0.035〕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0.601,95%CI(0.390,0.926),P=0.021〕、药物服用史〔OR=1.663,95%CI(1.082,2.558),P=0.020〕、胃癌TNM分期Ⅲ期及以上〔OR=1.659,95%CI(1.017,2.706),P=0.043〕为老年胃癌患者失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术前多维衰弱〔OR=5.344,95%CI(1.715,16.656),P=0.004〕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调整药物服用史、手术方式因素后,术前仅生理衰弱〔OR=2.048,95%CI(1.078,3.891),P=0.029〕、仅心理衰弱〔OR=2.077,95%CI(1.103,3.913),P=0.024〕、多维衰弱〔OR=8.321,95%CI(2.400,28.848),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调整婚姻状况、居住地为城市、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因素后,术前仅心理衰弱〔OR=2.620,95%CI(1.267,5.418),P=0.009〕、心理与社会衰弱〔OR=11.122,95%CI(3.253,38.028),P<0.001〕、多维衰弱〔OR=11.579,95%CI(2.835,47.302),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将多维衰弱量表整合至术前临床评估中,并高度重视术前被评估为仅生理衰弱、仅心理衰弱、心理与社会衰弱及多维衰弱的患者,针对老年胃癌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预康复干预措施,以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范围综述
苟登群, 张鹭, 徐元锂, 蒋明娇, 吴和梅, 陶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7): 2169-21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47
摘要642)   HTML15)    PDF(pc) (1897KB)(1077)    收藏
背景

衰弱作为衰老相关性疾病,近年来已成为老年人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临床上易获取的新型炎性标志物,了解其水平变化与衰弱之间的关联,有助于识别并监测衰弱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NLR、RDW与衰弱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存在较大异质性,不适合进行传统的Meta分析。

目的

对NLR和RDW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明晰衰弱发病机制、开发或完善相关衰弱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共8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03-0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有关NLR和RDW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文献,并提取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发表国家或地区、样本信息、研究方法、评估工具、评估结果。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横断面研究5篇、纵向研究4篇、队列研究1篇、病例对照研究4篇。14篇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得分均≥4分,纳入文献质量较高。共9项研究探讨了NLR与衰弱的关系,其中7项研究表明NLR与衰弱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预测衰弱的进展。共7项研究分析RDW与衰弱之间的关联,其中5项研究显示RDW与衰弱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预测衰弱的进展。

结论

在不同人群中,部分研究显示NLR、RDW与衰弱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预测衰弱的进展。NLR、RDW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衰弱发病机制提供额外证据,同时也为今后开发或完善衰弱评估工具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但关于二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衰弱最佳预测值还需未来进一步探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衰弱在社区老年人淡漠与跌倒风险的中介效应研究
陶璐, 曾凯, 聂作婷, 宗前兴, 陈龙, 吴延, 杨如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444-14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20
摘要1200)   HTML38)    PDF(pc) (1328KB)(600)    收藏
背景

淡漠老年人跌倒风险高且易重复跌倒,改善淡漠虽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的跌倒风险,但淡漠的干预效果不佳,而改善衰弱可为减少淡漠老年人跌倒风险提供新方法。

目的

探讨衰弱在社区老年人淡漠与跌倒风险间的中介效应,为干预淡漠老年人跌倒提供新思路。

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212例,其中南京市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8例,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镇社区84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评估衰弱情况),老年人抑郁量表(GDS-3,评估淡漠),预防老年人意外、死亡、伤害工具包(STEADI,评估跌倒风险)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衰弱在淡漠与跌倒风险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0.6%。192例社区老年人中跌倒风险总分为2.0(0,4.0)分,淡漠总分为(1.6±0.9)分,衰弱总分为0(0,2.0)分。无跌倒风险136例(70.8%),有跌倒风险56例(29.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淡漠与衰弱、跌倒风险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303、0.388,P<0.05);衰弱与跌倒风险呈正相关(rs=0.424,P<0.05)。Model 4中介模型结果显示,淡漠对跌倒风险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B=1.011,t=5.207,P<0.05),淡漠对衰弱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B=0.324,t=3.800,P<0.05),衰弱对跌倒风险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B=0.679,t=4.173,P<0.05)。Bootstrap检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淡漠→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衰弱效应值0.22〔95%CI(0.08,0.40)〕,中介效应成立。淡漠可以直接影响跌倒风险以外,还可以间接通过衰弱影响跌倒风险。总效应为1.01,直接效应为0.79,中介效应为0.22,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21.78%。

结论

衰弱是社区老年人淡漠与跌倒风险之间的中介变量,改善老年人衰弱是减少淡漠老年人跌倒风险的重要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雅萌, 阳晓丽, 张彩虹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635-6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84
摘要1084)   HTML32)    PDF(pc) (1685KB)(986)    收藏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衰弱作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衰弱常共存于老年人,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本文分析了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流行现状及发病机制,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及激素代谢紊乱等,总结了运动干预改善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可能作用途径,并发现目前关于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运动作用机制类研究仍然缺乏,而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形式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运动干预形式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作用靶点及干预效果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住院共病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严雪丹, 陈善萍, 周莉华, 王凌霄, 杨永学, 任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877-38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4
摘要1123)   HTML19)    PDF(pc) (2052KB)(992)    收藏
背景

认知衰弱是介于正常脑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认知衰弱老年人负性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较单纯衰弱或认知障碍老年人明显增高。认知衰弱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尽早识别认知衰弱高危人群并及时进行干预在减少不良预后、提高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质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

调查住院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知衰弱与住院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老年共病患者临床管理模式及社区延续性医疗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部分。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入住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科的年龄≥60岁的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慢性病患病信息,并对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根据衰弱量表(FRAIL)、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判断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以患者出院为起点事件,于患者出院2年后,对其进行1次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认知衰弱与住院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老年共病患者554例,其中15.9%(88/554)存在认知衰弱。与非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相比,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年龄更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占比、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得分更低,营养不良、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赖、平衡功能障碍者占比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营养不良、平衡功能障碍、APGAR得分低是住院共病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2年随访期内,456例(82.3%)患者存活,81例(14.6%)患者死亡,17例(3.1%)患者失访。Cox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内死亡风险分别为非衰弱且认知功能正常组、单纯衰弱组共病老年人的2.039〔95%CI(1.060,3.922)〕、5.266〔95%CI(3.159,8.778)〕倍(P<0.05)。

结论

住院共病老年人存在认知衰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且认知衰弱可增加其出院后2年内的死亡风险。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提高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尽早识别认知衰弱高危人群并及时给予其预防性干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潜在不适当用药对社区轻度认知障碍者衰弱的影响研究
王思蒙, 马立安, 张军伟, 周丽梅, 徐媛媛, 张颖, 王晨瑜, 王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5): 3107-31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09
摘要968)   HTML14)    PDF(pc) (2104KB)(295)    收藏
背景

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CI)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且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情况较为常见,PIM是否参与MCI人群的衰弱发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PIM对社区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3—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包河区抽取老年MCI者23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指标及躯体功能状况,采用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评估受试者的衰弱情况,采用《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评估受试者的PIM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IM涉及药物数量和类别对老年MCI者衰弱的影响。

结果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为59.1%(136/230),PIM发生率为59.1%(136/230),衰弱老年MCI者的PIM发生率高于非衰弱者〔80.9%(110/136)比27.7%(26/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M涉及药物数量为1种和≥2种者的衰弱发生风险分别是无PIM者的4.591倍〔95%CI为(1.903,11.076)〕和8.859倍〔95%CI为(2.589,30.321)〕;有神经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5.310倍〔95%CI为(1.011,27.877)〕,有心血管系统类PIM者的衰弱发生风险是无该类PIM者的3.108倍〔95%CI为(1.173,8.241)〕。

结论

老年MCI者的衰弱发生率和PIM发生率均较高,PIM对衰弱有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老年MCI者衰弱的筛查及衰弱药源性归因的识别,积极推进社区药物审查及药物管理,以减少MCI人群PIM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其衰弱发生、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躯体症状群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吴晨曦, 高静, 廖琴, 何佳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5): 3122-31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1
摘要953)   HTML17)    PDF(pc) (2457KB)(1127)    收藏
背景

衰弱老年人的躯体症状群可增加不良结局风险,我国相关研究以横断面为主,忽视了对衰弱老年人躯体症状群变化轨迹的探讨。

目的

探讨成都市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不同时间点躯体症状群的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的206例衰弱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基线(T0)、6个月(T1)、12个月(T2)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对其进行调查。对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率≥20%的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GMM)识别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躯体症状群在3个时间点的变化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在3个时间点均分别提取了5个因子,3个时间点均有神经系统症状群、能量不足症状群、呼吸道症状群及消化道症状群,此外,T0和T1还包含衰老相关症状群,T2还包含其他症状群。3个时间点上各症状群MS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GMM拟合得到"高下降""低上升""中维持""高上升"4条躯体衰弱症状异质性轨迹,4条轨迹占比分别为16.5%、12.5%、66.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慢性病数量多是"高下降"和"高上升"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服药种类多是"高上升"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结论

养老机构衰弱老年人的躯体症状群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且不同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不相同,养老机构医务人员可根据其症状群变化轨迹及独立预测因素动态调整护理措施,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护理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老年人口腔衰弱的研究进展
潘琦, 戴付敏, 潘卫宇, 刘佳敏, 陈若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82-45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8
摘要2196)   HTML86)    PDF(pc) (2427KB)(3326)    收藏

口腔衰弱作为一个新概念在衰弱领域被提出,指伴随认知及身体功能衰退的口腔功能低下,与衰弱、肌少症、残疾及死亡等诸多老年人不良事件有关。本文回顾分析了口腔衰弱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口腔衰弱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老年人口腔衰弱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开发适合我国老年人口腔衰弱的评估工具、开展口腔衰弱的调查性研究、丰富研究设计内容和方法以及加强干预研究四方面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25-羟维生素D及白介素6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戴靖榕, 李婕, 何旭, 李杨, 李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6): 4599-46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37
摘要788)      PDF(pc) (1072KB)(331)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衰弱问题日益严峻,而当前存在关于衰弱的诊断依据不客观、发病机制不清楚、干预方式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当前对衰弱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目的 研究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25-羟维生素D、白介素6与衰弱的相关性,探寻衰弱的客观诊断依据及新的干预方式。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住院版)”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利用其中Fried表型对患者进行衰弱状态评估。结果 152例患者中,无衰弱47例(30.9%)、衰弱前期51例(33.6%)、衰弱期54例(3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OR=6.162,95%CI(1.091,34.789),P=0.039〕、25-羟维生素D〔OR=0.901,95%CI(0.825,0.985),P=0.022〕、白介素6〔OR=1.103,95%CI(1.012,1.201),P=0.025〕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25-羟维生素D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白介素6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白介素6有望成为预测及干预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潜在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
郭凯林, 王世强, 李丹, 王一杰, 王少堃, 胥祉涵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6): 742-7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19
摘要1951)   HTML64)    PDF(pc) (1191KB)(919)    收藏
背景

衰弱是人口老龄化突出的表现形式,我国关于老年人衰弱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忽视了对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考察。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4期追踪数据,考察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CHARLS 2011年、2013年、2015年、2018年数据,该调查于2011年开展,随后每2~3年追踪1次,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对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家户调查,范围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其中2011年为全国基线调查,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为全国追踪调查。将4期数据通过个人编码匹配合并,最终形成4期调查均参与的2 267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衰弱指数(FI)对老年人的衰弱状况进行评估。利用Mplus工具构建3类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选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我国老年人衰弱的发展轨迹,并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考察随时间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和随时间变化因素(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睡眠)对老年人衰弱的影响。

结果

不定义曲线潜变量增长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数据,为我国老年人衰弱发展轨迹的最优模型,其中χ2(3)=36.16,比较拟合指数(CFI)=0.992,非规范拟合指数(TLI)=0.984,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70,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0.022,表明我国老年人衰弱水平呈曲线增长的趋势;模型截距、斜率以及截距的变异和斜率的变异均显著>0(P<0.01),表明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恒定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对模型截距(性别:β=-0.113,P<0.01;教育程度:β=-0.173,P<0.01)和斜率(性别:β=-0.181,P<0.01;教育程度:β=-0.151,P<0.01)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相比于男性和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女性、低教育程度老年人衰弱的初始水平更高,增长速度更快。时间变化因素中体力活动、睡眠在4期调查中均对老年人衰弱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吸烟和饮酒分别在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13年、2015年调查中对老年人的衰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的衰弱呈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女性、低教育程度能预测衰弱的发展,中高体力活动、睡眠充足有助于衰弱水平的降低,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则会使衰弱恶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老年衰弱新兴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李可欣,吕静,于冰,罗浩铭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6): 4580-45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36
摘要794)      PDF(pc) (1013KB)(941)    收藏
衰弱已被视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对于大规模筛查老年衰弱的量表类工具而言,生物标志物可以更早、更客观地识别衰弱高危人群。本文对与衰弱相关的炎症、内分泌、氧化应激标志物等传统生物标志物的新进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综述,并对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表观遗传标记、神经元标志物、细胞外水分率比值等新兴标志物的潜在性进行探讨,提出标志物与功能参数结合、建立衰弱核心标志物小组、针对衰弱的过程状态选择不同的标志物等评估衰弱的新方法,应探索有价值的衰弱生物标志物补充到已有的研究中,有利于阐明衰弱的发病机制,对衰弱的预防、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衰弱与高血压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罗健钊,郭茹,苏艳玲,杨荣,李东泽,赵茜,廖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2): 4145-41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07
摘要659)   HTML9)    PDF(pc) (1604KB)(1100)    收藏
衰弱与高血压均是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老年问题,无论是衰弱还是高血压,均增加了老年人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指南对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尤其关注,但目前相关指南仍缺乏针对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和管理的指导。其重要原因在于高血压与衰弱的关系不明,对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能否获益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衰弱与高血压的最新临床研究,拟从不同角度分析衰弱与高血压的关系,以期为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初级保健机构中衰弱筛查和管理:国际衰弱和肌肉减少症研究会议工作组指南》解读
刘盼, 李耘, 马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5): 3141-31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22
摘要1000)   HTML22)    PDF(pc) (1453KB)(1710)    收藏
衰弱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与其他疾病共存,可增加老年人的依赖性和死亡风险。由于社区缺乏老年专科医生,且社区老年人缺乏衰弱筛查的意识,社区衰弱老年人常进展为失能,影响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对初级保健机构中老年人进行早期衰弱筛查和干预是预防衰弱进展、维持躯体功能的重要途径。2020年国际衰弱和肌肉减少症研究会议工作组(ICFSR)制定了针对初级保健机构中老年人衰弱筛查和管理的指南,该指南提出了7种适用于初级保健机构的快速衰弱筛查工具和2种衰弱管理方法,旨在为初级保健机构提供衰弱筛查和管理的实用策略。本文主要对该指南中衰弱筛查和管理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社区衰弱老年人群衰弱筛查和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老年衰弱共病患者:紧密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医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徐海红,王永利,闫巍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4): 3026-30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09
摘要962)   HTML18)    PDF(pc) (1231KB)(743)    收藏
老年共病现象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老年衰弱共病患者多存在认知障碍、精神-心理问题且跌倒、失能及死亡风险明显升高。共病与衰弱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会导致老年人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升高、医疗负担加重,为全科医学带来了新挑战。本文聚焦老年衰弱共病患者现状、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如下:在紧密医联体模式下由全科医生主导组建多学科团队并实行全人管理,涉及规范用药方案、改善认知功能、关注精神-心理问题、联合康复锻炼和营养治疗等,以期在治疗多种慢性病同时逆转衰弱或延缓衰弱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冯青青,边萌,杜毓锋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4): 3032-30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30
摘要767)   HTML13)    PDF(pc) (1322KB)(427)    收藏
背景 衰弱是健康与失能之间一种动态可逆的状态,与老年人不良结局密切相关,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早期识别衰弱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目的 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社区老年人衰弱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太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助下从太原市经济水平居中的社区中抽取6个社区并随机选取6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培训合格的专业医师在各居委会协助下直接入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老年综合征相关评估量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老年人衰弱情况调查表(FRAIL)。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513例社区老年人中无衰弱431例(84.0%)、衰弱前期63例(12.3%)、衰弱19例(3.7%)。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吞咽功能、合并慢性病数目、营养状态、认知功能、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衰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病数目〔OR=1.455,95%CI(1.071,1.974)〕、认知功能〔OR=0.915,95%CI(0.855,0.979)〕、抑郁状态〔OR=2.563,95%CI(1.185,5.540)〕、日常生活能力〔功能下降:OR=2.487,95%CI(1.310,4.721);功能明显障碍:OR=11.485,95%CI(4.424,29.815)〕是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慢性病数目、认知功能、抑郁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是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可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减少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脑白质高信号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晶,王秀红,邓开盛,王振民,刘海燕,方雯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4): 3039-30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50
摘要716)      PDF(pc) (549KB)(798)    收藏
背景 脑白质高信号(WMH)易发生于老年人群,且发病隐匿,随病情的进展最终导致不良预后。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与老年人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目的 调查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年龄≥60岁的321例WM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分别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Barthel指数量表(BI)、Morse跌倒评估量表(MFS)评估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跌倒风险。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Fazekas量表进行WMH分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321例WMH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129例(40.2%)、非衰弱192例(59.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80岁:OR=3.597,95%CI(1.330,9.730)〕、高度跌倒风险〔>45分:OR=12.509,95%CI(6.460,24.221)〕、WMH分级〔2级:OR=5.503,95%CI(2.638,11.479);3级:OR=6.981,95%CI(2.977,16.368)〕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血红蛋白(HGB)〔男≥120 g/L、女≥110 g/L:OR=0.260,95%CI(0.092,0.732)〕、前白蛋白(PA)〔≥180 mg/L:OR=0.221,95%CI(0.078,0.625)〕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况的评估,高度关注高龄、有高度跌倒风险、WMH分级>1级、HGB与PA异常的WMH老年住院患者,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早期预防,及时干预,改善和管理WMH老年患者的衰弱情况,为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Fried衰弱表型和FRAIL量表及埃德蒙顿衰弱评估量表在社区高龄老年人衰弱筛查中一致性和适用性的比较研究
韩君,王君俏,谢博钦,王悦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1): 2669-26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51
摘要2663)   HTML48)    PDF(pc) (1358KB)(6930)    收藏
背景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使得衰弱成为重要的健康相关问题。相较于无衰弱者,衰弱高龄老年人发生跌倒、失能以及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选择合适的社区筛查工具有助于识别社区高龄衰弱人群并及早给予精准干预。目的 比较Fried衰弱表型(FP)、FRAIL量表和埃德蒙顿衰弱评估量表(EFS)用于社区高龄老年人衰弱筛查的一致性和适用性。方法 2018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徐汇区3个街道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FP、FRAIL量表和EFS进行衰弱评估,并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作为效度评价标准,采用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Bayes判别分析检测三种衰弱评估工具的效度及合适性。结果 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915份,其中有效问卷1 625份,有效回收率为84.9%。对于1 625例老年人,FP、FRAIL量表、EFS分别筛查出衰弱老年人404例(24.9%)、149例(9.2%)、459例(28.2%)。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FP与FRAIL量表、FP与EFS、FRAIL量表与EFS之间衰弱评估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371、0.491、0.301(P<0.001)。以ADL为校标,FP、FRAIL量表、EFS的校标关联效度分别为0.484、0.564、0.653(P<0.001)。以日常生活能力为结局变量,FP、FRAIL量表和EFS预测日常生活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787。以日常生活能力是否下降为因变量,分别以三种衰弱评估工具得分为自变量,进行Bayes判别分析,结果显示,EFS对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预测的交叉验证准确率为75.70%,高于FP(63.90%)和FRAIL量表(67.80%)。结论 FP、FRAIL量表及EFS对社区高龄老年人衰弱筛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中EFS更适合筛查社区高龄老年人的综合衰弱,FP比FRAIL量表更适合筛查社区高龄老年人的身体衰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老年人偏颇体质在久坐行为与认知衰弱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崔光辉,李少杰,尹永田,陈莉军,刘馨谣,陈磊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8): 2297-23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50
摘要711)   HTML9)    PDF(pc) (1015KB)(774)    收藏
背景 久坐与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衰弱有关,但其关联机制尚不明确,而中医体质学说可为此提供新的理论来源。目的 探讨老年人偏颇体质在久坐行为与认知衰弱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的1 130例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卷(评估久坐行为)、中医体质量表(CCMQ)(测定中医体质类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评估衰弱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若研究对象同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衰弱症状则将其判定为认知衰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久坐行为、偏颇体质与认知衰弱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 091例老年人中有久坐行为358例(32.8%),无久坐行为733例(67.2%);平和质448例(41.1%),偏颇体质643例(58.9%);认知衰弱89例(8.2%),非认知衰弱1 002例(91.8%)。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至少患1种慢性病情况、久坐行为、中医体质类型老年人认知衰弱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久坐行为〔是:OR=1.914,95%CI(1.193,3.072)〕和中医体质类型〔偏颇体质:OR=6.501,95%CI(3.035,13.923)〕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久坐行为〔是:OR=1.463,95%CI(1.111,1.927)〕是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的影响因素(P<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偏颇体质在久坐行为与认知衰弱间存在中介效应(Z=2.323,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22%。结论 久坐行为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发生情况,还可能通过偏颇体质间接对其产生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凸显“辨体、调体”在认知衰弱预防与干预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