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团队最新文章合集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不同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井玉荣, 韩宛彤, 秦文哲, 胡芳芳, 张娇, 高兆溶, 洪壮, 孔凡磊, 徐凌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7): 829-8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002
摘要1125)   HTML22)    PDF(pc) (982KB)(464)    收藏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负担不断加重,职业倦怠凸显。当前,尚缺乏对不同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家庭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稳定性及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8月1—21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泰安市6个县(市、区)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760例,其中201例(26.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559例(73.6%)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纳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760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8.9%(524/7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3.7%(128/201)、70.8%(396/559)。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MBI-GS总得分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年龄41~50岁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30岁者〔OR(95%CI)=7.119(1.770,28.638)〕,月收入>4 000元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2 000元者〔OR(95%CI)=0.194(0.040,0.941)〕,自评工作压力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3.629(1.475,8.929)〕,自评激励机制一般、比较有效/非常有效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激励机制极不有效/不太有效者〔OR(95%CI)分别为0.196(0.052,0.739)、0.235(0.066,0.834)〕;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女性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男性〔OR(95%CI)=0.603(0.396,0.920)〕,自评居民认可度一般、比较高/非常高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居民认可度非常低/比较低者〔OR(95%CI)分别为0.258(0.113,0.590)、0.428(0.199,0.918)〕,自评工作压力比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2.320(1.368,3.935)〕。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较重,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层面应加强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培训,提高其薪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层面应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机构编制设置和晋升机会,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此外,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简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家庭医生团队动力量表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潘莎莎, 马程乘, 崔璐, 李婵姣, 倪紫菱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6): 2047-20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88
摘要1005)   HTML29)    PDF(pc) (2086KB)(360)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动力水平是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互动状态的映射。改善家庭医生团队动力有助于促进团队效能的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动力量表(PCTDS)由美国哈佛大学SINGER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可用于全面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的团队动力。

目的

汉化PCTDS,并对中文版PCTDS进行信效度检验。

方法

严格遵循量表引进原则,采用Brislin模式对PCTDS进行翻译、回译及文化调适,经专家函询及预调查,形成中文版PCTDS。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来自广东省深圳市、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杭州市等17个城市的569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PCTDS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决断值(CR值)法和条目总分相关法进行项目分析,使用专家咨询法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采用KMO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使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量表的信度。

结果

共回收问卷569份,其中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4.3%。所有条目的|CR值|>3.000(P<0.001),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0.300(P<0.001)。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692~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896。KMO值为0.946,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2=4 488.198(df=406)、P<0.001,提示数据适合用于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团队有效性的条件(4个条目)、团队共识(6个条目)、团队协作过程(9个条目)、团队有效性(9个条目),4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2%,各条目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561~0.80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模型适配度指标表现不理想,根据指标提示添加误差变量e20和e31、e6和e7、e19和e31、e24和e25、e18和e23、e4和e10、e3和e9间的相关关系后,除χ2/df、增值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外,修正模型的其余适配度指标表现仍不佳〔χ2/df=2.31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91,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74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699,规范拟合指数(NFI)=0.866,IFI为0.919,CFI为0.919〕。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8,团队有效性的条件、团队共识、团队协作过程、团队有效性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6、0.945、0.957、0.956。

结论

中文版PCTDS信度良好、效度一般,可用于评估我国家庭医生团队动力,但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须对量表维度及条目归属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增加更符合我国家庭医生团队发展实际情况的维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国内家庭医生团队医防融合实践策略研究
赵琳琳, 邵爽, 罗琪, 陈小垒, 杜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715-27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46
摘要721)   HTML45)    PDF(pc) (1251KB)(689)    收藏

以家庭医生团队(简称家医团队)为主体的医防融合机制是破除"医"与"防"实施隔阂的关键方式。本文对医防融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阐述,综述我国家医团队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各地依托家医团队医防融合的典型实践策略,重点分析国内依托家医团队开展的医防融合实践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转变"重医轻防"理念,加强组织管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多元化服务形式等举措。本研究期于为今后"医""防"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防融合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侯皓,戴蓉慧,吴婧,苗春霞,高修银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9): 2445-24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1
摘要683)   HTML6)    PDF(pc) (1591KB)(1370)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作为较新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在社区医生的基础上明显增加,使得近年来家庭医生团队的离职现象严重。国内外研究证明,职业认同的提升有利于家庭医生团队加强队伍建设、缓解职业倦怠、减少离职意愿。目的 调查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700例。采用自编职业认同调查问卷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认同情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 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总得分为(71.57±9.01)分,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认知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53±0.67)、(4.45±0.64)、(4.27±0.59)、(3.82±0.77)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月收入、婚姻状况、工作喜爱程度、家庭工作关系、职业规划、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处于良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职业自我认知方面。建议政府完善配套政策、高校加强全科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给予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社会支持等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慢性失眠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季燕,丁静,丁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7): 863-8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13
摘要681)      PDF(pc) (963KB)(815)    收藏
背景 慢性失眠作为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较大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社区层面的有效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目的 评价基层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慢性失眠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于2018年1—6月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卫生服务站就诊的已签约家庭医生的慢性失眠患者中,以便利抽样法抽取420例。采用单盲、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平均分配并干预随访6个月,排除因疾病等自身原因无法完成本研究和失访者,最终纳入对照组203例,干预组178例。干预组进行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照组进行“医-护-防”团队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级、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得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PSQI等级、PHQ-9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I等级、PHQ-9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后PSQI等级、PHQ-9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和干预后PSQI等级、PHQ-9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能够提高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抑郁发生率,在今后社区服务模式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家庭医生团队下家庭医生助理的服务模式研究
黄武全,范晓晔,翟佳燚,陆菊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5): 3146-31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00
摘要645)      PDF(pc) (1001KB)(1413)    收藏
背景 在加速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进程中,为家庭医生配置类似助手的角色,可有效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效率,该助手角色通常被称为家庭医生助理。上海、北京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构建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和责任主体的、护士作为主要助理人员的服务模式。但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的核心人员结构、家庭医生助理的人员特征、工作范围和薪酬体制等还缺少统一的标准。目的 了解国内外家庭医生助理的服务模式运行现况,为我国家庭医生助理的服务模式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于2019年11月5—20日,选择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文献搜索引擎,在数据库中检索与家庭医生助理模式(包括家庭医生助理的人员配置及人员特征、主要职责及服务内容、绩效考核方式及分配方式等)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2009—2019年,检索词(主题词或关键词)为“family physician assistant”OR“general practitioner assistant”OR“全科医生助理”OR“家庭医生助理”OR“家庭医生”AND“助理”OR“全科医生”AND“助理”。通过评阅文献内容,总结国内外家庭医生助理模式开展现状。结果 阅读全文后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47篇,其中英文文献31篇,中文文献16篇。家庭医生助理主要由专职医生助理、护士、公共卫生医生、乡村医生、“3+2”助理全科医生担任;人员特征方面,国外的医生助理通常为接受过“医生助理”项目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或学历的专业人员;中国承担家庭医生助理的专职医生助理主要由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岗位培训后担任,担任家庭医生助理的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和乡村医生都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的卫生专业人员兼任。家庭医生助理的职责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主要包括患者治疗方案的实施、健康管理、健康宣教、患者分诊、健康初步评估、慢性病随访等。在绩效考核方式方面,国外家庭医生助理一般由机构根据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或由家庭医生直接对助理进行考核;中国家庭医生助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包括二级考核,机构质控部门统一考核,涉及全中心的工作内容由机构统一考核、与家庭医生工作相关内容由家庭医生考核。结论 国内外家庭医生助理在人员特征、主要职责和绩效考核分配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建议构建以“全科医生+护士/乡村医生”或“全科医生+专职助理”为核心人员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分类设立家庭医生助理的岗位职责和服务内容,建立以“医疗技术的复杂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数量”作为主要绩效考核指标的薪酬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慧敏,黄琦,杨丹丹,苗春霞,高修银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0): 1223-12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10.018
摘要641)      PDF(pc) (1037KB)(1074)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家庭医生团队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其身心健康与服务质量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国内以服务供方角度探讨家庭医生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600例。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包括全科医生165例、护士272例、公共卫生医生131例),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5.4%(428/568),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中重度倦怠占比分别为51.8%(294/568)、34.7%(197/568)、66.0%(375/568),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高于情感衰竭维度、情感衰竭维度高于去个性化维度(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用工形式、职业喜爱程度、自评工作意义、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较高,尤其体现在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建议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制度、给予团队社会支持、引导家庭医生团队转变医疗观念等方式降低其职业倦怠检出率,以保障家庭医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全科医生视角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调查研究
郝爱华, 曾韦霖, 李观海, 夏英华, 陈亮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4): 4261-42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35
摘要627)   HTML39)    PDF(pc) (1377KB)(659)    收藏
背景

目前,从居民角度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从供方视角,探寻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的因素。

方法

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全科医生及其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特征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采用R 4.2.2软件建立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是否>2 000人的影响因素。

结果

筛选出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有效样本3 252个。2020年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中位签约人数为1 400(2 499)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用工形式、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执业地区、接受培训情况、年收入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数量、管辖人口数、希望医共体内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团队情况、住院床位资源情况、上级部门指导情况不同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全科医生执业地区水平上具有聚集性(P<0.05)。两水平Logistic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以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参照,大专〔OR(95%CI)=2.79(1.84,3.74)〕和中专/高中〔OR(95%CI)=2.83(1.80,3.86)〕学历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无职务者为参照,职务为单位负责人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66(0.33,0.99)〕;以临聘人员为参照,用工形式为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2.02(1.53,2.51)〕;以人员数量为≤3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人员数量为4~6人〔OR(95%CI)=1.31(1.05,1.57)〕、7~10人〔OR(95%CI)=2.06(1.75,2.37)〕、11~19人〔OR(95%CI)=3.67(3.31,4.03)〕和≥20人〔OR(95%CI)=3.46(2.74,4.18)〕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管辖人口数为≤2 000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管辖人口数为2 001~9 999人〔OR(95%CI)=2.37(2.12,2.62)〕、10 000~29 999人〔OR(95%CI)=2.92(2.65,3.19)〕和≥30 000人〔OR(95%CI)=2.86(2.55,3.17)〕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有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无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38(1.14,1.62)〕(P<0.05)。

结论

管辖人口、团队人员数量多为签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职务、有住院床位资源、学历高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了解度高,对签约人数控制得较好;与临聘人员相比,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可能承担了更多的签约任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上海市社区药学服务开展现状及药师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情况研究
刘锐, 曹宇, 褚爱群, 吴欢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1): 3922-39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63
摘要622)   HTML16)    PDF(pc) (1767KB)(395)    收藏
背景

目前,居民多重用药现象普遍,由于缺少药物重整和全程的用药管理,不安全用药风险较大。由具有区域优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药学服务,符合其功能定位,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药学服务现况、药师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情况,以及社区药学服务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推动社区药学服务发展提供建议。

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20年12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心城区6家、近城区8家、远城区15家,共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7名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在岗从事药学工作的人员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药学人员基本情况、社区药学服务开展情况、社区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情况等。同期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邀请了中心城区、近城区、远城区药剂科科长11名、家庭医生代表6名、社区中心主任及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人员12名,共29名关键知情人,围绕药学服务需求、药学资源配置、药学服务过程3方面进行半结构化焦点访谈。

结果

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药师参与培训以1~2次占比最高〔139名(45.3%)〕,培训形式以继续教育为主〔252名(82.1%)〕。社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项目最多的3项分别为处方调剂〔284名(92.5%)〕、处方审核〔253名(82.4%)〕、药学窗口或门诊咨询指导〔196名(63.8%)〕。占据药师服务时长最长3项分别为处方调剂〔280名(91.2%)〕、处方审核〔244名(79.5%)〕、处方点评〔145名(47.2%)〕。有78名(25.4%)药师加入了家庭医生团队。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药学服务需求上,社区老年居民药学服务需求大,但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淡薄;在社区药学资源配置上,药师数量短缺,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社区药品目录不齐,信息化作用有待加强;在社区药学服务过程中,社区药师认可度不高,服务内容单一,针对性的合理用药培训相对较少,药师未能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发挥作用。

结论

目前,社区药学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药学服务过程还需完善、优化。仅有部分药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有限,还需加大激励机制,明确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激励因素研究
冯黄于飞,景日泽,王嘉豪,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4): 400-4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89
摘要607)      PDF(pc) (895KB)(418)    收藏
背景 要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同激励因素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影响不同。目的 比较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激励因素现状、满意度及激励因素偏好,为进一步细化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厦门市、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房山区共选择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在岗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676人(包括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医生团队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基本特征、激励机制及激励因素偏好情况。对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激励因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6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月收入、总收入中家庭医生专项资金占比和签约服务费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收入与家庭医生工作价值匹配程度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者认为收入与工作价值匹配的比例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参加阶段性进修培训、相关专业课程培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参与阶段性进修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与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过去1年参加相关专业课程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过去3年职务提升与职称提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认为个人收入和福利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这一比例在家庭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成员中分别是95.6%(387/405)、95.7%(180/188)和98.8%(82/83);培训机会、社会认可和尊重、职称晋升机会排在第2位、第3位和第4位;但对家庭医生来说单位管理制度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护士来说工作量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公共卫生人员来说排名第5的则是工作条件。结论 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收入、福利待遇与培训学习情况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且不同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的偏好有所不同。应当继续优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薪酬结构,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及签约服务费,完善经济激励措施;加强基层培训学习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权益,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互动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陈怡翔, 张子阳, 张菲斐, 李思源, 史芳亚, 唐尚锋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2
录用日期: 2024-08-20

12. 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徐卫刚,彭德荣,陈晨,孙朝珺,薄海艳,方娅贝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8): 3455-34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93
摘要558)      PDF(pc) (1090KB)(1291)    收藏
背景 在分级诊疗背景下,作为典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冠心病的防治除需要专科先进的介入干预外,社区层面的持续性规范化管理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就全专联合、闭环管理的团队协同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目的 构建家庭医生冠心病综合管理团队,评价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电子健康档案内抽取冠心病患者2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2)和研究组(n=114)。对照组接受常规诊疗和管理,研究组由家庭医生团队进行闭环路径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2年后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冠心病知识和认知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以及2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HPLPⅡ、冠心病知识和认知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PLPⅡ、冠心病知识和认知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内,研究组的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2/114)比8.2%(10/122),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MACEs的风险约为研究组的5倍〔95%CI(1.071,23.337)〕。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通过闭环路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知识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罗晓露,黄艳丽,郝镓萍,马希丹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3): 1554-15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16
摘要553)      PDF(pc) (957KB)(1158)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是有效开展签约服务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应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客观的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的指标体系,以有效监测和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能力建设的方向性和内容精准性。方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遴选熟悉全科医学理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之家(PCMH)、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PCIC)模式、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PCAC)模式的专家13名,分别于2017-12-14、2018-01-14开展2轮专家会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修改。结果  2轮会议的专家参与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11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技能培训、以人为中心的照护和沟通、提供可及性和连续性服务、以团队为基础提供计划性服务、提供协同服务与管理、人群识别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具的应用、质量的监测与改进。结论  构建出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以人为中心、健康促进及可及性、连续性服务内涵,具有很强的操行性和目标导向性,可以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预防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研究
杨春琴,薄海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4): 1729-17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64
摘要551)      PDF(pc) (1079KB)(730)    收藏
背景 据文献报道47%的社区脑卒中患者有超过1次的跌倒,跌倒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为此,加强社区脑卒中防跌倒管理已迫在眉睫。目的 探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在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16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居家脑卒中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防跌倒干预,干预时间1年。比较首次、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及2016年与2017年跌倒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首次、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首次入户时,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第6个月入户随访时(P<0.05)。2017年研究对象跌倒发生率为14.9%(24/161),低于2016年的32.5%(53/163)(χ2=13.86,P<0.01)。结论 运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能有效控制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发生的风险因素,提高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减少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供方视角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工作感知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王艺园,孙艳春,王伟,徐芳,邓子如,严非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0): 1218-12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3
摘要533)   HTML3)    PDF(pc) (956KB)(764)    收藏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广,作为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健康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也将实现从“守门人”到“健康管理者”再到“健康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其工作感知对签约服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签约后的工作感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10月,结合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对贵州省、青海省、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共1 042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感知情况,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工作负担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地区、岗位和职称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差异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的相关性。结果 1 042例调查对象中,85.93%(873/1 016)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内容有所增加;86.86%(879/1 01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方式有所区别,其中,71.44%(628/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上门服务,32.99%(290/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单次诊疗服务时间更长,93.97%(826/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随访服务;40.77%(413/1 013)的成员感知签约后自身服务态度更好;58.61%(599/1 02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增加;81.94%(835/1 019)的成员感知签约后工作负担加重;91.09%(930/1 021)的成员表示愿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94.62%(967/1 022)的成员感知所在团队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开展,94.72%(968/1 022)的成员感知团队模式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呈正相关(rs=0.121,P<0.01)。不同地区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成员对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相比传统诊疗服务,签约服务的服务内容更加综合化,服务方式更加个性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组织状态及服务价值的感知较好,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的意愿程度普遍较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相匹配,不同地区、岗位、职称的成员对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新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X”家庭医生团队预测及运行研究
马国芳,王小娜,王昕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9): 2412-24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36
摘要528)      PDF(pc) (941KB)(610)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作为签约服务的提供主体,基于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如何科学地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是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目的 预测“2+X”家庭医生团队发展情况,探索新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运行情况,为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新疆城镇人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数据来源于2012—2018年《新疆统计年鉴》。2018年新疆城镇人口数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本研究于2019年进行,依据2011—2017年上述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估2019—2025年新疆城镇人口数及2018—2025年家庭医生团队相关卫生技术(卫技)人员数。计算2011—2025年新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X”家庭医生团队数量情况。观察每3 000服务人口的标准下和每2 000服务人口的标准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数及“2+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覆盖率。结果 预测2019—2025年新疆城镇人口数逐年增长,从2019年1 317.39万人增至2025年1 706.42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逐年增长,由2019年的3 083人增至2025年3 268人;注册护士数逐年增长,由2019年3 256人增至2025年3 940人。以“2+X”家庭医生团队模式最低配置标准组建家庭医生团队,预测2018—2025年“2+X”家庭医生团队数量逐渐增多,且2025年理论上新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能够组建3 268个团队。2011—2016年注册护士数低于职业(助理)医师数,直到2017年有所改善,医师与护士比达1∶1.02,并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长趋势较慢,预测2020年可达1∶1.08,2025年可达1∶1.21。由灰色模型GM(1,1)的预测结果可知,2011—2025年新疆城镇人口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以每3 000服务人口数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标准,“2+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覆盖率均在70%以上,最高达到82%;以每2 000服务人口数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标准,2018年“2+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覆盖率为48%,理论上到2025年,“2+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覆盖率为38%。结论 2018—2025年“2+X”家庭医生团队数量逐渐增多,但依据每个家庭医生团队服务2 000人口的标准,未来新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需求量很大,距实现辖区服务人口全覆盖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需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人才培养,组建提高型家庭医生团队,实现“家家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重庆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关联性研究
贺玲玲,蒲川,黄礼平,白钧琪,刘茜,黄锐,何雨芯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9): 2452-24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30
摘要527)   HTML4)    PDF(pc) (1513KB)(939)    收藏
背景 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医生团队“过劳”现象屡屡出现,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感可能会提高隐性缺勤水平,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如何避免其高隐性缺勤的发生,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是关键所在。目的 探讨重庆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5—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8 171支家庭医生团队中随机选取593支团队的全部成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量表(MBI-GS)和斯坦福隐性缺勤中文版(SPS-6)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4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 433份,回收率为95.95%。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各条目均分为(2.55±1.17)分,情感衰竭维度为(2.48±1.49)分,去人性化维度为(1.89±1.53)分,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为(2.47±1.64)分。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8.93%(10 603/13 433),高隐性缺勤发生率为46.30%(6 219/13 433)。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最高学历、所在机构、平均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择业主要原因、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职业倦怠的团队成员隐性缺勤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 (P<0.01)。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和职业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的关联关系依然存在,且OR值相对稳定。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和隐性缺勤存在密切关联,即职业倦怠对隐性缺勤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越高,隐性缺勤发生率越高,且这种关联不会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及职业因素的改变而不同或消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
潘公益,杨烨*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28): 3457-346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8.002
摘要520)      PDF(pc) (1277KB)(1367)    收藏
构建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新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1年正式启动家庭医生制度以来,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就成了重中之重。本文介绍并分析了自2011年以来上海市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认为全科医生数量较少、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传统中医药未能良好融入家庭医生式服务仍然是目前工作的主要困境,各地仍应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运行机制、人员职责及分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7)
19. 基于胜任力的家庭医生团队中全科医生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李皓,李金林,朱镜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 19-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30
摘要519)      PDF(pc) (1073KB)(924)    收藏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全科医生薪酬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全科医生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首先运用组合赋权法得到全科医生的胜任力边际成本,然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针对不同胜任力水平的主动型薪酬激励机制。即由政府部门设计全科医生薪酬激励机制,促使不同胜任力水平的全科医生主动选择对应的绩效产出和薪酬,从而实现政府部门和全科医生双方共赢的效果。该激励机制能够改变传统同岗同酬的不合理现象,使政府部门将全科医生的胜任力水平与薪酬激励紧密挂钩,实现了政府部门与全科医生的激励协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郭壹凡,朱先,曾志嵘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5): 3190-31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2
摘要511)   HTML4)    PDF(pc) (1371KB)(547)    收藏
背景 目前家庭医生团队在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守门人”的功效上仍然面临着重重阻碍,但目前较缺乏针对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现实困境的研究。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的现实困境,为保障其高效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方法 2020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广州市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其一线医务人员(每家机构抽取2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对2月至调查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线开展情况、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应急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同时选取部分愿意配合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合价值链理论进行分析。结果 25家机构中,19家机构停止(过)部分或全部公共卫生专线,6家机构没有确诊/疑似病例的转运通道和能力,24家机构启动应急预案,10家机构开设健康教育专线,9家机构未开放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专线,10家机构未开设发热门诊,11家机构的所有门诊一直正常开放。访谈结合价值链理论分析显示,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面临着内部后勤保障不到位、外部沟通协作不顺畅、监测预警功能发挥不完全、健康教育工作不深入、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应急专业人才缺口大、信息化建设步调不一致、应急物资采购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结论 建议优先破除阻碍开展基本工作的困境,再深入优化解决辅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社区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的坚实堡垒,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标化工作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开展现状研究
徐佳玙, 颜骅, 方军波, 王海琴, 郭佩, 沈福来, 王形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641-16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21
摘要501)   HTML18)    PDF(pc) (1902KB)(500)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工作内容条理不清、分工不合理和"高能低用"等问题,制约了家庭医生团队的整体发展。

目的

基于标化工作量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阻碍家庭医生团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模式改进提供指导。

方法

于2021年7—11月,以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研究对象,收集该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于2019年8—9月和2021年8—9月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各项目标化工作量相关参数、各项目发生数量。一是根据服务项目的性质,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计算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标化工作总量和总时间;二是根据医防融合的思路,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拆分为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诊断、社区干预、社区随访5个环节,计算各工作环节的标化工作总量和总时间;三是运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家庭医生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随访环节的所有服务项目的价值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2021年8月和9月家庭医生团队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化工作总量分别为16 961和18 089,2019年的同期数据分别为11 486和10 433,平均涨幅为59.9%。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的基本医疗服务标化工作总量与公共卫生服务标化工作总量无相关关系(r=-0.72,P=0.27)。家庭医生团队在各环节的标化工作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诊断、社区随访、社区干预、社区筛查、社区动员。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随访环节的标化工作量/总时间相对较低。根据TOPSIS评价结果,更新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签约居民信息维护等13个项目可考虑外包或降低执行人力成本。

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方式来实现医防融合,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中非必须家庭医生执行环节浪费过多人力资源,并进而影响了家庭医生的基本医疗工作开展。下一步,应加强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干预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相关设施设备;优化家庭医生团队各工作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降低社区动员、社区筛查和社区随访的执行人力成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分级诊疗实施中家庭医生团队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彭雅睿,施楠,陶帅,张黎,倪紫菱,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 14-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99
摘要496)      PDF(pc) (1192KB)(1892)    收藏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制度不断健全,但家庭医生团队在发展中仍存在服务能力和服务积极性有待提高、支撑工具不足等问题,尤其在分级诊疗实施中较为被动,未能充分发挥网底与核心作用。本文基于上述问题,根据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情况,总结了上海闵行、深圳罗湖、河南息县三地家庭医生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而提出如下建议:以居民为中心进行健康风险分层和个性化服务方案制定;扩充家庭医生队伍,调整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提高家庭医生待遇,缩小与上级医院差距;医保打包付费,以加强上级医院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重视程度;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路径;加快有利于家庭医生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黄睿,马希丹,肖俐,朱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3): 1548-15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18
摘要486)      PDF(pc) (959KB)(410)    收藏
背景  对于家庭医生团队在岗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我国尚缺乏成熟的培训体系。目的  构建以人为本一体化服务(PCIC)模式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方法  于2017年6—9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武侯区深度开展全科医生服务模式转型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和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初步拟定课程体系。于2017年10月—2018年1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对遴选的15名专家开展2轮咨询,由专家对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以及相关建议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结果  2轮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91。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包括9个课程模块、57项课程内容,专家对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分为3.55~4.82分,变异系数为0.08~0.24。9个课程模块分别为PCIC模式理念解读、标准健康管理流程、人群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患者参与、协调能力、服务包的开发与设计、团队构建、团队运行,各课程模块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0.94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在PCIC模式下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尚晓鹏,杨清,邱银伟,赵艳荣,汪炜,林君芬,徐校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6): 1996-19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86
摘要470)      PDF(pc) (2684KB)(1207)    收藏
背景 现阶段在我国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但缺乏科学、合理、方便操作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家庭医生团队签约能力、构建优质的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于2017年8~9月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构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100.0%(21/21)和90.5%(19/21),专家的判断系数为0.764 3,熟悉程度为0.809 5,权威系数为0.786 9。第1轮和第2轮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245(χ2=293.206,P<0.001)和0.317(χ2=279.631,P<0.001)。最终构建了含有7个一级指标、54个二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为客观、科学地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层医疗机构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叶静雪,曾庆秋,钱宁,黄艳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1): 1265-12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433
摘要456)      PDF(pc) (1078KB)(782)    收藏
背景 基层医疗机构是2型糖尿病防治的主战场,近年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家庭医生团队管理中未能很好地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优势,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开展困难。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现状,为更好地设计和推广基层医疗机构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7年12月对成都市武侯区全部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中心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5个家庭医生团队,共涉及65个家庭医生团队,198名团队成员。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业务模型设计调查问卷表》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团队成员基本情况、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团队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可度及服务频率、患者对中医药健康管理接受度和糖尿病患者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制约因素五大项。结果 65个家庭医生团队中,51个(78.5%)团队有中医类别医生参与;198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对所管糖尿病患者已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171名(86.4%)。171名中开展体质辨识服务170名(99.4%),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103名(60.2%);服务频率59名(34.5%)1次/年,51名(29.8%)3个月1次;130名(76.0%)是团队内部自行协商预约提供服务,41名(24.0%)是团队与其他团队沟通联系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98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180名(90.9%)认为对自己所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是有意义的;177名(89.4%)愿意学习和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技术;163名(82.3%)认为患者愿意接受中医药服务。177名完成家庭医生认可的合理可行的中医药服务频率调查,91名(51.4%)认可3个月1次。“家庭医生团队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开展”是制约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开展的首要因素,得分为(6.32±2.70)分;其次为“所在中心无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绩效考核或考核力度不够”,得分为(5.10±2.36)分。结论 目前武侯区基层医疗机构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团队管理服务规范,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存在服务内容局限、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感受度不高等现况,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上有待加强,应增强服务管理方重视度,强化服务供方的服务意识及技能,确保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有序、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和残疾人对残疾人签约服务效果评价的质性研究
刘宇春,蔡澍,杜雪平,张志娟,丁静,丁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0): 1236-12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5
摘要448)   HTML2)    PDF(pc) (951KB)(561)    收藏
背景 残疾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的人群,如何为残疾人群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及满意度,家庭医生团队的人员如何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服务,以达到双方共赢的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了解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管理和服务签约残疾人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9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6个焦点小组,其中3个由25名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组成,另外3个由21名签约的5类不同残疾人组成。以4种障碍(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障碍)为理论框架,结合《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手册》(《手册》)中残疾人接受服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进行实地笔记、录音和转录,编码提炼主题。结果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都对《手册》的内容和实用性给予了肯定,同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和残疾患者针对目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建议。经过比对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方面共析出3个主题:诊疗时间长,包括残疾的身体,沟通和认知;对医生、护理进行残疾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特定的学习需求;残疾人的服务部分超出初级保健范畴,需要再次培训学习。残疾患者方面共析出残疾人在与医疗保健系统的交互过程中存在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四种障碍4个主题。结论 制定完善合理的签约服务内容手册有较好的实用性,为残疾人基层医疗实践提供了工作方法,揭示了签约服务内容手册在指导特殊人群的基层卫生保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现状及阻碍的定性研究
赵琳琳, 罗琪, 胡清华, 陈小垒, 杜娟, 邵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661-16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51
摘要337)   HTML5)    PDF(pc) (1906KB)(212)    收藏
背景

医防融合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载体、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强化基层医防融合。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现状及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以期为推动基层医防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12月—2024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城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抽取从事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及机构管理者共20名,围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内容、分工、资源配置、现存问题等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结果

定性研究共提炼出4个主题,14个子主题。在服务运行模式方面,尽管北京市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向社区全人群探索多种服务方式促进慢性病医防融合的实施,但当前服务主体仍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且延续慢性病管理服务内核,服务内容有待革新,诊前-诊中-诊后的服务流程有待推广。在服务运行环境方面,存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不足、工作量大、考核评价重"量"轻"质"、"信息孤岛"、顶层设计欠缺、缺乏专项筹资机制等问题。同时,"医防割裂"现象明显,表现为医防管理体系"两条线"、医防服务主体"两脱节"、医防工作区域分散等。

结论

基层医防融合服务资源配置不足,服务运行模式尚待优化,需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医保支撑,加快区域内信息互通,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还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服务路径,落实社区职能,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医院及患者多方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陈红, 周蓉, 石建伟, 俞文雅, 吕奕鹏, 周良, 高翔, 黄雷, 王朝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3): 1556-15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21
摘要313)   HTML7)    PDF(pc) (1243KB)(135)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被大力推进。与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相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目的

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

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61 6,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67(P<0.001)和0.712(P<0.001)。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

结论

本研究基于签约服务费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绩效分配体系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丛雅婷, 戴遥, 鲍欣雨, 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96-1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13
摘要293)   HTML5)    PDF(pc) (1805KB)(86)    收藏
背景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效能不高,团队管理现状尚不明确,不同特征成员的团队管理感知情况亦不明晰。

目的

了解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团队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12月,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湖北省内县域医共体下429个家庭医生团队的1 724名主要成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团队配置管理、团队互动管理及团队管理结果等。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团队管理感知差异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团队互动管理因素与团队管理结果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1 724名调查对象中,62.9%(1 084/1 724)的成员感知团队考核激励措施为有效,88.7%(1 530/1 724)的成员感知拥有合理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配置;对团队互动管理的感知方面,团队内部互动强度得分为(22.3±5.3)分,团队外部互动强度得分为(22.0±5.3)分;对团队管理结果的感知方面,团队目标实现(即团队任务绩效)得分为(33.1±7.4)分(总分为0~36分),团队满意度得分为(22.3±4.9)分(总分为0~24分),团队发展潜力得分为(27.9±6.3)分(总分为0~30分)。不同岗位、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团队配置管理、团队互动管理、团队管理结果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队互动管理因素与团队管理结果因素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团队配置管理情况相对良好,团队考核激励措施仍有改善空间;家庭医生团队互动管理较佳,团队互动对团队管理结果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团队管理结果感知较好,感知任务绩效低于满意度和发展能力;不同岗位、职称、年龄段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团队管理感知差异较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翔, 陈红, 周蓉, 石建伟, 俞文雅, 吕奕鹏, 周良, 王朝昕, 黄雷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6): 1930-19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20
摘要271)   HTML6)    PDF(pc) (1285KB)(124)    收藏
背景

现有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足够的激励效果,阻碍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而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家庭医生助理和公共卫生医师两类人群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目的

针对家庭医生团队中的家庭医生助理和公共卫生医师两类角色,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

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对于家庭医生助理的二次分配体系,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42 2;对于公共卫生医师的二次分配体系,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42 0。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的家庭医生助理"二次分配"指标体系和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的公共卫生医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

结论

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的家庭医生助理"二次分配"指标体系和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的公共卫生医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其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中家庭医生助理和公共卫生医师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未来需运用于实际考核中进行优化与完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范文瑜, 马兴丽, 张世龙, 张馨丹, 赵洋,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1966-19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0
摘要250)   HTML1)    PDF(pc) (1803KB)(69)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卫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因此,推动医防融合服务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实施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家庭医生团队多学科之间的有效协作不足,严重阻碍了医防融合服务的有效实施和提供。

目的

调查山东省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的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烟台市、潍坊市以及聊城市,在每个地市随机选择1个区和1个县/县级市作为样本地区,选取481名家庭医生进行调查。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基层医生的专门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防融合服务提供情况调查表,家庭医生团体在医防融合中的协作水平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医防融合服务开展情况和医防融合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76.1%(366/481)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团队协作水平较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OR=2.343)、职称为初级(OR=1.887)和中级及以上(OR=2.978)、了解医防融合制度(OR=6.618)、认为所在机构重视医防融合服务(OR=2.861)、半年内参与一次(OR=2.561)和两次及以上培训(OR=3.833)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的团队协作水平更高(P<0.05)。

结论

现阶段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继续提高家庭医生对医防融合服务的认知,完善机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制度,为家庭医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激励,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家庭医生团队分工协作管理流程重组研究
王红伟,杨文秀,骆达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1): 23-26.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5.01.007
摘要238)      PDF(pc) (1823KB)(853)    收藏
本文以业务流程再造(BPR)为理论基础,对天津市H区辖属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原分工协作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发现,样本团队成员彼此责任不明确,专业化分工不够,同时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性不强,服务效率不高。应积极转变思路,推行新的家庭医生团队流程化管理模式,同时调整团队内部分工,对需合作的服务项目进行细化分工,强化团队成员的协作网络管理,加强团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14)
33. 家庭医生团队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的关系研究:团队凝聚力的中介作用和团队支持感的调节效应研究
卿华, 李慧欣, 杨恩, 魏艺琳, 唐尚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863-8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4
摘要236)   HTML1)    PDF(pc) (1684KB)(51)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在实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影响团队内部成员任务互动的关键角色。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中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的关系,明确其作用机制,考察团队凝聚力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团队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在湖北省潜江市和湖南省长沙市抽取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593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成员的基本情况以及领导效能、任务互动、团队凝聚力、团队支持感4个量表。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支持感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并绘制简单斜率图。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领导效能得分为(4.28±0.73)分,团队凝聚力得分为(4.21±0.64)分,任务互动得分为(4.37±0.65)分,团队支持感得分为(4.09±0.8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4个量表得分两两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8,占总效应值的12%),团队支持感在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β=-0.12,P<0.01)。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团队支持水平较低的家庭医生团队,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更大。

结论

领导效能对任务互动具有正向作用,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的正向作用受到团队支持感的调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丛雅婷, 戴遥, 鲍欣雨, 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89-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07
摘要224)   HTML7)    PDF(pc) (1803KB)(105)    收藏
背景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是县乡村三级机构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等起重要作用。

目的

了解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的知识共享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知识管理和能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湖北省抽取2个县域医共体,经多阶段抽样选取医共体下的381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团队知识共享调查问卷调查团队的知识共享水平,包括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两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结果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总得分为(27.84±3.84)分,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维度的平均条目水平得分分别为(5.51±0.79)、(5.61±0.77)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异质性指数、团队长作用、团队沟通强度、平台载体使用水平、团队活动强度、成员学习积极性是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处于良好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建议通过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活动频次,提高团队沟通能力,采取相关激励措施,拓展知识共享渠道等促进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知识共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于云聪, 邵佳娴, 高敏, 李晓娜, 马东平, 尹文强, 陈钟鸣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875-8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01
摘要198)   HTML3)    PDF(pc) (1778KB)(99)    收藏
背景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会对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关系到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目的

探究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运行,提升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提供可行措施。

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内3个地市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的乡村医生共1 004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乡村医生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以及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乡村医生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稳定性、业务培训、组织隔离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探究乡村医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结果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较高,得分为(3.757±0.713)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业务培训与组织认同感呈正相关(r=0.156,P<0.01),组织隔离与组织认同感呈负相关(r=-0.287,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从业方式、业务培训(β=0.154,P<0.001)、组织隔离(β=-0.262,P<0.001)是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结论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认同感较强,做好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降低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组织隔离程度,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华中地区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陈怡翔, 唐尚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1961-19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76
摘要172)   HTML1)    PDF(pc) (1665KB)(80)    收藏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和突破口。如何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进而提高工作满意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

从团队层面探究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结构特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为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3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和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湖北省潜江市、湖南省长沙县和河南省南阳市的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实地调研,使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调查表和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量表收集数据,并采用层次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结果

家庭医生团队转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低密度(0.29±0.11)、高中心势(0.88±0.19)的网络结构特征;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0.30±2.42)分,呈中等偏上水平;层次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化过程网络中心势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576,t=7.091,P<0.001);转化过程网络密度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228,t=2.478,P<0.05);执行过程网络密度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324,t=2.624,P<0.03);人际过程网络密度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368,t=3.549,P<0.001)。

结论

华中地区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存在优化空间,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对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建议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内部协作机制、优化集权网络结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整合服务模式研究:基于关键事件技术法
代高岚歆, 尹刚, 李浩, 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85
预出版日期: 2025-01-24

38. 家庭医生团队多专业协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郑彩云, 吴霜儿, 俞淦泉, 王欣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28
预出版日期: 2024-09-05

39. 高质量发展下家庭医生团队效能评价工具的构建及信效度分析
丁宏娟, 左文英, 杨璎, 陈婕, 沈燕雯, 张佳丽, 许琴, 陈碧华, 易春涛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53
录用日期: 2025-02-13

40. 团队效能视角下家庭医生团队工作产出水平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
陈碧华, 林其意, 李物华, 苏瑾, 屠丽萍, 施岚, 丁小芹, 易春涛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17
录用日期: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