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团队最新文章合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和突破口。如何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进而提高工作满意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团队层面探究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结构特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为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于2021年10月—2023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和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湖北省潜江市、湖南省长沙县和河南省南阳市的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实地调研,使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调查表和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量表收集数据,并采用层次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家庭医生团队转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低密度(0.29±0.11)、高中心势(0.88±0.19)的网络结构特征;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0.30±2.42)分,呈中等偏上水平;层次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化过程网络中心势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576,t=7.091,P<0.001);转化过程网络密度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228,t=2.478,P<0.05);执行过程网络密度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324,t=2.624,P<0.03);人际过程网络密度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368,t=3.549,P<0.001)。
华中地区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存在优化空间,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互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对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建议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内部协作机制、优化集权网络结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卫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因此,推动医防融合服务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实施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家庭医生团队多学科之间的有效协作不足,严重阻碍了医防融合服务的有效实施和提供。
调查山东省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参考。
于2023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的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烟台市、潍坊市以及聊城市,在每个地市随机选择1个区和1个县/县级市作为样本地区,选取481名家庭医生进行调查。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基层医生的专门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防融合服务提供情况调查表,家庭医生团体在医防融合中的协作水平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医防融合服务开展情况和医防融合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的影响因素。
76.1%(366/481)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团队协作水平较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OR=2.343)、职称为初级(OR=1.887)和中级及以上(OR=2.978)、了解医防融合制度(OR=6.618)、认为所在机构重视医防融合服务(OR=2.861)、半年内参与一次(OR=2.561)和两次及以上培训(OR=3.833)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的团队协作水平更高(P<0.05)。
现阶段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继续提高家庭医生对医防融合服务的认知,完善机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制度,为家庭医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激励,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
医防融合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载体、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强化基层医防融合。
了解北京市城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现状及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以期为推动基层医防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于2023年12月—2024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城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抽取从事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及机构管理者共20名,围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内容、分工、资源配置、现存问题等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定性研究共提炼出4个主题,14个子主题。在服务运行模式方面,尽管北京市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向社区全人群探索多种服务方式促进慢性病医防融合的实施,但当前服务主体仍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且延续慢性病管理服务内核,服务内容有待革新,诊前-诊中-诊后的服务流程有待推广。在服务运行环境方面,存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不足、工作量大、考核评价重"量"轻"质"、"信息孤岛"、顶层设计欠缺、缺乏专项筹资机制等问题。同时,"医防割裂"现象明显,表现为医防管理体系"两条线"、医防服务主体"两脱节"、医防工作区域分散等。
基层医防融合服务资源配置不足,服务运行模式尚待优化,需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医保支撑,加快区域内信息互通,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还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服务路径,落实社区职能,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医院及患者多方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在实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影响团队内部成员任务互动的关键角色。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中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的关系,明确其作用机制,考察团队凝聚力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团队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于2021年10—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在湖北省潜江市和湖南省长沙市抽取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593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成员的基本情况以及领导效能、任务互动、团队凝聚力、团队支持感4个量表。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支持感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并绘制简单斜率图。
共回收有效问卷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领导效能得分为(4.28±0.73)分,团队凝聚力得分为(4.21±0.64)分,任务互动得分为(4.37±0.65)分,团队支持感得分为(4.09±0.8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4个量表得分两两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8,占总效应值的12%),团队支持感在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β=-0.12,P<0.01)。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团队支持水平较低的家庭医生团队,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更大。
领导效能对任务互动具有正向作用,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的正向作用受到团队支持感的调节。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会对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关系到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探究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运行,提升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提供可行措施。
2021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内3个地市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的乡村医生共1 004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乡村医生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以及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乡村医生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稳定性、业务培训、组织隔离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探究乡村医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较高,得分为(3.757±0.713)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业务培训与组织认同感呈正相关(r=0.156,P<0.01),组织隔离与组织认同感呈负相关(r=-0.287,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从业方式、业务培训(β=0.154,P<0.001)、组织隔离(β=-0.262,P<0.001)是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认同感较强,做好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降低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组织隔离程度,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效能不高,团队管理现状尚不明确,不同特征成员的团队管理感知情况亦不明晰。
了解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团队管理提供依据。
于2022年10—12月,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湖北省内县域医共体下429个家庭医生团队的1 724名主要成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团队配置管理、团队互动管理及团队管理结果等。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团队管理感知差异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团队互动管理因素与团队管理结果因素的相关性。
1 724名调查对象中,62.9%(1 084/1 724)的成员感知团队考核激励措施为有效,88.7%(1 530/1 724)的成员感知拥有合理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配置;对团队互动管理的感知方面,团队内部互动强度得分为(22.3±5.3)分,团队外部互动强度得分为(22.0±5.3)分;对团队管理结果的感知方面,团队目标实现(即团队任务绩效)得分为(33.1±7.4)分(总分为0~36分),团队满意度得分为(22.3±4.9)分(总分为0~24分),团队发展潜力得分为(27.9±6.3)分(总分为0~30分)。不同岗位、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团队配置管理、团队互动管理、团队管理结果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队互动管理因素与团队管理结果因素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团队配置管理情况相对良好,团队考核激励措施仍有改善空间;家庭医生团队互动管理较佳,团队互动对团队管理结果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团队管理结果感知较好,感知任务绩效低于满意度和发展能力;不同岗位、职称、年龄段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团队管理感知差异较大。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是县乡村三级机构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等起重要作用。
了解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的知识共享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知识管理和能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于2022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湖北省抽取2个县域医共体,经多阶段抽样选取医共体下的381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团队知识共享调查问卷调查团队的知识共享水平,包括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两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总得分为(27.84±3.84)分,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维度的平均条目水平得分分别为(5.51±0.79)、(5.61±0.77)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异质性指数、团队长作用、团队沟通强度、平台载体使用水平、团队活动强度、成员学习积极性是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知识共享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处于良好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建议通过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活动频次,提高团队沟通能力,采取相关激励措施,拓展知识共享渠道等促进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知识共享。
现有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足够的激励效果,阻碍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而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家庭医生助理和公共卫生医师两类人群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家庭医生团队中的家庭医生助理和公共卫生医师两类角色,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对于家庭医生助理的二次分配体系,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42 2;对于公共卫生医师的二次分配体系,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42 0。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的家庭医生助理"二次分配"指标体系和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的公共卫生医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
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的家庭医生助理"二次分配"指标体系和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的公共卫生医师"二次分配"指标体系,其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中家庭医生助理和公共卫生医师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未来需运用于实际考核中进行优化与完善。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被大力推进。与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相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61 6,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67(P<0.001)和0.712(P<0.001)。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
本研究基于签约服务费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绩效分配体系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
目前,居民多重用药现象普遍,由于缺少药物重整和全程的用药管理,不安全用药风险较大。由具有区域优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药学服务,符合其功能定位,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了解上海市社区药学服务现况、药师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情况,以及社区药学服务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推动社区药学服务发展提供建议。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20年12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心城区6家、近城区8家、远城区15家,共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7名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在岗从事药学工作的人员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药学人员基本情况、社区药学服务开展情况、社区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情况等。同期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邀请了中心城区、近城区、远城区药剂科科长11名、家庭医生代表6名、社区中心主任及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人员12名,共29名关键知情人,围绕药学服务需求、药学资源配置、药学服务过程3方面进行半结构化焦点访谈。
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药师参与培训以1~2次占比最高〔139名(45.3%)〕,培训形式以继续教育为主〔252名(82.1%)〕。社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项目最多的3项分别为处方调剂〔284名(92.5%)〕、处方审核〔253名(82.4%)〕、药学窗口或门诊咨询指导〔196名(63.8%)〕。占据药师服务时长最长3项分别为处方调剂〔280名(91.2%)〕、处方审核〔244名(79.5%)〕、处方点评〔145名(47.2%)〕。有78名(25.4%)药师加入了家庭医生团队。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药学服务需求上,社区老年居民药学服务需求大,但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淡薄;在社区药学资源配置上,药师数量短缺,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社区药品目录不齐,信息化作用有待加强;在社区药学服务过程中,社区药师认可度不高,服务内容单一,针对性的合理用药培训相对较少,药师未能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发挥作用。
目前,社区药学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药学服务过程还需完善、优化。仅有部分药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有限,还需加大激励机制,明确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模式。
目前,从居民角度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相关研究。
了解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从供方视角,探寻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的因素。
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全科医生及其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特征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采用R 4.2.2软件建立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是否>2 000人的影响因素。
筛选出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有效样本3 252个。2020年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中位签约人数为1 400(2 499)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用工形式、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执业地区、接受培训情况、年收入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数量、管辖人口数、希望医共体内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团队情况、住院床位资源情况、上级部门指导情况不同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全科医生执业地区水平上具有聚集性(P<0.05)。两水平Logistic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以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参照,大专〔OR(95%CI)=2.79(1.84,3.74)〕和中专/高中〔OR(95%CI)=2.83(1.80,3.86)〕学历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无职务者为参照,职务为单位负责人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66(0.33,0.99)〕;以临聘人员为参照,用工形式为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2.02(1.53,2.51)〕;以人员数量为≤3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人员数量为4~6人〔OR(95%CI)=1.31(1.05,1.57)〕、7~10人〔OR(95%CI)=2.06(1.75,2.37)〕、11~19人〔OR(95%CI)=3.67(3.31,4.03)〕和≥20人〔OR(95%CI)=3.46(2.74,4.18)〕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管辖人口数为≤2 000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管辖人口数为2 001~9 999人〔OR(95%CI)=2.37(2.12,2.62)〕、10 000~29 999人〔OR(95%CI)=2.92(2.65,3.19)〕和≥30 000人〔OR(95%CI)=2.86(2.55,3.17)〕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有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无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38(1.14,1.62)〕(P<0.05)。
管辖人口、团队人员数量多为签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职务、有住院床位资源、学历高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了解度高,对签约人数控制得较好;与临聘人员相比,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可能承担了更多的签约任务。
以家庭医生团队(简称家医团队)为主体的医防融合机制是破除"医"与"防"实施隔阂的关键方式。本文对医防融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阐述,综述我国家医团队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各地依托家医团队医防融合的典型实践策略,重点分析国内依托家医团队开展的医防融合实践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转变"重医轻防"理念,加强组织管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多元化服务形式等举措。本研究期于为今后"医""防"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防融合的发展提供借鉴。
家庭医生团队动力水平是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互动状态的映射。改善家庭医生团队动力有助于促进团队效能的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动力量表(PCTDS)由美国哈佛大学SINGER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可用于全面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的团队动力。
汉化PCTDS,并对中文版PCTDS进行信效度检验。
严格遵循量表引进原则,采用Brislin模式对PCTDS进行翻译、回译及文化调适,经专家函询及预调查,形成中文版PCTDS。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来自广东省深圳市、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杭州市等17个城市的569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PCTDS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决断值(CR值)法和条目总分相关法进行项目分析,使用专家咨询法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采用KMO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使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量表的信度。
共回收问卷569份,其中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4.3%。所有条目的|CR值|>3.000(P<0.001),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0.300(P<0.001)。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692~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896。KMO值为0.946,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2=4 488.198(df=406)、P<0.001,提示数据适合用于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团队有效性的条件(4个条目)、团队共识(6个条目)、团队协作过程(9个条目)、团队有效性(9个条目),4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2%,各条目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561~0.80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模型适配度指标表现不理想,根据指标提示添加误差变量e20和e31、e6和e7、e19和e31、e24和e25、e18和e23、e4和e10、e3和e9间的相关关系后,除χ2/df、增值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外,修正模型的其余适配度指标表现仍不佳〔χ2/df=2.31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91,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74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699,规范拟合指数(NFI)=0.866,IFI为0.919,CFI为0.919〕。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8,团队有效性的条件、团队共识、团队协作过程、团队有效性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6、0.945、0.957、0.956。
中文版PCTDS信度良好、效度一般,可用于评估我国家庭医生团队动力,但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须对量表维度及条目归属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增加更符合我国家庭医生团队发展实际情况的维度。
家庭医生团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工作内容条理不清、分工不合理和"高能低用"等问题,制约了家庭医生团队的整体发展。
基于标化工作量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阻碍家庭医生团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模式改进提供指导。
于2021年7—11月,以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研究对象,收集该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于2019年8—9月和2021年8—9月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各项目标化工作量相关参数、各项目发生数量。一是根据服务项目的性质,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计算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标化工作总量和总时间;二是根据医防融合的思路,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拆分为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诊断、社区干预、社区随访5个环节,计算各工作环节的标化工作总量和总时间;三是运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家庭医生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随访环节的所有服务项目的价值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021年8月和9月家庭医生团队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化工作总量分别为16 961和18 089,2019年的同期数据分别为11 486和10 433,平均涨幅为59.9%。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的基本医疗服务标化工作总量与公共卫生服务标化工作总量无相关关系(r=-0.72,P=0.27)。家庭医生团队在各环节的标化工作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诊断、社区随访、社区干预、社区筛查、社区动员。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随访环节的标化工作量/总时间相对较低。根据TOPSIS评价结果,更新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签约居民信息维护等13个项目可考虑外包或降低执行人力成本。
家庭医生团队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方式来实现医防融合,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中非必须家庭医生执行环节浪费过多人力资源,并进而影响了家庭医生的基本医疗工作开展。下一步,应加强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干预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相关设施设备;优化家庭医生团队各工作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降低社区动员、社区筛查和社区随访的执行人力成本。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负担不断加重,职业倦怠凸显。当前,尚缺乏对不同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性研究。
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家庭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稳定性及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于2020年8月1—21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泰安市6个县(市、区)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760例,其中201例(26.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559例(73.6%)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纳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760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8.9%(524/7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3.7%(128/201)、70.8%(396/559)。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MBI-GS总得分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年龄41~50岁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30岁者〔OR(95%CI)=7.119(1.770,28.638)〕,月收入>4 000元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2 000元者〔OR(95%CI)=0.194(0.040,0.941)〕,自评工作压力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3.629(1.475,8.929)〕,自评激励机制一般、比较有效/非常有效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激励机制极不有效/不太有效者〔OR(95%CI)分别为0.196(0.052,0.739)、0.235(0.066,0.834)〕;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女性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男性〔OR(95%CI)=0.603(0.396,0.920)〕,自评居民认可度一般、比较高/非常高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居民认可度非常低/比较低者〔OR(95%CI)分别为0.258(0.113,0.590)、0.428(0.199,0.918)〕,自评工作压力比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2.320(1.368,3.935)〕。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较重,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层面应加强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培训,提高其薪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层面应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机构编制设置和晋升机会,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此外,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简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