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最新文章合辑
骨髓抑制是肺癌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针对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探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择时揿针疗法预防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42例首次行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事先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和制订的分配方案,根据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揿针组(48例)及择时组(47例)。对照组给予肺癌化疗常规护理措施,揿针组在对照组措施基础上加用膈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揿针疗法,择时组在对照组遵循子午流注纳子法于当日辰时(7:00—9:00)至巳时(9:00—11:00)实施择时揿针疗法。检测分析三组化疗前1 d及化疗第3、7、14、21天反映骨髓抑制情况的血常规指标及舒适度评分的变化情况。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揿针组和择时组化疗第7、14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择时组均高于揿针组(P<0.05);血小板计数:化疗第7、14天揿针组和择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化疗第7、14天揿针组和择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第14天择时组高于揿针组(P<0.05)。
子午流注择时揿针疗法能有效预防NSCLC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提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部分血常规指标,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围术期急性缺血性卒中(POAIS)是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可增加手术死亡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缺乏相关研究。
探讨NSCLC患者发生POAIS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尿酸(SUA)对NSCLC患者发生POAIS的预测价值。
收集2014年7月—202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肺部切除手术发生POAIS的25例NSCLC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进行匹配后随机选取126例未发生POAIS的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及术后病理相关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SCLC患者发生POAIS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UA对NSCLC患者发生POAIS的预测价值。
151例患者平均年龄(64±7)岁,男性占57.62%(87/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NSCLC患者发生POAIS的影响因素〔OR=0.990,95%CI(0.982,0.998),P=0.019〕。ROC曲线结果显示,SUA预测NSCLC患者发生POAI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临界值为307.40 μmol/L,灵敏度58.7%,特异度76.0%。
SUA水平是NSCLC患者出现POAIS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更高的SUA水平可能预示着更低的POAIS发生风险。
以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为代表的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EGFR突变患者的生存期,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已成为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以基因检测的方式动态监测NSCLC患者治疗进展及进展后的基因突变规律,将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切实有效、更长期稳定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指导。
比较NSCLC疾病进展前后的基因突变特征差异,分析动态监测肺癌患者基因规律及其预后意义。
本研究收集2007—2021年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及肺癌中心门诊或住院进行基因检测的NSCLC患者数据,建立肺癌基因检测数据库,记录患者进展前后基因检测的数目和结果。根据基因清除情况分为基因清除型组与非基因清除型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生存情况。
筛选入组并成功随访至临床终点患者共217例。进展前后组织样本总基因突变分布,野生型由70例(32.3%)变化为95例(43.8%),突变型由147例(67.7%)到122例(56.2%),19DEL突变由64例(29.5%)到67例(19.8%),21 L858R突变由74例(34.1%)到64例(24.0%),T790M突变由2例(0.9%)到45例(20.7%),TP53等少见突变或合并少见突变由20例(9.2%)到84例(38.7%)。217例NSCLC患者基因清除型67例,非基因清除型150例。基因清除型组与非基因清除型组患者除肺病史(P=0.032)及靶向治疗史(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清除型组与非基因清除型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9.8个月和11.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9,95%CI(0.66,1.20),P=0.310〕。134例晚期患者基因清除型与非基因清除型中位PFS分别为8.1个月和9.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3,95%CI(0.58,1.19),P=0.359〕。基因清除型组与非基因清除型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50.5个月和28.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56,95%CI(0.41,0.78),P<0.000 1〕。134例晚期NSCLC患者基因清除型与非基因清除型中位OS分别为45.5个月和2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55,95%CI(0.37,0.81),P=0.000 2〕。
NSCLC患者疾病进展前后基因突变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肺癌进展后患者野生型较突变型显著上升,且经典突变比例下降;伴随突变比例上升。19DEL突变患者进展后出现T790M比例更高。监测基因清除对PFS的预测能力不足,但基因清除型可能预示更长的OS获益。动态监测基因状态的变化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以达到最佳临床获益。
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近年来逐步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改变了该病的治疗格局。大部分PD-1抑制剂相关研究排除了70或75岁以上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使得老年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PD-1抑制剂在老年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胸外科和肿瘤科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65岁及以上的晚期NSCLC患者,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3例。本研究中PD-1抑制剂均为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的PD-1抑制剂单抗,包括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整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获取长期生存数据,随访至2022-03-15,收集患者PD-1抑制剂的疗效资料、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情况和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毒副作用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老年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63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1(65,89)岁。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期间的最佳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无患者完全缓解,14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21例患者疾病稳定,28例患者疾病进展。PD-1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2.2%(14/63),疾病控制率(DCR)为66.7%(14/21)。预后数据提示63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3(2.0,4.6)个月。中位OS为10.2(6.1,14.3)个月。接受PD-1单药治疗期间,63例老年晚期NSCLC中46例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73.0%),其中3级以上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4.3%(9/63)。常见的毒副作用类型有乏力、腹泻、皮疹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3.8%(15/63)、19.1%(12/63)、15.9%(10/63)和14.3%(9/6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质状态评分和转移病灶数目是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56、0.48)。
PD-1抑制剂单药在老年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初步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ECOG体质状态评分和转移病灶数目可能是影响该类患者PFS的潜在风险因素。
肺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后复发是其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微小残留疾病(MRD)作为实体瘤复发的"桥头堡",被描述为治疗原发肿瘤后,在没有任何癌症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患者的生物液体中仍然存在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衍生物。2021年中国达成了首个"肺癌MRD的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旨在通过液体活检监测以评估肺癌患者MRD状态,进而完善其术后个体化治疗。本文综述了几种热点液体(外周血、尿液、唾液、痰液、胸腔积液)标本在肺癌MRD检测中的进展,并探讨其指导肺癌MRD精准治疗的应用价值。
随着CT和肺癌筛查的广泛应用,多原发肺癌(MPLC)(即同个患者中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但如何准确鉴别MPLC和肺内转移(IM)仍是一个难题。组织学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很好地鉴别MPLC和IM,但常需要进行分子分析,如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应用有助于鉴别MPLC和IM。而对于MPLC的治疗,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和局部消融发挥着重要作用。NGS和新疗法(如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MPLC的诊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研究就近年来MPLC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数量居于我国肺癌患者数量的首位,其中大多数老年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该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将会降低整体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探索识别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指标对患者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后续根据分层采取不同诊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探讨系统免疫炎症营养指数(SIINI)与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
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18-06-30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初治的、年龄≥65岁的231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基础疾病、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根据治疗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BMI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和SIINI〔基于临床回顾性数据探索发现,将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BMI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BMI×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计算方式得出〕。绘制各指标判断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价值,若AUC<0.5,则根据中位数取临界值,根据各指标临界值分为高、低水平。治疗结束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或短信等形式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20-02-01。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并采用Graphpad 8.0.2绘制生存曲线。
NLR、dNLR、PLR、PNI、SII、ALI和SIINI的临界值分别为3.30、2.51、179.99、273.65、736.54、46.05和102.89。不同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NLR、dNLR、PLR、ALI、SII、PNI、SIIN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70岁与≥76岁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中分化患者与高分化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生存曲线与Ⅰ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6岁(P<0.001)、高分化(P<0.001)、临床分期Ⅲ期(P=0.012)、临床分期Ⅳ期(P<0.001)和SIINI(P=0.001)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NLR、dNLR、PLR、ALI、SII、PNI、SIINI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于临床回顾性数据探索发现综合免疫、炎症、营养等形成的新指标SIINI是预测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相较于NLR、dNLR、PLR、PNI、SII、ALI,其在预后判断方面可能更具有应用价值及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影响其运动目标的确立和克服困难的信念,了解其现状对肺癌患者运动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测评工具的常模,使得测量结果缺乏参照标准。
建立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常模。
将安徽省按地理位置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3个区域,于2021年1—8月采用区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600例肺癌患者,采用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建立该量表的均数、百分位数和划界常模。
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9%。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总分为(67.66±14.90)分,效能期望维度得分为(63.09±18.13)分,结果期望维度得分为(73.48±14.10)分。本研究按性别、年龄分组(19~35岁为青年组,36~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建立了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均数常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规律运动习惯、有无伴随疾病、医院级别、科室类别、BMI、地区划分是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变量为依据建立分类常模;以5%为间隔,建立5分位至95分位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百分位常模;以(-s)、(-0.5s)、(+0.5s)、(+s)为界点,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按照量表总分由低到高分为极低、低、中等、高、极高5种状态。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安徽省的常模,可为研究该人群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提供参考标准,也为进一步探讨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疗法已成为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绝大部分接受EGFR-TKIs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获得性耐药。EGFR-TK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策略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7月,筛选出联合用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分组,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为联合给药组,仅采取EGFR-TKIs治疗组为单药组。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疾病分期、性别、平均年龄、治疗方案、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中位随访时间、病理类型、基因突变类型、结局指标),并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9篇文献,1 5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给药组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1,95%CI(0.54,0.70),P<0.001〕效果优于单药组。PFS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年龄≥65岁和发生脑转移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药组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RR=1.77,95%CI(1.62,1.94),P<0.001〕高于对照组。
联合用药可延长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PFS,但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大,同时患者在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方面并未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