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2, Vol. 25 ›› Issue (27): 3435-3442.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1
洪子强1,2, 金大成2, 白向豆1,2, 崔百强1,2, 苟云久2,*()
收稿日期:
2022-03-29
修回日期:
2022-06-01
出版日期:
2022-09-20
发布日期:
2022-07-07
通讯作者:
苟云久
基金资助:
Ziqiang HONG1,2, Dacheng JIN2, Xiangdou BAI1,2, Baiqiang CUI1,2, Yunjiu GOU2,*()
Received:
2022-03-29
Revised:
2022-06-01
Published:
2022-09-20
Online:
2022-07-07
Contact:
Yunjiu GOU
About author:
摘要: 随着CT和肺癌筛查的广泛应用,多原发肺癌(MPLC)(即同个患者中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但如何准确鉴别MPLC和肺内转移(IM)仍是一个难题。组织学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很好地鉴别MPLC和IM,但常需要进行分子分析,如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应用有助于鉴别MPLC和IM。而对于MPLC的治疗,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和局部消融发挥着重要作用。NGS和新疗法(如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MPLC的诊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研究就近年来MPLC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诊断标准 | 具体内容 | |
---|---|---|
M-M诊断标准(1975年)[ | ||
sMPLC诊断标准 | 1.肿瘤孤立且分离。2.组织学类型:(1)相同的组织学类型,但位于不同肺段和/或肺叶;(2)不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原位起源、无肺外转移、肿瘤之间无相同淋巴引流 | |
mMPLC诊断标准 | 1.不同的组织学类型。2.相同的组织学类型:(1)两次肿瘤发现时间间隔≥2年;(2)第2次出现的肺肿瘤位于不同肺叶,且无相同淋巴引流和肺外转移;(3)肿瘤原位起源 | |
ACCP诊断标准[ | ||
sMPLC | 1.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2.不同的组织学类型;3.起源于不同的原位癌;4.相同的组织学类型但需要:(1)肿瘤位于不同肺叶,(2)无N2、N3受累,(3)无肺外转移 | |
mMPLC | 1.不同的组织学类型;2.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3.起源于不同的原位癌;4.相同的组织学类型:(1)两次肿瘤发现时间间隔≥4年,(2)无肺外转移 | |
TNM分期系统诊断标准(第8版)[ | ||
sMPLC的临床诊断标准 | 1.不同的活检组织学类型;2.支持sMPLC的论点:(1)不同的生长速率,(2)不同的生物标志物模式,(3)不存在淋巴结或肺外转移,(4)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或代谢摄取 | |
sMPLC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手术切除后) | 1.不同的组织学类型;2.明显不同的综合病理学半定量分析;3.起源于原位癌的鳞癌;4.支持sMPLC的论点:(1)不同的生物标志物模式,(2)不存在淋巴结或肺外转移 |
表1 MPLC的三种常见诊断标准
Table 1 Three common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诊断标准 | 具体内容 | |
---|---|---|
M-M诊断标准(1975年)[ | ||
sMPLC诊断标准 | 1.肿瘤孤立且分离。2.组织学类型:(1)相同的组织学类型,但位于不同肺段和/或肺叶;(2)不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原位起源、无肺外转移、肿瘤之间无相同淋巴引流 | |
mMPLC诊断标准 | 1.不同的组织学类型。2.相同的组织学类型:(1)两次肿瘤发现时间间隔≥2年;(2)第2次出现的肺肿瘤位于不同肺叶,且无相同淋巴引流和肺外转移;(3)肿瘤原位起源 | |
ACCP诊断标准[ | ||
sMPLC | 1.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2.不同的组织学类型;3.起源于不同的原位癌;4.相同的组织学类型但需要:(1)肿瘤位于不同肺叶,(2)无N2、N3受累,(3)无肺外转移 | |
mMPLC | 1.不同的组织学类型;2.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3.起源于不同的原位癌;4.相同的组织学类型:(1)两次肿瘤发现时间间隔≥4年,(2)无肺外转移 | |
TNM分期系统诊断标准(第8版)[ | ||
sMPLC的临床诊断标准 | 1.不同的活检组织学类型;2.支持sMPLC的论点:(1)不同的生长速率,(2)不同的生物标志物模式,(3)不存在淋巴结或肺外转移,(4)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或代谢摄取 | |
sMPLC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手术切除后) | 1.不同的组织学类型;2.明显不同的综合病理学半定量分析;3.起源于原位癌的鳞癌;4.支持sMPLC的论点:(1)不同的生物标志物模式,(2)不存在淋巴结或肺外转移 |
图1 综合影像学评估流程图注:MPLC=多原发肺癌,GGN=磨玻璃结节,GGO=肺内磨玻璃密度影,IM=肺内转移,?SUV=标准摄取值差异值
Figure 1 Flow chart for comprehensive imaging assessment of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第一作者 | 年份(年) | MPLC类型 | 例数 | 手术方式 | 研究时间 | 结局指标 | 结果 |
---|---|---|---|---|---|---|---|
KOCATURK[ | 2011 | sMPLC | 26 | 全肺切除术:n=11;非全肺切除术:n=15(亚肺叶切除术:n=1;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8;双侧肺叶切除术:n=6) |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 | OS | 5年OS:换行全肺切除术为27%,非全肺切除术为71.1%;P=0.12 |
JUNG[ | 2011 | sMPLC | 32 | 有限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2;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12);肺叶切除或扩大切除(肺叶切除术:n=6;肺叶切除术+光动力治疗:n=2;双侧肺叶切除术:n=5;全肺切除术:n=5) | 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 | PFS和OS | 5年OS,有限切除术为79.4%,肺叶切除或扩大切除术为51.2%;P=0.359。5年PFS,有限切除术为74.5%,肺叶切除或扩大切除术为34.2%;P=0.995 |
ISHIKAWA[ | 2014 | sMPLC | 93 | 肺叶切除术:n=39;亚肺叶切除术:n=54(肺段切除术:n=18;楔形切除:n=36) | 1995年4月至2009年12月 | OS | 5年OS:肺叶切除术为92.5%,亚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为82.1%,楔形切除为80.4%);P=0.509 |
YU[ | 2013 | sMPLC | 97 | 肺叶切除术:n=39;亚肺叶切除术:n=14换行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36;双侧肺叶切除术:n=8 |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 | PFS和OS | 5年OS:亚肺叶切除术为64.7%,肺叶切除术为79.7%;P=0.331。5年PFS:亚肺叶切除术为42.9%,肺叶切除术为62.4%;P=0.312 |
HATTORI[ | 2020 | sMPLC | 272 | 亚肺叶切除术:n=74;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86;肺叶切除术:n=91;双侧肺叶切除术:n=18;全肺切除术:n=3 | 2008年1月—2015年12月 | OS | 肺叶切除术后OS:HR=1.71,95%CI(0.494,5.920),P=0.397 |
ZUIN[ | 2013 | sMPLC+mMPLC | 121 | 亚肺叶切除术:60(非典型切除:n=38;肺段切除:n=22);第二次行肺叶切除术:n=61 | 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 | OS | 5年OS:亚肺叶切除术为36%,肺叶切除术为57.5%;P=0.016 |
YANG[ | 2016 | sMPLC+mMPLC | 101 | 双侧亚肺叶切除术:n=13;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49;双侧肺叶切除术:n=39 | 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 | OS | 5年OS:双侧亚肺叶切除术为36.8%,双侧肺叶切除术为70.6%;P=0.586。双侧亚肺叶切除术为36.8%,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为56.7%;P=0.917 |
表2 MPLC的切除方法及疗效研究
Table 2 Studies on the resection methods and outcomes of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第一作者 | 年份(年) | MPLC类型 | 例数 | 手术方式 | 研究时间 | 结局指标 | 结果 |
---|---|---|---|---|---|---|---|
KOCATURK[ | 2011 | sMPLC | 26 | 全肺切除术:n=11;非全肺切除术:n=15(亚肺叶切除术:n=1;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8;双侧肺叶切除术:n=6) |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 | OS | 5年OS:换行全肺切除术为27%,非全肺切除术为71.1%;P=0.12 |
JUNG[ | 2011 | sMPLC | 32 | 有限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2;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12);肺叶切除或扩大切除(肺叶切除术:n=6;肺叶切除术+光动力治疗:n=2;双侧肺叶切除术:n=5;全肺切除术:n=5) | 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 | PFS和OS | 5年OS,有限切除术为79.4%,肺叶切除或扩大切除术为51.2%;P=0.359。5年PFS,有限切除术为74.5%,肺叶切除或扩大切除术为34.2%;P=0.995 |
ISHIKAWA[ | 2014 | sMPLC | 93 | 肺叶切除术:n=39;亚肺叶切除术:n=54(肺段切除术:n=18;楔形切除:n=36) | 1995年4月至2009年12月 | OS | 5年OS:肺叶切除术为92.5%,亚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为82.1%,楔形切除为80.4%);P=0.509 |
YU[ | 2013 | sMPLC | 97 | 肺叶切除术:n=39;亚肺叶切除术:n=14换行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36;双侧肺叶切除术:n=8 |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 | PFS和OS | 5年OS:亚肺叶切除术为64.7%,肺叶切除术为79.7%;P=0.331。5年PFS:亚肺叶切除术为42.9%,肺叶切除术为62.4%;P=0.312 |
HATTORI[ | 2020 | sMPLC | 272 | 亚肺叶切除术:n=74;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86;肺叶切除术:n=91;双侧肺叶切除术:n=18;全肺切除术:n=3 | 2008年1月—2015年12月 | OS | 肺叶切除术后OS:HR=1.71,95%CI(0.494,5.920),P=0.397 |
ZUIN[ | 2013 | sMPLC+mMPLC | 121 | 亚肺叶切除术:60(非典型切除:n=38;肺段切除:n=22);第二次行肺叶切除术:n=61 | 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 | OS | 5年OS:亚肺叶切除术为36%,肺叶切除术为57.5%;P=0.016 |
YANG[ | 2016 | sMPLC+mMPLC | 101 | 双侧亚肺叶切除术:n=13;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n=49;双侧肺叶切除术:n=39 | 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 | OS | 5年OS:双侧亚肺叶切除术为36.8%,双侧肺叶切除术为70.6%;P=0.586。双侧亚肺叶切除术为36.8%,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为56.7%;P=0.917 |
第一作者 | 年份(年) | 类型 | 例数 | 治疗方法 | 中位随访时间(月) | 毒性反应 | 局部控制情况 | 生存结局 | |||
---|---|---|---|---|---|---|---|---|---|---|---|
毒性等级(级) | 毒性反应发生率(%) | 局部控制率(%) | 局部控制时间(年) | 总生存率(%) | 总生存时间(年) | ||||||
MATTHIESEN[ | 2012 | sMPLC | 9 | 行两次SABR:n=8;行三次SABR:n=1 | 15.5 | ≥2级 | 0 | 88.9 | 1.3 | 55.5 | 1.3 |
GRIFFIOEN[ | 2013 | sMPLC | 62 | 手术+SABR:n=6,SABR:n=56 | 44 | ≥3级 | 4.8 | 84.0 | 2.0 | 56.0 | 2.0 |
NISHIYAMA[ | 2015 | mMPLC | 31 | SABR | 36 | ≥2级 | 9.8 | — | — | 62.0 | 3.0 |
NIKITAS[ | 2019 | mMPLC | 156 | 手术+SABR:n=108,SABR:n=48 | 37 | ≥3级 | 5.6 | 98.2 | 3.0 | 79.7 | 3.0 |
表3 SABR治疗sMPLC和mMPLC的效果
Table 3 Published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on synchronous and 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第一作者 | 年份(年) | 类型 | 例数 | 治疗方法 | 中位随访时间(月) | 毒性反应 | 局部控制情况 | 生存结局 | |||
---|---|---|---|---|---|---|---|---|---|---|---|
毒性等级(级) | 毒性反应发生率(%) | 局部控制率(%) | 局部控制时间(年) | 总生存率(%) | 总生存时间(年) | ||||||
MATTHIESEN[ | 2012 | sMPLC | 9 | 行两次SABR:n=8;行三次SABR:n=1 | 15.5 | ≥2级 | 0 | 88.9 | 1.3 | 55.5 | 1.3 |
GRIFFIOEN[ | 2013 | sMPLC | 62 | 手术+SABR:n=6,SABR:n=56 | 44 | ≥3级 | 4.8 | 84.0 | 2.0 | 56.0 | 2.0 |
NISHIYAMA[ | 2015 | mMPLC | 31 | SABR | 36 | ≥2级 | 9.8 | — | — | 62.0 | 3.0 |
NIKITAS[ | 2019 | mMPLC | 156 | 手术+SABR:n=108,SABR:n=48 | 37 | ≥3级 | 5.6 | 98.2 | 3.0 | 79.7 | 3.0 |
[1] |
|
[2] |
|
[3] |
|
[4] |
|
[5] |
周丽娜,吴宁,赵世俊,等. 基于高分辨率CT特征鉴别同时多原发肺腺癌与肺腺癌伴肺内转移[J]. 中华肿瘤杂志,2020,42(6):449-455.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00227-00126.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王继凡,张特,丁翰林,等. 同时性多原发肺癌与肺内转移鉴别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5):365-371. DOI:10.3779/j.issn.1009-3419.2021.101.12.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in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resenting as synchronous ground-glass nodules[EB/OL]. (2021-04-05)[2022-02-04].
|
[54] |
The efficacy of pd-1 antibody sintilimab on early-stage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with ground glass density [EB/OL]. (2019-07-19)[2022-02-04].
|
[55] |
Stereotactic ablation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sintilimab in early inoperable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EB/OL]. (2021-04-12)[2022-02-04].
|
[56] |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microwave ablation plu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A Open,Multi-center,Phase II Clinical Trial(MAGIC)[EB/OL]. (2021-09-23)[2022-02-04].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高扬,邵雨辰,苏明珠,等. 癌症患者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管理,2019,39(3):34-37.
|
[1] | 王旭, 魏戌, 朱立国, 冯天笑, 王志鹏, 师彬. 医工结合的中医手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疗效机制研究:思路与前景[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3): 4118-4124. |
[2] | 辛功恺, 丛欣, 袁磊, 程悦彤, 倪翠萍, 张巍巍, 張平平, 刘宇. 失智症老年人综合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3): 4103-4109. |
[3] | 张思宇, 周郁秋, 杜晓慧, 王正君. 精神病未治期及其早期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3): 4110-4117. |
[4] | 孟江涛, 杨思宇, 孙蕾, 雷瑞宁, 赵晓霞.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运动诱发电位评估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2): 4098-4102. |
[5] | 王佳欣, 赵亚利. 国内外医疗团队合作评估工具系统综述[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1): 3951-3962. |
[6] | 卫梦雨, 王佳佳, 张莹莹, 李春阳, 李建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报告结局测评工具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0): 3725-3733. |
[7] | 苑喜微, 南月敏. 线粒体融合蛋白2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肝脏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0): 3841-3846. |
[8] | 肖雨倩, 白艳杰, 王岩, 陈淑颖, 陈丽敏, 孙可心, 万俊. 线粒体转移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0): 3833-3840. |
[9] | 张懂理, 沈冲, 张卫川, 陈海滨, 赵建军.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抑制剂治疗肾细胞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0): 3815-3822. |
[10] | 刘煜, 岳婷, 杨东宇, 赵中亭, 杨吉勃, 朱田田. 自噬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9): 3710-3714. |
[11] | 蒲瑜, 张吉翔, 董卫国. 铁死亡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9): 3698-3703. |
[12] | 任延峰, 刘世蒙, 陶颖, 陈英耀. 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偏好的系统综述: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和优劣尺度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8): 3559-3564. |
[13] | 梁雪梅, 王睿, 赵玉环, 徐天娇, 王伟, 孙伟东. 经颅低水平激光: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7): 3335-3341. |
[14] | 陈晓芬, 陈钰涵, 马娟. 炎症性肠病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7): 3349-3354. |
[15] | 裴蓓, 成琳, 许凌云.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患者免疫指标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7): 3435-344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