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30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上一期   
    指南·共识
    李淏, 李沛瑾, 刘婷婷, 崔译元, 李思聪, 刘丽星, 冯利, 癌性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工作组
    2025, 28(30):  3729-37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62KB) ( )  

    癌性疼痛是指癌症患者经历的疼痛,包括慢性癌性疼痛及癌性爆发痛。研究显示,59%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和64%晚期肿瘤患者会发生疼痛,且发生率与肿瘤部位有关,其中胰腺癌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95%,晚期肺癌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80%。癌性疼痛与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相关。中医治疗能有效改善癌性疼痛及西医治疗癌性疼痛后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诊疗有助于癌性疼痛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癌性疼痛的诊断和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牵头,联合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国内22家医院的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癌性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的现状,通过文献证据回顾,经广泛讨论后形成。本指南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癌性疼痛的定义、病因、诊断与评估方法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癌性疼痛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解读
    白佳欣, 程玉, 周伊恒, 刘力滴, 杨荣, 姚易, 袁波, 张永刚, 雷弋, 曾锐, 贾禹, 廖晓阳
    2025, 28(30):  3741-37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72KB) ( )  

    高血压是全球性健康问题,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早发性高血压(≤40岁人群)存在潜在病理机制复杂、继发病因诊断困难、治疗启动时机模糊,全流程管理范式不清晰等问题。为此,英国和爱尔兰高血压协会(BIHS)在2024年发布《早发性高血压的评估与治疗》立场声明,对规范早发性高血压临床管理流程具有指导意义。鉴于当前我国缺乏相关管理文件,故本文组织全科医学和心血管病学临床医生对该声明进行解读,旨在为我国早发性高血压管理提供参考,为制订适应国情的相关文件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鹏, 刘力滴, 张颖, 杨梓钰, 刘长明, 唐以俊, 廖晓阳, 贾禹
    2025, 28(30):  3747-37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9KB) ( )  

    肥胖症常合并代谢相关疾病,是代谢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因或危险因素且与不良预后相关,有效减重可改善甚至缓解这些合并症。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欠佳且行为治疗抵抗普遍,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行为治疗抵抗患者的指南。2024年意大利内分泌学会基于最新循证研究证据发布了《成人超重、肥胖和代谢合并症行为治疗抵抗的管理指南》,重点探讨药物和手术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的应用。本文结合我国相关指南,重点分析该指南中肥胖症评估和治疗,以期为我国行为治疗抵抗的超重或肥胖患者管理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秦邦国, 孙瑾, 李曼, 邱娇娇, 程柏凯, 朱平, 王曙霞
    2025, 28(30):  3753-37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3KB) ( )  
    背景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HR)作为新型的复合脂质指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尚未明确。

    目的

    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NHHR与LVH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基于农村地区的横断面研究,于2004—2005年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某县22个乡镇中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7个乡镇,在其下辖的180个村庄中随机抽取63个村庄,在40~75岁长住农村居民中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 551例高血压患者。根据NHH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NHHR≤2.05)、Q2组(2.06≤NHHR≤2.58)、Q3组(2.59≤NHHR≤3.20)及Q4组(NHHR≥3.21),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HHR与LVH之间的关系。使用亚组分析证实两者关联的一致性。

    结果

    4组患者的BMI、舒张压(D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血清肌酐(Scr)、脑卒中史、冠心病史以及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调整的模型中,NHHR与LVH风险相关,与Q1组相比,Q3组、Q4组发生LVH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346(95%CI=1.102~1.644,P=0.004)、1.344(95%CI=1.053~1.717,P=0.018);在控制除分组变量外的所有协变量后,亚组分析中,这种关系在女性、<60岁、≥60岁、无冠心病史、无脑卒中史、有无糖尿病史亚组中仍然显著(P<0.05)。

    结论

    本研究基于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采用横断面研究揭示了高水平的NHHR与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独立相关,且在女性及老年亚组中关联性更强,提示NHHR可用于识别高血压人群中的LVH高危患者,为LVH高危人群的分层管理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启保, 罗潇, 陈玲, 曹俊达, 李菊香, 徐劲松, 苏海
    2025, 28(30):  3760-37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79KB) ( )  
    背景

    目前确诊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为冠状动脉增强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由于准确性欠佳,部分患者心率过快不能进行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而作为"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由于有创性,在基层医疗单位难以大范围普及同样使其推广受阻。

    目的

    探索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联合SDNN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评估冠心病诊断提供无创方法学参考。

    方法

    选取2018—2022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246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具有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病房内昼夜血压监测记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对象的一般基线资料;将冠心病诊断与否作为观察终点,分析纳入观察的各项参数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并探索可能与终点事件相关的影响因素;绘制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联合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并进行分析。

    结果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基线资料的比较结果显示,年龄、SDNN、收缩压昼夜变异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收缩压昼夜变异率与冠心病诊断呈正相关(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和SDNN与冠心病诊断呈负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V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每分输出量(CO)、SDNN、收缩压昼夜变异率是冠心病诊断的影响因素(P<0.05)。SDNN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690(95%CI=0.620~0.76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615,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128.5。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08(95%CI=0.869~0.9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7和0.896,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14.61%。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联合SDNN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14(95%CI=0.875~0.95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7和0.917,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0.721。

    结论

    年龄、LVD、EDV、CO、SDNN、收缩压昼夜变异率是冠心病诊断的影响因素。收缩压昼夜变异率联合SDNN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吕娟, 李豫川, 蔡思雨, 王晨
    2025, 28(30):  3766-37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9KB) ( )  
    背景

    非矮小儿童及其家庭对身高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增加了医疗资源负担和生长激素滥用的可能。

    目的

    探索因担心身材矮小于内分泌科就诊但身高正常的儿童家庭的就医原因及非医疗干预需求分析,为正常身高儿童家庭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样本量基于信息饱和原则确定,于2024年4—7月,收集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主诉"自觉身材矮小,需要生长激素干预治疗",但经医学诊断评估身高正常的孩子家长,进行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访谈提纲围绕着身高正常儿童内分泌科就诊原因、就诊目标及非医疗干预等,并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24组家庭,28名家长。受访对象年龄为30~53岁,其中男10名、女18名。家长带儿童就医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压力和期望、教育竞争压力、媒体影响、亲朋关系和社会比较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知识和信息因素(误解生长激素的作用、医疗机构和医生建议、对医学盲目乐观的态度)、家长因素(家长的个人情绪和压力、从众心理、家长责任)、孩子因素(职业规划、遗传因素的考虑、婚育考虑、孩子心理健康)等。就诊目标包括身高达正常标准即可与身高需超过平均水平。家长通常会尝试饮食、睡眠和运动等自行干预方式,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依从性问题。家长获取医疗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医疗专业人士、亲朋好友以及网络媒体等。家长对生长发育相关的专业知识、营养补充剂的选择以及非医疗干预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信息需求。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身高正常儿童家庭就诊内分泌科的多层面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压力和期望、教育竞争压力、媒体影响、对生长激素作用的误解等,此外,现有的非医疗干预信息未能充分满足此类家庭的具体需求,本文为其制订个性化非医疗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玲, 李雅萍, 钱时兴, 聂婧, 陆春华, 李霞
    2025, 28(30):  3773-37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4KB) ( )  
    背景

    认知障碍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通过整合多维度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能够提高认知障碍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能力。

    目的

    基于"生物标志物-遗传-环境"多维度视角,探索并构建社区中老年人群发生认知障碍风险的预测模型。

    方法

    纳入2021年4—9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 243例社区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个人疾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确定是否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采用连接酶反应技术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位点rs429358和rs7412,确定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采用两步法自我认知筛查工具(TCS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风险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体格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中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判断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2 243名中老年受试者中,认知正常组1 868人(83.28%),认知障碍风险组375人(16.72%)。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腰臀比、锻炼、适宜睡眠、饮酒、吸烟、高血压、脑卒中、HHcy和E4携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4,95%CI=1.040~1.088,P<0.001)、吸烟(OR=1.746,95%CI=1.277~2.386,P<0.001)、高血压(OR=2.584,95%CI=1.761~3.793,P<0.001)、脑卒中(OR=1.451,95%CI=1.048~2.008,P=0.025)、HHcy(OR=2.421,95%CI=1.827~3.207,P<0.001)和E4携带(OR=2.034,95%CI=1.473~2.808,P<0.001)是社区中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受教育年限长(OR=0.922,95%CI=0.893~0.952,P<0.001)、适宜睡眠(OR=0.614,95%CI=0.470~0.802,P<0.001)是认知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43(95%CI=0.712~0.771)。

    结论

    受教育年限、吸烟、适宜睡眠、高血压及脑卒中病史、HHcy及携带E4携带是中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生物标志物-遗传-环境"多维度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社区中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风险筛查提供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贾高鹏, 陈秋雨
    2025, 28(30):  3779-37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02KB) ( )  
    背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重要血运重建方式,能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影响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参与多种药物代谢,其基因多态性可改变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在STEMI患者PCI术后用药中,CYP2C19不同代谢水平与心绞痛复发相关性值得探讨。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行急诊PCI治疗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和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于PCI术后1、3、6、12个月分别对纳入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截至2023-12-31。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心绞痛发作事件的相关变量,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训练集及验证集模型分别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构建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风险预测模型。

    结果

    共纳入患者128例,男92例(71.9%),女(27.1%),中位年龄63.5(61.0,66.0)岁。随访期间45例(35.2%)患者心绞痛复发,83例患者(74.8%)未出现心绞痛复发。无心绞痛复发患者与心绞痛复发患者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YP2C19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共筛选出7个独立预测因子变量,包括性别、LDL-C、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B(ApoB)、D-二聚体及CYP2C19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3.492 9,95%CI=1.288 8~10.010 1)、LDL-C升高(OR=3.123 7,95%CI=1.685 9~6.348 4)、Hcy升高(OR=1.061 4,95%CI=1.028 8~1.103 6)为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HDL-C升高(OR=0.016 7,95%CI=0.000 9~0.209 1)、CYP2C19中间代谢型(OR=0.273 4,95%CI=0.074 7~0.923 7)、CYP2C19正常代谢型(OR=0.086 7,95%CI=0.025 5~0.256 1)可减少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P<0.05)。利用Bootstrap重抽样法重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69(95%CI=0.796~0.943)和0.789(95%CI=0.701~0.877),表明预测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人群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进一步行DCA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

    CYP2C19中间代谢型与正常代谢型为减少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建立了包含性别(女性)、LDL-C、Hcy、HDL-C及CYP2C19共5项临床指标的STMEI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早期筛查可疑患者的心绞痛复发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区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吴文俊, 卫靖靖, 李雪, 任红杰, 于瑞, 彭广操, 朱明军
    2025, 28(30):  3787-37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49KB) ( )  
    背景

    目前我国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我国公共卫生安全,规范并总结中医组方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方案刻不容缓,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共识和指南的制订提供数据来源。

    目的

    基于隐结构模型结合关联规则探索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及配伍规律。

    方法

    本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05-31,系统性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通过EndNote软件筛选出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最终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导入规范化的数据并建立中药数据库,应用Lantern 5.0和Rstudio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隐结构模型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中医处方122首,涉及中药104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1 390次,高频中药(使用率>4%)为丹参、川芎、牛膝、赤芍、郁金等,功效以活血化瘀、补虚为主。隐结构分析共获得19个隐变量、38个隐类、5个综合聚类模型、16个核心方剂,以方测证来推断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和痰湿闭阻证为常见证型。关联规则分析获取43条强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为牛膝-川芎,置信度最高为郁金-丹参。

    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为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以"瘀"为主,"虚""痰"次之,与肝、心、脾三脏关系密切,当以活血补气、豁痰祛湿为治疗原则,随证结合滋阴健脾、理气疏肝治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可兴, 张博, 吴琼, 朱珊珊, 王迪, 张春男
    2025, 28(30):  3796-38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469KB) ( )  
    背景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于糖尿病足的认识及研究逐渐深入,进一步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疾病痛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8月于黑龙江省医院烧伤科、血管外科、南岗院区血管外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热毒炽盛型糖尿病足患者60例。随机分成清创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联用组,各组15例,另纳入同时期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首先,运用TCMSP、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和软件,寻找四妙勇安汤对糖尿病足的药效学基础、作用靶点及代谢通路。并将四妙勇安汤的血清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进行整合研究,验证四妙勇安汤干预糖尿病足可能的有效成分及代谢通路。

    结果

    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刺芒柄花素等;可能通过AKT1、TNF、HSP90AA1、MAPK8、STAT3等靶点,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基醇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途径治疗糖尿病足,其中磷脂酰基醇信号通路与四妙勇安汤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刺芒柄花素等;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可能是四妙勇安汤干预糖尿病足的代谢通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用药指导
    郑博月, 付积艺, 吴佳霏, 王珺, 李慧
    2025, 28(30):  3806-38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10KB) ( )  
    背景

    卡非佐米自2022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已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广泛应用,但目前该药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不足。

    目的

    探讨卡非佐米治疗M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3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至少2个疗程卡非佐米治疗的53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患者均采用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方案进行治疗,以研究对象首次使用卡非佐米的时间为随访起点,以死亡、疾病复发或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通过门诊、住院复查或使用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每2个月随访1次,并记录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以及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例数,计算总缓解率(ORR)、≥VGPR率、最佳ORR和最佳≥VGPR率,评估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治疗线数、髓外病变、Durie-Salmon(DS)分期、国际分期系统(ISS)、肾功能、心血管疾病进行亚组间疗效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53例患者中PR为17例(32.1%),VGPR为11例(20.8%),CR为4例(7.5%),sCR为8例(15.1%),ORR为75.5%(40/53)。总体疗效评估显示,最佳ORR为84.9%(45/53),最佳≥VGPR率为71.7%(38/53)。一线用药组、首次复发用药组与三线及以上用药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O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MART标危组与高危组、DS分期Ⅰ~Ⅲ组、ISS分期Ⅰ~Ⅲ组、有髓外病变组与无髓外病变组、有心血管疾病组与无心血管疾病组、肾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临床疗效、PFS、O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感染患者8例(15.1%),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衰加重等不良反应患者7例(1.2%),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患者3例(5.7%),肝功能损害患者1例(1.9%),肾功能损害患者1例(1.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20/53)。

    结论

    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许佳兰, 阎红, 文君, 周紫彤, 王思宇
    2025, 28(30):  3815-38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3KB) ( )  
    背景

    老年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多病、多重用药现象,导致患者容易出现潜在不适当用药(PIM),从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现状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由2位研究者对所检文献进行独立筛选、数据提取以及偏倚风险评价,并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36篇文献、共54组PIM发生率,包含95 2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为44.5%(95%CI=39.2%~49.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0~70岁、>70岁的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44.4%、46.1%;老年男性、女性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40.9%、42.5%;疾病数量≤5种、>5种的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34.4%、47.1%;用药数量≥5种、<5种的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39.9%、30.4%;肺癌、胃肠癌、血液恶性肿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45.6%、39.4%、42.0%、39.4%和42.6%;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50.2%、45.8%、35.7%和51.4%;来自医院、数据库、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癌症中心的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47.6%、43.0%、34.6%和34.5%;Beers标准、DAE、STOPP/START标准、EU(7)-PIM list和中国PIM标准(2017版)筛查的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46.6%、16.5%、44.6%、60.0%和39.3%;2020年及以前、2020年以后发表的研究中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分别为36.1%、52.5%。

    结论

    老年癌症患者PIM发生率为44.5%。应重视预防、筛查和干预相关人群中的潜在用药不当,为癌症老年人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武向鹏, 李恩君, 李雄伟, 王海红, 崔薇, 武向丽, 祁卫华, 侯森林
    2025, 28(30):  3823-38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2KB) ( )  
    背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标准方法,但ERCP后胰腺炎(PEP)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和镇痛作用,可能在预防PEP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的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效果,有助于降低PEP发生风险。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NSAIDs在PEP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及影响因素,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应用。

    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接受ERCP治疗的86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用药组(431例)与术后用药组(435例),其中术前用药组分为术前单独用药亚组(210例)和术前联合用药亚组(221例),术后用药组分为术后单独用药亚组(247例)、术后联合用药亚组(188例)。术前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前30 min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75 mg,术前联合用药亚组同期加用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术后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术后即刻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75 mg,术后联合用药亚组同步给予双氯芬酸钠75 mg肌肉注射及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所有干预为单次给药。主要观察指标包括PE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检者PEP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4个亚组受检者PE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单独用药亚组PEP发生率低于术后单独用药亚组和术后联合用药亚组(P<0.05),术前联合用药亚组PEP发生率低于术后单独用药亚组和术后联合用药亚组(P<0.05);4个亚组PEP严重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3.751,95%CI=2.293~6.136)、酗酒(OR=2.624,95%CI=1.520~4.529)、糖尿病(OR=2.687,95%CI=1.559~4.634)、插管时间>10 min(OR=4.229,95%CI=2.531~7.066)及使用双导丝技术(OR=3.542,95%CI=2.159~5.809)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超提示肝外胆管扩张是PEP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73,95%CI=0.347~0.947,P<0.05)。

    结论

    BMI≥24 kg/m2、酗酒、糖尿病和插管时间>10 min及使用双导丝技术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前预防性使用吲哚美辛栓剂及双氯芬酸钠可以有效降低PEP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马双双, 邢岩江, 张佳玮, 王婧
    2025, 28(30):  3831-38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7KB) (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是指左心室射血分数≥50%但存在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临床体征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上约有50%的心力衰竭患者为HFpEF。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力衰竭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能量代谢变化显著,而能量代谢网络尚未明晰。本综述将从糖代谢、脂代谢、酮体代谢及氨基酸代谢4个方面阐述心力衰竭中能量代谢的变化,通过HFpEF与射血分数下降型心力衰竭(HFrEF)的对比研究进一步了解不同代谢在HFpEF心脏中能量代谢的变化和意义,明确心力衰竭与各底物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从心脏能量代谢角度为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观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婷婷, 唐勇, 张文轲, 李志刚
    2025, 28(30):  3841-38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0KB) ( )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态势,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成为阻碍医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担。因此,本文从HUA的发病机制、共病关系和运动干预等方面进行综述,基于体医融合的视角,着重分析了不同运动特征对HUA的作用,为HUA患者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依据,以期为HUA的防治提供参考,提高HUA及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科研方法与工具
    徐百川, 王艳, 张彭, 李艺婷, 刘飞来, 谢洋
    2025, 28(30):  3847-38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3KB)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癌(LC)是呼吸系统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疾病,COPD是LC的独立高危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给临床诊疗带来挑战。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因此前期筛查十分重要。本文从COPD-LC的研究现状出发,全面介绍了现有的筛查工具情况,包括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COPD-LC筛查(LUCSS)评分及其改进版COPD-LUCSS-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评分,以及其他COPD-LC风险预测模型等。通过客观分析现有筛查工具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开发新筛查工具的对策及注意事项,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未来COPD-LC的筛查研究提供助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田晨, 刘佳宁, 田金徽, 葛龙
    2025, 28(30):  3853-38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9KB) ( )  

    动态系统评价是一种持续更新的系统评价方法,旨在及时纳入新证据,以确保医务人员和政策制订者能够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以做出最佳决策。与传统的系统评价相比,动态系统评价通过定期检索、筛选和分析新证据,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快速变化的临床实践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动态系统评价与传统系统评价和快速评价,旨在介绍动态系统评价的适用条件、制作方法与流程,探讨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制作流程和动态更新的关键环节,以期为学者制作动态系统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