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29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
    姜岳, 李杰, 顾湲
    2025, 28(29):  0-c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8KB) ( )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慢性病共病负担激增的背景下,全科医疗面临健康数据碎片化、医防协同低效、资源错配三大核心挑战。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2020年12月发布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分类第3版》(ICPC-3)延续了对就诊原因、健康问题和诊疗流程进行系统性分类编码的优势,增加了功能相关等章节,并重新分类和提供编码框架。相比于其他疾病分类系统,ICPC-3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囊括初级卫生保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面临的复杂症状、未分化疾病和非疾病状况,突出了基层医疗的服务价值。ICPC-3特有的双轴分类法提升了其系统性和合理性,可与其他疾病分类方法互补,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本文系统介绍了ICPC-3的编码框架和使用流程,以期为ICPC-3在我国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述评
    孙海欣, 江滨
    2025, 28(29):  3601-36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5KB) ( )  

    高血压是造成卒中死亡和增加卒中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负担的首要原因。作为最重要的可调控危险因素,有效防控高血压已成为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核心任务。世界卒中组织(WSO)与世界高血压联盟(WHL)在2025年2月发布了《2025 WSO/WHL立场声明:高血压控制策略在卒中预防和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该声明的策略和建议,本文对中国在高血压防控工作中的实践证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血压防控路径的思考,旨在为未来中国卒中预防和管理的相关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
    2025, 28(29):  3608-36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27KB) ( )  

    老年人睡眠不良与多种健康结局密切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若在现有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基础上强化睡眠健康与康复管理,将有助于预防、延缓诸多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节约大量医疗资源。然而,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建立完善的睡眠健康与康复管理体系。为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牵头发起,联合国内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制订《社区老年人睡眠健康与康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该共识立足于睡眠康复相关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多学科专家临床实践经验、我国基层康复资源情况及未来基层医疗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的睡眠生理变化、基层睡眠健康与康复管理目标与要求、康复筛查与评估、康复管理内容、康复管理流程等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本共识的发布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老年人睡眠健康与康复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专题研究·吞咽障碍
    俞海荣, 陈申, 黄静宜, 张园园, 李孟超, 崔焱, 季明辉, 沈洁淼
    2025, 28(29):  3619-36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23KB) ( )  
    背景

    隐性误吸缺乏临床表现,易导致误吸性肺炎等并发症,而目前国内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了解国内吞咽障碍患者中隐性误吸的现状,探究隐性误吸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22年12月—2024年1月通过便利抽样法在南京市4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和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医院)康复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的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212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并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得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吞咽困难风险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或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诊断患者是否误吸以及误吸的类型。本研究将所有吞咽过程中均没有发生误吸的患者归为无误吸组,所有吞咽过程中出现至少1次隐性误吸的患者归为隐性误吸组,所有吞咽过程中出现至少1次显性误吸但未出现隐性误吸的患者归为显性误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隐性误吸和显性误吸的影响因素。

    结果

    吞咽障碍患者中隐性误吸占47.2%(100/212)、显性误吸占13.2%(28/212)、无误吸占39.6%(84/212)。在128例误吸患者中,隐性误吸占78.1%(100/128),显性误吸占21.9%(28/1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10得分(OR=1.076,95%CI=1.028~1.126,P=0.002)、性别(女性为对照,OR=2.231,95%CI=1.103~4.509,P=0.025)和意识状况(意识受损为对照,OR=0.334,95%CI=0.123~0.911,P=0.032)是隐性误吸的影响因素;EAT-10得分(OR=1.113,95%CI=1.046~1.184,P=0.001)和自评健康状况差(OR=0.194,95%CI=0.041~0.923,P=0.039)是显性误吸的影响因素。

    结论

    吞咽障碍患者中隐性误吸发生率较高,且EAT-10得分越高、男性和意识受损者发生隐性误吸的风险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韩雪, 刘换, 娄晓乐, 宋佳苧, 张子昂, 耿宗晓, 王姗, 张永卿, 徐磊
    2025, 28(29):  3625-36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5KB) ( )  
    背景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吞咽功能的恢复在患者摄取营养、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和下颌抗阻力训练(CTAR)已被证明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将iTBS联合CTAR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研究较少,其康复疗效有待进一步取证。

    目的

    观察iTBS联合CTAR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23年3月—2024年7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CTAR组(n=30)和联合组(n=30)。常规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CTAR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CTAR,联合组在CTAR组的基础上接受大脑皮质iTBS刺激,5次/周,共4周。治疗前后选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表分级量表(FOIS)进行评估,表面肌电(sEMG)测量患者舌骨上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峰值,并且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最终纳入常规组30例、CTAR组30例和联合组30例。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较组内治疗前升高,吞咽时程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4周后,CTAR组、联合组患者的SSA评分低于常规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常规组,吞咽时程短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低于CTAR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CTAR组,吞咽时程短于CTAR组(P<0.05);且CTAR组、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17),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CTAR组(P<0.017)。

    结论

    iTBS联合CTAR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强化吞咽肌群肌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仪丙, 贾鸿博, 樊小农, 赵文君, 刘巍, 葛文逸, 李宋姣, 雷康辰, 张梦龙, 张薇薇, 陈阳, 李礼
    2025, 28(29):  3631-36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63
    摘要 ( )   PDF for PC (1139KB) ( )  
    背景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目前研究提示多种因素与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相关,但相关证据的质量尚缺乏系统评估。

    目的

    系统评估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明确各因素的证据质量。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11-03,纳入有关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采用AMSTAR 2量表评估文献质量,使用基于4级标准的分级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对现有系统综述中所有相关原始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并使用Stata 16和RevMan 5.4软件重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5篇系统综述(39篇原始研究),涉及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45个因素,其中仅1个因素(意识障碍)为强有力证据,年龄、性别、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不良、双侧卒中、日常生活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9个因素为高提示性证据,其余因素均为弱证据。

    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可逆因素与不可逆因素,临床干预可优先改善可逆因素以促进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此外,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丹, 刘涛, 罗维, 宋红丹, 尚少梅
    2025, 28(29):  3638-36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56KB) ( )  

    吞咽障碍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若未能及时识别与干预,易引发误吸、营养不良及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基于声学特征的吞咽功能评估因其非侵入性、可操作性强及适用于远程监测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普遍存在样本量小、音频类型单一、采集与处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声学技术在吞咽障碍识别中的深入应用。本研究在北京市和石家庄市13家养老机构中招募650名受试者,纳入635名合格受试者,共采集7 922条涵盖吞咽音、咳嗽音与语音的有效音频。每条音频提取23个声学特征,涵盖时域、频域、能量及非线性4个维度,共提取182 206个声学特征。基于波形图、时频图与频谱图分析,初步验证了不同音频事件在多维度声学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最终,本研究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吞咽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构建了覆盖多类型音频事件与多维度声学特征的吞咽声学数据库,为后续声学标志物识别、智能识别模型构建、远程吞咽功能评估系统开发等提供了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与广阔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邓洁, 齐祺, 吴欣雨, 韩全乐, 李雷, 蒋越, 郁静, 吴若洁, 吴寿岭, 李康博
    2025, 28(29):  3645-36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42KB) ( )  
    背景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AIP对新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06年6月—2007年10月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医院共11家医院健康查体的99 755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人群,根据基线AI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AIP <-0.56(n=24 937);Q2组:-0.56≤AIP <-0.16(n=24 940);Q3组:-0.16≤AIP <0.31(n=24 938);Q4组:AIP≥0.31(n=24 940)。随访至2021-12-31,随访期间每年记录1次心力衰竭的发病情况。计算4组心力衰竭发病密度,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4组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IP对新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

    结果

    平均随访14.07(13.79,14.24)年,共新发心力衰竭3 337例(3.35%),Q1组、Q2组、Q3组、Q4组分别发生675、734、940、988例,发病密度依次为1.95、2.13、2.73、2.87千人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47%、2.68%、3.48%和3.63%。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4组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3组、Q4组新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为1.16(95%CI=1.05~1.28,P<0.05)和1.20(95%CI=1.08~1.33,P<0.05)。

    结论

    AIP升高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IP增高,新发心力衰竭的风险亦随之增高。通过AIP可实现对心力衰竭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与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媛, 陈冠华, 吕珊珊, 荆亚莉
    2025, 28(29):  3653-36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5KB) ( )  
    背景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并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年上升,同时发现甲状腺激素敏感性受损与骨代谢异常发生相关,但目前关于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敏感性指数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2023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723例,并依据骨密度(BMD)测定结果将其分为三组:骨量正常组(n=362)、骨量减少组(n=291)以及骨质疏松症组(n=70)。分别测量并计算患者的甲状腺反馈分位指数(TFQI)、促甲状腺激素指数(TSHI)、促甲状腺素抵抗指数(TT4RI)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游离甲状腺素比值(FT3/FT4),以评估甲状腺激素敏感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敏感性指数与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TFQI预测骨质疏松症的价值。

    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年龄、女性所占比例、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餐后2 h血糖(2 h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FQI高于骨量正常组,舒张压、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三酰甘油、FT3、FT3/FT4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年龄、女性所占比例、糖尿病病程、收缩压、2 hPG、HDL-C、TFQI高于骨量减少组,ALT、肌酐、三酰甘油、FT3和FT3/FT4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Spearme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与TFQI呈正相关(rs=0.553,P<0.001),与FT3和FT3/FT4呈负相关(rs=-0.098,P=0.009;rs=-0.080,P=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调整混杂因素后,TFQI是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OR=6.612,95%CI=5.793~8.192,P<0.05)。TFQI预测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95%CI=0.794~0.867),最佳截断值为-0.02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55.4%。

    结论

    甲状腺功能正常T2DM患者TFQI水平的升高与更高的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相关,提示在该群体中甲状腺激素中枢敏感性降低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紫淇, 陈嘉琦, 朱红敏, 郑一展, 王欢, 胡佳琪, 刘明月, 王楠, 罗政豪, 陈新洋, 李峥, 张尚明珠, 张皓若, 宣小庆, 武建辉, 张秀军
    2025, 28(29):  3660-36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8KB) ( )  
    背景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使用人格障碍定式访谈(SCID)诊断的抑郁症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关系及改进策略。

    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11月,收集参加健康体检的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区马家沟社区居民2 549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其社会支持水平,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使用SCID对其进行抑郁症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支持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采用Lasso回归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并对二者关系做进一步亚组分析。

    结果

    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社区居民2 189名,其中患抑郁症312名(14.25%),未患抑郁症1 877名(85.75%)。高水平社会支持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2.07%(225/1 864),中等水平社会支持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9.84%(51/257),低水平社会支持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52.94%(36/68)。在Lasso回归分析中,社会支持(系数=1.082)是对抑郁症影响最大的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社会支持水平下降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P<0.05)。与高水平社会支持相比,中等水平社会支持与低水平社会支持者的抑郁症患病风险较高[OR(95%CI)分别为1.535(1.072~2.198)、4.993(2.823~8.830)],且这种关系在不同年龄、性别、幸福感亚组中均存在。

    结论

    社区人群中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与抑郁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应采取措施提高社区人群社会支持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小雪, 吕良, 冯琬婷, 杨会芳, 滕屹霖, 马天佩, 张韬, 姜侠, 龙璐, 廖加强, 樊萌语, 汪川, 杨代兰, 李佳圆, 张本
    2025, 28(29):  3668-36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1KB) ( )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与肝脏疾病存在密切关联,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老年人群TyG指数纵向轨迹与肝脏硬度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分析TyG指数纵向轨迹与老年人肝脏硬度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于华西老年人群医防融合队列(原"华西老年人群健康队列")的回顾性队列,选取2017—2022年有3次及以上体检记录、三酰甘油及血糖无缺失值的60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剔除基线患有慢性肝病者后,最终纳入2 736人进行分析。应用群组轨迹模型(GBTM)建立老年人TyG指数的长期纵向轨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yG指数纵向轨迹与肝脏硬度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人群中,肝脏硬度偏高(肝脏硬度值>7 kPa)者共376人(13.7%)。TyG指数纵向轨迹分为5组:低水平稳定(7.96~8.11)337例(12.3%)、中低水平稳定(8.46~8.56)1 172例(42.8%)、中水平稳定(8.94~9.06)921例(33.7%)、中高水平上升(9.31~9.68)268例(9.8%)、极高至中高水平下降(9.27~10.35)38例(1.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稳定组相比,中水平稳定组(OR=1.94,95%CI=1.13~3.43)、中高水平上升组(OR=3.04,95%CI=1.57~5.99)、极高至中高水平下降组(OR=3.31,95%CI=1.02~10.36)肝脏硬度偏高的风险均增加(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腰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与TyG指数不同轨迹间无交互作用(P>0.05)。

    结论

    老年人群应关注TyG指数变化,当TyG指数持续处于较高水平(8.78)时,应进一步检查肝脏健康状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称仙, 邵健将, 姚腾, 翟金婵, 马娇龙, 胡云华, 刘文, 牛强, 李小菊, 闫贻忠
    2025, 28(29):  3674-36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6KB) ( )  
    背景

    据WHO估计,孕妇中有37%患有贫血。孕妇贫血易引发不良妊娠结局,炎症性贫血较常见,且妊娠期机体有慢性低度炎症,饮食质量在此期间极为关键,其关联着炎症水平与妊娠状况,膳食炎症指数(DII)可评估饮食炎症潜力,多种膳食模式也对炎症有不同影响。

    目的

    利用DII评估孕妇的饮食炎症潜力,并提取个人主要膳食模式,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下DII与妊娠期贫血发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定期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的≥18岁孕妇参与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生活行为习惯、膳食摄入等信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和生活行为信息。使用食物频率问卷(FFQ)收集孕妇饮食信息,计算DII,并根据DII三分位数将孕妇分成:最低三分位(T1)组、第二三分位(T2)组、最高三分位(T3)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食物组,并提取膳食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II及膳食模式与妊娠期贫血的发病风险,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分析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共纳入653名孕妇,孕妇的DII为-4.87~3.37,平均值为(0.36±1.94),其中T1组217例,T2组218例,T3组218例。172名(26.3%)孕妇被诊断为妊娠期贫血,其DII为(0.64±1.95)。研究共提取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多样性、鱼虾豆类、牛奶蛋类及加工食品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DII与妊娠期贫血发病风险之间呈正相关(OR=1.21,95%CI=1.05~1.39,P<0.05);总体孕妇中,T3组妊娠期贫血发病风险是T1组的3.05倍(95%CI=1.62~5.75,P<0.05);在以牛奶蛋类和加工食品模式为特征的孕妇中,T3组妊娠期贫血发病风险分别是T1组的7.69倍(95%CI=1.67~35.45,P<0.05)和5.17倍(95%CI=1.29~20.63,P<0.05)。RCS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当DII>0.7,膳食炎症会增加妊娠期贫血的发病风险。

    结论

    饮食的炎症倾向与妊娠期贫血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是在以牛奶蛋类和加工食品为特征的孕妇中。因此,应当减少摄入促炎食品,注重均衡饮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于青, 刘㑇, 廖永美
    2025, 28(29):  3684-36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7KB) ( )  
    背景

    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在临床上常见,药物激发试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找出致敏药物的方法,但可诱发患者再次出现过敏甚至休克,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也有患者放弃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和播散。由于目前常用的抗结核方案需要4种药物联合使用,如何及时、精确地找出诱导患者出现超敏反应的致敏药物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

    评估干扰素γ(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在快速识别出诱导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发生超敏反应的致敏药物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1—2022年住院治疗的初治敏感肺结核且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超敏反应的患者50例,采集患者过敏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药物特异性IFN-γ释放细胞的情况,采用药物激发试验作为判定何种药物诱导的超敏反应的金标准;分析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对识别抗结核四联方案(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所致超敏反应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

    酶联免疫斑点法在识别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所致超敏反应中的灵敏度分别为69.2%(35/50)、61.5%(31/50)、75.0%(38/50)、66.7%(33/50),特异度为97.3%(49/50)、100.0%(50/50)、100.0%(50/50)、100.0%(50/50)。

    结论

    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在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患者急性期需进行致敏药物识别时,可作为一种体外检测的有效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唐玲, 张国良, 李振坤, 司圣波, 刘强, 陈任, 任佰玲
    2025, 28(29):  3688-36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5KB) ( )  
    背景

    中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慢性病给中老年卫生服务带来挑战,探索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年数据库中≥45岁且患有慢性病的样本5 280例。以过去1个月的门诊服务利用情况、过去1年的住院服务利用情况为因变量;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以下简称Anderson模型)选取自变量,其中,倾向因素纳入人口学特征、社会结构特征及健康行为指标,使能因素纳入个人年收入、医疗保险、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影响导致推迟或取消医疗服务情况,需求因素纳入日常生活能力(ADL)、自评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5 280例慢性病患者中,1 487例(28.16%)患者过去1个月有门诊就诊行为,1 393例(26.38%)患者过去1年有住院就诊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COVID-19疫情影响导致推迟或取消医疗服务、ADL、自评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数量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饮酒、医疗保险、受COVID-19疫情影响导致推迟或取消医疗服务、ADL、自评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数量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应加强对饮酒、无医疗保险、自评健康差、患慢性病数量多、ADL功能障碍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关注,注重该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其卫生服务利用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研究方法与工具
    苏晴, 徐曜, 李一航, 汪丽燕, 蔡业峰, 倪小佳
    2025, 28(29):  3694-37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3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74KB) ( )  
    背景

    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是脑血管疾病辨证论治的重点与难点。

    目的

    系统评价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查找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证候演变规律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后,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含21项队列研究,中位NOS得分为5(4,5)分。得分率较高的条目依次为:条目2"非暴露队列的选择"(100.00%)、条目4"确定研究开始时没有所研究的结局发生"(100.00%)及条目3"暴露的确定"(90.91%)。得分率较低的条目依次为:条目1"暴露队列的代表性"(9.09%)、条目6"结局评估"(9.09%)及条目5"基于设计或分析的同类人群的可比性"(18.1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期刊等级是方法学质量的潜在影响因素(Z=-2.554,P=0.011)。

    结论

    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等,未来应在暴露队列的代表性、结局评估的准确性及随访方面优化设计及实施,并重视中医证候相关混杂因素的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华萍, 李红培, 胡文悦, 胡玉立, 牟雷, 武越, 陈润铭, 韩振蕴
    2025, 28(29):  3703-3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93KB) ( )  
    背景

    围绝经期抑郁障碍(PDD)是发生在绝经前后的一种严重情绪障碍,中医药治疗PDD具有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等优势,但目前缺乏专用的中医药治疗PDD疗效评价工具。

    目的

    引入患者报告结局(PROs),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构建PDD-PROs量表及其理论模型。

    方法

    2022年4—6月,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22-04-17发表的中医药治疗PDD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分析;2022年9—11月,选取2017年1月—2022年8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136例PDD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自拟访谈提纲对PDD患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建立条目池;筛选并建立PDD相关多学科专家咨询小组,2022年12月开始进行3轮Delphi法专家论证。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23篇,涉及5类12个PPD结局评价量表;回顾性病历分析与患者访谈结果显示,PPD临床症状累计出现频次为1 465次,共涉及176个临床症状,经3轮Delphi法专家论证后,最终形成包含4个维度(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维度、整体评价)43个条目的PDD中医PROs量表及理论模型。

    结论

    本研究引入国际上应用较为成熟的PROs,运用文献分析法、病历回顾法、患者访谈法等构建条目池,通过3轮Delphi法专家论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构建PDD-PROs量表及其理论模型,可供中医药治疗PDD疗效评价研究等参考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农景堂, 杨成敏, 莫圣龙, 陆志成, 唐丽娜, 简崇东, 商敬伟
    2025, 28(29):  3711-37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76KB) ( )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作为导致全球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包括血细胞分析指标(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微小核糖核酸(miRNA,如miR-21、miR-155、miR-126)和外泌体在内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得出,血细胞分析相关指标、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较高基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且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时间呈负相关。特定miRNA(如miR-2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元存活,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而miR-155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加剧脑损伤,其表达水平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此外,miR-126在血管生成和神经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外泌体则通过携带抗炎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等,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和损伤,从而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尽管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个体间差异、长期效应和安全性研究不足以及技术标准化问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些标志物的作用机制,开发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大规模临床验证,以便将其应用于临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景滔, 黄劼, 张烨, 陈萌, 张智颖
    2025, 28(29):  3721-37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3KB)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轴静脉、股腘静脉以及髂股静脉等不同部位抗凝疗程的循证建议。本文认为在下肢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管中,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发生率高,而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并发肺栓塞(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概率更大。DDVT抗凝推荐采用短期抗凝(2~6周),延长抗凝疗程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还会增加出血风险;PDVT及混合型LEDVT应采用中长期抗凝(≥3个月),特别是未达到介入治疗指征的股腘深静脉血栓形成(FDVT)。无限期的抗凝治疗仅是延迟血栓栓塞的复发,并没有真正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本文可为深入了解LEDVT和优化其抗凝疗程,以及为LEDVT的个性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