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33期    刊出日期:2025-11-20
    上一期   
    指南·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
    2025, 28(33):  4117-41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28KB) ( )  

    癌因性疲乏(CRF)是癌症幸存者普遍存在的症状之一,对癌症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目前我国在CRF管理方面仍存在认识不足、筛查不规范、干预措施实施受限等挑战。为制订适用于我国社区的CRF规范化管理方案,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对国内外CRF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评述,并形成《社区癌因性疲乏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筛选和评价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本共识专家组重点回答CRF的筛查、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运动原则以及特殊人群CRF管理注意事项等重要问题,旨在为社区医务人员提供标准化的CRF管理建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CRF的识别与干预能力,赋能患者及照护者,减轻患者疲劳状态,最终改善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徐春艳, 贺玲, 郭灿辉, 赖胡榕, 廖彩凤, 涂怀军
    2025, 28(33):  4125-41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76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老年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其影响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肌少症性肥胖(SO)作为其中之一也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血脂水平可能是SO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血脂成分与SO相关性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目的

    探究中国中老年人血脂水平与SO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5年的数据进行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基线无SO的中老年人,将研究人群基线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暴露因素,将2013、2015年发生SO作为结局事件。SO的定义结合了肌少症和肥胖的双重标准,根据经体质量调整的骨骼肌质量(ASM/W)来确定肌少症,肥胖定义为BMI≥25 kg/m2。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TC、TG、HDL-C、LDL-C与SO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检验可能的非线性关联。

    结果

    共纳入5 268名研究对象,中位年龄为58(52,64)岁,累积随访20 592人年,SO新发病例为382例,累积发病率为7.25%,其中男性SO发病率为5.22%(128/2 451),女性SO发病率为9.02%(254/2 817)。完全调整后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TC最低四分位数Q1组相比,Q4(HR=1.35,95%CI=1.00~1.82)组中老年人SO发病风险明显升高;与TG Q1组相比,Q2(HR=1.55,95%CI=1.08~2.21)、Q3(HR=2.07,95%CI=1.48~2.90)、Q4(HR=2.53,95%CI=1.82~3.52)组中老年人SO发病风险明显升高(P<0.05);与LDL-C Q1组相比,Q2(HR=1.38,95%=1.02~1.88)、Q4(HR=1.44,95%=1.07~1.95)组中老年人SO发病风险也明显升高(P<0.05);而与HDL-C Q1组相比,Q2(HR=0.75,95%CI=0.58~0.96)、Q3(HR=0.54,95%CI=0.41~0.71)、Q4(HR=0.43,95%CI=0.31~0.58)组中老年人SO发病风险明显下降(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表明,TG水平与SO发病呈倒"L"型关联(P非线性<0.001),而TC(P非线性=0.731)、HDL-C(P非线性=0.600)、LDL-C(P非线性=0.400)与SO发病风险呈线性关系。

    结论

    TG、TC、LDL-C是中国中老年人群发生SO的危险因素,而HDL-C则具有保护作用,其中TG水平与SO发病呈倒"L"型关联。因此,血脂管理可能对于中国中老年人群防治SO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碧优, 高鹰, 尤俊方, 刘莉, 张卿, 苏海燕
    2025, 28(33):  4132-41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0KB) ( )  
    背景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且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脂质异常和炎症反应在疾病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血脂指标和炎症标志物均是多维度且相互关联的,直接评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挑战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CCA)解构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ASCVD的防治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之间的典型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0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7 518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信息,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WC)、血压,并计算BMI,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测。依据China-PAR模型评估ASCVD 10年发病风险,依据受检者10年ASCVD发病风险,分为低危组(n=4 718)、中危组(n=1 575)和高危组(n=1 225)。采用CCA解构脂质比值[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与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NM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H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受检者7 518人,中位年龄49.00(40.00,57.00)岁。中位10年ASCVD发病风险为3.22%(1.02%,7.51%),男4 133人(54.97%),女3 385人(45.03%),不同10年ASCVD发病风险组研究对象TG/HDL-C、TC/HDL-C、LDL-C/HDL-C、NLR、NMR、LMR、MHR、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A共得出3对典型相关变量来代替原始变量研究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对典型相关变量均认为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相关(r=0.569、0.100、0.049,P<0.05);在第1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LDL-C/HDL-C与MHR呈正相关;在第2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TC/HDL-C与CRP呈正相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危组中,3对典型相关变量均认为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正相关(r=0.573、0.110、0.060,P<0.05);在中危组中,前2对典型相关变量认为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正相关(r=0.552、0.142,P<0.05);在高危组中,前2对典型相关变量认为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正相关(r=0.496、0.135,P<0.05)。低危组:在第1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LDL-C/HDL-C与MHR呈正相关;在第2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TC/HDL-C与LMR呈正相关。中危组:在第1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LDL-C/HDL-C与MHR呈正相关;在第2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TC/HDL-C与LMR呈正相关。高危组:在第1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TG/HDL-C与MHR呈正相关;在第2对标准化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TC/HDL-C与NLR呈负相关。

    结论

    脂质比值与炎症指标典型相关,其中LDL-C/HDL-C与MHR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LDL-C/HDL-C将LDL-C与HDL-C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反映其水平变化,能更好地反映体内血脂代谢水平。MHR整合了单核细胞的致炎和HDL-C的抗炎作用,对于AS的预测更具优势。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评估验证其预测性能,以期为ASCVD评估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永成, 刘思雨, 梁小雨, 郝校鹏, 魏玥, 董国菊
    2025, 28(33):  4140-41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72KB) ( )  
    背景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超声心动图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

    目的

    分析HFpEF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的超声心动图结局指标,为HFpEF标准化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中与HFpEF相关的RCT,时间为2021-01-01—2023-11-03。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提取超声心动图结局指标等信息。统计超声心动图结局指标的频次、频率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825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4篇文献。14篇文献共使用39个超声心动图结局指标,单项研究最少使用2个,最多使用18个。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指标为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峰值(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E/舒张早期左房室瓣环组织运动速度峰值(e')、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间隔E/e'、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E峰减速时间(EDT)、右房室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不同数量指标组合时条件支持度最高的规则分别为平均E/e'→LAVI、LVEF+E/A→LVEDD、LAVI+平均E/e'+LVEF→LVEDD。

    结论

    HFpEF RCT中常用的超声心动图结局指标有E/A、LVEF和平均E/e',LAVI、LVEDD常与以上指标组合使用。HFpEF RCT中超声心动图结局指标的选择存在不一致、不合理、不公认、不规范的问题,建立核心指标集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紫淇, 刘明月, 王楠, 罗政豪, 陈新洋, 李峥, 张尚明珠, 张皓若, 陈嘉琦, 郑一展, 张秀军, 武建辉
    2025, 28(33):  4148-41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52KB) ( )  
    背景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使用人格障碍定式访谈诊断的生活行为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生活行为因素与抑郁症的关系。

    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11月在唐山市开滦区马家沟社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分层调整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失眠情况、锻炼身体情况、饮酒情况、是否养宠物等生活行为因素与抑郁症的关系,采用XGBoost模型与SHapley加性解释(SHAP)对变量贡献值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亚组分析探究生活行为因素与抑郁症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189名社区居民,其中患抑郁症312名(14.25%),未患抑郁症1 877名(85.75%)。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每天手机使用时长≥12 h(OR=9.279,95%CI=6.182~13.929)、重度失眠(OR=10.516,95%CI=6.385~17.320)、每个星期至少喝酒1次(OR=2.100,95%CI=1.292~3.412)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升高有关(P<0.05),几乎每天锻炼身体(OR=0.257,95%CI=0.162~0.407)、养宠物(OR=0.632,95%CI=0.475~0.842)与抑郁症患病风险降低有关(P<0.05),并在亚组分析中得出一致结论。XGBoost模型与SHapley加性解释分析得到各变量贡献值分别为失眠情况(SHAP值=0.051)、锻炼身体情况(SHAP值=0.034)、饮酒情况(SHAP值=0.024)、每天手机使用时长(SHAP值=0.018)、是否养宠物(SHAP值=0.013)。

    结论

    失眠情况是生活行为因素中对抑郁症影响最重要的变量,其次分别是锻炼身体情况、饮酒情况、每天手机使用时长、是否养宠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书岑, 徐积兄
    2025, 28(33):  4159-41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96KB) ( )  
    背景

    根据现有的观察性研究结果,多发性硬化症(MS)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潜在关联,但结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

    旨在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评估MS与AITD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本研究使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MS(病例组=47 429,对照组=68 374)、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例组=1 991,对照组=305 175)、Graves病(病例组=3 176,对照组=409 005)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例组=539,对照组=349 717)的数据,使用双向MR分析来评估可能的潜在因果关系,MR分析主要采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辅以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型以及校正最大似然法-多效性分析、稳健校正轮廓评分和去偏反方差加权法等新的MR分析方法。此外,还使用了敏感性检验来确保结果的稳健性,如Cochran Q检验、MR-Presso、MR-Egger回归和留一法检验。

    结果

    MR结果显示MS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存在因果关联(OR=1.144,95%CI=1.029~1.272,P=0.013,PFDR=0.039),遗传预测的MS可能会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风险增加14%,经错误发现率校正后的结果一致,且结果无异质性(Q-pval=0.356)和水平多效性(P=0.359),留一分析没有显示任何异常单核苷酸多态性值,且Outlier-corrected分析结果显示未检测到离群值。反向MR分析显示AITD与MS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

    结论

    MS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风险增高,但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Graves病的发病风险无关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仲平, 郑劲平, 高怡, 陈小良
    2025, 28(33):  4166-41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1KB) ( )  
    背景

    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支气管激发试验(BPT)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意义重大。尽管BPT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但广东省的普及率仍较低且发展不平衡。了解广东省内BPT的应用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提升支气管哮喘的早期诊断和管理。

    目的

    了解广东省BPT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亟需改进的问题。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236家医疗机构,涵盖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为19家、69家和148家。每家医疗机构选派1名呼吸内科或肺功能室的工作人员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院的基本信息、BPT的开展年限、设备使用、激发试剂、不良反应、培训需求、质量控制措施及对BPT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果

    236家医疗机构中有136家(57.63%)医疗机构开展了BPT,其中三级医院109家(80.15%)、二级医院27家(19.85%),一级医院均未开展;BPT开展的中位年限为6.00(2.25,10.00)年。136家开展BPT的医疗机构中,133家(97.79%)医院激发设备是进口品牌,国产设备的使用比例为13.97%(19/136);106家(77.94%)医院使用定量雾化吸入法;乙酰甲胆碱作为主要试剂的使用率为83.09%(113/136)。在100家未开展BPT的医院中,60.00%(60/100)的医院受访者认为限制BPT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设备。在质量控制方面,仅66.18%(90/136)的医院对雾化设备进行定期校准。97.06%(132/136)的医院受访者表示其熟悉BPT的相关知识。BPT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咳嗽(95.59%)、喘息(86.03%)、胸闷(69.12%)。仅16.91%(23/136)的医院受访者对判断指标有正确认知,只有5.88%(8/136)的医院受访者对阳性判断标准有清晰的了解。

    结论

    广东省BPT的普及率仍较低,开展情况不平衡,基层医院尚未开展。BPT的定标、方法、质控及结果解读缺乏规范,肺功能从业人员亟需进行规范化培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儿童健康问题研究
    罗京, 付强, 刘娟, 况建华, 周娟, 罗艳青
    2025, 28(33):  4172-41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9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69KB) ( )  
    背景

    近年来,来自疾控监测及儿科临床的数据均提示儿童呼吸道感染流行情况较既往有所变化,区域性流行情况的统计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治具有指向性意义,川东北地区目前尚较少见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的大样本分析。

    目的

    了解四川省东北3个地区(巴中、南充、广安)儿童13种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临床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12-07—2024-06-30在巴中市中心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5 77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样本,其中男8 707例(55.2%)、女7 065例(44.8%);按年龄段分为4组:婴儿组(<1岁)3 938例、幼儿组(1~<3岁)6 434例、学龄前期组(3~<6岁)3 231例、学龄期组(6~14岁)2 169例;按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5 423例、夏季(6—8月)2 594例、秋季(9—11月)3 121例、冬季(12月—次年2月)4 634例。采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3N2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博卡病毒和冠状病毒共13种非细菌性病原体。调查总样本病原体的检出情况,并比较各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季节的阳性检出率。

    结果

    15 772例呼吸道样本中检出病原体阳性11 618例,检出率为73.7%;混合感染3 632例,占23.0%。总检出率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为鼻病毒(24.5%)、呼吸道合胞病毒(16.4%)、肺炎支原体(13.8%)、甲型流感病毒(9.4%)、副流感病毒(8.9%)。巴中地区、南充地区、广安地区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0.9%、73.7%、75.3%;3个地区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19,P<0.001)。男童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72.1%)低于女童(75.6%)(χ2=24.539,P<0.001);13种病原体中除冠状病毒外,不同性别间其余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613,P<0.001);13种病原体中除冠状病毒外,不同年龄组其余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秋、冬季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584,P<0.001);其中冬季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最高(80.0%),春季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最低(72.3%)。

    结论

    川东北3个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且各地区流行情况不同。13种病原体中除冠状病毒外,不同性别间其余病原体检出率无差异,但年龄和季节分组间存在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顾建辉, 景玉珍, 路军锋, 杨丽娜, 魏清琳, 贾永男
    2025, 28(33):  4180-41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02KB) ( )  
    背景

    特殊教育康复治疗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核心症状的主要方法,但大部分ASD儿童存在便秘、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功能失调的共患病,严重影响了ASD儿童的身心健康。揿针可改善胃肠道功能,维生素D(VitD)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及免疫调节,与ASD儿童症状及功能密切相关;而揿针联合VitD治疗ASD儿童行为及胃肠道症状的疗效有待研究。

    目的

    在特殊教育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探讨揿针联合VitD对ASD儿童行为及胃肠道症状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4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的ASD儿童8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依据剔除标准最终各组纳入40例。对照组运用特殊教育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揿针联合VitD2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ASD儿童治疗前后孤独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中医胃肠道症状评分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以此评定2组干预方法的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ASD儿童治疗后ABC、CARS、SRS、中医胃肠道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ASD儿童ABC、CARS、SRS、中医胃肠道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ASD儿童治疗后25-(OH)D水平下降,观察组治疗后25-(OH)D水平上升(P<0.05);治疗后,观察组ASD儿童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36例(90.0%),对照组总有效30例(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揿针联合VitD治疗ASD儿童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社会交往及行为能力,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那飞扬, 张蓉芳, 赵启君, 梁譞, 王雍, 王雁南
    2025, 28(33):  4187-41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9KB) ( )  
    背景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其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兰州市因特殊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儿童哮喘发病率较高。哮喘控制水平与患儿生活质量及预后密切相关,但兰州市学龄期儿童哮喘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目的

    评估兰州市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率,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1—2023年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儿科确诊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将患儿分为2组:控制组215例(C-ACT评分≥23分),未控制组199例(C-ACT评分<23分)。收集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支气管哮喘患儿414例,其中男244例(58.9%)、女170例(41.1%),平均年龄(7.64±1.94)岁;兰州市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率为51.9%(215/4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饲养猫或狗(OR=3.075,95%CI=1.453~6.508,P=0.003)、合并过敏性鼻炎(OR=1.947,95%CI=1.127~3.364,P=0.017)、秋季(OR=3.891,95%CI=2.008~7.519,P<0.001)及冬季(OR=2.227,95%CI=1.140~4.367,P=0.019)不利于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熟练掌握吸入技术(OR=0.191,95%CI=0.117~0.312,P<0.001)和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用药依从性良好(OR=0.202,95%CI=0.123~0.332,P<0.001)有利于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控制。

    结论

    兰州市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率不高,仍需进一步提升。家中饲养猫或狗、合并过敏性鼻炎、秋季及冬季、未熟练掌握吸入技术及ICS用药依从性差是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学循证
    商鲁翔, 朱明琪, 周贤惠, 高梅, 汤宝鹏, 侯应龙
    2025, 28(33):  4192-41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1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15KB) ( )  
    背景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系统调研心房颤动患病率有助于完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成年人群心房颤动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心房颤动规范化防治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有关中国成年人心房颤动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软件计算合并心房颤动患病率,按性别、年龄、居住地进行亚组分析,对纳入文献报道的心房颤动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包括1 233 226例研究对象,其中27 471例心房颤动患者。不同研究间心房颤动患病率差异较大,最低为0.37%,最高为5.8%。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心房颤动患病率为1.59%(95%CI=1.18%~2.12%)。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心房颤动患病率(1.92%)高于女性(1.46%)(χ2=123.847,P<0.001);心房颤动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χ2趋势=4 236.897,P<0.001);城市(1.85%)和农村(1.45%)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19,P=0.088)。心房颤动患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86,95%CI=1.038~1.136,P<0.001)、冠心病/心肌梗死(OR=2.677,95%CI=1.847~3.879,P<0.001)、高血压(OR=1.677,95%CI=1.255~2.241,P=0.004)、心力衰竭(OR=4.514,95%CI=2.683~7.596,P<0.001)、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OR=8.015,95%CI=1.045~61.481,P=0.047)、肥胖(OR=1.993,95%CI=1.503~2.643,P<0.001)。

    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高龄、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可能与心房颤动患病相关,未来我国应加强心房颤动高危人群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尽可能降低心房颤动导致的公共卫生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雨玲, 林梅群, 骆惠玉, 黄文婷, 蒋丽琴, 朱虹玉
    2025, 28(33):  4199-42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2KB) ( )  
    背景

    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疼痛管理的质量,世界各地已经出版和修订了临床指南,但各癌性疼痛管理指南循证资源差距大,亟需高质量的指南系统评价弥补实践差距。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癌性疼痛患者管理的相关指南,分析各指南推荐意见的异同,为临床提供循证决策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BMJ最佳临床实践、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医脉通以及相关学会和行业机构网站中关于癌性疼痛患者的管理指南,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10-09。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汇总各指南在癌症患者疼痛管理中的相关推荐意见。

    结果

    最终纳入7篇指南,制订时间为2016—2023年,其中美国2篇,瑞士2篇、加拿大1篇、拉丁美洲1篇和日本1篇,指南推荐级别均为A级。相关推荐意见主要围绕癌性疼痛评估、药物管理、非药物管理、癌性疼痛教育4个方面展开。

    结论

    7篇指南的推荐意见可为我国癌性疼痛管理实践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建议临床实践者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多学科合作共同探讨,以真正实现癌性疼痛管理的"5A"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向凤玲, 王远坤, 王小燕, 何圣洁, 干锦华
    2025, 28(33):  4206-42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5KB) ( )  
    背景

    儿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的估计对于了解HUA的疾病负担及相应的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极为重要。

    目的

    系统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HUA的患病率。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建库至2024-08-31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HUA患病率的相关研究,然后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所有步骤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数据双机录入并交叉核对。使用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调查时间、调查地区、性别、年龄、BMI、数据来源和样本量对HUA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纳入3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56 006例,中国儿童青少年HUA患病率为20.93%(95%CI=17.77%~24.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患病率=24.42%,95%CI=19.87%~28.97%)、12~19岁(患病率=32.20%,95%CI=22.35%~42.06%)、超重/肥胖(患病率=38.78%,95%CI=27.79%~49.78%)、南方(患病率=31.59%,95%CI=25.54%~37.64%)、调查时间为2017—2023年(患病率=26.74%,95%CI=22.34%~31.14%)的儿童青少年HUA患病率更高(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分析结果显示,12~19岁年龄段的男生(患病率=46.79%,95%CI=37.51%~56.07%)HUA患病率明显更高(P<0.05)。

    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HUA的总体患病率较高,且青春期后男生HUA患病率更高,应该引起重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流行病学研究
    李书楠, 张诗妍, 邓亚楠, 胡丹青, 郑雨心, 李丹阳, 李灿东
    2025, 28(33):  4214-42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339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肾病(T2DN)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全球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中国T2DN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预测T2DN至2050年的发展趋势,为T2DN防控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本研究以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21年中国T2DN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调整生命年率(DALY率)和死亡率和作为评估T2DN疾病负担的指标。采用年度百分比变化估计值(EAPC)评估这些指标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化趋势。采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ES)模型分别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各指标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并通过绝对百分比误差(APE)评估模型预测误差。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T2DN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APC=0.42%,95%CI=0.34%~0.50%);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呈轻微下降趋势(EAPC=-0.24%,95%CI=-0.39%~-0.10%);年龄标准化DALY率呈轻微下降趋势(EAPC=-0.7%,95%CI=-0.8%~-0.6%);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EAPC=-0.57%,95%CI=-0.66%~-0.49%)。按性别划分,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幅度相对较大(EAPC=0.6%,95%CI=0.49%~0.71%),男性上升幅度较小(EAPC=0.23%,95%CI=0.17%~0.29%);男性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下降幅度较女性更为明显(男性EAPC=-0.27%,95%CI=-0.41%~-0.13%;女性EAPC=-0.22%,95%CI=-0.37%~-0.07%);女性年龄标准化DALY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DALY率EAPC=-1.13%,95%CI=-1.25%~-1.02%;死亡率EAPC=-1.10%,95%CI=-1.20%~-1.01%),男性变化较小(DALY率EAPC=-0.28%,95%CI=-0.40%~-0.15%;死亡率EAPC= -0.06%,95%CI=-0.19%~0.08%)。年龄别分析显示,各项疾病负担指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龄人群负担沉重,且部分高年龄组发病率和DALY率呈上升趋势。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50年男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至27.34/10万,患病率降至877.11/10万,DALY率保持在140.79/10万,死亡率保持在7.64/10万。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至18.17/10万,患病率降至938.24/10万,DALY率降至69.66/10万,死亡率保持在4.77/10万。ES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50年男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至19.57/10万,患病率降至1 055.85/10万,DALY率降至140.38/10万,死亡率保持在7.30/10万;女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至16.49/10万,患病率增至1 092.09/10万,DALY率降至105.84/10万,死亡率降至5.16/10万。模型误差评估显示,ES模型在大多数年龄标准化率和患病人数的预测上误差较小,而ARIMA模型在部分人数指标和女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上误差相对较小。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T2DN的整体疾病负担在年龄标准化后有所改善,尤其在死亡率和DALY率方面,但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持续上升,且疾病负担向高龄人群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本研究预测至2050年,中国新发病例仍将持续增加。应制定针对高风险人群,尤其是针对高龄人群和男性的精准防控策略,加强全科医学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以应对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永庆, 李娜, 高伊丽, 秦佳文, 俞海萍, 施辉
    2025, 28(33):  4227-42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48KB) ( )  
    背景

    听力损失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影响生活质量与社交,还关联认知下降风险。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1990—2021年该人群的听力损失疾病负担相关变化趋势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我国中老年人听力损失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数据库提取我国≥55岁人群听力损失的疾病负担数据,包括患病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数和患病率、DALY率及其标化率,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探究我国≥55岁人群听力损失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和转折点,并借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算我国听力损失患病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21年,我国≥55岁人群听力损失患病数、患病率、DALY数及DALY率均升高,患病数从10 099.7万上升至28 685.9万,患病率从70 372.2/10万增至75 697.3/10万;DALY数从281.4万人年增至871.2万人年,DALY率从1 961.0/10万增至2 298.9/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1990—2021年,我国≥55岁人群听力损失患病率、DALY率、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和年龄标化DALY率(ASDR)均呈增长态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24%、0.53%、0.19%和0.28%(均P<0.05)。男性疾病负担略高于女性,男性听力损失ASPR在2000—2009年上升最快,APC为0.31%(P<0.05);ASDR在2001—2004年上升最快,APC为1.68%(P<0.05)。女性听力损失ASPR、ASDR均在2015—2019年上升最快(APC分别为0.47%、0.91%,P<0.05);但在2019—2021年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0.07%、-0.23%,P<0.05)。年龄效应表现为≥55岁人群听力损失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不变,各年龄组相对危险度(RR)范围为0.74~1.08;时期效应为患病率随时期推移单调上升,各时期RR范围为0.96~1.05;队列效应显示为患病率随出生队列发展而逐步降低,各出生队列RR范围为0.96~1.06。性别间效应差异不明显。

    结论

    1990—2021年我国中老年人的听力损失负担逐渐加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王梦奇, 梁墨瑄, 李泽远, 郭玉婷, 程景民
    2025, 28(33):  4234-42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23KB) ( )  
    背景

    间歇性禁食作为一种新兴饮食疗法,虽在动物实验和一般人群的研究中展现出对2型糖尿病病理进展的积极影响,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具体应用方案及确切效果,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和深入了解。

    目的

    系统分析间歇性禁食应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关研究,总结间歇性禁食具体方案,讨论该饮食方式应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方法

    以范围综述方法学框架为指导,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7-0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类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文献中间歇性禁食方案包括限时进食和隔日禁食。干预形式包括线下医院门诊教育和反馈会干预以及线下结合线上手机程序智能管理干预。干预时长最短有3周,最长有18个月。干预结果对生理指标、心理结局和血生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间歇性禁食相比于持续禁食依从性更高,不良反应也更少。

    结论

    间歇性禁食应用到2型糖尿病患者后可减轻其体质量、改善代谢指标、延缓疾病进展,可以结合个体需求和专业指导去制订适宜的饮食方案来干预2型糖尿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倬, 王贺
    2025, 28(33):  4241-42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37KB) ( )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缺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作为适应性缺氧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协调参与血管生成、红细胞生成、糖酵解代谢、炎症等多种基因的转录。既往研究重点聚焦在HIF-1α的相关机制上,而最近的研究发现HIF-2α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和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并且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存在动态的调控机制。本文系统概括了以上疾病中,HIF-2α表达发挥的作用及特点:HIF-2α水平的改变可以对疾病的修复及预后发挥积极影响;并探讨了HIF-1α和HIF-2α相互拮抗作用在调节氧化还原状态和调节促炎和促纤维化途径中存在的必要性。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HIF-2α在心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并总结具有研究前景的临床治疗靶点。期望HIF-2α的定向调节在实际疾病治疗中获得新的进展,这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