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2-03-15
    专家建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
    2022, 25(08):  899-9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1KB) ( )  

    为了规范我国儿童康复相关发育性疾病的诊断和命名,保证临床专业人员能够早期、精准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并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建议。本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危儿、发育迟缓、全面性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诊断与命名现状、评估及专家建议,为临床专业人员在儿童发育性疾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面提供一定参考与指导。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黄婧源, 黄艳丽
    2022, 25(08):  905-9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2KB) ( )  
    背景

    随机对照试验与真实世界数据在报告糖尿病患者临床控制达标率上存在差异,无法解决大规模人群的连续性观察问题。目前国内鲜有大样本量避开直接接触患者、医生数据收集的同类真实世界数据横断面调查研究或相关文献。

    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单项和综合指标临床控制达标率情况。

    方法

    选取自2017年起,武侯区逐步将基层医疗信息业务系统数据通过唯一的身份证信息绑定在签约患者健康管理系统(EPM)中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样本区。选择样本区绑定EPM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有效随访期、有效随访期外1年内、有效随访期外1年以上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随访率、平均水平以及临床控制达标率,记录3B(即HbA1c、LDL-C、血压)综合指标随访率及临床控制达标率。对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bA1c、LDL-C、血压、3B综合指标与T2DM患者管理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有效随访期随访HbA1c、LDL-C、血压患者例数与各指标效果间相关性。

    结果

    26 501例签约T2DM患者中,有效随访期HbA1c、LDL-C、血压和3B综合指标随访率分别为43.54%(11 539/26 501)、45.66%(12 101/26 501)、89.18%(23 633/26 501)和32.89%(8 715/26 501);有效随访期外1年内HbA1c、LDL-C、血压和3B综合指标随访率分别为15.81%(4 190/26 501)、24.02 %(6 366/26 501)、9.29%(2 463/26 501)和0.97%(257/26 501);有效随访期外1年以上HbA1c、LDL-C、血压和3B综合指标随访率分别为19.20%(5 087/26 501)、23.41%(6 203/26 501)、1.28%(339/26 501)和0.49%(131/26 501)。有效随访期内HbA1c、LDL-C、血压、3B综合指标临床控制达标率分别为60.79%(7 015/11 539)、59.74%(7 229/12 101)、52.57%(12 423/23 633)、18.75%(1 634/8 715);有效随访期外1年内HbA1c、LDL-C、血压、3B综合指标临床控制达标率为51.98%(2 178/4 190)、56.75%(3 613/6 366)、47.79%(1 177/2 463)、14.79%(38/257);有效随访期外1年以上HbA1c、LDL-C、血压临床控制达标率分别为65.62%(3 338/5 087)、59.46%(3 688/6 203)、22.71%(77/339)。血压临床控制达标率与3B综合指标临床控制达标率的相关性高(r=0.949,P<0.01)。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效期内随访HbA1cr=0.648)、LDL-C(r=0.867)、血压(r=0.988)、3B综合指标例数(r=0.712)与T2DM患者管理例数呈正相关(P<0.05)。LDL-C平均值与T2DM患者管理例数呈负相关(r=-0.715,P<0.01),临床控制达标例数(r=0.888)、临床控制达标率(r=0.704)与T2DM患者管理例数呈正相关(P<0.05)。血压(r=0.791)、3B综合指标临床控制达标例数(r=0.616)与T2DM患者管理例数呈正相关(P<0.05)。HbA1c标准差与有效期内HbA1c随访例数呈负相关(r=-0.708,P<0.01),临床控制达标例数与有效期内HbA1c随访例数呈正相关(r=0.943,P<0.01)。LDL-C平均值与有效期内LDL-C随访例数呈负相关(r=-0.716,P<0.01),临床控制达标例数、临床控制达标率与有效期内LDL-C随访例数呈正相关(r=0.986、0.657,P<0.05)。血压临床控制达标例数与有效期内血压随访例数呈正相关(r=0.839,P<0.01)。

    结论

    样本区3B综合指标单项和综合控制水平和临床控制达标率高,且在机构间差异较小,以区为单位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均衡性高,但仍有较大未随访人群需进行管理完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巧稚, 赵雪琴
    2022, 25(08):  913-9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6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7KB) ( )  
    背景

    随着围生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极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升高。极早产儿生长发育落后会对其产生长远影响,因此早期的追赶性生长极其重要,目前对极早产儿体格指标的长期追踪较少。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3岁内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趋势,促进科学追赶生长。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120例极早产儿(胎龄28~32周)为研究对象,其中小于胎龄儿(SGA)组11例,适于胎龄儿(AGA)组109例,随机抽取同时间段出生的121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在矫正年龄40周,矫正年龄3、6、12、24月龄,矫正年龄36月龄时进行体质量、身长、头围的测量,计算体格指标Z评分、生长速率。

    结果

    SGA、AGA极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各项体格指标Z评分在矫正12月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A极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体质量追赶高峰出现在矫正3月龄前,SGA极早产儿组体质量追赶峰值在矫正3~6月龄;AGA极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身长以矫正6月龄内增长趋势明显,SGA极早产儿组身长在矫正3~6月龄之间出现追赶高峰;AGA极早产儿组头围在矫正3月龄内追赶趋势明显,SGA极早产儿组头围在矫正3月龄后追赶明显,矫正12月龄后逐渐变缓。三组在矫正年龄40周~12月龄的体质量生长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矫正年龄40周~24月龄的身长及头围生长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岁内SGA极早产儿和AGA极早产儿体格指标追赶趋势有差别,SGA极早产儿各体格指标生长速度早期均落后于AGA极早产儿且追赶速度不均衡。极早产儿早期体格追赶生长与足月儿有明显的差距,组内不同体格指标出现追赶高峰的时间点不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曾克勤, 尹玉峰, 任田, 周二叶, 王鸣军, 武剑
    2022, 25(08):  918-9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6KB) ( )  
    背景

    以发热待查(FUO)为表现的大动脉炎(TAK)临床并不多见,由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表现,这使得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CT)在FUO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其可能有助于早期TAK的诊断。

    目的

    探讨PET-CT在以FUO为表现的早期TAK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以FUO为表现而最终通过PET-CT确诊为TAK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等,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7.9±1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9±2.4)个月。患者均以发热待查为表现,可伴有心悸(14.3%)、头晕(28.6%)、头痛(14.3%)、乏力(28.6%)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71.4%)、血小板计数(57.1%)、红细胞沉降率(ESR)(100.0%)、C反应蛋白(CRP)(85.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2.9%)和白介素6(IL-6)(85.7%)升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未见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PET-CT可见多部位动脉管壁炎症性改变,包括升主动脉(28.6%)、主动脉弓(14.3%)、颈总动脉(28.6%)、锁骨下动脉(28.6%)、胸主动脉(14.3%)、腹主动脉(14.3%)、肾动脉(14.3%)等大动脉。

    结论

    PET-CT有助于以FUO为表现,而无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早期TAK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康平, 李奕, 汤昱
    2022, 25(08):  924-9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3KB) ( )  
    背景

    小儿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准确评估其预后是合理临床决策的关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对成人危重症预后意义较高,但对重症肺炎患儿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HMGB1水平联合APS在重症肺炎患儿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55例重症肺炎患儿(重症肺炎组),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转归亚组(n=41)和预后不良亚组(n=14);选取同期在本院治疗的普通肺炎患儿60例(普通肺炎组)及健康体检儿童4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儿童入院时HMGB1水平及APS,分析HMGB1水平与APS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重症肺炎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MGB1水平、APS及两者联合对重症肺炎患儿诊断及预后的价值。

    结果

    重症肺炎组HMGB1水平、APS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HMGB1水平、APS高于转归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重症肺炎组HMGB1水平与APS呈正相关(r=0.5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GB1水平〔OR=8.411,95%CI(1.411,50.137),P<0.05〕、APS〔OR=5.724,95%CI(1.108,29.572),P<0.05〕是重症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HMGB1水平及APS联合诊断重症肺炎患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5〔95%CI(0.918,0.996)〕,最佳截断值为-0.203,灵敏度为98.18%,特异度为96.67%;HMGB1水平及APS联合诊断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0.819,0.978)〕,最佳截断值为-0.030,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92.86%。

    结论

    HMGB1水平和APS均是重症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诊断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晴, 吴桂辉, 黄涛, 黄晓秋, 蒋良双, 吴世幸, 代莉, 陈敏, 徐婷, 黄英姿, 何畏
    2022, 25(08):  930-9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09KB) ( )  
    背景

    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一旦并发肺不张可致反复感染、肺功能恶化,甚至肺叶切除,造成极大危害。

    目的

    探讨TBTB患儿并发肺不张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同时为介入诊治TBTB患儿及TBTB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7月至2019年1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治疗的TBTB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患儿均≤14岁,根据是否并发肺不张分为并发肺不张组(n=23例)、无肺不张组(n=137例),收集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合并症、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气管镜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TBTB患儿并发肺不张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60例TBTB患儿,男女比例为1.08∶1,中位年龄为12(9,13)岁,14.4%(23/160)的TBTB患儿入院时同时并发肺不张,65.2%(15/23)的TBTB患儿肺不张发生在右肺,39.1%(9/23)的TBTB患儿为右肺中叶不张。并发肺不张组的年龄〔9(8,12)岁〕、空洞率〔4.3%(1/23)〕低于无肺不张组〔12(10,13)岁〕、〔27.0%(37/137)〕(P<0.05);无肺不张组病变累及肺部双侧多叶的占比高于并发肺不张组(χ2=5.692,P=0.017);肺不张组分型为肉芽增殖型TBTB的比例高于无肺不张组(χ2=11.915,P=0.001)。年龄〔OR=0.827,95%CI(0.710,0.965)〕和肉芽增殖型TBTB〔OR=7.382,95%CI(1.979,27.539)〕是TBTB患儿并发肺不张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本研究中14.4%的TBTB患儿并发肺不张,肺不张更易发生在右肺,而右肺中叶为常见肺不张发生部位;TBTB患儿年龄越小、分型为肉芽增殖型更容易并发肺不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婧婷, 衡立, 康绍叁, 刘健, 田志崇, 张立国, 张金存, 李治国, 沈宏, 曹凤宏
    2022, 25(08):  937-9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09KB) ( )  
    背景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病死率高,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且无有效治疗药物。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CRP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为其诊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人类原发性前列腺癌(PCa)和CRPC的数据集GSE32269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R语言鉴定CRP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DAVID软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通过对微阵列数据集GSE32269分析共筛选出279个DEGs,进一步通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在CRPC发展中,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PPI网络分析筛选出15个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DC20、MAD2L1和NUSAP1高表达组CR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分别低于CDC20、MAD2L1和NUSAP1低表达组(P<0.05);且CDC20、MAD2L1和NUSAP1预测CPRC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762、0.950,提示其对CRP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结论

    CDC20、MAD2L1和NUSAP1可能是参与CRPC发展的关键候选基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玉双, 于富洋, 吴忠冰, 王一然, 李晶
    2022, 25(08):  945-9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5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45KB) ( )  
    背景

    随着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食管鳞癌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备受关注。

    目的

    分析比较食管鳞癌原位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筛选出食管鳞癌特异性改变的菌属。

    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将20只雌性SPF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Z组)和模型组(MX组),每组10只。DZ组小鼠常规喂养并给予普通饮用水32周,MX组小鼠按照造模方法常规喂养并给予含0.1 mg/ml诱癌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的饮用水喂养16周,之后给予普通饮用水喂养至32周。收集两组小鼠粪便,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测序数据聚类成为基于序列间相似度的分类操作单元(OTU),并根据物种注释情况进一步分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物种丰度。

    结果

    两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死亡,MX组小鼠均造模成功。MX组与DZ组相比,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例升高,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比例降低。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MX组小鼠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低于DZ组(P<0.05)。Beta多样性分析中PCoA图显示,MX组与DZ组样本分别聚集在不同的象限,相距较远,样本间多样性差异较大(t=22.444,P=0.004)。在门水平,MX组Unidentified_ 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易感微生物(Elusimicrobia)、弯曲杆菌(Campilobacterota)丰度高于DZ组(P<0.05)。在属水平,MX组普雷沃菌科_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拟杆菌属(Bacteroides)、毛螺菌科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普雷沃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大肠埃希菌(Colidextribacter)、毛螺菌科_UCG-006(Lachnospiraceae_UCG-006)丰度高于DZ组,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土杆菌属(Turicibacter)丰度低于DZ组(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Prevotellaceae_UCG-003、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BacteroidesLachnospiraceae_ NK4A136_group在MX组丰度增高(P<0.05);而Romboutsia丰度在DZ组增高(P<0.05)。

    结论

    食管鳞癌原位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存在特异性差异菌属,其中Prevotellaceae_UCG-003、Bacteroides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和Romboutsia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伊娜, 董葆, 李欣, 邵春影, 左力, 王梅, 燕宇
    2022, 25(08):  952-9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5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0KB) ( )  
    背景

    肾脏是白血病患者重要的髓外受累器官,但目前关于白血病肾损害的病例报道很少,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目的

    分析白血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白血病肾损害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肾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

    结果

    5例白血病肾损害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19~73岁;2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其余3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患者均出现急性肾损伤,合并蛋白尿;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其中2例合并肾小球疾病;经病理检查证实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患者出现肾脏髓外复发,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患者病情进展。4例患者接受规律化疗,其中2例出现血肌酐下降,2例肾功能无改善。

    结论

    白血病肾损害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并可继发肾小球疾病;及时完善肾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特别是针对肾间质浸润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晓奉, 王蒙, 李忠玉, 李佳佳
    2022, 25(08):  957-9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60KB) ( )  
    背景

    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预后较差,长期生存率和治愈率极低,化疗方案有限。

    目的

    探讨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HAAG〔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诊断、染色体、基因突变、预后)、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VEN+Aza+HAAG方案治疗效果。

    结果

    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7.9±11.3)岁;FAB分型:M24例、M56例;预后良好3例、中等2例、不良5例。化疗前中位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Blasts%)分别为4.10×109/L、87.5 g/L、66.00×109/L 、63.5%,化疗后分别为3.28×109/L、107.0 g/L、78.00×109/L、5.5%。VEN+Aza+HAAG方案联合化疗前中位化疗次数为5次,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形态学完全缓解而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CRi)4例,部分缓解(PR)3例,未缓解(NR)2例。10例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80%,中位生存期(OS)为6.5(3.0,8.5)个月。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等,无患者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其他毒副作用。

    结论

    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复发/难治性AML患者使用VEN+Aza+HAAG化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ORR及缓解深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有望在临床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贾楠, 贺玉娟, 赵晓晓, 张卫星
    2022, 25(08):  963-9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0KB) ( )  
    背景

    随着我国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早产儿在发生BPD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但有关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与BPD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早产儿发生BPD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出生1 h内入院的161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早产儿一般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记录早产儿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BPD将其分为BPD组(n=65)和对照组(n=96)。记录早产儿出生后1 h、12 h、24 h、48 h、72 h、96 h、5 d、6 d、7 d的脉搏灌注指数(PI);记录早产儿入院后1 h、12 h及24 h的血乳酸值;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选择病情危重和极危重的早产儿33例(其中BPD组16例,对照组17例)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并记录监测1 h、12 h、24 h的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患儿检查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I、血乳酸值对早产儿发生BPD的预测价值。

    结果

    确诊BPD早产儿共65例,发病率40.3%(65/161)。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及RO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 h、12 h及24 h的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入院后1 h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病情危重和极危重早产儿不同时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 h、12 h、24 h PI预测BPD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7〔95%CI(0.788,0.906),P<0.001〕、0.776〔95%CI(0.705,0.846),P<0.001〕、0.695〔95%CI(0.613,0.778),P<0.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5、1.15、1.45;灵敏度分别为76.9%、86.2%、81.5%;特异度分别为75.0%、60.4%、51.0%;入院后1 h血乳酸值预测BPD发生的AUC为0.762〔95%CI(0.686,0.837),P<0.001〕,最佳截断值为6.5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68.7%。

    结论

    血流动力学指标PI及乳酸值的改变与早产儿BP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PI对于BPD的预测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青, 谢瑶, 吴鹏辉, 李硕, 赵卫红
    2022, 25(08):  969-9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6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8KB) ( )  
    背景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IN)是儿童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类型,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儿童AIN的报道。

    目的

    探讨AIN患儿的诊治、临床特征和随访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2020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治疗的22例AIN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

    结果

    22例AIN患儿中男15例,女7例;初诊中位年龄为6个月。共收集血常规检测结果82例次,51例次(62.2%)达到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5例次(30.5%)为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6例次(7.3%)为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有2例患儿(9.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NC)最低值达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有20例患儿(90.1%)外周血ANC最低值达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6例患儿(27.3%)除中性粒细胞减少外,还同时合并其他的临床表现;12例患儿(54.5%)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6例患儿(27.3%)完善基因检测。感染发生率为95.5%,严重感染发生率为54.5%,没有患儿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是病毒,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截至2021年9月,共有11例患儿外周血ANC恢复正常,中位病程为25(7~42)个月。

    结论

    多数AIN患儿外周血ANC呈中至重度减少,这类患儿容易合并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是病毒,最常见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但极少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AIN是自限性疾病,本报道AIN患儿的中位病程为25个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孟迪, 杜悦
    2022, 25(08):  973-9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8KB) ( )  
    背景

    IgA血管炎(IgAV)的长期预后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程度,有关IgAV肾损害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介导、驱动肾脏的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的

    通过研究IgAV及肾损害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IgAV肾损害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内科住院的IgAV患儿1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脏损害分为IgAV肾损害组(n=97),IgAV组(n=97),选取同时期本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儿童及患儿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4、IL-6、IL-10、IL-17、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患儿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gAV肾损害的影响因素,绘制细胞因子对IgAV肾损害诊断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lgAV组IL-2水平高于lgAV肾损害组、对照组,且lgAV肾损害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gAV肾损害组IL-17水平高于lgAV组、对照组,lgAV组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gAV组IL-6、IL-10和TNF-α水平高于lgAV肾损害组和对照组(P<0.05);lgAV肾损害组和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lgAV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2、IL-17、IFN-γ、TNF-α是IgAV肾损害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IL-2预测IgAV肾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89,灵敏度为38.0%,特异度为47.0%;IL-17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621,灵敏度为47.4%,特异度为77.3%;IFN-γ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688,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55.7%;TNF-α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614,灵敏度为42.0%,特异度为37.0%;IL-17和IFN-γ联合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710,灵敏度为71.1%,特异度为66.0%。

    结论

    细胞因子IL-17、IFN-γ与IgAV肾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检测两者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可对肾脏受累的早期发现及调整治疗方案起到预警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毛晓燕, 周燕, 刘莉, 尹润秀, 杨春会, 崔婷婷, 方春连, 蒋鸿超, 田新
    2022, 25(08):  979-9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0KB) ( )  
    背景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但关于AML患儿民族差异与临床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分析云南地区AML(非M3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究其民族差异。

    方法

    收集2015-01-01至2020-03-01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AML(非M3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AML患儿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民族、性别、年龄)、一般资料(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骨髓原始细胞数、FAB分型)、染色体核型结果、基因检测结果。从所有患儿入组后开始随访,截至2020-05-31。记录患儿的治疗方案、危险度及预后情况。

    结果

    最终纳入AML(非M3型)患儿72例,随访时间为2~60个月;汉族51例,少数民族21例(彝族5例、回族4例、哈尼族3例、白族2例、苗族2例、壮族1例、佤族1例、布依族1例、蒙古族1例、傣族1例)。少数民族患儿白细胞计数高于汉族(P<0.05)。随访截至2020-05-31,汉族和少数民族患儿诱导治疗第一疗程后完全缓解率、复发率、骨髓移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患儿危险度、死亡率高于汉族(P<0.05)。随访截至2020-05-31,绘制汉族和少数民族AML患儿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汉族AML患儿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高于少数民族(χ2值分别为8.098、12.547,P值分别为0.004、<0.001)。

    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AML患儿危险度分层、预后优于少数民族,但具体原因尚未明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流行病学研究
    唐慧, 郭鸿, 曹芳, 闫贻忠, 何佳, 郭恒, 崔晓宾, 胡云华
    2022, 25(08):  984-9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6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7KB) ( )  
    背景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经济负担。因此掌握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规模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儿童恶性肿瘤防控战略的制订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8—201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等数据,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并通过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change percentage,APC)来反映时间趋势。

    结果

    (1)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中位粗发病率为9.35/10万,中位粗死亡率为3.91/10万,其中0~4岁组中位粗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5~9岁组和10~14岁组(P<0.05)。(2)2005—2015年中国0~14岁男童中位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童(发病率:10.21/10万vs 8.91/10万,P<0.05;死亡率:4.18/10万vs 3.47/10万,P<0.05)。(3)2005—2015年中国0~14岁城市儿童恶性肿瘤中位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儿童(发病率:10.87/10万vs 7.20/10万,P<0.05;死亡率:4.08/10万vs 3.54/10万,P<0.05)。(4)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中位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01%,P<0.05),其中0~4岁组中位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1.19%,P<0.05);5~9岁组中位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APC=2.50%,P<0.05);10~14岁组中位粗死亡率为随时间呈稳定状态(APC=0.64%,P>0.05)。(5)2005—2015年中国农村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7.73%和2.22%,P<0.05)。(6)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前六位分别为白血病、脑癌、淋巴癌、骨癌、肾癌、肝癌。

    结论

    中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在时间、人群、地区方面呈现出特定的分布特点,今后应将农村地区、5~9岁年龄组以及脑癌、白血病癌种的儿童作为重点防控对象。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海涛, 陈姝玉, 耿旭, 万晓, 贾瑞英, 梁丹丹, 陈超然
    2022, 25(08):  990-9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6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57KB) ( )  
    背景

    卵巢癌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缺乏针对我国卵巢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

    目的

    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女性卵巢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卵巢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理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卵巢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7.25%,P<0.05),历年城市的卵巢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出现在55~岁年龄组。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死亡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6.06%,P<0.05),历年城市卵巢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快速上升,7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下降。

    结论

    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在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卵巢癌防治策略,降低卵巢癌的危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张平, 邹婧, 高存州, 吴爱萍, 李蓉山
    2022, 25(08):  995-10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6106KB) ( )  
    背景

    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更易引起靶器官损害。近年研究发现,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三联常用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添加小剂量螺内酯能有效控制血压。但这些研究规模普遍较小,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的

    系统评价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05-03。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0项研究。9项研究未报告随机化分组方法,1项研究按纳入顺序编号奇偶分配(错误的随机化方法),7项研究未描述是否采用盲法,4项研究为开放标签,3项研究描述了分配隐藏,1项研究结果数据不完整、未报告对照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疗效方面:与安慰剂和空白对照相比,螺内酯降低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日间血压及夜间血压的效果好(P<0.05);与其他降压药物总体相比,螺内酯降低诊室收缩压、24 h动态血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及家庭自测收缩压的效果好(P<0.05);与肾脏去交感神经术相比,螺内酯降低日间血压及夜间收缩压的效果好(P<0.05)。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应用螺内酯患者的血钾及血肌酐水平高(P<0.05);与其他降压药物总体相比,应用螺内酯患者的血钾水平升高(P<0.05);与肾脏去交感神经术相比,应用螺内酯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升高(P<0.05)。

    结论

    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相对有效及安全的,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勇, 龙勇, 赵冲, 张冠卿, 苏彦河
    2022, 25(08):  1007-10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713KB) ( )  
    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疗法已成为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绝大部分接受EGFR-TKIs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获得性耐药。EGFR-TK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策略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目的

    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7月,筛选出联合用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分组,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为联合给药组,仅采取EGFR-TKIs治疗组为单药组。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疾病分期、性别、平均年龄、治疗方案、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中位随访时间、病理类型、基因突变类型、结局指标),并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1 5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给药组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1,95%CI(0.54,0.70),P<0.001〕效果优于单药组。PFS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年龄≥65岁和发生脑转移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药组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RR=1.77,95%CI(1.62,1.94),P<0.001〕高于对照组。

    结论

    联合用药可延长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PFS,但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大,同时患者在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方面并未受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前沿进展
    吴锐剑, 黄宇戈, 罗连响
    2022, 25(08):  1014-10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9KB) ( )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漏诊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代谢组学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生物样品的低分子量分子或代谢产物的变化,为寻找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于儿童哮喘的研究,运用靶向或非靶向研究策略,以哮喘儿童及健康儿童的血液、呼出气、粪便及尿液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儿童哮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发病机制,为儿童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儿童哮喘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受限于个体差异、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及组学异质性等因素,代谢组学在儿童哮喘的解释方面仍面临挑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天怡, 刘佳蕊, 吕彬, 高秀梅, 赵鑫
    2022, 25(08):  1021-10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9KB) (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迄今为止,全球约有3亿多人患有哮喘,其中儿童居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32%,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儿童而言,免疫系统发育不全且肠道菌群正处于生理性演替过程,极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黏膜屏障的破坏以及局部免疫失调,进而严重影响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本文将论述儿童哮喘发生、发展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并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干预措施,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