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康复与健康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社区康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发展对策的思考
林奕芳, 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8): 905-9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41
摘要250)   HTML11)    PDF(pc) (1233KB)(212)    收藏

社区康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为辖区居民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若能将康复服务精准对接至有需求的人群,减轻其功能障碍程度,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康复在基层"的功能定位,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社区康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考,提出基层机构在服务提供上可推进个体健康管理与临床康复无缝衔接,在服务协作上可建立全科医生模式下的社区康复、组建"康复-公卫"联盟、制订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包等协作机制,在服务筹资上可充分探讨现有筹资来源的整合支付,以期为基层机构康复职能的拓展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全人群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国民医疗经济负担持续降低的长远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刘沈馨雨, 高敏, 王洁, 鲍志鹏, 于甜栖, 汤志杰, 孙姝怡, 孙国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0): 3758-37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08
摘要275)   HTML10)    PDF(pc) (1256KB)(102)    收藏
背景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过程目前大多由医院转移至居家情境进行。移动健康应用程序帮助患者弥合了从医院向居家转移的支持缺口,促进居家康复进程,然而诸多质量问题接踵而至,其服务质量亟待"把关"。

目的

构建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规范、提升我国移动健康APP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7月—2023年1月基于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拟定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18名专家开展2轮函询。专家积极程度采用问卷回收率及意见提出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采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采用得分变异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结合专家函询、层次分析法,确立最终的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结果

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7,2轮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28~0.154和0.151~0.197(P<0.001)。最终构建的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由软件属性、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特征三个维度组成,包含7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和51项三级指标。

结论

构建的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全面,具有科学性,对评价心脏康复APP服务质量及促进类似APP服务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高敏, 孙国珍, 王倩怡, 王洁, 黄杨曦, 于甜栖, 刘沈馨雨, 温高芹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5): 3150-31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81
摘要353)   HTML8)    PDF(pc) (2161KB)(823)    收藏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效果的维持有赖于良好的运动康复依从行为,有效及科学地评估其运动康复依从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公认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评价工具。

目的

编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量表,为快速便捷地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提供科学、适宜的工具。

方法

在前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最佳证据总结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结合课题组意见,形成初始条目池;根据小样本预调查、德尔菲专家函询形成临床测试版量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2月在江苏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稳定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发放有效量表274份,结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对量表的条目进行筛选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正式版量表;第二阶段发放有效量表282份,对正式版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形成最终版量表。

结果

正式量表包括2个维度11个条目。各条目的难度合理,且均未出现逆反阈值,条目区分度、项目信息量及项目特征曲线均较优。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5,其中"处方依从"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95,"监测依从"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总折半信度为0.724、重测信度为0.902。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个因子能解释总变异的70.231%,进一步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模型各参数较优,拟合较好。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量表的条目难度、区分度合理,项目信息量较好,同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的评估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不同年龄脑卒中患者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相关性及全周期康复思考: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林嘉滢, 涂舒婷, 林嘉莉, 周钰馨, 贺新源, 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838-28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91
摘要318)   HTML16)    PDF(pc) (1612KB)(122)    收藏
背景

躯体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二者损伤均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受限,但仍缺乏研究证据从多角度分析二者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1年内不同年龄患者整体、上肢和下肢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福建省内多家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使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子量表(F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感觉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子量表(FMA-M)、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NIHSS运动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中年组(18~64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康复评定指标的差异,分析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心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患者254例,平均年龄(61.0±12.3)岁;脑卒中中位病程30.0(17.0,65.5)d。老年组患者112例(44.1%),青中年组患者142例(55.9%)。两组FMA-S与FMA-M评分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13和0.171,P<0.05),NIHSS感觉子项目与FMA-M评分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99和-0.177,P<0.05)。老年组FMA-S-上肢部分(UE)、FMA-S-UE轻触觉、FMA-S-U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与NIHSS上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青中年组患者FMA-S-UE及FMA-S-UE轻触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FMA-S-UE本体感觉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评分呈正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下肢部分(LE)、FMA-S-LE轻触觉、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及FMA-S-LE轻触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1);青中年组患者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轻触觉与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MBI评分呈正相关(rs=0.270,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焦虑评分项目(HADS-A)、抑郁评分项目(HADS-D)评分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00、-0.374,P<0.01),NIHSS感觉子项目与HADS-D评分呈正相关(rs=0.235,P<0.01)。

结论

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可能对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心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一项基于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涂舒婷, 林嘉滢, 庄金阳, 乡靖楠, 魏栋帅, 谢勇, 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829-28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84
摘要437)   HTML10)    PDF(pc) (1573KB)(214)    收藏
背景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会极大限制脑卒中患者各个阶段的康复,并导致患者活动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目的 基于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理念,通过调查PSCI的发病率,分析不同年龄及疾病时期下的PSCI差异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7月在全国不同地区27家医院的康复科住院抽取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根据研究标准最终纳入402例患者,根据我国统计局标准将患者分为青中年组(18~64岁,n=234)和老年组(≥65岁,n=168),根据国际卒中康复联盟定义的脑卒中恢复分期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1~7 d,n=25)、亚急性期组(8~180 d,n=338)、慢性期组(>180 d,n=39)。通过访谈、评估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并计算每个认知领域的得分和量表总分。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焦虑(HADS-A),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HADS-D)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不同年龄与疾病时期下PSCI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患者PSCI患病率为76.4%(307/402),其中老年患者PSCI患病率为81.0%(136/168),青中年患者PSCI患病率为73.1%(171/234);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患病率为56.0%(14/25),亚急性期患者78.4%(265/338),慢性期患者71.8%(28/39);不同年龄与疾病时期分组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延迟回忆得分及MoCA总分比青中年组更低(P<0.05);亚急性期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延迟回忆得分及MoCA总分低于急性期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oCA总分与文化程度(rs=0.314)、脑卒中类型(rs=0.114)、FMA-UE(rs=0.245)、FMA-LE(rs=0.242)、BBS(rs=0.265)、MBI(rs=0.293)呈正相关(P<0.001),与性别(rs=-0.107)、年龄(rs=-0.103)、高血压史(rs=-0.112)、偏瘫侧(rs=-0.139)、病程(rs=-0.135)、NIHSS(rs=-0.107)、HADS-A(rs=-0.239)、HADS-D(rs=-0.280)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在文化程度、NIHSS以及FMA-UE、FMA-LE、BBS、MBI、HADS-A、HADS-D均与MoCA总分相关(P<0.05)。急性期患者中,病程、FMA-UE、HADS-A与MoCA总分相关(P<0.05);亚急性期患者中,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饮酒史、脑卒中类型、偏瘫侧、病程、NIHSS以及FMA-UE、FMA-LE、BBS、MBI、HADS-A、HADS-D与MoCA总分相关(P<0.05);慢性期患者中,文化程度、高血压、HADS-D与MoCA总分相关(P<0.05)。结论 PSCI与脑卒中患者年龄、疾病发展时期、文化程度、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焦虑抑郁水平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分层认知潜在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和干预方案,并在疾病早期至康复后期提高对认知的筛查与重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重复外周磁刺激作用于上肢不同位置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谢勇, 林嘉莉, 刘燕平, 蔡扬帆, 连晓文, 丁铃, 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846-28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81
摘要233)   HTML9)    PDF(pc) (1519KB)(110)    收藏
背景

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遗留症,而腕关节在提高手部实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患者的腕关节运动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日常生活参与度,尽管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已被证明对改善该问题具有显著效果,但针对不同位点的治疗效果仍需深入探究。

目的

探索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住院治疗且存在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20例)和神经刺激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肌肉刺激组和神经刺激组分别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增加rPMS,且分别作用于伸腕肌和桡神经上,于干预前、后(10次治疗)分别采集伸腕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植(RMS)和中位频率(MF),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患侧上肢功能评估。

结果

干预期间由于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被迫终止试验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2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19例、神经刺激组19例。治疗前三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BI评分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

结论

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且作用于桡神经较伸腕肌疗效更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全科医生视角下影响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质性研究
刘湘雅, 王世强, 唐民, 李丹, 谢子靖, 刘遥, 高明珠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9): 2312-23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53
摘要193)   HTML4)    PDF(pc) (1438KB)(81)    收藏
背景

体医融合是推动社区居民健康的基础环节,也是助力社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全科医生又是践行体医融合服务的落脚点与着力点,但目前缺乏基于全科医生视角的影响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全科医生对影响社区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理解和看法,旨在为社区更好地开展体医融合服务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方法

于2023年3—4月,通过目的抽样法,在湖南省株洲市选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11名全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利用"一对一"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借助内容分析软件Nvivo 12.0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文本转录、分析单元形成、内容编码以及主题提炼。最后利用描述现象学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掌握全科医生对影响社区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理解和看法,并归纳总结出访谈主题。

结果

影响社区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内容可归纳为4个主题和10个亚主题:体医融合服务环境亟待优化(场地供给不足、氛围滞后、宣传不足)、全科医生能力亟待提高(体医融合认知能力不足、开具运动处方能力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持乏力(体医融合相关培训活动匮乏、经费划拨不足、人力资源短缺)、患者对体医融合服务认知不足(患者对体医融合疗效认知不足、患者对体医融合风险认知不够)。

结论

社区全科医生在体医融合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了促进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更好地发展,亟须优化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环境;提高全科医生体医融合认知能力与开具运动处方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持保障力度;提升患者对体医融合服务的疗效和风险认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虚拟现实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赵雅楠, 韩世范, 李莹, 周丽媛, 杨捷, 吴佳鑫, 陈钢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672-16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2
摘要975)   HTML35)    PDF(pc) (1326KB)(626)    收藏
背景 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康复治疗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研究。目的 观察常规前庭康复训练、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常规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7、14 d,分别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 最终81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组别与时间对DHI-功能(F)、DHI-情绪(E)、DHI-躯体(P)评分及DHI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观察组患者DHI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HADS-焦虑量表(A)、HADS-抑郁量表(D)评分及HADS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疗效确切,VR技术辅助下的前庭康复训练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原因的质性研究
汤志杰, 孙国珍, 高敏, 王洁, 鲍志鹏, 杨刚, 王琳, 王琴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8): 2218-22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78
摘要235)   HTML3)    PDF(pc) (1446KB)(253)    收藏
背景

基于数字医疗的远程运动康复可高效改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然而,当前远程运动康复的参与率较低。

目的

基于休闲限制理论,剖析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的原因。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7—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现象学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归纳原因。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4例患者。提炼出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3个主题及下属12个亚主题,即数字素养水平低下、负面疾病感知、疾病所致心理痛苦、数字医疗信任危机、个人运动习惯根深蒂固、康复团队疏离感、社交网络未充分建立、购置设备相关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不足、角色压力制约可支配时间、可穿戴设备适用性欠佳。

结论

患者缺乏数字医疗的素养及信任感、高水平疾病感知及心理痛苦、不佳运动习惯、康复团队及同伴间疏远、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及个人时间匮乏,现有可穿戴设备适用性不足是其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李亚, 白文佩, 张瑾,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5): 547-5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4
摘要309)   HTML10)    PDF(pc) (1517KB)(260)    收藏
背景

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能,以预防和治疗PFD。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疗法在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后存在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照组仅采用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以及SUI比例、POP分度情况;产后PFMT训练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共纳入327例、对照组共纳入343例。治疗后:观察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UI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POP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MT频次≥5次/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DI-20、PFIQ-7、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单纯PFMT比较,产妇经阴道分娩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进行盆底功能康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更好、SUI比例更低,实施PFMT的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远程医疗管理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呼吸康复中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袁泉, 陆海英, 王怡, 刘韵霄, 余家琴, 田丰兆, 李瑶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711-7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3
摘要1289)   HTML54)    PDF(pc) (1729KB)(633)    收藏
背景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数量巨大,呼吸康复训练作为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远程医疗管理下实施呼吸康复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QOL)评分,但是国内,尤其是西部尚缺乏相关实践。目的 评估通过远程医疗管理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与传统治疗相结合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通气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及5个联合社区的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长期规律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及口服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分别在基线时及干预1、3、6个月后记录患者的肺功能、博格评分(Borg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QOL评分。结果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7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线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对FEV1%pred、FEV1/FVC、6MWT水平、QOL评分中呼吸困难、情绪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6个月后,试验组FEV1%pred、FEV1/FVC、Borg评分、6MWT、QOL评分优于干预后1个月时(P<0.05)。结论 采用远程医疗管理对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康复,干预3、6个月后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慢性病叙事下的中风康复家庭研究——基于河北省T市中医院康复大厅的田野调查
梁天一, 刘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502-5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3
摘要408)   HTML15)    PDF(pc) (2051KB)(419)    收藏
背景 在中风加剧家庭与社会负担的背景下,基于医院田野经验的康复家庭研究尚有欠缺。目的 从病患、家属、家庭和医者四种叙事视角,分析医院康复大厅中存在的社会文化氛围。方法 本文访谈对象均来自2021年4—7月T市中医院康复科,从患者叙事、家属叙事、家庭叙事、医生叙事四个方面,考察康复大厅内的社会文化氛围。结果 中风康复患者在自身与集体的共同进步中感受到"创伤后成长"的正向体验;家属在互相交流中自发建构起俱乐部文化,并在陪伴中起到了"医患桥梁"等作用;作为整体的中风康复家庭承受两方面张力,即家庭经济负担的外部张力和家属患者之间难以互相理解的内部张力;医生能更加理性看待中风康复家庭,通过医生-患者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对比,阐明医生在与患者相处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结论 通过对康复大厅社会文化氛围的分析,指出中风防治面临防治重心难以下沉和部分患者难以就医的困难。医学人文研究尤其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建构积极的医患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轨迹及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
王洁, 孙国珍, 鲍志鹏, 王琳, 高敏, 刘沈馨雨, 于甜栖, 王琴, 高蓉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68-1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6
摘要451)   HTML6)    PDF(pc) (1845KB)(646)    收藏
背景

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

目的

基于前瞻性纵向观察的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5期追踪数据,考察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1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246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其中入组1周为基线调查,入组后3、6、9个月和12个月为追踪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使用智能设备或运动日志对依从性进行监督和记录,从强度-时间依从性评估运动依从性;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运动恐惧量表(Fact-CH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恐惧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积极度水平。利用Mplus工具构建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发展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

结果

44例患者失访,最终共202例纳入分析。基线、运动3个月、运动6个月、运动9个月、运动12个月患者例数分别为202、201、185、174例和159例,患者强度-时间依从性分别为(0.83±0.55)、(1.07±0.54)、(0.99±0.57)、(0.91±0.55)、(0.89±0.60)。LCGM结果显示,患者的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变化过程具有群体异质性,分为3个潜类别轨迹组:缓慢下降-低水平组(n=69,34.2%)、快速上升-高水平组(n=14,6.9%)、持续依从组(n=119,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缓慢下降-低水平组为参照组,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男性患者的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更高(P<0.001);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更高(P<0.05);快速上升-高水平组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更低(P<0.05);持续依从组患者的积极度水平更高(P<0.05)。

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呈多类别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未来可依据依从性的时变特点和因素定期进行强化干预,进而提高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且保持稳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分析
杜玉英, 王彩玲, 崔森林, 雷蕾, 王艳萍, 宋学琴, 韩淑琴, 张艳梅, 王宝兰, 黄海霞, 陈祢, 严会荣, 李冬, 张晶晶, 任钰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5): 3178-31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99
摘要442)   HTML8)    PDF(pc) (1588KB)(448)    收藏
背景

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简称南疆)地区开展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目的

评价在南疆地区推广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的效果,了解南疆地区康复工作人员对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方式的需求情况及希望通过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达成的目标,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深入推进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以南疆地区8个深度贫困县为样本来源地,选取来自样本来源地8家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各县所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工作人员,以及残联、民政系统和其他康复机构的康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向其推广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后,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比较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前(2018-01-01至2018-06-30)和参与后(2020-07-01至2020-12-31)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月均门诊量、住院量及治疗收入。

结果

于2018-07-15至2020-06-30开展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康复适宜技术,以及脑卒中社区和家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推广的适宜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镜像疗法、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管理及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康复护理等。共回收有效问卷384份。384名康复工作人员中,63.3%(243/384)认为适宜技术在区(县)内推广、应用很有意义;46.1%(177/384)认为项目在当地非常适用;37.5%(144/384)认为所在医疗机构稍加完善相关条件即可开展此项技术;46.9%(180/384)认为此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技能操作上的难易程度为容易;通过培训,42.2%(162/384)表示对此项技术有所了解,还需再学习和接受培训。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后与参与前相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月均门诊量、月均治疗收入明显增高(P<0.05)。在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方式方面,康复工作人员对实操培训的需求最高〔63.0%(242/384)〕,对教学查房的需求最低〔19.8%(76/384)〕。期望通过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提高操作能力〔77.1%(296/384)〕、理论水平〔65.6%(252/384)〕者占比分别位居第1、2位。

结论

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南疆地区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巨大,而南疆地区整体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可通过加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鼓励康复工作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南疆地区康复医疗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系统评价
刘晶涛, 苏荷, 秦小金, 兰云霞, 张金枝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9): 2323-23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0
摘要671)   HTML18)    PDF(pc) (1251KB)(1103)    收藏
背景

心脏康复作为冠心病患者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已达成共识,但国内外制定的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质量尚不明确,相关的推荐意见有待整合。

目的

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相关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6月,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国内外指南网和相关学会网,获取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06-30。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 Ⅱ)对纳入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汇总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推荐意见。

结果

最终纳入10部指南,8部来源于国外,指南发布时间为2011—2020年。纳入指南AGREE Ⅱ各领域平均得分为:范围和目的71%、参与人员65%、严谨性58%、清晰性80%、应用性64%、独立性45%。4部指南推荐级别为A级,6部指南推荐级别为B级。主要推荐意见汇总为心脏康复的基本要求、健康教育、危险因素控制、心理支持、运动训练及促进患者参与心脏康复6个方面。

结论

纳入指南的质量处于中等至较高水平,在参与人员、严谨性、应用性、独立性领域仍需提高;各指南推荐意见趋于一致,但在促进患者参与心脏康复方面意见仍显不足;我国心脏康复指南质量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差距,应构建适用于我国冠心病患者的高质量心脏康复循证指南。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康复预后及照护研究进展
汤时蓝, 谢可欣, 刘玲谕, 齐甜甜, 杨燕绥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342-33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88
摘要506)   HTML27)    PDF(pc) (964KB)(711)    收藏

慢性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疾病负担极重。目前,多数资源和研究投入到了意识障碍患者的急性救治中,在评估检测、预测及促进意识恢复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对于急性期后的康复预后及照护了解有限。基于此,本文回顾了慢性意识障碍的定义、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慢性意识障碍康复预后的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及照护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建议我国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完善我国pDoC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基础;(2)研究、应用针对pDoC康复预后干预措施的新技术,将临床实践、康复预测与预后管理结合起来;(3)进一步确定pDoC康复的关键要素和轨迹,以降低因病程过长而导致预后结果的不确定性;(4)基于pDoC康复轨迹,建立包括急性期过渡在内的亚急性期至慢性恢复期的连续性照护体系,以提高照护质量和获得的机会,实现照护质量的持续改进;(5)对已有的照护体系进行系统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患者恢复的连续性照护体系,除了多学科团队,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社区、残疾机构等利益相关组织的参与合作。期望本文可以为我国开展慢性意识障碍相关的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
陈轶琳, 林平, 韩永奎, 王旖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09-22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90
摘要870)   HTML14)    PDF(pc) (1371KB)(453)    收藏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进行Ⅰ期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已得到证实,但目前患者依从性不佳。因此,探究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明确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为提高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收治的PC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Ⅰ期心脏康复结束后,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治疗依从性问卷、冠心病健康信念问卷、患者健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慢性病资源调查问卷、冠状动脉评分(Gensini评分)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验证健康信念、抑郁、焦虑、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与心脏康复依从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假设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不断拟合与修正。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43份,回收有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信念(β=0.427)、抑郁(β=-0.057)、焦虑(β=-0.130)、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β=0.242)、慢性病资源利用(β=0.140)是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I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评分与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呈正相关(P<0.05),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P<0.05)。利用健康信念、抑郁、焦虑、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构建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且模型拟合良好:χ2/df=3.092<5,标准化残差均方根(RMSEA)=0.070<0.080,拟合优度指数(GFI)=0.981,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36,比较拟合指数(CFI)=0.992,赋范拟合指数(NFI)=0.989,均>0.9。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正向作用(β=0.395、0.277、0.152,P<0.01);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通过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产生间接正向作用(β=0.057、0.065,P<0.01);抑郁、焦虑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负向作用(β=-0.055、-0.116,P<0.05)。

结论

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受众多因素影响,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路径关系,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正向作用;抑郁、焦虑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负向作用;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通过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产生间接正向作用,也可通过作用于焦虑、抑郁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产生间接负向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
华俏丽, 刘慧玲, 徐晓花, 郑丹文, 王前, 刘云涛, 周鑫, 杨荣源, 丁邦晗, 郭建文, 张忠德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0): 1234-12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0
摘要622)   HTML16)    PDF(pc) (1692KB)(563)    收藏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然而感染者出院后是否存在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

对新冠感染出院患者进行极早期认知功能筛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08-20至2020-09-30,随机抽取武汉市新冠感染定点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中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的成年新冠感染出院康复者,同时通过新闻媒体招募同意调查的康复者,共计纳入新冠感染康复者574例。依据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AD8)评分,将纳入者分为存在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组(AD8≥2分)、无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组(AD8<2分)。由4名调查人员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展开问卷调查,采用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及既往疾病史,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新冠感染分型、出院至本次调查的间隔时间、随访时存在的各类症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C)、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状况、生活质量,最终完成认知功能筛查的康复者311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评价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新冠感染分型等变量对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以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模型评估焦虑水平和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量效关系。

结果

311例新冠感染康复者中,170例(54.7%)存在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141例(45.3%)不存在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230例(23.9%)存在出院后遗留症状。是否存在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者的性别、年龄、失眠、疲倦乏力、胸闷、气短、食欲减退、广泛性焦虑症、PTSD阳性、SF-36各项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95%CI)=2.658(1.528,4.625)〕、高龄〔OR(95%CI)=3.736(1.083,12.890)〕、有广泛性焦虑症〔OR(95%CI)=5.081(1.229,21.008)〕是新冠感染康复者发生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模型显示,焦虑程度和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线性量效关系,即焦虑水平越高,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越大(非线性检验P=0.13)。

结论

新冠感染康复者的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女性、有广泛性焦虑症状可能更易发生极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应及时干预新冠感染康复者,尤其是老年女性的精神心理问题,缓解其焦虑症状,可能有助于改善康复者认知功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核心稳定康复训练系统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干预效果研究
刘晓龙, 何梦晓, 尹贻锟, 杨旸, 张敬之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064-10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8
摘要848)   HTML11)    PDF(pc) (3964KB)(511)    收藏
背景

传统核心稳定康复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SLBP)患者康复训练中的效果确切,但存在患者长期依从性差的问题。本课题组自主研发了核心稳定康复训练系统(专利号:2021107165452),但其在CNSLBP患者中的干预效果尚不明晰。

目的

探究核心稳定康复训练系统对CNSLBP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学院内招募的21例男性CNSLBP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11)与对照组(n=10)。试验组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核心稳定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核心稳定训练,共干预6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部功能障碍,采用Hoggan MicroFet 2肌肉与骨骼检测仪测定患者腰部前屈肌群、后伸肌群、回旋肌群肌力及肌力信号,采用Y平衡测试(YBT)评定动态平衡能力。

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后VAS值、ODI值低于干预前(P<0.05),上腹屈、脊柱伸、脊柱左旋、脊柱右旋肌力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VAS值、ODI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左侧、右侧YBT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左侧、右侧YBT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传统核心稳定训练与采用核心稳定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均能减轻CNSLBP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障碍,增加上腹屈、脊柱伸和脊柱回旋肌力,提高动态平衡能力,而采用核心稳定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在减轻腰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提高动态平衡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远程康复联合门诊治疗在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效果研究
董佳兴, 王连成, 张金钗, 王帅, 张亚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65-40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18
摘要965)   HTML15)    PDF(pc) (2395KB)(412)    收藏
背景

脊柱侧凸是脊柱常见的畸形之一,门诊物理治疗是轻度侧凸患者最常采取的治疗方式。有效的治疗需要保证充足的治疗时间和频次,但线下医疗资源有限,还可能会受到患者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远程康复则可解决时空等因素的限制,使训练更为简单方便。

目的

探讨远程康复联合门诊治疗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院康复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AIS患者58例。依据AIS患者及其家长治疗意愿将其分为线上组(n=18)、结合组(n=20)及线下组(n=20)。线上组通过微信和腾讯会议APP进行远程脊柱侧凸特定物理运动疗法(PSSE)治疗,结合组采用门诊+线上方式进行特定PSSE治疗,线下组采用门诊方式进行特定PSSE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BD)、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脊柱矢状轴(SVA)、躯干旋转角(ATR)、Raimondi值、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顶椎双侧椎旁肌肌肉激活率(MAR)、顶椎双侧椎旁肌均方根肌电值比值(RMSR)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主弯Cobb角、TK、SVA、ATR、Raimondi值、SS、顶椎椎旁肌MAR、RMSR及SRS-22量表评分中自我形象评分、心理健康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合组在改善ATR、治疗满意度方面优于线上组和线下组,在改善主弯Cobb角方面优于线上组;结合组与线下组椎旁肌MAR的改善优于线上组(P<0.05)。

结论

远程康复联合门诊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减缓轻度AIS弯弧的进展,改善脊柱矢状位异常、体态异常及椎体旋转,提高顶椎椎旁肌MAR并改善顶椎双侧椎旁肌平衡性,对轻度AIS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体医融合背景下的糖尿病防治:美国经验及启示
高原, 寇现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5): 3089-30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22
摘要1258)   HTML64)    PDF(pc) (2034KB)(832)    收藏

体医融合推动了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蓬勃发展,但我国的体医融合起步较晚,目前尚存在诸多不足,探索适合我国的体医融合背景下的糖尿病防治措施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体医融合背景下糖尿病防治体系,对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DPP)的提出与实施过程,归纳了美国糖尿病防治中医疗保险福利体制、转诊合作创新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医疗和体育数据共享的体系构架,并结合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开展现状和不足,给出了体医融合背景下我国开展糖尿病防治的建议,包括:加快DPP的发展,普及体医融合观念;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医疗保险条例的矛盾/冲突;推动体医融合模式创新,改善转诊服务的运行;填补复合型人才培养空缺,凸显人力资源竞争优势;搭建医疗和体育数据共享的"桥梁",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施罗斯疗法联合正骨推拿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康复中的疗效研究
卢跃伦, 骆国钢, 谢海风, 戴子一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59-40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86
摘要1631)   HTML22)    PDF(pc) (2620KB)(542)    收藏
背景

临床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越来越普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但是,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少,疗效一般,缺少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的

探讨施罗斯疗法联合正骨推拿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施行正骨推拿,1次/周,治疗6个月;治疗组在正骨推拿的基础上联合施罗斯疗法,90 min/次,3次/周,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脊柱旋转角度(ATR)和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obb角均小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ATR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TR均小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显效率为30.0%(6/20),有效率为95.0%(19/20);治疗组显效率为85.0%(17/20),有效率为95.0%(19/20)。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与单纯实施正骨推拿相比,施罗斯疗法联合正骨推拿能更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和ATR,推荐在临床上联合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胡楠楠, 郭红, 林可可, 张傲, 陈闪闪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421-24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49
摘要926)   HTML14)    PDF(pc) (2958KB)(498)    收藏
背景

水中运动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技术,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水中运动应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果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尚不清楚。

目的

对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

方法

2021年6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1-06-15。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AMSTAR 2、PRISMA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分级系统对纳入文献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等级评价。

结果

共纳入9篇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7篇。9篇文献中,1篇方法学质量为中等,1篇为低,7篇为极低;7篇报告质量相对完全,1篇存在一定缺陷,1篇存在严重的信息缺陷;共包括9种结局指标,49个证据体,证据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和极低质量。水中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使用水中运动联合陆地运动训练,被证实能够收获更好的康复效果。

结论

水中运动安全性尚佳,已被证实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及肌肉力量,纳入系统评价的整体研究质量和结局指标证据质量普遍较低,未来应扩大样本量、完善方案设计,深入探究水中运动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从而为脑卒中水中运动治疗的循证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自我决定动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于凯, 王宇, 王伟梁, 周郁秋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1): 2675-26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03
摘要837)   HTML24)    PDF(pc) (2115KB)(382)    收藏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危害患者及其家人、社会的重型精神疾病,超80%的患者无法完全康复。精神分裂症迁延难愈的原因之一是患者治疗动机的缺乏,但目前国内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动机的研究较少。自我决定动机有利于个体积极情感、行为及认知的发展,在促进个体健康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决定动机的特征及测量方法,发现其在认知矫正治疗、体育治疗等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起到预测并维持患者治疗行为的作用。针对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可考虑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决定动机出发,制订精准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远程康复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李琪, 李瑞青, 高静, 苏凯奇, 冯晓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659-16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6
摘要873)   HTML33)    PDF(pc) (3003KB)(233)    收藏
背景

远程康复(TR)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服务提供模式,其基于通信、远程感知与控制、虚拟现实/增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地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但目前TR运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方法学质量良莠不齐,较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地评价。

目的

对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方法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高,3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排除研究清单与理由、原始研究发表偏倚及其资金来源等是导致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涉及的7种结局指标、41个证据体中,8个GRADE分级为中级,23个GRADE分级为低级,10个GRADE分级为极低级。TR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抑郁症状、言语功能等的改善,与"面对面"的康复治疗或常规护理具有同等疗效,甚至部分TR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疗法。

结论

TR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考虑到目前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偏低,仍需严格、规范、全面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TR研究的选题、设计及成果报告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前庭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祁晓媛, 宋宁, 顾平, 杨旭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399-14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104
摘要884)   HTML22)    PDF(pc) (1044KB)(762)    收藏

近年来,前庭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前庭评价技术和新的前庭康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周及中枢前庭疾病康复的个体化、精准化的发展。前庭康复训练可通过纠正不恰当的代偿策略和/或加速良好代偿的过程,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和不稳症状,最终达到前庭康复状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前庭康复机制、康复前评估、方案制定及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前庭康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儿童康复相关发育性疾病的命名现状与建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8): 899-9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301
摘要615)   HTML44)    PDF(pc) (1251KB)(1309)    收藏

为了规范我国儿童康复相关发育性疾病的诊断和命名,保证临床专业人员能够早期、精准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并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建议。本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危儿、发育迟缓、全面性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诊断与命名现状、评估及专家建议,为临床专业人员在儿童发育性疾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面提供一定参考与指导。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对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整体发育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王艳, 乌云塔娜, 项栋良, 赵明月, 袁一鸣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7): 867-8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10
摘要937)      PDF(pc) (970KB)(530)    收藏
背景

目前,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的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法较为单一且起效较慢。

目的

观察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肌张力和整体发育水平的影响,旨在优化其康复治疗方案。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儿童康复部接受康复训练的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均每天进行1次治疗,每周连续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里菲斯儿童神经发育量表(GMDS)各领域百分比和发育商,以及肌张力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

结果

干预前两组GMDS各领域百分比和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MDS各领域百分比和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肌张力改善情况上,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8例(26.7%)、无效13例(43.3%),临床总有效率为56.7%(17/30);观察组显效17例(56.7%)、有效9例(30.0%)、无效4例(13.3%),临床总有效率为86.7%(26/3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P<0.001)。

结论

前庭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的实施能够提高全面发育迟缓伴肌张力低下患儿的肌张力水平,并明显改善其发育迟缓状况,且其疗效优于单一常规康复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全科医生对稳定性冠心病社区心脏康复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董玉明,杨玲,董建琴,杜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4): 4356-43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09
摘要613)   HTML8)    PDF(pc) (1407KB)(329)    收藏
背景 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社区心脏康复开展较少,且社区全科医生为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提供的睡眠指导、心理疏导、运动风险信息等仍不充分。目的 调查社区全科医生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的认知情况,旨在为开展社区心脏康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北京市西城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坛、广外、展览路、陶然亭、德胜)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212例进行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自行研制问卷,内容包括社区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的看法与态度、SCAD心脏康复基本知识与实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11-26至2020-12-31通过微信或纸质二维码向参与调查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推送。调查对象通过手机/电脑“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式完成调研。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后,建立数据库,对社区全科医生SCAD社区心脏康复认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的意愿及对SCAD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心脏康复服务意愿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190例(91.3%)社区全科医生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188例(90.4%)认为SCAD患者进行社区心脏康复是安全的;154例(74.0%)愿意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参加过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相关培训、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及认为SCAD患者进行社区心脏康复是安全的社区全科医生更愿意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冠心病心脏康复相关培训〔OR(95%CI)=0.193(0.063,0.591),P<0.05〕和是否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OR(95%CI)=0.092(0.021,0.401),P<0.05〕是影响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意愿的因素。社区全科医生SCAD心脏康复知识测评平均得分为(70.12±9.54)分,及格率为86.5%(180/208)。不同职称的社区全科医生SCAD心脏康复知识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区全科医生对“心脏康复基本概念”“干预对象筛选”“健康教育”“随访”“心理和睡眠管理”5个方面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4.2%(196/208)、90.4%(188/208)、98.6%(205/208)、92.8%(193/208)、98.1%(204/208),对“心血管综合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冠心病危险分层”“运动处方制定”4个方面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1.9%(4/208)、1.9%(4/208)、3.4%(7/208)、1.4%(3/208)。仅有21例(10.1%)社区全科医生对6 min步行试验表示“了解并经常进行试验”。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全科医生普遍认为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是必要、可行的,且对参与SCAD社区心脏康复工作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重点知识的知晓率仍然偏低。今后需多方联动,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心脏康复认知、技能水平,方能保障SCAD社区心脏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互联网+居家心脏康复模式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的动态轨迹研究
王洁,孙国珍,杨刚,鲍志鹏,刘沈馨雨,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2): 4074-40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218
摘要696)   HTML5)    PDF(pc) (1442KB)(816)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耐力下降依然存在,多项研究证明房颤运动康复行之有效,依从性是决定患者运动治疗是否持续获益的关键环节。因此,了解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建立患者居家运动康复外部动力内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居家运动康复的纵向随访数据,揭示运动依从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72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互联网+居家运动康复干预12周,并随访追踪至24周。收集运动后0~1周、2~4周、5~8周、9~12周、13~16周、17~20周、21~24周7个时间段内平均依从率,利用多阶段潜变量增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采用稳健最大似然估计(MLR)对均值、方差和协方差进行估计;以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是否存在合并症及频率依从性为协变量,对强度-时间依从性进行潜变量增长建模,采用MLR法对参数进行估计。结果 强度-时间依从性和频率依从性均为二阶二次型发展趋势模型,即依从性的发展存在转折点,在运动第12周。强度-时间依从性第一阶段(从开始到运动12周)呈二次型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随时间减缓(Q1
=-0.062,P<0.05),第二阶段(从运动12周到24周)呈线性下降趋势(S2=-0.081,P<0.05),且个体在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率依从性第一阶段呈二次型增长趋势,运动4周达到峰值,而后略有降低,第二阶段呈二次型下降趋势,下降速度随时间加快(Q2=0.003,P<0.05),且个体在初始水平和变化加速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间恒定协变量中,仅有是否存在合并症对患者运动1周内依从性水平存在影响(P<0.05)。运动1周至运动24周,患者运动频率依从性对强度-时间依从性均具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 运动干预期间,强度-时间依从性和频率依从性均逐渐升高并稳定于较高水平,随访期间依从性逐渐下降;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初始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较差,而频率依从性能正向预测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孟佳,杜少英,王彦,娄士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1): 3990-39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56
摘要747)   HTML2)    PDF(pc) (1356KB)(283)    收藏
背景 心脏康复是冠心病规范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30%~40%的患者在参与心脏康复6个月后会退出此项目,50%的患者在1年后会退出心脏康复。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5—6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从某社区卫生服务站遴选的冠心病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系列心脏康复教育讲座,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实施IMB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和运动依从性情况。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完成随访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6、41例。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176,P组间<0.05;F组间=4.436,P组间<0.05);两组干预方法与时间之间(自我效能)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5.173,P交互<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0.573,P时间<0.05)。干预3、6 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运动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B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自我效能和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康复策略研究
张君宏,沈谷丰,崔婷,毛媛雯,王玲玲,俞蕾,朱月月,刘坚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8): 3620-36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57
摘要611)   HTML2)    PDF(pc) (5672KB)(2028)    收藏
背景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越来越多,综合医院专科难以管理院外康复,但其院外康复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功能康复结局,如何在患者出院前后就做好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协作体系的长程管理计划并确保计划可落实执行,以提高患者功能康复程度并节约远期医疗费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综合医院骨科团队为发起人,召集社区全科团队代表和患者家属代表共同研究老年THR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康复的具体落地方案。方法 流程开发阶段,于2018年8—10月由成立的服务体系开发项目小组10名成员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开发“老年THR患者术后院外康复医院-社区-家庭三环节协作流程”。临床试验阶段,以本研究所在机构2019年1—8月收治的60例THR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医院环节康复训练技术下沉的手段——“老年THR患者术后康复分阶段视频回授法”的有效性。具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分配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30例采用视频回授法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测量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流程优化阶段,于2020年6—8月由服务体系开发项目小组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开发“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老年THR患者术后康复流程”,并基于文献查阅计算社区环节的干预内容及其预估成本。结果 首先,开发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协作流程。其中,医院环节的主要责任是形成“技术信息源”,并可实现高效下沉;社区环节的主要责任是构建“家医驿站”,即家庭医生团队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为患者提供集门诊、病房、上门访视、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院后康复,且承担患者其他慢性病的管理;家庭环节的“康复空间”,可在出院前由综合医院骨科或出院前的护送供应体系来完成,而其承担的其他较高难度且耗费时间的资源寻找、病程管理等工作可以全部移交给家庭医生团队来处理。其次,验证医院环节开发的下沉技术,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HR患者术后康复分阶段视频回授法”是可行且有效的。最后,再次明确协作流程中确保各方可持续参与的前提条件并进行具体测算,结果表明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的老年THR患者术后院外康复策略可以通过有机整合医院、社区、家庭三方的需求和资源来落地运行,其中,家庭医生的驿站功能,即统筹、协调、咨询、随访等重要的管理服务工作需要得到合理的支付,预计康复期内成本不超过25.3元/d。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老年THR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康复策略从技术到流程均可行,初探有望落地。其中,家庭医生团队是关键环节和核心枢纽,需要为其超出当前医疗支付体系的专业服务内容建立合适的支付体系,最终是患者受益,且有望降低远期总体费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相关领域专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看法与建议的质性研究
马佳佳,毛雅芬,牛淑珍,王莉,王斌,吴松起,施雁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7): 3489-34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65
摘要507)   HTML2)    PDF(pc) (1627KB)(529)    收藏
背景 开展居家康复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我国卒中负担的必然趋势,而客观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有助于居家康复方案的良性、持续改进,但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 了解相关领域专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看法与建议,为进一步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法,于2020年10—12月邀请来自全国7个省市的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领域的护理管理专家、神经内科临床专家及康复专家共22名作为受访者。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Nvivo 12质性研究软件分析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1)开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迫切需求;(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结局是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3)知-信-行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重要维度;(4)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灵活开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工作。结论 患者的健康结局、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知-信-行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重点。建议组建多学科联合的专业团队,细化各团队成员职责与分工,提高评价团队的专业水平,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区域内多元合作平台,推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随访性调查研究
王茜鑫,曹洁,杨延国,徐飞,夏磊,胡晓文,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6): 3343-33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03
摘要618)   HTML8)    PDF(pc) (1424KB)(311)    收藏
背景 2020年9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指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状况随访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横断面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但仍缺乏其动态随访研究。目的 动态随访调查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2—4月于安徽省两家定点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 发放问卷125份,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收回有效问卷121份)的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92%(12/121)、26.45%(32/121)、1.65%(2/121)和4.96%(6/121)。出院后3个月(收回有效问卷85份)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6.47%(31/85)、83.53%(71/85)、8.24%(7/85)和18.82%(16/8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有无家人心理支持、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以及是否接受心理援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3个月时的经济状况、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CES-D总分、ISI总分、SSS总分和PCL总分均高于出院后2周(P<0.05)。在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身心是否受损是患者出院后2周及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3.997倍〔OR(95%CI)=3.997(1.708,9.351),P=0.001〕。在以失眠症状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身心是否受损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援助是患者出院后2周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在乎周围人看法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失眠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患者患失眠症状的可能性是不在乎周围人看法患者的10.255倍〔OR(95%CI)=10.255(2.796,37.611),P<0.001〕。结论 COVID-19康复患者出院后存在明显的抑郁、失眠、PTSD和躯体化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且随访期越长症状发生率越高,需要精神科专业人员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冯昱宁,李开南,贾子善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5): 3233-32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60
摘要564)   HTML6)    PDF(pc) (1505KB)(304)    收藏
背景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与2010年相比,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跌倒后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提到了新的重视高度。面对目前康复医师缺乏、康复策略单一及康复医师主观判断等诸多不利因素,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目的 分析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在老年人跌倒引起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区、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病区2020年4—10月收治的100例因跌倒致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过程中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n=48)采用物理作业治疗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试验组(n=47)采用物理作业治疗联合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训练16周后采用姿态传感器采集受试者双足跨步时间、3 m直行步速、3 m直行步长;分别于术后训练第8周末、第12周末、第16周末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右足跨步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右足3 m直行平均步速及3 m直行平均步长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53.116,P交互<0.001);两组间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675,P组间=0.013);两组组内不同观察时间点的Berg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 364.425,P时间<0.001)。结论 相对于减重步行康复训练,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老年人跌倒引起下肢骨折术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更好,但随着康复时间延长,下肢功能恢复能力提升较为缓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心脏康复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李翠刚,左安举,李婷婷,郭媛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5): 3263-32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34
摘要733)   HTML25)    PDF(pc) (4246KB)(425)    收藏
背景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庞大,心脏康复在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医疗负担方面有独特优势。定期回顾国际心脏康复领域研究热点,对推动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十分必要。目的 了解2000年以来心脏康复研究国家、机构及研究热点的分布,为我国学者进行心脏康复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2020-08-01,以“(cardiac or heart)and rehab*”为主题词,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2000—2020年收录的心脏康复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纳入的文献运用VOSviewer 1.6.14和CiteSpace 5.6.R3对发文趋势、发文国家、发文机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9 793篇文献,心脏康复相关文献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机构长期从事心脏康复相关研究,影响力较大;心脏康复研究热点集中在心脏康复新模式的探索、运动训练方式、健康综合管理和心理干预方式4个方面。结论 我国学者应更加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参考目前研究热点,利用新兴科技,依托社区、家庭,探索适合我国国民的心脏康复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患儿的康复治疗及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钱雪,庄任,何俊,杨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1): 2717-27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09
摘要610)   HTML3)    PDF(pc) (1376KB)(295)    收藏
背景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儿童期发病者十分罕见,目前除药物对症治疗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尽可能维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目的 分析1例SCA-2患儿康复治疗过程及其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为SCA-2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2018年收治的1例SCA-2患儿的临床资料、康复治疗策略及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经院内系统康复治疗30 d后协调、平衡、进食、步行能力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自理;经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治疗1年后,患儿记忆力、注意力出现下降趋势,但协调、平衡、转移、进食、步行能力无明显退步,且能完成室内10 m步行,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坚持日常校园生活,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保障在持续完善中。结论 本例患儿经院内精准化评估、院内系统康复治疗、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治疗后协调、平衡、进食、步行能力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自理;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可能是社区医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及终身性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我国体医融合的社区实践:典型模式、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
王一杰,王世强,李丹,胥祉涵,王少堃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8): 2260-22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12
摘要1003)   HTML21)    PDF(pc) (1110KB)(1665)    收藏
体医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整合卫生系统和体育系统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利用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维护健康的目的。社区作为体医融合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既是体医融合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本文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剖析了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目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路径。目前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形成了基于政企合作、社区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质监测中心三种类型服务模式,但仍存在人们对体医融合理念认知不足、缺乏长效合作机制、人才紧缺、平台建设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社区体医深度融合,亟需提升体医融合认知、建立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体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调动不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医融合建设,以期加快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进程,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日本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黄晶,王世强,刘晴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8): 2268-22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11
摘要772)   HTML16)    PDF(pc) (1011KB)(794)    收藏
体医融合是缓解当前我国日益加重的老龄化和慢性病持续高发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通过梳理发现,日本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模式可以分为福利型、整合医疗型和商业型三种类型。日本在推进体医融合过程中构建了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体系,形成了深入人心的体医融合健康理念,打造了“一贯制”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与保障体系,培育了完善的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因此,在我国体医融合推进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责,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依托基础教育,大力普及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学科跨专业服务团队;培育体医融合消费市场,打造多样化的健康促进项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脑卒中社区康复管理模式与技术探讨
汤龙,郑拯,饶阿敏,姚黎清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5): 1932-19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59
摘要586)   HTML16)    PDF(pc) (1070KB)(586)    收藏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近年来,经循证医学证明,社区康复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康复技术陈旧,管理模式混乱,因此如何提升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目前国内外脑卒中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和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社区康复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