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生活方式干预相关研究最新文章合集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安芹彧, 王艺颖, 张小丹, 张畑霖, 詹清清, 张福艳, 刘涛, 吴延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17-20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79
摘要819)   HTML0)    PDF(pc) (2264KB)(55)    收藏
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健康生活方式(HL)对CVD发病是否有影响。

目的

了解SES、HL与CVD的关系,为人群CVD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抽取9 280名贵州省12个县/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由经过统一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等)、既往史等,根据调查对象是否发病分为CVD组(123名)和非CVD组(4 025名);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ES、HL对CVD发病的影响,采用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分析不同SES、HL对CVD发病时间的影响。

结果

排除基线CVD患者、失访者及信息缺失者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4 148名,CVD发病123名,发病密度为4.13/1 000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SES低分组人群相比,SES高分组人群CVD发病风险下降40.60%(HR=0.594,95%CI=0.402~0.878)。与≤6种HL人群相比,拥有8种、≥9种HL人群CVD发病风险分别下降44.40%(HR=0.556,95%CI=0.320~0.968)、49.20%(HR=0.508,95%CI=0.284~0.912)。与SES低分组且HL≤6种的人群相比,SES低分组且HL为7、8、≥9种的人群CVD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高分组且HL为8种和≥9种人群CVD发病风险将分别下降61.80%(HR=0.382,95%CI=0.163~0.894)、70.20%(HR=0.298,95%CI=0.119~0.748),CVD发病风险呈下降趋势(P趋势<0.001)。加速失效时间模型结果显示,与SES低分组且HL≤6种的人群相比,SES高分组且拥有8种和≥9种HL人群CVD发病时间分别推迟1.148年(95%CI=0.049~2.247)、1.407年(95%CI=0.227~2.588)。

结论

不同SES、HL与CVD发病呈负相关;在高SES人群中,随着HL种类的增加CVD发病时间随之延长。低SES人群是贵州省CVD防控的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健康素养,同时针对性地开展CVD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生活方式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关联中的作用研究
李弈晴, 程桂荣, 许浪, 胡晨璐, 李春利, 李露寒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1): 1329-13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5
摘要341)   HTML10)    PDF(pc) (1607KB)(156)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前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关联的研究甚少,并缺乏生活方式因素的综合考虑及中国社区老年人群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的

探究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MCI之间的关联,并评估生活方式因素在其中的潜在作用,为MCI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湖北老年记忆队列(HMACS),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8—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3个社区和大悟县48个村≥65岁老年人群,利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智力活动和BMI共6个因素进行生活方式评估,分析MCI患病率及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MCI的相关性以及生活方式对患病时长与MCI相关性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8 635名研究对象,MCI患病率为26.9%(2 322/8 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1.263,95%CI=1.093~1.458,P=0.002)、糖尿病(OR=1.907,95%CI=1.476~2.463,P<0.001)、冠心病(OR=1.550,95%CI=1.173~2.047,P=0.002)、脑血管疾病(OR=2.129,95%CI=1.627~2.786,P<0.001)患病时长是老年人患MCI的影响因素。在高血压时长>10年(一般:OR=1.367,95%CI=1.086~1.720,P=0.008;不健康:OR=2.377,95%CI=1.560~3.623,P<0.001)、糖尿病时长>10年(一般:OR=1.688,95%CI=1.134~2.514,P=0.010;不健康:OR=2.083,95%CI=1.035~4.194,P=0.040)、冠心病时长≤10年(一般:OR=1.495,95%CI=1.030~2.169,P=0.034;不健康:OR=2.062,95%CI=1.155~3.682,P=0.014)患者中,生活方式是患MCI的影响因素;在糖尿病时长≤10年患者中,一般生活方式(OR=1.611,95%CI=1.065~2.437,P=0.024)是患MCI的影响因素;在冠心病时长>10年(OR=2.859,95%CI=1.118~7.307,P=0.028)、脑血管疾病时长≤10年(OR=1.778,95%CI=1.079~2.930,P=0.024)、脑血管疾病时长>10年(OR=2.589,95%CI=1.056~6.345,P=0.038)患者中,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患MCI的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时间越长,患MCI风险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剧了这种风险。建议及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有效管理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来降低MCI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生活方式医学国内外发展现况及其中国化的挑战
彭红叶, 荆雅楠, 王莹,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797-8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2
摘要810)   HTML10)    PDF(pc) (1422KB)(701)    收藏

生活方式医学(Lifestyle Medicine)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门涉及医学、营养学、运动科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作为促进公共健康和临床治疗的关键纽带,是所有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重要健康策略。本文系统梳理生活方式医学的定义与内涵、起源与发展、疗效评价工具,发现生活方式医学与中医"治未病"理念高度契合,我国生活方式医学学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仍缺乏具体化、定量化和规范化的生活方式实施细则、临床指南及评价体系。生活方式医学的中国化仍需结合本土国情,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全国数据监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健康公平性并优化不同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和"简便廉"优势,以推动生活方式医学在慢性病预防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概念框架的构建研究
周辰茜, 林蓓蕾, 唐尚锋, 张振香, 王晓萱, 江湖, 张杜杜, 刘博文, 李昕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534-5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81
摘要540)   HTML23)    PDF(pc) (1418KB)(200)    收藏
背景

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行为控制是预防脑卒中直接有效的干预手段。主动健康医学模式提高了慢性病防控的主动性和可及性,而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概念内涵有待探索。

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认知及行为方式,构建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概念框架。

方法

2023年8—10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2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诠释主义扎根理论方法论,对2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编码和持续性比较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析出主题"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的10项主范畴和4项核心范畴,包括"健康动机、健康责任、心理健康"3个内在行为,"生活方式管理"1个惯性行为,"主动遵医、社会关系、信息寻求"3个社会行为和"意识觉醒、自我控制、资源可及"3个干预条件,并确立概念框架。

结论

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概念框架包含内在行为、惯性行为、社会行为和干预条件,该框架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测评工具的进一步开发和个性化干预措施的制订,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的研究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危险因素及饮食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任英, 汪潮湖, 张南南, 包贇, 漆松涛, 邓瑛瑛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1): 2672-26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25
摘要544)   HTML6)    PDF(pc) (1972KB)(245)    收藏

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已成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有研究指出通过调整热量摄入、制订并实施运动计划能显著降低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可将非药物治疗措施如饮食运动干预应用于颅咽管瘤患者的体质量管理中,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和饮食运动干预策略,以期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颅咽管瘤患者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开展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并构建科学严谨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为全面提高颅咽管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组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女青少年身体成分、心血管风险因素及心肺适能影响的研究
王凯, 徐百超, 王朝昕, 苏健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9): 1109-11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83
摘要525)   HTML12)    PDF(pc) (2004KB)(369)    收藏
背景

目前,全球范围内肥胖儿童青少年数量急剧增加,其中,5~19岁人群肥胖患病率约增加了8倍,2~4岁儿童肥胖患病率约增加了1倍。运动干预对于改善肥胖和增强心肺适能具有重要影响。但缺乏组合运动干预对14~16岁肥胖女青少年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12周组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女青少年身体成分、心血管风险因素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方法

于2022年5—7月在山东曲阜市选取14~16岁肥胖女青少年48名作为研究对象,将48名研究对象进行编号,然后利用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24名)和对照组(24名)。试验组根据纳排标准最后纳入20名女生,整个干预过程持续12周,包括跳绳运动干预和跆拳道运动干预;而对照组在整个12周中不进行任何运动干预和其他饮食或者药物干预。分别在12周运动干预前和运动干预后检测受试者身高、体质量、体脂率、腰围、BMI、血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最大摄氧量(VO2max)等,并比较两组及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肥胖女青少年体脂率、腰围与VO2max的相关性。

结果

干预前,两组女生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脂率、腰围、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FPG、胰岛素、HOMA-IR、最大完成次数(Laps)、最大跑速(MAS)、VO2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运动干预后,试验组女生体脂率、腰围、SBP、DBP、FPG、胰岛素、HOMA-IR均低于对照组,而Laps、MAS、VO2max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试验组女生体脂率、腰围、SBP、DBP、FPG、胰岛素、HOMA-IR均降低,而Laps、MAS、VO2max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女青少年体脂率、腰围与VO2max呈负相关(r=-0.55,P<0.001;r=-0.41,P<0.001)。

结论

12周组合运动干预能够改善肥胖女青少年身体成分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同时也能够通过增加VO2max来增强心肺适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影响的Meta分析
董晨阳, 李然, 刘若亚, 黄志扬, 杨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5): 577-5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0
摘要422)   HTML12)    PDF(pc) (2503KB)(327)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缺乏足够的安全运动意识,运动依从性不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运动干预管理以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值得参考的策略就是利用社区卫生工作者为患者提供运动干预的管理。目前关于运动干预管理方面的研究缺乏,且通常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仅提及运动而没有具体的运动管理措施,尚缺少相关的定量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影响及具体的运动干预方案。

方法

计算机检索8个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筛选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干预组采取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10-17。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预先确定的亚组为干预周期(3个月、6个月、>6个月)、运动频率(3次/周、>3次/周)和单次运动时间(≤30 min/次、>30 min/次)。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有受试者1 079例,其中干预组550例,对照组5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模式下的运动干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MD=-1.07,95%CI=-1.31~-0.83,P<0.000 01)、空腹血糖(MD=-1.26,95%CI=-1.57~-0.96,P<0.000 01)、餐后2 h血糖(MD=-1.47,95%CI=-1.90~-1.04,P<0.000 01)、总胆固醇(MD=-1.02,95%CI=-1.52~-0.51,P<0.000 1)、低密度脂蛋白(MD=-0.62,95%CI=-0.87~-0.37,P<0.000 01)和三酰甘油水平(MD=-0.71,95%CI=-1.13~-0.28,P=0.001),而对高密度脂蛋白的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MD=0.09,95%CI=-0.02~0.21,P=0.1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3次/周的运动频率相比,>3次/周的运动频率对总胆固醇的改善更显著(P=0.02);与≤30 min/次的单次运动时间相比,>30 min/次的单次运动时间对餐后2 h血糖的改善更显著(P=0.001);与6个月以及更长时间的干预周期相比,干预周期为3个月的运动干预对糖化血红蛋白(P<0.000 01)、三酰甘油(P=0.008)的改善更显著。Egger's检验显示糖化血红蛋白(P=0.34)、空腹血糖(P=0.281)未表现出显著的发表偏倚。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为低级证据,餐后2 h血糖和血脂相关结局指标为极低级证据。

结论

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社区卫生工作者在今后针对2型糖尿病的运动干预管理中,推荐按照>30 min/次、>3次/周、持续≥3个月的有氧运动干预来制订运动方案。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异常的情况,则建议运动干预周期最好持续6个月及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程晓冉, 张笑天, 李明月, 程昊哲, 汤皓晴, 郑汇娴, 张柏松, 刘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82-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5
摘要1092)   HTML27)    PDF(pc) (1276KB)(1412)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两种主要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慢性病随访来控制病情。而目前对医防融合下慢性病不同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病情控制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了解不足。

目的

探讨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河南宜阳县、湖北咸丰县和山西阳曲县作为研究现场,采集2017-01-01—2022-06-30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并于2022年7月开展患者调查,收集患者接受基本公共卫生随访的情况和健康行为、病情控制情况。最终从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获得102 769名高血压患者数据、26 58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 172名高血压患者数据、45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次数达标情况、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健康行为和病情控制的影响。

结果

2021年高血压患者随访达标(随访次数≥4次/年)率为90.83%(67 709/74 545),糖尿病患者随访达标率为83.35%(13 390/16 065)。随访形式包括入户随访〔25.74%(408/1 585)〕、机构就诊时随访〔58.80%(932/1 585)〕、电话或网络随访〔15.46%(245/1 585)〕,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血糖测量〔91.15%(1 484/1 628)〕、生活方式指导〔74.14%(1 207/1 628)〕、询问疾病情况〔70.02%(1 140/1 628)〕、了解用药情况〔69.29%(1 128/1 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次数达标的患者血压控制率(OR=1.09,P<0.05)和血糖控制率(OR=1.31,P<0.05)更高,吸烟饮酒率更低(OR=0.8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1.30,P<0.05);随访形式为机构就诊时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8,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1.62,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入户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2.54,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内容为接受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情况、了解用药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更高(OR值分别为1.61、1.34、1.62,P均<0.05),戒烟戒酒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59、3.54、2.91,P均<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16、2.15、2.45,P均<0.05)。

结论

每年接受至少4次慢性病随访,以就诊时随访、入户随访为随访形式,为患者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状况和了解用药情况等随访服务,与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水平、戒烟戒酒和定期锻炼生活习惯形成有正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胡慧秀, 赵雅洁, 孙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695-2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摘要1617)   HTML38)    PDF(pc) (1794KB)(5949)    收藏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巾英, 彭滟, 刘晓, 王黎, 李洁, 杨燕妮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577-15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8
摘要828)   HTML44)    PDF(pc) (1343KB)(482)    收藏
背景

生活方式因素是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性影响因素,了解社区中老年人坚持有益于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现状和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痴呆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的基础,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5个社区中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的5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DRRLS)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6例中老年人DRRLS平均得分为(88.00±13.27)分,脑力活动和健脑运动维度中位条目水平得分处于低水平(≤2.00分)。不同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痴呆相关健康教育接受情况的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是否接受过痴呆相关健康教育是社区中老年人DRRLS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应重点强调脑力活动和健脑运动在痴呆一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应重点关注男性、文化程度低及未接受过痴呆相关健康教育的中老年人,加强相关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促使中老年人采纳有益于降低痴呆风险和促进脑健康的生活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成年人痴呆预防信念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李华, 张巾英, 王黎, 杨甜甜, 杨燕妮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584-15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2
摘要767)   HTML16)    PDF(pc) (1378KB)(759)    收藏
背景

我国痴呆发病率逐渐升高,生活方式因素是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因素,而健康信念模式可广泛用于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

目的

分析成年人痴呆预防信念对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为制定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痴呆预防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于2020年2—3月,抽取我国1 202例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设电子问卷〔包含一般资料调查表、痴呆预防知识问卷、中文版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以降低痴呆风险动机(MCLHB-DRR)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修订版(HPLP-Ⅱ R)〕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其一般资料,评估其痴呆预防知识、痴呆预防信念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成年人痴呆预防信念各维度及其他潜在候选因素对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2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92%。1 201例调查对象痴呆预防知识问卷平均总得分为(7.46±2.85)分,得分率为67.82%;中文版MCLHB-DRR量表平均总得分为(92.67±12.68)分,平均条目水平得分为(3.43±0.47)分;HPLP-Ⅱ R平均总得分为(100.00±15.8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MCLHB-DRR量表易感性感知维度得分、益处感知维度得分、障碍感知维度得分、自我效能维度得分和总体健康动机维度得分,以及痴呆预防知识问卷总得分、居住地、文化程度、有无痴呆接触史会对成年人HPLP-Ⅱ R总得分产生影响(P<0.05)。

结论

成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与其痴呆预防信念部分维度水平及部分人口学因素等有关,未来可基于健康信念模式与行为的关系特点对人群实施痴呆预防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王茜茜, 沈睿, 王俊杰, 徐霓影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151-11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76
摘要1148)   HTML36)    PDF(pc) (2040KB)(1729)    收藏
背景

运动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但目前其相关证据内容广泛且分散,临床尚无规范、全面的运动指导方案。

目的

检索、评价并总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

方法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临床顾问、DynaMed,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国际指南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英国皇家骨质疏松协会、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院、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医脉通、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研究所网站,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采用证据总结评价工作表(CASE)对临床决策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的真实性评价工具(2016版)对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2016版)对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临床决策2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22条证据。

结论

本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医护人员可参考最佳证据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合理的运动指导方案,减少其跌倒和骨折发生率以提高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的构建
刘晓, 彭滟, 张巾英, 邓梦惠, 龚德, 陈晓梅, 李洁, 杨燕妮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3): 1590-15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23
摘要846)   HTML13)    PDF(pc) (1455KB)(1067)    收藏
背景

保持脑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高阶目标,运动作为备受关注的促进脑健康和降低认知障碍风险的重要干预措施,在2019年WHO发布的《认知衰退与痴呆风险防控指南》(简称《指南》)中受到强烈推荐。但由于《指南》鲜少就运动类型、运动量和干预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难以在社区内被付诸实践。

目的

构建促进我国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

方法

于2021年12月,系统检索国内外有关运动促进脑健康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提取及汇总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于2022年2—3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13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最终确定运动干预方案。

结果

共检索到8 943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汇总得到涉及干预对象及运动原则、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效果及其评价、运动注意事项5个方面的27条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构建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由6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0和0.925,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57(χ2=123.386,P<0.001)和0.275(χ2=139.548,P<0.001)。最终形成的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包括一级指标7项(干预对象及运动原则、干预前评估、干预形式、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效果及其评价、运动注意事项)、二级指标33项。7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13、0.213、0.213、0.066、0.116、0.116、0.066,各层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均<0.100 0。

结论

促进社区居民脑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社区医护人员开展促进脑健康的运动干预工作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雅萌, 阳晓丽, 张彩虹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635-6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84
摘要1043)   HTML30)    PDF(pc) (1685KB)(921)    收藏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衰弱作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衰弱常共存于老年人,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本文分析了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流行现状及发病机制,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及激素代谢紊乱等,总结了运动干预改善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可能作用途径,并发现目前关于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运动作用机制类研究仍然缺乏,而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形式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运动干预形式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作用靶点及干预效果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留守、非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纵向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靳明, 及化娟, 李亚辰, 张腾宇, 苏璐璐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891-3898,39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65
摘要1060)   HTML15)    PDF(pc) (2490KB)(287)    收藏
背景

探索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而言,还是落实农村"健康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目的

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纵向影响,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对河北省石家庄市12个学校24个班级的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第1、2、3次调查各调查累积生态风险、未来时间洞察力、健康生活方式,各回收1 135、1 102、1 053份有效问卷。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累积生态风险、未来时间洞察力、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分析,利用Bootstrap抽样法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进行进一步检验。

结果

最终共纳入1 053例青少年,其中留守青少年335例(31.81%),非留守青少年718例(68.19%)。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未来时间洞察力、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别为(2.78±1.45)、(53.40±13.80)、(150.72±24.67)分,非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未来时间洞察力、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别为(2.34±1.24)、(59.21±8.46)、(159.07±14.4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累积生态风险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健康生活方式呈负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健康生活方式呈负相关(P<0.05)。强迫回归结果显示,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均具有纵向负向预测作用(β=-0.31,P<0.01;β=-0.22,P<0.01)。累积生态风险对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纵向影响模式为急剧下降的正加速模式,累积生态风险对非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纵向影响模式为较为平缓的线性模式。采用Bootstrap抽样法进一步验证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对健康生活方式纵向预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P<0.01)。

结论

累积生态风险对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均有纵向预测效应,相比之下,对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纵向预测效应更高;未来时间洞察力在累积生态风险与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间均具有中介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绝经后激素分泌改变引起脂代谢异常及运动干预对脂代谢异常调节的研究进展
段倩, 张培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536-15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7
摘要1004)   HTML19)    PDF(pc) (1939KB)(536)    收藏

绝经是女性必然经历的正常生理阶段,因为绝经后体内多种激素分泌水平发生改变,由此引发的代谢紊乱困扰着众多女性,脂代谢异常是女性绝经后常见问题之一。由于脂代谢异常发病形式隐匿往往不易受重视,其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严重危害了绝经后女性健康。运动干预是防控脂代谢异常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了女性绝经后与脂代谢相关的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的分泌变化及其对脂代谢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运动方式对绝经后女性脂代谢异常的干预效果,并对绝经后激素分泌改变引起脂代谢异常的机制及运动调控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女性绝经前后E2、FSH激素水平的变化并不呈单一模式,这种变化通过多个机制共同作用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可在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后得到改善,从而为女性绝经后脂代谢异常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
任金霞, 骆雷鸣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747-37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99
摘要1347)   HTML25)    PDF(pc) (2074KB)(3388)    收藏

当今世界饮用酒精饮料的人群日益增加。饮酒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其对心血管系统是否存在积极影响尚有争议。传统观念认为,少到中等量饮酒(女性每日摄取纯酒精≤ 1个标准量,男性每日摄取纯酒精≤ 2个标准量,1个标准量=12~15 g纯酒精)可能有益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过量饮酒(每日摄取纯酒精> 2个标准量)则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即"J"型曲线的双向效应。近年来,针对上述传统观念是否正确的争论愈演愈烈,并涉及饮酒方式、酒精饮料类型及所影响的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汇总、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发现尽管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观点,但多数研究结果提示,少到中等量饮酒可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及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为今后制订与心血管疾病防控相关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张巾英, 李华, 刘晓, 王黎, 彭滟, 杨燕妮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3): 1595-16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83
摘要1089)   HTML32)    PDF(pc) (2519KB)(751)    收藏
背景

生活方式因素是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发生的重要可调控性风险因素,基于科学评估的生活方式干预将是医护人员开展痴呆一级预防的重要策略和方向,但目前尚无专用于评估可降低社区居民痴呆患病风险的生活方式的工具。

目的

编制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我国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降低痴呆风险提供科学工具。

方法

基于健康促进相关理论回顾和文献分析构建量表的条目池,通过专家函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形成初始版量表。于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0例社区中老年人,使用初始版量表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订条目后形成修订版量表。于2021年1—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506例社区中老年人,使用修订版量表进行大样本测试。通过对全部506例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并筛选条目后,将总样本随机分组为样本1(n=253)和样本2(n=253),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再次使用总样本进行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

结果

正式版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包括32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健康责任、健脑运动、健脑饮食、脑力活动、控烟行为、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精神成长),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18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657,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51,拟合优度指数(GFI)=0.852,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19,规范拟合指数(NFI)=0.743,非规准适配指数(TLI)=0.858,增值适配指数(IFI)=0.880,比较拟合指数(CFI)=0.876。总量表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43,Cronbach's α系数为0.862,奇偶折半信度为0.909,重测信度为0.864。

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评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健康素养和运动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医疗不信任的影响研究
王梦妍, 王蕾, 陈英耀, 方红, 夏庆华, Russell L Rothman, 徐望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79-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36
摘要1002)   HTML25)    PDF(pc) (1195KB)(842)    收藏
背景

医疗不信任可降低患者的医嘱遵从度和服药依从性,影响临床结局,可通过有效的干预得以改善,但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评估健康素养干预和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医疗不信任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开展的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上海市闵行区和长宁区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管理系统中招募T2DM患者800例,以社区为群随机分入对照组和3个干预组。所有患者接受常规护理,3个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基于提高糖尿病教育伙伴关系(PRIDE)工具包的健康素养干预、运动干预、健康素养+运动干预(综合干预)。基线时和干预实施3、6、12个月后及干预结束12个月后对患者开展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汉化版健康素养管理表(c-HeLMS)、汉化版糖尿病计算能力测试量表(c-DNT-5)、汉化版医疗不信任指数量表(c-MMI)。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干预效果。

结果

最终纳入780例患者。c-MMI量表在本人群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c-MMI的中位得分为31(7)分,医疗不信任(≥30分)率为65.9%(514/780)。随访期间,四组患者的c-MMI得分及医疗不信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健康素养干预组在3、6个月时医疗不信任风险下降,OR(95%CI)分别为0.42(0.23,0.78)和0.46(0.24,0.88);运动干预组在6、12、24个月时医疗不信任风险下降,OR(95%CI)分别为0.50(0.25,0.99)、0.43(0.22,0.86)、0.37(0.19,0.72);综合干预组在6个月时医疗不信任风险降低,OR(95%CI)为0.30(0.16,0.56)。

结论

基于PRIDE工具包的健康素养干预和步行运动干预均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c-MMI得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医疗不信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钢铁工人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研究
薛超,李庆林,王涵,张生奎,秦盛,袁聚祥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2): 4061-40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6
摘要530)   HTML2)    PDF(pc) (1365KB)(500)    收藏
背景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提高,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我国倒班工人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对于倒班与血脂异常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并且也较少有研究探讨倒班、不良生活方式与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目的 探究倒班及不良生活方式对钢铁工人高胆固醇血症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选择某钢厂2017年职业体检的员工,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评估调查表》收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家族史等)、倒班情况(倒班时间、倒班开始年龄等)、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等 );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倒班年限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RCS结果,对倒班年限进行分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倒班和不良生活方式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通过计算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来评价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根据RCS结果分为0 年、>0~年、23.8~年 3组,以是否患有高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倒班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0~年倒班年限中,倒班与高胆固醇血症呈正相关(P<0.05)。吸烟、饮酒、BMI均与高胆固醇血症呈正相关(P<0.05)。体力活动与DASH饮食评分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等变量后与高胆固醇血症无明显相关性(P>0.05)。当综合考虑时,不良生活方式评分3分及以上组合的工人患高胆固醇血症是不良生活方式评分1分及以下工人的1.703倍。倒班年限在23.8年内且不良生活方式评分3分及以上的工人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是从不倒班、不良生活方式评分1分及以下工人的2.527倍。仅研究倒班年限在23.8年以内的工人时,发现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RERI为1.559(0.186,2.928),AP为46.26(4.36,88.17)。结论 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均会使工人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增高,并且倒班与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张振香,任娟娟,林蓓蕾,平智广,王文娜,郭云飞,栾文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2): 2860-28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07
摘要866)   HTML19)    PDF(pc) (1538KB)(821)    收藏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问题突出,健康行为及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有证据提示心理健康因素与健康行为改变关系密切,但针对该人群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行为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健康行为提供干预依据。方法 2020年7—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60岁脑卒中住院患者265例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HL)、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量表(HBS-SP)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问卷回收率93.2%。不同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老年脑卒中患者MHL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病程脑卒中患者HBS-SP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素养总分为(10.27±5.04)分,健康行为总分为(62.68±8.58)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呈中度正相关(rs=0.525,P<0.01)。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行为均有待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水平呈正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加强关注,制定个性化护理路径方案,可融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积极信念培养强化、健康资源创新宣传、健康行为监测管理等,以心理健康促进健康行为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浙江省低年级大学生饮酒者暴饮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玲佩,陈建勇,陈光明,陈跃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0): 2542-25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39
摘要667)   HTML6)    PDF(pc) (1177KB)(873)    收藏
背景 大学生暴饮行为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伴饮酒规范、拒酒效能感和冲动性可能是启动暴饮行为的危险因素。目前,关于暴饮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较少。目的 调查浙江省低年级大学生饮酒者暴饮行为现况,探讨低年级大学生饮酒者暴饮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2019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浙江省四所本科院校一、二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暴饮问卷、同伴饮酒规范评定量表、拒酒效能感问卷及简式UPPS-P冲动性行为量表(负性急迫性、缺乏坚持性、感觉寻求、正性急迫性和缺乏预见性5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暴饮行为与同伴饮酒规范、拒酒效能感和冲动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饮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249份,回收有效问卷1 21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36%。1 216例低年级大学生饮酒者中,过去1年具有暴饮行为者519例,占42.68%。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暴饮行为与同伴饮酒规范、负性急迫性、缺乏坚持性、感觉寻求、正性急迫性、缺乏预见性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39、0.07、0.12、0.12、0.09、0.08,P<0.05),与拒酒效能感呈负相关(rs=-0.2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261,95%CI(1.738,2.940)〕、同伴饮酒规范〔OR=3.331,95%CI(2.617,4.239)〕、拒酒效能感〔OR=0.487,95%CI(0.396,0.598)〕、缺乏坚持性〔OR=1.488,95%CI(1.142,1.941)〕、感觉寻求〔OR=1.220,95%CI(1.005,1.481)〕是低年级大学生饮酒者暴饮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浙江省低年级大学生过去1年暴饮行为比例较高。男性、同伴饮酒越普遍、拒酒效能感越低、越缺乏坚持性、感觉寻求水平越高的低年级大学生越可能产生暴饮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运动干预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中年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赵铁夫,王盛宇,张春晓,张明,陈宏,马涵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4): 1752-17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9
摘要631)   HTML2)    PDF(pc) (688KB)(536)    收藏
背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改进,国内每年接受该手术的患者逾30 000例,且数量持续增加。既往医生对术后患者更多的关注其生理指标的康复效果,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康复的相关问题。目的 探讨运动干预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中年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单一手术组行OPCAB的中年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术后6~18个月是否能够达到运动标准分为运动组(144例)和对照组(204例)。于术后6个月和18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射血分数(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测评,记录生理机能(PF)、生理角色限制(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限制(RE)、心理健康(MH)、生理健康内容(PHC)、心理健康内容(MHC)评分及SF-36总分,比较两组间术后6个月及术后18个月各指标间有无差异。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间EF、LVEDD、PF评分、RP评分、BP评分、GH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PHC评分、MHC评分、SF-36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运动组EF、PF评分、RP评分、BP评分、GH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PHC评分、MHC评分、SF-36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8个月,两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运动组术后18个月的EF、PF评分、RP评分、BP评分、GH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PHC评分、MHC评分、SF-36总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LVEDD低于术后6个月(P<0.05)。结论 达标的运动干预可以明显提升OPCAB后中年患者的HRQO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质性研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态度和生活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
李蕊,刘芳丽,陈霞,王莹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2): 1506-15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04
摘要726)   HTML14)    PDF(pc) (1003KB)(536)    收藏
背景 国内外研究表明,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有效干预,能够降低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是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重点。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态度和生活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为医院、社区、家庭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文数据库,纳入有关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态度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质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和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通过对文献反复阅读,提炼出34个明确结果,对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出9个类别,综合出2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出现两个极端,表现出过度紧张或不以为然;整合结果2:糖尿病前期患者在转变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或促进患者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因素。结论 宣传糖尿病前期的相关知识、鼓励糖尿病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疾病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健康生活方案,可加强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并促使患者积极进行生活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河北省不同吸烟特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分析
王闻慧,刘霄,张丽丽,张云淑,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4): 467-4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19
摘要631)      PDF(pc) (915KB)(1626)    收藏
背景 现今睡眠问题十分普遍,其中老年人群睡眠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睡眠与尼古丁暴露相关,不同吸烟程度人群的睡眠质量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吸烟对老年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特点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分析河北省老年人群吸烟情况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吸烟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填写等。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轻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比较四组的睡眠质量不同维度特点,分析吸烟指数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吸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 343例研究者,平均年龄(68.4±7.0)岁,其中不吸烟组3 973例(74.36%)、轻度吸烟组536例(10.03%)、中度吸烟组512例(9.58%)、重度吸烟组322例(9.77%)。四组老年人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饮酒频率、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损害得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体育锻炼情况、饮酒频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后,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2.452(1.738,3.461)〕;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中度吸烟、重度吸烟的人群患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轻度吸烟=1.622(1.032,2.549),OR(95%CI)中度吸烟=2.753(1.833,4.137),OR(95%CI)重度吸烟=3.554(2.304,5.483)〕。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吸烟人群睡眠障碍比不吸烟人群更为普遍。吸烟者的睡眠问题因其吸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吸烟指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广州市老城区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爱云,张亮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5): 3241-32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22
摘要524)      PDF(pc) (1242KB)(1358)    收藏
背景 慢性病是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健康风险,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国内外研究证明,提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有利于拓展慢性病患者健康潜能,改善病情及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城区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特征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对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广州市4区共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50例慢性病患者,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第2版修订本(HPLP-ⅡR)及自行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调查表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9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9%。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标准化得分为72.02分,营养、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压力管理、体育运动、精神成长6维度的标准化得分分别为81.33、78.40、71.73、71.00、62.63、71.15分。年龄≤65岁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优于>65岁者(P<0.05);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年龄≤65岁慢性病患者营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体育运动、精神成长5维度得分优于>65岁者(P<0.05);受教育程度是营养、健康责任、精神成长3维度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个人月均收入对压力管理和体育运动2维度有正面影响(P<0.05);多种慢性病患者健康责任优于1种慢性病患者(P<0.05),但精神成长不如后者(P<0.05);接受过全科医生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随访服务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和健康责任、体育运动维度得分优于未接受组(P<0.05)。结论 广州市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良好水平。年龄>6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个人月均收入≤2 000元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对象;精神成长、压力管理及体育运动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重点干预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随访服务是有效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后饮酒行为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的关联性研究
汪卫东,刘寰忠,李文正,姚献虎,夏磊,钟怡,张志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0): 2514-25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03.
摘要713)      PDF(pc) (1086KB)(926)    收藏
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感知、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异常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是评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常用工具,且信度效度俱佳。国外研究已发现饮酒与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存在关联,但国内此类研究较为罕见,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后的饮酒行为对PANSS评分影响的相关研究。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后饮酒行为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5—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3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病程、体质指数(BMI)、吸烟情况、运动情况、住院时间、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治疗情况。调查患者发病前后饮酒行为 并将其分为发病前后均不饮酒(Ⅰ组,247例)、发病前饮酒发病后不饮酒(Ⅱ组,32例)、发病前后均饮酒(Ⅲ组,53例)三组。采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的性别和吸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病程、BMI、运动情况、住院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和药物治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后均饮酒是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β=4.700,95%CI(2.469,6.931)〕、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量表得分〔β=6.308,95%CI(2.371,10.245)〕和PANSS总分〔β=12.893,95%CI(5.519,20.266)〕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和发病后的持续饮酒行为与高PANSS评分相关,发病后及时戒酒有利于临床症状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社区吸烟者心理特质及其对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影响研究
马含俏,刘涵,金倩莹,乔昆,Ali Akbar,张曼华,李星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5): 1889-18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53
摘要647)      PDF(pc) (1090KB)(1814)    收藏
背景 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尼古丁依赖的重要因素,关于吸烟原因和心理社会因素联合影响尼古丁依赖程度的研究较少见。目的 调查北京市社区吸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对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8—2019年,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北京市12家社区的吸烟者407人,纳入戒烟干预研究队列,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收集吸烟者的人口学信息,采用尼古丁依赖量表评估吸烟者尼古丁依赖程度,采用拒烟自我效能问卷、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吸烟者心理特质的调查。探讨人口学信息和心理特质得分与尼古丁依赖量表得分的相关关系;以尼古丁依赖程度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心理特质指标。结果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7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9%。不同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吸烟者尼古丁依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尼古丁依赖程度吸烟者拒烟自我效能问卷总分及积极/社会情景、消极/情绪情景、习惯/成瘾情景维度得分,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中心理意向、手口活动、享乐、镇静、刺激、成瘾及自动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rs=-0.224)、拒烟自我效能问卷总分(rs=-0.398)及积极/社会情景维度(rs=-0.292)、消极/情绪情景维度(rs=-0.226)、习惯/成瘾情景维度(rs=-0.465)得分与尼古丁依赖程度呈负相关(P<0.05),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中的心理意向(rs=0.120)、手口活动(rs=0.240)、享乐(rs=0.354,P<0.05)、镇静(rs=0.239)、刺激(rs=0.227)、成瘾(rs=0.426)和自动(rs=0.298)因子得分与尼古丁依赖程度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t=-3.151)、习惯/成瘾情景维度得分(t=-5.401)、享乐因子得分(t=2.736)和成瘾因子得分(t=3.111)是吸烟者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吸烟者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习惯成瘾情境下的拒烟自我效能和吸烟原因中的享乐因素以及成瘾因素,应从社会心理层面与成瘾方面入手进行吸烟者的戒烟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建辉,董建秀,常文红,陈长香,马燚,张红心,韩静,赵彩杰,马佳慧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2): 1473-14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08
摘要691)      PDF(pc) (1054KB)(812)    收藏
背景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与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治疗效果的维持除药物治疗外也需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重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维持。目的 了解河北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7—11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分别随机抽取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出院1年及以上的79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医学资料、合理生活方式。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评定包括5个方面:(1)定期血脂评估、(2)冠心病饮食、(3)控制体质量、(4)戒烟、(5)运动,分为遵循4~5条、2~3条、0~1条3个等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遵循合理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798份,回收有效问卷79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67.2%(536/798)的患者定期血脂评估;62.2%(496/798)的患者执行冠心病饮食;44.0%(351/798)患者减重;56.8%(220/387)吸烟者戒烟成功,占总体20.9%(167/798)的患者仍吸烟;45.5%(363/798)的患者运动。合理生活方式遵循4~5条388例(48.6%)、2~3条229例(28.7%)、0~1条181例(22.7%)。性别〔男性:OR=1.600,95%CI(1.149,2.228),P=0.005〕、年龄〔≤40岁:OR=23.927,95%CI(7.980,71.664),P<0.001;41~50岁:OR=3.307,95%CI(1.870,5.847),P<0.001〕、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回归工作〔否:OR=1.747,95%CI(1.280,2.385),P<0.001〕、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单支病变:OR=1.654,95%CI(1.132,2.416),P=0.009;双支病变:OR=1.483,95%CI(1.033,2.132),P=0.033〕、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了解:OR=2.340,95%CI(1.701,3.219),P<0.001〕、心脏康复知识了解程度〔完全不了解:OR=2.691,95%CI(11.545,4.688),P<0.001;有点了解:OR=1.745,95%CI(1.083,2.815),P=0.022〕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偏差,且性别、年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回归工作情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心脏康复知识了解程度是其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应加强心脏康复、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尤其应加强对男性、中青年和冠状动脉病变较轻患者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回归工作,促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维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宁夏社区居民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调查分析
吴佳佳,赵俊香,吴雅婷,郭怡琼,袁霄,陶秀娟,范彦娜,杨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9): 1132-11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47
摘要537)      PDF(pc) (1102KB)(282)    收藏
背景 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发病人数逐年增加,通过有效的综合管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而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存在差异,迫切需要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目的 探讨宁夏社区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差异,为制定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3月于宁夏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的社区居民2 48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比较不同性别基本情况及各年龄组理想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结果 男性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女性,总胆固醇(TC)、理想分数、理想行为和因素个数、理想吸烟比例、理想体育锻炼比例均低于女性(P<0.05)。男性<50岁年龄组血压优于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男性50~54岁年龄组血压优于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男性<50岁年龄组FPG优于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男性各年龄组BMI、TC、吸烟、健康饮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50岁年龄组血压优于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0~54岁年龄组血压优于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5~59岁年龄组血压优于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0岁年龄组TC优于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0岁年龄组FPG优于60~64岁年龄组(P<0.05)。女性50~54岁年龄组体育锻炼比例高于60~64岁年龄组和65~69岁年龄组(P<0.05)。女性各年龄组BMI、吸烟、健康饮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平均理想心血管指标个数多于男性(P<0.001)。女性有5~7个理想心血管指标比例高于男性(P<0.001)。结论 宁夏社区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存在差异,男性应作为重点心血管健康管理的目标干预人群,特别要针对50~70岁社区人群制定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吸烟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孙秋,朱国玲,张冰,吉瑞更,赵利,李广鉴,任庆帅,马一涵,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7): 808-8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98
摘要633)      PDF(pc) (1084KB)(904)    收藏
背景 现有研究表明,吸烟既是慢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吸烟对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吸烟对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且吸烟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观察队列,最终纳入分析者98 287例。研究人群按吸烟(n=39 635)和非吸烟(n=58 652)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人群的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9.7±1.4)年,共发生AP 158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1.56/万人年,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8/万人年和1.45/万人年。经Log-Rank法检验,吸烟组的累积发病率高于非吸烟组〔0.19%(76/39 635)比0.14%(82/58 652),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82倍〔95%CI(1.39,2.38)〕;校正了基线时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性别、年龄、收缩压、腰围、臀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后,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58倍〔95%CI(1.05,2.38)〕。结论 吸烟是A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将早期戒烟作为AP患者临床治疗管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南/共识的质量评价与内容分析
李文姣,程侣,赵梦竹,饶畅,金昌德,靳英辉,李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4): 377-3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32
摘要637)      PDF(pc) (1259KB)(947)    收藏
背景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作为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有必要检索相关高质量证据进行总结,以促进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实践。目的 系统检索并筛选当前国内外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南/共识,对纳入指南/共识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提取、分析并综合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为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导提供最佳干预方案,为促进证据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各专业指南网站和中英文数据库,包括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校际指南协作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澳大利亚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ACPG)、新西兰指南工作组(NZGG)、世界卫生组织(WHO)、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有关心肌梗死的指南、规范及专家共识,或内容涉及心肌梗死预防生活方式或膳食指导的相关指南/共识,并请心血管方面专家进行指南推荐及追溯参考文献补充检索相关指南,检索时间为2013-01-01至2018-12-31,并于2019年6月完成检索。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对指南/共识进行质量评价,归纳总结指南/共识中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导的推荐意见。结果 共纳入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10篇指南/共识,其中A级1篇,B级7篇,C级2篇。汇总49条推荐意见,其中生活方式涵盖戒烟、控制饮酒、体质量管理、睡眠管理、情绪管理、体育锻炼6个方面;膳食推荐涵盖饮食习惯、营养结构、膳食模式及膳食目标等相关内容。结论 纳入指南/共识的总体质量较高,但还需进一步规范指南/共识的制定和报告流程;心肌梗死指南/共识中有关生活方式和膳食推荐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证据支持。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证据转化时应基于最佳证据,将研究证据充分整合到卫生保健提供中,在综合考虑证据应用的促进及阻碍因素、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等后,选择最佳证据进行临床实践;患者指南的制定者应进一步考虑患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更具针对性地细化推荐意见,以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吸烟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影响研究
王琦,林珍,周艳辉,马添翼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 161-1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95
摘要555)      PDF(pc) (1132KB)(614)    收藏
背景 吸烟是发生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证实吸烟是HFpEF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然而,在HFpEF患者中,吸烟与心力衰竭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检验。目的 探讨吸烟与HFpEF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全科医学科诊断的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既往病史、药物治疗数据等信息。根据吸烟状况分为目前吸烟、既往吸烟和从未吸烟三组,并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检验分析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未校准的累积发病率、生存概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不同吸烟状况患者发生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风险。结果 最终入组1 717例HFpEF患者,年龄58~87岁,平均年龄(72.2±10.3)岁,目前吸烟116例(6.7%)、既往吸烟872例(50.8%)、从未吸烟729例(42.5%)。中位随访时间为2.9年,387例(22.5%)患者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374例(21.8%)死亡,218例(12.7%)心源性死亡。不同吸烟状况HFpEF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未校准的累积发病率、生存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3、0.04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吸烟是HFpEF患者发生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HR=1.680,95%CI(1.083,2.606)〕、死亡〔HR=1.820,95%CI(1.195,2.773)〕、心源性死亡〔HR=1.850,95%CI(1.092,3.133)〕的影响因素(P<0.005)。结论 目前吸烟与HFpEF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戒烟策略可能有助于降低HFpEF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居民行为生活方式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性研究
杨林,曹茜,孙雨丹,贺鹭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31): 3845-38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96
摘要634)      PDF(pc) (1060KB)(1359)    收藏
背景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行为生活方式作为慢性病危险因素中的可控因素,对于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目的 初步确定山西省常见慢性病的种类,探讨常见慢性病与居民日常行为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为慢性病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6—9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山西省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聚类,比较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结果 共发放问卷3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2.00%。山西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39.99%(1 398/3 496),其中按照疾病别患病率顺位将高血压〔20.68%(723/3 496)〕、糖尿病〔8.67%(303/3 496)〕、类风湿关节炎〔6.61%(231/3 496)〕、高脂血症〔5.84%(204/3 496)〕确定为常见慢性病。潜在类别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4类:行为生活方式基本健康组〔59.98%(2 097/3 496)〕,吸烟、饮酒组〔19.99%(699/3 496)〕,饮食不健康组〔12.01%(420/3 496)〕及行为生活方式不健康组〔8.01%(81/3 496)〕。4组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不同(P<0.05);4组居民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西省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不同潜在类别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别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行差异性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脂质蓄积指数和饮酒对男性高血压罹患风险的影响
孙亮亮,谢虹,张艳芳,王丽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5): 3094-30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38
摘要518)      PDF(pc) (1004KB)(313)    收藏
背景 大量饮酒和肥胖是高血压两个重要可修正的危险因素,且两种危险因素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相似。脂质蓄积指数(LAP)作为一种新的肥胖指标,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更为密切,其与大量饮酒对男性高血压的罹患风险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目的 探讨LAP和饮酒与男性高血压罹患风险的关系,并分析高LAP和大量饮酒之间是否存在对高血压罹患风险的相加交互作用。方法 于2015年7—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蚌埠市龙子湖区1 822例18岁以上男性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最终1 306例调查对象纳入分析。将调查对象分为非高血压组673例和高血压组633例,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约登指数确定LAP筛检高血压的最佳切点,以此为依据定义高LAP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LAP和饮酒与高血压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估高LAP和大量饮酒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罹患风险的影响,计算交互作用指数(SI)、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和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AP)。结果 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年龄、饮酒情况、身体活动情况、高血压家族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腰围、体质指数及LAP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筛检高血压的最佳切点为29.69 cm•mmol/L(灵敏度为0.64,特异度为0.59)。调整年龄、吸烟、身体活动及高血压家族史后,高LAP及大量饮酒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OR(95%CI)分别为2.79(2.19,3.55)、1.60(1.15,2.21)。同时存在高LAP和大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的罹患风险OR(95%CI)为4.75(3.10,7.27),SI(95%CI)为1.64(0.91,2.98)、RERI(95%CI)为1.47(-0.47,3.40)、AP(95%CI)为0.31(<0.01,0.62)。结论 高LAP和大量饮酒会增加男性高血压的罹患风险,两者同时存在,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更大,但并未发现两者对高血压罹患风险的相加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健康行为相关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
刘静,李伦兰,甘玉云,李贞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3): 1632-16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99
摘要1226)      PDF(pc) (2636KB)(4621)    收藏
健康行为通过调整行为预防疾病发生,促进和维持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日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健康行为有多种测评工具,包括普适性测评工具和特异性测评工具。普适性测评工具主要有健康促进生活型态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简化版、健康习惯量表、健康行为量表、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的概念框架问卷等,特异性测评工具主要包括老年人健康行为量表、青少年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专科疾病健康行为特异性量表等。本文将国内外健康行为常用测评工具的内容、开发过程、信效度、计分规则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医务工作者进行健康行为调查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无锡市主城区居民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研究
冯为,姚建军,李世明,吴越,周德祥,张紫娟,杨雀屏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7): 860-8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7.022
摘要440)      PDF(pc) (957KB)(914)    收藏
背景 心理状况与吸烟有一定联系,心理问题可能是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无锡市主城区年龄18岁及以上的居民2 498例作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吸烟情况、心理状况。共发放问卷2 498份,回收有效问卷2 3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92%。结果 2 396例居民中,吸烟者600例,占25.04%。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性质、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情况、心理状况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P<0.05)。对是否觉得自己有决断力、是否处于紧张状态、能否解决问题、是否享受生活、能否面临问题、是否感到痛苦忧虑、是否感到没有价值的认知不同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锡市主城区居民吸烟率较高,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在针对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早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治疗,以便更好地控制吸烟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研究
霍永彦,唐斌,邱怡敏,余静珠,郭景虎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 63-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1.013
摘要748)      PDF(pc) (1218KB)(566)    收藏
背景 老年人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发人群,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发展至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目的 探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运动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五脏养生操运动,穴位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五脏养生操运动,4组均持续干预12个月。比较4组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干预依从性、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控制率。结果 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干预依从性无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4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有效控制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运动组、穴位组(P<0.05)。结论 穴位按压、运动干预均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动机性访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烟患者戒烟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张振汉,黄亚芳,刘涛,郭爱民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 97-1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1.020
摘要510)      PDF(pc) (1036KB)(991)    收藏
背景 吸烟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机性访谈(MI)应用于戒烟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易操作性。目的 探讨MI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烟患者的戒烟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均衡随机化分组方式,采用分配隐匿的原则,将纳入的210例社区吸烟患者分配至对照组与干预组。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7—10月。对照组依据《中国临床戒烟指南(2015年版)》给予简短戒烟干预,干预组由全科医生给予MI戒烟干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以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戒烟率、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和尼古丁依赖程度。结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吸烟患者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烟龄、北京最严禁烟令知晓率、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尼古丁依赖检测量表(FTND)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向处理(ITT)分析结果显示,干预3、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FTND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戒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方案数据集(PPS)分析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FTND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率、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FTND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简短戒烟干预方式相比,尚未发现MI更能有效降低戒烟率,但MI可降低吸烟患者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和尼古丁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血乙醇水平对饮酒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预后判断的价值研究
庄鑫,汪海洲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35): 4346-43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56
摘要380)      PDF(pc) (1075KB)(561)    收藏
目的 评估血乙醇水平对饮酒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武进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饮酒后发生mTBI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8例,根据血乙醇水平分为饮酒组(<80 mg/dl,n=33)和醉酒组(≥80 mg/dl,n=25)。收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资料,并于出院3个月后,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评价患者非语言处理速度,格拉斯哥预后扩展量表(GOS-E)评价预后。结果 两组入院时留观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意识丧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醉酒组WAIS非语言处理速度评分为(102.4±12.3)分,高于饮酒组的(93.6±12.7)分(t=2.518,P=0.014)。55例患者完成GOS-E评估,其中11例(20.0%)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为13~14分〔OR=3.93,95%CI(2.23,7.19)〕、血乙醇水平≥80 mg/dl〔OR=4.67,95%CI(1.08,5.46)〕是m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乙醇水平≥80 mg/dl的患者GCS评分降低、意识丧失风险增加,损伤3个月后存在非语言处理速度降低、认知功能恢复不足的高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