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范文瑜, 马兴丽, 张世龙, 张馨丹, 赵洋,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1966-19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0
摘要382)   HTML8)    PDF(pc) (1803KB)(123)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卫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因此,推动医防融合服务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实施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家庭医生团队多学科之间的有效协作不足,严重阻碍了医防融合服务的有效实施和提供。

目的

调查山东省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的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烟台市、潍坊市以及聊城市,在每个地市随机选择1个区和1个县/县级市作为样本地区,选取481名家庭医生进行调查。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基层医生的专门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防融合服务提供情况调查表,家庭医生团体在医防融合中的协作水平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医防融合服务开展情况和医防融合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76.1%(366/481)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团队协作水平较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OR=2.343)、职称为初级(OR=1.887)和中级及以上(OR=2.978)、了解医防融合制度(OR=6.618)、认为所在机构重视医防融合服务(OR=2.861)、半年内参与一次(OR=2.561)和两次及以上培训(OR=3.833)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的团队协作水平更高(P<0.05)。

结论

现阶段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继续提高家庭医生对医防融合服务的认知,完善机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制度,为家庭医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激励,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供方视角下医防融合认知度及满意度研究
王子荆, 高俊文, 李灿灿, 严霍生, 白忠良, 肖锦铖, 胡志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655-16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6
摘要260)   HTML5)    PDF(pc) (1830KB)(268)    收藏
背景

长期以来,"重医轻防"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条块化和碎片化,居民难以获得综合协调、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医防融合对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提供方,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医防融合服务的效果。

目的

从医疗卫生服务供方角度探讨医防融合实施现状,存在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建议。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2021年7—8月在安徽省开展的一项医防融合相关工作调查,该调查结合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兼顾代表性和地区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中部、南部各抽取1个县(区)开展现场调查。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医防融合工作特点,并经过课题组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自行研制了医务人员的医防融合工作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医防融合认知情况、医防融合工作开展情况、医防融合工作满意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务人员医防融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医务人员对医防融合工作表示了解的为71.2%,表示非常了解的为18.6%;认为医防融合工作非常重要的为50.4%,认为重要的为48.5%;提供医防融合服务主要途径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占比92.0%,开展健康知识教育的83.3%,指导合理用药的84.1%;影响医防融合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资金支持、人力资源匮乏、缺乏激励机制等;医务人员对医防融合工作的满意度得分为(4.02±0.78)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和工作压力对医防融合满意度有影响(P<0.05)。

结论

目前医防融合工作在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进一步拓宽医防融合服务工作方式、优化基层医防融合队伍的能力素质结构、完善医防融合保障机制,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防融合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现状及阻碍的定性研究
赵琳琳, 罗琪, 胡清华, 陈小垒, 杜娟, 邵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661-16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51
摘要432)   HTML11)    PDF(pc) (1906KB)(366)    收藏
背景

医防融合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载体、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强化基层医防融合。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现状及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以期为推动基层医防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12月—2024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城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抽取从事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及机构管理者共20名,围绕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内容、分工、资源配置、现存问题等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结果

定性研究共提炼出4个主题,14个子主题。在服务运行模式方面,尽管北京市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向社区全人群探索多种服务方式促进慢性病医防融合的实施,但当前服务主体仍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且延续慢性病管理服务内核,服务内容有待革新,诊前-诊中-诊后的服务流程有待推广。在服务运行环境方面,存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不足、工作量大、考核评价重"量"轻"质"、"信息孤岛"、顶层设计欠缺、缺乏专项筹资机制等问题。同时,"医防割裂"现象明显,表现为医防管理体系"两条线"、医防服务主体"两脱节"、医防工作区域分散等。

结论

基层医防融合服务资源配置不足,服务运行模式尚待优化,需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医保支撑,加快区域内信息互通,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还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服务路径,落实社区职能,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医院及患者多方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医防融合视角下浙江省县域医共体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开展现状评价及改进对策研究
林晓玲, 瞿楷校, 李旭, 陈静纯, 黄群芳, 周驰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649-16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96
摘要772)   HTML9)    PDF(pc) (1921KB)(109)    收藏
背景

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中国建设,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指出要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浙江省在医共体建设中率先进行了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的探索,而目前国内关于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探讨,针对服务现状开展的定量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浙江省县域医共体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开展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完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运行提供对策建议。

方法

于2023年10—11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兼顾地理位置均衡原则,选取浙江省杭州临平区、台州玉环市、衢州江山市、嘉兴嘉善县4个地区的6家医共体下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相应机构门诊候诊处拦截门诊患者。采用课题组自设问卷调查患者对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服务类别、服务途径及团队建设3方面。

结果

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4%。患者对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的总体评分为(4.4±0.5)分,对诊前服务的评分为(4.4±0.5)分,对诊中服务的评分为(4.3±0.5)分,对诊后服务的评分为(4.1±0.6)分,对服务途径维度各条目的平均评分均≥3.7分,对服务团队建设维度各条目的平均评分均≥3.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月收入、对医院诊疗环境的满意度、对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的满意度是患者对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浙江省县域医共体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开展现状整体较好,但在诊后服务、服务途径、总体医疗服务水平上仍有待改进。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诊后服务的延续性,强化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方式与团队建设,促使医疗服务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提升居民就医体验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数字健康背景下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的需求研究
吴心怡, 张永泽, 阳成虎, 吴晓园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958-39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97
摘要531)   HTML8)    PDF(pc) (2175KB)(297)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疾病谱变化,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亟须建立广覆盖、高效率的基层医防融合模式。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及服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鲜有对数字技术下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进行识别与分析的研究。

目的

探索数字健康背景下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以及不同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接受度与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结合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确立了20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调查项目,并于2023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福建省、广东省和云南省的糖尿病患病及风险人群,获取410名受访者数据,收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类型和医保类型五类人口学特征,依据Kano模型分析法进行属性分类分析,考察不同属性的服务需求与居民满意度的关系,进而提出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供给策略。

结果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显示出共性和个性差异,其中,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人群服务需求差异较大。糖尿病防治群体的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聚焦在筛防和诊疗环节,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提供的相关便捷服务与用户的满意度无关。

结论

应当提升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个性化水平,充分满足服务人群的"糖尿病与并发症初步筛查"等必备属性需求,完善"建立全周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期望属性服务,以及提升"风险预测""远程健康监测"等魅力属性需求的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医防融合理念的家庭医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
殷道根, 冯程程, 杨潍屹, 王庆川, 杨俊, 贺宇峰, 何崇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966-39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85
摘要332)   HTML14)    PDF(pc) (1527KB)(172)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防融合研究进展与挑战
赵玉玲, 顾政平, 张雪莹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953-39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17
摘要440)   HTML17)    PDF(pc) (1634KB)(470)    收藏

本文全面探讨了医防融合模式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在当今社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提升,医防融合模式正逐渐成为慢性病管理领域的新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还极大地促进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本文旨在从慢性病管理的视角,探究医防融合模式的应用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文章首先介绍了慢性病管理的背景,其次从医防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包括多学科协作、患者随访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健康教育等,实现慢性病管理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最后,作者认为未来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以及数字医疗技术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综上所述,医防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慢性病管理事业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医防融合实现机制研究
胡美丽, 张倩, 申斗, 李红丽, 刘跃华, 杨雯, 杨金兰, 顾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06-27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2
摘要624)   HTML27)    PDF(pc) (1481KB)(313)    收藏
背景

实现基层医防融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目的

分析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医防融合的实现机制,为探索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医防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以"医防融合""医防协同""防治结合"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相关文献,筛选出对医共体、医联体等整合型服务体系案例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的文献,最终筛选出文献18篇,案例15个。基于彩虹模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支持要素确定系统整合、组织整合、专业整合、服务整合、功能整合、规范整合为条件变量,以良好医防融合效果为结果变量,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的医防融合实现机制。

结果

共有4条组态路径能有效提升医防融合效果,4条路径分别符合多层面整合型、中微观整合型路径,同时得出以下结果:(1)依托整合型服务体系开展医防融合更为有效,在整合型服务体系下存在多种路径可有效提升医防融合效果;(2)服务整合对提升医防融合效果起着基础保障作用;(3)对提升医防融合的系统整合、专业整合和功能整合相关政策指标设置尚不健全。

结论

(1)依托医联体、医共体等中国特色的整合型服务体系提升医防融合效果;(2)充分发挥服务整合的基础保障作用;(3)参考多层面整合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均衡设置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政策指标,同时完善系统整合、专业整合以及支持要素的整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医防融合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来庆玲, 徐川川, 冯园园, 梁沛枫, 李银山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00-27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80
摘要525)   HTML6)    PDF(pc) (1316KB)(433)    收藏

医防融合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医防融合模式是当务之急。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综述我国医防融合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困境,并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6个维度,对医防融合政策执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细化政策目标,明确政策执行标准,加大资源供给力度,丰富政策执行方式,探索医防机构利益共同点、完善"协同机制",积极引导政策执行者开展医防融合服务等举措,旨在为今后医防融合服务得到高质量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创新医防融合 共筑健康中国——2023年健康中国研究网络专家共识
健康中国研究网络专家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685-26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36
摘要932)   HTML25)    PDF(pc) (1186KB)(278)    收藏
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医防相对割裂的现状,健康中国研究网络通过汇集专家智慧,以医防融合的内涵、理念、体系、制度为基本框架提出"创新医防融合共筑健康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指出,创新医防融合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促进治疗和预防服务的有效协同为抓手,实现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全链条服务的有机衔接,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医防融合在理念上应从单向的干预或治疗向综合式的健康管理转变,从供方决策向需方共同参与式决策转变,从短暂的医患关系向连续长期的责任制关系转变;在体系上应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协同,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作;在治理上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与工作机制;在制度上应优化医防融合考核评价、筹资支付、薪酬绩效、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同时加快医防融合智慧赋能与宣传引导,推进医防人员通、资源通、信息通,打破医防分离,实现医防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社区导向的医防融合:理论基础和当代实施路径探析
汪洋, 金花, 袁蓓蓓, 宦红梅, 杨辉, 于德华,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689-26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0
摘要518)   HTML21)    PDF(pc) (1421KB)(704)    收藏

本篇评论阐明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相对于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两个独特特点:更狭窄的患者人群和业务范围,以及更薄弱的基本医疗能力。以此为基础,文章总结和对比了20世纪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且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两种与医防融合关系极为密切的整合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部分的理论-实践模式:"社区导向的基本医疗"模式和"赤脚医生"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于2023年第四季度在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观察到的多项实际案例,阐述了未来在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转化和实施这两种医防融合模式的可行路径和对外部条件的需求,并提出了在不同地区实施上述模式的原则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脆弱人群的识别及防治展望
郑劲平, 薛武军, 巨春蓉, 马军, 曾小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32-1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30
摘要525)   HTML16)    PDF(pc) (1337KB)(865)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乙管"的防疫背景下,脆弱人群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针对脆弱人群应该进一步优化个体免疫和防控策略,在疫苗之外,还需要补充其他预防手段,如长效中和抗体。基于此,本文将对脆弱人群的识别、免疫功能特点与预防方法进行综述,为国内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期待未来可以研发出更适宜脆弱人群的预防药物,降低脆弱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全科医师在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现状及展望
马云笛, 任菁菁, 邱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38-1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16
摘要466)   HTML16)    PDF(pc) (1300KB)(1229)    收藏

传染病防控关系民生大计。全科医师作为基层医疗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在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在结合我国全科医师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在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展开探讨,认为应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强大的防控体系信息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发展机制、加大基层医疗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以及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和定期演练,以增强我国全科医师的岗位吸引力和社区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郭佳, 孙华君, 陈营, 张佳雯, 张雅欣, 马莹, 杜汋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89-34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7
摘要796)   HTML20)    PDF(pc) (1255KB)(1059)    收藏
背景

当前我国学者不断探索基于医防融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其量化评估研究匮乏,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的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政策归纳法、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于2022年6—8月,运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结果确定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结果

初步构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三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9(χ2=8.76,P<0.05)、0.275(χ2=4.15,P<0.05),三级指标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4(χ2=19.63,P<0.05)、0.248(χ2=12.43,P<0.05)。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200 0。

结论

本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医防融合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也要视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以使其能够切实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状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程晓冉, 张笑天, 李明月, 程昊哲, 汤皓晴, 郑汇娴, 张柏松, 刘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82-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5
摘要1254)   HTML29)    PDF(pc) (1276KB)(1647)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两种主要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慢性病随访来控制病情。而目前对医防融合下慢性病不同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病情控制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了解不足。

目的

探讨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河南宜阳县、湖北咸丰县和山西阳曲县作为研究现场,采集2017-01-01—2022-06-30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并于2022年7月开展患者调查,收集患者接受基本公共卫生随访的情况和健康行为、病情控制情况。最终从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获得102 769名高血压患者数据、26 58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 172名高血压患者数据、45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次数达标情况、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健康行为和病情控制的影响。

结果

2021年高血压患者随访达标(随访次数≥4次/年)率为90.83%(67 709/74 545),糖尿病患者随访达标率为83.35%(13 390/16 065)。随访形式包括入户随访〔25.74%(408/1 585)〕、机构就诊时随访〔58.80%(932/1 585)〕、电话或网络随访〔15.46%(245/1 585)〕,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血糖测量〔91.15%(1 484/1 628)〕、生活方式指导〔74.14%(1 207/1 628)〕、询问疾病情况〔70.02%(1 140/1 628)〕、了解用药情况〔69.29%(1 128/1 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次数达标的患者血压控制率(OR=1.09,P<0.05)和血糖控制率(OR=1.31,P<0.05)更高,吸烟饮酒率更低(OR=0.8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1.30,P<0.05);随访形式为机构就诊时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8,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1.62,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入户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2.54,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内容为接受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情况、了解用药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更高(OR值分别为1.61、1.34、1.62,P均<0.05),戒烟戒酒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59、3.54、2.91,P均<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16、2.15、2.45,P均<0.05)。

结论

每年接受至少4次慢性病随访,以就诊时随访、入户随访为随访形式,为患者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状况和了解用药情况等随访服务,与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水平、戒烟戒酒和定期锻炼生活习惯形成有正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邓宏宇, 吴淼淼, 杨正, 贺洋, 朱林林, 赵茜, 代华, 伍佳, 廖晓阳, 张永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720-27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50
摘要736)   HTML25)    PDF(pc) (1311KB)(1277)    收藏
背景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工作,以强化基层慢性病管理,各县域医共体试点慢性病管理模式构建情况不尽相同。新都区作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之一,在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的探索,为我国基层紧密型医共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目的

结合国际整合型医疗模式的经验,分析新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创新模式及其成效。

方法

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新都区在区卫生健康局牵头下,构建了"1个中心,2个整合,3个变革,4个保障"的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模式,强化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管理工作。

结果

截至2022年6月,全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较建设初期增长50.87%;其中糖尿病、高血压管理人数分别增长55.28%、49.04%;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7%的人群比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的人群比例也在近1年内分别增长了70.69%、115.28%;全区基层门诊量在一年内增长了14.30%,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的门诊量增长达36.01%;1年内医共体内下转患者增长了14.55%;并打造了一批基层医防融合转型示范单位。

结论

新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的创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基层慢性病管理提质增效有明显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合作与分工:关于"医防融合"的思考
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711-27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W0006
摘要938)   HTML37)    PDF(pc) (1514KB)(1215)    收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再次将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预防活动提升到全社会关注的层面。健康的预防与治疗间的关系是一个长久话题,但COVID-19疫情高峰期后,中国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再次引起医学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反思。医疗和预防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实现"医"与"防"的协调与平衡?"医防融合"的全科解决方案如何?这些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明确治疗和预防的概念入手,分析导致二者被拆分的原因,进而探索二者有效衔接、相互协同之道,并为全科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呼吁全科同仁贡献全科智慧,助推"医防融合"对健康中国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国内家庭医生团队医防融合实践策略研究
赵琳琳, 邵爽, 罗琪, 陈小垒, 杜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2): 2715-27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46
摘要812)   HTML49)    PDF(pc) (1251KB)(921)    收藏

以家庭医生团队(简称家医团队)为主体的医防融合机制是破除"医"与"防"实施隔阂的关键方式。本文对医防融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阐述,综述我国家医团队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各地依托家医团队医防融合的典型实践策略,重点分析国内依托家医团队开展的医防融合实践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转变"重医轻防"理念,加强组织管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多元化服务形式等举措。本研究期于为今后"医""防"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防融合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医防融合下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研究
钟宇,刘露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9): 2412-24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25
摘要715)   HTML13)    PDF(pc) (1504KB)(1537)    收藏
背景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签约中还存在辖区资源整合、履约服务、协同服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是当前重要的服务抓手。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345”模式,形成了资源合、共签约、服务深、同管理的大健康良好格局,有一定借鉴意义。目的 介绍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及其成效。方法 2017年10月—2019年9月,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责任单元,抓住签约服务这个“牛鼻子”,以区域“大健康”服务为理念,在街道牵头,多部门参与下,齐抓共管,围绕一个网格体系、两种协同机制、三类宣传联动、四条共管路径、五项内涵清单,对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服务工作汇总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9月,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率为28.08%(5 086/18 109),高于中心整体签约率〔22.98%(14 352/62 453)〕,工作室续约率达91.41%(4 649/5 086),解约人群中84.67%(370/437)属于拆迁搬离渝中区。签约人群预约服务构成比中预约门诊、预约市级检查、预约上门服务分别提升159.07%(2 744/1 725)、12.41%(149/1 201)、21.92%(260/1 186);预约转诊和预约专家服务分别下降48.36%(118/244)、24.55%(108/440)。201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评估构成比、专家评估构成比、预约检查构成比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2019年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7.03%、92.5%,高于非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满意度(分别为42.9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345”新模式,提升了百姓依从性、获得感和满意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签、约、服”三环节的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构建研究
钟宇,刘露霞,聂小旭,谭国英,王倩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31): 3818-38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31.008
摘要642)      PDF(pc) (988KB)(1473)    收藏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