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最新文章合辑
近年来,来自疾控监测及儿科临床的数据均提示儿童呼吸道感染流行情况较既往有所变化,区域性流行情况的统计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治具有指向性意义,川东北地区目前尚较少见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的大样本分析。
了解四川省东北3个地区(巴中、南充、广安)儿童13种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临床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
回顾性分析2022-12-07—2024-06-30在巴中市中心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5 77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样本,其中男8 707例(55.2%)、女7 065例(44.8%);按年龄段分为4组:婴儿组(<1岁)3 938例、幼儿组(1~<3岁)6 434例、学龄前期组(3~<6岁)3 231例、学龄期组(6~14岁)2 169例;按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5 423例、夏季(6—8月)2 594例、秋季(9—11月)3 121例、冬季(12月—次年2月)4 634例。采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3N2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博卡病毒和冠状病毒共13种非细菌性病原体。调查总样本病原体的检出情况,并比较各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季节的阳性检出率。
15 772例呼吸道样本中检出病原体阳性11 618例,检出率为73.7%;混合感染3 632例,占23.0%。总检出率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为鼻病毒(24.5%)、呼吸道合胞病毒(16.4%)、肺炎支原体(13.8%)、甲型流感病毒(9.4%)、副流感病毒(8.9%)。巴中地区、南充地区、广安地区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0.9%、73.7%、75.3%;3个地区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19,P<0.001)。男童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72.1%)低于女童(75.6%)(χ2=24.539,P<0.001);13种病原体中除冠状病毒外,不同性别间其余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613,P<0.001);13种病原体中除冠状病毒外,不同年龄组其余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秋、冬季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584,P<0.001);其中冬季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最高(80.0%),春季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最低(72.3%)。
川东北3个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且各地区流行情况不同。13种病原体中除冠状病毒外,不同性别间其余病原体检出率无差异,但年龄和季节分组间存在差异。
儿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的估计对于了解HUA的疾病负担及相应的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极为重要。
系统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HUA的患病率。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建库至2024-08-31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HUA患病率的相关研究,然后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所有步骤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数据双机录入并交叉核对。使用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调查时间、调查地区、性别、年龄、BMI、数据来源和样本量对HUA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
共纳入3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56 006例,中国儿童青少年HUA患病率为20.93%(95%CI=17.77%~24.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患病率=24.42%,95%CI=19.87%~28.97%)、12~19岁(患病率=32.20%,95%CI=22.35%~42.06%)、超重/肥胖(患病率=38.78%,95%CI=27.79%~49.78%)、南方(患病率=31.59%,95%CI=25.54%~37.64%)、调查时间为2017—2023年(患病率=26.74%,95%CI=22.34%~31.14%)的儿童青少年HUA患病率更高(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分析结果显示,12~19岁年龄段的男生(患病率=46.79%,95%CI=37.51%~56.07%)HUA患病率明显更高(P<0.05)。
我国儿童青少年HUA的总体患病率较高,且青春期后男生HUA患病率更高,应该引起重视。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其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兰州市因特殊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儿童哮喘发病率较高。哮喘控制水平与患儿生活质量及预后密切相关,但兰州市学龄期儿童哮喘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评估兰州市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率,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
选取2021—2023年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儿科确诊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将患儿分为2组:控制组215例(C-ACT评分≥23分),未控制组199例(C-ACT评分<23分)。收集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纳入支气管哮喘患儿414例,其中男244例(58.9%)、女170例(41.1%),平均年龄(7.64±1.94)岁;兰州市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率为51.9%(215/4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饲养猫或狗(OR=3.075,95%CI=1.453~6.508,P=0.003)、合并过敏性鼻炎(OR=1.947,95%CI=1.127~3.364,P=0.017)、秋季(OR=3.891,95%CI=2.008~7.519,P<0.001)及冬季(OR=2.227,95%CI=1.140~4.367,P=0.019)不利于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熟练掌握吸入技术(OR=0.191,95%CI=0.117~0.312,P<0.001)和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用药依从性良好(OR=0.202,95%CI=0.123~0.332,P<0.001)有利于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控制。
兰州市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率不高,仍需进一步提升。家中饲养猫或狗、合并过敏性鼻炎、秋季及冬季、未熟练掌握吸入技术及ICS用药依从性差是学龄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
非矮小儿童及其家庭对身高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增加了医疗资源负担和生长激素滥用的可能。
探索因担心身材矮小于内分泌科就诊但身高正常的儿童家庭的就医原因及非医疗干预需求分析,为正常身高儿童家庭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样本量基于信息饱和原则确定,于2024年4—7月,收集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主诉"自觉身材矮小,需要生长激素干预治疗",但经医学诊断评估身高正常的孩子家长,进行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访谈提纲围绕着身高正常儿童内分泌科就诊原因、就诊目标及非医疗干预等,并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本研究最终纳入24组家庭,28名家长。受访对象年龄为30~53岁,其中男10名、女18名。家长带儿童就医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压力和期望、教育竞争压力、媒体影响、亲朋关系和社会比较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知识和信息因素(误解生长激素的作用、医疗机构和医生建议、对医学盲目乐观的态度)、家长因素(家长的个人情绪和压力、从众心理、家长责任)、孩子因素(职业规划、遗传因素的考虑、婚育考虑、孩子心理健康)等。就诊目标包括身高达正常标准即可与身高需超过平均水平。家长通常会尝试饮食、睡眠和运动等自行干预方式,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依从性问题。家长获取医疗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医疗专业人士、亲朋好友以及网络媒体等。家长对生长发育相关的专业知识、营养补充剂的选择以及非医疗干预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信息需求。
本研究揭示了身高正常儿童家庭就诊内分泌科的多层面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压力和期望、教育竞争压力、媒体影响、对生长激素作用的误解等,此外,现有的非医疗干预信息未能充分满足此类家庭的具体需求,本文为其制订个性化非医疗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目前,儿童铁缺乏症(ID)及缺铁性贫血(IDA)患病率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但西部地区及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贵州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南省份,饮食结构也较为不同,因此,探讨其儿童铁缺乏现状及IDA影响因素对于居民形成正确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防控该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贵州省6~36月龄儿童铁缺乏现状,并分析6~36月龄儿童IDA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D及IDA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6—10月在贵州省抽取902名6~36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统计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膳食频率等信息。膳食模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IDA的影响因素。
贵州省902例儿童中ID、IDA分别为134、43例,患病率分别为14.86%、4.77%。贵州省各地区儿童ID、IDA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城乡、家庭年收入、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出生时间、出生体质量、子女个数、妊娠期贫血、近2周患腹泻或发烧儿童IDA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种膳食模式(传统型和动物蛋白型)较为有意义,2种膳食模式的方差贡献率为61.4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OR=5.235,95%CI=2.045~13.402)、剖宫产(OR=3.815,95%CI=1.895~7.680)、早产(OR=4.471,95%CI=1.709~11.696)、子女个数3个及以上(OR=5.493,95%CI=2.236~13.494)是儿童IDA的危险因素(P<0.05),动物蛋白型膳食模式(OR=0.624,95%CI=0.426~0.916)是儿童IDA的保护因素(P<0.05)。
贵州省6~36月龄儿童IDA患病率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农村、早产、剖宫产、子女个数3个及以上是儿童IDA的危险因素,动物蛋白型膳食模式是儿童IDA的保护因素。建议在农村地区着重普及看护人对于儿童ID的正确认识,强调动物性食物、奶类、鱼虾等食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合理喂养。
与健康体质量人群相比,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可能加剧超重或肥胖和诱发其他疾病。运动能促进执行功能已被证实,但不同运动方式效果的优劣仍需进一步探讨。
探索改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果最佳的运动方式。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汇总运动干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0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8.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为效应指标,比较各运动方式间的差异以及计算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值并进行排序。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风险偏倚评估和Egger'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10篇中英文文献,其中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675名,年龄8~15岁,结局指标为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共纳入4种运动方式组(体育游戏、球类运动、武术练习、体能训练)与无运动组。在改善抑制控制方面,与无运动组相比,体育游戏(SMD=-1.75,95%CI=-2.83~-0.68,P<0.05)、球类运动(SMD=-1.93,95%CI=-3.87~-0.10,P<0.05)、体能训练(SMD=-1.20,95%CI=-2.40~-0.05,P<0.05)均能提高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抑制控制水平,其中球类运动SUCRA值最大(82.8),排序第一。在提高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工作记忆方面,球类运动优于体能训练(SMD=-1.02,95%CI=-1.68~-0.36,P<0.05);在提高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灵活性方面,球类运动优于体能训练(SMD=-1.22,95%CI=-1.90~-0.54,P<0.05)。
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球类运动在改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方面展现出了较优良的改善效果。在实践干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球类运动与强度、周期、频率以及量的协同搭配。后续需进一步充实与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改善相关的证据,从而制订出更为精确、高效的运动处方。
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呈增长趋势,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现有治疗方法仍较局限。接纳承诺疗法(ACT)是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核心代表之一,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较局限。
了解ACT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和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4月就诊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n=70),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对照组(n=35)和干预组(n=35)。对照组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联合舍曲林进行干预,干预组采用ACT联合舍曲林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通过两组干预前后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AFQ-Y8)及睡眠监测结果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最终对照组30例、干预组32例完成研究。经过8周治疗后,干预组的AIS、SDS、SIOSS、AAQ-Ⅱ、AFQ-Y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总时间(TST)、睡眠效率(SE)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潜伏期(SL)和觉醒时间(WASO)低于对照组(P<0.05)。
ACT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自杀意念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保守治疗是轻中度青少年脊柱侧弯(AIS)的首要选择,多维度属性是AIS的重要临床特征,如何有效评估其不同维度、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并评价其疗效是保守治疗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影像学的结果与患者诉求间存在不对等,且受限于辐射剂量无法频繁使用。因此,以患者自我报告结局为代表的部分评估工具逐渐成为重要的临床依据。本文通过检索、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当前保守疗法所关注的各个维度及不同维度所使用的评估工具,明确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并将其分为身体外观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负性情绪评价、肺功能及运动耐量评价和关节松弛程度评价5类。多维度评估方法逐渐成为AIS保守治疗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以患者自我报告结局为代表的工具,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指导。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或开发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评估工具,以提高保守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为4.40%,高发年龄在13~15岁,有79.5%的学生为轻度脊柱侧弯,发病人数和侧弯程度随时间呈现增长趋势,防控形势严峻。
探讨每周3次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螺旋稳定肌链训练(SPS)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疗效,以促进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多方位筛查监测和脊柱侧弯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2024年1~3月筛查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1 060名,最终共纳入年龄10~18岁、躯干旋转角(ATR)为5°~<10°的32名AIS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先前受试者选取的电子脊柱测量指标和Sorense测试(BST)中表面肌电的测量,将学生随机均等分为SPS组、PNF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名。4组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每周进行3次训练:SPS组只采用SPS,PNF组只采用PNF,联合组采用SPS联合PNF,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核心稳定训练。主要结果测量包括脊柱侧弯程度和躯干倾斜角度(ATI),次要结果测量包括身体平衡参数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均方根肌电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中频(MF)和平均功率频谱(MPF)。比较4组干预前后的脊柱形态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电子脊柱测量值与运动干预前后表面肌电图值的相关性。
4组学生基线年龄、BMI、脊柱侧弯类型、脊柱侧弯方向、脊柱侧弯部位、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学生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均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TI、RMS比值(RMSR)与干预前后脊柱侧弯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ATI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RMSR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臀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的RMS、IEMG高于PNF组,两侧多裂肌的RMS、IEMG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RMS、IEMG均升高,干预后总体RMSR均降低(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和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中频斜率(SlopeMF)均升高;PNF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SlopeMF升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平均功率斜率(SlopeMPF)均升高;SPS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右侧多裂肌的SlopeMPF均升高(P<0.05)。干预后肩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RMS、右侧多裂肌RMS、左侧竖脊肌SlopeMPF、右侧多裂肌SlopeMF呈负相关(P<0.05);臀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两侧多裂肌RMS呈负相关(P<0.05)。
各试验组(SPS组、PNF组、联合组)的ATI、身体平衡度及表面肌电图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联合组在肩部和臀部平衡度方面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治疗后联合组两侧椎旁肌的抗疲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PNF联合SPS的干预方式能够通过激活更多的运动肌纤维并提高肌肉疲劳耐受力,进而使AIS学生受益。
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不同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存在差异。兰州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沙尘天气较多,秋季花粉浓度较高,但目前缺乏本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研究。
探讨兰州地区2014—2023年0~14岁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及其主要病因变化。
回顾性分析2014—2023年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44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年份的关系。
2014—2023年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为:咳嗽变异性哮喘314例(33.26%),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59例(27.44%),感染后咳嗽221例(23.41%),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34例(3.60%),胃食管反流性咳嗽9例(0.95%),其他病因咳嗽107例(11.34%)。107例其他病因咳嗽的患儿中多病因儿童80例(占总病例数8.47%),多病因儿童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合并感染后咳嗽占30.00%(24/80)。不同性别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4,P=0.971)。不同年龄、季节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544,P<0.001;χ2=31.793,P=0.007)。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年份的增长,咳嗽变异性哮喘逐渐减少(χ2=43.252,P<0.001),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逐渐上升(χ2=30.431,P<0.001)。
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是2014—2023年兰州地区0~14岁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在多病因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合并感染后咳嗽是其首位原因。年龄与季节会影响本地区儿童慢性咳嗽构成。随着年份变化,咳嗽变异性哮喘逐渐减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与危险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
利用Meta分析探讨国内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采用Mesh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在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后协商确定纳入研究,研究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AHRQ)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文献33篇,近视儿童青少年768 813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为58%(95%CI=54%~62%),其中女性(OR=1.41,95%CI=1.21~1.64)、高中(OR=3.59,95%CI=1.17~10.97)、高年级(OR=1.53,95%CI=1.33~1.77)、城市(OR=2.12,95%CI=1.29~3.48)、父母一方或均近视(OR=1.88,95%CI=1.78~1.99;OR=2.45,95%CI=1.97~3.06)、超重或肥胖(OR=1.74,95%CI=1.63~1.85)、读写姿势错误(OR=1.35,95%CI=1.14~1.60)、躺着或趴着看书或电子屏幕(OR=1.17,95%CI=1.03~1.33)、每天终端视屏使用时间>2 h(OR=1.29,95%CI=1.15~1.4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1.41,95%CI=1.10~1.80)、平均每天睡眠时间≤8 h(OR=1.71,95%CI=1.28~2.30)、过去1周参加文化类补习班时间≥2 h(OR=1.27,95%CI=1.12~1.42)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危险因素(P<0.05);而做眼保健操(OR=0.79,95%CI=0.64~0.98)、喜食蔬菜水果(OR=0.84,95%CI=0.76~0.92)、课间休息时的活动场所为户外(OR=0.75,95%CI=0.74~0.77)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保护因素(P<0.05)。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女性、高中、城市、近视家族史、肥胖、用眼习惯及情况、睡眠时间、户外活动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危险因素,应提高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视程度,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减少近视患病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受到公众的关注,虽然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儿童用药安全,但仍存在药物适宜品种少、不合理用药等问题,亟需科学合理的儿童用药政策推动其发展。
对我国儿童用药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为未来的儿童用药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儿童用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文本挖掘法对2014—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23份儿童用药政策文件进行处理,构建儿童用药政策的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通过10个一级变量和41个二级变量对我国23项儿童用药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
23项儿童用药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5.65,PMC凹陷指数均值为4.35,包括1项优秀级政策、17项良好级政策和5项合格级政策,无完美级政策和不良政策;23项儿童用药政策在政策工具和政策受体上得分较高,在发布机构和政策时效上得分较低。
我国儿童用药政策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可从政策时效、发布机构和政策内容方面进一步完善。
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生率逐年上升,性早熟儿童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正常生活成长受到影响。目前临床对于性早熟的认识及防治措施尚不足,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性早熟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国儿童发生性早熟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于中国儿童性早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至2024-04-30。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41篇文献,总样本量为44 221例,共提取到31个影响因素。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中等质量文献20篇,高质量文献2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64)、居住城市(OR=4.13)、居住化工园区附近(OR=2.52)、母亲初潮年龄≤12岁(OR=2.37)及>12~14岁(OR=3.04)、父母学历低(OR=2.41)、父母关系不和睦(OR=4.37)、父母陪伴时长<0.5年(OR=2.05)、视屏时间>2 h/d(OR=3.07)、喜爱言情类作品(OR=5.94)、户外活动时长<1 h/d(OR=3.86)、开灯睡觉(OR=2.48)、使用成人化学用品(OR=5.36)、家中常用塑料制品(OR=2.45)、课业负担重(OR=2.63)、性早熟家族史(OR=3.23)、高BMI(OR=1.57)、睡眠时长≤8 h/d(OR=2.57)、常食用营养滋补品(OR=3.01)、高热量高脂饮食(OR=3.05)、高蛋白饮食(OR=2.47)、动物性食品(OR=3.35)、喜食甜食(OR=5.85)、含色素或防腐剂食品(OR=1.80)、瘦素(OR=5.34)、雌二醇(OR=3.32)、黄体生成素(OR=3.7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OR=2.70)、促卵泡生成素(OR=2.40)水平升高是中国儿童性早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而母亲初潮年龄>14岁(OR=0.64)、户外活动时长≥2 h/d(OR=0.73)及食用蔬菜水果≥200 g/d(OR=0.60)是中国儿童性早熟的保护因素(P<0.05)。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中国儿童发生性早熟受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饮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元影响,其中母亲初潮年龄较晚、户外活动时长越长和食用蔬菜水果≥200 g/d为保护因素。今后需要针对可控因素进行调查与干预,家庭、学校及医院可共同配合,避免或减少儿童性早熟的发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过90%慢病患儿需从儿科医疗过渡至成人医疗,且患儿所患慢病数量越多,其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迄今为止,我国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多重慢病方面,目前尚无系统完善的多重慢病儿童医疗过渡干预措施。
构建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教练慢病管理模式(简称E-Coach管理模式)的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干预模型。
于2024年4月,系统检索国内外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期相关文献,由2位研究者进行独立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后,提取并汇总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基于E-Coach管理模式的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干预模型。于2024年5—6月,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通过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以及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确定最终的医疗过渡干预模型。
共检索到1 734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汇总得到涉及干预目标、干预形式、干预对象、干预措施4个方面的36条证据。经课题组讨论初步构建的基于E-Coach管理模式的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干预模型包含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0.830,指标重要性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70(χ2=149.866,P<0.001)、0.321(χ2=154.058,P<0.001),指标可行性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66(χ2=147.396,P<0.001)、0.362(χ2=173.605,P<0.001)。最终形成的基于E-Coach管理模式的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干预模型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19项。
基于E-Coach管理模式的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干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能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儿童多重慢病医疗过渡干预工作提供指导。
目前,中国肥胖青少年数量急剧增加,青春期肥胖不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还是成年期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因素。脂代谢灵活性被视为衡量机体代谢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证实心肺耐力与脂代谢灵活性相关,但缺少在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中的研究。
探究心肺耐力在代谢异常型肥胖(MUO)青少年和代谢健康型肥胖(MHO)青少年中与脂代谢灵活性的关系。
选取参与2022—2023年深圳减肥夏令营的肥胖青少年91名,按照《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标准划分为MUO组35人,MHO组56人。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与心率表采集受试者静息代谢测试、递增负荷跑台测试的气体代谢数据和心率数据;根据心率-摄氧量关系推算最大摄氧量(VO2max);通过三阶数多项式拟合曲线求得最大脂肪氧化速率(MFO)或与之对应的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反映脂代谢灵活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VO2max与MFO和FATmax的关系。
两组肥胖青少年总体MFO为(5.54±1.37)mg·min-1·kg-1,FATmax为(4.19±0.87)MET。MUO组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水平高于MHO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MHO组(P<0.05)。调整前,MUO组的MFO低于MHO组(P<0.05);调整VO2max后,两组肥胖青少年MF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前、调整VO2max后,两组肥胖青少年FAT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B=0.077,95%CI=0.011~0.144,P=0.023)及MHO组(B=0.105,95%CI=0.027~0.182,P=0.009)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MFO呈正相关;MHO组(B=0.057,95%CI=0.003~0.111,P=0.041)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FATmax呈正相关;MUO组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MFO和FATmax并无线性关系(P>0.05)。
MUO青少年的MFO低于MHO青少年;跑步运动时,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在(4.19±0.87)MET强度即可达到MFO。心肺耐力是影响MHO青少年脂代谢灵活性的关键因素,MUO青少年可能需转变为MHO青少年,促进脂代谢灵活性提升。
儿童肺炎给全球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是预防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而目前关于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在儿童中的覆盖情况较为缺乏。
对江苏省2017—2022年出生儿童PCV13接种情况进行分析,以发现不同情况下覆盖水平的差异及原因分析,为后续提高PCV13接种率提供参考。
通过江苏省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江苏省出生儿童的基本信息以及接种PCV13信息(截至2023-12-31),包括出生日期、性别、户籍属性、接种日期、接种剂次等基本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017—2022年江苏省接种信息系统共登记出生儿童4 537 123名,其中784 220名儿童共接种2 406 974剂次PCV13,接种率为17.28%。在江苏省进行首剂接种的有697 698名,首剂接种年龄<2月龄82 503名(11.83%)、2~6月龄511 273名(73.28%)、7~11月龄26 106名(3.74%)、12~24月龄38 530名(5.52%)、2~5岁39 286名(5.63%)。常住儿童1、2、3、4剂次接种率(16.11%、14.71%、13.43%、11.50%)高于流动儿童(13.87%、12.70%、11.42%、9.52%)(P<0.05)。地区分布上,各剂次接种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南、苏中、苏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男童与女童第1剂次、第2剂次接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第3剂次、第4剂次接种率均低于女童(P<0.05)。2017—2022年出生儿童中,第1、2、3、4剂次接种率随着出生年份逐年增高(P<0.05)。不同户籍、性别、出生年份以及地区儿童PCV13首剂接种均以2~6月龄儿童占比最高,不同户籍、性别、出生年份、地区儿童PCV13首剂接种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江苏省儿童PCV13接种率为17.28%,处于较低水平,首剂接种年龄以2~6月龄占比最高,各剂次接种率随着出生年份逐年增高,为提高PCV13在目标人群中的覆盖水平,建议将PCV13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童年创伤是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血浆维生素D水平也与自杀意念相关,而目前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关于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尚不足。
探讨自杀意念与童年创伤的关系,并分析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低维生素D水平的中介作用。
以2021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抑郁障碍组(n=168),以同期招募的无精神疾病史青少年为对照组(n=89)。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抑郁量表(CES-D)、自杀意念量表(PANSI)评估童年创伤、抑郁症状、自杀意念,同时检测血浆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比较抑郁障碍组青少年和对照组青少年在自杀意念、抑郁症状、童年创伤及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各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并通过PROCESS宏程序分析抑郁和维生素D水平在童年创伤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
抑郁障碍组的PANSI得分、CTQ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障碍组的PANSI得分与CTQ总分、CES-D得分、25(OH)D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对照组的PANSI得分与CTQ总得分、CES-D得分存在相关性(P<0.05);与25(OH)D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抑郁障碍组的CES-D得分和25(OH)D水平在CTQ总得分和PANSI得分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61.8%和5.3%;在CTQ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和PANSI得分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58.9%和6.5%;在CTQ情感忽视分量表得分和PANSI得分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67.2%和5.6%;在CTQ躯体忽视分量表得分和PANSI得分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92.2%和7.8%。对照组的25(OH)D水平中介效应均不显著;CES-D得分在CTQ总得分与PANSI得分之间、CTQ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和PANSI得分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CTQ情感忽视分量表得分与PANSI得分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占比为41.5%,中介效应占比为58.5%;在CTQ躯体忽视分量表得分和PANSI得分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低维生素D水平是童年创伤导致自杀意念的潜在机制。临床中针对合并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应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改善病情,提高其维生素D水平,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自杀意念的发生,提高临床预后。
急性肾损伤(AKI)至慢性肾脏病(CKD)的过渡阶段称为急性肾脏病(AKD),目前中医药干预儿童AKI进展为AKD的研究相对较少。
探究加味升降散治疗儿童AKI和AKD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选择2017年6月—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儿科收治的136例AKI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7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儿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升降散汤剂口服治疗。患儿分别在治疗7 d和14 d后,收集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14 d评价中医证候评分。AKI患儿治疗7 d后,重新评估病情。治疗3~60个月后对患儿门诊随访。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AKI患儿进展为AKD的危险因素以及AKD患儿进展为CKD 3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儿累积生存率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共纳入AKI患儿136例,男81例,女55例,年龄1~17岁,平均年龄(12.6±4.5)岁。治疗7 d后共67例患儿进展为AKD,其中治疗组患儿26例进展为AKD,对照组患儿41例进展为AKD。根据前期AKI分组和治疗结果,将AKD患儿再次分为AKD治疗亚组(26例)和AKD对照亚组(41例)。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NAG)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中医证候评分、CKD 3期比例低于对照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AKI完全恢复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AKD患儿治疗14 d后,AKD治疗亚组Scr、尿NAG酶、尿NGAL、CKD 3期、终末期肾脏病(ESRD)比例低于AKD对照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NAG酶≥9.7 U·g-1·Cr-1是AKI患儿进展为AKD的危险因素(HR=2.724,95%CI=1.886~4.519,P=0.007),中药治疗是AKI患儿进展为AKD的保护因素(HR=0.482,95%CI=0.319~0.843,P=0.008);AKD 3期是AKD患儿进展为CKD 3期的危险因素(HR=2.865,95%CI=2.213~3.619,P=0.011),中药治疗是AKD患儿进展为CKD 3期的保护因素(HR=0.665,95%CI=0.422~0.953,P=0.040)。疗程结束后,AKI治疗组进展为AKD的风险低于AKI对照组(χ2=5.343,P=0.021);随访90 d,AKI治疗组进展为CKD 3期的风险低于AKI对照组(χ2=4.623,P=0.032),AKD治疗亚组进展为CKD 3期的风险低于AKD对照亚组(χ2=7.409,P=0.006);随访结束后,AKD治疗亚组肾脏生存率高于AKD对照亚组(χ2=8.133,P=0.004)。
加味升降散可延缓AKI和AKD的疾病进程,保护肾脏功能,改善短期及远期预后。
缓解儿童健康贫困状况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本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利用SWOT理论和麦肯锡7S模型对项目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古咕丁"医疗科普培训计划的价值在于克服了目前公益组织开展项目面临的公信力不足、文化氛围薄弱、资金来源单一、无有效闭环机制等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通过建立薄弱地区医疗软硬件配套支援体系的方式实现儿童基础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完善一对一医疗补点建设和以政府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落地机制,提升低收入适龄儿童的健康水平,进一步体现了对公平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对儿童、对未来、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积极实践。
前期研究发现,青春期与睡眠的生理变化有关,且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睡眠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青少年睡眠时间少、学习压力大,容易遭受失眠的困扰,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系统梳理中国青少年失眠的评估工具和影响因素,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本研究于2022年10月开展,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5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12~18岁中国青少年失眠的有关文章,并提取文章中的作者、发表年份、地区、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工具、患病率和影响因素信息。
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文献1 440篇,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9篇,包括英文文献34篇、中文文献5篇,共涉及23项研究,样本量为62~33 692,研究类型以横截面研究为主(15项)。23项研究共使用8种失眠评估工具;1项研究提供了失眠的客观测量数据;3项研究涉及量表本土化评估或开发;共检验了5种自评工具并提供了信效度数据,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0~0.83,2周后重测信度为0.40~0.8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0.85。中国青少年失眠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包括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遗传、身体健康状况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及行为因素(运动、吸烟等)。
中国青少年失眠评估工具种类多样且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对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不足,失眠的客观测量数据匮乏,失眠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肿瘤是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不仅影响其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能力,还对患儿的健康结局有一定的影响,较少有研究探讨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关系。
探究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照顾者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因素。
于2021年5—8月在山东省三家医院采用目的抽样、2022年6—8月通过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在广东省采用整群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424名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特征调查表、健康素养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照顾者的主观回答确认是否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采用点二列相关分析检验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分析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
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在"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对健康信息的评估""与医务保健人员积极互动的能力""足够了解健康信息并知道该怎么去做"4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60±0.30)(2.76±0.34)(3.91±0.32)(4.07±0.30)分;高健康素养比例分别为56.13%、63.21%、62.97%、35.61%;"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维度得分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呈负相关(r=-0.161,P<0.01),"足够了解健康信息并知道该怎么去做"维度得分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呈正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及以上,独生子女家庭,"对健康信息的评估""与医务保健人员积极互动的能力"是照顾者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促进因素(P<0.05);"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照顾者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阻碍因素(P<0.05)。
大多数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会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受教育程度较高、独生子女家庭、对健康信息评估能力较强、与医务保健人员保持积极互动、很少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理解和支持能够促进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发生。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针对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行动,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和使用互联网搜索健康信息的能力。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容易发展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RMPP患儿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且伴有多种严重并发症。儿童RMPP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医务人员早期识别RMPP高危患儿并及时提供治疗对策。
系统评价儿童RMPP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2024-02-20以前发表的有关儿童RMPP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Stata 18.0软件对儿童RMPP发生率和预测因子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17个风险预测模型。有10篇文献进行了内部验证,仅4篇文献进行了外部验证,其中风险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0.7。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估结果显示,纳入的14篇文献均为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RMPP发生率为28.2%(95%CI=21.2%~35.1%),高热、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年龄、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是儿童RMP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儿童RMPP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但整体偏倚风险较高,且缺乏外部验证,未来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可重点关注高热、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年龄、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等预测因子。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影像学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影等,合并纵隔气肿者并不多见。大量气肿形成可严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导致明显喘憋、低氧血症,需积极处理。
分析并总结儿童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
回顾分析2022-12-01—2023-01-30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儿科住院的8例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的患儿年龄、性别、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
8例患儿年龄3岁7个月~12岁,男女比3∶5,高分辨率CT(HRCT)均显示双肺感染合并纵隔气肿。气肿多同时累及颈部及胸壁。肺部表现多种多样:胸膜下磨玻璃影、实变、树芽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支气管壁增厚及网格征等,未见大片实变及"白肺"。1例患儿合并少量胸腔积液。临床表现除有发热、咳嗽外,均有明显气促,肺部听诊干湿啰音可不显著。4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应用阿奇霉素,合并卡他布兰汉菌感染者给予头孢噻肟治疗。8例患儿均给予氧疗。1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明显气急,低氧血症,常规治疗无好转,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3 d后好转撤机。5例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3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周后复查胸部CT,纵隔气肿均完全吸收,肺部病灶明显好转。
COVID-19并发纵隔气肿者多为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儿童,婴幼儿少见。可同时合并颈部及胸壁积气。肺部病变可累及间质或实质、双肺均受累,表现形式多样。起病多有明显气急,积极氧疗。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者,要密切关注呼吸情况,积极使用IVIG,适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采用呼吸机人工辅助通气。
目前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DRE)在儿童癫痫中的占比维持在30%左右,且常合并精神发育迟滞,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DRE的诊疗仍然是神经病学的重大挑战。
分析儿童DRE的遗传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进行基因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回顾性选取2020—2022年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完善基因检测的95例DRE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基因突变阳性组(44例)和基因突变阴性组(51例)。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用药情况、发热惊厥史、癫痫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发育情况)、辅助检查[基因检测、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分析DRE的遗传病因及临床特征。
95例DRE患儿中,男55例(57.9%)、女40例(42.1%),中位发病年龄为1.00(0.50,4.00)岁,用药数量为3(2,4)种;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发病年龄小于基因突变阴性组(Z=-5.322,P=0.001);两组患儿性别、发热惊厥史、癫痫家族史、用药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40.0%)的患儿确诊为癫痫综合征,其中76.3%(29/38)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癫痫综合征占比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χ2=12.065,P=0.001)。临床发作类型多样,最常见的为2种及以上发作类型,占52.6%(50/95),其次为单一局灶性发作,占33.7%(32/95);两组DRE患儿发作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0,P=0.404)。57例患儿完善了发育筛查,其中43例(75.4%)在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33例(76.7%)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发育迟缓占比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χ2=5.728,P=0.017)。44例患儿检出变异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6.3%,其中以离子通道类变异为主,SCN1A为最常见的单基因突变。90例(94.7%)患儿VEEG检查异常,以局灶性癫痫放电为主;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高峰失律占比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χ2=7.425,P=0.006)。25例(26.3%)患儿存在结构性病因,其中基因突变阳性组12例,基因突变阴性组13例;两组DRE患儿结构性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844)。
遗传因素为儿童DRE的重要病因,提示发病年龄小、发育迟缓与遗传性病因有关,应积极早期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RE并精准治疗。
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遗尿症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目前,关于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争议,且国内外鲜见相关的系统评价。
利用Meta分析探讨国内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4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交叉核对,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进行评估,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243 53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遗尿症患病率为6.1%(95%CI=5.1%~7.2%),其中,男性(OR=1.52,95%CI=1.41~1.64)、遗尿症家族史(OR=3.46,95%CI=2.01~5.93)、便秘(OR=2.32,95%CI=1.59~3.40)、尿路感染史(OR=2.33,95%CI=1.81~3.01)、睡眠障碍(OR=2.01,95%CI=1.10~3.67)、尿频(OR=1.90,95%CI=1.43~2.52)、尿急(OR=1.67,95%CI=1.31~2.12)、尿失禁(OR=4.85,95%CI=2.78~8.45)是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危险因素(P<0.05);排尿训练(OR=0.11,95%CI=0.02~0.46)是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保护因素(P<0.05)。
中国儿童青少年遗尿症患病率较高,性别、遗尿症家族史、便秘、尿路感染史、排尿训练、睡眠障碍、尿频、尿急、尿失禁是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未来应对儿童青少年遗尿症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提高家长对遗尿症的重视,做好疾病宣教普及,减少遗尿症患病率,提高患儿及家庭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儿童血脂异常检出率逐步上升。目前针对儿童亚健康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的数据较少,缺乏临床关联性数据分析。
观察儿童中医体质与血脂代谢的变化趋势,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为后续连续监测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浦东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健康队列(SCAHC),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2 080名健康小学生(二年级、三年级)为研究对象,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昭明系统"收集学生2021年及2022年体质信息,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人体面色、舌象、症状体征、问卷信息等将儿童分为脾虚质、平和质、气郁质、虚热质、实热质5种体质(偏颇体质指除平和质外所有具有偏向的体质),抽血采集其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血脂四项信息。分析并比较不同性别儿童血脂异常率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转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
2 080名儿童中男1 122名(53.9%)、女958名(46.1%),平均年龄为(8.18±0.39)岁;血脂异常儿童522名,血脂异常率为25.09%,其中男272名(52.1%),女250名(47.9%)。2021年儿童中医体质中平和质815名(39.2%),偏颇体质1 265名(60.8%);2022年儿童中医体质中平和质764名(36.7%),偏颇体质1 316名(63.3%);2021年与2022年儿童中医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8,P<0.001)。男童的偏颇体质检出率高于女童(χ22021年=14.073,P<0.001;χ22022年=20.09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影响因素后结果显示,儿童HDL-C升高是平和质(OR=1.624,95%CI=1.258~2.097,P<0.001)、虚热质(OR=0.654,95%CI=0.499~0.858,P=0.002)发生的影响因素。
观察SCAHC队列儿童中医体质与血脂代谢变化趋势后发现,儿童HDL-C升高可促进平和质的发生,抑制虚热质的发生。
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为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促进提供理论证据。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8—2020年在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4 307名儿童在1、2、3周岁时采用上海市小儿发育筛查量表Ⅱ(DenverⅡ)进行发育筛查,将筛查出的语言发育迟缓的172名儿童作为观察组,以年龄作为配对因素,按照1∶3的比例纳入516名语言发育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出生基本特征、父母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和分娩特征以及家庭认知环境特征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
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共172名,发生率为3.99%,其中,1岁儿童57名(33.14%),2岁儿童92名(53.49%),3岁儿童23名(13.37%)。病例组儿童男性、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儿童的总体家庭认知环境及情感温暖、社会适应、语言环境和忽视环境弱于对照组(P<0.05)。儿童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低(高中以下)、家庭认知环境不良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P<0.05)。
在2岁前进行语言发育干预是有效降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率的关键。社区儿童保健医生指导优化家庭养育环境、协助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交流互动,是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有效策略,尤其要关注出生胎龄小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和亲子沟通方面的干预和指导。
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探究PER添加治疗儿童RE的疗效、可能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耐受性。
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0~18岁RE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对比PER添加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评估PER的治疗效果,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保留率,并分析PER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临床特征。
共纳入192例研究对象,PER添加治疗后,第12、24、3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6.3%(108/192)、62.1%(113/182)、69.7%(122/175),无发作率分别为19.3%(37/192)、21.4%(39/182)、24.6%(43/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1/192),主要为头晕、暴躁易怒、无力嗜睡等,末次随访药物保留率为91.1%(175/192)。PER添加治疗的RE患儿连续用药12周时,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起病年龄、抗癫痫治疗病程、起源类型、发作形式、添加PER前发作频率、联合其他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数量、生酮饮食/外科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78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67例患儿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中部)放电总有效占比较高;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以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其次为以脑白质损伤为主的患儿。
PER添加治疗儿童RE整体有效率及保留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药物耐受情况好。对于起病年龄晚、发作形式为运动性发作、局灶性起源、抗癫痫治疗病程短、联合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少的RE患儿更为有效。脑电图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颞中部)放电、头颅磁共振结果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
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正持续增加,各国制定了多个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政策来控制超重肥胖,调查营养政策的实施效果较重要。
评价学校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对6~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影响。
于2023年4月回顾性收集2017—2021年无锡市16所学校(8所学校纳入食材统一配供体系记为统一配供组,8所学校未纳入食材统一配供体系记为非统一配供组),共计104 749人次6~15岁学生BMI监测数据,体检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采用Joinpoint回归和灰色GM(1,1)模型分析2017—2021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比较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实施前后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质指数Z(BMI-Z)评分的变化以及超重率和肥胖率的趋势。
2017—2021年6~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统一配供组的学生超重(APC:1.8% vs 4.6%)和肥胖率(APC:6.9% vs 13.3%)上升速度较非统一配供组的学生低,体系实施前后,统一配供组学生与非统一配供组学生的BMI-Z评分增幅差由-0.055(95%CI=-0.108~-0.002)变为-0.195(95%CI=-0.246~-0.145)。灰色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3、2024年无锡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分别为22.02%、22.39%、22.77%,肥胖率分别为17.02%、18.50%、20.12%。
实施学校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及BMI-Z评分增幅有所减缓,该体系可能是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有效方法,需要继续实施并扩大监测面。
儿童肥胖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新挑战。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改变可通过影响机体营养吸收与代谢、诱发炎症反应及肠-脑轴的调控等机制导致儿童肥胖的发展。目前,双歧杆菌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被发现能够降低体内脂肪含量、发挥抗炎特性及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而普雷沃氏菌则与膳食纤维诱导的个体糖代谢改善密切相关。针对具有改善机体糖脂代谢作用的部分肠道菌群进行转化应用,将有助于儿童肥胖的早期防治。本文主要介绍了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参与肥胖发病的机制,重点阐述了短链脂肪酸在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肥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从肠道菌群视角干预儿童肥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目前多数研究主要以BMI作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价指标,可能低估了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水平。因此,亟需评价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水平及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提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2018—2023年上海市普陀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率变化趋势。
利用2018年、2020—2023年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分析普陀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中心性肥胖率及变化趋势。以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年龄别第90百分位数(P90)作为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界值点,将腰围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组的P90值定义为中心性肥胖。应用SPSS 22.0、SAS 1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Excel 2021进行图形绘制。
2018—2023年参加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学生共280 648人次,其中男生146 334人次(52.1%),女生134 314人次(47.9%),中位年龄为10.5(8.7,12.6)岁。2018—2023年男女生腰围整体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男=209.785、H女=373.076,P<0.001),男生由2018年的65.2(58.0,74.0)cm下降至2023年的64.8(56.9,74.0)cm,女生由60.5(55.0,67.0)cm下降至59.8(53.8,66.2)cm。2018—2023年男女生组各年份中心性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男=264.123、χ2女=448.289,P<0.001);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显示,2018—2023年男女生组中心性肥胖率整体呈下降趋势(Z趋势男=-10.974,Z趋势女=-15.218,P趋势<0.001);男生中心性肥胖率由2018年的28.8%(6 714/23 286)下降至2023年的24.6%(7 935/32 227),女生中心性肥胖率由21.9%(4 604/21 062)下降至15.5%(4 604/29 695)。男生整体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生(U=7 128 257 114.500、χ2=2 928.075,P<0.001)。男女生中心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Z趋势男=35.167,Z趋势女=6.533,P趋势<0.001)。
本研究提示普陀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中心性肥胖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男生腰围水平和中心性肥胖率较同年龄女生高;中心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干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其综合、连续、协调、便捷和经济的特点,扮演着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计划免疫以及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角色,为儿童健康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下的儿童保健服务,对于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基层机构在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准确评价基层儿童健康服务质量,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推动基层儿童健康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了解签约儿童家长对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质量的评价情况,分析质量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质量、推进儿童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以成都市某区为案例地区,2022年采用方便抽样,抽取该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样本机构,采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质量评价工具(PCAT)中文版,对样本机构签约儿童家长进行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在线问卷调查。
共完成3 631名签约儿童家长调查。样本机构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质量PCAT中文版总得分为(58.72±13.43)分。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质量PCAT得分相对较高的维度为"持续性""社区首诊(服务可及性和服务使用)"以及"服务综合性(服务提供)",而"以家庭为中心""综合性(可用服务)"和"协调性(转诊)"等维度得分相对较低。不同户籍、文化程度、平均年收入、有无熟悉的医护人员和过去1年在该中心就诊次数的调查对象PCAT中文版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户籍所在地,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有无熟悉的医护人员和过去1年在该中心就诊次数均是PCAT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案例地区签约服务模式下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质量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社区儿童健康服务综合性(可用服务)和服务协调性(转诊),推动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理念落实,关注非本地户籍儿童健康服务工作。
我国儿童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需求长期失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突出。如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存量的儿童医疗资源下实现整合和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归纳及分析了有关儿童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框架,包括儿童健康评估、早期干预、长期随访和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4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总结了可实施的儿童整合型健康服务模式,通过本综述认为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能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及高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新途径。
学龄儿童的睡眠特征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睡眠特征对学龄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龄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与其执行功能的发展又有紧密的联系。目前对于学龄儿童睡眠特征、执行功能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系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的研究较少。
探讨学龄儿童的睡眠特征、执行功能与学龄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在学龄儿童的睡眠特征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中的中介作用。
于2021-08-21—10-08,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戌小学与第四实验小学1~6年级学龄儿童516名,分别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以及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评定学龄儿童的睡眠特征、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执行功能。利用SPSS 27.0以及PROCESS 4.1插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中介的调节作用分析。
共发放问卷516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儿童CSHQ总分与BRIEF中的行为管理指数、元认知功能指数抑制及转换、情感控制、任务启动、工作记忆、计划、组织、监控因子呈负相关(P<0.001);学龄儿童SDQ总分与BRIEF中的行为管理指数、元认知功能指数抑制及抑制、转换、情感控制、任务启动、工作记忆、计划、组织、监控因子呈正相关(P<0.001)。强迫引入法最终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睡眠特征负向预测情绪和行为问题(B=-0.15,t=-5.33,P<0.01),执行功能正向预测情绪和行为问题(B=0.13,t=20.88,P<0.01);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以执行功能、行为管理指数以及元认知功能指数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在儿童睡眠特征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间均存在完全中介作用,主效应、间接效应95%CI均不包括0(P<0.001),直接效应95%CI均包括0(P>0.05)。
学龄儿童睡眠特征、执行功能与其情绪和行为存在密切关系,且执行功能在儿童睡眠特征与学龄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这一发现强调了良好睡眠对学龄儿童行为与情绪的重要性,并为提升学龄儿童执行功能和整体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干预途径。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好发于儿童期的血管炎性疾病,部分患儿会累及肾脏,临床上称为紫癜性肾炎。目前不同研究建议的干预措施不尽相同,对于相应干预措施所采用的结局指标存在较大差异。
调查分析我国紫癜性肾炎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为该领域核心结局指标集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Web of Science,收集公开发表的紫癜性肾炎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2021年6月。中文数据库采用题名或关键词结合主题词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英文数据库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检索。由两名研究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对结局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共纳入紫癜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148篇,紫癜性肾炎研究结局指标以理化指标为主,症状类指标较少。结局指标出现频次依次为临床疗效(121次,81.76%),不良反应(74次,50.00%),24 h尿蛋白(68次,45.95%),尿红细胞(43次,29.05%),复发率(20次,13.51%)。仅2篇文献明确区分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
国内紫癜性肾炎研究结局指标种类繁多,以理化指标为主,异质性较大。研究关注疗效指标而对不良反应的关注度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紫癜性肾炎临床干预性研究结局指标集,为同类研究选择结局指标及指导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证实,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与肥胖密切相关,并可能存在双向关联。有氧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可有效促进其大脑发展和认知功能,尤其是执行功能,但改善效果的量化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系统评价有氧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相关指标干预效果。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氧运动干预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包括940例超重肥胖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次有氧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超重肥胖儿童的执行功能(WMD=-6.98,95%CI=-11.89~-2.07,P=0.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次干预时长<30 min的有氧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的改善均无显著性差异(WMD=-0.84,95%CI=-9.37~7.68,P=0.85);单次干预时长>30 min的有氧运动可改善超重肥胖儿童的抑制功能(WMD=-10.50,95%CI=-19.15~-1.85,P=0.02)。进行长期运动干预(干预周期为8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可改善超重肥胖儿童干扰控制(WMD=-0.16,95%CI=-0.18~-0.14,P<0.000 01),对计划(WMD=4.20,95%CI=-8.34~16.73,P=0.51)、注意(WMD=0.41,95%CI=-12.08~12.91,P=0.95)、同步(WMD=3.93,95%CI=-8.22~16.08,P=0.53)、连续(WMD=2.48,95%CI=-9.18~14.14,P=0.68)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单次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有选择性积极影响,长周期固定频次、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超重肥胖儿童干扰控制能力,但计划、注意、同步、连续方面未产生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