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2] |
|
[3] |
牟新,周迪夷,周旦阳,等.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观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中的方法学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514-517.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苏晴,徐曜,莫睿璧,等. 脑血管病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调查的方法学质量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3,23(10):1204-1211.
|
[10] |
|
[11] |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EB/OL].(2021-08-31)[2024-06-19].
|
[12] |
WELLS G,SHEA B,O'CONNELL D,et al. 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nonrandomised studies in meta-analyses[EB/OL].(2000-07-03)[2020-06-15].
|
[13] |
|
[14] |
陈路,陈志刚,占戈. 糖尿病脑卒中与非糖尿病脑卒中的中医证候特点对照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490-493.
|
[15] |
陈茹. 回顾性分析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ICAS疗效与证候演变规律[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
[16] |
陈刚毅,曾妙玲,李显红,等. 糖尿病肾病患者生物节律紊乱的中医证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中医,2019,37(1):79-81.
|
[17] |
付翰轩. 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血管闭塞脑梗死的中医证候规律及联合化痰通络汤疗效分析[D].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
|
[18] |
高芳,扎娃,刘强,等.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大小动脉病变的证候演变规律研究[J]. 北京中医药,2013,32(7):490-493.
|
[19] |
韩芳. 病证结合早期干预方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
[20] |
黄粤,高颖,钟海珍,等. 缺血性中风合并高血糖患者急性期多时点中医证候分析及预后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4094-4098.
|
[21] |
孔德舟. 五虫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效果的回顾性观察[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
|
[22] |
李萌青. 脾虚证和非脾虚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的比较[D].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20.
|
[23] |
刘霞. 大脑中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
[24] |
庞国明,孔丽丽,庞开云,等. 基于真实世界应用和中降浊调糖饮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临床疗效回顾性队列研究[J]. 江西中医药,2022,53(10):30-33.
|
[25] |
任珊. 中风病急性期高血压病组与非高血压病组的中医证候规律对比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
[26] |
史亚楠. 中风后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演变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4.
|
[27] |
|
[28] |
|
[29] |
辛喜艳. 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
[30] |
闫赛,陈会君,谷梦宇,等.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9):2195-2197.
|
[31] |
杨小燕.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
[32] |
曾妙玲,陈刚毅. 糖尿病肾病伴生物节律紊乱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453-457.
|
[33] |
扎娃.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大小动脉病变的证候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
[34] |
占戈,袁玉娇,田园,等.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134-135,140.
|
[35] |
|
[36] |
王传池,吴珊,江丽杰,等. 1990—2020年我国冠心病中医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2):1883-1893.
|
[37] |
王永炎. 中风病科研思路方法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1984(9):1-5.
|
[38] |
任占利,范吉平.《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6):41-43,70.
|
[39] |
高颖,马斌,刘强,等.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验证[J]. 中医杂志,2012,53(1):23-25.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郭藏,谷鸿秋,王拥军,等. 国内外卒中队列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2023,35(12):1594-1598.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
[55] |
|
[56] |
赵雪,戴国华,管慧,等.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4):1863-1867.
|
[57] |
赵晖,陈家旭. 试论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 天津中医药,2008,25(6):465-468.
|
[58] |
|
[59] |
|
[60] |
马玉,惠文,邓可,等.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22(9):1055-1061.
|
[61] |
STA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nonrandomized studies in meta-analyses[J]. Eur J Epidemiol, 2010, 25(9):603-605. DOI: 10.1007/s10654-010-9491-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