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35期    刊出日期:2025-12-15
    上一期   
    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
    2025, 28(35):  0-C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35.1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
    2025, 28(35):  4385-43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82KB) ( )  

    为深入贯彻全周期康复理念,进一步规范虚拟现实(VR)技术在肿瘤相关性失眠(CRI)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与管理,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联合肿瘤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数字医疗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订《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居家康复的专家共识(2025年版)》。本共识围绕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干预机制、干预方案、干预实施流程、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估等核心方面提供规范化指导,旨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框架和多样化的可选方案,使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患者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提升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推动肿瘤康复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助力患者实现全周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热点研究
    刘瑞红, 陈凯, 李卓, 孙佐雅, 陈志远
    2025, 28(35):  4397-44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9KB) ( )  

    医学无法解释症状(MUS)是基层医疗的常见问题,其病因不明确,会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痛苦且影响医患关系。在全科医师的日常诊疗中,MUS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一个时刻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指南阐述MUS的诊疗思路,以帮助全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有效识别和管理MUS,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龚哲晰, 马力, 周家欣, 崔埔安, 林梦岚, 何仲
    2025, 28(35):  4403-44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88KB) ( )  
    背景

    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全科门诊是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全科医生的沟通能力对改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分析我国全科门诊医患沟通现状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全科门诊医患会话的特征和现状,以期为提高全科医生沟通能力、优化医患沟通策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实证支持。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家三甲医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8名全科医生,运用自然观察法,收集其于2024年5—8月的100份医患会话语料,使用医患互动分析系统对医患会话进行分类编码和量化分析,描述全科门诊医患会话主题结构,并分析话语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8 667频次的医患互动话语,其中医生8 784频次,患者9 883频次。全科门诊的医生语言主导比值为0.89,以患者为中心的对话比值为1.27,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对话比值为0.10。医生话语主题频数最多的前3位依次是生物医学信息给予(28.78%)、积极对话(25.18%)和生物医学信息索取(13.79%),而患者话语主题频数最多的前3位依次是生物医学信息给予(34.68%)、积极对话(28.45%)和社交性语言(14.82%)。医生在生物医学信息索取(P=0.001)和社会心理信息索取(P=0.003)上多于患者,而在生物医学信息给予(P<0.05)和社会心理信息给予(P<0.001)上少于患者,患者的社交性语言多于医生(P=0.003)。三甲医院全科医生的语言主导比值、生物医学信息索取、生物医学信息给予、生物医学建议指导、步骤性语言均高于社区全科医生(P<0.05),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对话比值、社会心理建议指导、社交性语言均低于社区全科医生(P<0.05);三甲医院全科患者的生物医学信息索取、生物医学信息给予和积极对话均高于社区全科患者(P<0.05),而社区全科患者的社交性语言高于三甲医院全科患者(P<0.01)。

    结论

    全科门诊医患会话中患者占据话语主导地位,会话主题以生物医学为主,"以患者为中心"程度相对良好;全科医生相较于患者的索取类话语多、给予类话语少;三甲医院全科门诊相较于社区的医生语言主导比值高、生物医学类话语多、社会心理类话语少。提示全科医生应更加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信息获取需求和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以促进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徐君, 张劼
    2025, 28(35):  4409-44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78KB) ( )  
    背景

    心率变异性(HRV)与脑梗死发生相关。然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关于HRV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HRV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的57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HRV参数包括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和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数量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RV与脑梗死的关系。依据HRV参数中SDNN水平将患者分为SDNN减低组(SDNN<100 ms)与SDNN正常组(SDNN≥100 ms),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577例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组287例,无脑梗死组29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70,95%CI=0.961~0.979,P<0.05)。SDNN减低组264例,SDNN正常组31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减低组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较正常组高(OR=4.164,95%CI=2.769~6.262,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HRV参数减低与脑梗死相关,随着SDNN减低,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增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曾明慧, 蒯文涛, 陈林, 韩家鑫, 徐连欣, 葛立颖, 代容容, 宓余强, 徐亮
    2025, 28(35):  4414-44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93KB) ( )  
    背景

    核苷(酸)类似物(NAs)已成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治疗药物,而2型糖尿病(T2DM)对其疗效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T2DM对CHB患者接受NAs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23年6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行肝穿病理检查,且为NAs初治的CHB患者350例,根据是否合并T2DM,将患者分为T2DM-CHB组和CHB组。按照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lgHBV)DNA水平、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状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最终纳入患者238例(T2DM-CHB组:n=70;CHB组:n=168)。回顾性采集患者用药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病毒学指标等数据,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5年。为评估NAs早期治疗的有效性,在抗病毒治疗启动后的第1个月和第3个月各随访记录1次。

    结果

    T2DM-CHB组患者在接受NAs治疗后,其血清lgHBV DNA水平在1、3、6个月和18个月均高于CHB组(P<0.05)。T2DM-CHB组在治疗后12、30个月和36个月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lgHBsAg)值高于CHB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患者首次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的时间存在差异(χ2=14.144,P<0.001),T2DM-CHB组和CHB组首次发生CVR中位时间分别为18.9个月和14.3个月。T2DM-CHB组在治疗后6、12、18、24、30个月的HBeAg累积清除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低于CHB组(P<0.05)。T2DM-CHB组治疗后1、3、6、12、18、24个月肝功能正常累积率均低于CHB组(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HR=0.706,95%CI=0.584~0.854)、lgHBV DNA(HR=0.624,95%CI=0.534~0.730)、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1.197,95%CI=1.017~1.409)是CHB患者首次CVR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合并T2DM影响CHB患者应用NAs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延长达到CVR和肝功能恢复的时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米凌玉, 陈连鑫, 高恒波, 王彬成
    2025, 28(35):  4421-44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96KB) ( )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作为胰岛素抵抗(IR)的替代指标,与代谢综合征及肺栓塞(PE)的发病机制相关。

    目的

    探究TyG指数与重症PE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Ⅳ)。选取该数据库中2008—2019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PE患者,根据其入ICU首日的TyG指数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主要结局指标为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包含住院死亡率和ICU死亡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探索TyG指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9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16.5)岁。整个队列的平均TyG指数为(4.95±0.41)。观察到住院死亡率为19.18%(75/391),ICU内死亡率为10.23%(40/391)。根据入院时的TyG指数,将患者分为4个四分位组(TyG指数分别为Q1:3.81~4.68;Q2:4.69~4.90;Q3:4.91~5.18;Q4:5.19~7.05),分别为98、97、98、98例。调整自变量后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TyG指数升高,PE患者住院死亡风险(HR=4.14,95%CI=1.40~12.28,P=0.010)、ICU死亡风险(HR=6.45,95%CI=1.27~32.60,P=0.024)均增加。相较于Q1,TyG指数位于Q4的PE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增加(HR=4.17,95%CI=1.33~13.03,P=0.014)。RCS结果显示,随着TyG指数的升高,住院死亡率和ICU死亡率呈线性增加(P非线性值分别为0.833、0.669)。

    结论

    重症PE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与TyG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提示TyG指数可作为预测住院及ICU死亡风险有价值的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倪明珠, 王莉, 许珍晶, 石桥, 侯志峰
    2025, 28(35):  4430-44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05KB) ( )  
    背景

    Wilson病(WD)患者炎症水平增高且与认知损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介导认知障碍的重要炎症机制,但其关键分子在WD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WD伴MCI患者血清RAGE/NF-κB通路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MCI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4年1月—2025年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23例WD伴MCI患者为WD-MCI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的本院体检健康者23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波士顿命名测试第二版(BNT-2)、画钟测试(CDT)、连线测试-A(TMT-A)、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分别对患者的整体认知状态和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血清RAGE/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血清RAGE水平及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分析血清RAGE水平、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WD-MCI组MMSE、HVLT、BNT-2、CDT评分均降低,TMT-A、IADL评分均升高(P<0.05)。WD-MCI组血清RAGE水平、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RAGE水平及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与MMSE(r值分别为-0.866、-0.729)、HVLT(r值分别为-0.721、-0.728)、BNT-2(rs值分别为-0.381、-0.382)、CDT(rs值分别为-0.788、-0.709)评分呈负相关,与TMT-A(r值分别为0.774、0.524)、IADL(rs值分别为0.433、0.376)评分呈正相关(P<0.05)。

    结论

    WD伴MCI患者血清RAGE/NF-κB通路关键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显著正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霍兴霄, 孙松朋, 龙俊红, 梁隆雨, 褚洪川, 周阳洋, 刘彦, 刘甲鑫
    2025, 28(35):  4435-44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3KB) ( )  
    背景

    痔病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注射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关于注射治疗的应用深度、规范应用情况等方面的全国性数据较为缺乏,因此有必要开展此项调查研究。

    目的

    探究当前痔注射治疗在中国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规范性应用情况、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未能开展的原因。

    方法

    于2022年7—11月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肛肠疾病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发布线上问卷,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共37个问题,包括人口学资料、治疗痔的方法、注射治疗的应用情况、并发症等问题,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共回收335份问卷,有效问卷312份(有效回收率为93.1%)。有293名(93.9%)医生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153名(54.2%)医生实施500例以上的注射治疗,且不同医院级别、医院性质、医院类型的肛肠医生开展注射治疗的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293名(93.9%)、263名(84.3%)医生认为注射治疗适合于治疗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对于Ⅰ、Ⅱ度内痔,硬化剂注射占比分别为55.4%(173/312)、79.2%(247/312)。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局部麻醉229例(73.4%)和腰麻145例(46.5%)为主。有280名(89.7%)应用过消痔灵注射液,占硬化剂使用首位;有201名(64.4%)选择单次治疗3个痔核,对于肛门前部的痔核,有140名(44.9%)医生认为可以予以注射,172名(55.1%)医生认为不应该予以注射硬化剂。剂量分析显示消痔灵单处注射集中于1~5 mL,占比80.7%(92/114),低剂量(0~3 mL)方案占56.7%(59/104);尽管有233名(74.7%)认可单独注射的治愈性,但227名(88.8%)临床实践仍联合术式,其中痔切除术占64.7%(202/312)。单独注射的1年复发率<10%评估达90.3%(233/258),但5年评估下降至58.9%(146/248);采用注射治疗的患者中,肛门疼痛134例(42.9%)、尿潴留90例(28.8%)、注射部位硬结182例(58.3%),为常见并发症,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肛周脓肿(5.1%,16例)、败血症(1.3%,4例)及直肠穿孔(1.6%,5例)。未开展注射治疗的主要原因,15名(35.7%)认为是医院管理因素、9名(21.4%)认为是价格问题、8名(19.0%)对疗效质疑、6名(14.3%)认为药品短缺。

    结论

    痔注射疗法在中国已获肛肠科医生广泛认可与应用,93.9%的医生开展此疗法,超54.2%的医生操作超500例,且普及度在各级各类医院中无显著差异。至少55.4%的医生能规范掌握适应证(Ⅰ~Ⅱ度内痔更倾向于采用注射治疗)。消痔灵为最常用硬化剂,一次多注射3处痔核。痔注射疗法疗效确切,90%医生报告1年复发率<10%,长期复发率数据支持其可靠性。近90%医生倾向联合其他术式,反映对单独注射信心不足,需明确器械治疗"减轻症状"的目标并加强医患沟通。痔注射疗法作为安全有效的痔病管理手段适合全国推广,但需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与并发症防控体系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荟雨, 徐紫燕, 李玉红
    2025, 28(35):  4442-44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21KB) ( )  
    背景

    泌乳启动延迟(DOL)是纯母乳喂养率降低的重要原因。膳食炎症指数(DII)已被证实与各种不良健康结局有关,但与DOL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了解孕晚期女性DII水平,探究其对DOL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规产检的孕晚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追踪至产后72 h,采用产妇自感乳胀法确定是否为DOL人群。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孕产相关信息;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表(FFQ)收集膳食摄入信息,并计算DII;采用分娩和产后资料调查表收集分娩和产后相关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DII和DOL的关系并对年龄、孕前BMI和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共发放问卷228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有效回收率为95.2%。其中68人(31.3%)发生DOL。DOL产妇和非DOL产妇在孕次、孕期睡眠质量、妊娠期增重、产后是否有母婴分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三分位数法将DII分为低、中、高3组,高DII组孕妇DOL发生率高于中DII组和低DII组(P<0.01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DII组发生DOL的风险是低DII组的2.817倍(95%CI=1.244~6.381,P=0.013)。在年龄<35岁、孕前BMI<24.0 kg/m2的妊娠晚期女性群体中,高DII组的女性发生DOL的风险分别是低DII组女性的3.144倍(95%CI=1.346~7.344,P<0.05)、2.666倍(95%CI=1.072~6.630,P<0.05)。

    结论

    DII和DOL之间存在相关性,较高的DII会增加DOL发生风险,尤其是年龄<35岁和孕前BMI<24.0 kg/m2的孕晚期女性群体。妇幼保健人员应对孕妇群体进行个性化饮食指导,增加抗炎饮食的摄入量以降低DOL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倩梅, 缪卡莉, 钟永鸣, 张辅满, 张哲, 李成贻
    2025, 28(35):  4449-44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2KB) ( )  
    背景

    AXL/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信号通路靶向药物是目前肿瘤药物研究的新热点,但Gas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尚存在争议。

    目的

    探讨Gas6和AXL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Gas6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2022年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乳腺外科的6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Gas6及AXL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二者及Gas6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收集GEPIA2.0、UALCAN、METABRIC数据库中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Gas6和AXL基因表达数据进行补充验证;收集METABRIC数据库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平台不同乳腺癌亚型患者的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Gas6表达水平对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影响。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Gas6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癌旁组织(P<0.001);乳腺癌组织中AXL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基于数据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乳腺癌总人群和4种亚型患者中Gas6和AXL mRNA表达呈正相关(rs=0.480,P<0.001),且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原发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化疗、区域淋巴结分期患者Gas6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总人群及Luminal A亚型患者的癌组织Gas6 mRNA高表达组的OS和RFS均高于低表达组,且Luminal B亚型患者的癌组织Gas6 mRNA高表达组RFS高于低表达组(P<0.05)。

    结论

    肿瘤细胞来源的Gas6高表达是浸润性乳腺癌有利的预后因素,在乳腺癌中靶向Gas6及其受体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针对与免疫疗法结合使用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宋欣芫, 常文秀, 张文玉, 杨婷婷, 王恺
    2025, 28(35):  4457-44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68KB) ( )  
    背景

    早期准确预测罹患终末期肾病(ESRD)的风险对医疗决策至关重要。在慢性肾脏病(CKD)领域,已有研究报道多种因素和前2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百分比对ESRD发展的影响。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通常依赖于专家经验、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有限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度的健康数据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显著提升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

    目的

    基于多种算法探究2年临床参数平均水平和2年内eGFR变化率对CKD发展至ESRD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数据集来自2008—2014年日本帝京大学医院的日本CKD群体回顾性队列,700例患者入选研究队列。基于该队列获取两个数据集,分别是基线数据集和2年时间平均数据集。使用逻辑回归(LR)、多层感知机(MLP)、支持向量机(SVM)、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预测患者是否会在数年后达到ESRD,并得出概率。从数据和算法两个层面平衡数据集,使用对比试验证明医学上的意义。

    结果

    将LR、MLP、SVM、XGBoost作为基准模型,对比试验表明,CNN模型表现最佳,准确率为94.8%,精确率为80.3%,召回率为78.2%,F1分数为78.4%。5个模型在2年时间平均数据集上的评价指标明显高于基线数据集上的指标,尤其是召回率。此外,包含2年内eGFR下降率变量的模型优于不包含该变量的模型。在解决数据集类别不平衡的问题后,召回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结论

    研究证明基于CKD数据集的CNN模型可以指导医护人员做出更佳的临床治疗决策,前2年临床参数的平均水平和2年内eGFR下降百分比对预测透析事件具有重大意义,前2年的综合管理对于推迟发生ESRD至关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田佳庆, 彭鹏, 韦雨柔, 肖方骏, 何宪顺, 林锟, 陆舜, 何敏聪, 刘良燕, 魏秋实
    2025, 28(35):  4464-44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9KB) ( )  
    背景

    股骨头坏死(ONFH)是一种临床难治性骨科疾病,发病率较高,预后差。目前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ONFH的"金指标",但其检查流程烦琐,费用较高,无法作为常规筛查的工具。因此,亟待研发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用于ONFH的诊断。

    目的

    研究ONFH患者血清胱抑素A(CSTA)水平,评估其作为ONFH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5—1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21例ONFH患者为试验组,同期招募3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血清和股骨头组织样本,其中股骨头组织样本包括试验组17例ONFH患者和同期因股骨颈骨折手术的6例患者(FNF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查血清CSTA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并使用CT扫描检测骨微结构;采用Trap染色评估不同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分化能力;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评估骨组织CSTA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CSTA水平与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STA对ONFH的预测价值。

    结果

    血清CSTA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ARCO Ⅱ ~ Ⅳ期患者血清CSTA水平高于对照组,ARCO Ⅱ期低于ARCO Ⅲ期,ARCO Ⅲ期低于ARCO Ⅳ期(P<0.05);HE染色结果显示,ARCO Ⅱ、Ⅲ、Ⅳ期空骨陷窝率高于FNF组,ARCO Ⅲ、Ⅳ期高于ARCO Ⅱ期(P<0.05);C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RCOⅡ、Ⅲ期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梁数量(Tb.N)低于FNF组,骨小梁分离度(Tb.Sp)高于FNF组(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ARCOⅡ、Ⅲ期Trap阳性细胞区域面积高于FNF组,且ARCOⅡ期高于ARCO Ⅳ期(P<0.05);骨组织CSTA检测结果显示,ARCO Ⅱ、Ⅲ和Ⅳ期CSTA表达高于FNF组,且ARCO Ⅳ期高于ARCO Ⅱ期(P<0.05);血清CSTA水平预测ONF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 (P<0.001),灵敏度为78.79%,特异度为95.24%。

    结论

    CSTA蛋白可通过调控破骨细胞的形成来影响股骨头内坏死骨的修复,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CSTA表达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公共卫生研究
    苏宁, 刘平平, 郭宇濛, 芦明月, 朱瑞, 于建平
    2025, 28(35):  4473-44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82KB) ( )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传染病防控体系的网底,对城市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经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防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有所提升,但缺乏评估,未来改进的方向尚不明确。

    目的

    评估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基层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2年,分别对北京市愿意配合调查的334、354、405、40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定量打分方法,从发热筛查哨点设置情况(20分)、常见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30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50分)3个方面测量各机构的传染病防控能力。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比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9—2022年传染病防控能力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因素。

    结果

    2019—202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位传染病防控能力得分分别为50(43,60)、63(43,70)、70(50,80)、70(50,80)分,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机构类别、是否设置预防保健科、是否具备P2实验室、实际在岗人数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防控能力高于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b(95%CI)=18.94(15.73~22.15),P<0.05],设置预防保健科机构的传染病防控能力高于未设置的机构[b(95%CI)=6.50(4.00~9.01),P<0.05],具备P2实验室机构的传染病防控能力高于不具备的机构[b(95%CI)=2.59(0.62~4.55),P<0.05],实际在岗人数多的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更高[b(95%CI)=0.05(0.03~0.07),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逐年提升,主要受机构类别、预防保健科设置、P2实验室设置及实际在岗人数等因素影响,建议持续投入并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思琪, 陈雪晖, 王奕婧, 刘璐, 李梦宇, 王竞波, 刘刚, 尤莉莉
    2025, 28(35):  4479-44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76KB) ( )  
    背景

    自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各项服务,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进展也不同。深圳市作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信息化技术位于全国城市前列。

    目的

    梳理并总结深圳市2017—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进展与趋势,为进一步推进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7月—2023年4月,收集2017—2022年深圳市项目投入、项目执行和项目效果3个维度共计5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指标,分析各指标在2017—2022年的变化趋势。

    结果

    (1)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际到位经费从2017年的80.71元增加到2022年的144.86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总数由9 992人增长到13 758人,公卫医师占基层医务人员比例从5.39%提高到5.94%。(2)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新生儿访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早孕建册率、产后访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肺结核患者规范服药率、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6.27%、0.32%、2.61%、1.06%、0.07%、0.62%、8.34%、2.11%、0.51%、9.53%、5.01%,而健康档案使用率、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从2017年的77.40%、72.48%、72.09%降低至2022年的36.58%、64.14%、66.32%。(3)居民健康素养具备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3.75%、15.86%、5.35%,且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71%、-4.25%、-1.63%;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从2017年的70.84%、67.41%下降至2022年的69.33%、60.82%,剖宫产率、出生缺陷发生率、低出生体重率、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5岁以下儿童肥胖率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0.74%、1.87%、3.97%、3.85%、11.03%、33.50%。2018—2022年群众知晓率从86.26%下降至68.77%,居民满意度从88.51%增加至91.00%。

    结论

    深圳市2017—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显著成效,组织管理和财政支出不断加强,主体责任得到落实,人力资源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群覆盖面广,健康教育效果初显,然而档案利用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推进"老高糖"项目管理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获得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适宜技术研究
    张卉, 骆苗苗, 于晓杭, 林欣, 冶丽娜, 唐璇, 李加学, 谢欣宇, 赖力, 冯燕, 刘永辉, 陈卫刚
    2025, 28(35):  4487-44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16KB) ( )  
    背景

    我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居全球首位,早期发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目的

    探讨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在食管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政府卫生部门制定更有效的癌症防控政策及公共卫生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5年1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第十师北屯医院、第三师总医院喀什院区、第二师库尔勒医院、第四师医院、第七师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三师总医院图木舒克市院区等9家新疆地区医院行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细胞学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者261例。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结合内镜下形态学表现,将受试者分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n=34)、反流性食管炎组(n=150)、食管黏膜未见异常组(对照组,n=77)。评价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细胞学检查在不同人群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

    细胞学检查结果:癌细胞4例,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27例,鳞状上皮内低级别病变12例,非典型鳞状细胞101例,鳞状细胞增生/炎细胞111例,无上皮内病变及恶性细胞6例。内镜及病理活检结果:鳞状细胞癌/腺癌细胞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非典型鳞状细胞20例,炎细胞15例,区域水肿/细胞增生115例,正常细胞77例。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中筛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67.53%,阳性预测值为56.14%,阴性预测值为96.30%,总符合率为75.68%。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和反流性食管炎组中筛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42.00%,阳性预测值为26.89%,阴性预测值为96.92%,总符合率为51.63%。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安全性高(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可接受性高(视觉模拟量表平均分为1.3分),93.9%(245/261)患者表示愿意接受此方法进行食管病变的复查。

    结论

    新型食管细胞收集器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减少不必要的内镜检查,且具备操作简单、高效、安全、患者可接受性高等特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仲平, 黄锐波, 林暌清, 虞欣欣, 钟丽萍, 陈树冰, 郑劲平, 高怡
    2025, 28(35):  4494-45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1KB) ( )  
    背景

    肺弥散功能仪器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肺疾病的诊疗决策,但仪器长期使用后存在性能漂移和测量误差。目前,临床多采用日常定标筒校准和生物人验证,由于其敏感性不足,难以发现仪器的潜在误差,因此亟需探索更为精准、客观的仪器质量评估方法。

    目的

    采用标准弥散功能模拟器来模拟受试者人体进行一口气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检查,检测肺弥散功能仪器的准确性,并根据测试结果对仪器的误差原因进行校正,观察校正后的结果和维持的时间,然后结合生物人验证探讨这种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21年3—7月,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肺功能室对4台肺弥散功能仪进行测试。采用标准弥散功能模拟器(5560型,Hans Rudolph,Inc,美国),使用3种一氧化碳浓度(0.08%、0.10%、0.13%)的混合气和3种吸入容积(1.5、3、4.5 L)分别组合,模拟受试者进行一口气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测试,以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试值与目标值的绝对误差<2 mL·min-1·mmHg-1为可接受范围,检测4台肺弥散功能仪(2种品牌各2种型号)的准确性并作为基线,同时分析仪器误差来源。然后根据误差进行相应的校正,比较校正前后和3个月内仪器准确性的变化,同时结合生物人验证,观察不同仪器之间测量的差异。

    结果

    50%(2/4)的仪器在基线状态下的DLCO平均绝对误差>2 mL·min-1·mmHg-1。各仪器的误差来源不一,可能是仪器配件损坏、操作方法错误、定标筒漏气等原因;在对误差进行相应的校正后,所有仪器的DLCO平均绝对误差均<2 mL·min-1·mmHg-1P<0.001),且能维持3个月的时间。校正后,不同仪器间生物人测量的差异减小,尤其是DLCO测量的极差和变异系数(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长时间使用的肺弥散功能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仪器间测量的差异较大。采用模拟器对肺弥散功能检查仪器进行质量评估的方法有效、可行,能够评估仪器的准确性且弥补日常校准的不足,建议定期使用模拟器进行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吴苗苗, 李鹏飞, 徐林慧, 康丽华, 季敏, 王勇, 管怀进
    2025, 28(35):  4501-45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64KB) ( )  

    乳酸化修饰是由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与赖氨酸残基共价耦联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组蛋白乳酸化和非组蛋白乳酸化修饰。目前,研究发现其主要通过调控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以及亚细胞定位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内多器官的乳酸代谢紊乱,在近期研究中发现其介导的乳酸化修饰能够参与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旨在综述乳酸化修饰在年龄相关性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怡, 程金湘, 赵显超, 任佳封, 张丽萍, 董孟龙, 林志烽, 宿长军
    2025, 28(35):  4511-45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09KB) (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异态睡眠,主要表现为快速眼动(REM)期出现肌张力失弛缓和梦境演绎行为,常对患者及其床伴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是否存在明确的RBD诱发因素,可将其分为特发性RBD和继发性RBD,后者常与发作性睡病、自身免疫性和炎性疾病及药物使用有关。近年来已经陆续有病例报道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及少数其他药物可诱发或加重药物相关的RBD。本文主要对药物相关的RBD进行系统回顾,并总结其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