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26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专项研究报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
    尤莉莉, 刘远立
    2022, 25(26):  3203-32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95KB) (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政府针对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全体人群为对象,从国家层面做出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2019年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10周年,本文基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十年效果评估项目,从全民健康覆盖、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重大制度性创新四个方面,总结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意义;同时,梳理出项目取得成功的几项主要经验,包括: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稳步提高的财政支持力度、项目实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倡和鼓励因地制宜的地方探索、坚持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五个方面;从历史性视角,通过对由中国政府主导的这一重大惠民工程的成果加以总结,以期向国内外展示新时期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中国道路、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尤莉莉, 赵金红, 陈新月, 杨凌鹤, 刘美岑, 潘钰婷, 张思琪, 刘远立
    2022, 25(26):  3209-32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43KB) ( )  
    背景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中国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是迈向全民健康覆盖的中国实践,2009年该项目在全国铺开,覆盖面和影响力之大,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首屈一指;回顾并总结该项目十年发展进程,明确成效,有利于促进项目的持续发展。

    目的
    梳理并总结全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过去十年(2009—2019年)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方法
    通过函调收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监测数据(2009—2016年),分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平台监测数据(2017—2019年),以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0—2020年)相关指标,从供方角度分析十年间全国基本公共卫生各项服务的覆盖情况。2019年11—12月,在浙江省、山西省、重庆市开展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十年评估居民调查,从需方角度调查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自评获益率等情况。

    结果
    十年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的各类服务项目的覆盖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健康档案建档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使用率分别从2009年的48.78%、35.07%、22.14%上升至2019年的88.25%、86.82%、55.34%,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6.41%、10.92%、15.62%;(2)全国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累计约63.11亿份,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次数约3.37亿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累计参加人数达11.44亿人;(3)截至2019年,全国管理在册的高血压患者约1.09亿人,糖尿病患者约3 135.71万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十年间分别增长了29.28%、27.25%,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群的血压、血糖控制率十年间分别增长了16.84%、24.69%,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3.28%、5.56%,东、中、西部地区各项指标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4)孕产妇早孕建册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和系统管理率分别增长了6.06%、4.60%、7.79%和9.40%,新生儿访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的十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4.09%、17.82%,平均年增长率为1.74%、2.30%;2019年,全国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67.41%,较2009年增长26.23%,平均年增长率为5.96%;老年人和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00%、12.97%;(5)居民预防接种建证率和各类疫苗接种率均稳定在90%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2019年达89.17%,肺结核患者管理率及肺结核患者规范服药率自2015年以来均稳定在95%以上;(6)2019年参与调查的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为85.4%,服务利用率为98.7%,重点人群的服务满意度均在90%以上,自评服务获益率均在85%以上;(7)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机构数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医护比、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均逐年上升。

    结论
    十年来,作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卫生各服务项目人群覆盖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服务广覆盖的目标基本达成,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水平提升明显,健康管理效果显现,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实施是向"全民健康覆盖"目标迈进的重要举措。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尤莉莉, 陈新月, 杨凌鹤, 赵金红, 潘钰婷, 张思琪, 刘远立
    2022, 25(26):  3221-32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22KB) (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开展十余年。因此评估该项目实施十年(2009—2019年)的效果和尚存的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义重大。本文参照Donabedian质量理论,从项目目标、项目内容、运行机制、实施过程、产生效果等方面,总结并分析当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从六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为:基于科学论证,动态调整项目;建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适时修订项目规范,促进服务提质增效;逐步推进以效果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作用,加强服务协同;建立科学、长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测机制。以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缪莹, 汪宇, 晏丕军, 白雪, 陈攀, 万沁
    2022, 25(26):  3232-32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62KB) ( )  
    背景 近几十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2大原因;胰岛素抵抗及肥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在其中的作用,而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与肥胖指标结合后是否能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TyG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10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泸州地区(茜草社区、小市社区、龙马潭社区、宝来桥社区、大山坪社区、鱼塘社区)9 4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其中包括TyG及其肥胖结合指标〔TyG-腰围(WC)、TyG-腰围身高比(WtHR)、TyG-体质指数(BMI)、TyG-腰臀比(WHR)〕,并于2016年6—11月进行5年随访,2021年4—6月进行10年随访;截至随访结束,通过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信息判断该研究队列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依据基线TyG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1、2 352、2 352例;依据基线TyG-WC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t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9、2 349、2 348、2 348例。依据基线TyG-BMI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3、2 343、2 342、2 3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及TyG-WC、TyG-WtHR、TyG-BMI、TyG-WHR与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随访10年,9 406例中老年人中新发缺血性脑卒中52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6%。在调整了多项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第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69,95%CI(1.007,2.437),P=0.046〕;TyG-WC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WC第2四分位组:OR=1.467,95%CI(1.010,2.131),P=0.044;TyG-WC第3四分位组:OR=2.012,95%CI(1.270,3.187),P=0.003;TyG-WC第4四分位组:OR=2.132,95%CI(1.119,4.063),P=0.021〕;TyG-BMI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BMI第2四分位组:OR=1.481,95%CI(1.071,2.048),P=0.018;TyG-BMI第3四分位组:OR=1.548,95%CI(1.066,2.247),P=0.022;TyG-BMI第4四分位组:OR=1.705,95%CI(1.054,2.759),P=0.030〕。结论 10年随访结果示,随着TyG-WC、TyG-BMI升高,泸州地区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TyG-WC、TyG-BMI或可成为预测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苏阿芳, 王银洁, 王凤飞, 赵秀娟, 辛英瑛, 陈朔华, 朱国玲, 王珊, 蒋晓忠, 张杰, 吴寿岭
    2022, 25(26):  3240-32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36KB) ( )  
    背景

    近年来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是否增加AP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TG)是否影响AP的发病风险尚无定论。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TG资料完整的非肥胖人群为观察队列,研究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3组。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发病率曲线图并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G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02 358例,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Q1(TG≤0.96 mmol/L)、Q2(0.96 mmol/L<TG<1.52 mmol/L)、Q3(TG≥1.52 mmol/L)组,分别为34 288、33 689、34 381例。3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9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平均随访(12.8±2.4)年,共新发AP 316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2.41例/万人年。3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82例/万人年、2.22例/万人年、3.17例/万人年,AP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33%、2.85%、4.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Q1~Q3组AP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P<0.001)。以Q1组为参照,进一步校正了性别、年龄、HDL-C、TC、吸烟、饮酒、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后,Q3组发生AP的HR为1.66〔95%CI(1.25,2.19)〕。在模型3的基础上,排除随访1年内发生的AP病例,校正因素与模型3相同,Q3组发生AP的HR为1.68〔95%CI(1.25,2.24)〕。

    结论

    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1.5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元慧, 汤冬玲, 张平安
    2022, 25(26):  3246-32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69KB) ( )  
    背景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脓毒症的关键,但目前临床缺乏简便、快速、有效诊断脓毒症的检查指标。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基因检测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同期113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非脓毒症组,9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将脓毒症患者依据休克情况分为非休克亚组和合并休克亚组。收集并分析三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别测定三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和血清PCT水平;评估非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的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分析两组间感染病原和感染部位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PCT单独与联合检测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三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WBC、NEU、ALT、AST、DBiL较非脓毒症组、对照组均升高(P<0.05);脓毒症组RBC、Hb、HCT、PLT较非脓毒症组、对照组均降低(P<0.05)。非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qSOF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8,P=0.002)。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感染最多的病原微生物均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多的部位均为肺;两组感染病原、感染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3)。脓毒症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和PCT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1);非脓毒症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和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和其他病原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分别为0.154(0.302)、0.139(0.493)、0.119(0.206)和0.151(0.336),脓毒症组4种感染病原患者TLR4 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378,P=0.945)。非休克亚组(35例)和合并休克亚组(75例)患者TLR4 mRNA水平分别为0.118(0.323)和0.210(0.330),两亚组TLR4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73,P=0.026)。TLR4 mRNA单独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813时,对应的截断值为0.056,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8.97%,约登指数为0.489 7;血清PCT单独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818时,对应的截断值为0.070 μg/L,灵敏度为87.63%,特异度为75.94%,约登指数为0.635 6;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888时,灵敏度为68.04%,特异度为93.10%,约登指数为0.611 4。

    结论

    脓毒症患者多项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存在异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PCT可作为脓毒症的辅助诊断指标,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涵雯, 王耀献, 吴巧茹, 张佳乐, 闫润泽, 王晓娜, 王珍, 孙卫卫
    2022, 25(26):  3252-32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45KB) ( )  
    背景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然而DKD起病隐匿,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后进展迅速,当肾功能明显受损后,常规治疗难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探究能够延缓晚期DKD疾病进展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王耀献教授针对DKD晚期浊毒与癥瘕为主的病机特点,提出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目的

    以"伏热"理论和"肾络癥瘕"理论为基础,探讨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2016—2020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就诊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泄浊消癥法作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泄浊消癥法治疗。观察周期为24周,分别于0、4、12、24周时检测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TP)、总胆固醇(TC),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中医症状积分;于0、12、24周时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记录试验期间记录不良事件,评价安全性。

    结果

    本研究共5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23例。时间对两组受试者eGFR、Scr、BUN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与时间对两组受试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发现,相较于0周,对照组在24周时Scr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升高,在12周和24周时BUN水平升高(P<0.05);相较于0周,试验组在4周时eGFR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24周时试验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Scr、BUN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4%(5/23),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

    结论

    在晚期DKD治疗中,泄浊消癥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在延缓eGFR降低,减缓Scr、BUN水平升高,保护肾脏功能,降低热证积分,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金发, 宋文灿, 郑中显, 鲍瑜, 华高艳, 蔡清, 侍伟伟, 章秀芳, 张建华, 童舟, 夏国安, 刘飞, 刘林涛, 肖克胜
    2022, 25(26):  3258-32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31KB) ( )  
    背景

    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类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较高的有效率,我国已获批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应用时间相对较短。

    目的

    探讨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池州市4家医院(池州市人民医院、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东至县人民医院、石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其均初始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同时联用卡瑞利珠单抗静脉滴注。评估患者治疗1、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疾病出现进展、全因死亡或2021-08-31。统计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86例患者中无因严重毒副作用退出研究者。患者治疗1、3个月总缓解率(ORR)分别为58.14%(50/86)和65.12%(56/86),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6.74%(66/86)和82.56%(68/86)。截至2021-08-31,8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共35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95%CI(5.18,11.8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5%CI(8.97,15.97)〕个月。86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52例(60.47%)〕、继发性高血压〔31例(36.05%)〕、手足综合征〔18例(20.93%)〕和蛋白尿〔12例(13.95%)〕,其中胃肠道反应〔6例(6.98%)〕、继发性高血压〔2例(2.33%)〕和手足综合征〔1例(1.16%)〕出现3~5级毒副作用。

    结论

    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良好,毒副作用相对可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艳, 王昆仑, 杨晖, 赵二江, 李炳旭, 李胜磊, 董小滔, 袁翎
    2022, 25(26):  3263-32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63KB) ( )  
    背景

    仅有少量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总体疗效不令人满意。因此,选择有效的预后观察指标十分重要。

    目的

    探讨乳酸脱氢酶(LDH)预测晚期ESCC患者免疫治疗的预后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晚期ESCC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回顾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收集患者免疫治疗第8周LDH水平。随访截至2021-08-31,记录随访结果。观察死亡情况、患者疾病缓解情况,并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基线LDH水平患者PFS、OS生存曲线以进行生存分析,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晚期ESCC患者免疫治疗PFS、OS的影响因素。

    结果

    44例患者中基线LDH低水平(基线LDH<200 U/L)者28例,基线LDH高水平(基线LDH≥200 U/L)者16例。基线LDH低水平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基线LDH高水平患者(χ2=8.522,P=0.013)。44例患者中病情进展(PD)8例,无PD患者36例。PD患者?LDH(治疗过程中LDH的变化)高于无PD患者(t=2.394,P=0.021)。截至2021-08-31,9例(20.5%)患者存活;中位PFS为6(2,11)个月;中位OS为11(7,18)个月。基线LDH低水平与基线LDH高水平患者PFS、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90、12.327,P值分别为0.009、<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LDH水平是晚期ESCC患者免疫治疗后PFS的影响因素〔HR=2.686,95%CI(1.274,5.664),P=0.009〕;基线LDH水平〔HR=17.440,95%CI(2.254,134.962),P=0.001〕、血红蛋白〔HR=0.005,95%CI(<0.001,0.120),P=0.001〕、单核细胞计数〔HR=0.066,95%CI(0.008,0.525),P=0.010〕是晚期ESCC患者免疫治疗后OS的影响因素。

    结论

    基线LDH可作为晚期ESCC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的预测指标,且基线LDH低水平者有更好的PFS及OS。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魏君香, 米阳, 罗肖, 贺译平, 李志斌, 计静
    2022, 25(26):  3270-32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12KB) ( )  
    背景

    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可能对仅空腹血糖升高未重视,导致妊娠期血糖管理不佳,而这种情况是否会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待研究。

    目的

    探究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产前检查的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411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随访至分娩,并根据最终分娩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和无不良妊娠结局组。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411例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GDM孕妇中157例(38.2%)接受妊娠期规范化血糖管理并达标,88例(21.4%)接受妊娠期规范化血糖管理但未控制达标,166例(40.4%)未接受血糖管理;323例(78.6%)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结局组),88例(21.4%)妊娠结局良好(无不良妊娠结局组)。两组孕妇年龄、妊娠前超重肥胖所占比例、妊娠期血糖管理情况、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 h血糖、OGTT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5.5%、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时间-血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前超重肥胖〔OR=2.89,95%CI(1.45,5.78),P=0.003〕、妊娠期血糖管理〔管理未达标:OR=3.64,95%CI(1.64,8.06),P=0.001;未管理:OR=3.46,95%CI(1.91,6.25),P<0.001〕、HbA1cOR=2.38,95%CI(1.06,5.34),P=0.035〕、低蛋白血症〔OR=2.25,95%CI(1.15,4.41),P=0.018〕、时间-血糖曲线的AUC〔OR=1.23,95%CI(1.03,1.47),P=0.024〕是单纯空腹血糖升高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论

    妊娠前超重肥胖、妊娠期血糖管理未达标或未管理、高HbA1c、低蛋白血症、时间-血糖曲线的AUC是单纯空腹血糖升高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指导孕妇妊娠前保持正常体质量、规范化管理血糖等,以促进母婴健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梅欣, 郑欣, 张晓颖, 杜晓霞
    2022, 25(26):  3275-32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7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1KB) ( )  
    背景

    音乐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法,在慢性疾病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兴起,且日益得到重视。但音乐治疗对糖尿病康复的效果研究尚少见报道。

    目的

    观察音乐辅助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35)和B组(n=30),两组患者均保持原有饮食、运动习惯。A组在原治疗(药物种类、剂量不变)基础上联用阿格列汀片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音乐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餐后2 h血糖(2 h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游离脂肪酸(FF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分泌指数(HOMA-β);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试验过程中因药物不良反应均剔除1例患者,A组、B组最终分别有34、29例患者完成试验。B组患者治疗12周后2 hPG低于A组(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PG、HbA1c、2 hPG均低于组内治疗前,HOMA-β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12周后B组患者LDL-C、TC均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均未发生低血糖事件。

    结论

    音乐辅助阿格列汀较无音乐辅助更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改善血脂情况。需要强调的是,音乐治疗的效果一定是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钟元, 张秀华, 李帅广, 邵华荣, 刘飞, 郭斌
    2022, 25(26):  3281-32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399KB) ( )  
    背景

    氧化应激水平过高、长期的炎症状态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创面愈合,目前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DCU)的药物有生物制剂、中药、干细胞疗法等,但由于其缺乏安全性、有效性的充足证据,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亟需发现新的药物。透明质酸寡糖(o-HA)具有抗氧化性和抗炎性,是治疗DCU的重要方法。

    目的

    观察o-HA对DCU创面愈合作用并探究其对氧化应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实验时间为2021年4—12月,取6周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90只,留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其余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建模成功的60只糖尿病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即糖尿病模型组(DM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阳性对照组(rhEGF组)、空白基质阴性对照组(matrix组)、低剂量o-HA治疗组(0.5% o-HA组)、中剂量o-HA治疗组(1% o-HA组)、高剂量o-HA治疗组(2% o-HA组)。所有小鼠利用全层皮肤切除环形夹板法建立创面模型,NC组和DM组小鼠创面不做任何处理,其他各组每日创面及创周常规消毒后,均匀涂抹各组相应药物于创面及创周,rhEGF组给药1次/d,0.5%、1%、2% o-HA组给药2次/d,连续给药14 d。治疗后第1、7、14天拍照记录DCU小鼠创面愈合情况,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给药14 d后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形态变化、胶原纤维生成和新生血管,试剂盒检测给药14 d后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给药14 d后小鼠创面组织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给药第7天,rhEGF组、1% o-HA组创面愈合率高于DM组,0.5% o-HA组、2% o-HA组创面愈合率低于NC组、高于DM组;给药第14天,rhEGF组、0.5% o-HA组、1% o-HA组、2% o-HA组创面愈合率高于DM组(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o-HA软膏干预后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纤维、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增多。rhEGF组、0.5% o-HA组、1% o-HA组、2% o-HA组MDA水平低于DM组,SOD水平高于DM组;0.5% o-HA组、2% o-HA组MDA水平高于NC组(P<0.05)。rhEGF组、1% o-HA组Nrf2、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和DM组;0.5% o-HA组Nrf2、NQ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M组,H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C组和DM组;2% o-HA组H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C组和DM组,NQ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M组(P<0.05)。

    结论

    o-HA对DCU小鼠创面有潜在促愈合作用,以1% o-HA软膏愈合效果最好,可加速创面闭合、再上皮化,促进血管新生,影响Nrf2途径,加速创面愈合,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势,在临床DCU创面修复方面极具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丛方远, 薛倩, 邓利华, 朱蕗颖, 王晶桐
    2022, 25(26):  3290-3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838KB) ( )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有研究认为NAFLD对心肌结构及功能均有明显影响,但NAFLD是否是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

    目的

    比较NAFLD患者与非NAFLD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的异同,初步探究NAFLD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202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1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部超声或CT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差异。以左心室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流速与左心房收缩期左房室瓣血流最大流速之比(E/A)<1判定为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AFLD与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采用FIB-4指数评估NAFLD患者肝纤维化风险,其中FIB-4指数<1.30、1.30~3.25、>3.25分别判定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依据FIB-4指数是否<1.30将NAFLD组患者分为低风险亚组(n=81)和中高风险亚组(n=100)。

    结果

    519例住院患者中NAFLD患者181例(NAFLD组)、非NAFLD患者338例(非NAFLD组)。与非NAFLD组患者相比,NAFLD组患者E/A较低〔(0.79±0.25)和(0.87±0.34),t=2.607,P=0.009〕,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较厚〔(0.92±0.13)cm和(0.89±0.13)cm,t=-2.525,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是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1,95%CI(1.736,4.981),P<0.001〕。中高风险亚组患者E/A低于低风险亚组〔(0.75±0.21)和(0.84±0.28),t=2.275,P=0.024〕,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低风险亚组〔(80.22±14.92)g/m2和(74.72±16.83)g/m2t=-2.327,P=0.021〕。

    结论

    合并NAFLD是左心室早期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越高,左心室舒张功能越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铿, 邓翼遥, 尚顺来, 李清刚, 陈香美
    2022, 25(26):  3298-33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6551KB) ( )  
    背景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表明中药复方肾怡(SY)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及抑制肾脏纤维化。目前运用复方SY治疗LN的疗效及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探究复方SY对LN小鼠的治疗作用及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的影响。

    方法

    2021年4—7月,选取35只SPF级MRL/lpr小鼠(8周龄)、6只SPF级C57BL/6J小鼠(8周龄)进行实验。将MRL/lpr小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RL/lpr组(n=8)及SY低剂量组(n=9)、SY中剂量组(n=9)、SY高剂量组(n=9),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6)。SY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15.34、46.02、92.04 g/kg剂量进行复方SY汤剂灌胃,正常对照组及MRL/lpr组以0.5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从小鼠12周龄开始干预,1次/d,持续14周。观察各组动物体征,检测尿蛋白与肌酐比值(UPCR),血清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抗核抗体(ANA)水平,肾脏组织病理情况,肾脏组织C3、免疫球蛋白G(IgG)、C5b-9免疫沉积情况,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Fibronectin及补体蛋白水平。

    结果

    截至干预结束,正常对照组6只小鼠存活,MRL/lpr组3只小鼠存活,SY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有5、7、9只小鼠存活。(1)正常对照组、SY中剂量组、SY高剂量组小鼠体征量化分值均低于MRL/lpr组(P<0.05)。(2)正常对照组、SY各剂量组小鼠干预第9、10、11、12、13周UPCR均低于MRL/lpr组(P<0.05)。(3)正常对照组、SY低剂量组、SY高剂量组小鼠干预14周后血清anti-dsDNA水平低于MRL/lpr组(P<0.05);正常对照组、SY各剂量组小鼠干预14周后血清ANA水平低于MRL/lpr组(P<0.05)。(4)干预14周后,HE染色可见MRL/lpr组小鼠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PAS染色可见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HE染色可见SY各剂量组小鼠肾小球大致正常,而PAS染色可见SY中、高剂量组小鼠肾小球内有系膜细胞增生,伴少量炎细胞浸润。(5)正常对照组、SY各剂量组小鼠干预14周后肾脏组织C3、C5b-9沉积低于MRL/lpr组(P<0.05);SY低剂量组、SY高剂量组小鼠干预14周后肾脏组织IgG免疫沉积低于MRL/lpr组(P<0.05)。(6)SY高剂量组小鼠干预14周后肾脏组织CollagenⅠ、Fibronectin 、C3、C5、CD35蛋白水平低于MRL/lpr组(P<0.05);SY低、中剂量组小鼠干预14周后肾脏组织Fibronectin、C3、C5、CD35蛋白水平低于MRL/lpr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干预14周后肾脏组织Fibronectin蛋白水平低于MRL/lpr组(P<0.05)。

    结论

    复方SY可改善MRL/lpr小鼠狼疮肾脏损伤,延缓疾病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桑博默, 李波漩, 邓士哲, 赵晓峰, 孟智宏
    2022, 25(26):  3308-33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751KB) ( )  
    背景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首次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症发生率为30%。目前指南推荐疗法通常难以获得满意疗效。诸多研究表明,针刺联合疗法可增加患者获益。

    目的

    对针刺为主导疗法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7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AMSTAR 2工具、PRISMA声明、GRADE分级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共纳入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1篇方法学质量为中质量,5篇为低质量,6篇为极低质量,主要由于研究者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中未对前期设计方案进行说明,该项关键条目缺失导致多数研究为低质量或极低质量。12篇文献PRISMA得分为17~25分,其中20~25分有7篇,报告相对完整;17~19分有5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GRADE分级结果显示,12个为中级证据,24个为低级证据,18个为极低级证据。

    结论

    针刺联合语言康复等疗法与单纯语言康复等疗法相比,在改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严重程度、听语理解、复述及阅读能力方面,以及以针刺为主导疗法在提高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临床有效率方面,证据质量均为中级,推荐临床使用。在其他方面,今后仍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严格证据形成过程,为卒中后失语症的针刺康复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雪圆, 刘喆雯, 涂雅玲, 刘德果, 陈其华
    2022, 25(26):  3316-33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616KB) ( )  
    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威胁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西医多以手术及口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而临床应用毫针针刺治疗BPH疗效显著,但缺乏循证依据。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疗法治疗BPH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关于针刺疗法治疗BP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为针刺疗法,配合或不配合对照组所用药物;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10-01。由2名研究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5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最大尿流率(Qmax)高于对照组〔OR=3.21,95%CI(2.25,4.57),P<0.000 01;MD=2.48,95%CI(1.26,3.70),P<0.000 01〕;试验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PVR)、前列腺体积(PV)、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低于对照组〔MD=-2.39,95%CI(-3.84,-0.94),P=0.001;MD=-10.59,95%CI(-15.20,-5.98),P<0.000 01;MD=-3.50,95%CI(-5.07,-1.93),P<0.000 1;MD=-0.68,95%CI(-0.99,-0.37),P<0.000 1〕。单纯针刺疗法治疗BPH的临床有效率、Qmax高于常规西药治疗〔OR=3.53,95%CI(2.20,5.68),P<0.000 01;MD=2.75,95%CI(1.62,3.88),P<0.000 01〕;单纯针刺疗法治疗BPH的PVR、PV、QOL低于常规西药治疗〔MD=-9.41,95%CI(-15.87,-2.94),P=0.004;MD=-2.99,95%CI(-4.86,-1.12),P=0.002;MD=-0.74,95%CI(-1.33,-0.15),P=0.01〕。针刺疗法+常规西药治疗BPH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西药治疗〔OR=2.84,95%CI(1.67,4.82),P=0.000 1〕;针刺疗法+常规西药治疗BPH的IPSS、PVR、PV、QOL低于常规西药治疗〔MD=-2.88,95%CI(-3.43,-2.32),P<0.000 01;MD=-12.25,95%CI(-16.92,-7.57),P<0.000 01;MD=-4.41,95%CI(-8.03,-0.79),P=0.02;MD=-0.59,95%CI(-1.03,-0.15),P=0.008〕。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IPSS、Qmax、PVR、PV、QOL 5个结局指标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改变效应模型对合并结果影响不明显。对临床有效率、IPSS、Qmax、PVR、QOL的RCT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的漏斗图双侧基本对称;IPSS、Qmax、PVR、QOL的漏斗图较为分散,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基于当前临床证据,针刺疗法治疗BPH的临床有效率和Qmax高于对照组,IPSS、PVR、PV、QOL低于对照组。因IPSS、Qmax、PVR、QOL的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镇雪, 王欣, 谭凯文, 赵春善
    2022, 25(26):  3324-33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664KB) ( )  
    背景

    饮用含糖饮料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摄入过多可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了摄入含糖饮料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但在具体摄入剂量与发病风险方面仍存在争议。

    目的

    分析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有关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1年11月。由2位研究者分别单独对文献数据独立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316 20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OR=1.12,95%CI(1.10,1.15),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34%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34,95%CI(1.20,1.51),P<0.05〕,北美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1%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1,95%CI(1.09,1.14),P<0.05〕,大洋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8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82,95%CI(1.04,3.21),P<0.05〕,欧洲人群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8%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8,95%CI(1.02,1.36),P<0.05〕;未成年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43%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43,95%CI(1.21,1.69),P<0.05〕,成年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2,95%CI(1.09,1.15),P<0.05〕;体质指数(BMI)正常者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2,95%CI(1.09,1.15),P<0.05〕,超重者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7%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7,95%CI(1.00,1.38),P<0.05〕,肥胖者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9%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9,95%CI(1.06,1.34),P<0.05〕。剂量反应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即12盎司,约为340 g或355 ml)的摄入,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6%〔OR=1.16,95%CI(1.13,1.18),P<0.05〕。文献的漏斗图显示基本对称,Begg's检验(Z=0.23,P>0.05)和Egger's检验(t=1.46,P>0.05)显示无发表偏倚。

    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即12盎司,约为340 g或355 ml)的摄入,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6%,控制含糖量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