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公平性最新文章合辑
"强基层"是我国医改重心之一,研究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公平性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罕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DEA-GIS)方法兼具公平和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
分析2020年我国29个省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公平性,为优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综合现有文献研究、数据可得性及征得专家咨询意见,选取我国29个省份(不含北京市、上海市和港澳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研究对象,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机构数(以下简称卫生机构数)、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以下简称床位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数(以下简称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以下简称诊疗数)、乡镇卫生院入院数(以下简称入院数)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模型评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卫生资源集聚度和GIS技术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空间制图,分析其公平性。
2020年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有4个省份DEA有效、7个省份DEA弱有效、18个省无效。其中,DEA无效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过剩现象,仅山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存在产出不足的问题。分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度最低。
政府需重视提升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通过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减少资源冗余,合理统筹东中西部的资源配置,对各地区精准施策促进公平和效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实现健康公平"是我国新医改以来的核心目标,农村中老年人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点人群,但有关该人群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纵向研究较少。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变化,探究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因素。
基于2009年基线调查数据及2015、2019年随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45岁中老年人群获得的调查数据,通过χ2检验分析新医改前后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变化,利用集中指数及其分解法衡量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2009、2015、2019年农村中老年人的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3.14%(973/7 406)、10.14%(943/9 302)、12.75%(1 066/8 360),3次调查的两周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0,P<0.001)。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老年人住院率分别为13.27%(983/7 406)、18.07%(1 681/9 302)、22.93%(1 917/8 360),3次调查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57,P<0.001)。2009年,农村中老年人两周患病未就诊原因排名第一位的是经济困难〔58.35%(353/605)〕,2015年与2019年两周患病未就诊中老年人未就诊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均为自感病轻〔34.47%(121/351)、34.21%(117/342)〕。2009、2015、2019年农村中老年人需住院未住院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均为经济困难,占比分别为83.82%(228/272)、60.98%(75/123)、41.22%(54/131)。3次调查两周就诊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56 5、0.012 8、0.018 6,住院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45 8、-0.011 0、0.002 0。经济水平、患慢性病、年龄及家庭规模是农村中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主要贡献因素。
历经医改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老年人群住院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提高,但门诊卫生服务利用仍需提升。卫生服务利用趋于回归公平,但仍存在亲富不平等。经济水平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首要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失能人群数量相应增加。失能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支出负担。国内相关研究多关注中老年人的失能状况,但缺乏对农村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及影响因素变化的纵向研究。
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并探究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2009年基线数据和2015、2019年随访数据,筛选年龄≥55岁的失能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集中指数(CI)分析新医改前后样本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变化,通过对CI分解分析影响公平性的因素。
2009、2015、2019年分别纳入失能中老年人1 351、1 521、685例。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两周就诊率的CI分别为0.119 9、0.052 1、0.060 9。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失能中老年女性(CI分别为0.108 2、0.084 1)不公平程度较失能中老年男性(CI分别为-0.022 9、0.029 5)更为严重。2009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影响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主要贡献因素为中高、高等收入,贡献率分别为2.586 5%、3.626 9%。除经济因素之外,2015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婚姻状况(在婚)、文化程度(小学)、家庭规模(中规模)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分别为0.478 6%、0.398 4%、-0.339 2%;2019年家庭规模(大规模)、年龄(70~74岁)也成为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分别为-0.953 4%、0.694 3%。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依旧存在亲富性不公平。造成不公平的贡献因素由新医改前单一的经济因素逐渐演变为由年龄、家庭规模、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的局面。年龄、职业因素对于失能中老年男性公平性的贡献要高于对失能中老年女性的影响。
将健康政策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是我国医改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医改成效的考量作为研究热点之一,国内主要集中在横截面数据的现况研究,基于不同时点的纵向面板数据研究相对缺乏。
探索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变迁,并剖析产生不公平的主导因素。
基于"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2009年基线数据和2019年随访数据,采用直接标准化法对比分析新医改前后样本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变化,通过对集中指数(CI)的计算和分解来衡量公平性情况及各因素对不公平性的贡献度。
2009年共纳入已婚育龄妇女4 935例,2019年共纳入已婚育龄妇女3 509例。新医改前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两周患病就诊率稍有增加,增幅为1.29%;慢性病患病就诊率明显降低,降幅为18.77%;需住院者住院率、妇科检查率、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明显提高,其增幅分别为10.44%、8.53%、24.05%、36.52%、23.62%。2009年产后访视率CI为-0.034 5,2019年两周患病就诊率CI为-0.016 9,其他指标在两次调查中CI均为正数。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及年龄是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因素。
新医改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全面改善且更趋于公平,但仍略偏向于高收入群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为近14亿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一浓缩了各方利益博弈交锋的十年医改,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其改革成效的探讨和实证已然成为学界热议之题。
梳理并分析新医改进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数据变迁及其背后所映射的发展成效。
选取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基线数据,以及后续2015年及2019年的随访数据。选取自评不健康率、慢性病患病率作为衡量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选取两周就诊率、住院率作为衡量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利用集中指数及其分解法探索新医改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的自评不健康率总体下降,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2009、2015、2019年的自评不健康率分别为20.37%(4 107/20 160)、17.75%(3 216/18 114)、19.51%(3 527/18 074),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13.01%(2 623/20 160)、19.45%(3 523/18 114)、26.28%(4 750/18 074);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2015、2019年的两周就诊率分别为6.43%(1 296/20 160)、5.66%(1 026/18 114)、8.06%(1 457/18 074),住院率分别为8.89%(1 792/20 160)、10.66%(1 931/18 114)、13.23%(2 392/18 074)。健康公平性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得到一定改善: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自评不健康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24 1、-0.095 2、-0.098 0,慢性病患病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01 3、-0.081 5、-0.081 0,两周就诊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68 8、-0.011 3、-0.051 2,住院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39 0、-0.029 4、-0.061 2。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则从较为单一的经济收入为主导的现象逐步演变为由年龄、经济收入、患慢性病情况、文化程度等多因素多方面互相影响的局面。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逐步得到改善,但应进一步关注由于老龄化、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医疗改革新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围绕创新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和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多项重大改革举措。
分析和评价中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为科学、公平分配全科医生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于2022年6月,以2017—2021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源,提取2016—2020年全国、各省份、各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全科医生数、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人数、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的人数、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以及2016—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各省份年末总人口数据;从中国政府网的国情栏目中提取各省份土地总面积数据。使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分析中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使用泰尔指数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差异性。
中国全科医生数由2016年的209 083人增长到2020年的408 820人,2020年中国全科医生数较2016年增长了95.53%。2020年,在执业(助理)医师中,全科医生占比已达10.01%(408 820/4 085 689),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2.90人。2016—2020年中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在人口维度上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35、0.231、0.225、0.177、0.157,在经济维度上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78、0.170、0.161、0.147、0.136,在地理维度上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722、0.726、0.729、0.714、0.707;相较于地理维度的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人口维度与经济维度的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更小。人口维度的泰尔指数由2016年的0.046降至2020年的0.020,经济维度的泰尔指数由2016年的0.022降至2020年的0.013,地理维度的泰尔指数由2016年的0.482降至2020年的0.428。
近5年来,中国全科医生数量快速上升,全科医生已成为执业(助理)医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生注册率也在逐渐升高,全科医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每万人口全科医生配比依旧不理想,不同区域之间的全科医生资源配置还存在很大差异,地理维度的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人口、经济维度的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比水平较差。
探讨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对于优化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作为主观评价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判断并影响其求医行为。目前,国内关于HRQoL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较少。
探索HRQoL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为政策/计划的制定、农村卫生服务的优化提供参考与依据。
于2019年7—8月,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样本县(海原、彭阳、西吉、盐池县)"农村居民家庭卫生健康询问调查"2019年数据,选取年龄≥15周岁且重要信息(如性别、年龄、HRQoL指标、卫生服务利用指标等)完整的9 310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调查对象社会经济学与人口学特征、卫生服务可及性、慢性病患病情况、HRQoL、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五方面的资料,基于欧洲五维三水平健康量表(EQ-5D-3L)测量调查对象HRQoL,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健康效用值及直观式测量表(VAS)评分对其门诊、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的门诊卫生服务利用率为10.85%(1 010/9 310),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率为18.86%(1 756/9 310);健康效用值的均值为(0.965±0.090),VAS评分的均值为(69.97±17.84)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健康描述系统自我照顾能力维度上存在问题者与在其他维度上存在问题者相比,利用门诊卫生服务、住院卫生服务的可能性更高〔OR(95%CI)分别为3.197(2.633,3.883)、4.802(4.059,5.681),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矫正各项混杂因素后,健康效用值和VAS评分均是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门诊、住院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此外,是否患有慢性病亦对农村居民门诊、住院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有明显影响(P<0.05)。
HRQoL和慢性病患病情况是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的主导因素。HRQoL作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独立预测因素,可以用来辅助评估与监测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并可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为疾病诊疗带来重要价值。然而,人工智能中存在算法偏见现象,可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公平。算法偏见是人为偏见的技术化体现,其形成与人工智能开发过程密切相关,主要源于数据收集、训练优化和输出应用3个方面。医护工作者作为患者健康的直接参与者,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算法偏见,避免其引发健康公平问题。医护工作者需保障健康数据真实无偏见、优化人工智能的公平性和加强其输出应用的透明度,同时需思考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算法偏见引发的不公平现象,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公平。本研究就健康领域中算法偏见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展开综述,以期提高医护工作者识别和处理算法偏见的意识与能力,为保障信息化时代中的患者健康公平提供参考。
随着老龄化日趋严重、居民疾病谱发生转变,国家对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了解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现况及影响因素,对未来更好地发挥出社区中医药服务应有的价值起着关键作用。
从需方角度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于2021-12-01在重庆市9个中心城区采用配额抽样法按人口比例抽取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偶遇抽样法在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周边社区抽取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840份,有效问卷806份,有效率为96.0%。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分析框架将影响个人服务利用行为的因素归纳为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要素三类,同时新增个人中医文化维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4个维度因素对居民社区中医药服务利用的影响。
受访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仅为35.9%(289/806)。倾向特征(年龄、婚姻状况)、使能资源(医保类型、近2周个人医疗支出、机构能否满足家庭基本医疗需求、机构是否提供中医药服务)、需要因素(是否患慢性病、近2周自觉身体状况、是否需要社区中医药服务)、个人中医文化(中医转诊意愿、中医药文化相信程度、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共4个层面12个指标是居民利用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因素(P<0.05)。
居民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受到多维度、多因素的影响,故而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我国流动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大,"年龄"和"流动"的双重弱势导致其存在健康脆弱风险和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低的问题。目前,针对流动老年人与收入相关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不公平的研究相对较少。
了解流动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健康状况,评价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公平性,为减少与收入相关的卫生不平等情况提供建议。
于2022年4月,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 2018)中选取年龄≥60岁的老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n=5 840)。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情况反映流动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自评健康、近1年患病情况反映流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同时收集流动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经济学特征及流动特征作为解释变量。采用修正集中指数(EI)衡量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状况与收入相关的不平等程度,采用基于Logit模型的分解分析量化每个决定因素对总不公平的贡献。
流动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接受率为72.12%(4 212/5 840),EI=0.021(P>0.05);健康档案建立率为30.99%(1 810/5 840),EI=-0.054(P<0.05);家庭医生签约率为16.83%(983/5 840),EI=-0.057(P<0.05)。自评健康良好者占82.29%(4 806/5 840),EI=0.199(P<0.05);近1年患病者占29.02%(1 695/5 840),EI=0.123(P<0.05)。EI分解结果显示:对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贡献最高的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贡献率分别为74.354%、53.383%),其次为流动范围(对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贡献率分别为43.474%、32.063%);对健康状况不公平贡献率最高的因素亦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自评健康、近1年患病情况的贡献率分别为59.561%、66.641%),其次为户籍类型对自评健康的影响(贡献率为36.347%),流动范围对近1年患病情况的影响(贡献率为14.153%)。
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不良健康结果均倾向于低收入人群,收入是引起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宣传工作,重点关注经济地位较低的流动老年人群。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中老年人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公平性问题备受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地理位置偏远,中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加不容乐观,但针对该地区中老年人健康公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医改试点县(海原县、盐池县)中老年人的健康公平性,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健康不公平的贡献程度,为改善中老年人健康和完善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于2022年1—3月,从"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2019年随访数据中,筛选出常住家庭(在相应县居住≥1年)的中老年人(年龄≥45岁)为研究对象(n=5 908)。以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饮用水类型、家庭人均年收入为自变量。采用集中指数分析中老年人健康公平性,采用集中指数分解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健康不公平的贡献程度。
海原县中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30 0、0.002 9、0.011 4、0.032 7,盐池县中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00 4、-0.000 1、0.037 4、0.037 4。集中指数分解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饮用水类型、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是中老年人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其中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健康不公平的贡献较大。年龄对海原县中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1.92%、-152.57%、-27.76%、7.80%,对盐池县中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34.79%、1 117.94%、-45.45%、-25.44%;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对海原县中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5.41%、-0.31%、2.08%、22.03%,对盐池县中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率的贡献率分别为86.88%、-165.24%、37.13%、1.50%。
整体而言,宁夏回族自治区试点县中老年人健康公平性较好,但偏向收入较高的人群,年龄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公平贡献程度最大。社会应重视中老年人健康;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定期为中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并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以提升中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卫生行政部门应调整相关卫生政策,以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最终实现健康公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维护当地居民健康的"守门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偏远地区,目前缺乏对西藏地区基层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
分析西藏自治区基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为优化西藏地区基层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2020年的《西藏卫生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并从西藏自治区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网络直报系统获取2015—2020年西藏自治区基层卫生的人力数据。描述性分析2015—2020年西藏地区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并利用基尼系数和集聚度评价2020年西藏地区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2015—2020年,西藏自治区基层床位数由3 393张上升至3 86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0.37人上升至0.61人,基层病床使用率由30.9%下降至11.5%,基层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由13.80人次降至9.95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床日由0.44 d下降至0.10 d。2020年,西藏自治区基层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配置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3,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从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注册护士数的卫生资源与人口集聚度差值看,拉萨市分别为-6.93、-4.50、-2.50、-6.15,昌都市分别为0.05、-0.21、-0.80、-0.22,山南市为-0.88、0.10、0.47、-0.05,其余地级市卫生资源与人口集聚度差值均大于0。
西藏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呈现"低增长、低质量、低效率"趋势。建议重视地域特征,完善基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依托地理分级标准,促进基层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打破基层用人机制,改革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援藏体制机制,建立基层财政投入新模式。
门诊服务是老年人可利用的重要医疗卫生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的门诊服务需求将会更加突出,合理配置门诊服务资源,满足老年群体需求成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
探析影响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提升老年群体健康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建议。
2021年,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选取≥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体系,研究老年人过去1个月内的门诊服务利用次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倾向性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能力资源因素包括医保参与、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机构平均距离,需要因素包括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通过零膨胀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的因素。
9 551例老年人中,8 038例(84.16%)过去1个月没有利用过门诊服务,749例(7.84%)曾利用1次门诊服务,367例(3.84%)曾利用2次门诊服务,397例(4.16%)曾利用≥3次门诊服务。不同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医保参与情况、家庭人均收入、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的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INB模型拟合结果的Logit回归部分结果表明,年龄大、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参与医保、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差是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的促进因素(P<0.05);ZINB模型拟合结果的负二项回归部分表明,70~74岁高龄会减少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而医疗机构平均距离为>1~10 km,健康状况自评为好、不好、很不好是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的促进因素(P<0.05)。
老年人未能充分利用门诊服务,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会受到倾向性特征、能力资源、需要因素的共同影响。建议对于门诊服务利用不充分的弱势群体、服务需求水平高的高需群体进行合理的门诊服务资源倾斜,以满足其门诊服务需求。同时着重关注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和自我感知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已成为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慢性病患病数量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该方向研究的全国性调查。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患病情况和特征,分析患慢性病数量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于2021年4—10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库中获取16 674例≥45岁受访者的问卷资料。问卷中设置了14种慢性病,以受访者自我报告患≥2种慢性病为存在慢性病共病。选取的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为受访者过去1年是否利用过住院服务、过去1个月是否利用过门诊服务,选取的医疗费用指标为过去1年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过去1个月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在16 674例中老年人中,9 561例(57.34%)患≥2种慢性病(慢性病共病),2 624例(15.74%)在过去1年利用过住院服务,2 588例(15.52%)在过去1个月利用过门诊服务。不同慢性病患病种数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门诊服务利用率,以及住院总费用、住院自付费用、门诊总费用、门诊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种数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患1、2、3、4、≥5种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882倍〔95%CI(1.547,2.290)〕、2.939倍〔95%CI(2.429,3.555)〕、4.231倍〔95%CI(3.490,5.130)〕、5.723倍〔95%CI(4.680,7.000)〕、8.671倍〔95%CI(7.173,10.482)〕,门诊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684倍〔95%CI(1.421,1.995)〕、2.481倍〔95%CI(2.101,2.931)〕、3.691倍〔95%CI(3.115,4.374)〕、3.774倍〔95%CI(3.134,4.544)〕、5.577倍〔95%CI(4.698,6.620)〕。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增加1种慢性病,第50、75、90百分位数下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费用水平的影响更大〔住院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 248.43(219.20,2 277.66),住院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706.36(266.87,1 145.86)〕;每增加1种慢性病,各百分位数下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均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的影响更大〔门诊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96.33(31.06,361.61),门诊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28.56(26.83,230.28)〕。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慢性病患病种数增加与更高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政府应重视初级保健,以管理与慢性病共病有关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长期呈"倒三角"状态,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但目前对于两者协调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如何通过组合产生作用的研究较为缺乏。
明确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配置、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开展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年鉴》。以全国31个省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为结果变量,以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财政补助收入、床位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9个变量为条件变量,开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
2018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61,达到(0.6,1.0]的协调发展区间;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0,处于(0.4,0.6]的过渡调和区间;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38,处于[0,0.4]的失调衰退区间。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存在4种条件组态可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组态1: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组态2:~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组态3: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组态4:~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表示"且",~表示"非")。又可将4种条件组态归纳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驱动型、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权衡型、经济发展驱动型3种路径。
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异明显,注册护士数、地区生产总值及地方财政收入是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且不同因素组合均可产生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的高度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各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高协调发展实现路径,以推动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医疗资源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至今已开展10余年,是我国迄今为止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的最大范围的人群干预实践,了解这一人群干预实践的利用情况及其管理效果非常重要。
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管理效果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于2019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5个市10个区/县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接受服务的1 527例≥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面对面调查,获取其一般资料、国家基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健康管理效果。
2型糖尿病患者自报的健康档案建档率为90.34%(1 375/1 522),随时查看居民健康档案率为52.80%(725/1 373),规范血糖检测率为83.69%(1 262/1 508),规范随访率为90.18%(1 377/1 527),最近1次随访中入户随访和就诊时随访比例分别为29.24%(443/1 515)和61.06%(925/1 515)。管理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居家自测血糖率为53.57%(818/1 527),最近6个月规范服药率为89.26%(1 363/1 527),最近1次随访时血糖控制满意率为65.23%(996/1 527),总体服务满意度为95.15%(1 453/1 527)。在年龄≥65岁糖尿病患者中,不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情况、过去1年中医药服务接受情况患者的过去1年自测血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过去1年随访次数患者的最近6个月规律服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随时查看健康档案情况、过去1年中医药服务接受情况、过去1年血糖检测次数及最近1次随访形式不同的患者的总体服务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35~64岁糖尿病患者中,不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情况、随时查看居民健康档案情况、过去1年接受中医药服务情况、过去1年血糖检测次数及过去1年随访次数的患者过去1年自测血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近1次随访形式不同的患者最近6个月规律服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随时查看健康档案情况患者的血糖控制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和最近1次随访形式不同的患者的总体服务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影响了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基于社区的健康管理活动,其规范实施加强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和总体服务满意度。
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目前社区慢性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如何有待深入研究。
了解深圳市社区慢性病患者利用或参加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于2018年9—11月深圳市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况、月收入、职业类型、在深居住年限、是否购买医保、疾病确诊医疗机构级别等对服务利用度的影响。
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10 042例,其中自我报告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1 132和402例。1 132例高血压患者中,530例(46.82%)表示参加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的高血压随访管理,其中436例(82.31%)表示医生提供了测量血压服务,399例(75.25%)表示医生提供了用药指导服务;402例糖尿病患者中,194例(48.26%)表示参加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的糖尿病随访管理,其中(共计193例,1例缺失)173例(89.37%)表示医生提供了测量血糖服务,154例(79.62%)表示医生提供了用药指导服务;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均表示医生进行戒烟或少吸烟、戒酒或少饮酒指导的比例较低,均低于40%。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月收入、在深居住年限、有无医保是影响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情况的因素(P<0.05),年龄、职业类型、月收入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情况的因素(P<0.05)。
不到一半的社区慢性病患者利用或参加了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女性、18~44岁中青年、中低收入、在深居住年限较短和无医保的高血压患者、体力劳动为主的糖尿病患者利用率较低。建议针对上述重点人群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教育,同时进一步提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健康教育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