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报告结局最新文章合辑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关量表测评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搜索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特异性量表,总结其主要内容和测量学特性并提出量表选择建议。共计检索到37个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用的生命质量测定相关特异性量表,目前已证实现有的肠易激综合征特异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能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建议医学及相关科研人员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内容选择相应的量表。
患者报告结局(PRO)为直接来自患者报告的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及治疗感受等方面的信息,不包括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的解释。倾听来自患者的声音,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治疗满意度。本研究梳理了PRO在国内外药品审评审批与药械监管、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卫生技术评估、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且综述了近年来PRO量表研制、健康效用积分体系构建、儿童青少年健康测量、PRO测量工具的质量评价等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建议未来应加强本土化PRO工具的研制与开发,重视PRO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应加强PRO研究学科间交叉及研究内容的深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PRO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患者报告结局(PRO)可为医疗决策、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证据,还可作为症状监测的参考指标。基于PRO,医务人员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医疗照护。随着PRO在临床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之相关的伦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患者报告结局纳入临床研究的伦理考量:PRO伦理指南》(简称PRO伦理指南)是基于专家共识、专门从伦理角度出发修订的,目的是为临床研究中PRO内容的伦理考量提供参考与依据。优化PRO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能够提高PRO的数据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的风险,减轻受试者负担,避免对受试者造成伤害,保护受试者和研究人员的权益。本文对发表于2022年的PRO伦理指南进行解读,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并引起其对PRO相关伦理问题的重视。
目前接受下肢血管腔内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死亡率仍较高,预后较差。利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的营养不良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GNRI评估的基线营养不良对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血管腔内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并接受下肢血管腔内治疗的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随访2年。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即GNRI将95例患者分为三组:营养正常组(43例)、轻度营养不良组(31例)、中-重度营养不良组(21例)。收集患者的基线GNRI和其他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体质指数(BMI)、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分级、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红蛋白、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临床结局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大截肢。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
95例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中营养不良52例(54.7%)。三组患者BM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血红蛋白、TG、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内16例患者死亡,其中10例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5例患者接受了大截肢手术治疗。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营养正常组、轻度营养不良组、中-重度营养不良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92.1%、75.6%、50.1%;三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10.812,P=0.0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NRI≤98是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37,95%CI(1.070,13.942),P=0.037〕。
营养正常(GNRI>98)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营养不良(GNRI≤98)患者;基于GNRI评估的营养不良可能是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和调节此类患者营养状态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支气管扩张症(BE)发病率逐年增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较大。随着患者报告结局(PRO)在BE临床应用中的增多,研究者不再只关注其统计学差异(P<0.05),其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CID)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当前对BE-PRO测评工具的MCID研究还缺乏相关数据,本文概述了MCID在BE-PRO测评工具中的研究现状,以期为BE相关临床疗效评价提供量化标准及参考依据。
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缓解和控制患者的症状。生存质量是IBD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少见文献报道基于中医理论研发的IBD患者报告结局(PROs)量表。
基于中医理论构建IBD PROs量表,确定IBD PROs量表的概念框架和条目。
遵循国际量表研发流程与规范研制IBD PROs量表。以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核心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IBD PROs量表的概念框架,产生条目池,确立条目,形成初始量表。使用初始量表对2021年1—6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IBD患者进行预调查。应用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对初始量表进行条目筛选。
IBD PROs量表由"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两个维度组成,其中"形神合一"的"形体"方面纳入12个条目,"情志"方面纳入9个条目,"天人相应"维度纳入6个条目。
基于中医理论构建的IBD PROs量表,可用于评价IBD患者的生存质量,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验证该量表的信效度。
随着患者报告结局(PRO)测评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测评工具测评结果变化的判定和解释变得日益重要,而对于临床研究结果的判断,不仅要关注其统计学差异,更要关注其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CID)。本文系统梳理了变应性鼻炎患者报告结局(AR-PRO)测评工具的MCID,以期为AR相关临床诊疗决策和PRO测评工具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