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最新文章合辑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老年共病患者数是持续上升。随着慢性疾病数量的增加,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失。目前分析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的多层次因素研究尚少。
结合慢性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利用健康生态学模型,从不同层面探讨影响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的因素,为我国社区老年共病患者管理和防治提供依据。
2023年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社区老年(≥60岁)共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老年共病患者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该问卷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包含个人特质层、行为特征层、人际关系层、生活和工作条件层、政策环境层。以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为因变量,根据5个层次纳入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7%。987例老年共病患者中,同时患2种慢性病346例(35.1%),同时患3种慢性病456例(46.2%),同时患>3种慢性病185例(18.7%)。无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老年共病患者为对照,患慢性病的时间<6年和6~10年、本地城镇户口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2.100(1.284~3.435)、1.948(1.201~3.158)、4.103(1.496~11.250);每天均可以保证至少6 h睡眠、自评健康状况比较好、每天服药1~3种类型、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初中及以下和高中/中专学历、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慢性病的保护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0.528(0.322~0.867)、0.570(0.325~0.998)、0.385(0.261~0.569)、0.348(0.208~0.582)、0.412(0.175~0.972)、0.486(0.298~0.790)、0.392(0.242~0.634);男性、1周运动3次以下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以上慢性病的危险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2.563(1.634~4.021)、2.990(1.429~6.256);每天均可以保证至少6 h睡眠、自评健康状况比较好和一般、每天服药1~3种类型、年平均收入≤3万元和>3~5万元、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以上的慢性病的保护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0.300(0.159~0.565)、0.247(0.125~0.487)、0.448(0.240~0.837)、0.288(0.178~0.467)、0.318(0.155~0.654)、0.489(0.293~0.816)、0.416(0.229~0.755)。
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同时患2~3种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占80%以上)。影响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的因素复杂,包括性别、患慢性病时间、运动情况、睡眠情况、自评健康状况、服药情况、户籍类型、子女或家人督促吃药或锻炼情况、收入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医保类型,且不同共病数量的危险因素差异较大。因此,应该从不同层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提高其健康水平。
共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为人群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发整合医疗照护模式应对共病人群健康管理压力。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PDSA理论的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式,以期在"计划-执行-学习-反馈"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效果。该模式由管理团队、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效果4大关键要素组成。该模型在既往干预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患者自我管理等干预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共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痴呆患病数量逐年增加,且共病状态越发常见,但目前湖南省关于老年痴呆的广泛调查不足,疾病之间的共病关系尚不明确。
全面了解湖南省≥65岁居民老年痴呆患病情况并分析其与常见11种慢性病的共病关系。
于2021年4—5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湖南省30个区(县)、60个街道(乡镇)、180个居(村)委会随机调查≥65岁居民。以痴呆社区筛查量表(CSI-D)或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AD8)为筛查工具,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医生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诊断痴呆。同时调查居民高血压、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糖尿病、胃肠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结石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癌症的患病情况。
本次共抽样5 979人,共5 616人完成调查,785例(13.98%)检出痴呆。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吸烟史及有无慢性病者老年痴呆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收集到5 606份慢性病患病情况数据,排名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高血压〔2 205(39.33%)〕、椎间盘疾病〔553(9.86%)〕、糖尿病〔526(9.38%)〕、脑血管病〔492(8.78%)〕、缺血性心脏病〔467(8.33%)〕。老年痴呆群体中排名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高血压〔325(41.40%)〕、脑血管病〔111(14.14%)〕、缺血性心脏病〔91(11.59%)〕、类风湿关节炎〔89(11.33%)〕、椎间盘疾病〔81(10.31%)〕。0、1、2、≥3种不同慢性病患病数量群体的老年痴呆患病率依次为11.46%(214/1 867)、13.66%(309/2 262)、17.50%(176/1 006)、18.26%(86/471)。有无胃肠炎、类风湿关节炎、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者老年痴呆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OR=2.048,95%CI(1.655,2.536)〕、女性〔OR=1.388,95%CI(1.163,1.655)〕、年龄增大〔OR=1.348,95%CI(1.270,1.431)〕、患有慢性病〔OR=1.195,95%CI(1.101,1.297)〕是≥65岁居民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P<0.05)。老年痴呆患者按时服药情况:12.79%(99/774)表示有困难、6.59%(51/774)需要帮助、2.97%(23/774)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湖南省≥65岁居民老年痴呆患病率随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而增加,且与多种疾病相关。共病背景下老年痴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家庭照护负担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此次大调查基本掌握了湖南省老年痴呆的患病情况及与慢性病共病情况,旨在为制订疾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保持健康成为其成功老龄化的关键。慢性病共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与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探讨。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及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分布情况,分析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联,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1年1—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6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C)〕对其进行调查,应用Apriori算法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促进行为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联。
共纳入2 010名≥65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1.00%(623/2 010);最常见的二元慢性病共病模式为冠心病+高血压〔25.36%(158/623)〕,最常见的三元慢性病共病模式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4.49%(28/623)〕。关联规则显示16种慢性病共病模式,其中15种与高血压有关,10种与冠心病有关,7种与哮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差的老年人相比,健康促进行为水平为一般〔OR(95%CI)=0.364(0.185,0.714)〕、良好〔OR(95%CI)=0.488(0.251,0.948)〕、优秀〔OR(95%CI)=0.426(0.213,0.853)〕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更低(P<0.05)。老年人HPLP-C体力活动〔OR(95%CI)=0.960(0.925,0.997)〕、压力管理〔OR(95%CI)=0.963(0.938,0.989)〕维度得分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呈负向关联(P<0.05);老年人HPLP-C健康责任维度得分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呈正向关联〔OR(95%CI)=1.038(1.013,1.063),P<0.05〕。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复杂,且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与其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可通过鼓励老年人践行促进健康行为、改善生活方式等举措,助力其降低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
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
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等数据库从建库截至2022-04-30收录的有关我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患病率,并按照调查时间(2004年以前、2004—2013年、2014年及以后)、性别、地区(城镇、农村)、地域(东、中、西、东北)、年龄(<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受教育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其他)、慢病类型(生理类、身心共患类、未区分)、研究质量(低、中、高)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元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共纳入123篇文献,总样本量7 714 313例。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100.0%,P<0.001),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95%CI(32.8%,39.9%)〕。Meta线性回归模型显示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非线性上升的趋势〔β=0.013,95%CI(0.006,0.01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及以后〔40.4%,95%CI(33.0%,47.8%)〕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14.5%,95%CI(12.5%,16.5%)〕、2004—2013年〔35.2%,95%CI(32.2%,38.2%)〕(P<0.001);60~<80岁人群〔38.1%,95%CI(34.6%,41.5%)〕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80岁〔36.6%,95%CI(32.5%,40.8%)〕、40~<60岁〔27.7%,95%CI(24.4%,31.1%)〕、<40岁人群〔10.6%,95%CI(9.0%,12.3%)〕(P<0.001)。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地区、地域、慢病类型、研究质量的亚组分析,组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差异,需重视共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预防和控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共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共病是老年人衰弱的关键危险因素,而衰弱使共病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升高的同时,也会使其家庭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增加。尽早明确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情况,对于共病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系统评价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患病率。
于2021年12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获取关于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现状的调查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12-04。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5项研究,老年共病患者总计16 0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共病患者衰弱及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26.7%〔95%CI(21.9%,31.5%)〕、47.7%〔95%CI(43.9%,51.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患≥2、≥3、≥4、≥5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5.1%〔95%CI(19.3%,30.8%)〕、27.4%〔95%CI(13.7%,41.0%)〕、60.7%〔95%CI(29.0%,92.4%)〕、23.5%〔95%CI(8.6%,38.5%)〕;大洋洲(52.1%)、亚洲(31.3%)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明显高于欧洲(16.9%)、南美洲(13.2%)老年共病患者;医院内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26.2%)高于社区老年共病患者(23.2%);通过临床衰弱量表(CFS)、Fried衰弱表型量表、FRAIL量表测出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分别为42.8%〔95%CI(38.4%,47.1%)〕、22.2%〔95%CI(17.8%,26.7%)〕、8.5%〔95%CI(6.3%,10.6%)〕;于2001—2010、2011—2015、2016—2020年接受调查的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1.0%〔95%CI(13.2%,28.8%)〕、19.0%〔95%CI(13.1%,24.8%)〕、37.7%〔95%CI(22.6%,52.9%)〕。
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不同共病数量、洲际、评估工具(下)、研究场所(中)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存在差异。因此,相关人员应重视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早期筛查,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发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慢性病共病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尚缺乏关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焦虑症状的研究。
探讨慢性病共病对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的影响,为改善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心理状况提供参考。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选取年龄在65岁以上的6 854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老年人焦虑症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研究对象为慢性病共病,患有1种或无慢性病的研究对象为无慢性病共病。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将有慢性病共病与无慢性病共病的老年人进行匹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6 854名研究对象中,慢性病共病的发生率为38.04%(2 607/6 854),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10.53%(722/6 854)。无慢性病共病者4 247名(61.96%),其中无慢性病者2 102名(30.67%),患有1种慢性病者2 145例(31.29%)。PSM后,共匹配到无慢性病共病和慢性病共病老年人2 282对,共4 5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共病是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1.399,95%CI(1.166,1.679),P<0.001〕。此外,性别、日常行为能力、是否领取退休金也是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对慢性病共病与仅患1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PSM匹配,得到慢性病共病与患有1种慢性病老年人共522对、1 044例。结果显示,患有1种慢性病老年人焦虑症状发生率(64.76%,215/332)高于慢性病共病老年人(43.12%,307/712)(P<0.001)。
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风险高于非共病老年人,应加强对于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关注。
主观认知下降(SCD)是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预防的目标阶段,AD与慢性病共病关系密切,但二者间相关性尚不十分明确。
探究老年人SCD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性,为AD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于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广州市城市生活小区和养老机构以便利抽样法抽取≥60岁的老年人612例。采用基础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临床痴呆量表(CDR)、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评定客观认知功能水平,通过SCD标准诊断框架和SCD问卷(SCD-Q9)进行分组,将整体客观认知水平无异常、符合SCD标准诊断框架和SCD-Q9≥5分的老年人分入SCD组,将整体客观认知功能无异常和SCD-Q9<5分的老年人为认知无异常(CN)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收集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类型、月收入)和健康相关资料〔体质指数、腰围、吸烟习惯、饮酒习惯、饮茶习惯、锻炼频率、午觉习惯及平均时长、睡眠质量、抑郁及焦虑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中睡眠质量、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ADL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ADL量表评估;收集老年人的慢性病史,按照疾病种数分为无慢性病共病水平(0~1种疾病)、低慢性病共病水平(2~4种疾病)和高慢性病共病水平(≥5种疾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SCD的影响。
本次调查的612例老年人中,SCD-Q9平均得分为(4.20±1.95)分,SCD组者250例(40.8%),CN组者362例(59.2%)。SCD组和CN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退休前职业类型、月收入、饮茶习惯、睡眠质量、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ADL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中患有慢性病者574例(93.8%),存在慢性病共病者475例(77.6%);低慢性病共病水平者352例(57.5%),高慢性病共病水平者123例(20.1%)。SCD组和CN组共病情况的比较中,慢性病共病状态、慢性病共病水平及糖尿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睡眠质量差、有焦虑症状、ADL差、高慢性病共病水平为SCD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高慢性病共病水平的SCD发生风险是无慢性病共病水平的1.826〔95%CI为(1.037,3.216)〕倍;受教育年限长为SCD的保护因素(P<0.05)。
高慢性病共病水平与SCD相关,是导致SCD的危险因素。社区和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可将慢性病共病纳为认知功能下降的评估指标,协同实施慢性病共病及相关因素的管理,积极识别和干预SCD,以延缓老年人AD发生发展,推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慢性病共病和失能对全球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带来重大挑战。慢性病共病与失能之间关联紧密,目前尚缺乏关注农村中老年人群体慢性病共病对失能影响的研究。
探讨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失能的影响,为制订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失能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3月,提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中11 088例≥45岁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患慢性病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失能情况。依据慢性病患者所患慢性病是否≥2种将其分为共病组和非共病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法将共病组与非共病组以1∶1比例进行基本情况匹配,应用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共病对ADL失能和IADL失能的影响。
11 088例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 711例(24.45%)ADL失能,4 216例(38.02%)IADL失能,7 673例(69.20%)为慢性病共病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间、吸烟史、饮酒史、残疾情况、参加社交活动情况、慢性病共病情况的受访者ADL失能率和IADL失能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前,共病组和非共病组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间、吸烟史、饮酒史、残疾情况、参加社交活动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共有3 391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协变量达到均衡。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病组农村中老年人ADL失能风险是非共病组的2.25倍〔95%CI(1.96,2.59),P<0.001〕,共病组农村中老年人IADL失能风险是非共病组的1.52倍〔95%CI(1.36,1.71),P<0.001〕。
PSM可有效控制研究组间的混杂偏倚;在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会增加失能的风险,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区资源和政策投入,加强对农村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失能的预防与管理。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慢性病共病现象日趋普遍。
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基础,系统了解我国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问题防控提供参考。
于2021年3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2018年追踪数据库中选取年龄≥60岁的样本(n=10 779),剔除研究涉及变量有缺失的样本后,最终纳入样本7 354例。以是否发生慢性病共病(患≥2种慢性病)为因变量,根据健康生态学模型的5个维度纳入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65.16%(4 792/7 354),患2种慢性病者居多〔32.16%(1 541/4 792)〕,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二元慢性病共病组合为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16.42%(253/1 5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OR(95%CI)=1.371(1.177,1.596)〕,>70岁者高于60~70岁者〔OR(95%CI)=1.189(1.061,1.333)〕,夜晚睡眠时间为6~8 h者和>8 h者低于<6 h者〔OR(95%CI)分别为0.759(0.678,0.850)、0.686(0.572,0.821)〕,午睡时间为0.5~1.0 h者和>1.0 h者高于<0.5 h者〔OR(95%CI)分别为1.238(1.102,1.391)、1.219(1.604,1.396)〕,对健康感到一般和不太满意者高于非常满意者〔OR(95%CI)分别为1.755(1.537,2.004)、5.890(4.930,7.037)〕,城市户口者高于农村户口者〔OR(95%CI)=1.167(1.036,1.315)〕,居住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者高于东部地区者〔OR(95%CI)分别为1.311(1.158,1.483)、1.491(1.315,1.692)〕,正在工作者低于曾经工作过者〔OR(95%CI)=0.768(0.680,0.866)〕,人均年收入>5万元者高于<2万元者〔OR(95%CI)=1.413(1.009,1.978)〕。
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较高,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建议从个体到环境多维度加强对慢性病的干预和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骨质疏松症(OP)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两种疾病,二者关系密切,常合并发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中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基于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横断面调查研究,分析OP与LDH的共病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10个社区的1 54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有完整的信息记录和骨量筛查数据,现场采集居民的一般资料、骨折史、跌倒史、遗传病史、骨密度、EuroQol健康指数等数据,筛选符合OP诊断的患者,以其是否并发LDH分为并发LDH组与未并发LDH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共纳入521例OP患者,其中是否并发LDH信息记录缺失1例;并发LDH组80例,未并发LDH组4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年龄、体质指数(BMI)作为校正因素,跌倒史〔OR=1.96,95%CI(1.02,3.78),P=0.044〕、骨折史〔OR=1.80,95%CI(1.04,3.12),P=0.035〕以及疼痛/不舒适〔OR=2.43,95%CI(1.41,4.18),P=0.001〕可能是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OP和LDH共病情况普遍存在,跌倒、骨折以及疼痛/不舒适可能是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共病是老年人群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总结梳理老年人群共病领域研究现状,分析探讨相应策略对于老年共病人群的临床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共病管理研究实践、共病诊疗模式、共病用药策略、共病医护团队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管理研究方案、推广应用老年共病评估工具、开展共病共有病因及机制研究、制订共病管理规范性指南/共识、借鉴中医学"以证统病""整体观念"思想、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开展共病早期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应对策略,综合展望共病领域后期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认知衰弱是介于正常脑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认知衰弱老年人负性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较单纯衰弱或认知障碍老年人明显增高。认知衰弱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尽早识别认知衰弱高危人群并及时进行干预在减少不良预后、提高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质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住院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知衰弱与住院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本研究为"老年共病患者临床管理模式及社区延续性医疗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部分。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入住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科的年龄≥60岁的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慢性病患病信息,并对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根据衰弱量表(FRAIL)、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判断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共病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以患者出院为起点事件,于患者出院2年后,对其进行1次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认知衰弱与住院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共纳入老年共病患者554例,其中15.9%(88/554)存在认知衰弱。与非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相比,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年龄更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占比、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得分更低,营养不良、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赖、平衡功能障碍者占比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营养不良、平衡功能障碍、APGAR得分低是住院共病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2年随访期内,456例(82.3%)患者存活,81例(14.6%)患者死亡,17例(3.1%)患者失访。Cox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认知衰弱组共病老年人出院后2年内死亡风险分别为非衰弱且认知功能正常组、单纯衰弱组共病老年人的2.039〔95%CI(1.060,3.922)〕、5.266〔95%CI(3.159,8.778)〕倍(P<0.05)。
住院共病老年人存在认知衰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且认知衰弱可增加其出院后2年内的死亡风险。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提高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尽早识别认知衰弱高危人群并及时给予其预防性干预措施。
慢性病共病患者比例逐年上升,遵医嘱服药被认为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措施。目前,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仍有待提高,明确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不依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于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对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分类,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类别的影响因素。
于2021年7—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河南省2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选取住院患者267例,采用中文版服药信念特异性问卷(BMQ-Specific)、中文版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用药知识问卷等对患者进行调查,应用潜在类别分析对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分类。比较不同服药依从性类别慢性病共病患者在人口学特征、用药情况、用药知识和服药信念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类别的影响因素。
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主观服药依从性不佳组(潜在类别概率为18.0%)、整体服药依从性较差组(潜在类别概率为34.4%)和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潜在类别概率为47.6%);不同服药依从性类别群体受教育程度、患病后工作情况、居住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收入来源、获药师指导者占比、服药种数、服药频率、服药年限、中文版BMQ-Specific得分、用药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主观服药依从性不佳组,获药师指导者、中文版BMQ-Specific得分较高者、用药知识问卷得分较高者更易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因病退休、收入来源为子女赡养费者更不易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P<0.05);相对于整体服药依从性较差组,已退休者、服药频率为1次/d者、获药师指导者、中文版BMQ-Specific得分较高者、用药知识问卷得分较高者更易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P<0.05)。
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存在3个潜在类别,因病退休、收入来源为子女赡养费者更有可能出现服药依从性不佳的情况,应多关注其服药依从性情况;低服药频率、获药师指导,以及服药知识、信念水平高可预测慢性病共病患者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共患多种疾病,涉及内分泌、循环、呼吸、泌尿、免疫、骨骼肌肉、神经等多系统疾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这些共病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症,从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疾病管理更加复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共病的研究较为缺乏,现有的研究策略在共因、共防、共治方面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共病管理。鉴于此,建议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理念,加强骨质疏松症相关共病及其致病机制的认识,对于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尽早筛查,一旦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应积极进行防治以降低骨折风险,早筛、早诊、早治,实现骨质疏松症共病的共防、共治。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慢性病共病现象日益普遍。慢性病共病给老年患者带来了较重的治疗负担,但当前国内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组成尚不明确。
深入了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的真实体验,为促进国内治疗负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21年1—6月在成都市1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1所一级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21例,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进行访谈,了解其治疗负担,并按照Colaizzi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共访谈了21例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其中女8例、男13例,来自三级医院10例、二级医院7例、一级医院4例。提炼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体验的6个主题:经济负担、药物负担、自我管理负担、获得医疗服务负担、社交性负担、心理负担。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负担较重,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承受的治疗负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地将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治疗负担降至最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已成为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慢性病患病数量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该方向研究的全国性调查。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患病情况和特征,分析患慢性病数量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于2021年4—10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库中获取16 674例≥45岁受访者的问卷资料。问卷中设置了14种慢性病,以受访者自我报告患≥2种慢性病为存在慢性病共病。选取的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为受访者过去1年是否利用过住院服务、过去1个月是否利用过门诊服务,选取的医疗费用指标为过去1年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过去1个月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在16 674例中老年人中,9 561例(57.34%)患≥2种慢性病(慢性病共病),2 624例(15.74%)在过去1年利用过住院服务,2 588例(15.52%)在过去1个月利用过门诊服务。不同慢性病患病种数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门诊服务利用率,以及住院总费用、住院自付费用、门诊总费用、门诊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种数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患1、2、3、4、≥5种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882倍〔95%CI(1.547,2.290)〕、2.939倍〔95%CI(2.429,3.555)〕、4.231倍〔95%CI(3.490,5.130)〕、5.723倍〔95%CI(4.680,7.000)〕、8.671倍〔95%CI(7.173,10.482)〕,门诊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684倍〔95%CI(1.421,1.995)〕、2.481倍〔95%CI(2.101,2.931)〕、3.691倍〔95%CI(3.115,4.374)〕、3.774倍〔95%CI(3.134,4.544)〕、5.577倍〔95%CI(4.698,6.620)〕。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增加1种慢性病,第50、75、90百分位数下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费用水平的影响更大〔住院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 248.43(219.20,2 277.66),住院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706.36(266.87,1 145.86)〕;每增加1种慢性病,各百分位数下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均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的影响更大〔门诊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96.33(31.06,361.61),门诊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28.56(26.83,230.28)〕。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慢性病患病种数增加与更高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政府应重视初级保健,以管理与慢性病共病有关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数据的空间属性是了解疾病流行规律的有效途径,目前尚缺乏关于慢性病共病空间分布的研究。
对我国≥45岁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为慢性病共病区域化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于2021年3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第四期追访数据中抽取≥45岁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14种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纳入样本19 498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ArcGIS 10.2软件和Geoda 1.18软件对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2018年,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55.77%(10 874/19 498),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者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最高的为关节炎或风湿病(58.23%,6 332/10 874),发生率最高的2种慢性病共病组合模式为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16.68%,655/3 928),发生率最高的3种慢性病共病组合模式为高血压+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8.12%,227/2 796)。各省份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9.86%(广东省,405/1 016)~75.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6/1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的Moran's I值=0.303 542(P=0.006),表明慢性病共病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呈正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青海省、甘肃省及福建省的Moran's 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中青海省和甘肃省的聚集类型为高-高相关、福建省的聚类类型为低-低相关。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风湿病、高血压、胃病等高共病发生率的慢性病应受到关注,重点防控区域集中在我国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