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最新研究合辑
建立基层卫生"守门人"制度,实现基层首诊、有序分流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而实施基层首诊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
了解湖南省基层全科医生的常见病诊疗能力、转诊和循证实践能力现状,并了解其能力提升培训的需求,为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提供依据。
2023年4—5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近5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基层全科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常见病诊疗能力的自我评价、循证实践能力的自我评价、能力提升的需求四个部分,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数据收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呈现和描述。
共收集到来自湖南省各个地级市、自治州的337份有效问卷,其中128份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9份来自乡镇卫生机构。乡镇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性别、年龄、职称、基层工作年限、编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显示,75.1%(253 /337)的基层全科医生认为自己具备基层常见病的诊疗能力;16.6%(56/337)的医生表示对某些疾病能力欠缺,这些疾病的前六位为抑郁[89.3%(50/56)]、压力性尿失禁[69.6%(39/56)]、痴呆[66.1%(37/56)]、脑卒中[53.6%(30/56)]、共病[51.8%(29/56)]、结核[46.4%(26/56)],结果在社区全科医生和乡镇全科医生中相似。71.8%(242/337)的基层全科医生表示对转诊规范和流程不够熟悉。73.0%(246/337)的医生表示对循证医学不够了解,85.8%(247/288)的基层全科医生表示循证医学在日常诊疗中的应用有限。77.2%(260/337)的医生对基层常见病的诊疗指南不够了解;90.8%(306/337)的医生在决策困难时一般不会选择查找指南,其原因主要是认为指南不能解决复杂的病情[50.0%(153/306)]、不清楚获取指南的操作[43.1%(132/306)]和来源[34.3%(105 /306)]等;目前获取诊疗指南的渠道主要是微信公众号平台[72.5%(237/327)]、知网等数据库[50.2%(164/327)]。97.0%(327/337)的基层全科医生对能力提升的培训有需求,并提出应根据基层需求个性化开展培训[60.8%(205/337)];期望的途径主要是上级医院进修[71.3%(233/327)]和高诊疗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56.3%(184/327)];期望的培训项目主要是常见疾病[78.0%(263/337)]和多病共存[69.4%(234/337)]的规范诊疗和转诊。
湖南省基层全科医生中大多数认为自己具备基层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但对抑郁、压力性尿失禁、痴呆、脑卒中、共病、结核等疾病的诊疗能力相对欠缺;大多数医生规范转诊、循证医学实践、指南检索和应用等能力有待提高,提示这些可作为能力提升培训的侧重项目。基层全科医生对培训的需求较高,主要希望通过去高诊疗能力的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对基层常见疾病和多病共存的规范诊疗、转诊培训有较高需求,具体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可在广泛了解基层需求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我国安宁疗护服务已进入深度实践时期,许多城市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开展安宁疗护的首要场所。社区安宁疗护服务主要为全科团队式服务,但目前尚缺乏切实统一的社区安宁疗护服务人员相关能力考核标准与要求。
结合社区安宁疗护服务实践,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研究。
于2022年6月—2023年3月,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行条目分析,形成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于2023-04-01—2023-05-12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 28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开展一般资料、对安宁疗护服务的认知和经历、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和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问卷调查,检验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的信度、效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安宁疗护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和质性访谈形成49个初始条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共邀请上海市15名研究和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权威专家,其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7,整体指标体系的Kendall和谐系数为0.624(P<0.01),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最终形成具有50个条目的评价工具。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1 300份问卷,回收1 284份,问卷回收率为98.77%(1 284/1 300)。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标准化后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93,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为0.935,总体信度较好。效度检验显示,KMO值为0.98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119 119.104,P<0.001,表明该量表效度良好,且适合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显示,所有条目的因子载荷系数≥0.4,共同度>0.2,因此保留50个条目。抽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517%。相关分析显示,本次构建的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的总得分和人文关怀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9,P<0.001),说明该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从事社区工作年限、是否经历亲属离世、是否经历安宁疗护培训、安宁疗护服务工作时长、是否愿意从事安宁疗护服务工作是安宁疗护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
本研究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服务能力评价工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价社区医务人员在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各项能力。
"康复回社区"是形成合理就医格局的重点要求,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要策略,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生的社区康复服务能力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仍有差距。
了解我国基层医生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的现状、特点与不足,为制定能力提升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重庆市、甘肃省五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开展问卷调查,从康复功能评定、康复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指导、中医理疗四个方面调查基层医生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现状。
共回收8 374份问卷,接受调查的基层医生中,分别有4 697名(56.1%)、6 396名(76.4%)、5 833名(69.7%)、4 834名(57.7%)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康复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指导、中医理疗能力,且农村地区基层医生各项社区康复能力及综合能力具备率均高于城市地区(P<0.05)。不同年龄、学历、执业资格、岗位基层医生的康复医疗服务指导、中医药保健指导、中医理疗能力具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年龄方面,30岁以下及60岁以上基层医生康复功能评定能力的具备率高于30~<45岁、45~<60岁(P<0.016),45~<60岁医生具备率高于30~<45岁(P<0.016),45岁以下的康复医疗服务指导能力具备率低于45岁以上的基层医生(P<0.016);30岁以下基层医生中医药保健指导、中医理疗能力具备率低于30~<45岁、45~<60岁和60岁以上(P<0.016),30~<45岁医生能力具备率低于45~<60岁和60岁以上(P<0.016),45~<60岁医生具备率低于60岁以上(P<0.016)。在学历方面,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基层医生能力具备率高于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P<0.016),大专学历医生能力具备率高于本科学历(P<0.016)。在执业资格方面,全科医师具备率高于乡村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P<0.016),乡村医师具备率高于执业(助理)医师(P<0.016)。在工作岗位方面,中医岗位基层医生中医药保健指导、中医理疗能力具备率高于临床岗位和其他岗位(P<0.016),临床岗位具备率高于其他岗位(P<0.016)。基层医生康复医疗综合能力具备率高于中医康复综合能力(P<0.05)。
基层医生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总体不足,中医康复能力较为薄弱。应完善分级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层医生康复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加强基层医生中医康复与西医现代康复技术联合培养,完善基层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使其能承担起社区康复的责任。
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从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共同连接医院社区、拓展研究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去探讨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在基层卫生环境中的合作价值,尤其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构建医联体上,健康社会工作者与全科医生的合作可以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能有效推动健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同时文章也指明了目前健康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国家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理念转变的背景下,浙江省率先打造面向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未来社区健康场景,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提供了"浙江样板",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未来社区健康场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构建浙江省未来社区健康场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动人群健康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基于SERVQUAL理论模型,通过政策分析、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建立初始指标池;2023年10—12月,采用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组合权重。
两轮专家咨询均有17位专家参与,其中高级职称共12名(70.6%);工作年限≥10年15名(88.2%);未来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共5名(29.4%)。两轮咨询专家积极性均为1.0,权威系数分别为0.862和0.842,协调程度逐轮提高,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响应性、移情性的权重分别为0.168、0.180、0.240、0.178、0.232;二级指标中,场地设施、数字化设备、服务提供、健康监测、服务效率、服务可及性、危机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专业技能、活动组织、智能平台维护、服务态度和情感支持、服务效果、个性化服务的权重分别为0.399、0.601、0.672、0.328、0.487、0.171、0.342、0.410、0.416、0.174、0.284、0.323、0.393。
本研究构建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健康场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靠,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是开展未来社区健康场景评价的有效工具,希望能够为政府制定改进策略和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反应性作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目前许多研究将反应性与满意度的概念混淆,对反应性的评价不够全面,注重研究反应性水平忽视了反应性分布。
了解浙江省不同年龄段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评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采用立意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2年7—8月选取浙江省杭州市和台州市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现场,对门诊就诊居民进行反应性量表调查;采用WHO推荐的反应性8个部分的权重计算反应性总体水平和分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浙江省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评分为(8.31±1.04)分,反应性分布指数为0.13;各年龄段就诊居民均对尊严与社会支持维度评分较高,分别为(8.60±1.24)分和(8.63±1.20)分,对选择性和自主性维度评分较低,分别为(7.96±1.56)分和(8.04±1.34)分。户口是青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评价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是中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评价的影响因素(P<0.05)。
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总体水平较高且分布较均衡,需对城镇户口的青年人、大专/本科及以上的中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反应性多加关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让患者获取医疗健康服务方案信息以及自由选择社区医生/护士方面还有待提高,以更好满足居民合理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负责乳腺癌初筛的主要"阵地",在其开展乳腺癌筛查过程中常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筛查效果难以保证。
分析乳腺癌筛查项目在真实世界的焦点问题并探讨相应解决途径。
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聚敛式设计,收集定量与定性数据。定量研究探究现场运行存在的问题:采用典型抽样法,于2021年4月—2022年11月在天津市4个区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机构;采用偶遇抽样法,选取4家机构周围3 km内适龄女性作为居民调查对象。定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6—11月对天津市9个区的9名受筛居民、12名参筛医生及4名分管领导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访谈内容,绘制乳腺癌筛查焦点问题扎根理论框架图。结合文献、典型调查数据进行混合方法研究,确定乳腺癌筛查的焦点问题。
定量研究结果:在宣传工作中,机构宣传方式传统,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分别为46.3%(143/309)、32.4%(100/309);在筛查工作中,机构投入人力、物力不尽相同,筛查居民平均等待时长占总时长62.2%(40.5/65.1);在随访转诊工作中,人力物力投入少,居民钼靶转诊依从性为29.9%(59/197)。定性研究结果:访谈内容共形成38个综合开放式编码并汇聚为10个主轴编码和3个核心编码(宣传组织、筛查组织和随访转诊)。混合研究结果:最终确定3个焦点问题,即"如何提高居民参与率""如何确保筛查机构人力和物力充足""如何提高居民钼靶转诊依从性"。
乳腺癌筛查效果受宣传组织、筛查组织及随访转诊三方面共同影响。为保证乳腺癌筛查取得实质性进展,优化乳腺癌筛查效果,需合理分配资源,确保筛查机构人力和物力充足;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提高参与率和钼靶转诊依从性。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疗水平和质量尚不明确,缺乏系统的评价和监测。
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Hp感染的诊疗及管理现状,评价其诊疗质量,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于2022年5—6月向上海市16个行政区共计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 875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p感染根治处方规范化情况、Hp感染检测情况、Hp感染根治药物配备情况、Hp感染诊疗管理情况、Hp感染诊疗中困难问题,以及社区全科医生对Hp感染诊疗认知情况等。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p感染处方根治方案正确率仅为32.0%。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能力开展Hp感染检测的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较高,近80.0%。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配备基本的根治Hp所需的药物,但铋剂配备率低,为54.6%。Hp诊疗规范督查率80.0%。Hp感染规范化诊疗培训需求较高,占66.7%。在Hp感染诊疗中,存在主要困难为药物配备不齐全、医生诊疗能力不足和设备不足。社区全科医生对Hp感染诊治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足。
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进一步加强开展Hp检测的能力,特别是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增加购入Hp相关检测设备、试剂,完备Hp根治所需相关药物等。此外,需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p感染规范化诊疗培训,提高全科医师对Hp感染的诊疗能力,同时加强Hp诊疗规范督查,进一步提高社区全科医生Hp感染诊疗能力。
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方面的政策,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考核为主,并未形成绩效管理体系。本研究在原有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绩效管理,形成一套适用于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探讨绩效管理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实施效果。
2019年本课题组对北京市通州区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心岗位设置、考核指标与权重、绩效反馈与改进等方面绩效管理现状进行基线调查。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绩效管理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最终确定包含6个一级指标(服务数量、服务利用、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绩效评价、患者满意度和目标管理)、34个二级指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绩效管理手册》(以下简称手册)。2021年对手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服务数量、服务利用、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绩效评价、患者满意度和目标管理)。
2020年重点工作的服务数量、服务利用和服务质量较上年度提高,除家庭医生签约率和老年人体检真实率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余指标均高于全区水平;医务人员绩效评价:医务人员认为工资与工作量比较匹配和非常匹配上升了29.8%;对中心发展目标、科室发展目标和个人本职工作重点的认知分别上升了15.6%、13.2%和2.6%;考核指标符合实际工作上升了20.6%;指标权重值和科室、占二次绩效分配合理分别上升了19.4%和8.3%;认为激励性较强增加了18.3%;绩效改进效果明显增加了18.1%;绩效管理总体满意度上升了11.8%。患者满意度:对慢性病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就诊结果方面的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区级年终考核:除1中心排名未变,其余中心均名次提高。工资薪酬:在岗职工、医生、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年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5.2%、7.6%、8.4%和10.4%,较全区人均收入分别提高了4.7、8.7、4.4、3.9万元。
经过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论证,该绩效管理体系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社区重点工作数量和质量水平,增强了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服务能力,进而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应用绩效管理体系的中心数量有限,时间偏短,在今后需要扩大应用范围,继续追踪应用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保障人民健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依据和方向。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发展进程、研究热点。
于2023-01-01,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检索建库至2022-12-31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对年度发文量和来源期刊、来源院校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研究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突现分析,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作者、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和共现分析。
共纳入文献920篇。其中,期刊论文813篇,来源于270种期刊,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中医药管理杂志》(80篇);学位论文107篇,来源于38所院校,发文量最高的院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均为14篇)。共涉及研究机构449个,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3篇)。发文量排在前2位的作者为施永兴(27篇)、鲍勇(18篇),作者共现分析可形成12个聚类,同一聚类内的多个作者间合作密切,但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共涉及关键词1 252个,形成了以"中医药""社区"等为标签的13个聚类,"中医体质"和"糖尿病"相关研究有望成为本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相关研究正处于稳定发展期,但在研究方法的丰富性、较大影响力和较大规模合作网络形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及高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近20年,但有关其发展情况、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缺乏系统性研究。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情况,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课题组于2022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东、中、西部13个省份选出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的关键核心指标为基础自制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分为基础数据和评估内容两部分:基础数据包括辖区面积、职工人数、门诊人次数等;评估内容包含4项Ⅰ级指标(机构设置、服务功能、服务方式、服务支持)、13项Ⅱ级指标及33项Ⅲ级指标。选取2006年或建院首年的数据和202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通过"问卷星"上报调研结果。
(1)基本数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院时间在2006年之前的有24家(48.00%),在2006年之后的有26家(52.00%)。2006年或建院首年、2021年职工人数分别为67.00(40.00,101.00)人、94.00(62.00,162.00)人;门诊人次数分别为39 324.00(22 620.00,118 384.00)人次数、106 259.00(44 999.00,225 851.00)人次数;调研问卷总分分别为36.50(28.13,46.00)分、69.00(56.38,76.00)分。(2)Ⅰ级指标"机构设置""服务功能""服务方式""服务支持"2021年中位数得分均高于2006年或建院首年,不同年份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1年相对得分率分别是"机构设置"[77.27%(25.50/33.00)],"服务功能"[61.84%(23.50/38.00)],"服务方式"[76.92%(10.00/13.00)],"服务支持"[47.37%(9.00/19.00)]。"机构设置"中"建筑面积"中位数得分均为0分。"服务功能"中"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治""住院服务内容"相对得分率均为100.00%;"住院床位使用率"相对得分率均为25.00%(1.00/4.00)。(3)服务功能、服务方式及服务支持的Ⅱ、Ⅲ级指标得分:"服务功能"中"公共卫生项目"中位数得分从2006年或建院首年的2.00分上升到2021年的9.50分,不同年份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2021年相对得分率为59.38%(9.50/16.00)。"服务方式"中"资源整合"相对得分率2021年为100.00%。"服务支持"中"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科研任务"中位数得分均为0分,"全科医师""科研任务"不同年份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持续发展在机构设置、服务功能、服务方式、服务支持相对得分率的逐步提升方面有所体现。建筑面积、住院服务能力、人员配比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服务能力增长缓慢,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掣肘问题。
我国社区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长程家庭医生签约将有助于提高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和治疗效果,分析患者对长程签约的需求,对于国家推进家庭医生服务至关重要。
探究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患者对于长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家庭医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连续入组,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将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愿意长程签约服务分为同意长程签约组(简称签约组)和拒绝长程签约组(简称拒签组)。2020年1月—2021年1月通过线上系统检索患者健康档案录入患者性别、年龄、慢性病等资料,其余一般资料包括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医疗支出、健康状况、住址距离、依从性、是否独居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收集和补充。2021年1—3月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一般资料、服务质量评价以及长程家庭医生签约意愿。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以及研究前期开放性问卷调查结果设计家庭医生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量表,分别从期望质量、感受质量以及重要程度维度按1~5分进行打分,期望评分与感知评分用于计算服务质量评分(SQ),后者用于进行重要程度矫正后SQ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长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发放50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423份,包括微信平台(73例,17.2%)、线下问卷(190例,44.9%)以及电话访谈(160例,37.8%),问卷有效率为84.6%。签约组283例(66.9%),拒签组140例(33.1%)。SEVRQUAL量表的SQ平均分为-0.54,感知平均分为3.98分,期望平均分为4.52分。两组矫正后SQ评分及各维度平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址距离(OR=1.077,95%CI=1.013~1.145,P=0.018)、依从性(OR=0.291,95%CI=0.137~0.617,P=0.001)、独居(OR=4.132,95%CI=1.997~8.550,P<0.001)以及矫正后SQ(OR=0.983,95%CI=0.980~0.986,P<0.001)是患者长程签约家庭医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矫正后的家庭医生服务质量、住址距离、独居与否以及依从性是患者签约长程家庭医生意愿的独立影响因素。SERVQUAL量表能较好评价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有助于制定家庭医生服务改进策略。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共病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在当前"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了解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偏好,探讨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支付意愿(WTP),对现有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改善建议。
随机选取2022年5—8月成都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共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慢性病共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离散选择实验偏好相关问题。根据共病不同类型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分别定义为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Ⅲ类患者。采用混合Logit模型对慢性病共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选择偏好进行回归分析,并量化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WTP。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82.2%。Ⅰ类患者(β=3.260,95%CI=2.610~3.910)、Ⅱ类患者(β=3.697,95%CI=2.612~4.781)及Ⅲ类患者(β=3.220,95%CI=2.271~4.169)均最看重药品可及性高的服务,其次为预约转诊服务和中医药提供服务。关于医生类型和长处方服务,Ⅰ类患者(β=0.971,95%CI=0.585~1.357)和Ⅱ类患者(β=0.686,95%CI=0.176~1.197)均更偏好处方时间更长的服务,而Ⅲ类患者(β=0.804,95%CI=0.196~1.413)更偏好全科医生提供服务。Ⅰ类患者(β=-0.049,95%CI=-0.057~-0.041)、Ⅱ类患者(β=-0.040,95%CI=-0.051~-0.029)和Ⅲ类患者(β=-0.037,95%CI=-0.048~-0.027)均更偏好自付费用更低的服务。不同慢性病共病类型患者WTP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类患者的WTP均与其对各个属性的偏好程度有关,其中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Ⅲ类患者均对药品可及性高水平的WTP最高,分别为66.77、91.97、85.95元/月。
慢性病共病患者对纳入的6个属性(医生类型、中医药提供服务、长处方服务、药品可及性、预约转诊及月自付费用)均有显著偏好。药品可及性是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卫生服务选择偏好最重要的属性。建议精准定位患者需求,健全预约转诊,制定社区慢性病共病管理标准,加快中医药融入社区慢性病共病防治。
厘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服务的人群特点,对下一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精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综合改革前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费用的受益人群特征,为下一步改革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于2016—2019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核算基础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2016—2019年《北京市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北京市卫生财务统计年报》《北京市卫生费用核算报告》等。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案选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HIS系统纳入全年的门诊数据、住院患者的数据。采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SHA2011)核算、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费用的受益人群状况。
2016—201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费用从121.81亿元增长至222.45亿元,年均增长19.07%。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治疗费用历年占比均在92%以上,60~岁、80~岁两个年龄组患者治疗费用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24.08%、25.84%;治疗费用中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症状、体征和检验异常、循环系统疾病占比最高,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检验异常疾病治疗费用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40.11%、48.40%和32.43%。
综合改革后分级诊疗成效初显,社区医疗服务资源主要由中老年患者、内分泌、循环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消耗,改革引导更多中老年和慢性病患者流向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从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慢性病管理、医联体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提升其服务能力,巩固和维持改革的效果。
高血压人群在我国基数较大,其防治措施主要依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的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但目前研究显示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针对参与者进行调查,确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对提高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的参与度和患者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和分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高血压管理服务的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
分多阶段抽取2022年6—9月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服务社区的295名高血压管理服务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平衡量表(正向情绪、负向情绪)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使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调查研究对象治疗依从性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正负情绪合并状况对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5.2%;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总分为(94.24±8.67)分,其中遵医服药(21.06±2.45)分,不良服药(31.33±3.90)分,烟酒管理(8.44±1.88)分,日常生活管理(33.41±4.61)分,依从性较好率为52.2%(154/295);情绪平衡表中正向情绪得分为(3.76±1.02)分,负向情绪得分为(2.63±1.1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血压控制情况、自我感觉身体状况、对就诊点满意度、正向情绪较多、负向情绪较少是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较好的影响因素(P<0.05);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多负少的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是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少负多者的15.867倍(P<0.05),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多负多的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是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少负多者的5.114倍(P<0.05)。
高血压患者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的治疗依从性尚存在提升空间,除了性别、年龄等客观因素外,还要注重患者的情绪管理、治疗的反馈效果和在社区医院的就医体验等方面内容。
社区糖尿病诊治能力欠佳、并发症筛查率低、血糖规范监测率低、血糖达标率低等难点问题是全科医生在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时需着重思考和破解的问题。让全科医生成为全科中的专科医生,实现"全专精准管理",需探索、创新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
了解基于"全专精准管理"的糖尿病"1358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
以2020年5—7月到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且已与本社区全科医生签约的21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6例和干预组10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随访管理,干预组患者接受基于"全专精准管理"的糖尿病"1358模式"。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认知和行为水平、关键指标达标情况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体验。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相关认知和行为、关键指标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1个月内空腹血糖(FPG)监测、1个月内餐后2 h血糖(2 hPG)监测、1个月内血糖综合监测、6个月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开展自我血糖监测、记录血糖日记、规范用药、遵医嘱饮食、1年内周围血管并发症筛查、1年内尿白蛋白/肌酐筛查、1年内颈动脉斑块筛查、1年内眼底筛查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规律运动、每周足部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FPG达标率、HbA1c达标率、ABC综合达标(HbA1c、血压、总胆固醇均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 hPG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认为社区诊疗能力良好、社区药物基本满足需求、社区具备血糖相关指标检测设备、社区能解决基本健康问题、社区能开展并发症筛查、社区专病咨询指导方便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于"全专精准管理"的糖尿病"1358模式"在增强患者健康信念、规范患者血糖监测行为、提高患者关键指标达标率、提升患者社区就诊体验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可在社区推广应用。该模式或可突破社区糖尿病专科资源不足的瓶颈,进一步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糖尿病专病管理水平与服务内涵。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社区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既往研究较少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演变逻辑和发展趋势,较难全面回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如何产生、演变和走向等问题。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发布现况、演进逻辑及未来走向,以期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及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
于2019年12月—2022年3月,检索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及省级相关官方网站,以及中国知网、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等平台,以获取1997年1月—2022年3月国家层面发布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相关政策(n=98)。借助政策取向分析模式,对纳入政策进行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变迁历经了4个核心阶段:以"转型建框"为中心的初步探索阶段(1997—2002年)、以公共卫生网底为抓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3—2008年)、以机制改革为重点的繁荣发展阶段(2009—2016年)、以提质赋能为核心的深化变革阶段(2017—202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变迁遵循着以下演变逻辑:动力机制由市场化向专业化与社会社群联动治理演变,目标取向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执行策略选择由以权威工具为主向多种工具协同转变,政策话语由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向多元化话语规则转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应促进双协同治理框架和机制创新,加强专业系统间协同及其与社会社群治理体系的有效协同联动;促进以健康为核心的社区价值医疗和信任医疗,建立和完善基层特色服务能力和质量评价标准;促进政策工具的多元化运用和匹配性,适应社区卫生健康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和管理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的就诊主观体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但较少有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的具体服务过程及项目客观体验与血糖控制效果的关系。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验与血糖控制效果的关系。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中心城区抽取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1个家庭医生团队,招募于2019年9—11月到相应家庭医生团队处就诊的33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患者的基本情况、空腹血糖(FPG)水平、基本医疗质量评估量表(PCAT)得分等信息。根据FPG水平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根据PCAT得分评估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糖尿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体验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
纳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73.2%(246/336)。血糖控制良好者的PCA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血糖控制不良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PCAT总分对血糖控制效果有影响〔OR(95%CI)=0.12(0.06,0.23)〕,PCAT各维度得分对血糖控制效果亦有影响(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性别、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史的糖尿病患者,PCAT总分对血糖控制效果均有影响(P<0.05)。
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验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保护因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体验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中医药服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利"抓手"。国内学术界在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研究成果的梳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相关文献,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该领域研究进展和热点,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我国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于2022-05-02,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我国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主题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2022年4月。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分布及突现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谱。
共纳入文献1 440篇,国内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的发文整体呈递增趋势,2000—2005年发文75篇(5.2%),2006—2011年发文382篇(26.5%),2012—2022年发文983篇(68.3%)。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依次是施永兴(25篇)、鲍勇(16篇)、刘登(14篇)。中心度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中医药""中医""社区""全科医生""全科医学"。关键词聚类分析形成12个聚类标签,聚类规模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社区""中医药""全科医生"。时间线分布提示"社区""中医药""全科医生""中医护理"等聚类在该领域具备研究热点。从突现词来看,"家庭医生"突现值最高(8.07),"老年人""糖尿病""家庭医生""医联体""中医全科""医养结合"是未来研究方向。
关注我国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聚焦中医全科和社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研究热点。未来该领域将更多地关注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数字化紧密型中医医联体和中医全科医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更好发挥社区中医药服务在"医养结合"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虽然2型糖尿病(T2DM)不能被彻底治愈,但遵循指南对T2DM患者进行及时的社区管理可以使其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这已成为共识。然而由于T2DM相关临床惰性的影响,患者血糖长期处于不达标状态。了解社区T2DM患者临床惰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调查社区T2DM患者接受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0年1—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和淮安区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社区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未达标(HbA1c≥7.0%)的T2DM患者过去3个月未升级治疗定义为存在临床惰性。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T2DM患者临床惰性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
共纳入3 346名HbA1c未达标的社区T2DM患者,社区T2DM患者临床惰性总体检出率为93.96%(3 144/3 346),其中男性检出率为94.84%(1 139/1 201),女性检出率为93.47%(2 005/2 145)。不同饮食控制情况、体育锻炼情况、血糖监测周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脂异常(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肿瘤病史情况的社区T2DM患者临床惰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饮食〔OR(95%CI)=0.585(0.382,0.894)〕、血糖监测周期≤1周〔OR(95%CI)=0.470(0.344,0.644)〕、有糖尿病并发症〔OR(95%CI)=0.606(0.423,0.868)〕、有血脂异常(史)〔OR(95%CI)=0.725(0.532,0.988)〕、有冠心病史〔OR(95%CI)=0.659(0.458,0.949)〕及脑卒中史〔OR(95%CI)=0.699(0.511,0.955)〕的社区T2DM患者出现临床惰性的可能性更小(P<0.05)。
社区T2DM患者接受健康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临床惰性问题,临床惰性的出现情况与其饮食控制情况、血糖监测周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合并疾病(史)情况有关联。
目前,居民多重用药现象普遍,由于缺少药物重整和全程的用药管理,不安全用药风险较大。由具有区域优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药学服务,符合其功能定位,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了解上海市社区药学服务现况、药师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情况,以及社区药学服务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推动社区药学服务发展提供建议。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20年12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心城区6家、近城区8家、远城区15家,共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7名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在岗从事药学工作的人员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药学人员基本情况、社区药学服务开展情况、社区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情况等。同期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邀请了中心城区、近城区、远城区药剂科科长11名、家庭医生代表6名、社区中心主任及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人员12名,共29名关键知情人,围绕药学服务需求、药学资源配置、药学服务过程3方面进行半结构化焦点访谈。
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药师参与培训以1~2次占比最高〔139名(45.3%)〕,培训形式以继续教育为主〔252名(82.1%)〕。社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项目最多的3项分别为处方调剂〔284名(92.5%)〕、处方审核〔253名(82.4%)〕、药学窗口或门诊咨询指导〔196名(63.8%)〕。占据药师服务时长最长3项分别为处方调剂〔280名(91.2%)〕、处方审核〔244名(79.5%)〕、处方点评〔145名(47.2%)〕。有78名(25.4%)药师加入了家庭医生团队。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居民药学服务需求上,社区老年居民药学服务需求大,但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淡薄;在社区药学资源配置上,药师数量短缺,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社区药品目录不齐,信息化作用有待加强;在社区药学服务过程中,社区药师认可度不高,服务内容单一,针对性的合理用药培训相对较少,药师未能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发挥作用。
目前,社区药学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药学服务过程还需完善、优化。仅有部分药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有限,还需加大激励机制,明确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模式。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是我国正大力推广的国民健康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居民对其的参与率较低,严重影响了筛查效能。筛查意向是筛查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关于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较少。
了解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现状,探索影响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的因素。
于2022年3—5月,便利抽取广东省居民648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社区医疗服务信任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的因素。
共回收有效问卷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平均总得分为(101.30±14.98)分,其中352名(58.7%)居民筛查意向处于较高水平,248名(41.3%)居民筛查意向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性别、居住状态、高血压患病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吸烟情况、脑卒中高危筛查知晓情况、所在社区既往脑卒中高危筛查开展情况、既往脑卒中高危筛查接受情况、自感终身发生脑卒中风险水平、自感1年内发生脑卒中风险水平不同的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与其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得分、社区医疗服务信任度量表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呈线性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高血压患病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所在社区既往脑卒中高危筛查开展情况、自感终身发生脑卒中风险水平、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社区医疗服务信任度量表得分、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得分是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广东省社区居民的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部分居民的筛查意向水平仍有待提高。社区应重点关注筛查意向较弱的男性居民,加强脑卒中健康知识尤其是危险因素的科普宣传,帮助居民科学认识自身脑卒中发生风险和高危筛查的重要性。国家层面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筛查设备和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重视社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能力,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同时还应重视社会支持水平对居民脑卒中高危筛查意向水平的正向影响,通过加大社会面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筛查的氛围,有效提高居民参与脑卒中高危筛查的意向水平。
社区未分化疾病的诊疗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密切相关,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全科医生缺乏与该类疾病相匹配的诊疗能力。本文通过梳理临床路径引入我国全科领域的历史沿革,表明国内临床路径的应用正处在由简单病种向复杂性疾病、综合性医院专科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过渡的关键时期,证实了临床路径在未分化疾病诊疗中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随后总结了我国社区全科临床路径正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为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重视认可度较低、未分化疾病病种选择困难及纸质表单或简单电子化式临床路径与高速发展的医疗信息化不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区全科未分化疾病应以全科思维为构建核心,通过突破专科思维、聚焦优势病种、规范社区诊断编码等方式,并以区域医疗协同的临床决策信息平台作为临床路径的新模式开展进一步探索。本文为今后构建社区全科未分化疾病临床路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策略思路。
社区干预是临终期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终期肿瘤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尚有待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评价社区参与安宁疗护对临终期肿瘤患者的干预效果。
于2022-05-22,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社区""医疗模式""临终期肿瘤"等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以"Community-based""Model of Palliative Care""Advanced Cancer""Quality of Life"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以获取和社区参与安宁疗护干预效果相关的文献,研究类型设定为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2007-01-01至2022-05-1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有效信息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1项英文RCT(涉及患者2 356例),9项中文RCT(涉及患者1 2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肿瘤护理相比,社区参与的安宁疗护能够改善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其可提高患者的慢性病支持治疗功能评价量表得分〔MD(95%CI)=3.77(0.83,6.71),P=0.01〕、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总分〔MD(95%CI)=12.53(2.36,22.69),P=0.02〕,降低患者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总分〔MD(95%CI)=-2.61(-3.53,-1.70),P<0.01〕、埃德蒙顿量表得分〔MD(95%CI)=-2.45(-4.70,-0.20),P=0.03〕。但是否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总体生存率存在争议,而对于入院率、住院天数/次数等经济学指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社区参与的安宁疗护可以改善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但在改善抑郁、提高生存率、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自评健康状况能够作为衰弱的简易评估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个体衰弱风险更高。然而在淡漠老年人群中,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间的关联强度可能不同,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探讨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关联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淡漠老年人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384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79名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205名来自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社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老年人抑郁量表淡漠分量表(GDS-3)、自评健康条目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的影响,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1分析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绘制简单斜率图。
384名社区老年人中位FFP、自评健康条目得分分别为1.00(2.00)、4.00(1.00)分,淡漠检出率为55.5%(213/384)。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有影响(b=0.310,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b=0.355,t=3.074,P=0.002)。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非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100(t=1.209,P=0.228),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455(t=5.206,P<0.001)。
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社区医务人员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相较于非淡漠老年人,淡漠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在淡漠老年人中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利于其衰弱的识别。
中医药发展已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鲜有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诊疗疾病谱的研究。
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居民门诊就诊的中医诊疗疾病谱,以了解深圳市社康中心的中医药诊疗能力,为推动我国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于2022年5—6月,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信息平台"杭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业务系统"中提取2021-01-01至2021-06-30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在深圳市10个区社康中心门诊就诊且产生诊疗费用的记录,选取以中医诊疗为就诊目的、产生相匹配诊疗费用、第一诊断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诊断的诊疗记录纳入研究(n=385 138)。基于TCD中的病名分类对疾病谱进行分析,主要涉及科别类目、专科系统分类目、中医疾病名称。
纳入的385 138条诊疗记录中,男170 077人次(44.16%),平均年龄(37.5±8.2)岁;女215 061人次(55.84%),平均年龄(36.7±9.4)岁。疾病谱涵盖TCD所有7个科别类目,依次为:内科219 445条(56.98%)、儿科79 201条(20.56%)、耳鼻喉科47 965条(12.45%)、妇科30 620条(7.95%)、外科5 797条(1.51%)、骨伤科1 407条(0.37%)、眼科703条(0.18%)。除各科别类目中瘤病类、癌病类,眼科中眦病类、黑睛病类、瞳神病类、外伤眼病类外,疾病谱涵盖7个科别类目下的所有专科系统分类目。各科别类目下,数个疾病谱累计诊疗量占据该科别类目≥90.00%总诊疗量。疾病谱排名前5位系统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208 701条(54.19%)、肌肉骨骼系统疾病73 369条(19.05%)、妇科系统疾病30 620条(7.95%)、心脑血管系统疾病27 539条(7.15%)、消化系统疾病19 162条(4.98%)。<15岁和15~24岁患者以与呼吸道、消化道有关的疾病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痹病、眩晕病、头痛病、不寐病、乏力等患者逐渐增多;45岁前以感冒病为首位疾病,45岁后以肌肉关节疼痛的痹病为首位疾病。
深圳市社康中心的中医诊疗疾病谱较广,但病种集中、单一,以内科疾病为主,疾病谱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妇科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五大类系统疾病,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社康中心中医诊疗能力,以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且有因果关系的独立危险因素。广东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亟须分析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具体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对血脂异常进行预防和控制。
调查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其危险因素。
选取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中重要变量完整的41 469名≥65岁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健康体检数据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BMI和血脂水平等流行病学特征,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的变化关系。
41 469名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3.65%(22 24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53.8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1.43%(8 88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21.57%;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为16.50%(6 843/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6.53%;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4.51%(6 01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4.6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80%(1 57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3.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BMI、锻炼情况均是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女性、低龄和高BMI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RCS拟合结果显示,老年居民的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呈非线性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BMI下,OR显著上升,而在高BMI下,OR稍微下降。
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65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该老年群体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老年人的血脂异常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血脂异常的特定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老年人跌倒会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制定有效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是解决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从政策工具视角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现行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的内容构成、重点举措和实施策略。
根据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选取亚洲、北美洲、欧洲的6个国家(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为样本国家,查阅其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及其直属机构,以及欧洲跌倒预防网络、美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日本跌倒预防协会、德国健康保险协会等非政府机构官网,以"老年人,跌倒/坠落/意外伤害,预防"为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2022年6月发布的全国性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文本,从需求型、供给型、环境型等政策工具维度和教育预防策略、评估策略等伤害预防策略维度进行文本分析。
24份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维度共212个编码参考点,环境型、供给型、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占比分别为45.3%(96/212)、40.6%(86/212)和14.1%(30/212)。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和德国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下的公共服务工具较多,占比分别为40.5%(17/42)和13.8%(8/58);新加坡重点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具〔24.1%(7/29)〕。在非高收入国家中,俄罗斯、泰国应用环境型政策工具最多,应用比例分别为51.3%(20/39)和55.6%(10/18)。供给型政策工具中公共服务被使用最多,占17.5%(37/212);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技术标准使用最多,占10.8%(23/212);需求型政策工具中,医保支付被使用最多,占4.7%(10/212)。此外,伤害预防策略维度共105个参考点,教育预防策略占比最高,为31.4%(33/105),工程策略占比最低,为5.7%(6/105)。高收入国家进入多部门协作政策执行阶段,非中高收入国家处于卫生部政策制定阶段。
六国侧重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下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型工具的应用重点可以概述为医保经办干预服务、财政基金筹建干预项目、价格补贴吸引服务购买;环境型工具重规划、组织、宣传及标准制定。结合六国开展干预工作的优先事项和具体措施,可充分借鉴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循证、规范技术标准、财政激励、医保经办、价格补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我国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
骨质疏松人群逐渐增多,社区低骨量人群也日益增长,给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摸清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时相关的基础条件,包括纳入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基本流程与成本、防治对象现患情况与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全科团队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于2021年5—8月,在上海市外滩社区选取门诊就诊人群和老年体检人群3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骨密度测试结果、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情况。
本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纳入成本为57.344元/人。322例研究对象中,27例(8.4%)骨量正常,157例(48.8%)为低骨量,138例(42.8%)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异常率达91.6%(低骨量+骨质疏松)。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性别、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平均骨密度值为(-0.72±0.27)、(-1.88±0.38)、(-3.17±0.53)AU/mm3。运动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几乎不运动者占比分别为37.0%(10/27)、49.7%(78/157)、64.5%(89/138);运动强度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运动强度为适中者占比分别为74.1%(20/27)、79.6%(125/157)、80.4%(111/138)。三组其他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手术史、吸烟史、过敏史和疾病史方面差别不大。饮食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没有太大差异;48.8%(157/322)的人群从不饮用啤酒、白酒及红酒,32.0%(103/322)的人群咖啡饮用频率为4~6次/周,31.4%(101/322)的人群腌菜/熏酱类摄入频率为4~6次/周。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入组周期短、所花成本低,社区是开展防治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的优势场所。社区老年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全科团队应基于精确数据,精准引导社区居民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建立运动习惯,主动管控骨质疏松发病进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是传染病防治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关口,基层医务工作者承担着辖区内疫情监测、预防接种、健康宣传及协助疾控部门调查处置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职责,在疾病群防群控、易感人群保护、传染源控制及健康宣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对有效防控传染病发挥关键作用。
了解基层医务工作者社区传染病的诊治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及开展传染病相关系列培训,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控能力。
2021年11月—2022年3月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全科医学科在2021年11月举办的国家级社区传染性疾病继续教育会议的所有参会者为研究对象。会前、会后通过问卷星二维码向参会者发放调查问卷,会前问卷内容包括参会者人口学特征,工作后是否参加过社区传染病培训,社区传染病诊治开展情况,社区传染病防治的主观态度(是否愿意管理社区传染病、对自己传染病诊治能力满意度),传染病防治专业知识及会议内容相关知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态度。会后问卷内容主要为会议内容相关知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态度以及对本次线上会议满意度调查。会前共有301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完成调查问卷,会前及会后均完成调查问卷共有194名。
工作后参加过社区传染病培训的有166名(55.1%),其中评价对自己传染病诊治能力表示满意的有49名(29.5%);未参加过的有135名(44.8%),评价自己传染病诊治能力表示满意的有22名(16.3%)。是否愿意管理社区传染病:参加过社区传染病培训的166名中有143名(86.1%)表示愿意;未参加过培训的135名中表示愿意的有99名(73.3%)。而对自己传染病诊治能力满意的人中66名(27.3%)表示愿意管理社区传染病。所在单位开展的传染病检测中,前三位分别是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和慢性丙型肝炎;过去半年内接诊过的传染病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流感和手足口病。不同自我评价、培训意愿可能影响管理社区传染病意愿(P<0.05)。会前及会后均完成问卷的参会者中,会前对于强制管理的法定传染病回答正确率较高为89.7%,而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消毒类型的正确率仅有17.0%,其他题目的正确率为34.0%~40.7%;其他题目会后正确率均高于会前,正确率为48.9%~52.6%。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态度方面,会后得分高于会前(P<0.05)。会后反馈方面,共259份问卷其中表示满意的有254名(98.1%)。其中对线上会议的建议方面,179名(69.1%)和174名(67.2%)认为网络流畅度和线上互动程度需要提高。
基层医务工作者接受的社区传染病培训较少,通过传染病培训能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及积极管理社区传染病的态度,同时也能提高其诊治能力。今后医学继续教育的方向应着重对新发传染病、新医学概念的培训,就社区培训的必要性及培训效果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点评。
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病人群庞大与收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多数患者长期生活在社区,因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该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初级精神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区新增与死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征,为开展社区精神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于2022年1月,通过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某社区6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持久性妄想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和建档情况。计算2011—2021年历年的患病率、死亡率、生命损失年(YLL)率。以截至2010-12-31的患者信息为基础数据,统计2011—2021年历年新增与死亡患者信息。
2011—2021年历年新增患者例数多于死亡患者例数,患病率从2012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21年达3.77‰。与基线时相比,2021年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处于在职状态者占比更高,≥60岁老年患者占比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比降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占比升高,未建档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2021年新增患者212例:疾病类型以精神分裂症(57.08%,121/212)和双相情感障碍(36.32%,77/212)居多,发病年龄集中在19~45岁(65.57%,139/212),未建档期以≤5年者居多(40.57%,86/212),中位未建档期为8.5(15.5)年。2011—2021年死亡患者共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最多(86.67%,78/90),死亡年龄>60岁者占74.44%(67/90),死亡原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躯体疾病(84.44%,76/90)、自杀(7.78%,7/90)、意外死亡(2.22%,2/90)。2011—2021年的YLL率为-0.250‰~1.436‰。
2011—2021年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新增多于死亡,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新增患者未建档期缩短,死亡患者以老龄躯体疾病为主,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应对前述变化。
我国目前存在儿科"看病难"困境,儿科诊疗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大势所趋,目前鲜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疾病谱的相关研究。
通过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儿科门诊疾病谱,了解社康中心儿科诊疗现状;并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全科培训细则中儿科轮转掌握疾病谱(儿科培训细则)为依据,探讨培训内容和实际诊疗之间的差距。
选取2021年4月—9月深圳市10个区签约家庭医生且在社康中心有门诊收费诊疗记录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婴儿(<1岁)、幼儿(1~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小学儿童(7~12岁)、初高中儿童(13~18岁),分析实际诊疗疾病谱和诊疗行为;同时与儿科培训细则匹配,分析儿科培训细则中要求掌握内容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情况。
共入选961 605人次就诊患儿,学龄前儿童较多,占比为38.22%(367 486/961 605);小学儿童占比27.57%(265 151/961 605)、幼儿占比21.90%(210 621/961 605)、初高中儿童占比8.49%(81 594/961 605),婴儿占比3.82%(36 753/961 605)。疾病谱和诊疗行为前五位依次为:呼吸道疾病、补钙和维生素、儿童体检和保健、创伤和术后换药、皮肤疾病,累计占总诊疗量的67.92%。年龄越小,诊疗行为越集中,婴儿以儿童体检和保健(27.60%,10 142/36 753)、补钙和维生素(25.48%,9 364/36 753)为主;婴儿累计≥80%诊疗量的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为5种,初高中儿童累计≥80%诊疗量的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为13种;除婴儿外,其他年龄段患儿以呼吸道疾病为就诊首位,不同年龄段创伤和术后换药诊疗量构成比以初高中患儿较高。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脊髓灰质炎、婴儿手足搐搦症、病毒性心肌炎外,社康中心儿科诊疗涵盖儿科培训细则要求掌握的疾病谱,其中呼吸道疾病333 172人次(34.65%),儿童体检和保健7 0703人次(7.35%),急性传染病20 893人次(2.17%),小儿腹泻13 622人次(1.42%),小儿腹痛12 526人次(1.30%),而小儿贫血、小儿白血病、VitD缺乏症、小儿糖尿病、营养不良、新生儿黄疸、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儿癫痫、单纯性肥胖症、小儿惊厥诊疗量占比均<1.00%,且小儿贫血、小儿白血病、新生儿黄疸、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儿癫痫、单纯性肥胖症诊疗行为多以转诊和开具化验单为主。
即使深圳市社康中心提供大量儿科诊疗服务,但仍对年龄偏小患儿诊疗量不足;儿科培训细则集中在内科疾病,培训内容与实际诊疗存在差距;儿科细则中一些疾病谱专科化过强,在实际诊疗中数量明显不足,且诊疗行为多以转诊和开具化验单为主。因此,全科规培中儿科培训不仅涉及内科疾病,而是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拓展培训内容,加大门诊带教力度,加强对小龄患儿诊疗能力培养。
如何针对晚期化疗患者实施有效、合理地需求支持和综合服务是目前值得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2位死因,当前对晚期肿瘤化疗患者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因此本研究试图了解上海市此类患者对基层医疗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上海市化疗期间的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针对此类患者的需求开展社区干预及服务工作。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淞医院、宝山区中西结合医院定期就诊或住院的晚期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问卷、政府相关规范和访谈结果,形成《上海市部分社区晚期肿瘤化疗患者社区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终版,共计3个需求维度(心理精神、医疗照护、社会支持),38项需求项目,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人口社会学资料(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来源、家庭可支配月收入、是否参加病友群)、肿瘤诊断情况(诊断疾病、诊断时间、疼痛评分、合并其他疾病)〕,6项心理精神需求项目,24项医疗照护需求项目,8项社会支持需求项目,采用3级评分法:1分为不需要,2分为需要,3分为很需要,得分越高,患者需求程度越高,根据各个需求项目的平均分进行需求程度排序。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肿瘤晚期化疗患者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按照各个需求维度的平均分排序依次为心理精神需求(2.31分)、医疗照护需求(2.27分)和社会支持需求(2.18分)。所有需求项目中平均分排名前5位的是"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查准备"(2.48分),"对化疗知识的科普"(2.47分),"化疗间期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护理"(2.45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2.43分),"提供疾病治疗、检查康复等的最新信息"(2.42分),主要集中在医疗照护需求维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可支配月收入是晚期肿瘤化疗患者心理精神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医疗费用是晚期肿瘤化疗患者医疗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是否加入病友群是晚期肿瘤化疗患者社会支持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
晚期肿瘤化疗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特定的需求,心理精神、医疗照护、社会支持等在晚期肿瘤化疗患者中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程度,这些需求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相关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未来可以试点新增需求水平较高的服务项目,对晚期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心理精神、医疗照护等社区干预,并随访其生存质量情况。
随着老龄化日趋严重、居民疾病谱发生转变,国家对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了解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现况及影响因素,对未来更好地发挥出社区中医药服务应有的价值起着关键作用。
从需方角度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于2021-12-01在重庆市9个中心城区采用配额抽样法按人口比例抽取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偶遇抽样法在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周边社区抽取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840份,有效问卷806份,有效率为96.0%。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分析框架将影响个人服务利用行为的因素归纳为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要素三类,同时新增个人中医文化维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4个维度因素对居民社区中医药服务利用的影响。
受访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仅为35.9%(289/806)。倾向特征(年龄、婚姻状况)、使能资源(医保类型、近2周个人医疗支出、机构能否满足家庭基本医疗需求、机构是否提供中医药服务)、需要因素(是否患慢性病、近2周自觉身体状况、是否需要社区中医药服务)、个人中医文化(中医转诊意愿、中医药文化相信程度、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共4个层面12个指标是居民利用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因素(P<0.05)。
居民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受到多维度、多因素的影响,故而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财政补偿机制的"短板"逐渐暴露,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生动力"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故补偿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基于当量法,建立一种基于服务产出的、更加简便易行、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测算模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从而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偿提供借鉴。
以当量法成本测算为基础,采用政策分析和文献回顾法梳理财政补偿政策,经专家咨询确定模型重要参数,构建财政补偿测算模型和财政补偿预算模型;通过对2019—2021年北京市1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财政补偿测算,评价模型的应用效果,所需数据来源于各机构的卫生财务报表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妇幼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系统。
构建的财政补偿测算模型主要由财政待补偿的服务当量(D)、每当量补偿标准(PG)和调节系数(T)三部分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政补偿预算模型。以14家机构为例进行财政补偿测算,2021年平均每家机构的财政补偿测算额为4 596.10万元,实际补助收入为4 454.68万元,实际值略低于测算值。2022年14家机构平均预算服务当量为113.99万当量,平均预算财政补偿为5 023.43万元。
基于当量法构建的财政补偿测算模型数据来源规范且易获得,便于推广使用。建议探索财政补偿新模式,灵活运用调整系数,使财政补偿模型更好地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家庭医生团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工作内容条理不清、分工不合理和"高能低用"等问题,制约了家庭医生团队的整体发展。
基于标化工作量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阻碍家庭医生团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模式改进提供指导。
于2021年7—11月,以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研究对象,收集该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于2019年8—9月和2021年8—9月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各项目标化工作量相关参数、各项目发生数量。一是根据服务项目的性质,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计算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标化工作总量和总时间;二是根据医防融合的思路,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拆分为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诊断、社区干预、社区随访5个环节,计算各工作环节的标化工作总量和总时间;三是运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家庭医生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随访环节的所有服务项目的价值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021年8月和9月家庭医生团队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化工作总量分别为16 961和18 089,2019年的同期数据分别为11 486和10 433,平均涨幅为59.9%。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的基本医疗服务标化工作总量与公共卫生服务标化工作总量无相关关系(r=-0.72,P=0.27)。家庭医生团队在各环节的标化工作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诊断、社区随访、社区干预、社区筛查、社区动员。社区动员、社区筛查、社区随访环节的标化工作量/总时间相对较低。根据TOPSIS评价结果,更新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签约居民信息维护等13个项目可考虑外包或降低执行人力成本。
家庭医生团队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方式来实现医防融合,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中非必须家庭医生执行环节浪费过多人力资源,并进而影响了家庭医生的基本医疗工作开展。下一步,应加强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干预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相关设施设备;优化家庭医生团队各工作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降低社区动员、社区筛查和社区随访的执行人力成本。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科学评定绩效是目前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难点。
在利用当量法测算社区成本消耗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机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尝试建立成本与绩效相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与管理模式,通过当量法成本核算为社区各项资源精准、科学投入提供依据,通过效率评价为不同特点社区进行绩效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以2019—2020年1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和人员等真实数据为原型,基于各机构卫生财务报表,以及医院信息系统(HIS)、妇幼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系统导出数据,结合焦点小组访谈,获取相关资料。利用当量法对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全成本核算,利用超效率DEA对14家样本机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及分析。
以1次标准的全科门诊服务(15 min)为1个标准服务当量,2019年和2020年14家机构的每当量成本平均为67.64元和69.80元。基本医疗服务的每当量成本高于公共卫生服务(2019年分别为167.14元和18.86元,2020年分别为215.43元和19.78元),且机构间差异性更大。不同机构的特点不同:S1以基本医疗为主,基本医疗服务总量和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社区;S9则注重公共卫生服务,且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最佳。2020年,14家机构共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相关服务13.48万当量,成本消耗为103.78万元。2019年和2020年,14家机构中均只有2家机构达到了综合效率相对有效,≥50.0%的机构能够达到纯技术效率有效,综合效率无效的机构主要由规模效率无效导致,且主要为规模效益递增。
当量法可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尺",实现不同类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效率的标准化,为卫生行政部门分类补偿提供"抓手",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特色、高水平发展。无论是基本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服务,多呈规模效益递增状态,提示可通过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投入、精准补偿来提升服务产出效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显。2013—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发布了关于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等若干意见。由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如何合作与分工等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养老机构这一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对象、运行效果"5个维度分析其存在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期望可以逐步实施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建设高质量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推广健康老龄化理念。